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容(精选8篇)
活
动方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建设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加快推进依法治镇进程,继续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效提高农村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根据XX县依法治县相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XX镇2015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XX 副组长:XXX、XXX 成 员:镇直各站所负责人、各村居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镇司法所,由周晓波担任办公室主任。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和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方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201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精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三.活动时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一个月
四、活动主题
今年农村法治教育宣传月以“增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法治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主题
五、宣传内容
根据我镇农村实施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知晓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形成依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守法律意识。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宣传形式
利用广播覆盖面大、传播快、群众性的特点,本次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将借助新关镇广播站开播契机,通过“新关之声”定期对广大农民朋友们进行和他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从而更好地达到宣传的效果。
XX镇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学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党的文件中出现“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表述尚属首次。学校要与时俱进,切实把握住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的观念。
1.教育引导青少年厘清法治、法律、法制
法治、法律和法制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最高层次的、最具权威的行为规范,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最有力度的依据。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法制是法律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称谓,是一种治国的原则与方法,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模式、法律制度和理念、方式的总和,其核心是规则治理,强调法律之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最终是以实现法治为目的。法治的力量在于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遵从和敬畏。
2.教育引导青少年认知法律并自觉守法
法律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可行与禁止。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法律是人的行为的标准,指引人在社会生活中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做;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触犯和践踏法律就会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
“矩”就是宪法和法律。学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在法律规范框架内行事的理念,言行“不逾矩” 并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首先引导学生树立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明晰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尊重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以宪法指引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依据宪法、法律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给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青少年学生在行使权利时要处处以法律为依据,不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利, 同时要具有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的意识。
3.教育引导青少年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诚如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信仰法律、执行法律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关键。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就是树立青少年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过程,使青少年学生信仰法律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学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不逾越法律界限的意识,主动学习法律进而懂得法律、遵守法律,遇事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判断,知道解决问题要依靠法律。教育青少年学生能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任何人在法律面前无特权,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二、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大好时机,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确立。学校要把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和实践活动路径,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信仰。
1.提炼“渗透要点”,教学环节“全面渗透”
学校要把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加强研究,提炼法治教育“全面渗透”的“渗透要点”。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梳理、开发课程与法治教育相关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材、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一箭双雕、相得益彰”的原则,提炼法制教育渗透点,总结出教育教学环节涉及的法律、法规。全面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强化法制教育。一是要在各校各学科中全面启动法治教育渗透教学,通过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工作,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活跃。二是出版教师用书。在课题研究基础上,组织出版作为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师参考书,使教师普遍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自己的职责。三是深入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组织法治教育渗透教学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法治进课堂,课堂更精彩”,在各学科教学中强化法治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随课潜入心,普法细无声”,增强学生的尊法维权意识,增加学校教育正能量。
2.利用开学第一课,以案说法、释法
首先,学校可以明确“第一课”内容。把秋季开学第一课确定为法治教育课,做到“五个一”,即组织一场法治教育报告会,讲授一节法治教育课,组织一堂法治教育主题班队会,排演一台法治教育小节目,印制一份法治教育宣传页。同时,把《教师法》 作为开学教师政治学习的第一课。其次,学校要丰富“第一课”的形式。法治教育“第一课”以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为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通过法律讲座、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模拟法庭等活动形式,增强实效性、参与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熏陶和教育。比如,“第一课”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 探讨和表现校园中的法律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分学龄选取教育重点,选择重点教学案例改写成“剧本”,从法庭教育准备、角色安排、庭审对话、教育重点等内容展开,编写和配发《学校模拟法庭教育指导手册》, 解决教师教学缺少专业指导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通过选用学生扮演法庭角色、认知庭审程序、理解法律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学法守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法治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让同学们对法庭程序知识、法律知识、未成年的案件处理和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危害等方面有更好的了解,提升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模拟法庭” 实施以来,涌现出许多表现出色的小法官、小律师、 小检察官。
3.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要善于整合社会法治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少管所、劳教所等社会资源共同建立集实践性、参与性于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示范实践基地;在政法、法建、 共青团等部门的支持下,与法院、检察院、戒毒所、 看守所、少管所等机构合作设立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让少年犯现身说法,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零距离感受违法的苦果,达到教育青少年、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配合社区建立“青少年法治学校”,配合公安和当地部队成立“少年警校”“少年军校”等, 邀请法律工作者深入“青少年法治学校”举办巡回讲座,送法进校园,让“法”的理念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4.利用网络平台助推法治教育
首先,可以在校园网上链接全国人大中国法律法规检索系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其次,学校要利用好“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的优质法治教育资源。 (1)利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助推学校实施法治教育。组织学生登录“网上学宪法”栏目,观看“法学大家讲宪法”视频;组织学生收看优质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普及法律知识的动漫作品。(2)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展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3)学校可以建设“网上法律学校”,打造青少年学生普法网上平台,加强门户网站普法专栏建设,为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提供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也可以与辖区宣传部门、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积极沟通争取支持,呼吁新闻媒体开发建设专业普法网站、广播电视报刊法制专题(专栏),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资源。
5.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
学校可以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制副校长由公检法司等法律专业人才担任,定期举行法制讲座或专题报告,以案释法。法制副校长指导学校依法制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依法决策。开办“中小学生寒暑期法制学校”,每学期为青少年学生进行1~2次法治教育活动。
为不断推进教育系统法制化水平,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学校依法制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包括学校日常管理事务法律支持、应急及突发事务处理、参与学校危机公关、普法宣传等。发挥法律顾问在助推学校依法制校、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打造平安法治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顾问进入校区进行法制培训,可以用法制沙龙等普法活动,为教师提供最基本、最实用的法律知识和生动鲜活的案例解析及可操作的法律建议,切实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水平。此外,还可围绕“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研讨,以案说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印象,增强处理涉法问题的能力。
6.重视教师法制工作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法律素养必将深刻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学校要引导教职员工通过自学、培训、聆听法制讲座等多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素质,提升学校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学校要重视教师法制工作,落实《全面推进依法制校实施纲要》,将教师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升依法执教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教师教育,法制先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固化教师法制教育学习内容。将《教育法》、 《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法规政策列为学习内容,汇编成册,寒假和暑期教师集训前,下发《教师师德政策法规学习材料》,方便教师学习。三是优化教师法制教育工作渠道。推进“教师政策法规巡讲”活动,以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以案说法,析事明理,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增强法制观念, 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塑造阳光心态,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让老师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促进教育系统稳定和谐。
7.联系实际,探索学生乐于参与的法治教育
今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
《规划》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依据,提出要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制教育理念和内容,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巩固国家观念。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法治教育,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
为保障法治教育落实,《规划》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保证法治教育时间,把学生法治教育综合情况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校长任期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挂钩。
在师资方面,《规划》提出要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一至两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縣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进一步增加法治教育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内容。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与借鉴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是科学先进的法治理念。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法治:所谓法治,就是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理念: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性化观念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政治性;
(二)人民性;
(三)科学性;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四)开放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同时,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外国法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一、“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大意义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三个至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在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划
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界线,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方法、颧攀了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发展。
“三个至上”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本质要求。“三个至上”的提出,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内在精神,有利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三个至上”,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方面,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各个领域,必须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工作之中。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三、准确理解“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
(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
党事业至上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必须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在心中,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干扰、破坏党的事业,同干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放在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人民权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
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兼顾不同利益,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法律至上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近代社会巨大进步的思想结晶,是对治国规律的宝贵总结,是建设法治国家题中应有之义。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三个至上”的提出,肯定了宪法法律至上这一现代法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探索执政规律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宪法法律至上,体现在宪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在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宪法至上,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四、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内在关系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党的事业至土、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共产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树立、维护和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就是为了协调、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
在实质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初统一的思想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第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第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社会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第一节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证。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
(二)法制完备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
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四)权力制约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根据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第二节执法为民的内涵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一)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切实做到执法为民。
(二)保障人权
(三)文明执法
第三节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二)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三)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中,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树立法律权威,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合法合理;(三)程序正当;(四)及时高效
第四节服务大局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二)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一)把握大局;(二)围绕大局;(三)立足本职
第五节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根本的体现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党的先进性,使它具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资格和能力。中国的法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发展。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历史选择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程产物,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设计并推动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法治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切实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将法律所确定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整体推进。历史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传统影响、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能使国家陷人无政府状态,既谈不上实现民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一)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二)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而不是其他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符合中国制度。
其次,必须以党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为依据。
第三,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不可忽视本国法律文化传统。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健全完善立法
一、科学立法;
二、民主立法;
三、法制统一;
四、体系完备
第二节坚持依法行政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一、行政要合法;
二、行政要合理;
三、行政要高效便民;
四、权责要统一;
五、政务要公开。
第三节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法工作?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政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
浏览次数:579次悬赏分:40 | 解决时间:2010-4-14 22:47 | 提问者:匿名
云南省法治政府四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最佳答案(一)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方面:决策机关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无正当理由不采纳合理意见和建议的,未答复听证申请,造成不良影响;听证机关在公告听证事项、遴选听证代表、主持听证会议、撰写听证报告和办理听证事项的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听证报告严重失实的;决策机关或决策发言人不出席或不派员出席听证会,或者在听证会上作不实陈述,以及提供虚假信息或虚假、错误资料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就要启动问责。
(二)重要事项公示制度方面: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对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涉及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事项,公务员录用、职称评定、重要的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事项,在实施前是否向社会进行公示,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充分采纳合理部分。如果该公示未公示,或公示内容虚假,或不采纳群众合理意见和建议的,应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三)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方面: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向社会公布的服务承诺事项和落实情况,公众关注以及其他应当向群众通报的重要事项等。其中,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进展情况及其成效、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政府部门服务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等,要求每季度通报1次,公众关注以及其他应当向群众通报的重要事项,要适时进行通报,重大突发事件要及时进行通报。对应当通报或按时通报但没有通报的,或通报情况失实、信息错误造成不良影响等情形,要进行问责。
根据工作安排,今年 6 月份,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对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 ____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华带领下,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区法院、局、区法制办、____镇、____乡等单位,召开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府办、区法制办等
XXX 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有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区政府及各职能部
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依法行政,推每年根据省市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及时部署安排。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区政府与高校签订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时更新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
解决问题。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在重大问题决策、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
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
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 XX%,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 XX.X%。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以《____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____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规定》、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的通知》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
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
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
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逐年增加分值比
重,同时将法治政促使部门、乡镇街年来(20XX-20XX 年)共审查了 52 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
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
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
20XX 年以来我区的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努力打造“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有限政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了行政许可事项 248 项,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期,努力打造“高效政府”。切实履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职责,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化、透明化,努力打造“阳光政府”。开政府信息
16213 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
20XX 年,共主动公
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
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
但在工作当中,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本质理解有偏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干部不习惯用法治思维、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解决发
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
甚至错误地认为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二是制度执行尚有差距。
区政府已对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了多次培训,但在实行政执法等工作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制,施过程中,落实仍有差距。一些单位在规范
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
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
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法行政意识不强,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
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问责相对弱化,效性和威慑力。
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失去了监督的实
有些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联动机制亟待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涉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及监督制约等多方面,但有的单位片面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就是就是法制办的工作,单位关系不大;有的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与其他
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负有行政
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二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区政府和各职能
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
落实到政府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
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要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
激励引
提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在传统的学法基础上,将近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汇编成册,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执法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
一方面要
____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要围绕与
使人民更要改变
第 4 篇:法治建设调研报告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阅!
根据工作安排,今年 6 月份,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华带领下,对我区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区法院、____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区法制办、____镇、____乡等单位,召开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府办、区法制办等 XXX 个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区法制办专题工作汇报,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历来比较重视,每年根据省市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及时部署安排。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区政府与高校签订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时更新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在重大问题决策、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从源头上把好法律关,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认真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相关规定,区政府领导的出庭率为 XX%,部门负责人出庭率为 XX.X%。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以《____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____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规定》、《关于全面
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核心,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政府合同审查备案、行政执法监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构建法制工作框架,建立起了完备有效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同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逐年增加分值比重,促使部门、乡镇街道推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对规范性文件实行“三统一”制度,三年来(20XX-20XX 年)共审查了 52 件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抽象行政行为。实行政府合同报备案制度,确保政府合同的合法性,有效减少政府在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提高执法案卷的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审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结果的公信力。20XX 年以来我区的复议案件听证率逐年上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四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努力打造“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有限政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了行政许可事项 248 项,取消了全部非行政许可,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期,努力打造“高效政府”。切实履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职责,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化、透明化,努力打造“阳光政府”。20XX 年,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16213条,受理公开政府信息申请 93 件,已全部办结,较好地保障了行政管理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不是一项单项工作,它贯穿于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具有基础价值的体系性工程和系统运行模式。但在工作当中,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本质理解有偏差,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干部不习惯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解决发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对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在面临一些难点棘手问题时,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工作妨碍了发展。
二是制度执行尚有差距。区政府已对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等工作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制,并组织了多次培训,但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仍有差距。一些单位在规范
性文件送审时怕麻烦,不愿提交到法制办或不及时提交,导致有些违法内容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秉公执法还不够。有些单位执法案卷不但质量差,而且在检查后整改落实不够到位,案卷质量经不起考究。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出庭应诉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自己坐在被告席上有损形象。
三是行政执法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执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调查取证不充分,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不强,引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法律依据等。从我区历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程序错误引起的。
四是法治建设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区在法治建设方面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问责相对弱化,有些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失去了监督的实效性和威慑力。联动机制亟待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涉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及监督制约等多方面,但有的单位片面认为法治政府建设就是就是法制办的工作,与其他单位关系不大;有的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不作为等现象,造成整体工作水平下降。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宪法法律的重要职责,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依法治国目
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更加自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改革难题,用法治规范保障发展改革成果。
二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改变依法行政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进,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要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激励引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分值比重,突出考评重点,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在传统的学法基础上,将____近年来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汇编成册,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执法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对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围绕与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拆迁、劳动争议、环境保护、治安防范等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熟悉法律,懂得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改变以往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第 5 篇: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一重要命题以来,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由法律水平的提升转型到法律信仰的塑造,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对法律的普遍信
仰。我们在提高全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同时,更需要法律的信仰深入人心。法治文化是体现法治信仰和精神的进步文
化形态,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紧扣法治如皋建设的目标,将法治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法治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如皋正处在“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开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关键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的新要求,大力拓展法治如皋建设新领域,把“腾江越海、登高致远”融入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多方联动,全力推进法治文化工作机制
部门联动,共同培育法治文化。继续实施“五个纳入、五大推进”的法治创建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全力参与、上下整体推进的创建格局,把法治文化建设纳
入法治如皋建设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来抓。严格贯彻 “五五”普法考核机制,形成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社会联动,共同建设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不断健全责任机制,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强化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政策、资金和人员等各项保障。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法治如皋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开拓创新,致力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项目实现品牌化。完善领导干部“卡网碟”学法套餐,致力打造“雉水在线”如皋市干部学法平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优化法律援助“12348”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如皋法律援助工作的内涵,让如皋法律援助全省领先,叫响全国;在主城区公共娱乐场和主要干道,筹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文化一条街,培育镇、企业、学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典型,努力建设机关与基层、城镇与乡村,多位立体的法治文化新格局。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使法治意识融入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一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实现长效化。在政府层面,一
是巩固提升法治先进县市的“品牌”,进一步加大对镇、机关部门述法考评工作指导推进力度,试行纳入普通公务员考核,切实把
述法考评工作向纵深推进;二是做优建设法治县市的“品牌”,进一步强化镇法制工作室建设,落实专职法制员,发挥辅政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三是做优法治政府“品牌”。加强行政争议诉前协调中心和行政争复议前协调中心建设,实施中心协调和流动协调,大幅度压降行政案件、败诉案件和重点行政信访量;四是做实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品牌,将基层民主法治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深化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的依法治理工作,引导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引导基层群众依法参与公共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四个强化,大力营造法治文化浓厚氛围。
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良好的氛围是基础。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四个强化”,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全面融合、有机结合,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积极推进法治广场、街区、论坛、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各类媒体
和载体传播法治信息,抓好法治专栏建设,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法学会的作用,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更好地指导我市的法治实践。四是强化法治文化的市场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在法治文化产业上投资、发展,积极开展法治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法治文化不断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 6 篇: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今年 11 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
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
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 5 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 110 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
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 2003 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 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 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 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03 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 16 起,调处成功 15 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 54 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 212 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
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2、加大普法力度
,纵深发展法律援助工作。要以依法治区、执法为民为主题,大力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农村干部法律素质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法律援助工作要继续向纵深发展,向村居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者可以上门服务,就地办案,将法律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让在场群众接受法制教育,在无形中起到“解决
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是治安防范的生力军,要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其素质。一要全面规划,做好组建工作。大力宣传组建专业治安联防队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专业化防范队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订立合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严格标准,选聘政治可靠、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和派出所三方共同签订合同,有效保证队伍定岗、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三是多渠道筹集经费。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一部分,同时以存车收费等费用支付一部分。四是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培训管理,把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严格实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加大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各派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出租、闲置房屋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房屋租赁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出租房屋挂牌制度,房屋出租人必须出示房屋所有权证明,由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后向当地所在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好《出租房屋审批表》和《治安责任担保书》后,方可办理出租合同。基层派出所要加大对房屋承租人的监管力度,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承租房屋进行废品回收,无固定职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一部分人以此作掩护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暂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安机关要组织专门人民展开经常性的排查,堵住这些地方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
5、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和法制宣传园地,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集中
整治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努力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对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帮教小组到位,档案齐全,明确责任,切实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给出路,管理上不断线,降低其重新犯罪。加强对监视居住、假释、缓刑、保外就医、管制等外执犯的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发生任何问题。
7、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要针对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成立班子建设指导组,重点解决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无班子的村配齐班子,落后班子的村配好班子,一般班子的村配强班子。要治穷治乱同步进行,督促“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搞民营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8、改革派出所勤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继续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要考虑不同区域派出所的环境差异,在指导和考核标准上不搞形式主义和整齐划一,使派出所的工作适应于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城区派出所改革必须与
社区警务建设同步进行。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依照社会公共力量抵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设立警务区,各警务区在街面上建立规范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派出所队伍建设,走依法制警,以德育警,科技兴警之路。治安防范中突出科技兴警,建立连接派出所和警务区、警务站、警务室的畅通通信联系,装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做到纵横联动、快速反应。
第三调研组人员名单:
略。
第 7 篇: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主要负责人每年定期听取关于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并作出安排部署,县政府常务会每年两次专题听取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二是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制度。县政府每年向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同时,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各镇街每年第一季度向县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将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对各镇街、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实行严格打表考核,并将考核
结果作为衡量各单位及其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一是完成行政权力清理工作。按照中央和市级要求,在全县 42 个县级部门单位、22 个镇街中开展了行政权力责任清理规范工作,形成县、镇街两级权责清单体系,并在县政府公众信息网予以公开,进一步理清了权力边界,规范了权力运
2---了各种重复材料、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推广运用群众工作系统,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推出民事代办、村居公开等六大板块新功能,将县长信箱、县长热线、阳光XX 接入平台,并对平台受理事项进行抽查、催办、督办,定期通报。
(三)强化文件管理,优化政商环境。一是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控规范性文件数量,狠抓规范性文件质量,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查机制。全年共审查《XX 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 18 件,审查后符合发文条件的全部报送备案,做到了“有件必报、有报必审、有错必纠”,同时,将发布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予以公示,确保相对人的知情权。对 67 件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经过清理,决定继续有效 50 件,废止 17 件。二是加强政府商务合同管理。严格落实《XX 县政府合同审查备案管理办法》,以县政府名义对外签订的民商事合同,由承办部门拟草并经相关涉事单---一是开展案卷评查。在全县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通过发现问题,整改提高,助推全县行政执法水平再上台阶。二是开展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在全县执法单位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建立健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进一步规范我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是开展行政执法大排查。在全县所有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中开展大排查,发现和梳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督促各执法部门整改提高。四是严格执法主体资格管理。把好行政执法源头关,凡欲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必须经过执法培训并考试合格,方可申领 XX 市行政执法证件,杜绝无证执法现象。开展了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清理。五是规范委托执法。委托执法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可委托的执法事项范围中进行,委托单位必须组织受委托镇街执法人员进行专门的 6---局、县政府法制办、县信访办等单位配合参与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机制。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三级调解网络。四是推广仲裁制度。在行政机关与市场主体发生民商事纠纷时,积极促成推动双方通过仲裁这种既高效又便捷的方式解决纷争,有力地推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七)培育法治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一是着力提高政府
工作人员现代法治意识。落实法治培训进党校,在县委党校主题培训班开设《运用法治思维促进党政管理》专题讲座。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法制理论考试、全县干部职工法治理论知识(网上)考试,集中组织全县部分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普法(现场)考试、旁听法院案件庭审。通过学教参与,不断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二是大力开展社会普法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围绕”三月法治宣传
8---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法治进程,但是县内部分单位及领导干部对法治的重视依然流于形式、流于口号,对依法行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到位,不习惯、不愿意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处理、解决发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难以摆脱发展与法治相对立的传统思维定势。
(二)行政体系欠科学无法满足现代行政管理需要。现代行政管理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行政组织、行政体系的架构要求非常高。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到位,行政组织体系没有完全理顺,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人浮于事与人手不够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部门之间职能职责没有完全厘清,制约了改革的纵深推进,影响了行政的整体效能。
(三)机构队伍与法治建设现实需要之间落差较大。从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 年)》、---
三、对市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我县和全市其他区(县)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建议市、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全面依法履职、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并加强改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目前,政府法制机构和人员非常薄弱,与其承担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任务存在巨大落差。调研显示,XX 县政府法制办目前只有 4 名工作人员,政府工作部门中只有半数专门设立法制(规)科的单位,其余单位则由其他科室兼揽法制工作,镇街则多以综治办兼揽法制机构的职责。因此,建议强化各区(县)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强力推进从业人员资格化、素质培训常态化、制度建设规范化,不断优化法制机构和人员结构,将那些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政府法制机构
12---法办事、严格执法,自觉按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体系建设,严格公务员法律考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和新提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中心组学法等一系列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认知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要加强内部监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设计考核指标,突出责任落实,提高依法履职质量和水平。要加大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本部门行使职权的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要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建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立法方面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制定和颁布了二十多部农业法律、五十多部农业行政法规、四百多部部门规章(农业部制定),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农村发展建设的很多领域存在着立法上的空白,像有关农民权益的保护、农民协会、农村社会保障、村民选举等方面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难以对规范农村各项事务发挥作用。有些法律仍然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的层次,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还有些法律效力很高,但是原则性较强,而且缺乏一定的配套法规,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像《农业法》尽管出台很久,但内容多涉及一些农业大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对农业具体的生产活动方面的规定却涉及的很少,需要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但是这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却仍然跟不上,使人民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遇到具体问题无从下手,难以发挥《农业法》应有的价值。除了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外,农村立法的滞后性也是我国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像一些必须制定的《农民权益保障法》、《农民协会法》、《农村社会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至今还没有出台,影响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还有一些法律法规虽已经出台,但是姗姗来迟,与长时间的政策性调节已经无法衔接,产生了无法配套、无法衔接的问题,作为我国农业法律法规框架核心的《农业法》直到1993年7月才出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1998年7月才出台,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农村的很多改革建设靠政策性的调节更多一些,缺乏稳定的法律保证,增加了农村建设中宏观政策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农村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养老保险以及合作医疗等法律制度不完善或者缺位。
(二)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一些农民群众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当有侵害自身权益的事件发生时,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是盲目地对权力产生畏惧,对受侵害的行为听之任之,或者采用暴力的手段激化矛盾,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谐。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培训,遇到纠纷时不是把法律解决的手段放在第一位,而是首先想到通过人情或其他的方式解决。只有当农民懂得并且愿意寻求法律的帮助时,法律才能真正地融入农民的意识中。
(三)执法不力
农村干部的法律素质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执法水平的低下。我国农村基层的一些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思想浓厚,缺乏依法解决农村基层各种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农村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不规范、不文明、不公正、不严格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以势代法”、“自立王法”的现象更加突出,乡村干部成了当地的“土皇帝”,其子女、亲戚更是形成了庞大的势力群体,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维权的艰难使其他的村民对违法现象也只能听之任之,不敢怒也不敢言。据一项有关农村的调查表明,78.5%的人认为乡村干部存在包括不依法办事、乱收费、乱集资摊派等各类的违法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状告难、多次申诉无人过问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执法水平的低下还表现为农村行政执法受政策性因素的干扰比较明显,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对农村执法的监督体系不健全、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等原因,使农村的执法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提高。长此以往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使农民对法律的公正丧失了信心,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在农村进行普法宣传难度比较大的主要原因。
二、完善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的法治化是全中国法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修改和完善《农业法》,我国《农业法》最近一次的修改时间是在2002年,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中央自2004年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应该适应这一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关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立法。建议增加关于“农业补贴”项目的法律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补贴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增加对政府扶持农业和农村的监督机制的规定。在农业法中应该明确地确立各级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和权限,每一年的农业投资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农业投资的程序、对农业投资的监督、其他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等问题。
要不断地完善在农村法治实践中的空白领域的立法,例如针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在争取基本待遇以及维权方面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应尽快地制定一部关于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工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选举等方面的基本待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进一步健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严肃地整治侵害农民经济权益、尤其是土地权益的行为,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护好农民的自治权利。健全选举制度,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利,做好选举工作,针对农村基层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贿选”现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整治“贿选”问题,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保证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的实施落实。完善农村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定《农村金融法》、《农业保险法》、《政策性金融法》、《民间融资法》等法律制度,为农村融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保驾护航。
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生产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教育在农民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尽快出台有利于农民进行系统教育与培训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农民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法》、《农民技能培训法》、《农村教育学校管理法》、《农民教育培训基金法》等;尽快出台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农业科研管理条例》、《农业科技推广法》及配套法规等。
(二)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根据广大人民的意愿,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学习栏等媒介中进行普法传播,使农民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法律手段的存在。在普法宣传的形式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司法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巡回讲座,举办集市法律咨询。进行法制文艺宣传,采用相声、小品等文艺方式,将农民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贯穿其中,使农民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法律教育、丰富法律知识。二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办农民法律夜校和举办法律基础学习班,免费向村民提供法律基础培训。可以聘请高校的法律教师或者由乡镇的司法人员向农民进行普法宣传。授课的内容要尽量的通俗易懂,最好是收集一些当地守法或者违法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且根据广大的农民的要求适时调整授课内容。三是在中小学校增加法律课程。普及法律也应从小做起,现在法律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的公共基础科,新生在入学的第一年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使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在普法宣传的内容上,总的来说要对村民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普法宣传:一是普及有关农村民主政治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二是普及有关农村稳定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刑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继承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三是普及有关农村生产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种子法等。四是普及有关我国基本国策方面的法律知识,如义务教育法、土地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三)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
执法的环节对目前农村法治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普法宣传与执法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采取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明确执法人员的选拔标准,严格用人机制,明确执法活动的职责与权限,制定执法人员的考核和评议制度,设立奖励机制和淘汰制度,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精简农村行政法制机构,尽快淘汰、裁撤临时执法干部,对农村执法干部的受贿、敲诈勒索现象,除了要将其清除执法队伍以外,还要给予一定的法律制裁。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政务公开,使执法活动完全处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促进执法队伍和执法环境的建设。
要不断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依法办事、不畏强权,减少执法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增强透明度。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案件,要追查到底,对办理各种手续的农民要及时、优先的办理。要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的各项事务,使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能置于法律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建立新农村稳定的市场秩序。
(四)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质量
建立和健全农村的法律服务工作机制。目前在全国的很多地方设立了“148”法律服务热线,开辟了农村法律服务的新领域,应该积极地推广这种服务,在实行中要注意加强法律热线的服务质量,增加人员的配置和电话机的数量,使拨打电话的农民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切实的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农民是弱势群体,很多农民遇到问题由于法律知识的贫乏和经济能力的限制,更多地选择沉默,助长了人治的风气。在实践中要做好一定条件下诉讼的减、缓、免工作以及符合条件的免费聘请律师的工作,鉴于部分农村的交通不是很发达,尽量采取简易的审判程序审理案件。做好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工作,使农民的权益得以维护,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转变人们对法律的歪曲认识,使农民树立用法律武器解决矛盾的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实行。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法律服务网站。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增加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覆盖面,并且可以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为了更好的发挥农村法律服务网站的作用,应该有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和法律专业人士专门的从事此项工作,保证网络的畅通和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可以定期地邀请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讲座和答疑解惑,现场解决农村的实际法律问题。在农村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使农民遇到法律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在城市也提倡农民工建立自己的组织,维护成员的利益,为成员提供法律援助。
摘要:完善的法治建设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在立法和执法等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执法队伍的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完善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日华,马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困境与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51-53.
[2]吴访非,王慧丽.新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初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7):229-331.
[3]林秋琴.加强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77-80.
[4]贺海艳,黄丽立.新农村建设中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7(7):26-27.
1.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素质有所提高,依法治理的环境获得改善。但是,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越是贫穷的地方,法制进程越慢。主要表现在:
1.1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法治意识普遍淡薄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由于“创新”空间不大,就习惯了“上头怎么说,下面怎样干”的模式,一般不认真研究政策和法律,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依法办事意识的淡薄,导致农村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瘫痪,凝聚力减弱,群众上访增加,稳定隐患增大。
1.2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往往有政府却无司法,一个中心法庭要管辖2~3个乡镇,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管辖范围一般越大。担护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的农村司法所,往往也是有其名无其实。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自身并不懂得多少法律。
1.3农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怕招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中国人的传统通病,农村尤其。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么怨天忧人,自认倒霉;要么搞家族主义,人多势众;要么一味蛮干,不惜铤而走险。再或就是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不通过法律的渠道来解决。像农村经常遇到的种子问题、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不去找法律,反而去上访或是过激地围攻政府,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2.我国农村法制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
2.1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 家庭联产承包开始后,集体组织形式越来越变得松散,群众大会已经很少召开。虽说电视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但收看的节目却都以电视剧居多。农村报刊最多发行到村委会一级,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般也在村委打住。农村虽然建立了农民夜校和建成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小学也聘请了法律副校长,但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还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一些,加之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的普法几乎就成了死角。
2.2执法不公仍然存在 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已经成为法制进程中的毒瘤。个别基层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老百姓看来,“八字衙门大大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法治”心理:“上边没人,告也白告”。
2.3怕打官司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于广大农村 人们习惯认为,官司缠身总不是一件好事,对打官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农民如此,基层政府也如此。《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一些基层的政府官吏至今还不适应当被告。
2.4人治思想还占据着很大市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农村干部的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不少人嘴里是“人民公仆”,心里却公仆是人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始终转不到服务和“法治”的轨迹上来。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阻碍着民主法制进程。
3.农村法治建设应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要尽快改变农村法治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农村法治建设应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3.1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寻求突破 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3.2加强农村法律咨询服务方面寻求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公证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为村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时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纠必解、有诉必帮、有困必助”,定期在乡(镇)、村、社区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真正送法上门。在公证业务方面,把满足基层农民在发展产业、生产生活消费等日常生活上的公证需求作为开展公证法律服务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维护合法权益,避免引发村民纠纷的各类因素。
3.3规范农村执法行为方面寻求突破 其一,在制定涉及“三农”相关政策时要严格依法。政府各部门出台涉及“三农”的各类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范性文件,都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备案审查,杜绝侵害农民的“土政策”出台,从政策和源头上防止侵害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出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要研究制定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构建农民利益的保障体系。其二,要搞好涉及“三农”的行政执法工作。一是规范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各行政执法部门应严格依照权限履行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职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二是积极探索综合执法路子。对涉及农村执法职能较多的部门考虑成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减少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确保对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能顺利进行。三是加强乡镇公安派出机构建设,强化职能,配强队伍,加大公安的执法力度。其三,要搞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一是搞好对行政复议案件的监督。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充分运用行政复议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机关,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该立案的坚决立案,不属立案范围的要及时告知农民的救济途径,要公平公正办案,不和稀泥,该维持的维持,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变更的坚决变更,及时纠正不当的行政违法案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能得到及时的救济,平息争议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组织好行政诉讼工作。对涉及‘三农”的行政争议纠纷行政复议不能挪央的,要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提起行政诉讼,利用法律途径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各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司法、人大监督,积极组织行政应诉,认真落实和执行司法判决法律文书,有错必改,有错必纠,维护公平和正义,平息矛盾,维持农村和谐与稳定。
3.4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方面寻求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全面推行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把村里的重大事务和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交给村民议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让广大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村内事务的管理,提高决策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同时要看到,农村工作错综复杂,涉及诸多的矛盾,这就还需要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把农民的权利义务、各种组织的工作职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在落实村规民约工作中应做到在合法的前提下,还要做到公开。尤其是在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事情上,一定要以保证农村工作有序、办事有据、多数人满意为原则,使村规民约得以认真执行。
3.5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方面寻求突破 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大、政协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实施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观察。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发现和研究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法等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确保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狠抓森林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实施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对涉及农业生活资料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督促政府抓好农资价格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督促、协助政府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推荐阅读:
农村法治10-07
农业农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06-26
法治教育07-28
法治宣传教育计划11-04
法治教育活动简报12-02
法治理念教育讲稿12-04
林业局法治宣传教育11-15
法治教育培训制度07-06
小学安全法治教育记录11-30
法治宣传实施方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