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11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1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完成课后作业二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2

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仆么、怎么教?这是人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的老师, 总想在课党上多讲一点, 讲得令曲一些、细致一些, 生怕自己不讲了学生就不愤, 就考不好;有的老师也知道要根据学怙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祚, 也希筚在Itl己的课堂上学生学得活动些、•趣•些, 但总苦T•找+着怆当的尺度来定位, 教学付出很多, 但效災£]己总不满意。我想, 这里面存在文自文教学的瑶本a念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甚本原则没有抓准的问题。入选教材的文n课文, 应该说可教可学的内荇很多。也正因为多, 教师就需耍对“教什么”这个问题, Y丨较清晰的认识。我以为, 一篇文言课文, n丨以选择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教, 即文字、文学、文化〒方面, 简称“三文”教学。也就是说, 思考一篇文言课文要“教什么”, 教师不妨重点考虑:教一些文字方面的知识, 能允实学生的积累, 增强文言语感;教-些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 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赏析、体验感悟能力;教一些文化方面知识, 能增进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当然, 就“三文”而言, 一篇文言课文, 不论篇幅长短, 均有许多nj'以枳累、nj.以深悟禾「1可以挖掘的内容。因此, {•:教学处理时, 我们仍然需要作茧点的选抒、难易的R别和深浅的圮位。“怎么教”的问题较复杂, 涉及教学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让于.段选抒, 以及面对不同学情的应变处理等。下面, 我以初中《湖心亭看雪》-课为例, 具体谈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篇短文。本1丫L元的导读文字, 对学生学4有两点要求:“要能借助注释和T.凡书, 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 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耍求, 也是对教师处理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定位。编者从学情的允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实, 教师的教也足要与之对应的, 这也是-种“以学定教”。在这里, “教仆么”的W题似乎明确了。用“三文”的观点看, 即文卞方面, 强调借助丄具学习和积累掌捤一定的文言知识:文学方面, 重视了对课文情景交融的感受和体验。虽然编者没有具体谈及“文化"方面的学习, 似教师可以依据学情与时间, 响故适当的挖掘教学。有了以上分析、定位, 接下来茧点丄作就是如何设计本课的教学了。就《湖心亭看雩》一文, nj•以粗略作如K设计:1.教学难点。依据“三义”教学主张, 本课的教学車:难点n丨以确圮为如K三点:学>J叙琪描写类文章的诵读:揣摩想象课文优芙的意境:体悟课文叙事描写的语言芙。以丨•.三点, 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三个FI标, 学生一节课不可能都能掌握, 但教学抓到了这几个®难点, 学生的课堂学习y标就是明确的, 学习过程也会Y/定的收获。2.教学过程。就本课教学, 可以拟定以下=个教学环甘和相应的活动安排:环甘一:熟读成诵。学习文i•文, 读, 永远是第•位的。让学生多读课文, 读通读顺课文, 这是首要任务。如何读,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下手。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但读的教学, 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叙串类文言文的读法, 如学d�揣摩体会叙事类文言文的U吻、语调、语气和1i V奏等;二是通过读, 让学生走进文木, 感受文木, 体悟文章的境界之美。环节二:揣摩想象。阅读精美的文章, 如果没心f阅读者的揣摩和想象的, 这种阅读学W足不到位的, 也是不会有所收获的。这篇课文, 作者写的是在西湖看雪景, 在文章屮, 作者到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精美画面?这个画面, 其构阁如何, 其美在何处?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语句, 茧点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通过对文中的字、同、句的细心揣摩, 产生d己的联想和想象, 方能体验和感悟到课文悄眾交融的境界美:作荇写丐景, 落笔极精, 在巧妙的对比和点缀之下, 呈现给读者的是, 在一幅阔大之景下, 突©着“长堤一痕"“湖心+一点”“舟一芥”“人两=粒”的㈣面对比。学生通过揣摩和想象, 达到“激发灵忡,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积累”的学习收获。环廿鉴赏体悟。阅读教学, 耍尽量做到让读者对文本产生fl己的理解感受。教师任何的精讲细析, 只要f生接受不了, 都只能说“嚼烂r喂给学生”, 学生当然是“食之无味”了。而要让学生自己来“嚼”、自己来体验感悟, 就得做到两点:是巧妙引导, 二是把体验与感悟还给学生。巧妙引导, 就要有恰, 的W题导引。这个M题不难解决, 只要用好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编荇设计的问题即可。木课的“研i�丨与练有两个要求:“1.说说木文中描写两湖雪景的文字丫/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 不加渲染, 这种写作手法就足白描。体味木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如能把这两个问题当作学生赏析课文的导引, 我看就足够了。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 还达到这样的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适气地将难度下降。休验与感悟足木环节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让学生在课帒上交流互动, 充分表达G己的理解与感受, 这不失为一种好做法。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木进行体验、感悟和交流, 学生的鉴赏才足有意义的、有收获

的。如果学生能力较强, 教师可适当增加学习的拓展’如i±学生对“研i�丨与练”第:题作深入的思考与体悟, 在比较学习屮,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汄识, 提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文言文教学, 细思下来, 我有两点很深的感触:1.要有自d的教学主张。以往的文言文教学, HH于缺乏新的教学理论指引和新的教学理念支持, 我们的教学一直在“字字落实、句句分析、;I i讲灌输”的旧模式里打转, 教学效果不卨。如今, 新课程改不不断深入发敁, 新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断史新, 乂让我们•些教师感到眼花缭乩、无所适从, 课党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染。究其原因, 我想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即教师没<|'自己的教学_七张。文•文到底如何教?我想, 教师有无想让、如何想足非常又键的。教师如果没心了自己的教学想法和教学坚持, 就不nj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就不nj.能有高效的教学。2.耍用好教材、落实要求。“用教材教”己经提f很多年, 可我们“川”的情况如何呢?情况不稗乐观。一方而, 不会用教材中的建议、要求和H题设讣来教学。如单元和课文的导读文'/•、课后练习设计等, 这些教材里现成的好东西, 常常被老师们忽视, 甚至抛弃。常听老师说“不会教”、“不知如何教才好”, 其实是教师不理解教材, 更不会运用现成的教材资源所导致的。另一方rfll, 总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无限的学习内界。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教学过程只能是以讲代学, +然时问+够。其实, 教材编者多在单元异读単.提到了具体的教与学的A-体耍求, 只是教师放+下’生怕+讲或少讲f学生就学不会、也考不好所导致的。叶老早就说过,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_。那么,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 做到“一课一得”,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邢益育, 海南省文昌市敉育局中学教研室主任,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海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3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3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湖心亭”图片)你知道图片展示的“湖心亭”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好,我们按一年四季来了解一下西湖的景色。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冬天的西湖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冬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崇祯(chóng)(zhēn)拥毳(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更定(gēng)更有此人(gèng)铺毡(zhān)痴(chī)....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可以。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 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5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痴”与雅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手段

一、导入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确定学习重点

从课文提示中寻找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游湖人的雅趣。

三、品画卷

1、请同学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张岱眼中的景是怎样的呢?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关于第一句,教师用质疑法进行讲解。

“大雪三日”体现景色的什么特点

“俱绝”是从哪个感官入手的?

如果替换成下列文字,效果有什么改变吗“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4、总结质疑的方法

可用替换法替换文中的词语,进行对比,得出写景的妙处。

5、后两句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作简单的分析

6、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色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品痴情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3、这个张岱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

“是夜更定”,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

“大雪三日”时去的。

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4、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5、张岱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理解)

五、总结本课收获

1通过质疑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2借助张岱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六、比较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进行比较,思考下列问题,运用表达式,以第一人称发表自己的看法。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分析景物的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

2借助苏轼的生平经历,理解思想内涵。

七、知识拓展

张岱和苏轼经历了重大的人生变故后,都选择回归自然,这也是很多中国文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什么?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天人合一”

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八作业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篇6

二、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重点字解释:

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挐:通“桡”,撑(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一白:全白 焉得:哪能 更:还 强:尽力

客此:在此地客居

三、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文章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每点1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每点1分,共2分)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五、比较阅读:

1《湖心亭看雪》《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有什么异同:

①、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从甲《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和乙《湖心亭看雪》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①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六、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祯(zhē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初二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篇8

一、导入

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我们先来温一温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屏显: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首诗里主要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

生:蓑笠翁。

师:这个人真是与众不同啊,你说他独特在何处?

生:他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到寒江上垂钓。

师:独特的行径里让我们看出他独特的性格,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性格——

生:清高自傲。

师:这个老翁,我们不知他来自何方,也不知他有过什么特别的经历,我们只是从他那特立独行中感觉出他是一个清高孤傲之人。无独有偶,相隔八九百年后,那是明未清初之时,有一个人叫张岱,他的身上就有这个蓑笠翁的影子。张岱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请大家看屏示。(屏显: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家公子,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明朝灭亡后避迹山居,贫困不堪,常至断炊。著书以终,自言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师:请咱们班的语文课代表来读一读。(语文课代表读屏示内容,师提醒:蠹dù)

师: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张岱的人生经历,由于朝代更迭,张岱少年富贵奢华,晚年贫困不堪,这样的大起大落,是很容易让人性情大变的,也很容易让人逃避现实,梦回往昔的。而事实上,张岱确实也是“入山著书以终”。在隐居期间,张岱写了一篇游记叫《湖心亭看雪》,字里行间流露着别样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领略其中的韵味。(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些练习,看大家自学得怎样(屏显:请同学们做一做这些练习。

1、注两个字音:

是日更定( ) 强饮三大白( )

2、划两句节奏: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3、译两个句子 :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学生的个别答、齐答声里完成练习。)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这是一篇小品文中的名篇,好是要多读的。咱们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抽一生读,读后点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上两三遍,要求把字音读准,节奏读正确。力争把读通顺。(生读)

师:听听我们的齐奏。(学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游记,游记一定会交待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要素,这篇里有吗?一起说,时间——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

师:说具体些。

生:是日更定矣。

师:“是”什么意思?

生:这。

师:这天初更定后,那“这”具体指的是哪一天呢?

生:大雪三日。

师:完整地说——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是日更定。

师:地点——

生:西湖

师:整个湖?

生:湖心亭。

师:哪一句话里写着?

生:余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完整地说是——

生:西湖上的湖心亭。

师:人物——

生:余(这里就是张岱)

师:游记一般会按游踪来写,请找一找文中提示游踪的词语。

生:独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

四、探幽索微,触摸张岱内心

师:文中有写景,有叙事。景里显情怀,事中见人性。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浏览一遍课文,然后用一个字来评论张岱。

生:痴。(师板书:痴)

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痴迷于某一件事情。

生:还可以理解为与众不同。

师:看看张岱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张岱在“大雪三日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师:“人鸟声俱绝”说明什么?

生:天寒地冻,人待在家里,鸟躲在巢里。

师:张岱在天寒地冻时去看雪还罢了,他还偏偏挑在——

生:晚上。

师:挑在晚上也还罢了,他还——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这就是“一痴”了。(板书:夜里独往)真是又一个蓑笠翁啊!

师:还有“二痴”吗?

生:我发现张贷所描写的雪景也很独特。

师:雪景如何?

生:“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是“余”在湖心亭上看到的雪景,请翻译这两个句子。

生: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上的影子,只看到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里面的两三个人罢了。

师:请赏析这两个句子。

生:前一句让人感到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后一句让人感到长堤啊,湖心亭啊,小舟啊,小舟里面的人啊,是那么的渺小。

师:前一句言其大,我能理解,后一句言其小,请你说得再详细一些。

生:先看量词:痕、点、芥、粒,都是很小的,而且是越来越小,甚至有点儿微不足道了。

师:谁微不足道了?

生:人。

师:人怎么就微不足道了呢?

生:只有米粒大小了。

师:而且我们发现“粒”前面用了“两三”,约数,不是数不清,是懒得数了。

师:这里有四个“一”,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个“一”是“全”的意思,后面三个就是数字“一”。

师:这让人感觉到前面是宏大的,后面是渺小的。一个人,身处这样浑沌一体的白茫茫世界中,真会产生“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哪!看来,文中的“余”已完全与天地融为一体了,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山水之痴啊!(板书:山水之乐)

师:写得这么好!我们把它读一读,边读边记牢它。(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它背一背。(生齐背)

师:还能找出“三痴”吗?

生无语。

师:留一个问号吧,有问号是好事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啊!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张岱是这样的性情吗?

生:不是,以前的张岱是富贵公子,“极好繁华”,锦衣玉食,声色犬马。

师:是什么事情令张岱性情大变?

生:明朝灭亡,家道中落,贫困不堪。

师:自此以后,张岱就大彻大悟,远离红尘,有了雅情雅致。那他是不是把以前的繁华人生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生:不尽然。

师:难道你在文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生:作者在写时间时,用的`是“崇祯五年”,这是明朝年号,而作者写此文时明朝早已灭亡,可见,作者还有故国之思。

师:老师还要补充一点,后面写到地名时用了“金陵”一词,“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是明朝旧都,在清朝时称“江宁”了,但作者还是用旧称,可见,他骨子里头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民。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说,作者挑一个寒夜独自看雪,与其说是寻找山水之乐,倒不如说是来排遣故国之思,寻往日繁华遗梦的?

生:至少是有一定道理的。

师:张岱的心思有没有人理解呢?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话。一起读。

生: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莫说”就是——

生:不要说。

师:“更有”就是——

生:还有。

师:串起来译一遍——

生: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哪!”

师:舟子说的像相公一样痴的人是指谁?

生:两个金陵人。

师:两个金陵人认为他们和张岱一样痴吗?

生:一样的。

师:根据——

生:从他们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话里可知。

师:特别是哪一个字?

生:此。

师:根据上下文,这个“此”可以换成什么样的话?、

生:像我们一样能雪夜赏雪的有闲情逸致的。

生:还可以从金陵人“拉余同饮”看出,他们把张岱当知音了。

师:张岱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知音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一个“拉”字,说明张岱开始是拒绝的,后来因为盛情难却吧,才尽力饮了“三大白”。

师:那你认为张岱跟这两个金陵人一样的“痴”吗?

生:不一样的,金陵人喝酒赏雪,好友交谈,其乐融融,一番闲情逸致。而张岱呢,他有故国之思啊,他来赏析,独自前往,不想看到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看到,他只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追求心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从张岱的清高孤傲的性格里也让人感觉到他不希望像俗人一样喝酒谈天赏雪的,他甚至会认为这是不懂得赏雪,是对雪的亵渎。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极繁华生活的张岱,现在在湖心亭上一次小小的奇遇只能更勾起他的故国之思,引发他的淡淡哀愁啊!两个萍水相逢的金陵人,一个庸俗的舟子,如何理解张岱灵魂深处的千千结呵!如何知晓张岱的梦呵!张岱,痴迷于故国之梦,这,难道不是刚才我们尚未寻到的第“三痴”吗?(板书:故国之思 淡淡哀愁)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叫做“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

师:才一百六十多字的,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此文真像一杯西湖龙井茶啊,细细品,慢慢饮,意味深长。

五、独具慧眼,探寻文本美点

师:这篇短文,不仅内涵丰厚,在写法上也是独具风韵,现在我们来探寻写法上的亮点。大家讨论讨论,可以从的语言、意境、情趣等角度入手。然后用“此文美,美在 。”的句式说话。

生:此文美,美在视角独特,在《江雪》里表现天寒地冻的诗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鸟无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而本文开头写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鸟无声,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天寒地冻,别具一格。

生:此文美,美在巧用伏笔。开头写到“十二月”,暗含有可能下雪;“住西湖”,预示可去“湖心亭”。

生:此文美,美在氛围营造之功。“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让我们感觉到茫茫世界是一个整体,要是用顿号的话,就隔裂开来了。

生:此文还富有情趣。结尾那舟子的喃喃自语,那舟子只知其“痴”,不知彼“痴”,仅凭“外行看热闹”的眼力,就自作陪明,妄下断语,肯定令张岱暗笑不已,让张岱有自欣之意。愿来很高雅的赏雪之文,末尾添上一个俗人的评语,似拙非拙,给增添了不少情趣。而且,这里舟子的不解,也正好呼应了前文的“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多巧啊!

六、再读课文,争取背诵。

师:好是要多读的,好更是要背诵的,请大家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着把背一背。

师:有人能背了吗?(是否抽生背要看学生的情况而定。)

师:老师身体力行,请大家在老师的背诵声里再一次体会张岱的别样情怀。(师在《寒江残雪》的埙声里背诵)

七、课堂小结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轴挂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学习了《湖心亭看雪》,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涵泳,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相信我们会更加的热爱祖国的语文,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八、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并完成助学稿A中的作业。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沉迷山水 高雅情致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9

屈原镇中心学校 向红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赏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美景,最数西湖。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是诗人白居易心中春意盎然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诗人苏轼心中温柔缠绵的西湖。那么作家张岱心中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同走近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2.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完后投影显示)

你能读准字音吗?(略)3.学生译读课文。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出示投影检测:(略)

三、赏读课文,体悟作者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形象的概括作者,你能发现吗?(痴)

1、读课文,找“痴行”。①“痴”是什么意思?

②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③张岱奇寒雪夜独自去看雪,这样的行为表明他什么性格?(清高孤傲)

2、读课文,品“痴景”。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读一读。

①品雪景句,了解白描手法。

②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妙境。张岱在大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什么性格?(寄情山水、痴迷自然)3.读课文,议“痴遇”。

读课文,讨论问题: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介绍作者,加深理解)

(超然世外,思恋故国)

四、拓展延伸

张岱游西湖,选择人鸟声俱绝的冬雪清晨独往,在清冷浩大的孤独天地中,人与天地与山水融为一体。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惟有这天地才是他真正的知己。像张岱这样的孤高情怀,我们还在哪些文章中读到过。(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掀开历史的长河,千万万的人群中,不乏有张岱的知己者。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屏显: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最后老师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首有名的诗句来为本堂课做结束语。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借以回味张岱的那颗痴心。(屏显: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师生有感情齐读结束)附: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10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再走进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总到分)突出了什么特点?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痴”为切入点。在整体感知中,找到关键词“痴”,然后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识“痴客”三个步骤体会作者的“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重点赏析、品读,在读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顺势引申,学而致用。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在朗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媒体运用力求简单有效,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方法指导: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对理解作者心境至关重要。

(2)抓关键词。作品中有些词语或暗示或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

(3)联系生平。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素材积累:

西湖的传说

上一篇:业务发展需要下一篇:汇报性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