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共6篇)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穿刺失败 小儿 原因 处理

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见的护理技术,但为小儿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小儿血管细小,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经常会导致穿刺失败[1~3],笔者经过多年实践,现就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规律和处理总结如下。常见原因

1.1小儿血管自身特点其特点有:(1)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不明显,穿刺时不好掌握血管的深浅度。(2)严重脱水及循环衰竭的患儿由于血管灌流量不足,血流缓慢,血管腔不充盈,穿刺后不易回血。(3)高热患儿由于高热可使血管收缩,脆性增加,易刺破血管。(4)长期输液的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大量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皮下瘀斑,给穿刺造成困难。(5)患儿对医院有很强的恐惧感,在穿刺时躁动不安,穿刺无法固定[4,5]。

1.2外界因素光线不足,较暗环境下操作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气温低,尤其是冬季,导致血管收缩变细,导致穿刺困难。

1.3护士操作因素护士操作因素有:(1)护士基本功不熟练,欠缺小儿扎针经验;(2)紧张、烦躁或者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的穿刺失败;(3)选择针头或者血管不适当;(4)进针角度不适合;(5)进针速度太快,还未见到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导致穿刺失败;(6)见回血后潜行过多,导致穿破血管下壁,穿刺失败[4,6]。

1.4家属因素患儿家属求医心切,对孩子过于担心挑剔,情绪激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操作正常进行。处理办法

2.1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光线充足,选择合适血管、针头,剃去局部毛发,充分暴露血管,姿势要适宜,固定好穿刺部位。

2.2加强业务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苦练基本功,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保证稳定的心理素质,做到不论什么情况的血管,都能保持冷静,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多沟通,消除患儿恐惧感。

2.3对特殊情况的处理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管较深,可在手指探摸下进行穿刺。用拇指或示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划一标记,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对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穿刺针尖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当针进入血管腔内无回血时,可稍等片刻再行抽吸,若仍不见回血,但有刺入血管的落空感时,可试注入液体,如局部不肿胀,即为穿刺成功。对长期输液的患儿,要注意保护血管。

对不合作的患儿在可能情况下,采取让患儿家属回避的措施,由其他护士协助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将患儿送给家属,避免患儿家属的情绪给穿刺护士带来心理压力。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操作,经常会有穿刺失败的情况发生,但是只要了解了穿刺失败的原因,并熟练掌握了穿刺技术之后,一定会逐渐提高穿刺成功率,使患儿顺利地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近年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265例, 其中男153例, 女112例。

1.2方法为了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科室特制定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操作表格,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随时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记录, 定期由专人统计分析汇总。

2结果

2.1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常见原因, 见表1。

2.2本调查提示小儿年龄越小, 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率越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率和小儿哭闹、不配合相关。

3讨论

3.1护士自身的因素本资料中护士自身因素占23.02%, 其中主要是技术和心理因素, 而以低年资的护士为主。由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 年轻护士临床经验缺乏, 不论从穿刺角度、血管选择、固定手法等都不熟练导致穿刺失败。护士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差也是穿刺失败的一项主要原因, 当面对熟人、朋友或领导的亲属时, 紧张、胆怯不能正常发挥, 特别是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家长时, 更是产生一种负性心理, 极大地降低了穿刺成功率。

3.2血管因素新生儿静脉血管直径细、壁薄、弹性差、不易观察, 尤其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 由于体温低下, 皮肤水肿、苍白、血管脆, 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向,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低。肥胖儿血管隐匿, 进针时难以掌握角度, 反复穿刺造成静脉损伤致穿刺失败。湿疹、药疹患儿皮肤颜色变深, 皮屑与疙瘩覆盖在皮肤上遮盖血管, 使血管难以“捕捉”, 造成穿刺困难。呕吐、腹泻等脱水患儿循环血量减少, 静脉血管塌陷充盈不良, 血管扁平, 增加穿刺难度。

3.3患儿因素患儿的依从性差, 哭闹, 不配合, 在穿刺中或穿刺后如看护不当或不配合可使针头滑出血管引起液体外渗, 导致穿刺失败。

3.4家长因素目前独生子女当父母, 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 对护士期望值高, 希望人人、次次都能做到“一针见血”, 稍有不慎即可引发众怒, 结果造成护士心理压力大, 负担重, 害怕不能“一针见血”, 当静脉穿刺失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紧张不安, 沮丧, 情绪低落。此时患儿的哭闹, 家长的抱怨更会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 可造成再次静脉穿刺失败。

3.5环境因素安静、舒适、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是穿刺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如夜间病房光线昏暗, 护士判断出现偏差, 可致穿刺失败。天气寒冷, 患儿四肢发凉, 血管受冷收缩变细, 增加穿刺难度。温度过高又使患儿出汗增多, 胶布固定不牢, 导致穿刺失败。周围环境嘈杂 (孩子的哭闹声、家长的抱怨声等) , 护士注意力不能集中, 导致穿刺失败。

4对策

4.1护士应掌握熟练的基本功护士要不断学习研究 (特别是年轻护士) ,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临床经验丰富, 技术水平高的护士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使年轻护士能快速成长起来。穿刺中养成“稳、准、快”的好习惯, 力求“一针见血”。

4.2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名优秀的护士,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品格, 端正的工作态度, 积极乐观的精神, 遇事沉着、冷静, 有较高的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3加强护患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树立护士美好的形象, 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就医环境, 极大地降低护患矛盾, 减少护理纠纷。护患交往中要准确、灵活地运用护理语言, 以平静、友善的态度缩短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娴熟、轻巧的操作技术,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

4.4正确选择血管掌握穿刺角度根据患儿年龄、病情选择血管, 一般情况下1岁以内患儿多选择头皮静脉, 而1岁以上多选择四肢静脉。头皮静脉输液前要刮去血管周围头发, 并且应尽量备皮备得宽一些, 以便于粘贴胶布和拔针;出汗多时要擦干汗液再贴胶布, 这样就可以更牢固一些。对那些特殊患者 (如肥胖儿、皮肤湿疹患儿、脱水或缺氧等患者) , 穿刺前要仔细寻找血管, 可以采用局部按摩、热敷、指压等方式, 但是尽量不用拍打的方法, 因其会加剧疼痛感, 使患儿更惧怕输液, 也就不能良好地配合;同时对于血管比较脆的患儿可造成皮下出血, 影响穿刺, 有时还会加重护患矛盾。或者采用低瓶高滴法, 方法是常规排净空气, 消毒皮肤, 再将输液瓶置于低位, 甚至可与工作台平行, 将一次性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墨菲滴管的下端夹闭, 穿刺进针可见回血, 且回血速度快[2], 避免针头在血管内反复穿刺, 既保护了血管, 又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4.5选择合适的操作环境良好的操作环境、合适的穿刺场所和适中的光线是操作的必备条件。穿刺时尽可能选择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操作位置舒适, 减少患者和家属的干扰的地方。

4.6恰当的固定方法静脉穿刺成功后如果固定不牢可使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 造成穿刺失败。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可在传统固定方法上加用长胶布绕头1周的方法加固, 再用胶布把头皮针硅胶管末端固定于近侧的耳廓或耳垂上, 当患儿转动头部时, 使输液器牵引的着力点落在被硅胶管粘着的耳廓或耳垂上, 降低了针头移位概率[3]。

4.7家长配合的指导家长的配合对穿刺成功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很多时候就因为家长的配合不好造成了穿刺失败。穿刺前要向家长交代穿刺时的辅助, 穿刺后的看护, 使家长认识到穿刺不仅仅是护士的工作, 同样离不开其配合, 双方恰当的合作会提高穿刺成功率。

4.8助手的良好配合头皮静脉穿刺时小儿头部固定正确与否直接决定静脉穿刺成功率, 固定时助手双手张开固定患儿颧骨、颊部及下颌部, 双臂自然将患儿双肘及双膝关节固定, 使其完全无法动弹, 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总之, 进行小儿静脉穿刺时不仅要具备熟练的穿刺技术,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捷的应急能力、稳定的情绪、爱心、耐心和细心, 才能取得穿刺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桂宝, 许素芃, 文勇.折叠输液管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中国石油护理杂志, 2009, 25 (5A) :32-33.

[2]胡小雯.低瓶高调法穿刺小儿头皮静脉的临床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8 (11) :59.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篇3

关键词: 头皮静脉; 穿刺; 原因;分析; 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32-0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小儿血管细小,以及小儿不合作等一些因素经常使穿刺不成功[1]。以我们在儿科工作多年的心得体会以及查阅一些参考文献,现就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和处理做总结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小儿自身的原因:(1)血管细小,特别是肥胖患儿皮下脂肪厚致使静脉不明显;(2)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塌陷,穿刺时回血慢及无回血等情况致穿刺难度加大;(3)长期反复穿刺使大量血管受到破坏,造成皮下出血影响血管的选择;(4)患儿高热及营养不良时血管脆性增加;(5)由于寒冷及缺氧时婴儿发绀致使皮肤青紫,严重影响血管的观察;(6)患兒恐惧,穿刺不合作。

1.2 环境因素:(1)光线不足;(2)温度低血管收缩。

1.3 家属因素:家属过于担心患儿,情绪激动,要求护士一针见血;坚持自己选择穿刺部位;及对操作者不信任等因素,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

1.4 操作因素:(1)操作者经验缺乏,技术不熟练;(2)心理因素不稳定,缺乏自信如:紧张,烦躁,焦虑等;(3)穿刺针、血管选择不合适;(4)进针位置角度不适合;(5)进针太快,见回血时针尖已穿破血管或还未见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6)见回血后潜行过多穿出管壁;(7)固定时方法不正确致使针尖扎破管壁或针头滑出管壁。

2 处理办法

2.1 做好准备工作:准备专门的小儿静脉穿刺室,保证光线充足,调节合适的室温。护士必须耐心,细心挑选血管,应选择走行直,粗大,富有弹性的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手应轻、准、稳,掌握好角度进行穿刺[2]。选择好血管,针头后,剃去局部毛发(穿刺前对进针部位估计黏贴胶布的位置,剃去该部位的毛发,范围包括进针点前后各3 cm左右的部位即可,以保证胶布的牢固固定)。充分暴露血管,准备好胶布,将患儿置舒适及方便操作的体位,并固定好患儿头部。

2.2 加强技能训练:苦练基本功,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冷静,与患儿家属多沟通。

2.3 穿刺前准备:穿刺前要安抚患儿,消除恐惧感,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哭闹。对不合作的患儿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患儿家属回避,由其他护士协助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交托家属,以避免家属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

2.4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1)肥胖患儿,血管较深肉眼观察不明显,可用拇指或示指顺静脉血管的方向探摸,可有弹性或凹陷性,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做一标记,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2)对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穿刺时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若感觉进入血管腔而无回血时,可稍等片刻或用注射器进行抽吸,若仍无回血,可试注入等渗液体,如局部不肿胀,且注入时通畅,即为穿刺成功[3];(3)对长期输液的患儿,要注意保护血管,多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可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恐惧;(4)由于寒冷或发绀致皮肤青紫的婴儿可用温热湿毛巾热敷局部,或将患儿置于保暖设施内再行穿刺;(5)对血管穿刺困难的患儿,若退针后回血好,则可指压前方穿破点2~4 min后再开放输液,这样可使原穿破点愈合,有一部分患儿也可成功输液,但要注意观察,以免药液外渗。

2.5 穿刺成功并固定后,要勤巡回、勤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固定的胶布松动、针头移位、局部肿胀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穿刺成功及输液的顺利进行[4]。

总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操作,但只要我们了解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就一定能逐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患儿顺利地接受治疗,并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麻淑君,孔祥颖,林萍.小儿静脉输液针头不同固定方法20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3):3.

[2] 谭菊开.小儿静脉输液过程误区及改正技巧.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3):354-355.

[3] 李淑明,刘志红,张双兰.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山东医药,2006,46(31):86.

[4] 何英,范丽.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6:560.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7月在我科住院小儿1 007例, 其中953例小儿使用留置针, 新生儿152例, 婴幼儿589例, 儿童212例。发生穿刺失败427人次。

1.2 方法

将427例原始资料进行整理, 根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类, 分析导致穿刺失败的因素, 并提出防范措施。

2 穿刺失败的原因分类

穿刺失败因素见表1~表3。

3 原因分析

3.1 护士的因素

3.1.1 护士的技术水平欠佳, 是影响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的最主要因素。

静脉穿刺1次成功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 更多的需要相当熟练的操作[2]。留置针穿刺时针尖未进入血管, 或者刺破血管, 或者因为经验不足, 见到回血后担心刺破血管而不再进针便将针芯后退, 此时套管口可能未进入血管, 或许只有少许进入血管, 致使套管推进困难, 或前端卷曲, 也可因固定不妥而致套管扭曲、滑脱等所致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

3.1.2 护士对血管及穿刺点选择不对。

血管细且弯曲, 有静脉瓣, 进针的部位偏上或偏下或在活动的关节处, 都可导致针尖不能完全进入血管或套管在血管内折叠等导致穿刺失败。

3.1.3护士心理状态不稳。

主要是护理人员在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 如果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情绪, 不能及时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在遇到紧急、危重情况时恐惧、紧张甚至害怕, 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激反应, 或过低估计穿刺的难度, 心理准备不充分, 家属要求过高等均可导致穿刺失败。

3.2 患儿的因素

3.2.1 患儿血管特点导致不显露、不充盈。

如肥胖儿, 其浅静脉包裹于厚厚的皮下脂肪之中深且看不到;水肿患儿血管脆性大, 皮下组织疏松, 血管不易看见或触及;高热患儿, 由于高热可使血管扩张, 脆性增加, 易刺破血管;脱水、休克、腹泻患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外周血管萎缩、弹性差, 进针后不易见回血;部分小儿长期输液至血管破坏多, 穿刺容易造成局部肿胀导致穿刺失败。

3.2.2 患儿不合作。

静脉穿刺时疼痛使患儿产生恐惧感, 进针时不合作;年龄较大患儿不知道使用套管针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对其使用产生害怕心理, 精神过度紧张, 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和行为不能配合治疗, 使穿刺难度增加而导致穿刺失败。患儿穿刺时哭闹, 引起出汗较多, 使敷贴粘贴不牢, 导致外套管脱出。

3.2.3 患儿或家属无意抓脱。

主要是由于家属缺乏保护意识造成。如头部留置针, 小儿在睡眠中用手抓脱;手、足部留置针, 小儿玩耍或家属给患儿更换衣裤时被无意拉出;小儿饥饿、哭闹等躁动情况下将留置针自行抓脱;夏天天气严热, 患儿汗液油脂分泌多使胶布失去粘性导致导管自动脱落。

3.3 环境因素

3.3.1 病房的光线暗淡。

夜间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静脉穿刺, 判断易出现偏差, 致使静脉穿刺失败。

3.3.2 秋冬季室温过低。

患儿四肢发凉, 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 增加了穿刺难度。

3.3.3 病房陪护过多。

现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长辈加倍宠爱, 往往一个小儿住院, 两三个大人陪护, 环境嘈杂。病人多, 护士少, 每位患儿都急于做治疗而不断催促护士, 使护士产生急躁情绪而影响穿刺成功率。

4 防范措施

4.1 提高穿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

4.1.1 充分做好穿刺前的准备, 备齐用物, 根据病情及血管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 婴幼儿一般选用较细的24 G, 而较大年龄的患儿可选用22~24 G的留置针, 检查留置针的质量, 保证针尖无钩, 套管完整, 并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懂得相关的注意事项, 保证患儿的安全。

4.1.2 选择合适的血管: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及年龄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头皮静脉、腋下静脉等。选择的血管要柔软、粗直、易于触及充盈良好, 且易于固定和保留的部位, 同时要注意到易于家属的看护和患儿的活动, 注意避免关节、静脉瓣、条索状静脉、肢体受伤部位及细小、弯曲的静脉。若患儿外周循环差, 四肢冰凉, 可局部热敷, 改善血液循环, 再行静脉穿刺。

4.1.3 正确的穿刺方法:操作前应先松转动针芯, 使套管与钢针的轻微粘连解脱[3], 以便送套管和针芯顺利。常规消毒皮肤, 左手绷紧穿刺远端的皮肤使静脉固定, 右手持针翼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 穿刺时采用直接刺入血管的方法[4], 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再缓慢进针0.1~0.2 cm, 用拇指指腹推管套[5], 确认留置针在血管内时再将留置针沿血管方向平行刺入, 抽出针芯, 并固定穿刺部位, 因此法送管阻力小, 不易刺破血管, 穿刺成功率高。遇到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 可先将针尖拔出少许, 让液体滴入少量, 如点滴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 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4.1.4 妥善固定、正确封管: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敷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 牢固美观。特别是头部留置针时, 要尽可能把周围的毛发刮干净, 用3M敷贴有效固定后, 可选择适当的弹力绷带固定;贴敷贴前应待消毒剂完全干燥, 将透明敷贴自然下垂, 贴于穿刺处, 保证套管不扭曲、不折叠。输液完毕及时用5 ml的注射器抽取5 U/ml的肝素盐水2~3 ml进行封管。且采用脉冲式封管即推一下、停一下的封管方法, 可减少堵管[6]。

4.1.5 平时要留心各种疑难病例穿刺方法:注意观察特殊患儿的血管特点, 熟练掌握血管走向, 反复体会进针手法。留心观察技术好、有经验同事的操作过程, 多向她们请教, 取长补短, 久而久之, 自己的操作技术便会提高, 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再行静脉穿刺时就会得心应手。

4.2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工作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 做到无论血管穿刺难易, 周围压力多大都必须保持冷静, 力求稳、准、细, 同时注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及家属的紧张感, 既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又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

4.3 加强患儿及家长心理护理, 做好宣教工作

在使用前应向其家属或年龄较大患儿介绍静脉留置针的用途、特点以及注意事项等。护士要以和蔼的态度, 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沟通, 多给予赞扬、鼓励, 能极大满足患儿的好奇心[7]。体谅理解患儿家长, 得到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对特别不合作的患儿, 在征得家长同意下, 由2名护士协同完成穿刺。头部留置时予戴手套防抓脱管;手足留置针者, 穿刺后手足戴并指手套或袜套;更衣时用手护住留置针, 防止拉脱;下肢留置针者, 应避免尿、粪污染;避免跑动;减少哭闹, 避免出汗过多导致敷贴脱落。

4.4 尽量减少影响穿刺成功的环境因素

护士要调整好光线的明暗, 为穿刺成功创造必要条件。可将幼儿抱至光线明亮处进行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进行妥善固定后再抱回病房。护士应调节好室内温度, 或采取保温措施, 如使用暖水袋保温, 输液前用温水洗手等, 使患儿处于适宜的环境温度中, 以利于患儿静脉血管的显露与充盈。多个患儿需要穿刺时, 要合理安置患儿, 分清楚病情缓急,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

4.5 及时排除故障

穿刺后患者感觉局部疼痛不适、液体滴入不畅、套管内回血等情况时, 应仔细检查, 寻找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当套管内有血凝块堵塞时, 不可用注射器将血凝块推入血管, 以免发生栓塞, 可用注射器回抽出小血栓后再接输液器输液。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琳, 司联晶, 白玉萍.不同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9) :1759-1760.

[2]杨贺美, 梁雪山.浅谈小儿浅静脉穿刺失败的技术因素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 (3) :149-150.

[3]王欲清.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术的失败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6 (12) :29-32.

[4]高红梅, 周霞, 邓芳明, 等.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4, 18 (11) :2042.

[5]刘丹, 金姚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套管手法的比较[J].护理与康复, 2007, 6 (12) :831-832.

[6]方宝花.留置针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7, 7 (6) :503.

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5

做无痛胃镜检查前病人必须进行静脉穿刺,通过静脉输入麻醉药,麻醉药有刺激性,对静脉穿刺的要求更高一些,但因多种原因影响静脉穿刺成功(一针穿刺不成功,给药过程中药液外渗入皮下形成肿胀、穿刺点库痛不适等)。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400例无痛胃镜检查静脉穿刺病人中40例穿刺失败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endprint

做无痛胃镜检查前病人必须进行静脉穿刺,通过静脉输入麻醉药,麻醉药有刺激性,对静脉穿刺的要求更高一些,但因多种原因影响静脉穿刺成功(一针穿刺不成功,给药过程中药液外渗入皮下形成肿胀、穿刺点库痛不适等)。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400例无痛胃镜检查静脉穿刺病人中40例穿刺失败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endprint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6月—12月我院实施静脉穿刺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共2 240例, 男1 110例, 女1 130例, 年龄最小1 d, 最大14岁, 平均年龄 (4.19±2.56) 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40例患儿的静脉穿刺情况, 统计静脉穿刺失败 (一针穿刺不成功、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入皮下形成肿胀、穿刺点疼痛不适等) 发生率, 分析影响原因, 探讨护理对策。

2 结果

2 240例静脉穿刺患儿静脉穿刺失败110例 (4.91%) , 影响因素分别为: (1) 护士因素59例 (53.64%) :包括心理因素34例, 技术因素25例。 (2) 患儿因素32例 (29.09%) 。 (3) 家属因素19例 (17.27%) 。

3 讨论

3.1 静脉穿刺失败的影响因素

3.1.1 护士因素

本组59例占53.64%。 (1) 心理因素34例, 绝大多数患儿对生病打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惊惶不安和恐惧心理, 具体表现为对治疗不合作、哭闹。而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 一人生病, 全家出动, 对医务人员要求较高, 在护理人员操作时, 有的家长表现得很紧张, 有的陪同孩子一起哭, 有的指定哪个护士注射, 有的家长还要对护士指手划脚规定穿刺哪根静脉。这些因素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 导致护士会出现焦虑、紧张, 急于求成的心理冲突, 甚至引起反感对抗的情绪, 这样都会直接影响到静脉穿刺的成功率[2]。另外室内光线暗淡、温度湿度不宜、人声嘈杂等, 都会给操作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 使注意力不能集中, 从而影静脉穿刺的成功率[3]。 (2) 技术因素25例, 准备不足如局部毛发未剃, 没有嘱咐好家属把住患儿, 使患儿在穿刺时躁动不安;输液前未认真选择血管, 动静脉混淆不清或者穿刺角度不正确, 或深或浅, 盲目操作, 有些血管充盈不好, 回血慢反复进针而导致穿刺失败。静脉穿刺后针头固定不牢, 使针头中途移位, 脱出或穿破血管壁。

3.1.2 患儿因素

本组32例占29.09%。现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哺育条件日渐优越, 肥胖儿童大大增多, 肥胖儿童的静脉血管藏匿很深, 显影模糊, 严重影响静脉穿刺的准确性。儿童患者本身的病症也会给头皮静脉穿刺造成一定的难度, 如患有先天心脏病的患儿, 其静脉血管极为隐蔽, 穿刺时容易误刺入动脉血管;严重腹泻的患儿, 由于其身体出现脱水现象, 血液变得浓稠, 血管凹陷与干瘪, 穿刺时易出现血管破裂;肺炎兼心力衰竭的患儿, 由于全身缺氧, 全身静脉显影模糊, 穿刺十分困难, 严重影响穿刺的进行;而一些重危的患儿, 由于其血液循环受阻, 血管模糊, 也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另外患儿害怕疼痛、躁动不安, 难以固定, 相应地增加了静脉穿刺失败的可能性[4]。

3.1.3 患儿家属因素

本组19例占17.27%。由于现在每个家庭中孩子都是惟一的, 家属对患儿特别关爱, 以至于他们对护士“一针见血”的期望值很高, 容易情绪急躁, 干预护士的工作, 增添了护士的穿刺压力, 从而容易降低输液穿刺成功率[5]。

3.2 预防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护理对策

3.2.1 提高护士心理素质

心理状态直接受制于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良好的心境, 有助于发挥积极性, 提高效率, 克服困难。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消沉、厌烦, 从而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影响穿刺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应加强修养, 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儿童心理的护理, 对儿童情绪反应强烈的要多给予关心、体贴和安慰, 使其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工作;努力保持乐观积极自信的情绪, 学会角色转换, 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上岗后即进入护士角色状态。

3.2.2 根据患儿情况正确穿刺

(1) 患儿体位放置要求患儿体位放置不宜过高或过低, 应将穿刺部位与穿刺者实际操作相适应, 过高、过低均会影响穿刺成功率。 (2) 对血管的选择根据四肢皮下脂肪比较丰富、组织疏松、血管细小且皮下血管活动度大、暴露不充分, 加上患儿与操作者不合作更给穿刺造成了困难, 即使四肢静脉穿刺成功, 常因肢体乱动而使针尖穿破血管壁引起局部肿胀。因此对小儿静脉给药应首选头部的额、颞, 耳后较为粗大而固定的静脉, 其次再选其他肢体的小静脉;对于严重失血、脱水及周围血液循环衰竭者, 由于血管内血容量少, 血管处于收缩和不充盈状态, 暴露不明显时, 在穿刺前用手轻轻拍打或手搓, 也可热敷穿刺部位, 使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3) 对于多次穿刺未成功者, 应稍休息再行穿刺, 因为从穿刺一开始, 患儿就处于紧张状态, 全身血管收缩, 特别是小血管收缩更为明显, 对穿刺不利。如果休息片刻, 消除了患儿恐惧心理, 收缩的血管就会回复原状, 便于血管的寻找, 此时穿刺的成功率也就更高。 (4) 急救患儿时, 应首先选择稍大的静脉作为抢救使用。如患儿是较长时间用药, 应从静脉远端或从小静脉逐渐向近心端穿刺, 保护血管, 以利于今后用药。对于有水肿的患儿血管选择, 因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而且疏松, 掩盖了血管的暴露, 此时, 应在穿刺处根据血管的走向上下推挤或用力下压使水肿暂时被挤掉, 暴露血管, 迅速穿刺[6]。 (5) 穿刺成功后的针头固定。穿刺成功后, 待药液能顺利进入时, 固定针头, 针头的固定可使药液能顺利进入体内, 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3.2.3 善于与家长沟通

作为护士应理解家长的言行, 不应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适度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和所面对的压力, 以平和的态度向家长说明患儿静脉穿刺困难的原因, 以降低家长的期望值, 争取得到家长的宽容, 并能配合护士进行穿刺。对不能控制自身情绪, 合作较差的家长, 应劝其离开穿刺室, 由1名护士负责固定患儿姿式, 由另1名护士行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王玉英.小儿静脉输液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8) :2427-2428.

[2]卢永明.小儿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理论与实践, 2008, 5 (11) :82-83.

[3]王秀珠.儿科静脉输液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处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2月下旬刊) :1118.

[4]余晓芳.影响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非技术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1) :109-110.

[5]王增敏, 范莉媛, 武玉兰.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7) :876-877.

上一篇: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下一篇:拜访经销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