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小心陷阱(精选7篇)
一是霸王合同。用人单位以老大自居,在合同条款中有我说了算的痕迹,令求职者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受害对象一般为高科技人员。
二是押金合同。通常做法是在招工时收取风险基金、保证金、抵押金。
三是暗箱合同。多见于民营企业,采用格式合同,根本不与劳动者协商,不向劳动者讲明合同内容,
四是生死合同。有的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生命安全义务,提出工伤概不负责等条款逃避责任。
五是卖身合同。如:3年内不得跳槽到同行业的公司工作;有的合同还规定,求职者一切行动都得听从用人单位安排。
六是双面合同。就是有的用人单位准备了至少两份合同,一份是假合同,内容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签订,以对外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但在劳动过程中并不实际执行,真正执行的可能是另一份合同。
案情
孙二娘是北京“十字坡”设计公司的老总,其公司设计实力雄厚,但是市场营销欠佳,业绩一直不太理想。2008年11月,孙二娘向朋友武二郎说起自己的烦恼,武二郎随即向她推荐了一名叫韦小宝的业务员。经过面试,孙总认为韦小宝富有市场经验,人也聪明,就决定录用。韦小宝入职后很快与儿,大客户建立联系,并帮公司揽下一单利润丰厚的合同。孙二娘对此非常满意,没等试用期满就通知人力资源主管尽快与韦小宝签订劳动合同,并决定按公司待遇的上限给韦小宝确定薪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韦小宝却并不着急签约,他以种种理由拖延,致使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后近两个月的时间仍未签署。孙二娘了解情况后,感到韦小宝可能有跳槽或者另立门户的想法,为防止客户资源流失,孙二娘立即派人接管了韦小宝的工作。之后,双方口头谈妥解除劳动关系,但均未提及是否进行经济补偿。
一周以后,韦小宝央求介绍人武二郎向孙二娘求情,要求公司为其出具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以便他另找工作。孙二娘碍于朋友情面,最终出具证明:“韦小宝于2008年11月20日起,在我公司任销售代表,现已离职,与我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第二天,韦小宝手持这份证明,将十字坡公司告到北京市某区劳动仲裁委员会,以该公司在用工之日满一个月之后的期间(四个月)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提出支付八个月工资及其他申诉请求。庭审时,十字坡公司虽多次向仲裁员解释事情经过,明确提出韦小宝是恶意诉讼,劳动合同未签订的责任在韦小宝一方,但是始终无法提供证据。最后,在仲裁员阐明了公司一方面临的全面败诉的风险后,孙二娘只能不情愿地接受调解结果:十字坡公司一方支付六个月工资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手续,韦小宝一方放弃其它诉讼请求。
分析
本案所反映出来的,实质上是面对员工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时,企业如何应对的问题。
(一)劳动者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大多源于其认为《劳动合同法》的“二倍工资条款”有漏洞可钻。
所谓“二倍工资条款”,指的是《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1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上述条款基于这样的立法背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或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几成顽疾。这种情形导致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往往拿不出劳动合同,无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全国人大常委会综合劳动法专家意见,将“每月支付二倍工资”这一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劳动合同法》,一方面藉此惩戒用人单位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也是督促用人单位尽快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以使劳动者权益得以落实,最终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显然,无论从“二倍工资条款”的字面意思,还是从立法本意来讲,这一赔偿制度所针对的都是“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行为,而不是“劳动者”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这里的道理显而易见:板子不能打在无辜者身上。但是,实践中确实有少数劳动者,如本案中的韦小宝,认为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法律漏洞,因而在用人单位要求签订劳动合同时借故推拖,并试图“依法”获取双倍工资。而企业一方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证据意识,导致纠纷发生时无法证明自己,被韦小宝们“欺骗”得手。
如何防范这类不良行径呢?
(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提供了解决方案。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第六条: “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以上规定,使得企业在面对劳动者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选择与其终止劳动关系。本案中,如果孙二娘的公司在一个月内书面通知韦小宝签订劳动合同和终止劳动关系,就完全可以避免法律风险;而即使在用工五个月之后履行以上通知义务,也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仅承担向韦小宝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的责任。
结论与警示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一规定不仅约束指导企业的行为,也对劳动者具有规范作用。
建议用人单位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内容,落实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这不仅可以提升管理水平,也可以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陷阱一:“储备人员”有水分
案例:小方应聘某广告公司的“储备人员”岗位。面试时,该公司不断提问其营销能力方面问题,并介绍保险方面业务。原来,该公司打着广告储备人员的幌子,在招聘保险业务员。
专家点评:一些单位用一些比较动听的岗位名称来吸引求职者,求职者往往容易误入圈套。求职者要一看单位经营范围;二看岗位薪资待遇;三看招聘人数,若该岗位一次性招聘数量众多,比如“储备干部”岗位动辄招聘几十人,则很可能有水分。
陷阱二:假借招聘偷成果
案例:小张应聘某软件公司程序员,笔试内容为上机编写一段程序。一个教室里8名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不同,但8段程序恰巧能合成一个项目。考试结果,8人无一被该公司录用。
专家点评: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求职者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声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
陷阱三:名为招聘实推销
案例:小胡前往某公司应聘,该公司给了他一张公司相关资料光盘,要求其支付250元购买,一周内背熟后参加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录用。小胡夜以继日地苦背,到了考试那天他傻眼了,考试内容与光盘资料一点没关系。小胡没能通过考试,却花钱买了一盘毫无用途的公司资料。
专家点评:正规企业面试往往考查求职者的综合能力,即使安排笔试也不大会指定教材。切不可随意交钱购买所谓的“复习资料”。
陷阱四:不签合同拒负责
案例:施某应聘某公司期货交易员岗位,面试后,公司当即表示录用。随即,公司对他进行了为期10天的简单培训,并要求他自付2万元开户操作,
培训期间,公司未和他签劳动合同。施某培训结束并付费开户后,公司便开始对他不闻不问,当施某再次到公司咨询时,公司称施某可通过自己所开账户操作,自负盈亏。
专家点评:有关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求职者在应聘、面试过程中,应对收费行为予以抵制。单位确定录用后,求职者务必在上岗前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陷阱五:想要应聘先付费
案例:张小姐在网上应聘某广告公司档案文员岗位。在她面试时该公司称,要想应聘必须先到某职校付费参加培训,培训、考核合格才能录用。但当培训结束后,张小姐却被告知,条件不符、岗位已满,不予录用。
专家点评:不要在应聘过程中向招聘单位交付任何形式的费用或抵押证件,也不要参加单位指定的和应聘岗位无关的培训。
陷阱六:见习岗位藏猫腻
案例:姜某应聘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岗位,该岗位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月薪2000元—2500元,工作性质为合同制。姜某被录用后与公司签订了见习协议,在之后的两个月内,公司每月仅支付给他504元的见习补贴。
专家点评: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劳动保障部门见习基地资质,否则不得发布所谓的见习岗位。一些单位以“合同制”为诱饵,骗取求职者廉价劳动力后以“见习”推脱,情节十分恶劣。
陷阱七:计件工资遭克扣
案例:小王由某劳务公司派遣到某工具厂从事钳工工作,该工作为计件工作。小王与劳务公司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每月基本工资为750元,工具厂根据计件数量支付报酬。去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小王要求提高工资待遇,可人事部回答,最低工资标准不适合计件工。
专家点评:不法单位常常克扣求职者最低工资,其中之一手段是克扣计件工工资,导致他们收入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如一些单位规定的计件定额很高,根据计件定额标准,员工在提供正常劳动情况下所得月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遇到这种情况,员工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
陷阱八:应聘岗位要汇款
案例:小屈在某求职论坛上贴出了个人求职信息,包括自己的联系方式。此后,她看到外地某公司给她发来了e-mail,说决定聘用她为经理助理,月薪5000元,但由于公司在外地,希望她能表示应聘诚意,汇款200元至公司账号。等小屈汇了款,再拨打手机联系,对方手机已关机。
签订新版家装合同贵在细节,消费者要从主体资格、费用构成、材料进场、工程验收4个方面着手,搞清这4个方面的细节问题,这对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纠纷,防患于未然有利。
发包人必须“有权装修”
新版合同把装潢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员全部作了明确细致地要求。
1、发包方:合法拥有
在明确发包方对要装修的住房是“合法拥有”的基础上,要求发包方承诺有权对该住房进行装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发包方承担。这里的发包方,一般应该是房屋的产权人。如系非产权人,在装修房屋之前应该取得产权人的书面同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发包方的这些权利证书或者证明往往难以提供。
比如在国外的哥哥想委托国内的弟弟把自己名下的房子进行装修,好让自己在回国以后有房子住。作为弟弟找到装潢公司时,可能无法提供产权证和哥哥委托其装修的公证委托书。装潢公司碰到这种情形,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这项工程。所以,新版合同实际上增加了发包方承诺“有权装修”的义务。
2、承包方:企业资质
新版合同规定承包方必须是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企业,并且要求有装修的.相应资质。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合同在使用说明中,提示发包人,在签订合同前,应验看承包方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资质证书。与分公司(分部)签订合同,除验看其《营业执照》及企业资质证书外,合同应加盖该分公司(分部)的上级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单位)的合同专用章。
3、施工代表:负责合同履行无权变更合同
关于施工代表问题,新版合同规定承包方(乙方)应指派人员作为驻工地代表,全权负责合同履行,按要求组织施工,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如更换人员,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但是对于施工代表的权限问题,往往容易产生争议。
律师提醒,施工代表仅仅局限于合同履行中的施工环节,也就是施工代表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装修施工任务。但是对于合同履行中的其他环节比如工程款支付,或者合同变更事宜,如设计变更、项目增减等内容,施工代表应该无权代表装潢公司。发包方认定的应该是装潢公司的公章或者法定代表人签字。
4、施工人员等无权代表公司:防“下出笼”
新版合同规定,凡甲方(业主或发包方)私自与施工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商定更改施工内容、增加施工项目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甲方自负;给乙方(装修公司)造成损失的,甲方应予赔偿。这对于遏制员工“下出笼”,保护装潢公司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将更加有利。
封杀“低价钓鱼”
众所周知,装修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揽到生意,一些装潢公司不惜以超低价作为诱惑,只要签下单子,就不怕业主到时不付账。因此,“低开高走”几乎成了装修行业的公开秘密。而业主面对与预算相比差距极大甚至是翻了一番的结算单,也只得无奈接受。而旧版合同对这种“低价钓鱼”并未作出相应规定。新版合同的规定,意味着对装潢公司“低价钓鱼”的报价方式下了“封杀令”,新版合同在装修费用的构成方面也非常注意细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内容:
1、总价款包含六个部分,①材料费②人工费③拆除费④清洁、搬运、运输费⑤其他费用⑥管理费⑦税金(3.41%)。
2、根据装饰装修企业提供的管理服务水准不同,管理费可上下浮动,但一般不超过装修总价款(税金除外)的10%。
3、“总价款”是甲、乙双方对设计方案、工程报价确认后的金额,在一般情况下,竣工结算的上下增减幅度在没有项目变更的情况下不超过预算价的5%。
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签订一份合理合法的合同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可有些求职者因为对合同的认识不够或求职心切,不知不觉签了某些“陷阱”合同——
◆口头合同
有些人求职时,往往喜欢找熟人给介绍或安排工作,被介绍的单位业主口头上对求职者信誓旦旦,许诺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条件,却并不签订正式的书面文本。而求职者也因为碍于“熟人”的情面,对具体签订书面协议事宜难以启齿。直到后来才发现吃亏:一有“风吹草动”和特殊情况,这些口头形式的许诺便化为泡影,而且不受任何法律的.保护。自己想讨回公道,却找不到任何法律依据,只能自认倒霉。
【肇事单位:一般为熟人及其介绍的公司;受害者:对所谓的熟人过分信任的求职者】
◆生死合同
一些危险行业用人单位为了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常常要求应聘者接受所谓的“生死协议”,在合同上注明:“如发生意外后果由乙方自负,甲方概不承担任何责任”。此合同签订后,一旦发生了工伤以及危及生命的意外,用人单位马上以此为“挡箭牌”为自己开脱,而受害的只能是求职者自己。
【肇事单位:带有危险性的行业,例如高楼清洁公司、化工厂等等;受害者:文化层次不高的外来务工者等】
◆模糊合同
对有些用人单位事先拟定的合同,乍看上去详细周密,似乎无可挑剔,而且其主要条款也都遵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劳动法》制定的相关条例,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却含糊其辞、歧义重重并留有多种解释,
这样的合同签了以后,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用人单位就会以此“模糊条款”为救命稻草为自己辩护。
【肇事单位:规模较小,喜欢玩弄文字花样的小抠公司;受害者:凡事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马大哈”】
◆单方合同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急催他们签约,但是其合同中只是一味地约定应聘方有哪些义务和责任,违反了合约后必须承担怎么样的责任,毁约要交一定数额的违约金等等。而对求职者该享有的权利却只字不提。这类合同的危害性极大,一旦签订,自己原本该享有的权益和福利都得不到保障,实际上成了用人单位的廉价劳动机器。
【肇事单位:看似正规实质混乱的皮包公司;受害者:“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求职者】
[color=green:2e49a840a6]物美价廉是许多消费者的希望,家装消费也如此,所以在决定选择哪家装修公司前,往往会货比三家,经过多家装饰公司的咨询比较,最终选择报价优惠的公司来装修。殊不知,就进入了家装公司设计的陷阱。为此,记者采访了华宁装饰公司设计师熊威,他提醒市民在家装中务必警惕偷项漏项、减少数量等报价陷阱。
[b:2e49a840a6]选服务商,不能仅凭总报价[/b:2e49a840a6]
消费者在选择家装公司时,总会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才最后决定的。其中,装修公司给他们的工程总报价,就是参考的一个因素,他们往往会选择总报价比较“划算”的装修公司。
[b:2e49a840a6]小心报价陷阱[/b:2e49a840a6]
装修公司给消费者的工程报价单,可能就设有许多的陷阱让你踩:
陷阱一:偷项漏项
装修公司为了尽快让客户签订合同,会在施工报价单上有意漏项不报,这样给消费者一种整个工程价格便宜的错觉,等施工开始后再增项、增加报价。比如故意漏掉包门套、窗套等项目,等到施工时,这些项目肯定是要做的,消费者便不得不增项。
陷阱二:减少数量
华宁装饰公司设计总监熊威说,装修公司在报价方面的另一大伎俩就是减少数量。譬如铺木地板、上灰、做的柜子等,涉及到面积的,就会把数量报得比较少,到结算时就不止这个数。
陷阱三:低报价,补差价
为给消费者报价较低的感觉,装修公司会有意把主材价格报低,在施工中由消费者再补差价。比如说买瓷砖,在报价时按1.2元报,但是在购买时消费者看到1.2元的瓷砖质量不好,自然要求买好点的,其中差价就由消费者补齐。
陷阱四:挖萝卜填坑
很多装修公司紧紧抓住消费者贪图价廉物美的心理,在报价上做手脚,采取“挖萝卜填坑”的办法补回差价。譬如把大项目(如衣橱、书架、门等)的定价尽量报低,让消费者感到,这家公司报价比较公道;再将小项目如顶角线、踢脚线、乳胶漆的单价适当调高。
[b:2e49a840a6]走出误区:“心知肚明”算好账[/b:2e49a840a6]
在看装修公司报价的时候,消费者不仅要看工程的总报价,还要看施工的质量和施工量;不仅要看单价的报价,还要看所选用的材料等等,做到“心知肚明”算好账。
比如,装修公司最后提供的图纸和报价单,应表达清楚每个部位的尽寸、做法、用料?穴包括品牌、型号?雪、价钱,例如,不能用笼统一句“厨房组合柜一套”来概括详细项目;如果有些组合柜是由许多小组合柜组成的,用户应清楚这些小组合柜的型号、尺寸、相关配件等内容。
此外,为防止偷项漏项,消费者在收到工程图和报价单后,一定要仔细阅读,查看您所要求的装修项目,装修公司是否已全部提供,有没有漏掉项目。往往许多用户,关心的只是最后一个总报价。假若这总报价并不包括用户需要的项目,那您将会受到经济损失。
1995年,我26岁,担任四达广告公司总经理,我们和《北京青年报》一起创办了《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周刊》;,和北大同学赵文权邀请校友许志平、陈良华以及当时连邦软件的总裁吴铁一起发起创办了蓝色光标公关公司;,和北大同学刘峻谷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高档DM杂志《生活速递》;,联合创办恒基伟业电子产品公司,推出商务通掌上电脑;,和北大同学戴启军一起创办拉卡拉电子支付公司;,作为天使投资人参与创办永业国际。
从1991年到现在,我自己经营以及参与创建或者投资了近十家公司,深感一个伟大企业成长之不易,成长的路上充满诱惑和陷阱,在此做一个简单分析与大家分享。
企业孕育期
企业组建初期需要规避的三个陷阱:和谁合伙、是否送干股,以及股份比例分配。
前我就认为“一个人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创业必须找一些合伙人,组建一个团队。
第一个陷阱:和谁合伙?和谁合伙很重要。我非常认同柳传志的观点:每个企业都有三个圈子:股东圈、员工圈、朋友圈。最重要的是不能把这三个圈子搞混,有些人是企业的朋友,但他只有在你企业之外,在他现有的位置上才能给你企业提供帮助,不要让他成为企业的员工,因为一旦他离开他的位置他对企业的帮助能力将同时失去。
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朋友圈变成股东圈,让朋友辞职,加入你的公司,成为股东或是员工。最后发现,他原来在朋友圈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起不了。
第二个陷阱:干股。很多企业创始人都有一个倾向,让团队分享企业股份,给他们送干股。但送干股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双方的地位不对等,接受股份的人会觉得矮你一头,而你也会有一种施舍的感觉,最后导致董事会不是圆桌会议,而是老大带着学徒、弟子。如果以这样的心态讨论问题、决策问题,就没法形成一个有效的表决机制,最终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三个陷阱:股份比例。如何设计股份比例有二个原则要把握:一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股份差距不要太大;二是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大股东。我经历的恒基伟业股东结构中,七个创始人,大股东的股份比其他六个人加起来还多很多,股权过于集中就使得大股东的意志高于董事会的决策。所以,我的建议是股东间股份差距不要太大,但同时又必须要有一个大股东,尤其对于创业期的企业,需要英雄主义,需要创始人敏锐的判断力和非常坚定的决心和狂热。不然就没有一个股东会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来做,
企业建立期
这个时期有两个陷阱需要特别留意:选择做什么、做成什么样。
人的习惯是会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说会做烧饼,创业就选择卖烧饼,但不应该这么选,而应该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来选。也许你非常擅长做某事,但没有人需要,或者只有极个别人有需求,那我建议你就不要做。如果你的长项跟市场匹配,你可以做长项;如果不匹配,就要跟着市场、跟着用户的需求去做。
很多技术型企业都希望把产品的功能做到极致、全面,但想要打开市场,抓好一个点就够了。像当年的商务通,就是依靠“查电话只点一下”这个突出功能。时,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只有50个,不能满足商务人士的需求,商务通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把记电话做到了极致,成功赢得了市场。
所以说企业在研发和产品服务时,尤其是初期不用求大求全。求大求全通常意味着成本增加,核心功能被削弱,与其这样,不如抓住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把它解决好。过于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的完善度,最后耽误的是产品上市的时间。第一代商务通的大卖,让我们对之后的产品有了更多的期望,在研发新一代手机的时候,我们对产品的功能、性能等都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指标,并且要全部自己干,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产品上市的时间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一年半。熟悉IT行业的人都了解,这个行业有一个摩尔定律,尽管你设计时很先进,但当你推向市场时,就是落伍时,这样的产品做出来根本卖不出去。
企业成长期
产品出来后,需要做市场推广,这里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做试点,二是不要迷信外来和尚。
不论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不要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在全国推广,一定要做试点。因为产品开发者对产品的理解可能并不是用户的理解,即便你也可能是用户。你必须要清楚,当你开始进入研发状态的时候,你每天都沉醉在其中,对产品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越普通用户,已经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了。
此外,企业的创始人在这个阶段很容易迷信外来和尚,这本质上是不自信。创始人可能认为自己企业队伍中没有熟悉这方面的人,所以要请一个高手来做一个全套的营销方案。我的建议是不要迷信这些,如果有人真能够点石成金,那这个事他就自己去做了。当然确实有人非常有经验,但真正了解你的产品,了解你的企业,并且真正用心去做这个事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企业里的人。如果不了解你的产品,不可能找到好的推广方法;如果不了解你的企业,就不可能拿出适合你的方法。
刚才我说的这两点,对于初创期的创业公司其实非常重要。一个产品能不能真正地推起来,也许这两点就决定了80%,而不是所谓的专家和特长。如果不了解你的产品,不可能找到好的推广方法,如果不了解企业,不可能拿出适合你做的,适合你用的方法。虽然我们都觉得筷子很好用,但是西方人一定不认可。如果不用心,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方法。在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太迷信外来的人。
【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小心陷阱】推荐阅读:
求职须注意陷阱10-01
专家案例剖析大学生求职的“陷阱”09-23
求职者的求职技巧10-14
求职简历的求职意向11-04
求职者自我介绍10-30
【求职信】应聘会计求职信07-08
个人求职简历附求职信09-22
求职礼仪故事:如何提高求职面试率09-24
应届大学生求职个人求职简历09-21
五种求职者最容易失败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