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发展西部经济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利用外资发展西部经济的几点思考
利用外资对西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面对西部开发的`巨额资金需求,应积极利用外资获得资金来源.而目前西部利用外资的现状不佳,利用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很少.这更加需要我们去探寻利用外资的渠道,分析不同的利用外资方式所具有的特征,合理利用外资促进西部发展.
作 者:陈春霞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新海财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1(1) 分类号:F120.4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利用外资 举借外债 外商直接投资 新型融资方式一、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的后果。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
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 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事实表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不仅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带动了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横向和纵向的拉伸,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社会目标。
4.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尤其是“绿色壁垒”近年来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最难突破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发展规划;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聘请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制定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2.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应把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3. 逐步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尽快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激励和惩罚等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4. 培养试点,推广典型。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择优扶强,重点培植,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企业,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5. 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处理和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利用。如果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将使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本文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到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的建议。
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到位的原因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拨任用领导干部时的参考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应定期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情况反馈给审计机构。目前大多数审计机构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提拔,后审计”,并没有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审计结果一般对领导干部任用难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效。究其根源主要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审计结果利用不到位。审管审,用管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1.1 审计质量不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审计机构对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应按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优劣确定不同的评价类别。组织人事部门对评价为不同类别的领导人员应有不同的考核任用取向。但我们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把领导人员履责情况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类别,没有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做出可以离任的明确结论。绝大部分审计报告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都是较好的履行了经济责任,这样的评价让组织人事部门很难利用。由于审计质量不高,评价笼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1.2 未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审用脱离。虽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人员离任必经的一道程序,但大多是先离后审。组织人事部门想要提拔任用哪个领导人员时也不会先征求审计部门意见。审计机构派出审计组实施审计时,被审计领导人员已经在新的岗位上任职。久而久之,经济责任审计大家更关注的是审计结果报告那张纸,就象走过场似的,组织人事部门需要审计机构出具审计结果报告,装入被审计领导人员人事档案。被审计领导人员接到那个报告,就觉得对自己任职期间的工作划上了个句号。组织人事部门未真正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你审你的,我用我的。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是否真的就影响了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对一个人的任用到底起多大作用,起没起作用,没有反馈,没有通报。这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给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和威严打了折扣。
1.3 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不跟踪,淡化了审计结果利用。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审计机构能按照规定给予处理;对不在审计职权范围内的移交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移送其他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的事项,审计机构重视程度不够。觉得在自身风险范围内的事项已经解决,后续问题怎么处理、责任人是否追究不过问、不跟踪,容易造成责任意识淡薄的部门对审计结果报告不重视,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处理不积极,淡化了审计结果利用。
1.4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用发挥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为交流和通报有关情况,研究、解决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议事机构,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推进审计结果运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过去的工作中,虽然也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会议,但均属事后总结。会议也只是对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简要通报和总结,时过境迁,没有人太在意和关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形同虚设。没有利用经济审计联席会议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审计结果利用。
2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的途径
2.1 审计机构通过提升审计结果报告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审计结果报告质量高低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查证质量;二是定性处理;三是语言表述。查证事实清楚、责任界定清晰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问题定性准确、处理合规恰当是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前提;表述简单扼要,形成的审计结论清晰明了,是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关键。为通过审计结果报告给其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撰写审计结果报告应该注意的以下事项。
2.1.1 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定性准确、责任明确、意见具体、便于利用。
2.1.2 审计结果报告要写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违纪违规问题、问题的责任界定、审计评价等重要内容。审计机构认为应当对责任人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的,应当提出处理、处分建议。
2.1.3 审计结果报告必须明确评价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类别。审计机构对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按照既定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履责类别后,必须在审计结果报告中明确表明履责优劣的类别。
2.1.4 审计结果报告必须明确领导人员是否可以离任。审计机构对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对被审计领导人员是否可以离任必须在审计结果报告中明确表述。
2.2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为交流、通报、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关问题,达到有效利用审计结果的目的,通过联席会议,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建立联动机制,对以下事项进行明确:
2.2.1 各成員单位建立相应制度办法,明确审计结果利用程序、方式等。在制度办法中对评价为不同类别的领导人员,要建立基本的价值取向,如对评价为Ⅰ类的领导人员,可以提拔任用;对评价为Ⅳ类的领导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提拔任用等类似规定。
2.2.2 各成员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确定的制度办法执行。在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用、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工作中,或在作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立案侦查等决定时,要将审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真正做到审用结合,并定期将利用结果在联席会议上通报。
2.2.3 建立成果分析总结制度。各成员单位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定期进行分析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从源头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机制和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形成的建议经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各部门根据建议制定相应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结果的定期分析总结,把审计结果转化为规范运行、强化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和反腐倡廉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上来,实现审计成果的二次开发利用。
2.3 建立审计结果跟踪制度。审计机构对移交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处理的事项要进行审计跟踪。建立定期询问跟踪落实结果管理制度,督促其他部门及时反馈处理结果,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温州是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新一轮海洋经济转型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海洋经济已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州是长三角及珠三角之间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海洋资源丰富。据统计,温州海洋经济总产出由2005年的47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3.6亿元,年均增长约18.48%;海洋经济增加值由198.6亿元增加到402.8亿元,年均增长15.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由12.4%提升到15.93%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创造,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温州而言,海洋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意识有待转变。当前,很大一部分人把发展海洋经济和实施围填海等同起来,认为实施围填海就是发展海洋经济,导致很多地方兴起小规模围填海热潮,天然岸线和港湾不断消失。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围填海,造成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必然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阻碍。
第二,海洋经济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温州海洋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结构性矛盾,海洋经济增长来源主要依靠电力、交通、旅游、投资等少数行业带动,临海工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市历来缺乏对海洋管理的高度重视,海洋综合管理力量偏弱。
三、对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对温州海洋经济而言,要实现新一轮转型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定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集约用海、科学规划为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瓯飞工程生态围垦建设。在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实施科学围垦,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解决每一阶段发展矛盾时,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这个“紧箍咒”。解决当前温州经济的发展瓶颈,必须实施海洋围垦,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温州必须切实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以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为重点,坚定实施集约用海的生态围垦战略,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迅速走向“滨海城市”。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符合海域资源保护大方向。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停止在自然海岛、海湾实施的零散围垦项目,尽量保护河口、湿地、滩涂等自然生态;保留基岩岸线、外移平推泥质岸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港湾、岛礁,有利于海域资源保护。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实现传统数量型围垦向质量效益型围垦转变。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以整体关照和长远布局着眼,充分考虑到温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海域资源,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是质量型和效益型围垦的重要体现。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出发点。生态围垦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既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又要求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工程建设,提高抵御风暴潮灾害能力,建设集“行、观、防”于一体的滨海景观线建设,是实现“三生融合”的重要途径。
第二,规划引领,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温州新一轮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按照构建“一核四片十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优势、雄厚的民间资本优势,优良的海洋生态优势以及对接、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推进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要统筹陆海联动,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统筹陆海产业联动,统筹陆海资源联动,建立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库,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大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带动,实现海洋经济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增强金融要素支撑,结合现有产业优势与临港优势、陆域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电力、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港航物流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产业优化、效益提高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通过发挥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要引进民间资本,实施“科技兴海”,培育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要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推动海洋相关行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转化,加快研究民间资金投入海洋高新技术的机制和政策,发挥温州民间资本优势,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海洋开发领域,推进海洋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后金融危机之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之举。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经济发展;转变方式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发生使我们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过去靠投资拉动增长、靠出口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已无多大出路,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抓住机遇,因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失去机遇就很难实现发展的突破。上世纪90年代正是因为我国很好地抓住了国内和国际上的良好机遇,才使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当前,尽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产生了不利变化,国内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从整体上说,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从长远看,这正好促使我们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机遇,就是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解决长期以来经济的“短板”问题,给“短板”尽可能地“加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正确处理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决不能沿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真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好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保持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把GDP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而不以GDP为发展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结构之间,非但不是对立的关系,还相辅相成。
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长的回落,为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有利的空间;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将给未来的长远增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动力。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标,调整经济结构是手段。
金融危机的出现,加大了我国环境资源约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迫使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新调整。当前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促进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只有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才能实现经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自主创新体制尚不健全,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挥。要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需要一套完善的体制和人文环境为其提供有力保障,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和创新来加以突破。
下大力气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成长和流动的体制障碍。说到底,创新的根本是人才。
人才是创新行为者,创新核心主体,人员的创新能力与网络关系是实施全社会创新的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上打破部门所有、分割占有、封闭配置等制度安排,为人才成长和流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盘活现有人才存量资产的同时,要设法增加人才的增量资产。坚持以人才为本,把吸引、留住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要务。
为此,要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对人才合理流动的束缚,改变按住居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做法,让人才顺利前往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要改革现有人事制度,对我省稀缺的人才资源,用人单位要不拘一格,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省内的还是省外的;原来是国企的,还是民企或社会其他部门的;高学历的,还是低学历的;有学历的,还是没学历的,只要是我省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人事部门都应该大力开绿灯加以吸收。要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员工、项目合作等。同时放宽研究人员创业限制,鼓励研究成果转移与扩散。
从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着手,为创新人才找到源头活水。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是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试教育一直严重禁锢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无法培养更多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现在自小学到高中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上根本无法造应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在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下,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自小被扼杀,想象力、活泼的天性被禁锢,在模式化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成了背课本、做习题的“机器人”,学校追求的升学率,家长追求的是子女上名校,孩子们成了社会的牺牲品。可以见得,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多数是高分低能者。古人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样下去,试问我国的创新的源头活水能从啷里来?当务之急是要改变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在中小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综合的评价指数代替单一的考试(分数)指标,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让学生从习题中解决出来,让家长从陪读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校长从应试制度中解放出来,让中小学教育不再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负累,而是要成为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对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中国的大学存在许多急待改变的状况:一是大学建设目标趋同。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一语中的道:“我们中国大学千篇 一律,尤其大学建设的目标趋同性太强。有一个专家统计了我们100多个大学的校训,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谈实事求是没有错,但大家都谈实事求是就没有了特色。”二是专业设置功利化。有不少大学,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具备,只要市场需要什么,就立马设置什么专业,导致学校缺乏专业特色和专长,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学院拜物教盛行。曾几何时,大学,甚至本身就是学院的高校纷纷下设学院,有的大学一个学院只有一个系,几个教师,有的本身就是学院还要下设多个学院,结果是院长帽子满天飞。即使是北美地区世界一流的大学下设学院也不会随心所欲,只有当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学科积累、专业之长才会设院,以此强化该专业的规模和学科建设。而从没见过独立学院下设什么二级学院。三是大学行政化。我国大学行政化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向,结果是优秀学术人才流向行政部门,而今大学的教授对处长、校领导的职位是趋之若骛,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有人说,在西方是一流的人才在商界,二流的人才在学界,三流的人才在政界,而在我国恰好相反,是一流的人才在政界,二流的人才在学界,三流的人才在商界。以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很难培养出一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国大学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调学术导向,专家治校,要去学术机构行政化,大学校长可在国内、甚至国际公开招聘,将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大学管理专家引进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会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成为中国产业创新的科技智库,成为社会管理精英的摇蓝。
为自主创新营造好的人文环境。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精神,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要在社会培育探究自然的好奇心,使社会认识接受及鼓励创新活动。由于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发达国家培育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育企业家文化,许多欧洲国家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都穿插进企业家知识的教育,即认识什么是一个企业家,如何成为一个企业家,并邀请企业家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
实行创新需求的鼓励政策。技术创新的活跃,是由创新供给方和创新产品需求方共同作用而激发的。创新供给方,通常是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需求方即创新产品的购买者。
我省现有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过分依赖创新供给方而忽视创新需求方。我省应实行创新需求的鼓励政策,这主要是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价格优惠等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通过强制性标准和倾向性措施引导民众使用创新产品,或者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购买创新产品。国际上的研究表明,政府的需求鼓励政策往往比研发资金拨款等供给促进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创新。通过创新需求鼓励政策,一些国家各自形成了具有创新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美国的国防工业、日韩的微电子工业、德国等欧盟国家的节能和环保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这些需求鼓励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创新政策的这一转变,需要我们相应改革创新资金的分配体系,改变我省创新资金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产业发展系统和科技计划系统进行分配的做法,更多地通过财税系统来分配创新资金,使更多的创新资金从流向项目转向流向产品。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当前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新的起点上,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起点上,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起点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巨大的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解放思想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反思过去,前瞻未来,要求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更要面对发展中的各种挑战,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谋划未来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解放思想要不拘泥于传统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固定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不再是30年前的老问题,而是发展和变化中的新问题;我们所要破除的思想障碍,不再是30年前的老障碍,而是变化中的新障碍;我们所要解放的思想,不再是30年前的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而是日渐固化的利益格局下的利益调整;我们解放思想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比以前更大,因为现在解放思想的背景与当初大不一样,那时是背水一战,不解放思想就毫无出路,而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人们思想有安逸的倾向,不思进取的心态大有人在。可以说,今天我们所要解放的思想,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两轮解放思想基础上的再一次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不止步于解放我们愿意解放的思想,还要解放我们不愿意解放的思想;不止步于解放广大群众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不止步于某一地区、某一部门解放思想,而是全省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要解放思想;不止步于形式上的思想解放,而是要破除部门主义、小团体利益格局,要让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要打破那些旧的已经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框框,深化体制改革,“破”、“立”结合,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真正把解放的思想和进步的意识用法律、制度和政策落到实处,具体化到可操作的层面,与我们的各项工作融为一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步伐。当前,我旗农村和农牧业经济工作正处于爬坡和攻坚阶段,如何加速农村牧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谈几点建议和想法。
一、当前全旗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旗的农村和农牧业经济工作,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招商引资、推进产业化为手段,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农村牧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全旗粮食产量达到26.8亿斤,位居全市第一,牧业年度大小畜存栏234.4万头只。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7亿元,同比增长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7661元。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取得新突破
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促进三效统一”原则,围绕高效节水经济林、樟子松基地、沟道治理、重点区域绿化及绿化苗木基地五项重点,着力提高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水平。2013年,全旗共营造林3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万亩。以提升林业效益为重点,建设高效节水经济林2万亩;以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为重点,建设樟子松基地6.4万亩;以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为重点,完成沟道治理工程2万亩;以提升整体绿化形象为重点,完成重点区域绿化0.19万亩。
节水农业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水增粮行动的有利时机,克服春季低温、内涝的不利影响,新建膜下滴灌19.5万亩,巩固膜下滴灌28万亩,位居全市第一。发展全膜覆盖20万亩。
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全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0万元,购置各类拖拉机及农机具1123台套,其中,购置玉米收割机31台,甜菜、马铃薯、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30万亩,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其中膜下滴灌谷子面积1000亩,发展高效节水经济田25万亩。养殖业方面:全旗家畜总存栏234.4万头只,全年出栏家畜235万头只。肉牛存栏11.8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9.3万头;肉羊存栏118万只,其中基础母羊存栏97万只;生猪存栏82万头,其中基础母猪存栏11.1万头;马属动物存栏22.6万头匹。全年出栏肉牛9.9万头、肉羊110万只、生猪98万头、肉驴11.8万头。蛋鸡存栏1320万只,出栏肉鸡1000万只,肉鹅饲养量达300万羽。建设完善各类养殖专业村(小区)348个,各类标准化专业养殖大户2150户。完成人工种草17万亩,其中节水牧草种植1万亩。完成秸秆青(黄)贮11亿公斤。
(四)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新进步
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建设农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增强带动农牧民增收能力。通过项目扶持中敖食品有限公司在羊场办事处建设育肥牛基地1处,建棚圈12栋共3万平方米,每栋饲养育肥牛300头,全部建成后,批次出栏育肥牛3600头。年出栏7200头,实现利润1440万元。截至2013年末,全旗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二、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一)发展优势
从国内形势看,面临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宏观环境,国家将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我旗又是产粮大县,这为我旗争取项目建设,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旗内环境看,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我旗地处华北与东北结合
比例不够协调和优化。养殖业推广的科学饲养和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
五是资金筹措难。随着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一些高投入产业的深入实施,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金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投入不足已成为农牧业活力不足、发展不快、增收减缓的“瓶颈”。
六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牧区生态仍很脆弱、基础薄弱,特别是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长胜至奈曼、宝国吐到北票等出口路和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仍未通油路。古鲁板蒿、长胜、玛尼罕、萨力巴等乡镇个别村饮水困难,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做好全旗农牧业经济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今后的农村和农牧业经济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完善支农政策,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提高“三个比重”,优化农牧业结构
全旗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落实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品质和品种结构,扩张畜牧养殖规模上来,让“优”的“多”起来,让“多”的“好”起来,让“好”的“精”起来。一要提高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的比重。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改变种植业经济作物比重过小的格局,以订单生产为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作物和饲用作物,将种植业结构调高、调优、调特。遵循“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原则,引导农牧民扩大粮饲兼用作物和高产、高效饲用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粮经饲结构比例。注重发展避灾型农业,变对抗性生产为顺应性生产,变被动救灾为
生产基地,扩大特色产业规模。
在养殖业上,继续坚持重点发展羊、禽、牛、草、猪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大力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肉羊产业,以建立群众性的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推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为手段,以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开展肉羊经济杂交为突破口,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培育绿色育肥羔羊品牌为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抓专业养殖大户、专业小区和专业育肥场建设,促进肉羊产业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进程;蛋鸡产业,以打造“塞外蛋鸡第一旗”为目标,以国道305线为轴心,以周边乡镇为基础,育龙头,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引导蛋鸡户内养殖向户外小区转变,小户饲养向大户集中。突出抓好现有的绿色无公害小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小区服务功能,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鲜蛋生产档次。实现孵化、养殖、防疫、饲料供应、鲜蛋深加工一体化、集约化生产,创建“绿鸟巢”绿色鲜蛋品牌,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推动蛋鸡产业再上新台阶;草产业,不断提高草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能力;肉牛产业,继续坚持南部乡镇小规模、大群体,北部乡镇苏木大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格局,加大扶持力度,抓好肉牛改良,壮大肉牛产业规模;生猪产业,通过采取“公司带大户,大户带育肥户”的繁育分离生产方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3、狠抓龙头培育,增强带动能力。一是坚持“扶强、引大”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基地、配套服务等措施,重点扶持相关龙头企业,促进其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逐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畜产品的综合加工转化能力。二是对于杂粮、木材加工等产业优势明显,但受资金、市场、管理、技术等因素制约,自身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一手进行资源整合,走集聚发展之路;一手积极引进挂靠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做到借势发展。三是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乡镇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主动上门服务,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投产。四
积极推广青山村“支部+协会”的成功模式,指导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运行和发挥作用两个环节上下功夫,把经济合作组织做实做大做规范,解决一些合作组织名不符实、摆花架子的问题。二是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鼓励企业通过扩大和完善“订单农业”,强化企业与农牧民的购销合同关系,明确企业带动农户的有关要求,包括带动的方式、规模和效果等,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向紧密型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农畜产品基地,采取建立风险金、实行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减少农户的经营风险,增加农牧民收入。三是资本联结,参股合营。鼓励种养大户以资金、设施、土地入股,参与“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市场联结,促进产品直接交易。切实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综合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乡镇苏木集贸市场为网络,以农牧民产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畅通农畜产品的流通渠道。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的方针,切实把生态作为我旗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一是加强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生态重点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各项生态保护建设任务。重点实施好公益林建设、低效林改造、沟河道治理、城区厂矿村路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实行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三效”统一。要创新生态建设模式。要树立“经营”林业理念,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手段,在林木质能源、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全旗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新格局,大力发展林业后续产业,重点在木材精深加工、林副产品采集利用及生物质能源开发上做文章。二是加强各项保护措施。强力推进舍饲禁牧,促进生态的自然修复。坚决打击乱开、乱垦、乱挖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做好防火、防虫工作,保护好生态建设成果。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是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优
1 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重要性
畜牧业上联种植业, 下带加工业, 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 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畜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畜牧业既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又是一个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十分紧密的“中轴产业”和“龙头产业”, 对种植业、加工业和其他产业有着承上启下的、强大的、特殊的拉动作用。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现代畜牧业, 并以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以这个“中轴产业”为核心和突破口,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明显效果, 必须把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下大力气, 坚定不移地抓好。另外, 现代畜牧业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
2 运用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支持现代畜牧经济
现代畜牧经济, 必须树立大市场观念, 创新畜牧发展路子, 千方百计推进畜牧发展进程。首先, 以绿色为根本抓畜牧, 提高认识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今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先实现绿色生产;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绿色理念, 以绿色为根本, 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进程。其次, 政府应在资金、土地、产品宣传及服务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尽可能地帮助畜牧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畜牧生产基地提升畜产品内在品质。再次, 发展现代畜牧经济, 要坚持能引进则引进, 能联合则联合, 千方百计把国外一些知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来, 把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的资金引进来, 利用现有的绿色生产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第四, 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能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新办法、新措施, 都要勇于实践, 大胆去试、大胆去闯。例如, 我国有些地区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行生态和健康养殖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3 重视推广畜牧业循环经济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主要有减量化生产形式、再利用运作形式、再循环链接形式等。我国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必须探索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能保证资源充分利用, 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 实现畜牧业清洁生产, 保证更大范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目前应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所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口号。实现清洁生产, 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摒弃过去那种陈旧落后的、对环境有巨大污染的生产方法。具体做法有:一、利用秸秆饲料饲喂食草家畜, 既是发展畜牧业的客观要求, 也是解决秸秆焚烧、减少和根除环境污染的优先手段。二、利用饲养小区畜禽的粪便, 集中处理, 发展沼气, 是解决饲养小区和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良好途径。三、农区要充分发挥种草养畜在生态循环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利用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农作物秸秆和饲草资源, 推广青贮饲料和氨化秸秆技术, 积极发展种草养畜, 提高草食畜禽比重。四、利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 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 根据耕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布局, 合理确定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小区 (场) +沼气池+生态种植园”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五、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 加大退化草地、草原鼠虫害和草原沙化治理力度, 促进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禁牧休牧制度, 抓紧实施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建设, 增强牧区防灾抗灾能力。
4 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相应措施
水利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初被提出综合经营到现在,已经涵盖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方面。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水利经济科学的强有力技术支撑下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纵观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发现水利经济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水利企业在选择和开发水利经营项目时多由于考虑眼前利益将项目依托业主,忽略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水利企业受到规模和主营业务交叉重复的限制,容易造成企业间的竞争杂乱无章,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三、水利企业以原有事业单位为基础建立发展而成,容易导致出资人不到位、产权模糊的状况。四、水利经管部门的财政收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利经济的良好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应当被视为市场经济,在思想上的解放对于水利经济发展有着极大意义。这种思想转变应当引起相关水利部门的认可和重视,从而使相关部门意识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与防汛抗旱以及水利建设一样,水利经济的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需要将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采用统筹兼顾法,采取合理政策,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是全球范围内广为使用的政策。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代表着市场经济。水利工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社会效益远高于财务收益。但是单靠水利部门所取得的财务收益来支撑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困难的。在使水利工程最大程度增加效益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可在水利工程完工后从税收中提出一部分补贴水利行业,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可根据受益程度,对为水利工程服务的对象收取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水费和电费、防洪费等。
二、采用统筹兼顾法
鉴于水利工程的监管部门规模不一,在水利工程建设之时就可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在水利工程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使财务收益分配合理化,这样有利于促进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此外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利管理机制,如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融资机制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将会对水利经济科学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采取合理政策
制定经济政策以促使各个水利部门实现科学发展。在水利工程的财务收益中,由于不同部门的财务收入情况有所差异,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统筹兼顾,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并且给予各个部门不同的政策扶持。即在对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效评估之后,可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所受益对象的承受能力的差距,确定相应的经济扶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分批次的方式将政策落实下去,逐渐减少政府在经济富裕区域的财政补贴,相应地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在经济困难区域的投入。在提高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合并整个水利行业的建设和管理,综合利用各处资源,也能提高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四、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对水利经济科学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应当加大对其技术培养和道德教育力度,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相应的科研攻关团队对于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极大帮助。在提高科技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于人才的有效管理。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技术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结合水利经济科学的实际情况,可有选择地引进相应的管理人才,在工程、旅游、会计、经济、外语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在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和机制时,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五、提高科技含量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将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上,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水的措施。在依托水利系统在水利资源方面的优势之外,要依靠科技技术的进步提高产品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行业发展优势。加快水利科技开发,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在将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的有机结合的同时,采用统筹兼顾法,采取合理政策,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224.
[2]李浒.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9):100-101.
发布时间:2011-11-1
4信息来源:
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特色产业以及灵活的体制机制,使浙江具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最近国务院批复浙江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之一,今年3月25日省委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浙江要抓住机遇,结合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蓝海”战略,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一、优势与潜力:浙江“蓝海战略”呼之欲出
调研表明,我省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大念“山海经”的发展设想。20多年来,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经历了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到“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三个发展阶段。但相对于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还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下一步应当在前几年建设“海上浙江”的基础上,推进实施“蓝海战略”,面向海洋要空间,面向海洋求发展。因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4大优势:
一是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全省陆域面积仅为10.18万平方公里,人均陆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省份。但是,浙江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域面积的2.6倍,拥有丰富的港、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并适宜进行规模化、集群化开发。其中,沿海深水岸线达506公里,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约占全国的40%。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海洋渔业量约占全国的27%。东海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大部分位于浙江海域,勘测开发前景良好。滩涂资源面积达391万亩,其中适宜开发利用的262万亩,约占全国的13.2%,是重要的未来发展新空间。四级以上海洋旅游资源单体达820个,约占全国的12.1%,海洋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浙江海洋经济发达。近几年来,我省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港口海运业较为发达,经过资源整合后的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一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行列。船舶工业、海水淡化、海洋旅游、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浙江区位条件优越。浙江沿海和岛屿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长江“T”字形经济带的核心区,海域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使杭州湾两岸城市群有机相连,与上海、苏南乃至更大区域的联系更为便捷;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使沿海港口物流、中转储运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甬台温、温福和沪杭、杭宁、杭长、杭黄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使我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和皖、赣等周边省份的联系更加紧密;金温、甬金高速公路建设促进海陆联动、山海协作深入推进,对浙江内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浙江体制机制灵活。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模式”、“义乌经验”、“浙江模式”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全国较早推进县域经济、山海协作、新型城市化等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并具备利用国内外海洋科技力量、发展“蓝色产业”的体制优势。
二、开发与保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双难选择”
从我调研的情况看,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我走访调研过程中,反映突出的有三个问题:
一是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渔业转型显得迫切。沿海群众反映,目前,东海近海大黄鱼基本绝迹,带鱼的身板越来越小,身价越来越高,其他鱼种在东海近海的产卵量减少,东海渔业资源急剧衰竭,渔民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难题。宁波市最大的渔产品加工企业——象山飞日集团公司反映说,这些年海水鱼日益减少,原料收购难度明显增加,改变以捕捞为主的重索取、轻培育的资源利用方式迫在眉睫。在看起来浩浩荡荡的东海,到处都布满了星星点点的渔船,以渔业为著称的石浦镇东门村,有1200多户计3868人,全村有270多只船在从事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渔业显得重要而迫切。此外,尽管东海野生海水鱼行情一路大涨,但渔民实际赚钱甚微。一方面,本地愿意从事渔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渔业工人的工资已达5000元/月,加上几百万的渔船每年都要修理、保养,渔业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与山东等地的渔业公司化相比,浙江以个体经营的“群众渔业”为主,渔民各管各,雇佣关系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所赚利润不如流通领域中间商利润高。
二是在无人海岛的保护开发上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基层同志反映,当前浙江各级对发展海洋经济十分重视,态势也很好,但对无人海岛开发目前尚无明确政策,这给基层在发展海洋经济工作中带来了难题。比如,象山有600多个海岛,其中不少是无人海岛。政府曾设想进行码头开发、建设储备站、开展海岛旅游等,但由于海岛土地征用缺乏明确政策无法实施这些项目。石浦、爵溪等地领导深有感触的说:“如果能在科学规划、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无人海岛,发展海洋经济就有了新动力。”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应当对海岛保护和开发给予足够重视,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摸索出一些经验来。
三是应当重视发展“港湾经济”,促进沿海区域统筹发展。浙江有杭州湾、象山港湾、三门湾和乐清湾,宛如一串珍珠环绕在浙江沿海。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但没有对四个港湾开发建设作出明确定位,这是令人遗憾的。我在台州调研期间,当地政府就提出希望省里能加强战略研究,统筹推进三门湾区域开发和建设。据我了解,三门湾区域目前是宁波都市圈与温台沿海经济带之间的“洼地”。整个三门湾区域涉及宁波宁海、象山和台州三门等两市三县,是浙江省滩涂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象山石浦是著名港口,深水岸线10.6公里,可建设码头40多个,货物吞吐能力可达2700万吨。宁海环三门湾区域临湾滩涂及海涂平原约350平方公里,目前在实施中或即将实施的滩涂围垦区约77.9平方公里。台州三门县对统筹开发这一区域也愿望强烈。建议省委、省政府应从更高层面、更加重视、更快推进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四大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三、沿海与腹地:海陆联动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18世纪中期起,英国借助海洋,经过百年发展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沿海工业化城市带,依托海洋,发展以海外贸易为主体的海洋经济,成功地带动了区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50年代,日本以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为纽带,发展临港工业,促进经济腾飞。60到70年代,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兴起,也无一不是借助海洋经济发展起来的。我们浙江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创新海洋开发理念,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航运和临港产业为突破口,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主战场,坚持以陆引海、以海促陆、陆海联动,坚持集约用海、科学用海、合理用海,不断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是把港口建设作为“海陆联动”的基础。调研中我感到,目前我省港口建设存在着整合水平不高、开发建设运营模式比较粗放、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从国际四代港口发展演变来看,优化港航布局,推进以港口联盟为主要形态的港口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港航发展的重要态势。在东亚,争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决策。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港口一体化特别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努力把港航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应当加大对舟山港口资源战略研究和开发力度。此外,我还了解到,国际货运85%以上是海运,尽管前几年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世界船舶市场需求势头依然很好,造船产业关联度大,可带动97个行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为1∶8。目前全球造船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近年来,我省对此十分重视,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希望省里进一步加大船舶制造业的规划、管理和扶持力度,使发展的速度更快、效益更好、水平更高、产业链更长,特别是进一步发展与港航业相配套的海港通关、物流信息、船舶经纪、国际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服务产业,以港口建设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二是把蓝色产业作为“海陆联动”的依托。海洋是个巨大的生物宝库,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潜力无穷,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能源产业。目前,美国、日本、以色列和我国青岛、大连等地都在进行海洋微藻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利用微型藻类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美国在2007年推出“微型曼哈顿计划”,计划在2010年实现藻类产油的工业化,达到每天生产百万桶生物“原油”的目标。浙江可以考虑建立微藻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利用水深在2米左右的浅海、荒滩养殖微藻,开拓海洋生物能源产业。同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海涂资源、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矿产资源。爱尔兰到2010年潮汐发电量将满足全国6%的用电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主要海洋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96.5万千瓦,应当加快开发。我了解到,浙江海水淡水开发潜力大,如在舟山嵊泗海域海底已经发现了长江古河道蕴藏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以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已基本成熟,成本逐渐下降,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每吨成本已下降至5元左右。随着陆地淡水资源的缩减、价格的上升,实现海水淡化的规模化、产业化越来越成为必要。海水直接利用范围也在扩大。如果这些工作做好了,整个浙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资源、赢得新动力,有利于浙江转型升级。
网站首页 | 专题首页 | 上级精神 | 活动动态 | 小组文件 | 心得体会 | 活动简报 | 演讲稿 |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是:首页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心得体会
朔州经济开发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朔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梁敬华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新世纪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最新概括和总结,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年来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发展现代服务业、平衡进出口贸易、发展循环经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密集出台,进一步深化对开发区发展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朔州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实力明显增强、配套功能日趋完善,有效发挥了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示范效应。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认真回顾总结开发区所走过的历程,在理性思考的同时,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将对丰富和完善开发区发展的理论,指导朔州经济开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其中心是经济发展。正值创业阶段的朔州经济开发区,要想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一)必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速度与质量并重。开发区必须要有高于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起到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由于享受大量的优惠政策,开发区在发展期比较容易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当开发区进入常规发展时期后,其增长速度会自然放慢,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开发区原先可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被取消。这样,再单纯追求高速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要顺应形势的要求,适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为在追求一定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方可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二)必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是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我国的各级各类开发区都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普遍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这种情况在短期看来,可能会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后劲不足,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这种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在新的形势下,朔州经济开发区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决不能继续走原先的老路,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统筹规划,在实现区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口质量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开发区社会的发展
(一)不断完善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在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社会和经济能量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动态发展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开发区的城市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和多功能作用,使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工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开发区的快速工业化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应的城市化,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经验证明,没有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和支持,就不可能实现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在继续坚持“三为主、一致力”方针的同时,必须把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作为一项新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开发区的城市功能,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协调发展,聚集商气和人气,以此打造开发区的新优势,增强吸引力,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搞好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为新城区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
要制定明确的城市总体规划,园区内一切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建设。应遵循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区城市规划既要立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自身特色,又要具有足够的超前性。在作近期规划时,要以开发区现有面积为基础,以开发区现有规划为框架,向新城区方向发展,形成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和生活居住区等。在作远期规划时,要以开发区为中心向周围扩展,根据区位条件、开发区发展状况、所在城市综合设施等确定规划面积,为提高开发区的边际效应,可以在新城区内设立工业园、科技园、农业园等各类园区,还可建设文化区、商贸区、生活区等各种功能小区。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开发区要加快商贸、金融、保险、物流、交通、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持。
(四)继续加强水电气热、市政、绿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新城区战略的实施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开发区应根据对区内人口增长的预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务必使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包括开发区的勘察选址、征地拆迁、土地平整以及在土地上进行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地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数量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它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开发区的土地开发不能再走以数量扩张为中心的粗放式开发的路子,而必须转向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式开发。
三、建设独特的开发区文化
开发区文化是指开发区内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集合。开发区文化对于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大力发展开发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把开发区办成一个“有文化”的区域,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开发区文化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是开发区的生命力之所在,开发区的文化应充分体现创新精神。要塑造一种有利于创业开发的开发区文化,使开发区人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适度的冒险精神,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开发区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发区文化的直接构成要素是人和为人服务的条件和水平,它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为人们提供一种自由、宽松、舒适、文明的人文环境,适合人们在其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是塑造开发区的现代化形象,包括开发区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形象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等,要让区外人员来到开发区后能产生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感觉,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开发区人舒畅的心情、高效的工作方式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培养独特的开发区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要鼓励创新,增强开发区人的凝聚力,使开发区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创业团队,把区内人员的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开发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
四、开发区科学的发展规划
当前,朔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对开发区进行合理定位。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水平。坚持把集约用地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产业结构优化之路;以开发区内的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其企业集群化发展。
具体思路为:
(一)创新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理顺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平台。要按照机构精干、办事高效原则,完善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开发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程度、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农民安置等方面的考核。
(二)探索开发区发展模式,打造富有特色的开发区。开发区要坚持“一区多园”,合理定位,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自身情况和发展趋势,把开发区的发展同全省的“三个发展”、当地的发展、当地的产业优势以及开发区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引进大项目和资金,带动经济发展。要积极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开发区招商工作力度,利用园区招商的形式,开发一批符合我省“三个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在推进产业集聚和升级、辐射带动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实现“四化”。一是功能综合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的源头上做起,从开发区的发展前景来看,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多功能综合型开发区转变是多数开发区的一种较优选择和发展趋势。针对开发区的现状在具体的整合中应遵循功能互补、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的总体原则。二为产业集聚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引进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促进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加快推进企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要解决产业存在的结构问题,根本上要提升产业能级。三要技术创新化。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直接在开发区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四是园区生态化。加强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开发区。鼓励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静脉产业园”和新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开发区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开发区率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园区。(马思骞整理)
【打印】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17期)>> 下一篇:开发区消防特勤站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主办: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利用外资发展西部经济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利用外资的思考论文09-26
浅析利用外资在铁路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09-28
外资银行论文06-25
外资金融论文10-02
外资注册流程相关07-02
外资企业管理方针05-27
外资工程公司在上海05-31
设立外资企业申请报告11-01
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