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精选8篇)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1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其教学目标也有所改变,如今,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其以后的体育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探讨探讨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以期可以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一、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1.体育基础知识素养

所谓的体育基础知识素养是指学生的体育知识储量(包括基础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等等),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知识储量要赶上甚至超过小学体育教学进度,这是培养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

2.体育精神

即学生可以从体育比赛中感受到的体育精神,并能够转化为对自己有启迪作用的思想感悟。体育经验总结素养是较高等级的核心素养,培养时间最长、培养难度也最大。[2]

3.其他核心素养

(1)自我学习能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利于学生发现体育学习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2)体育知识实践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增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是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1.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当下,教师不应再持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应认清当下的教育形势,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真正作为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2)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难见成效,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小学体育作为开放性较强的学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现代教育中,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教师自身只有具备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从而培养其体育核心素养。

(4)学生要改变学习观念:现代教育虽然还处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但是学生应明白成绩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注重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继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5)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尝试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学习困难,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先试着自己解决,当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去请教老师。

(6)学生要进行体育知识补充:体育知识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学生应在课外多阅读一些体育材料或是看一些体育纪录片,不断补充自己的体育知识,从而为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即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2)教学结合原则:教和学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过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是平等的,即学生也可以教给老师知识,师生在良性的互动中共同培养核心素养。

(3)方法适应性原则:即教学方法必须要适合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依笔者看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只要善加利用,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法宝。

3.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1)生活化教学法:即通过创造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现代化教学法,体育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借助生活场景(体育场景)再现,学生在学习时将容易很多。[3]

(2)任务教学法:即以任务为课堂知识载体,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任务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3)分组合作教学法:即通过合理分层、分组,实现“上拉下推,左帮右扶”的教学效果,让学习好的学生承担更多的课堂责任,让学习差的学生能够跟上课堂教学节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的分组,并让学生合作学习知识,是借助集体力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方法。

4.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注意的问题

(1)拉近师生距离:首先,教师应和学生平等交流和互动,从而创设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运动和成长,要做到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承认自己的教学失误;最后,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体素质,做到因材施教。

(2)循序渐进不冒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耐心和恒心,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即使面对身体素质或身体灵活性较差的学生,也要沉下心来耐心辅导。

(3)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善于学习和总结,即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在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方法;其次,教师要尝试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胆大心细”,在不断摸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分为体育学习素养和其他基础学习素养两大部分,针对这些核心素养,本文从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分析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虽然不够全面,但希望可以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体育,趣味教学

目前学校各学科都在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教改工作,小学体育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和身心素质提高,地位很重要,自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做好教育改进工作。而要做好教学改进工作,一个重要关键点就是要破除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形式单一的缺点,改进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爱上体育课、爱好体育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性。下面,笔者就以教学工作为例,分析如何让小学体育教学更加有趣,如何让学生更加爱上体育教学课。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快乐体育的内涵

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上,众多事实无不证明小学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在此教学互动中培养互动、团结、爱好、坚忍不拔等良好品质,可以说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科目。而且小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其重要的特点是爱玩,尤其是喜欢刺激、互动、快乐、新奇的活动。众多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这些因素尤其是快乐因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就能让小学生更加喜欢上体育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体验到愉悦感和舒适感,促进他们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并且,在这种快乐体育实践中,教师也能够更加良好地和学生互动,改变之前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改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能力。

因此,可以说,将趣味性因素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也就是所谓的“快乐体育”,其特点是以学生自身兴趣和愿望为出发点,追求情感上的正面满足,突出学生主体、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体验、保持良好情绪,这些体验包括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团结协作的责任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运动过后的轻松感以及自我目标实现的成就感等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渗透趣味性因素

要想将趣味性元素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多元化为方向、终身学习为目的,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有效的宏观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全面、深入、长期地感受到快乐体育的魅力,让他们真正内化快乐体育内涵。

( 一) 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受到教材的限制,死板僵硬而缺少和谐快乐气氛,因此在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注入更多活力因素,让教学更加积极、平等、民主,从而让学生爱好体育学习。比如,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做运动,而不是简单地运动,从技能和知识上强化他们的认知、从而让他们更好运动,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他们正面刺激,让他们感受到运动中的乐趣,从而让他们逐渐喜欢上运动、并争取能够发展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总之,教师的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有趣的课堂秩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 二) 通过竞赛来提高体育教学的乐趣程度

小学生都是非常喜欢争强好胜的,而体育教学中的很多项目和具体环境都是竞争性非常强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把握时机、选好形式,将竞争和乐趣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竞赛来提高体育教学的乐趣程度。这样,就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大多数需求,按照每节课或者每星期来设定一些专门的体育竞技项目、环节,通过创新和规律性教学来达到快乐体育教学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长期体会体育精神,感受体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 通过情景教学法来调动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是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劳动实践,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体育。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较少,教师要通过大量的情景设定来深化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通过体育教学这个侧面来填补他们的空白,从而力争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兴趣和趣味程度。比如在进行跳马教学,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常人在生活中跳跃遇到障碍时是如何规避的,从而让他们学有所用,这样才能使学习到的知识更加牢固,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体验和锻炼。

( 四) 积极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

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目前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也要争取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爱好,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另外,在终身体育的理念输导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己擅长和喜爱的体育运动,这样的终身体育才是有效的、快乐的和健康的。

( 五) 以不同年龄为区分,有效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小学阶段一般是6年,年龄跨度很大,而且学生之间从年龄上可以清晰地得到划分,不同年纪的小学生兴趣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体育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来积极应对,以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一是在初入学的1 ~ 2年级,小学生还运动能力很弱,很喜欢凑热闹,知识性的内容最好不要教授,而应该以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参与意识为主要培养目标,让他们在互动中掌握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参加运动的兴趣,为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体育爱好奠定基础。

二是在3 ~ 4年级,这时候可以适当增强运动知识尤其是相关概念和运动原理,让他们知道“投篮”“前滚翻”“跑跳步”等体育概念及其含义,并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到运动的快乐。

三是在最后阶段的5 ~ 6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运动技巧和运动偏好项目,这时候可以引进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对抗性较强、互动性要求较高的球类运动,女生也可以多参加跳皮筋、花样跳绳等运动。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这些分化的爱好,来有效迎合和引导、发展个人的运动爱好,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三、小结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学内容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不能仅仅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应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初步分析与归纳。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虽然浅显,但也涉及方方面面的体育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抓住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这将达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田径运动”时,学生普遍反映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较为低迷。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趁势向学生讲解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数十年如一日的田径训练事迹。并强调道:“刘翔面对单调的田径训练,并没有抱怨,而是以一种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战胜了各项训练困难,这是他之所以能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飞人称号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刘翔身上这种积极面对困难、以顽强意志应对挑战的精神……”如此,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之前抱怨态度的不恰当之处,同时还从刘翔长期坚持训练的事迹中感受到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与精神,真正在扭转教学不利处境的同时,巧妙获取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游戏,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影响,对新颖、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情有独钟,并能充分投入其中。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时引用恰当的体育课堂游戏,这既有利于活跃、融洽课堂学习气氛,同时,还能更好地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某次夏季的体育课上,由于天气较炎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很高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人三足”的课堂小游戏,即:全班学生两两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然后分别将两个人的左腿和右腿用一条绳子绑起来(既不能太紧,以免造成学生腿部的不适,也不能太松,以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发生脱落等情况),这样两个人就只有“三条腿”;然后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两人三足”竞走比赛,看究竟哪一小组率先到达目的地。起初,学生一味求快,结果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趁势启发:“两人三足游戏考查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配合程度,因此,大家在游戏中一定具备高度的合作精神……”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又进行了第二次游戏,不同于第一次,在这次游戏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都懂得了密切配合,知道如何协调彼此的步伐,这说明他们充分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游戏,有利于有效渗透德育目标。

三、充分利用榜样示范力量,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知道向美好的事物看齐。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实际情况树立先进的道德榜样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以此为目标,促进自身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一理念,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获取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某次的400米训练中,有的学生咬紧牙关,坚持跑到最后;而有的学生则中途放弃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并没有强硬指责那几名轻言放弃的学生,而是重点表扬虽体力不支但坚持跑到最后的几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都向这几名学生学习。看到学生都朝着被表扬的学生看去,之前中途放弃的学生也逐渐认识到错误,并在课下纷纷找到笔者承认不该轻易放弃,而应当像那几名接受表扬的学生一样,坚持到底。从学生的这一认知中,我们不难看出,树立榜样示范力量,能切实获取预期中的理想德育效果。

德育是教育教学领域亘古不变的流行话题之一,基层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灵活将德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始终贯彻、落实“育人”的教育教學方针,坚持将体育运动训练与德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进步与发展,也才能真正将身体训练与德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传安.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3(9).

[2]邵欢欢.浅谈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德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邵调.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三个有效基点[J].体育师友,2010(2).

论如何建立小学生体育心理健康 篇4

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加强 心理健康 健康

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培养。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大作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有不少论述。例如,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布鲁纳则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学习的必要条件。所谓立志,即与现代所谓的“动机激发”相当。例如明代学者王守仁认为:“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确立目标

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

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心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

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四、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①、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2、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

育的意识。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锲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六、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体育运动心理》李建国刘慎年许尚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5

摘要: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但这并不表明开设了音乐课程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因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不但要落实课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 主动性 提高 更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造就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而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更新观念,与新课改同行

近十几年来,普通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单纯的唱歌教学拓展为欣赏教学并举,形成了唱歌、器乐、欣赏齐头并进的局面。先后出台了一些中小学音乐的评估标准。然而,什么能衡量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谁也没有说清楚。为此,在没有更加具体的标准出台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应着手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

1.可将现在流行的`各种中小学音乐赛事、艺术节等,化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可将更多的人推向“赛事”和“艺术节”中。比如:合唱、合奏可以班级为单位,音乐知识的“测考”、“比赛”、“抢答”等,化为班级或班内某一小组进行。少搞或不搞代表队形式。

2.今后举办的中小学各类赛事,应以教材内容为主

脱离了音乐教材而搞的比赛是远离了音乐教育。我还设想,能否将现在学校所配备的音乐教学欣赏曲目,在中小学的音乐赛事中,加入“欣赏乐曲”的一种比赛形式,就以听为主,谁听得正确、数量多、速度快,谁便是第一,这种形式比起其他形式,我认为简单易行,也最利于广大学生参加。

3.今后,一些主管部门应深化比赛意识,社会上的各种比赛反映的是社会音乐教育水准,与学校音乐教育关系不大

比如,社会上的各种器乐比赛、舞蹈比赛,独唱等,很多都是校外教师或专家辅导而成,这些做法理应受到支持和鼓励,但若将此作为评估学校或音乐教师的工作的依据,显然是不科学与不公正的。 我们决不能让表面的高水平,虚假的繁荣掩盖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因为,这是关系到亿万小学生享受什么样音乐教育的大问题。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主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水平去实施教学计划。音乐教学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吹拉弹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实践的表现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表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才能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音乐内涵的理解。创作活动也是提高音乐智能的教学方法。创作就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创作方法。

例如,小学低年级可能通过律动、游戏、简单的打击乐等活动方式进行创作,中年级可以利用旋律性乐器(如:口琴、竖笛等)进行创作,高年级可以用唱歌与写谱、编配伴奏等方式进行创作。但无论怎样,创作活动只是当作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为目的。在多角色的活动中,课堂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教育目标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得以体现。

三、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地发展

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另一渠道是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性的发展。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相悖的,习惯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上课往往做出自问自答的蠢事,如“请同学们看图片,画中都画了些什么?有小鸟、有红花,还有什么?是不是还有一条小河?这幅春天的图画是不是很好看?”再如“白云飘飘的动作应当是这样的,划小船的动作要这样划,你们别自己做,要像我这样做”等等。本来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回答的问题,教师说了,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像做出的动作,教师给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在哪里呢?还有观摩课、交流课、研讨课,各种比赛的课,教师用同一内容都上了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了,从学生那呆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厌倦了再玩一次的把戏了,可还得佯装不知,强打精神,这使人多难受呀。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应先是人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全部职责,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而不懈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竞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提高[J].甘肃教育,,6期。

2.高俊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68-01

高考作文命题虽然多元化了,但是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注意到作文命题的要求中“题目自拟”“自定立意”“文体不限” 等字眼出现的频率很高。应该说,这样的变化发展趋势,使得考生不管是在选材,立意上,还是在构思,语言运用上,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作文的难度是降低了,但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现状

(一)对作文教学的要求过松。很多高中生,甚至一些高中语文老师都觉得既然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对考生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了,题目可以自己拟订,立意可以自己确定,连文体都可以不受限制,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就没必要去强化训练了。于是有些高中语文老师根本不把作文教学当一回事。表现在不把作文教学安排在正课时间里进行,而是随便布置一篇,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完成。随便找篇材料来,或随便弄个话题。也学高考作文的要求,只要不少于800字,除了诗歌以外,随便怎么写都行。甚至有时连材料和话题都不给,因为学校要求一个学期必须写6到8篇作文,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只好叫学生按时交几篇作文过来。因为不够重视作文教学,所以作文是收起来了,但是在作文后面简单地写个“阅”字,或者批个日期,或者干脆借用某位语文特级教师或某某语文教育专家的为了防止千人一面的缺点,干脆把收上来的作文又发给学生,让学生互相批改。改完了就写下一篇,也不利用课堂时间评讲。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前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学生作文后又不去认真批阅,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了。

高中生都会察言观色,都能判断出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看到老师不把作文教学当一回事,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自己也随便在作文书上“借用”一篇,交上去,帮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看到自己能拿出“量多,质优”的作文,必定很高兴,又何必再花时间去苦思冥想呢?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花些时间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鉴于老师教导自己背几篇好文章就可以了,所以平时也不在对其他的优秀文章感兴趣,更不用说花大大量的时间去啃那些大部头著作了。有些认真写作的学生想写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又因为缺少老师的指导而导致作文出现偏题,中心不突出,文体不明等问题,或者因为自己的平时积累少,见识面过于狭窄,写作时候感觉内容空洞。导致“散文”“杂文”大量产生。

(二)教师对学生限制过多。与上面情况相反,有些高中语文老师,特别是教龄比较长的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作文教学模式,感觉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有套路,能够得心应手,最能够写出一些有深刻思想的文章来。而对记叙文,散文嗤之以鼻,感觉那太肤浅了,是小学生,初中生捣鼓的玩意儿,高中生不能停留在那个初级阶段。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比指导学生写散文要方便些,实用些。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写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帮他们搜集相关可以作为论据的好材料,好诗词,名言警句。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专攻议论文,而对其他文体的训练相对来说少之又少,甚至禁止高中生写其他文体的作文。稍微放松一点也只是要求高中学生写叙议结合的作文,并强调必须把重点放在议论上。写作步骤,写作体裁,甚至连作为论据的材料都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提供的来运用。这样一来,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就把立意,文体箍死了,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导致“制造”出大量的大同小异的作文“产品”的结果。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1、转变观念。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模式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不是说要考倒考生,也不是要放任自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搬用原来的一套来训练学生专攻一种文体。也不要只重分析,轻写作。

2、科学指导。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具体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启发他们下笔前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写出初稿后要认真思考如何修改、如何加工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自习时间为学生推荐美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自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在同学们之间交流,从而扩充学生的视野,积累素材。

3、细心批阅。学生作文完成后,就像一个工人生产出一种产品后希望得知自己产品的质量如何一样,很希望知道老师对自己的作文是个什么评价。教师的批阅能够对他们的成功之处加以赞赏,对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建议,那么学生从教师评语里能够得到写作的信心和需要努力和提高的方向。如果教师只布置作文任务,而不仔细批阅,那么学生就感到老师对作文不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在哪方面努力,作文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自然对往后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感兴趣。当然,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批阅,可以把全批全改,部分批改,学生相互批改等批阅方法综合运用。

4、适当点评。作文批阅完成之后还要注意利用课堂时间适当对学生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可以就全班此次作文普遍在哪些方面很成功,哪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进行点评。并可选取写的比较好的作文作为范文,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很成功,同学们要多加学习。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7

审美教育就是指通过优质的文化或文章, 对学生的审美情绪和道德修养产生教育影响, 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进行审美教育, 《老子》的“涤除玄鉴”, 《庄子》的“见独”, 《周易》的“观物取象”, 都是进行审美观照思想的印证, 现代文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由此可见, 古往今来我国教育里一直都有审美教育的身影。

根据笔者的调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要做到这点, 首先应当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内容中的美。因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层的意思去理解作者深沉的含义, 感受作者的创作感情和状态。最后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 询问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去思考体会文本中的含蓄美。

这种方式对于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比较适用, 因为古人通常是将内心的情感、想法和生活哲理用简短的话语来说明, 不如白话文来得直白。比如:韩愈的《进学解》的名句“业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中的“勤”“嬉”“思”“随”都是名词的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活用,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想法, 并体会古诗词中的含蓄美。

小学课本中除了古诗词之外, 也有许多充满积极性的文章。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祖国山水多美丽》一文就是通过描写祖国海洋、森林、草原等方面, 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王二小》一文就是通过描写放牛娃王二小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情景, 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聪明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些蕴含了积极主义色彩的文章都是审美教学的范本, 文章中的主人翁和文章的作者都可以是小学生的审美对象, 教师可以借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审美观念, 促使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时期,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 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向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要在一定的高度上, 具有专业的审美教育能力, 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审美发展方向, 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比如:教师板书的字体好坏, 普通话的流利程度, 待人接物的方式。

虽然从这些细小的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审美教育, 但是笔者认为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只有这几方面是不够的。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孔丘也说过:“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教师必须用一定程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内涵, 对文章的理解要够深刻, 才能对学生的审美思维方式有指导作用。

俗话说得好:“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笔者认为, 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文学修养对学生形成自身的审美人格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应当从以上两方面入手,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以身作则, 才有能力培养一个审美素质健全、人格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三、创设审美情境

人生活在环境中,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思维观念还处于混沌期的小学生而言, 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 想要树立良好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念,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刻意地营造一个环境, 会让学生们不适应, 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笔者认为, 一个恰当的环境有利于进行审美教育。这种恰到好处的环境需要教师设立好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审美环境中。

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且也落实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这种方式同样对教师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想要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景, 并且运用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有主动阅读文章的欲望。

这种审美教育方式的最佳效果就是让学生和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 虽然学生的能力有差别, 也不是一时之功, 不过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 笔者认为还是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四、寻找新的审美教学方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教学模式也应当随之变化, 笔者认为沉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让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状况, 这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非常不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视野,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 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是很强烈的, 对于这种新型的教育器械, 一定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教学模式上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接受审美知识, 相比起“黑板白字”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说, 具有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神经的优势。并且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可以利用CAI课件和Authorware替代传统的板书形式, 节省了板书所占用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种方式虽好, 不过只能是辅助教学模式, 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 教师在运用时需要把握好分寸。

五、结语

小学时期的学生“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而且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时期, 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是最合适的。小学语文课本中90%以上都夹杂着审美内容,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 “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 启发学生,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寻找美的空间, 发掘审美潜能。将审美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影响, 为祖国培养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新一代人才。

摘要:语文是一门带有主观艺术色彩的学科, 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的学科。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将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 重点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白生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学周刊, 2011 (25) .

[3]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1 (5) .

[4]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 2013 (5) .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生回答;拓展练习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界对教学过程的理论探索越来越深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思维能力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教师指导下,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加强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一、开启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决定性条件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思维,就必须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当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越强大,其大脑皮层就越兴奋,所在的潜力也就越容易被挖掘出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若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较小,容易使大脑皮层趋于低沉状态,也就难以发挥其潜力,影响思维的培养。为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以点拨启发引导,极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内容时,教师则可在全班学生通读完整篇文章后,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逐渐掌握文章内涵。可这样发问“我们的潜伏部队距离阵地仅仅有六十多米远,即使咳嗽一声都能够被敌人发现,但为什么邱少云的衣服烧着了,有一股焦炭味,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通过这一问题,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教师就可趁机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选一名组长,由组长汇报组内讨论结果。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有一小组成员这样回答:“那是因为当时敌人全身心投入战斗,周围的硝烟味太浓,以至于并没有发现邱少云身上的焦炭味。”同时,教师可继续追问:“那你从中可得到什么结论呢?”有的学生这样回答:“从中可看出当时的战争非常激烈,同时也反应了敌人的凶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最先是教师通过一设问,引导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较强的探究心理而进行思维活动,进而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聆听学生回答,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表明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决定性条件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思维,就必须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彩色的翅膀》一文时,教师可这样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都听过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吧,有没有同学会唱这首歌呢?在歌词中是这么写的: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会受伤也不闪泪光·……飞过绝望。大家认为歌词中“隐形的翅膀”是真正的翅膀吗?如果不是,能说明理由吗?有的同学认为是,但大多同学认为不是。其中一位学生回答道:“不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力量、希望及理想。”“嗯,非常好,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彩色的翅膀》”。此时,有的学生就问“翅膀不都是彩色的翅膀吗?这有什么好学习的?”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并不是急着否定它的不对,而是慢慢引导学生理解,就对学生说:“今天所学的内容并不是简单描写动物彩色的翅膀,而是有内涵的,看看文章中说的是什么呢?是否也用了象征的手法呢?或者是象征了什么呢?”通过这一回答,让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习新课,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予纠正,进而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三、反复拓展练习,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张载曾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古代人就已充分认识到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语文重在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发散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同时发散思维也体现这思维的广度,思维越广,也就意味着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感触也越多,其基础知识也就越扎实、生活经验也就越丰富。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一切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并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速度;同时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肯定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此过程中需要给予有效指导,设计开放性问题,反复拓展练习,最终达到培养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少年闰土》一文时,该文章主要是刻画了见识丰富且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形象,并由此表达作者与闰土间深刻的友情及怀念之情。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试想一下三十年后,鲁迅先生与闰土再次见面的情境,并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写出来”。写出来的文章在全班中阅读,将你畅想三十年后两人见面时情景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充分说明理由,并由全班学生来评论。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能够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拓宽思维的广度。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也不是通过单一学科所能够实现的。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慢慢培养,通过积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思维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东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J].学周刊,2011(30):35.

[2]王喜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师,2013(17):56.

[3]杨春玲.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5-36.

[4]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蔡礼芸.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汕头教育,2000(2).

[6]苏汉民.语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广西教育,1994(3).

上一篇: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流程下一篇:物业管理主管工作的职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