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事件上报管理系统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事件上报管理系统

企业事件上报管理系统 篇1

为促进我院开展不良事件上报,规范医院不良事件处理,开展不良事件的统计、分析,从中发现医院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医院质量,特申请采购全院的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一、采购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系统的目的

1、规范不良事件管理,提高医院质量水平

开展不良事件管理就是为了通过对不良事件的收集和分析,发生和寻找不良事件存在的系统原因,从而采取措施,避免与杜绝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构建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可以方便员工上报不良事件,利于不良事件的收集,同时督促各部门开展分析跟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院目前仅在医疗、护理、药品、医疗器械四个方面开展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而且是采取填写报告书的方式,报告的覆盖不足,填写内容欠规范,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及上报、处理的流程,不利于在开展不良事件的管理。

2、采购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系统也是三甲评审的需要

三甲核心条款3.9.1.1中要求院内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有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途径,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二、软件需要达到的功能要求。

1、开展全院的不良事件上报。

通过软件开展医院不良事件上报、不良事件处理工作,能接受医院各类不良事件上报,不仅限于医疗、护理、药品、设备,完成不良事件各项数据的收集。

2、规范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

要求软件按照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开展流程管理,通过软件规范不良事件相关人员例如:填报人、不良事件发生部门、不良事件主管部门、院领导等,按照各自职责完成不良事件处理工作,从而实现不良事件的分级管理,从个方面开展不良是分析,从而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3、统计、汇总和分析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往往是偶发事件,只有通过对大量偶发事件的统计、分析,才能发现其潜在的系统隐患,所以要求系统可提供便捷的统计汇总功能,可按时间段、报告科室、事件类型、发生原因等多维度进行统计,并能生成各类图表。统计结果还可导出成excel格式,报告内容可导出成word格式,以供职能部门使用。权限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主要是供科主任或职能部门根据科室或医院的实际情况对系统预设功能进行调整和扩充,包括必填项的设置、预设项目的增减、授权或屏蔽用户功能等,既可实现统一规范,也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三、市场调查情况

前期,我科组织医疗、护理、药学、设备等部门对我院采购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软件,开展的研讨;听取软件公司的介绍;走访兄弟医院,了解他们的软件使用,情况如下:

1、******中心采购安装了上海某公司建立医疗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统一规范院内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其优点是:该系统较为成熟和专业,能够在短期内经安装和培训后投入使用。不足之处:1.采购安装费用较为昂贵;2.该系统的公司在上海,不便于对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补和更新。

2、*******医院自行研发了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和数据库,对院内不良事件进行分类与管理,自行研发系统的优点在于:1.该系统基于医院自身情况量身定做,贴合员工操作习惯且更便于日后的更新和修补;2.研发经费也相对采购现成系统的价格低。不足之处在于,研发系统的周期较长,需要的技术支持也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配置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软件可以加强我院不良事件的管理,推动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希望院领导予以批准。

质量管理科

企业事件上报管理系统 篇2

1 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即和常规治疗护理所产生的预期结果相异的非正常事件。在美国, 护理不良事件即为和护理相关的伤害, 其主要是指诊疗护理期间, 任何可能影响患者治疗时间、治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及负担、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事件。比如, 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烫伤、跌倒、用药错误等现象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包含两类, 第一, 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 其主要是指正确护理行为所引起的不可预防性损伤;第二, 可预防的不良事件, 其主要是指护理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或设备故障等原因而引起的损伤。

2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作用及分类

2.1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作用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一种管理工具,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实现预防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效果。医疗护理工作的内容较为繁琐, 其所要承担的死亡及伤害风险也相对较高, 若有不良事件发生, 往往会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会给护理人员造成较大心理负担。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建立就是为了及时发现组织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研究, 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从而防止相同事件再次发生[2]。

2.2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主要包含两种, 一是强制性报告系统, 二是自愿性报告系统。对于医疗机构中发生的严重风险事件及意外事件通常要实行强制上报, 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责任进行约束;而对于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伤害性较小的行为差错, 则通常实行自愿报告系统。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自愿报告系统是以非惩罚性及保密性原则为基础, 报告不良事件的机构及个人不会受到惩处。然而此种类型的报告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据调查, 超过一半的护理人员在发生一般性差错后往往会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上报,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差错重复发生的几率。因此, 必须要对原有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

3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改进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医疗机构要合理的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 将护理不良事件的被动报告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主动报告, 将管理的重点从处罚相关人员转移到事件流程管理上, 同时还要转变原有的明示相关科室及责任人的管理方式, 不公布个人信息[3]。由于无罚则、不记名的管理方式中还存在有一定的弊端。因此, 为确保相关责任人能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达到提升主动上报率, 完善自愿报告制度的目的, 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

3.1 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的重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逐渐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的行为, 使其自觉的对护理安全进行维护。安全教育要以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为主, 对导致不良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及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有效的激发护理人员的兴趣, 使其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3.2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

医疗机构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依法管理的重视, 将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同时医疗机构可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来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 从而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防止由于护理人员缺乏法制观念而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

3.3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的重视

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及技能培训, 同时还可派遣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到其他先进机构进修学习。此外, 医疗机构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 对考核成绩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者则要给予其相应的惩罚, 从而有效的增强医护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医疗机构还要组织技术练习, 使护理人员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更加规范、标准的操作方式。

该院通过以上几种措施的应用, 对原有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改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研究, 从护理人员、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探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有效的避免了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几率。该院2011年共有26例不良事件发生, 发生原因多为患者跌倒、医疗材料故障、给药错误等几种, 其中患者年老体弱4例, 人为因素2例, 流程因素13例, 制度原因2例, 仪器故障1例、患者情绪因素2例, 场地2例, 其中16名护理人员的自动上报, 其自动上报率为66.7%;2012年共有14例不良事件发生, 原因多为输液外渗、跌倒、医疗材料故障、给药错误等几种, 其中人为因素1例, 患者年老体弱2例, 穿刺部位不易固定2例, 制度因素8例, 患者情绪因素1例, 其中12名护理人员的自动上报, 其自动上报率为85.7%, 护理不良事件自动上报率较上年明显提高。

4 结语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反映医疗机构护理质量及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该院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教育等方式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改进, 有效的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了护理人员不良事件自觉上报率, 为护理治疗的提高及护理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摘要:为提高收集的医疗安全信息的完整性、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同时确保主动自愿报告系统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该院对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改进,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彦兰.该院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的建立与问题分析[J].北方药学, 2012, 9 (1) :134-136.

[2]徐林珍, 黄丽华, 胡斌春, 等.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 (12) :190-192.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知识培训 篇3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

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主要包括给药错误、跌倒、压疮、管道滑脱、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意外事件等。(要注意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区别,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

二、护理不良事件界定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因工作流程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未遵守护理规范、常规或设备异常而导致的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某些偶然性失误,不论是否导致整个系统运

三、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包括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窒息、烫伤、意外拔管、管饲、饮食、标本错误、仪器设备问题、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非正常的护理工作,其范围涉及到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频繁发生分类:

1.潜在不良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2.无伤害不良事件,虽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 3.轻度伤害不良事件: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或需处理方可康复; 4.中度伤害不良事件; 5.重度伤害不良事件;

四、护理不良事件50项

1、错漏重要治疗1次或一般性治疗超过3天者。

2、错做或漏做滴眼药、滴鼻药、冷热敷等临床处置。

3、错用、漏用毒、麻、限、剧毒药及特殊治疗用药。

4、将激素、抗生素、特效药、时间药提前或推后2小时以上者。

5、易过敏药物,错注入或未按规定作过敏试验即给药。作的中断或对患者是否有伤害,都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或重复发生会直接导致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下降。

6.极重度伤害不良事件。

6、输液输错病人、药物、剂量或输入发霉、变质、过期液体。

7、外用药物使用不当或配错浓度,引起的灼伤等。

8、药物错发、误服、误注。

9、超常规药物剂量应用致不良反应事件。

10、错(漏)发治疗饮食或禁食病人误给饮食致病人检查、诊断、手术延 误。

11、执行查对制度不认真、打错、发错药。

12、监护失误,特殊药物静脉输液外渗、外漏。

13、血型不合的输血、溶血反应、输入污染、过期血液。

14、留置输液导管致局部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15、输血、输液引起血液倒流失血或装置脱落、丢失液体或更换不及时导 致空气栓塞。

16、标本留置不及时。

17、采取液体标本时,由于采错标本、错加抗凝剂或采血量不够而重新采取者。

18、重要检查标本丢失或混淆。

19、错、漏、损坏、遗失、未及时送检重要标本。20、术前备皮刮破皮肤。

21、未停饮食延误检查治疗及手术者。

22、术前准备不充分,致使手术停顿,延误手术时间或为寻找敷料、器械,延误关腹、关胸、关颅时间。

23、手术体位不当,造成轻度压伤或功能障碍。

24、接错手术病人或摆错体位,在消毒皮肤时发现者。

25、术中物品清点错误致异物滞留体内。

26、特殊病人体位不当,但未加重病情者。

27、测量生命体征记错病人,绘画错误者。

28、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影响诊断治疗者。

29、因管理不善,致使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发生器材失灵。30、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以致影响治疗效果。

31、护理不周发生婴儿臀部糜烂者。

32、因责任人心不强或护理不周发生压疮、烫(烧)伤。

33、危重病人、全麻术后病人或无陪伴患儿,因护理不当发生坠床、跌倒。

34、抱错婴儿,经发现及时换回者。

35、病人意外脱管或管道打折、扭曲。

36、不遵守值班、交接班制度或擅离职守,病人病情发生变化为及时发现和处理。

37、病人身份识别错误。

38、一般情况下不消毒分娩。

39、产妇产后撕裂、缝合不当致伤口出血者。40、产妇产后纱布遗留阴道内。

41、因无菌操作不严,造成不良后果等。

42、误用未灭菌物品给病人检查或治疗。

43、消毒不合格或过期物品下发或用于病人。

44、供应室误将未灭菌处理或灭菌处理不合格的器械发出。

45、供应室发错器械包或包内少放、错放主要用物影响抢救者。

46、在院病人摔倒。

47、病人走失或私自离院。

48、病人有自杀倾向未及时发现,导致自杀行为。

49、病历丢失。

50、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笑气混淆使用。

五、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4、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5、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6、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六.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医学|教育网整理,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七、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预防其发生。3.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如实上报,并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6.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报告时间: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值班医师、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和科领导,由病区护士长当日报科护士长,科护士长报护理部,并交书面报表。

7.各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缺陷、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缺陷进行调查,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要将处理意见或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一周内连报表报送护理部。

8.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提交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9.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对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应作认真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10.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理。

11.护理事故的管理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执行。

护理不良事件谁都不愿意发生,一但真的发生了我们要以诚恳的态度去努力减小事件的不良影响。遵循报告制度,护理病人同时也保护好自己。

八、护理不良事件与隐患主动报告制度

(一)不良事件定义

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主要包括给药错误、跌倒、压疮、管道滑脱、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意外事件等。

(二)上报范围

1、可疑即报:只要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就报。

2、隐患(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件虽然当时并未成伤害,但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伤害,也需要上报。

(三)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和分管护士,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当事者24小时内填报《天长市人民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签字后上报护理部。(一般不良事件包括潜在不良事件,无伤害不良事件,轻度伤害事件)

2、严重不良事件: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当事人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必要时组织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等,同时报告科护士长及护理部,由护理部上报医院领导。当事科室应在6小时内填报《天长市人民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中度伤害不良事件、重度伤害不良事件及极重度伤害不良事件)

(四)处理与反馈

1、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认真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有效落实。

2、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对上报事件进行分类,常规分为不可避免、创造条件可以避免、可以避免3类,重点关注创造条件可以避免、可以避免事件。制定整改措施,组织整改。

3、护理部将评析的事件结果反馈给当事人及科室。每季度在护士长会议上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匿名通报,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严格落实整改措施,消除护理隐患及缺陷。

(五)奖罚

1、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责任人,根据给病人造成的后果,经护理质量委员会讨论减轻或免于处罚。在讨论及通报中隐去当事者姓名、科室。

2、对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扬。

3、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非责任护士给予奖励科室当月奖金20%。

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隐瞒不报者,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20%,;护士长隐瞒不报者,扣发护士长当月管理奖50%。

(六)、其他

发生差错事故者,执行护理部《护理差错、事故评定标准》。九.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作用

1.实施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病人 满意度。

2.不良事件管理增强了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对相关法律规则制度 的学习与培训以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增强了护理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风险防范能力。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依照标准护理患者逐渐变为自觉行动,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

3.应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后,可以及时发现日常护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加强了病区的自查与互查工作,有效规范护理工作行为,增强了护士工作的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如患者入院时,护士在评估中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的,立即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清除所有不安全因素,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根据情况适当约束,告知家属留陪伴24小时守护,同时按流程主动报告,护理部督导措施的落实,杜绝了自杀的发生。实行无惩罚上报制度,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及时地发现工作中疏漏的细节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及时改正,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更加细致到位,护理缺陷及护理投诉下降,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4.护士的学历及工作年限对于有效实施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工作时间长、学历高的护士更具有主动报告的趋向,而工作时间短、学历低的护士则相对害怕或避免进行主动报告。本科学历的护士受教育时间长,知识结构完整,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较高,容易接受新思想如错误分享文化和不良事件报告等;工作年限长的高级护士相对年轻护士来说责任心更重,但是也不排除这批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可能相对来说更不惧怕上报后的惩罚性措施。说明应提高护士的文化素质,关注并加强年轻护士的安全文化理念和知识等的培训。

5.为了建立有效的主动报告制度,核心点还是必须让上报者了解到这种上报制度的绝对无惩罚性,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建立健康的报告文化氛围,完善防范系统,改进系统错误,而不是处罚当事护士和当事科室,从而建立有效、通畅、无障碍、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作为医院的护理管理部门,我们力争能以科学数据为基础,制定出合乎现代护理事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政策及符合护理工作发展的规章制度,趋利避害,尽最大可能减少由护理差错带来的所有损失。

护理职业属于高风险职业,而风险源自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重视风险防范,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建立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是有效的预防及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可靠机制。

十、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意义

1.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可有效避免护理差错与纠纷,保障病人安全。

2.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有利于发现护理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护理系统安全水平,促进主管部门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不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

3.不良事件报告后的信息共享,可以使相关人员能从他人的过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十一、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时限

早发现早报告,一般不良事件的报告时间为24~48小时之内:严重不良事件或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口头上报相关部门,事后在24~48小时内补填不良事件报告表。

十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坚持非惩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我院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包括报告本人的或本科室的,也可以报告他人的或其他科室的,可以实名报告也可以匿名报告。对主动报告的科室和个人的有关信息,护理部将严格保密。护理部将定期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每月对信息进行汇总并反馈给各科室,向各科室提出护理安全警示信息和改进建议。

十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 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

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五、职责

(一)医务人员和相关科室:

1、识别与报告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提出初步的质量改进建议。

2、相关科室负责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

(二)护理部:

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有关护理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于每月8日前将上月所有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汇总,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汇总表》后上交质量控制科。

2、对全院上报的护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解和沟通,作出初步分析,并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给相关科室,提出改进建议。

3、负责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三)质量控制科:

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有关诊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对事件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

2、对有关诊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解和沟通,作出初步分析,并在

10个工作日内反馈给相关科室,提出改进建议。

3、每个季度将发生频率较高(每月或数月发生一次)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组织相关部门或科室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院长书记会)讨论。

4、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知识培训。

(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1、每季度讨论质量控制科提交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制定相关事件的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或建议。

2、根据事件的性质、是否主动报告、报告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是否得到持续质量改进等方面,给予报告的个人或科室一定的奖惩建议。

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

(一)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务部门、护理部或质量控制科报告。

(二)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

1、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事件时,应按我院《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登记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

2、当事科室需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交护理部或质量控制科。

(三)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5个工作日内填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至护理部或质量控制科。

七、奖惩

(一)以下所有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建议,并以院长书记会决议为准。

(二)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每个季度以科室为单位评定并颁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贡献奖。评定标准:

1、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达到3例以上,并且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实现流程再造达到3项以上的科室;

2、发生严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取消评选资格。

(四)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质量控制科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或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的予当事人或科室相应的处理。

(五)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医疗事故和差错处罚规定(修订)的通知》执行。

肿瘤科未上报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篇4

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针对9月份护理部通报肿瘤科未上报不良事件,我科于2016年10月13日下午5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原因分析:

1、科室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

2、科室人员对上报不良事件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认识。整改措施:

1、带领全科人员再次认真学习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知识。

2、告知全科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重要性,以及非处罚上报的原则及奖励措施,从而鼓励大家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企业事件上报管理系统 篇5

一、应提供的主要表、单、资料

(一)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

(二)《资产损失申请税前扣除明细表》;

(三)《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认定证据及相关材料清单》;

(四)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五)《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

(六)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附列资料;

(一)应收账款损失

1、公司章程、注册资本证明;

2、报损年度的会计报表;

3、发生应收账款的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产生应收账款的真实证明);

4、法院的破产公告和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

5、司法机关的败诉判决书、裁决书,或者胜诉但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

6、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欠款企业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的证明;

7、政府部门有关撤销、责令关闭的行政决定文件;

8、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死亡、失踪证明;

9、逾期三年以上及已无力清偿债务的确凿证明(具有法律效力的催款通知书等);

10、与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协议及其相关证明(此项应包括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证明);

11、经济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

12、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

13、符合法律条件的其他证据。

(二)存货(存货损失分毁损、报废、被盗)

1、公司章程、注册资本证明;

2、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存货购进发票、入库单、企业重组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产评估报告等);

3、存货资产盘点表;

4、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5、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追回赃款发还单;(被盗)

6、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数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应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参加鉴定和论证);(毁损、报废)

7、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8、外部监管部门销毁证明(如药监、质检、工商等);(毁损、报废)

9、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10、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11、涉及保险索赔的,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理赔情况说明;

12、符合法律条件的其他证据。

(三)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

1、报损年度的会计报表;

2、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

3、固定资产折旧总账、明细账;

4、固定资产购入发票;

5、固定资产盘点表;

6、盘亏、丢失情况说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固定资 产盘亏、丢失,企业应逐项作出专项说明,并出具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

7、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内部核准文件等。

(四)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

1、报损年度的会计报表;

2、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

3、固定资产折旧总账、明细账;

4、固定资产购入发票;

5、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

6、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小的,可由企业逐项作出说明,并出具内部有关技术部门的技术鉴定证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企业要逐项作出专项说明,并出具专业技术鉴定机构的签定报告,也可以同时附送中介机构的经济签定证明;

7、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损毁、报废 的,应当有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8、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9、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五)固定资产被盗损失

1、报损年度的会计报表;

2、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

3、固定资产折旧总账、明细账;

4、固定资产购入发票;

5、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 案的证明材料;

6、涉及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7、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债权性投资损失

1、报损年度的会计报表;

2、长期投资总账、明细账及记账凭证;

3、债务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并终止法人资格,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文件、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4、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企业依法对其资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和担保人债务人死亡失踪证明,资产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5、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债务;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债务,企业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证明,保险赔偿证明、资产清偿证明。

6、债务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和担保人被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或吊销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7、债务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8、债务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裁定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9、执行的,还应按市场公允价估算债务人和担保人的资产,如果其价值不足以清偿属于《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项目,由企业出具专项说明,可将应收债权全额确定为债权损失;如果清偿《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项目后仍有结余但不足以清偿所欠债务的,按所欠债务的比例确定企业应收债权的损失金额。

10、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债务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同时又无其他债务承担人,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裁定免除(或免除部分)债务人责任,或因借 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法律追溯失效,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裁定免除债务人责任的判决书、裁定书或民事调解书,或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证明。

11、债务人由于上述一至八项原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取得抵债资产,但仍不足以抵偿相关的债权,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金额,应提交抵债资产接收、抵债金额确定证明和上述一至八项相关的证明。

12、债务人由于上述一至九项原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进行债务重组而发生的损失,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具有法律效力的债务重组方案。

13、企业经批准采取打包出售、公开拍卖、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转让股权、债权的,其出售转让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提交资产处置方案、出售转让合同(或协议)、成交及入账证明、资产账面价值清单。

14、企业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而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或业务监管部门定性证明、损失专项说明。

15、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察2年以上仍无法追回的金额,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公、检、法部门的立案侦察情况或 判决书。

(七)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

1、报损年度的会计报表;

2、长期投资总账、明细账及记账凭证;

3、购入股权发票及协议书;

4、股权转让协议书及股权转让发票;

5、被投资单位登记基本信息。

企业事件上报管理系统 篇6

1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现状

1.1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情况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报告制度和报告系统。在美国,美国质量机构间协调特派组制定了《病人安全法案》,要求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及时获取导致死亡和严重伤害的不良事件信息[1]。美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建立了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内部报告系统,并且许多医院也都加入了外部报告系统[2]。英国2001年发布了《为病人建立更加安全的NHS》的报告,报告中阐述了英国政府改善病人安全的计划,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建立国家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错报告和学习系统。根据这个计划,2003年建立了国家报告和学习系统,开始收集和分析全国各地报告的不良事件[3]。澳大利亚于1996年由病人安全基金会(Australian Patien Safety Foundation,APSF)制定了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用于报告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4]。加拿大建立的药物事件报告和预防系统(Canadian Medication Incident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CMIRPS),这一报告系统包括以医院为基础的国家事件报告系统(National System for Incident Reporting)和医务人员个人报告系统。另外,还有消费者报告系统,为消费者报告药物事件提供了报告途径[5]。在亚洲,日本2004年实施了国家报告系统,要求教学医院强制报告,其他医院自愿报告[6]。中国台湾于2004年开始建立病人安全通报系统,医疗机构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通报[7]。

为了改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国也建立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02年制定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根据规定,建立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用于收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信息。2011年,制定了新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并且建立了新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另外,中国医院协会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病人安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作为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的补充,为各会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1.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情况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70%医务人员认为报告制度可以改善病人安全[8]。这说明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对改善医疗质量、保证病人安全的作用和意义得到了认可。但是这却不能保证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效果的乐观。虽然国外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相对较早,也比较完善,但是报告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报告显示,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卫生保健工作者应该报告差错[9]。但现实却不像消费者期望的那样。Barach和Small报告称每年美国不良事件未报告的占50%~96%[10]。Cullen等人研究表明异常事件报告中只有6%的用药错误被记录[11]。加拿大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医疗不良事件未上报,同时有70%的专家认为在加拿大不良事件不上报是严峻的问题[12]。

我国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状况更加严重。医疗事故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系统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报告系统,要求在全国范围执行。但是实施多年,也没有有关上报情况的详细报道。课题组前期的调查,也只是从宏观上了解到,各地上报的数据,特别是首轮上报的数据与当地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掌握的初(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案例存在较大差异,上报数据普遍少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案例数[13]。对于新的医疗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从2011年5月开始实施,却也没有相关使用情况和收集数据情况的报道。从知情人士了解的情况确实某个省份没有机构在使用这一报告系统。中国医院协会于2007年建立的安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该报告系统开通至今,尚未见有关对该报告系统使用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报道。3个报告系统都没有相关数据的报道。而在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实施例行检查中收集医疗不良事件,16所三级甲等医院中有11所共报告医疗不良事件72例,有5家医院为零报告,这与国际上报告例数相比存在很大差距[14]。

不仅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低,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率低也持肯定态度。Osborne等的研究表示只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所有的用药错误被上报了;而Wakefield等人的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大约63%的用药错误被报告了[11]。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有70%人未报告[15]。我国也有研究表明,在发生过医疗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中,全部报告占35.6%,报告情况较好占23.3%,两者总和为58.9%,同样也说明了我国不良事件报告率存在严重问题[16]。

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影响因素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低,被称为报告不足(underreport)。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不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进行的调查,了解妨碍不良事件上报的因素[17,18,19,20,21,22,23,24,25,26],对其他医务人员的研究没有对护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多[16]。另一个是综述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对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27,28,29,30,31]。结合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情况,概括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管理因素、个人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2.1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中影响报告者报告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反馈机制和管理文化。Evans等研究报告称,缺乏反馈机制是阻碍报告的最重要因素。他们对南澳大利亚州的6所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结果显示:57.7%的医师和61.8%的护士认为妨碍医护人员报告的首要因素就是缺乏反馈[9]。台湾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在管理因素中,没有反馈,没有提供正确的用药方式是妨碍护士上报用药差错的首要管理因素[32]。罗丹等对上海市2所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调查也表明,医院缺乏反馈和最佳处理意见是阻碍上报的重要原因[14]。

另一个重要的管理因素是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惩罚文化。如果报告制度是惩罚性质,则严重打击医务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报告制度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惩罚,并且奖励报告,则可能提高医务人员报告的积极性。管理人员和同事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态度和反应也会影响医务人员报告的积极性。Karadeniz等对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说明,63%~84%的护士因为管理人员和同行的消极反应而不报告药物差错[33]。罗丹等对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认为护理管理人员倾向追究个人原因而没有深究系统原因,是影响护理人员上报异常事件的重要因素[24]。

2.2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即报告者的因素。影响报告者报告的个人因素包括报告者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报告者的报告意愿,以及报告者的恐惧心理等。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正确认知是医务人员愿意报告的前提,相反,对不良事件报告认识不足则会影响医务人员报告的态度及其行为[27]。对医疗不良事件的认识不清,认为医疗不良事件不严重、不值得报告、不知道报告哪些事件、如何报告、向谁报告等,都会影响报告效果。

美国研究报告认为,大多数医师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工具来报告医疗差错,70%医务人员认为不良事件报告可以改善病人安全,但是许多医师也表明不愿意报告[8,34]。这说明医务人员已经认识到报告的作用,但却没有报告的意愿。而医务人员不愿意报告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恐惧。恐惧是妨碍医务人员报告不良事件的首要个人因素。担心被惩罚或打击报复,个人名誉和工作环境受到影响等。Hui-Ying Chiang等还指出同事之间不支持、不同情、敌对的关系会使当事人不愿意呈报不良事件[32]。陈建军等研究发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并指出担心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报告的重要因素[17]。

2.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指报告制度或报告系统软件自身存在的问题。报告的程序和流程决定着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差错的意愿[35]。如报告程序复杂,占用过多时间,不能匿名报告、个人信息外泄等,都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报告意愿和行为。如澳大利亚一项研究表明,54.2%的医师认为报告表格太长,没时间完成是阻碍其报告的主要因素,而44.1%的护士也持相同态度[9]。台湾地区对护士药物差错调查认知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报告占用时间太多,是影响护士报告的重要因素[32]。国内也有学者对护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证明报告流程越复杂,护理人员的报告意向越低[18]。

匿名和保密性则是影响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因素。匿名报告要求报告者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但是即使这样,报告者也会担心个人信息会外泄给第三方。因此保密性就要求不管是否提供个人信息,报告者的个人信息都要对第三方保密。有研究报告认为,相对于匿名报告来说,保密性更有可能提高报告者的报告意愿[36]。

3 促进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措施

安全报告制度设计人C h a r l e s Billings把成功归因为三个方面:报告是安全的、简单的和值得的[37]。病人安全国际联盟(World Alliance for Patient Safety)总结了不同作者确定的成功报告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非惩罚性、保密性、独立性、专家分析、及时性、系统主导和反应性[6]。针对成功报告系统的基本特征,面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不足的现状以及影响报告的因素,中外学者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不良事件报告的积极性,促进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3.1 改善报告程序

首先,实施匿名报告和建立保密制度。保密性是指病人和报告者的身份资料必须保密,不向任何第三方透露。匿名报告和秘密报告在一些国外的报告制度都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检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秘密和匿名报告可以提供有关不良事件宝贵的信息[36]。而加拿大为了保护病人和报告者的个人隐私,制定了隐私保护政策《Privacy Policy》[5]。国内学者通过对影响护理人员报告因素的分析结果,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基本都提出了匿名报告和秘密报告的措施来鼓励护理人员进行报告,提高不良事件的报告率。并且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医务人员的调查发现,63.3%的医务人员认为“确保报告者身份保密,医务人员更愿意报告”[16]。

管理者对不良事件报告流程的合理设计也是促进医护人员报告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17]。因此,要简化报告流程,设计的报告表格在能够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下,尽可能地简单,节约报告占有的时间。

3.2 免责的报告文化

免责的报告文化,即非惩罚性的报告文化。非惩罚性是报告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指不论报告者,还是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人员都不会因为报告而受到惩罚。由于害怕受到惩罚,医务人员都不愿意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实行免责的报告文化的目的就是免除报告者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地报告遇到或看到的不良事件。WHO建议建立不以惩罚为手段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建立安全医疗体系的第一步[38]。美国的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ECRI)在2003年的白皮书里总结其医疗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30年的成功经验时,认为非惩罚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39]。国外有文献报告,在美国有接近90%的医疗风险管理人员或医疗机构赞成并使用非惩罚性报告系统,如美国的某医院在实施自愿报告系统之后,第一年的不良事件报告率增加了6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非惩罚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后,不良事件的报告率有了明显增加,从0.2%上升到1.1%[16]。

3.3 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即定期向医务人员反馈医疗不良事件分析的信息,并提出解决不良事件的对策建议。Beasley等认为反馈是促进差错报告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为反馈系统是维护报告者利益的必要因素[40]。缺少反馈会抑制医务人员的报告意愿。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86%护士和81%医师认为,如果能够反馈报告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加愿意匿名报告差错[35]。美国IOM的报告《孰能无错——创建更加安全的医疗保健系统》中提到,63.8%医务人员认为如果定期反馈所报告的差错类型和频率,则可能会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告意愿和报告水平[41]。可见,反馈对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率的作用之大。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励医务人员上报遇到或看到的不良事件,更好地发挥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作用,应该建立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

3.4 进行培训和教育

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不良事件及其报告的培训和教育,让其了解不良事件的基本概念、危害,进行不良事件报告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报告,向谁报告,更重要是的让医务人员知道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是在一个安全、保密、非惩罚的环境下进行。国内有学者通过对儿科护士的调查表明,不良事件上报的可能性与其认知程度呈正相关,即认知程度越高,上报可能性越大[17]。美国一项对医务人员的调查表明,65.4%医务人员表示,如果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比如哪些事件需要上报,则可能会提高报告水平[42]。Kohn等指出要促进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就必须了解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流程、报告的种类、目的及责任、不良事件的定义和报告后的利益[41]。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关于不良事件及其报告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认知水平,培养其正确的态度。

3.5 建立激励机制

上一篇:培训体系建设方案简介下一篇:我有一个快乐的家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