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项目实施方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富民产业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

富民产业项目实施方案 篇1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结合省情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发挥优势。依托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

2.坚持分类指导。找准切入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筑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链条。

3.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以群众自愿为前提,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充分调动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积极性,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4.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同时强化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工作要求,实现集中安置区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到2020年,初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搬迁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确保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依据不同的搬迁安置模式,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因势利导发展富民产业。

(一)发展特色农牧业。支持搬迁群众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产业,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发展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落实好地膜实物补贴政策,实施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优先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苹果、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要重点支持安置区富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用牡丹、甜高梁、青稞、油菜、藏中药、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鼓励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设。合理调整迁出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从基本农田中退出进行退耕还林(草),鼓励推广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果结合的牧草生产方式,加快推进优质牧草产业化,使搬迁群众在发展草产业和保护生态 中增加收入。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草食畜牧业贷款贴息和牛羊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安排要适当向搬迁群众倾斜,有条件的集中安置区要科学规划规模养殖结构和布局,建设集中式养殖园,实行规模养殖,逐步形成集良种繁育、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培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让搬迁群众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省农牧厅、省扶贫办、省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供销社、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牛羊肉、中药材、蔬菜、果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推进玉米、马铃薯等全产业链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安排向安置区倾斜,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改进农产品贮运、保鲜、干燥设施和方法,加大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牌培育,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加快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集中安置区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扶持搬迁群众创办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使搬迁农户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省农牧厅、省工信委、省扶贫办、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三)发展劳务经济。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搬迁群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瞄准搬迁农户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开展订单、顶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提高 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力争培训一人、带动一户、致富一家。建立和完善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通过组织引导和能人带动,推动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对依托小城镇和产业园区安置的搬迁农户,要引导企业和工商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落实好返乡创业定向税费减免及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和服务,以创业促就业,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省农牧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发挥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等区位优势,支持搬迁群众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大力实施电商扶贫,支持搬迁任务较重的县区抓好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站点建设。支持本地电商平台和企业与邮政、供销、快递企业合作,在安置区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鼓励搬迁用户开设网店,并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贷支持,通过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安置区电子商务培训力度。支持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的搬迁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拓展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空间。(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省旅游局、省供销社、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五)探索资产收益。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发电、水电开发、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搬迁户,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增收。引导搬迁群众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投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增加搬迁群众收入。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可将被占用土地合理量化为村集体股权,让搬迁群众分享资源开发收益。要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光伏扶贫机制,积极推广“光伏+种植”、“光伏+养殖”、“光伏+农产品深加工”等模式,支持光伏发电接入电网运行,增加搬迁群众经济收入。(省扶贫办、省农牧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供销社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富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改革、财政、扶贫、农牧、国土、水利、人社、工信、林业、商务、旅游等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做到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共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加快发展。各市 州、县市区政府要把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明确责任目标,狠抓任务落实,务求工作实效。(省政府相关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对目标相近、方向类同、可用于产业开发的资金进行归集整合,切块到县,确定合理比例,集中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长期低息贷款剩余资金可以用于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后续扶持。(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健全金融支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股权、信托、租赁、保险等新型投融资模式,运用贴息、担保、投保、风险补偿、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产业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创业需求,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为搬迁户、安置区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搬迁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和村级互助资金等向搬迁群众倾斜。(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 扶贫办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四)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安置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其为搬迁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岗位,鼓励搬迁农户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省农牧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各相关市州政府)

树起产业富民的田间样板 篇2

吉安市农业局局长雷次仲告诉记者,吉安市已经总结出“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项目化的手段建设园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路径,通过实施开放办园,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农旅结合、农工互动、接二连三”,充分发挥示范园对全市农民的示范辐射作用,把以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的农业园区建设成吉安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区,加快全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资源整合:多措并举解土地和资金两道难题

2013年11月,江西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每个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不少于2000亩,同时要求园区要加快水、电、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如何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如何解决,这是吉安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中不得不解决的两道难题。

“资源整合是吉安市解决示范园建设中土地流转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措施。”谈及土地和建设资金的解决思路,吉安市农业局副局长曾繁富说,“示范园区规划内的国有土地直接划拨给园区,农户承包地则通过奖补引导,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进园区。园区建设资金则要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招商引资牌,二是打好创新融资牌,三是打好财政资金整合牌。”

在吉安市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企业负责人梁礼淦指着远处的食用菌种植大棚说:“这260亩土地按照每年每亩450斤稻谷收购保护价计算付给老表租金,村委会和园区管委会也为我们租赁土地提供了不少便利。”

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整合方面,为解决涉农项目资金过于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等现象,吉安市农业局副局长左家斌介绍说,吉安市鼓励各现代农业示范园整合农业开发、扶贫、水务、国土、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从而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

据介绍,目前吉安市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流转土地4万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引进工商资本累计3.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精确定位:因地制宜规划园区特色产业

“吉安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在‘特色两个字上下功夫。”雷次仲对记者说,“吉安市充分尊重各县区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做到因地制宜,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不搞千篇一律,不求多点开花。”

精心编制好园区整体规划是特色建园的第一步,目前吉安市1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部聘请专家团队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在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曾繁富向记者介绍了园区“一心两带四区”的整体布局,花卉苗木、特色果蔬、休闲度假、农产品加工等功能区错落其间,布局合理。

“做好科学规划的同时,吉安市也注重引导各县区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园区。”左家斌说。在吉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记者看到这里既有古香古色的“钓源古村”,又有台商投资的休闲农业观光台湾园,吸引很多游人参观游玩。园区管委会主任钟逸群告诉记者:“园区建设过程中突出考虑了本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着重引入了台湾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企业,打造出生态、绿色、休闲的园区特色。”

如今,吉安市已经建成像吉州区这样的1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格局:永新县引进山东寿光蔬菜产销模式,力推果蔬经济作物;永丰县发展绿色蔬菜和白茶产业,创造了“一亩大棚三季蔬菜两万收入”的崭新模式;万安县着力开发特种水产和富硒大米产业……各县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浓郁、生机勃勃。

示范引领:依靠农业科技带动富民产业集群发展

“干农民想干的事,干农民干不了的事,示范给农民看,带着农民一起干。”曾繁富向记者阐述吉安市对示范园的定位,“现代农业示范园,不光要追求自身发展和经济效益,更要承担起农业技术攻关、示范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必须承担起公益性和社会服务职能,带动富民产业集群发展。”

农业技术攻关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尤其是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承担起的重要职责。据左家斌介绍,吉安市狠抓科技兴园,积极地推动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与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并确立了一批集中在生物技术、农业园艺、现代农业设备及新品种引进培育等重点攻关课题,以新技术推动富民产业发展。曾繁富说,示范园经过技术攻关,成功地解决了芦笋种如何防控绿枯病、火龙如何越冬、龙脑樟的培育繁殖等技术问题。

富民产业项目实施方案 篇3

——关于曲子镇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2年6月

曲子镇位于环县南部,虽然过去群众也有养羊传统,但规模不大,养羊业收入仅占一少部分群众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2007年,环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提出了三年实现“双二百万”(养羊200万只、种植紫花苜蓿200万亩)的宏伟目标,号召农民“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块块地边种草,家家设施养羊”。曲子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政策扶持、利益驱动、大户带动、行政推动等综合措施,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引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种草养畜模式。

一、产业发展现状

每年全镇新种紫花苜蓿1.5万亩以上,累计种植多年牧草近9.7万亩,养羊5.2万只,其中引繁绒山羊3.2万只,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2010和2011年,国家老促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1220户,调引良种绒山羊5506只,加上扶贫整村推进,草食畜牧业补助,近三年累计调引绒山羊种羊1万多只。

位于211国道线与杨演公路的交汇处的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地理位置优越,总投资350余万元,存栏羊只4000多只,年出栏3万只以上,建成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各种农机具配套设备齐全,大小工作车辆5台,地下深水井1眼,青贮窖2处,贮草量220立方米,氨化池4处,每次氨化量20立方米,种植苜蓿2000多亩,并配有消毒、疫病防治等工作室,以及屠宰和羊肉深加工生-1-

产流水线。2011年基地为周边301户养殖户投放繁育羔羊532只,并紧紧围绕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三大服务功能,为1523户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9201羊只进行了疫病防治。

地处曲子的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五里桥、双城、刘旗、孟家寨四个行政村29村民小组2545户11267人,按照规模种草、土地流转种草、种商品草和农户联合经营的路子,共在川台水地和原地梯田种草14.8万亩,亩均年产干草1000公斤和600公斤,折合现金收入950元和570元,其中黄道咀湾倪兴宏流转租赁耕地410亩种植紫花苜蓿,年均向绿鑫草业公司交售商品草140吨收入13万元。在倪兴宏(去年养生猪490头,出栏肉猪330头,收入15万元,)带动下,五里桥村黄道咀湾组和刘旗村庙咀组共有30户农户联合养猪,规模3000多头,户均养猪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地现有养羊农户160户,养殖绒山羊2260只、小尾寒羊1320只,每只绒山羊和小尾寒羊收入分别达到1500元和700元。另外,在刘旗村腾旗组、张旗组和孟家寨村孟家湾、孟家寨、念沟门、郭沟门、杨旗、马岗子组建成设施瓜菜基地1496亩,亩均收入0.5万元以上;发展林木育苗基地2400亩,亩收入3000元。整合个区域建成生猪养猪小区3个、千头猪场1个、养猪专业50多户,发展养羊农户878户。

目前,全镇已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大家畜存栏7804头(其中牛7100只),猪存栏6712只,羊存栏52000只,鸡存栏36100只,全镇养殖大户增加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草畜产业已成为曲子全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发展环境

从发展环境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政策明确,环境宽松。一是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增多,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草畜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投入渠道越来越多,成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国家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实施了绒山羊扶贫产业化试点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畜牧生产条件。

第二,资源丰富,基础坚实。草畜资源丰富,人工牧草留存面积近10万亩,是草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饲草料资源丰富,年产青干草1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基数较大。全镇有小尾寒羊、绒山羊、秦川牛、獭兔、杜洛克猪等畜禽地方品种。加上曲子镇素有养羊传统,从事养殖和羊畜调引的能手众多,有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的支撑,发展优势明显。

第三,市场看好,前景广阔。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在畜牧业进入新阶段后其生命力更加强大。尤其随着生态畜牧业和效益畜牧业的发展,种草养畜已成为必然趋势,牧草不仅成为产品,而且成为商品,并逐步形成产业,需求量走高,产品供不应求,商品草市场居高不下,肉禽蛋奶为主的畜产品虽然出现了“买方市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消费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三、产业发展前景

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发展畜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畜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不仅能够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反哺农业,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发展畜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和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食物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好,食物消费已开始从满足数量转向追求食物的品质和营养。我镇居民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肉蛋奶消费呈刚性增长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目前存在问题

在畜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逐年干旱影响畜牧业发展这一制约因素没有根本改变;畜禽良种化程度低,产品结构老化;种草地域分布不平衡,县南分布广而县北少,牧草转化利用率不高;村级兽医防疫员数量有限,防疫存在困难,疫病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户生产模式陈旧,畜牧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形不成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化的商品生产优势,区域特色不明显,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需求,制约了市场的扩大;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带动作用比较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曲子镇今后畜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将现在的以农为主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实现 农村经济基础产业的全面转换。

(一)草地建设及设施养殖示范工程。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行草田轮作,要将人工种草、饲草饲料建设作为推进草畜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来抓。首先,要扩大种草规模。按照1只羊1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粮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采取科级干部抓点示范,政府补助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其次,强化草场管理。为使草场持续有效利用,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把草山承包到村到组到户,划定界限,夯实了各级管护责任,规范了草地的保护和利用;第三,加大对饲草饲料的收贮利用。为鼓励养殖农户收贮利用好饲草饲料,可采取现金补贴的办法,购置铡草机、揉丝切碎机,既解决了封山禁牧,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 “增加粮食和饲草→舍饲养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良性发展的路子,促进全镇饲草的加工利用。

(二)项目支撑建设工程。对畜牧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方面。在资金方面,要抢抓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支持重点的项目,争取资金新建羊毛绒加工厂1处,扩大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靠国家项目来带动草畜业发展的步伐;技术方面,要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聘请专家做决策及生产方面的顾问,用现代技术武装草畜业;在人才方面,要落实乡国家关于乡站“三定”的政策,解决乡村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积极投身到发展草畜事业中来。

(三)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要向规模要效益。做大做强草畜产

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增强竞争力,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从领导到群众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支持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形成谁能牵头就扶持谁的制度,真正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扶持。目前,应大力扶持绿鑫草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场,扶持加工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发挥带动作用。

农业局产业富民工作计划 篇4

一、工作目标

作为__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腹地,__乡始终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__将以传统农业生产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经营形式为切入点,以“种养平衡、产业互动”为总体思路,以推动全乡传统农业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农业新型经营雨后开花、农业科技扎实推进,农村环保理念高度落实,贯彻落实“三年绿化行动”、“三防”工作,以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推动__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工作重点

(一)强基础,实现整体推进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依托传统种养殖农业,深入贯彻“种养平衡、循环经济”思路,着力发展一批种养殖大户,使其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都实现新的突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鼓励多种经营形式。20__年,__乡将大力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3、优化基础设施。20__年继续推进以洋泗源水库除险保安、河道全面清淤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稻区正常灌排水,全面优化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同时,加速推进枨冲__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后续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全乡4个村的安全供水点建设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4、强化常规工作。土地流转、遏制耕地抛荒、农科教、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招商引资、林权换发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工作在追求上档次、上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常规性工作的质量。同时,要着力提升防汛、防火、防疫工作力度,务必以最强的责任心确保“三防”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亮点,打造农业特色

1、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蝴蝶兰、彩稻、竹稻、石斛、百合等特色农业,加大引导扶持,培育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打造乡域农业发展亮点。

2、打造旅游招牌。以“最美九道湾”龙潭湾渡口、龙潭寺、戏台及皮影文化、万亩油菜田风光为切入点,抓住和放大各村特色农业项目的突出优势,以打造__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线,联点共建,将金塘蝴蝶兰、大源村山水风光、乌石龙彩稻种植、葡萄采摘及马家湾、玉潭的千亩油菜与宋任穷故居红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具有__特色的品牌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链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科技农业新亮点。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借力浏醴高速、长浏高速的通车和浏跃公路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__作为西区中心和对接__重要驿站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型种养殖农业和休闲农业,吸引客商投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打造一个全新的__近郊农产品生产配送后勤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4、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科技技术网络,用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加强农业科技对接,加强科技成果,特别是涉农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推广,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三、工作措施

1、明确责任。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合理安排分工,让每一位农业线的干部职工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按照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职,爱岗敬业,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形成合力。整合农业办所等力量,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市农业系统的协调,争取尽可能多的农业项目,为全乡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富民产业项目实施方案 篇5

当前,珙县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滞后效应逐步凸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导致由“通胀”转向“通缩”带来的蚕业产业调整期,在底洞镇南桥村、景阳村和白合村,按照桑-蚕-菜-苕-禽-路-沼-水-坝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模式,连片打造5000亩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工厂化小蚕共育、工厂化集中养蚕、标准化桑园管理、规范化病虫毒统防统治、桑园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蚕业,用先进适用科技设备装备蚕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蚕业,用现代农业要求培育蚕农主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蚕业,逐步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管理,推动整个蚕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组织方式现代化,创新蚕业产业管理体系

农民发展生产在于政府的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与组织,珙县创新发展与管理机制,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积极推进蚕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当好“领跑员”。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让龙头企业立足于特色农业优势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到产业化建设中来,以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为手段,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市场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带动农业产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同时,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着力构建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合同约束机制、配套服务机制,实行定单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壮大产业基础。

(二)建立专业协会组织,当好“辅导员”。扎实抓好蚕业协会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健全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的路子和方法,组织协会和专合组织同龙头企业签定“订单蚕业合同书”、“互利育苗栽桑合同书”,完善“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利益链接机制,加强企业与农户的联系,组织蚕农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提高桑蚕品质,增加蚕农收益。目前,示范区内蚕农入社1115人,入会1200人,入社入会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扩散效应。

(三)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当好“裁判员”。

用工业思维和理念抓好蚕业产业化经营,把示范区内蚕农分散生产经营的桑园、蚕室、蚕具等生产资源,按照2009中央1号文件关于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精神,采取“支部+协会+专合社联大户”的模式,依照法律、政策、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资源重新优化组合配置,由能人、大户统一集约生产经营,统一管理使用桑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运销,统一综合开发,走工厂化养蚕之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化解市场风险,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注重经营体制建设,当好“协调员”。

进一步落实育苗载桑、小蚕共育、种药配套等奖补优惠政策,完善以“合同制”、“订单蚕业”为核心的蚕业经营管理体系,稳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加大政策性蚕业保险,把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降到最低程度,确保蚕农放心养蚕、养放心蚕。建立蚕桑生产机制,从县上、乡镇、部门、企业四个层面,建立起政策撬动、群众发动、部门推动、政企联动的“四轮驱动”机制,推进蚕业产业化建设。

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助推蚕业产业提质增效 效益是产业的灵魂,科技是效益的根本。蚕业产业能否持久、健康发展,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所坚持,不是党委、政府一厢情愿的行政推动所决定的,而是转向依靠生产技术科学化,靠质量效益决定的。

(一)桑园建设标准化,练好“基本功”。

选择生长期长、生长旺盛、产叶量高、耐剪伐、不嫁接、可多次发条采叶的养蚕的“特优二号”优良品种,新建“一步成园”桑园1000亩,充分发挥规模栽桑提高亩桑产叶量。同时,引进87—1和丰田四号新品种,改良桑树2000亩,使示范区内良桑化程度达95%以上。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严格技术操作规程,5年内将全县8.6万亩桑树资源逐一改造,做到标准化栽桑、管桑和护桑,力争全县优质桑园面积达到9.5—10万亩,亩产优质桑叶2500公斤。

(二)科学饲养技术化,做好“引路人”。

一是建立工厂化标准共育室,做好共育户的调配整合,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办法,对共育户进行流动挂牌管理,以优秀共育户、合格共育户、限改共育户三种标牌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工厂化共育,保证小蚕共育三龄达100%,降低小蚕感染病菌的机率,提高小蚕饲养质量,增强小蚕体质。二是每户养蚕农户修建1个5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室外蚕棚,为科学饲养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全面推广室外蚕棚、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等,减轻蚕农的劳动强度。三是引进“蜀黄×川白”彩色茧品种和“苏科×四季”三眠蚕品种,开展天然彩茧养殖试点,打造具有珙县自主知识产权的“僰人”彩茧。四是通过统一桑园机械治虫、统一提供蚕用物资、统一蚕室蚕具消毒,开展以“联村、联社、联大户”为主题的一元化病虫害防治,解决农村养蚕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术力量偏弱的问题。

(三)农民培训规范化,当好“职业手”。依托县级业务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结合“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培训农民3700人次,做到关键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普通技术入户率100%。形成了企业为龙头、乡镇茧站技术员为骨干、村社共育户为基础、专合组织到农户的技术培训服务网络,培训出一批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接受新科技能力和不断创新经营理念的职业农民,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和劳动生产率,刺激了规模扩张、集约经营。

(四)技术推广专业化,干好“服务员”。

为保证蚕农能够得到及时的技术帮助和扶持,构建五级蚕桑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即公司+技术员+辅导员+小蚕共育户+大蚕户),层层管理,层层培训,强化对蚕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技术指导和服务,为蚕桑生产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三、经济效益最大化,延伸蚕业产业发展链条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有所下降,要增加蚕农收入,就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利用桑园土地,套种适宜经济作物,提高桑园复种指数,提高亩桑效益,走桑园综合立体开发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完善投入机制,实现齐头并进。

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多方出资”的原则,资金投入上采取“五个一点”,即县乡两级政府投入一点、县级部门投入一点、企业投入一点,农户投入一点,争取上级财政产业化投入一点方式。积极协调县级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保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重点投入、统一实施,综合开发,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蚕农新栽桑、改建新建蚕房、改建新建共育室、推广省力化蚕台和纸板方格簇、桑蚕病统防统治、桑树嫁接改良等的扶持力度和补贴额度。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大户业主政策倾斜力度,积极帮助蚕农、蚕桑业主获得蚕桑生产专项小额信贷,扶持、鼓励了科技人员租用土地发展蚕桑。

(二)增加养蚕批次,提高复种指数。

继续推进多批次发种养,扩大示范规模。在春蚕与夏蚕之间、夏蚕与正秋蚕之间、正秋蚕与晚秋蚕之间分别增加一季蚕,养蚕时间分别与前后季蚕间隔20天左右,将传统的一年四批次养蚕改革为一年七批次养蚕。即:春蚕两批次、夏蚕两批次、正秋蚕两批次,晚秋蚕一批次。力争全县多批次养蚕扩大到6000户,发种量达到1.2万张。

(三)加强综合开发,提高桑园产出。

强化桑园立体综合开发,根据成片桑园栽植规格不同,套种品种不同,分季节在其宽行内实行合理套种,提高每亩桑园产出率。推广桑-蔬菜(主要是套种海椒、蘑芋、黑红苕、大头菜、花生等)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种子、猪舍、鸡舍改造补助资金,试行桑-鸡或桑-草-养猪模式。同时,成立珙县土特产回收公司,全部回收蚕农产品,化解蚕农发展副业的后顾之忧,确保投入产出效益。

(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

在“栽桑-养蚕-收烘-缫丝”一体化经营上寻求突破,在示范区内创办茧丝加工企业,提高茧丝加工的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实现收烘设施与生产同步发展,做到蚕茧加工全部实现自动化烘茧。同时,开展彩茧深加工,打造“智溢”彩丝品牌,依托丝棉被加工厂,加快研制生产丝棉产品,延伸蚕业产业链条、积极对抗市场风险,拉动整个蚕业发展迈出成熟发展道路。

四、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实现蚕农生活质量提升 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目标,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中心,建设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以蚕桑为主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实现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综合开发增加收入,实现“生活宽裕”。

根据近年来的养蚕水平,蚕农的亩平桑园效益在1800—2200元,处于中等水平,比较效益不明显。通过蚕业科技示范片的建设,加强桑园的综合开发,亩桑园的综合收入可达4000—5000元以上,户平桑园面积在5亩以上的蚕农总收入可达2.5—3万元以上。预计2—3年时间,可实现全县年发种12—14万盒,产茧10—12万担,蚕农售茧收入0.9—1亿元(按平均每担鲜茧900元计),加上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农民蚕桑综合收入1.5—1.8亿元;加上丝绸工业产值,全县蚕业产业综合产值可达2.5—3亿元,实现年财政税收1000万元以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通过强化示范园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道路交通联产业、水利灌溉联桑田、防灾减灾联基地,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目前,已实现每户一口沼气池、一条硬化人行便道、一个美化绿化院坝,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

(三)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实现“乡风文明”。

在示范片的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政策和形势宣传、科技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谐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形成了奋发向上的民风。同时,鼓励科技能人和种植大户带头创业,农村也将经历一场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元素的洗礼,在实现城乡就业融合的同时,不断促进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实现“民主管理”。

弘扬香榧文化发展富民产业 篇6

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区,是我国香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香榧重要主产基地。公元500年前后的《名医别录》中就有“榧实,出东阳诸郡”的记载;宋代苏轼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先后留下了诸如“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这样赞美东阳香榧的一大批诗文,形成了深厚的香榧文化历史积淀。东阳香榧具有成熟早、含油率高、营养丰富、种仁松脆、保健功能强等特点,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该市有香榧基地面积56000余亩,其中投产面积12000余亩,年产香榧300余吨,涌现了浙江康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林业龙头企业和“西湾”、“康大王”、“东白山”等众多知名香榧品牌。现在,东阳香榧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新建基地规模化、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加工标准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建立了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体系。

东阳规模香榧产业的形成,得益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东阳地处浙江腹地会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会稽山是香榧的原产地,海拔高达400多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热量丰富,土壤肥沃,具备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元素,十分适宜香榧的种植与开发。同时,东阳香榧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有百年以上结果香榧1万多株,留有大量木榧、圆榧、獠牙榧、芝麻榧等原种,其中有一部分是抗性强、丰产性好、风味独特的好品种,这为开发和培育香榧优良品种,实施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积极的政策和科技扶持成为东阳做大香榧产业的“加速器”。近年来,东阳市通过林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工商业主踊跃参与林业开发,使该市香榧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该市已有200多家工商业主参与香榧产业开发经营,转让的林地面积近6万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家有7000多亩,有从事香榧加工的企业20余家,年加工香榧能力在400吨以上。该市在香榧特色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全面实行首席专家联系制度,特邀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韩宁林研究员长驻东阳开展香榧科研攻关。几年来,香榧规模化造林配套技术、香榧早实丰产建园模式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香榧造林配套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使新建基地的优良品种占有率和投产基地的保产稳产技术应用率都超过95%,促进了梦的农庄、世家农庄、三单乡前田村及各国有林场等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香榧新基地建设,也使老香榧林进入科学管理的轨道,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产业扶贫工作项目实施方案 篇7

一、养殖基地规模及效益分析:基地设在七股地村(大兴地村)村口的养羊基地,养殖基地与人居较远,互不干扰,为打造优质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临靠水源,地势宽广,水草丰美,舍圈完整,简单整修后,即可投入使用。预算投入30万资金,使用土地面积31000平米,购买3000只非洲雁、1000只野鸭、1000只红公鸡、1000只白鹅投放进行规模化养殖,设置天然水域活动围栏1000米。

非洲雁、野鸭、鹅等特色养殖产业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天然的养殖优势,给成立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养殖业投入,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病患的风险。配置使用本村贫困户8人有劳力的参加养殖工作,带动收入。

二、带动产业扶贫优势条件:一是村闲置土地较多,为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现成环境条件。二是村民拥有一定的家禽养殖经验,且该类家禽饲养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正常养殖只需120-150天即可出栏。 三是立足于下半年市场需求,中秋、春节期间,市场对家禽需求量较大。扶贫队将联系市场承包商进行批量销售,预期每公斤家禽净利润可达12-16元。

三、合作社运营模式:村集体土地+入股成员(贫困户)+劳动人员,基地建设(大棚、看守房、采暖实施、围栏、库房)由政府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补助,采取3+2+5的分红模式来进行运作。产生的利润除去的准备金(30%)以后,剩余利润的20%作为合作养殖工人工资,10%作为村集体的集体公益金,剩余40%作为全村贫困户的合作入股分红。贫困户采取每年投工10-20天的方式入股,若参予投工天数不够,则按100元/天扣除相应分红。

四、销路:(1)当地收购销售。(2)通过包装加工后进入呼市、包头市场进行销售。(3)通过景区饭店的土特产展示,联系当地企业进入市场销售。(4)通过电商模式,进入网络销售。

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为推进我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根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财农指〔20xx〕8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特色产业生产实际,开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努力突出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入户率,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围绕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群众技术需求,按照示范推广到位、指导到位、产业引领到位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技术先进、设施配套、功能多元、运行规范、带动明显的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点。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用于水果、茶叶、蔬菜、粮食、白莲、花卉、苗木、中药材、畜禽等特色产业。

1、开展试验示范。根据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产业特点等,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的引进、示范和技术培训等。

2、建立标准化基地。改善特色项目基地生产加工条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仪器、设备,普及应用设施栽培、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等。

3、落实优质高效技术。开展化肥减量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技术,推广功能性农膜、商品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应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

4、规范项目基地运行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基地生产档案,加强品牌建设,落实源头赋码,鼓励开展基地数控设施建设和农产品检测。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现状,围绕功能目标,把握重点、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

四、补助对象及标准

1、补助对象:财务制度健全、核算规范,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规模较大(有自主产权或合同期不低于,水果、花卉、苗木50亩,其它产业100亩以上)、设施较优、技术先进、基础条件好、标准化生产水平高的农业企事业单位、农业经营主体、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2、补助标准: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30万元。

五、申报和建设程序

1、申报程序:项目主体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附件1《20xx年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申报书》,经乡镇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推荐报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依照申报主体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力量、经营状况等进行评审,形成审核意见提交局务会研究确定建设主体,在市政府网公示无异议后批复实施。

2、申报材料:书面申请报告(1份);《20xx年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申报书》(一式3份);项目基地租赁合同(复印件1份);申报主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申报主体企业征信报告(1份);法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

3、组织建设:项目批复后,建设主体按照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抓好建设。

4、进度安排:20xx年6―12月,为项目实施阶段;20xx年8―12月,为项目检查、验收、总结阶段。

六、资金用途、管理及补助方式

1、资金用途: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特色产业示范片,组织开展特色产品宣传展示,建设示范基地田间(园地)基础设施,购买相关设施设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用新农药、肥料,新机具等,已享受其他项目资金补助的建设内容不得重复申请补助。

2、专账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应设立专账,符合项目建设内容且在补助范围内的、提供正规税务发票数额不得少于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不在项目补助范围内的开支、20xx年1月1日前的`开支、现金开支、已享受财政补助的开支、场地和设备租金等不得作为项目资金列支。

3、补助方式:项目采用先建后补方式。

七、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成立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项目日常工作由局科教股负责,具体工作由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施,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扶持政策

依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闽财农指〔20xx〕82号)文件精神予以扶持。

3、强化监管评价

做大保温产业 推动强镇富民 篇9

近年来,镇委、政府全力实施“工业强镇”、“集聚兴镇”战略,通过育龙头、上质量、创品牌,打造“中国保温密封材料生产基地”,带动了全镇经济的高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07年底,全镇保温材料产业总资产达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上缴税金1700万元,成为立镇富民的支柱产业。

抓主导,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富有强烈经商意识的束城人,凭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纺石棉线、掐石棉盘根、纺石棉布起步,逐渐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特色产业格局。为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镇委、政府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组织规模企业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习同行业全新的经营理念,并邀请工商、质监等部门领导前来作专业报告,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企业无信不兴的理念,清除思想障碍。其次是成立了保温产业办公室,广泛宣传决业前景和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重要意义,坚决反对同行随意压价和恶性竞争。组建起联合检查队,加大对冒牌生产销售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的曝光,严加整改,直致予以取缔,净化了产销市场。第三是建立产业商会。切实履行管理职能,注重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在合力打造诚信河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育龙头,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龙头企业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的重要“引擎”。为培育龙头,他们制定了《束城镇保温密封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把20个骨干公司作为扶优扶强、打造行业“旗舰”的对象,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战略。华隆玻璃棉公司自2007年以来,投资200万元,发展延伸硅酸铝制品,新上了工业胶板、石棉橡胶板、化工等项目,扩大了企业规模。在侧重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更注意引导产能规模在200万元以下的企业,向骨干企业靠拢,实施本地“一顶帽子”共同结成半紧密型或松散型利益共同体,向专业化、配套化方向发展,与骨干企业一起在发展中实现共赢。

创品牌,提升产业整体形象

束诚镇全面启动品牌建设工程。筛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逐步提升一批名牌产品企业,带动一批优势企业,集聚一批中小企业,从而开创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新局面。全镇创出了“三达”、“华东”、“晶玉”等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其中“三达”牌石棉橡胶板2007年荣获河北省著名商标,有效提升了产品档次,也在全国初步营造出了河间特色产业的整体形象。育创品牌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使全镇保温密封材料产业开始凸现五个转变:即从无序营销向守法经营转变;从单独生产向联合协作转变;从求量向求质转变;从求模仿购买技术向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转变;从求产能扩张向求信誉、品牌效应转变。推进了产业升级,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鲜明的营运特色。

建园区,培育发展基地

着力抓了两手:一是营造适宜创业的发展空间。明确了“近迁提档,远引增项,外拓扩规,整体升级”的发展思路。邀请专家对园区建设进行了前瞻性、系统性、完整性的规划,编制完成了第一期800亩的空间发展规划,谋划了第二期及远期1200亩的战略规划。对入园企业掌握住了三条标准:(1)单位投资规模不低于500万元;(2)严重污染的项目不准进入园区;(3)在园区购地后到项目动工建设的时间不能超过3个月,严格控防囤积土地行为。二是营造适宜创业的软硬环境。按照“构筑大格局,满足大项目,构筑大产业”的建设总思路,在构建园林相间、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园区上下功夫。先后投资3600多万元,完善了园区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五通一平”。在营造宜业软环境上,成立了职能、功率高、凝聚力强的园区管委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营造出了公平、高效、和谐的发展空间。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8家,2007年,入园企业已达48家,2007年,入园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6亿元,利税9200万元,均占到全镇总额的50%以上。

上一篇:学校改革创新报告经验下一篇:学生军训总结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