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精选8篇)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1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〇一二年五月八日

今年初,南京市召开全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会上指出,要切实确立民营经济在全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力开创民营经济跨越超越发展新局面。要牢牢把握战略支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广泛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社会阶层智慧与力量,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这一旨在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会议,和此前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必将对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南京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近年来,江宁开发区围绕发展汽车和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航空等新兴产业,坚持内外资并举,国有与民营并重,积极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民营项目,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加快技术升级,拓宽融资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2011年园区全年完成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12.2亿元,新增注册资本100万元以

上企业 93个。今年1-4月,今年1-4月,58家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5亿元,实现利润8亿元,分别占开发区总量15.8%、16%、12.3%。

目前,园区有5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2家民营企业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8家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22家获市级名牌产品称号。园区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园区创建初期,除少数外资项目外,大部分制造业项目是以食品、服装等为主的民营项目。随着园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央企来江宁发展,民营企业更多转移到地区商贸、酒店、物流、中介等服务领域。每年新引进的民营项目中,近90%的比例为商贸服务行业。

二是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虽然每年新注册民营企业快速增长,但规模普遍不大,去年新增797家民营企业中,注册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的只有93家。

三是民营企业发展良莠不齐。以 制造业为例,园区民营实业发展呈现不同发展格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由于具备核心竞争力,并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开展多方合作,不断挖掘市场机遇,有些企业已成功上市,有些已迈出国门,有些已在新兴市场中抢占制高点。但对于个别从事加工贸易的民营企业,或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的企业只能勉强支撑。

江宁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应以服务和引导为两个抓手,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优化发展软硬环境,完善服务,着力解决市场准入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促进园区民营企业壮大规模、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园区区域经济创新驱 动、内生增长的重要力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商贸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引导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支持重点民营企业发展。编制重点民营企业目录,根据经营范围,利用在宁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引导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凡列入重点民营企业目录的,按照市和区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各行业重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重点项目,优先办理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环评审批、施工许可等手续,需要融资的,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

三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风险投资支持力度。园区专门成立了科技金融促进中心,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上市辅导服务,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民营中小企业,建立园区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推荐企业进入省、市上市民营企业后备资源库,指导入库企业做好培育、改制和发行申报等工作,排除上市障碍,降低上市成本。2011年开发区新联电子、中电联环保2家 民营企业上市,目前正对斯迈柯、光一科技这两家民企作上市前的业务辅导和困难协调,确保今年能够顺利上市;另一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风险投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投资本活跃的作用,吸引和聚集更多的风险资本投资我区的民营企业,形成创新与金融有机互动的良好局面。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投 资我区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外贸发展政策,开展相关的市场开拓活动。支持园区内民营企业开展与进入国际市场有关的质量认证,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 中心和境外营销网络,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收购国外技术和品牌,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要重点加大民营经济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凡列入重点民营企业目录的,按照市和区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各行业重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重点项目,优先办理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环评审批、施工许可等手续,需要融资的,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2

关键词:讲坛文化,发展,对策

近年来, 江宁区淳化街道顺应建设“小康江宁”、“文化江宁”和苏南现代化样板区的需要, 顺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形势的需求, 创办了以“文化与文明讲坛”为引领的一系列地域性、特色性文化讲坛,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江宁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江宁“讲坛文化”发展势头良好

1.1 创办“文化与文明讲坛”, 放响江宁“讲坛文化”发展“开门炮”

淳化街道宣传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创办了服务于全体市民的“文化与文明讲坛”, “文化与文明讲坛”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突出长期性。成立“文化与文明讲坛”创建领导小组, 深入全街道进行可行性论证, 制订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长期建设讲坛搭建了一个起点较高、程序规范、经得起群众检验的总体构架。二是突出群众性。服务对象体现群众性, 服务主体一开始就定位为全区干部群众;创办过程体现群众性, 讲坛创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群众意愿和群众需求。三是突出层次性。课堂设置具有层次性, 既有区级层面的大型报告会, 又有讲坛进街道、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等中小型报告会, 尽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1.2 各类讲坛涌现, 形成江宁“讲坛文化”雏形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江宁的“文化讲坛”——“周末课堂”、“淳化讲坛”、“争先讲堂”、“财政讲坛”等如雨后春笋, 破土而, 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讲坛文化”雏形。这些讲坛对接各街道、各社区和有关部门的“地气”, 具有自身特质, 完全融入干部群众的学习、工作和创业实践, 与江宁“五体一体”总体发展同呼吸、共推进。江宁“讲坛文化”现象引领广大市民“再读书”、“再学习”, 从高堂广厦到寻常巷陌, 到处都有江宁各类讲坛的身影, 已成为江宁人喜爱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必修课”, 促进着江宁创建苏南现代化样板区和美丽中国典范区的宏伟大业。

1.3 浸润式、渗透式宣讲, 结出淳化“讲坛文化”累累硕果

江宁淳化“文化讲坛”群与江宁学习型城区建设紧密结合, 每年一期的江宁读书节、江宁学习节, 利用各类讲坛推进全社会学习, 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听讲坛、学理论、增知识、强素质”实践中来, 不断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为实现淳化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质平台。江宁淳化“文化讲坛”群与江宁每年一期的基层党员干部冬训工作紧密结合, 与冬训试点、冬训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捆绑”策划, 形成有机整体, 推进“党群一体化”冬训, 为江宁基层凝心、聚力、增智、发展持续注入“鲜氧”, 增强基层的发展活力。

2 江宁“讲坛文化”发展“瓶颈”

尽管江宁淳化“讲坛文化”发展势头良好, 但结合新形势要求, 也显露出它的“弱处”和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少”上:一是“上门”服务少, 除了“文化与文明讲坛”、母亲学堂等少数几个讲坛能持续到群众家门口服务之外, 其他讲坛基本上是“坐”着不动, 实施定点宣讲;二是为普通群众服务少。相当一部讲坛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员干部, 为农村、社区的普通群众服务的相对较少, 有的讲坛成了党员干部的专设课堂;三是义务宣讲少, 大多数讲坛讲堂都是要钱的, 志愿宣讲队伍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开展义务宣讲比较少, 这不符合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形势的需要。

3 江宁“讲坛文化”发展对策

3.1 总体运筹, “靶向”拓展

“讲坛文化”发展最终目标是要找到一个良性的运行轨道。要想实现有序发展、科学发展, 必须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要有一根总的“指挥棒”。由宣传办牵头, 各相关单位配合, 协调各类讲坛进行年度策划、阶段性指导和纵向、横向协调, 及时解决在各类讲坛举办过程中出现的课题、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防止打乱仗、多浪费。二要有一个特色化的“指南针”。文化、文艺讲的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各个讲坛必须要实现特色化, 各家要有自己的亮点、“标识”和“拿手好戏”, 要有指向性很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并且往这个特色化方面持续拓展和深化。三要每个讲坛在实施前应当向区委宣传办上报方案, 在讲坛举办结束后要及时上报小结、信息、图片和视频, 便于进行跟踪指导。

3.2 贴近生活, 文化惠民

讲坛的服务对象是人, 我街道各类讲坛的服务对象是全体江宁人, 只是各类讲坛服务对象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课题确定前要调查研究, 倾听服务对象的意见, 看他们需要听什么、喜欢听什么, 形成初步方案。然后, 根据课题方案邀请讲课人, 确定讲课地点、时间和听课人员范围。在讲坛组织时, 要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互动环节, 尽量让服务对象参与进来,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听课效果会好很多, 群众的认可率和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3.3 与时俱进, 创新创优

一是理念创新。就是要在江宁淳化“讲坛文化”推进上, 做到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特点和形势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 加强理念创新, 使之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内容创新。就是要在江宁淳化“讲坛文化”推进上, 要根据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实践特点和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要适时调整宣讲导向和宣讲课题, 宣讲之“矛”要对得上倾听之“盾”, 高铁之轨不能开老式火车。三是形式创新。就是要在淳化“讲坛文化”推进上, 讲课方式要根据信息技术、传媒方式的升级而变化, 还要根据群众喜欢的时尚方式去转化, 力争让讲课方式适应科技发展、时代发展和服务对象的需要。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育才镇;休闲农业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S-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Yucai Town leisur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natural endowment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Hainan eco-tourism,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Yucai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put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Yucai economy, so-called make full utiliz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to develop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Yucai Town ; leisur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 development

2006年,育才镇成为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也是三亚最偏远的一个乡镇,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因黎族的散居习惯,加上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零散,丘陵众多,自然村落和居住农户分散,多年来以传统种植产业结构为主体的农村经济难以快速发展,尤其是处于边远山区黎苗族聚居村落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有鉴于此,笔者对该镇进行了充分调研,以期为当地探索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1 育才镇概况

育才镇行政区域面积314.9 km2,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山区,是三亚市唯一的山区小镇,也是全市没有海岸线的一个乡镇,更是三亚市的后花园,镇中心区距三亚市区仅40分钟车程。

育才镇是三亚地区黎苗少数民族聚集地,人口20 825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黎族19 030人,占91.4 %;苗族1 633人,占7.8 %;汉族162人,仅占0.8 %[1]。黎语和苗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

育才镇现有耕地面积2 031 hm2,其中水田307 hm2、旱地328 hm2、坡地1 397 hm2、水库21宗[1]。长期以来,育才镇农民生产发展主要以种植橡胶、槟榔、冬季瓜菜、水稻等为主,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发展比较薄弱,2012年全镇GDP为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308元[1]。其中最偏远的抱安村,2012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 993元,远低于三亚市2012年人均纯收入8 825元的标准[2]。

2 育才镇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

育才镇由于地处山区,经济文化交流相对封闭,保存着非常丰富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2.1 人文旅游资源

育才镇保存着原生态的黎苗族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方面有船型屋、山兰糯米酒、七色饭、织锦等;非物质文化方面有黎苗族原生态民歌、竹竿舞、舞狮表演等。且部分农户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法和生活习惯。

2.2 自然旅游资源

育才镇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69.53 %,林木绿化率占全镇总面积的75 %[3]。育才镇山峦叠嶂,大部分山岭未曾开发过,生态保护良好,山林中有野猪、蛇、果子狸、山鸡等野生动物,林中的奇花异草、古树林木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宁远河是育才境内的主要河流,河水清澈,水温较低,给人清爽冰凉的感觉,其径流中生活着国家2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农业景观也是育才的一大亮点,如花卉种植、有机农业、蜜蜂养殖、特色畜牧养殖等。

3 育才镇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自2006年10月育才镇建镇以来,镇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给农户带来水、电、沼气池、砖瓦房,村村都通了公路。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育才有了花卉产业、特色畜牧养殖、蜜蜂养殖和有机农业等,大大提高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水库和农田水利建设使得育才在缺水季节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4 育才镇经济发展现有的不足

虽然育才镇的各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存在的诸多不足影响了该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生民族的文化正在流失。

4.1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活和生产模式的改变

新农村建设让当地农户住上砖瓦房,用上了沼气。农业方面对农业机械的大力补贴使大多数农户都购买了机械化的农具。这使得如今的育才镇已很少能看到具有黎苗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的消失,更是黎苗民族建筑工艺的流失。而烹饪的能源选择也多元化了,包括电、液化气或沼气。田埂上水牛变成了“铁牛”,这些都使得育才的乡土气息越来越淡薄。

4.2 意识形态的转变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民族文化的遗弃

育才镇原本交通闭塞,信息滞后,人民思想观念落后。随着镇区建设的加快,这些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人们逐渐在利益的驱使下丢弃了原本纯朴的民风。例如,为了追求冬季瓜菜的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地下水源的污染。橡胶、芒果、荔枝等一些经济树种的种植已经蔓延到了不少山岭的半山腰。育才胶厂的建成更使这种逐利思想显著化,育才原本优美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年青一代大多不愿从事农业劳动,而选择在城市中打工谋生。在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双方面的影响下,育才镇正在遗弃当地黎苗族原生文化,并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来换取现实利益。

nlc202309040347

4.3 文化虽有宣传但无传承

育才镇在保护黎苗族文化上也做了很多工作,组建了威风锣鼓队、竹竿舞队和黎苗原生态歌曲队。在“三月三”和各大晚会上代表育才出演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但在传承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如教一首歌曲需要一句一句地教,学习歌曲的难度也就增大了,有时即便自己唱错了也不知道,而需要有资历的老人的不断指导。

其次,学习本民族的原生文化的氛围逐渐变淡。民族文化是用来自娱自乐的,现在人们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本民族文化在娱乐性上又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自然无人问津。

再次,学生在校教育中缺乏民族文化教育。义务教育原本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在育才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设置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课程。而现在的境况是在校老师一般都用普通话和学生交流,在大环境下很多学生对本民族语言逐渐陌生,导致很少去说或者只会一部分本民族语言,而对本民族的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5 育才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使当地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中,将育才镇规划为北部生态保育与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区[4]。此规划充分说明,在育才发展以乡村旅游、农场休闲、山地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辅之以民俗村、文化村,并以各乡镇为基营发展度假旅游,可以达到经济发展和保护原生民族文化的目的。尤其是2006年大隆水库工程的竣工,不仅为三亚市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保障,还为育才发展休闲渔业和休闲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育才镇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黎苗风情等,以“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为主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建设集特色蔬菜和名贵花卉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食、民俗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园,辅之以“生态土鸡、鲜果、鲜蔬菜、鲜鱼、粗粮、野菜”等育才农家特色的“农家乐”,外加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使游客“有得玩、有得吃、有得带”,既有助于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态改善,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文化,也可以作为三亚旅游业发展的补充,满足三亚乃至海南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育才镇人民政府. 2011年三亚市育才镇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汇报[R]. 三亚,2011.

[2] 中新网,海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EB/OL]. http://www.er-china.com/PowerLeader/html/2012/05/20120509105743_2.shtml. 2012-05-09.

[3] 育才镇人民政府. 周高明副市长一行到我镇调研材料汇报[R]. 三亚,2012.

[4] 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EB/OL].http://www.sanya.gov.cn/news/gggs/gs/data/t20110131_24318.shtml. 2011-01-31.

县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与思考 篇4

入资金约2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6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2万人。今年1-10月,××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4.9亿元,实现税收7600万元。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县级十大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省民营科技园。

××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的课题。

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及反思

××经济开发区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形成规模,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是:

1、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在××这样一个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山区小县发展工业园区,政府必须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对在工业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们在地价、电价、水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均提供较大优惠。县财政还拿出300万元设立了园区信贷担保基金,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享受信贷担保。为了鼓励企业拓展外贸出口,我们设立了外贸出口奖励基金;为了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我们设立了企业技改扶助基金;为了奖励税收贡献大户,我们把企业交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设立了企业发展奖励基金。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2、坚持优质项目推动,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增强园区实力,关键是要选好项目,以项目促项目、带产业、强支柱。近两年来,我们自我加压,按照省级工业园区的标准建设园区。对意向性入园项目,组织实地考察,严把质量关,做到“三不引”,即有污染的不引、高耗能的不引、低水平的不引。重点引进规模大、技术强、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境外、省外项目。对大项目招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谈判。仅今年1-10月,我县就引进8个投资超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区的实力。

3、打造优良环境保障,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新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是环境优势的竞争。我们始终对发展环境保持高压态势,下狠心、出硬手、施铁腕,整治环境。同时,重点做好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点了2户园区企业,且亿元以上项目均由主要领导担任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所有入园项目都安排了责任服务单位,对大项目,我们还组织了财贸、农林等八个经济实力较强的系统进行帮扶,专设了项目协调办;凡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行业都在园区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服务机构。在完善园区服务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把服务工作延伸到为企业破解用工、融资等难题上。通过“无边界”服务,全方位为落户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感动外商,让他们消除顾虑,安心放心地来投资。

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开发区已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建设,并出现了纺织、食品、竹木加工、砂轮、电子、机械制造等几个产业集群的雏形。××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发展做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深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也日渐显现:

一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以××县为例,××曾是全国小水电试点县,拥有大量的富余电力资源,××经济开发区设立初期,一大批企业正是看中了××优惠的水电价格和地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所以才选择××投资。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的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已变的越来越困难,而且难以为继。

二是自然选择的产业梯度转移,不利于入园项目质量的提升。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的落户企业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企业周边市场己经接近饱和,竞争激烈。它们需要发展,需要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扩大市场。××地处中部,是东西部之间的桥梁,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及连接作用,成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地区。许多落户企业把生产重心向内地转移,内地园区企业成为加工基地,利用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产品;原有企业成为销售基地,利用其已经完善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并开发辐射新企业周边的市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不可能把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规划在内地园区建设,入园项目的整体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是产业的过于分散,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地区

对入园企业的门槛把握的不够严,造成园区产业过于分散。以××县为例,在××经济开发区投产的58家企业中,纺织类的有4家,食品加工类的有4家,建材类的有8家,机械制造类的有10家,砂轮制造类的有8家,电子类的有6家,金属加工类的有6家,其它类别(化工、包装、橡胶等)的有12家。产业的过度分散,制约了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发展后劲相对

不足。

二、中部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在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之后,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继续走目前的规模扩张的路子,还是有选择地引进和发展特定的产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是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所提出的有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考察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现象在西方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例如,美国的半导体研究中心集中在加州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大型计算机厂家的总部都在明尼波利斯及其附近;跑鞋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俄勒冈。意大利的时装集中在米兰;鞋类集中在马尔凯。德国的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多夫;刀具车床集中在雷姆萨伊德,其它国家与地区也都存在这种经济现象。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等地区以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镇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子,温州的皮鞋、打火机,柳市的低压电器等等。这些地区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源泉也在于产业集群。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了产业集群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想模式。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促进竞争与创新等竞争优势,使得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劳动力供给也不可能支持这种不加选择地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提高入园企业门槛,不断调整入园企业构成,加大政府选择和引导力度,促使园区各类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聚集,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个或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及举措

毋庸置疑,××经济开发区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产业集群还只是一个雏形,今后一段时间,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坚持工业强县的方针不动摇,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加快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而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抢抓机遇,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以后才加以引导,它属于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形成方式。按照这一发展规律,我们要紧紧抓住各地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这个难得的机会,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搞好发展规划,明确每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办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推进步伐。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因势利导,不急于求成,不刻舟求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能发展的就发展,最终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大力引进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产业集群的雏形,继续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上下游大型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经济开发区的纺织业为例,在引进了全国纺织行业知名企业——恒昌纺织集团、赣鑫纺织集团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引进了投资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金纶石化集团和三邦线业,这些企业全部投产之后,预计生产规模将达到50万纱锭,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通过努力,我们力争再引进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和服装加工企业,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和服装加工出口基地,产业整体优势将日益凸现。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加速培育产业链条。调整入园企业构成。花大力气盘活一批效益不佳企业,促其嫁接、改造、重组。同时,引进一批和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专业化中小企业,使得区域内通过分工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生产,从而鼓励新的加入者和更多的专业化,加速产业链的形成。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5

中共遵义县委组织部课题调研组

2015年01月16日16: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根本途径。为有效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根据本县三类镇(乡)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尚嵇、茅栗、鸭溪、平正、芝麻、龙坑、乌江、团溪、南白9个镇(乡)50个村(居、社区)进行了抽样调研,深入剖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2012年,遵义县被列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年试点县,按照“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的要求,县委认真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积极鼓励村级党组织大胆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年出台了《遵义县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遵县党办字〔2013〕3号)。大多数村(居、社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加大资金扶持、盘活集体资产、兴办物业实体、培育农业主体、发展服务经济,解决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题五条路径。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输血”强基础。在出台《遵义县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又制发《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决定县财政2014年、201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作奖励,扶持和奖励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收入的实体项目。各镇(乡)每年向县级申报1-2个村集体经济项目,经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后,县财政局按照集体经济项目所需贷款资金的利息划拨到镇(乡),并和镇(乡)签订还款计划按期收回,扶持资金可直接作为项目启动资金,也可作为贷款贴息,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桶金”的问题。二是盘活集体资产“活血”破瓶颈。各村级党组织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滩涂、水库、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鸭溪镇仁合村将村属废旧场地租赁给北部新城预制厂,年收入3万余元;茅栗镇金山村将集体荒地租赁给采矿企业堆放矿石,年收入2万元;龙坑镇共青社区在满足自身办公需要的前提下,租赁剩余房屋,年增收集体收入13万元。

三是兴办物业实体“造血”增积累。各村级组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统筹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成立公司、创办酒店农庄等物业实体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南白镇火车站社区利用村属闲置空地,修建储物仓库向企业出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平正乡共心村通过集资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77万元,成功创办中国仡佬第一乡海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仡佬山灰果、仡乡地梨片等民族特色系列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万余元;龙坑镇马家湾社区2011年注入资金300万元成立遵义众诚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聘请职业经纪人团队负责经营管理,既为小区业主提供优质物业服务,又组建建筑施工队伍,承包辖区内部分房开项目的基建工程,公司当年创收76万元,增加集体收入53万元。

四是培育农业主体“生血”创收入。各村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独立出资发展蔬菜、烤烟、干鲜果等优势农业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并依托项目优、发展快、前景好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以土地使用权、资产、知识产权等资源形式参股,增加村集体股份合作收入。如乌江镇核桃村流转土地30亩创建核桃苗圃基地,培育核桃苗22万株,待核桃苗出售后,预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19万元;尚嵇镇保星村流转土地种植辣椒140亩,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团溪镇香山村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天麻种植60000平方米,由协会统一生产销售,村级组织提取13%的利润,增加村集体经济30万元。

五是发展服务经济“补血”见效益。村级组织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品牌注册、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物业管理、宣传推介等通过有偿服务,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尚嵇镇大坝村依托氧化铝厂,整合辖区运输车辆,成立运输协会,每年收取8000余元协调服务费;龙坑镇马家湾社区2011年采取挂靠有资质公司方式组建环卫队,并创新开展有偿公共服务,主动对接镇政府和县城管部门,承包集镇范围和遵南大道龙坑段环境保洁工作,当年即实现产值130余万元,集体增收40余万元;龙坑镇桂花社区成立劳务公司、物管公司和家政公司,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每年为村级集体创收10余万元。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不少村(居、社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部分村(居、社区)由于基础薄弱、资源贫瘠、村干部观念落后,“空壳村”的比重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收入来源单一。从调研的34个村、16个社区来看,只有17个村集体有经营性收入,其余33个村集体无自身经营收入,主要靠镇(乡)划拨办公经费和社会抚养费返还款及单项工作奖励维持运转。

二是发展不平衡。临近县城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好;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仍有不少“空壳村”。如:龙坑镇各小区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创办家政公司、物管公司、建立花卉苗圃基地、修建洗车场、停车场、货物转运仓库、合伙开发土地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3年该镇10个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65.67万元,经济结余共695.5万元,其中马家湾社区结余238万元;芝麻、平正、茅栗3个镇(乡)18个村,经济结余1万元以上1个村、5000元-1万元的3个村、5000元以下的7个村,有7个经济“空壳村”。

三是部门缺乏制度保障。全县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村支“两委”带头人的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部分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或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或“赞助费”,没有找到如何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实现持久发展的途径,一旦项目竣工或是企业停产以后,这些村又退回“空壳村”的老样子,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和阻碍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一是受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影响,在村干部待遇偏低、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现实下,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居、社区)干部年龄偏大,且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经营能力,“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村(居、社区)人员少,常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整天疲于应付,没有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工作思路老套,抓农村经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三是多数村干部“小农”意识严重,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风险自己担、利益集体享,不敢担当,担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搞砸了会新增债务,还会遭到斥责和埋怨,甚至会丢选票,被起诉,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四是村(居、社区)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下派到村(居、社区)任支书的国家正式干部,思想上存在今年镇(乡)安排我在这个村任支书,明年我将到哪个村或者是回镇(乡)机关工作的顾虑,一方面原因是镇(乡)人事调整频繁,另一方面原因是干部有浮躁心理,缺乏坚守精神,没有搞好集体经济发展的雄心壮志。五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裹足不前,畏首畏脚,不敢先行先试,导致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了集体经济不会管,担心回到“富”了个别村干部、“穷”了整个村集体的老路上。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可利用资源。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多数村已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已无集体资产可用,没有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与致富能手合股联手经营等方式,把潜在资源用好用活。二是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边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如茅栗镇富兴村有2块100余亩林场,由于承包人经营不当,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无法给村集体创收。三是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第一桶金”。有的村很想发展经济,也看准了项目,但缺“第一桶金”,只能望洋兴叹。如茅栗镇金山村拟借龙江组省级示范村寨创建之机,计划长期流转8亩土地发展荷花种植和流水养鱼,预计每年可增收4-5万元,但土地流转资金22.88万元无着落,仅靠县级扶持资金难以解决;鸭溪镇雷泉小区拟将辖区闲置电力小区20栋共800间房屋维修后出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但需房屋维修、水电安装、小区绿化等资金50余万元,在无民间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无法实施;平正乡葛腾村计划流转土地400亩种植脆红李、无籽刺梨等经果林木,因缺启动资金无法实施。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办理相关手续、证照难。如平正乡共心村虽然成功创办公司生产系列民族特色产品,但由于资金缺乏未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导致产品得不到QS认证不能在市场流通,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二是技术支持不到位。没有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需求,成立起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落实对应的技术指导人员。三是税收优惠与项目扶持力度不大。对符合小微企业标准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立项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未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拓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融资渠道上给以“松绑”。

三、对策建议

(一)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是要优化村支“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国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拘一格用人才。二是改进村级考核考评机制,精简考核指标,取消不必要的资料考核内容,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与村干部考核、评先选优、提拔任用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三是严格落实县委《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扶持和奖励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收入的实体项目,同时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居、社区)两委实施奖励,培树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村级经济发展导向;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村(居、社区)负责人进行调整。四是建立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用人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思想。五是依托江苏华西、山东寿光、市县党校、职业学院等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和挂职培训,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论坛和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协会等方式,全面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水平。

(二)充分利用集体资源。一是对全县各村(居、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确权颁证,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资源,获取稳定的经营收入。二是针对全县国有资产闲置、蚕食的问题,县国资部门对全县闲置国有资源进行全面清理,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代管机制,委托当地村(居、社区)管理,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目中,村集体依靠项目建设产生的增量土地作价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搭建县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平台,以村级集体所有为主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对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招、拍、挂,在取得土地手续后,以租赁或入股,土地出让收益由村级组织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允许集体土地征用时将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一次性留给被征地的村集体组织,通过开发经营,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立足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城郊型”、“种养型”、“资源型”、“服务型”等类型的集体经济,并根据项目发展需求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进行服务指导。一是位于城镇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村(居、社区),可围绕服务产业,创办物管公司、家政公司,为居民、小区等提供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工业发展好和项目建设多的村(居、社区),可围绕企业建设和项目建设,在工程建设、材料运输等方面做文章。如鸭溪镇雷泉小区将整合辖区内20余台挖机、铲车,成立挖机协会,为园区建设服务,从而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农业发展好的村,可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形式,在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上做文章,为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外包、劳务中介、农业生产等微利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可依托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建设,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等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加村集体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6

一、基本工作情况

多年来,县司法局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法律服务,全力支持我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00年来,全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共为民营经济担任法律顾问130多家,解答法律咨询30万多人次,办理公证事项2000多件,调处涉及民营经济主体矛盾纠纷3000多起,共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2亿元,草拟、审查合同1500份,标的额超过6亿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服务机构工作越来越扎实,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律师法》、《公证暂行条例》为准则,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律师所结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加强了律师执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律师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律师所采取了案前集中讨论,案件互相帮助,案后共同学习,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式方法,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经济代理和民事代理中,既注重经济疥疮,更注重社会效益,只要民营业主求助,就及时提供服务,得到民营企业的广泛好评。先后有12名律师收到民营企业的锦旗和表扬信。公证工作积极深化改革,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出台了多项优惠改革和服务承诺标准,规定凡是民营经济需要的法律服务,一律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在收费上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最大限度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司法行政部门对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县司法局十分重视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工作,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局内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各律师所、公证处主任为成员的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内部设立了法律服务管理科,及时下发了《关于为民营经济搞好法律服务的决定》、《关于加强全县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等多个文件,加强了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采取召开民营业主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询问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当事人等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掌握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对民营企业态度不好,服务不周的,一经发现,黄牌警告,直到撤销执业资格。推进了法律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对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大。各律师所、公证处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寻求服务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和融合点,主动深入民营业户,开展上门服务和送法进户,认真抓好对民营企业的法律知识教育,不断增强民营业主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积极引导私营业主识大体、顾大局,自觉依法办事,依法处理社会事务,走依法生产、依法经营的路子,法律顾问点、公证联系点、法律咨询服务已延伸民营经济园区,遍及城乡各地,形成多元化服务新格局。法律服务已涉足于民营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咨询、公证见证、开展非诉讼调解、协助对外开展经贸洽谈、办理企业合同等。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7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从农业、手工业、服务业到建筑业以及新兴产业,门类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省市县1997年、2003年两次为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总量扩张、质量提高、贡献增加的良好态势。

一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全县上下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到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转变;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副业,只能小打小闹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业,必须发展壮大的转变;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被迫无奈、难登大雅之堂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积极主动、无尚光荣的转变。全社会基本形成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到今年9月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已达1771户,从业人员2632人,注册资金2022万元,与1997年底的1033户、1349人、440万元相比,分别增长了71.4%,95.1%和3.6倍;私营企业总数达46户,从业人员668人,注册资金2231万元,与1997年底的8户、84人、186万元相比,分别增长了4.75倍、6.95倍和11.53倍。

三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从初期的商贸、餐饮、运输业等发展到加工、建筑、民办教育、网络文化、医疗保健等更加广泛的产业领域。目前,全县有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企业8家,民办中小学3家,民办幼儿园2家,医疗保健服务机构7家。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专门机构,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协调和管理。进一步改进了服务方式,完善“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健康、有序、开放、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来我县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有4家,涉及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业化等领域。

五是社会贡献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主导产业开发、促进资源配置、繁荣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平抑市场物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推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2003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6%,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6%。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次对财政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的各种税收占到财政纯收入的25%。2004年1一9月份,缴纳各类税收471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40.2%。再次促进了就业。从业人员达到5500人,是国有企业就业职工的32倍,安排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1、一些部门乱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搭车收费。如工商部门借年检验照之机,搭车强行收取个私协会会费和光彩入网费。按照有关规定,以上两项费用均属业主自愿交纳。二是利用税务发票征收事业性费用。如卫生监督所使用《陕西省延安市行政事业单位应税收入发票》收取卫生知识培训费;质监站用税务发票收取材料测试费。三是在物价部门吊销收费许可证后继续收费。如消防大队收取的消防设施配套费。四是用收款收据、白条乱收费。如装璜办用白条收取某企业装修费;旅游局用收款收据收取旅游定点饭店制牌费,无收费项目和收费许可证;城关派出所用收款收据收取赞助费。另外,一些部门具有合法的收费项目、依据和标准,但在收取费用之后存在不按标准服务或着根本不服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加重了个体私营业主的负担,而且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优惠政策落实难。省、市、县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未能真正得到落实,有些部门没有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工作中不是积极落实政策、创造条件,而是乱设卡收费。如:税收减免、返还政策没有落实;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落实不够。还有一些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前置环节多,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机制,互相推诿、扯皮,导致政策悬空,无法落实。

3、非公有制经济质量效益不高、发展不协调。目前我县的私营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的不到总数的20%,过100万元的只有4家。大部分企业的设备、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效益不稳定。从行业分布上看,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占企业总数的73%,参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经营性公益事业建设的民营经济很少,且发展滞后,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至今还是空白。

4、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难。一是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不大。尽管金融业制定了一系列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 法规和政策,但银行认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复杂,信贷风险过大,直接获利较小,普遍存在对非公有制企业惜贷现象。二是企业自身条件欠缺。不少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企业的信誉度差,可供抵(质)押的资产很少,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剧了融资的难度。

5、非公有制企业的自身素质普遍较差。大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决策,仅靠企业经理个人的思路决策,生产经营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型、经营型人才。管理形式上以家族式为主,简单粗放,在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认为,加快宜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要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应当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营造宽松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浓厚舆论环境。要坚决摒弃“怕别人赚钱,怕自己吃亏”的观点,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办厂,我上岗,你赚钱,我发展”的双赢观念,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舆论环境。首先要强化宣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对县委、县政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要典型示范,加大对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个体私营户的宣传、表彰力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局与广播电视局应联合创办电视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在电视台、报刊宣传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体私营户,让他们介绍经验,现身说法,真切地感受到光荣。第三要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体对违法违纪,有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设置障碍、制造摩擦的执法执纪部门和以权谋私的执法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弘扬正气,打击歪风。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营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我县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下一步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对优惠政策的落实。应由县委督查室、纠风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局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若干意见》及相关部门的具体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认真解决相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操作性不强的政策再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2002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规范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收费行为的意见》(宜发〔2002〕69号)至今落实不下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束之高阁。要把督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形成一种制度,每季度督促检查一次,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首先要依法行政。这是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的关键。要严格规范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特别是收费行为。应把各部门独立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通过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尽量做到联合执法。一方面减少了对个体私营业主的干扰,在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监督,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集体办公”的形式现场解决个体私营业主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依法查处。建议由纠风办牵头,相关管理部门配合,建立违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个体私营业主对有关部门执法行为的评议制度,对相关部门的违法违规和不落实《若干意见》的行为,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手段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并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曝光。第三要依法维权。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业主依法维权意识的教育,为个体私营业主建立一条依法维权通道,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快解决。纠风办要尽快建立个体私营业主投诉责任追究制度,公布我县维权电话,并及时将个体私营业主投诉的单位或个人违纪违规行为予以纠正解决,维护个体私营业主的合法权益。第四要依法经营。要加大对个体私营业主守法诚信经营的监督,特别是违法违规经营问题,如偷逃税款、证照不全、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等等,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消费品市场的监管,教育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做到依法诚信经营。

(二)优化产业结构,为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发展领域

从宜川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取向看,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小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石油工业配套服务业是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策略。要通过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来,一方面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梨果业、草畜业积极投资兴办涉农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业、营销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样,既发展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又促进农民在产业化的多环节中增收。另一方面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围绕以壶口瀑布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化建设,深入挖掘黄土风情、黄河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三)创新经营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增添发展活力

个体私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引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首先要创新管理,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投入到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业化,创新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管理,真正把特色产业及品牌做大、叫响,让企业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创新机制。要坚持产权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

(四)打破制约瓶颈,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后劲

制约我县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人才、资金、技术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人才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要不断强化人才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认识,引导个体私营业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更宽广的区域、领域以提供更为优厚待遇的承诺,引进我县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目前解决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紧缺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在当前个体私营业主缺乏认识,不愿投入高薪聘请人才的情况下,可组建成立以“经营管理、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私营经济专家咨询中心,结合宜川实际,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为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提供决策、科技、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领我县非公有制经营业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搞好人才培训。要积极组织个体私营业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利用各种方式全面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同时建议采取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的形式组织和引导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业主到有关大专院校接受定向培训。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身份、职务、工资等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创办、领办非公有制企业。

二是建立融资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域外资金来投资兴业,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作用,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帮助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要逐步建立起市场运作、政府扶持,覆盖全县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和人员兴办一批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信息等技术经纪业,向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价格比较低廉的技术服务,同时,积极帮助、协调前景广阔的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健全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发展保障

要采取民办官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商会、企业协会等机构积极开展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和法律咨询等服务。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个体私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科技成果鉴定等方面制度,促进个体私营企业科技进步;要建立健全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完善社会保障;要重视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党、团、工会组织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篇8

赵永耀聂道彬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生物、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中药材480余种,水力资源蕴藏量32.6万千瓦,已初步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金、银、铜、铁、铅、锌、锰等金属矿14种,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19种。我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绿色、低碳经济示范项目逐步建立。以提高资源附加值为重点,策划启动了一批绿色、低碳经济项目。利用铅锌尾渣生产水泥项目成为全县低碳经济示范企业,恒泰木塑项目已成为我县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免烧砖、彩砖彩瓦等项目已投产,并取得了明显效益;创盛肉食品公司利用养猪粪便作为菌床生产菌丝养殖、生产沼气的生态环保型养殖项目正在建设,尧柏集团利用工业废渣2500t/d熟料水泥循环利用项目已启动建设,张米黄金工业园区利用尾矿生产微晶玻璃、铁红等产品的尾矿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已完成初审,即将付诸实施。

二是绿色、低碳型企业迅速成长。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之路,尧柏集团、创盛肉食品公司、恒达公司、天坤恒泰塑业等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成为全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典型。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提高。将传统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矿渣、余热、废水等,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以金矿、铅锌矿的尾矿渣作为水泥、免烧砖、彩砖彩瓦的原材料,节约了粘土、石灰石等资源,大大减轻了尾矿库的压力,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尧柏集团一年利用尾矿渣18万吨,可节约粘土15万吨,节约用煤3500多吨,节约用电350万度,直接节约成本资金400多万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县上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取得良好效果。2009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1.071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42%;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98吨标准煤,低于任务0.02吨标准煤。

二、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了发展定位。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镇安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全面阐述了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保障措施,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建立了促进机制。改革了考核制度,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对各乡镇、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监测机制,准确把握。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和各种政策、方案的执行情况和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健全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依法加强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氛围。

三是制定了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行动,形成促进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重点项目在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相关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予以重点支持。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的企业,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搭建了科技平台。鼓励和帮助企业引入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所需的科技和人才,对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绿色、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共识,少数部门和单位工作积极性不够。二是政策扶持不够。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及其他行政措施还不健全、不配套。三是规划指导不够。社会管理层面管理体制不畅、部门职责不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四是科技支撑不够。科技水平落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步子不够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必须提高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进一步加强领导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定期会商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责任主体,实行问责制,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对全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专题研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抓紧研究制定《节能降耗专题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规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专题规划》等;进一步细化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等激励政策。

三要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特别是在引进入园项目上,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求环保达标,而且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充链条”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为

依托、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型工业园区。

四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约束机制。要逐步完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政策扶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尽快出台鼓励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激励办法,充分调动企业主体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性。建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落实优惠的价格、收费政策。同时,对于发展前景好、社会贡献大的企业,政府给予重奖,促进企业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步形成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低碳经济统计制度和科学评价制度,加强对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统计监测工作,促进我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五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深入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等新能源。力争到2015年,全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8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绿地率达到5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加强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和天然林的保护,实施能源林建设工程,建成陕西省低碳经济示范区。

六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能力。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我县科技创新能力。按照企业投资、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思路,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我县重点领域低碳经济发展。要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引“技”,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装备新、生产工艺先进的项目。要以项目为依托,推进低碳经济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上一篇:在XX大酒店开业典礼上的致辞下一篇:六年级日积月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