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篇1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具有教学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及考后的处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上的第一个误区。

(一)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

(二)忽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初中一年级讲“绝对值”这个概念时,只要使学生清楚知道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待学生掌握了概念后可设计如下练习:1.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a|=?2.字母m、n是有理数,则|m+n|=?从讨论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代数式和绝对值概念认识。

(三)忽视定义的可逆性如,有理数的内涵是能写成mn形式的数,(m、n为整数n≠0),反过来,凡有理数,则一定能写成mn的形式,这样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二、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

(一)“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三、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三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篇2

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不难理解,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尊重学生的看法, 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自主”就是“把课堂的话语权完全还给学生”, “学生”应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角, 课堂上老师少说甚至不说, 教师仅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旁观者。很多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放任学生随意说, 甚至是胡说, 无论对错都加以鼓励赞赏, 不敢加以点拨、指导和纠正。这些表面上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缺失,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如, 一位教师讲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 理解和评价作者的人生境界说。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赞同, 认为作者的人生境界说激励人们加强修养, 完善自我, 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是积极的, 有现实意义;一种是贬斥, 认为作者一味强调“觉解”, 引导人们用禅宗的方式去修身养性, 去获得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是唯心的, 是消极的。教师把握时机, 把两种意见分为正方、反方展开辩论。于是双方唇枪舌剑, 更为激烈。双方的“领军人物”多次发言主宰了课堂, 大多数同学成了看客。一堂课很快过去, 临近下课, 教师才止住辩论说:“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今天的辩论非常成功;正方反方谁是正确的?我认为大家都对, 都是胜方!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 通过辩论, 原来模糊的, 现在都清楚了, 谢谢!”掌声响起来, 一堂优质课圆满成功。

然而, 学生是带着错误走出课堂的。原来模糊的, 现在都清楚了吗?恐怕是更糊涂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说是唯物的, 还是唯心的?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怎么会大家都对?引导学生质疑辩论是可称道的;学生有糊涂甚至错误的观点, 也是十分正常的, 但是, 作为教师, 在原则问题上讳莫如深, 岂不是放弃了教师的权利和责任?

二、走出“合作”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 有很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大家都形成了一种共识, 把“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当成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于是, 每一堂课都形成了一种模式,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鼓励学生。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笑声融融, 掌声阵阵, 但是表面的活跃, 却掩盖了教学的真相:学生的心灵之窗被封闭了, 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没有了, 本我和个性也没有了, 众声喧哗, 异口同声的许多反应是虚假的, 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是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呢?学生分组讨论是不是真正的思维活动呢?是不是整堂课没有讨论就是“满堂灌”呢?分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 教学《荷花淀》“夫妻话别”一节, 有教师乐此不疲地叫俩男女生话别一番。殊不知, 夫妻间微妙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学生怎么可能扮演得了?作为“听众”的学生又如何能从他们假意的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水生嫂的忧虑、关切、埋怨而又顾全大局的内心世界呢?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 拙劣的表演不具有真情实意, 不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涟漪, 教学便流于形式。

三、走出“探究”误区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将“探究能力”列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这也是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很多的语文教师就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解成了“任意地延伸和拓展”。为了丰富语文课堂, 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 去探究与语文无关的问题, 有的直接抛开文本, 一味地“探究”,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历史课, 地理课, 思想品德课, 忘记了语文姓“语”, 出现“荒了自己的田, 甚至扩大自己的地, 抢种别人的田”的现象。如, 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就组织大家审判鲁达;执教《孔雀东南飞》, 便让大家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更有甚者, 执教《拿来主义》, 却让大家搜集资料、相互交流“改革开放”、“引进外来文化”的重要, 全然不顾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特定语境。

四、走出滥用多媒体的误区

多媒体与网络走进了语文课堂, 这是高科技带给语文的最大亮点。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 在扩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有些教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尤其是上公开课, 如果没有用多媒体的话, 课堂就不够“新”, 就对不起听课的老师。于是一堂课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展示课件, 用声响的欣赏来代替了语言的品味, 以屏幕画面代替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 图像代替了教师的讲解, 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教师不写一个字, 学生不读文本, 不揣摩语言, 教师当讲的没讲, 教材该挖掘的没挖掘, 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 这样的课堂更像表演, 缺少了深度, 缺少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适当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是好的, 但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过多地依赖现代教学技术, 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篇3

一、片面地模仿专家教法,忽视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

摒弃以前机械的模仿与重复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分组讨论,现行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基础有好有差,智力有好有坏,差异太大,有些简单问题,成绩好的学生一看就会,这样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有些还没开始思考,答案就已出来了。有些复杂一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顾自己独立思考或动手,与此同时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不知如何去思考、去动手,根本谈不上亲历数学活动。我认为由于教学的条件与教学对象不同,专家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和借鉴,不能原样照搬照套,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有选择性的运用和发挥。

二、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忽视学生的自主独立的思维和分析

在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是先当编剧后当导演,备课时可谓是精心设计,不但是设计好了教学内容,而且设计好了要提的问题,甚至设计好了这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一步步地装入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圈套之中,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很顺利效果很好,殊不知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其一,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代替了学生自主地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会产生一种隋性,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独立去解决时缺乏信心而不知所措;二是由于老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得过于完整,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充分地暴露而及时地纠正,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三是不当的点拨和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各自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致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发散思维受到了限制,因此点拨和引导时要选择好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经过充分地思考而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途径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思路陷入歧途时进行点拨和引导(重在分析这种方法错误的原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繁琐时(在肯定学生方法的同时)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三、片面地强调巧思妙解,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有时某种特殊的方法还显得特别地简单,因此有些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种教学对学生极为不利。

1“巧思妙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解法,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变换一个条件或一个简单的结论,就会使之完全失去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它的实用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2片面地强调题目的巧思妙解,必然会冲淡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其实基本的思想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并非“巧思妙解”。

3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过多地强调“巧思妙解”,就会使学生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对基本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和掌握,甚至当学生遇到方法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会错误地认为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没有找到,从而对这种唯一的但比较复杂的方法失去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摆正“巧思妙解”与“基本的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基本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四、片面地追求知识的运用,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认为成绩好就是会考试、会解题,于是老师拼命地讲题,学生拼命地做题,而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置于一边。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是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从生活实际的需要而导入,然后逐步地探究而形成的。教材的这种编排除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公式或定理所适用的环境,使用公式或定理时必需满足的条件,便于对公式或定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对公式或定理的使用方法和范围的扩展从而对它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只能是照搬、照套不能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两个误区论文 篇4

从秋季实施数学(北师大版)新课程以来,我们边学边教,边教边思.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教学风格等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课不断涌现,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和鼓舞,但是,我们在听过许多课(省内外)或看过录像课(全国)之后.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误区一:教学设计“牵强附会”

现象之一:穿新鞋,走老路

有一节大面积推广的录像课《摸到红球的概率》一开始,执教老师就是放心不下学生,先自己讲解一番,然后手端放有红、白乒乓球的盒子,摇来摇去.反复示范进行摸球的过程,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做概率”的过程完全被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压缩和支解得无影无踪,教学设计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荡然无存.

现象之二:前后矛盾,违反逻辑

有一节《探索三解形全等的条件》一上课,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要学生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老师的想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岂不知.画的过程正要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如果能把“画(三角形)”改成“剪(三角形)”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现象之三: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许多老师上课时把严格要求变成了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例如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只要一遇到说理的地方,教师就会(也会要求学生)把进行严格论证的符号用上去.完全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和本节教学的具体要求.

分析与对策: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学设计既不能偏离了这根主线,又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人点,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更好地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服务,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新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师自身和他人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建构.

误区二、问题情境“生搬硬套”

数学新教材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顺序展开,而且“生活化”、“情境化”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于是,许多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势必要使用相关的问题,着力寻找生活的原型,以期教学过程的精彩. 现象:有一位老师在教《台球桌面上的角》时,先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紧接着又讲“伽利略……l590年……比萨斜塔闻名……画图……”等等.这才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教师这样给出的问题情境等于在给学生讲故事,由于太多无关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反倒冲淡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和重点:有的为了课堂的.活动精彩、别致,把提供问题情境变成堆砌许多事例:有的问题情境层次太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则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理想化,学生无法感知,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乘方”时.要同学们把一张纸对折多少次,估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既无法操作,也估计不出结果,倒让学生更加困惑,觉得莫名其妙,下面只能听任老师的摆布.

分析:上述种种做法,都是“问题情境”使用不当的结果,原因是把问题情境曲解为“与实践、生活有关的事情或问题”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问题情境的外延.也曲解了问题情境的内涵.

走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 篇5

摘 要:教语法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语境变了,语言形式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师切忌在语法教学中把问题简单化和公式化。

关键词:语法 语言形式 交流 交际 语境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历史,传统的语法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国内许多英语教科书都把语言结构或句型操练列入其中;句型操练和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至今还为一些教师津津乐道。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结构;但随着功能语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地学习语法结构是没有意义的,教语法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亦即语法教学所关注的并不只是语言形式或语法知识本身,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结构或形式与功能和意义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语句在不同场合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The tea is really cold.”这句话,在寒冷的冬天,句中表达的可能是抱怨;而在炎热的夏天,表达的则可能是一种赞许。在不同的场景中,“Why don’tyou close the door?”可能表示不同的功能,比如建议或命令等。

不同的语言形式也可能表示相似的功能。一种交际功能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示。例如,请人关门就有以下一些表达方式:

Close the door,please.Why don’t you close the door?

C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Excuse me,could I trouble you to close the door?

上述四句话中有三句是问句,但它们的功能并不是提问,而是表示请求。因此,教师不应仅教学生一些语言结构,而应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鼓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把语言形式同交际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

在语法练习中,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操练重复出现在单句中的某个语法点,其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这种语法现象是正确的,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在什么场合是正确的。如果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联系人为地隔开,学生就很难意识到语言形式、语法意义和交际功能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在实际交际中,语法符合和语法规则的运用总是与一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来体现某种交际功能。例如,一位汽车销售商对车主说:“If your car should need any attention during the first 12 months,take it to an authorized dealer.”有些学生认为,句中的should可以省略;但是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可以看出汽车销售商并不希望顾客的车出问题,句中用should表示的是一种虚拟语气,用来说明汽车销售商不希望这一事情在将来发生的。因此,该句中使用should是恰如其分的。

由此可见,语法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答案,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语境变了,语言形式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师切忌在语法教学中把问题简单化和公式化。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语法实例,进一步探讨形式、意义、功能和语境之间的关系。

1. 情态动must和should的使用

情态动词是英语语法教学的难点,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翻译的方法理解情态动词。在他们看来must(必须)和should(应该)都表示一种责任、义务或必要性,很难加以区别。在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以下对话,通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不同用法(T=teacher,SA=Student A OS=Other students):

T(to SA): You must practiceat least an hour a day.SA(to OS): I have to practice an hour a day!

OS(to SA): You should practice for more than an hour.句中的must表示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权威;have to 表示来自于外部的压力;should 表示来自朋友的建议或鼓励。通过设置这样的情景,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

2.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

不少英语教师在教被动语态时很少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被动语态,而是先给学生出示一些主动句,然后让学生把主动句变为被动句。这种机械性的操练导致了许多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就使用“by 动作执行者”这一结构。有效的语法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句,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变,应在什么场合变,什么场合适合用主动语态,什么场合用被动语态。例如:

People suspect him of stealing money.He was suspected of stealing money.He was suspected of stealing money by people.上述三句中第二句是最佳选择。因为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动作本身,很显然,这里“he”是谈论的焦点,所以第一句不妥。另外,既然我们强化“he”,淡化“people”,那么在被动语态中,“by people”也是不必要的。

另外,语态的选择也与话题的一致性密切相关。例如:A:The flowers are all gone.What happened to them?B: They 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篇6

●不能让多媒体成盲目的“提速器”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显著作用, 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由于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 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 把多媒体变成提速器, 而把课上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此时, 教师要适当地“停一停, 顿一顿”, 让学生“想一想, 思一思”。

如, 在认识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 不过几秒钟就可以解决, 这样只是“走马观花”, 无法使学生留下深刻的认识。此时, 如果先显示一条蓝色直线并向两边延长, 停一停, 使学生思考, 认识“直线是无限长的, 直线没有端点”;随即, 直线上出现两个红色的点, 两点之间一段变为红色并移下, 顿一顿, 使学生认识“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有限长的”;电脑再显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得到一条射线, 并显示手电筒和太阳发射光线的过程, 让学生想一想, 认识到“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射线是无限长的, 从一点可以向不同方向引出无数条射线”。这样辅助于板书, 最后得出了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理解起来就扎实到位了。利用多媒体“动”的优势, 辅之以“顿”的功能, 就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 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制作也越来越精致, 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声音、文字、图画、动画方面更加出色。

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7+几”的内容新授结束后, 他是这样设计练习环节的:1.先跳出一位“小博士”为大家出题, 然后小博士在以下的练习过程中一直站在屏幕的左上方晃动着脑袋, 在他的头顶上不停的闪烁着一个大问号。

2.运用拟人化的练习形式, 五彩缤纷的小动物一个个出场了, 喜鹊衔题、熊猫吹泡泡、小象踩大球……每个小动物给孩子们带来了“7+几”的各种题, 每个小动物出场的过渡方式较多。

3.同时出现背景音乐, 加以烘托。

结果, 低年级的小朋友沉静于动物画面、音乐的欣赏中, 大家都忘了对于问题本身的考虑。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任何的画蛇添足, 只会弄巧成拙, 妨碍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不能让多媒体成独一的教学手段

有些教师瞄准多媒体出图迅速、画面富有色彩及其化静为动的功能, 对多媒体“情有独钟”, 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做在电脑中, 动静态画面泛滥成灾。有时候, 往往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

如, 教学对称图形时, 我们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将对称图形的特点由一幅对称图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运用动画, 折一折、剪一剪, 把剪对称图形的这个过程依次再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学生跟随屏幕上的步骤进行操作, 同时, 放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 然后运用游戏巩固知识点, 使教学效果良好。这样,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 使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来学习,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紧密融合,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的知识, 真正使学生懂得其中的奥秘, 变抽象、复杂的知识为形象、生动的知识, 学生便于接受, 而且印象深刻, 明显地提高了效率。

●不能让多媒体成“摆设”

并不是教学手段现代化了, 就是观念现代化了。在实践过程中, 打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幌子, 做着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的事情, 这种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地区, 某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 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 而其所用的所谓多媒体课件, 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 这样大材小用, 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企业发展战略要走出四大误区 篇7

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资源有限,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琢磨来琢磨去,一定要选准方向、把握节奏,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个最根本的原因,这个思考选择的过程就是制定战略的过程;另一个是,战略主导着一系列的选择和执行,战略明晰与否,直接影响到策略选择和执行的方式和质量。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战略显得极其关键,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

那么,什么是企业发展战略?

战略就是方向。简而言之,战略就是集中思考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到哪儿去竞争?也就是我们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的问题。第二,如何竞争?是做低成本还是做差异化?第三,凭什么竞争?实际上是指企业有什么能力和缺什么能力,是否有能力做到低成本,做到差异化。把这三句话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选择评价,表达出来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说得更直白一些,战略就是我们想干什么、凭什么、有什么和缺什么。所以。战略是一种差异化定位,指明我们做什么,不是指明我们怎么做——做什么是战略,怎么做是策略,或者叫规划。当前,仍还有很多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存在误区,核心归结为四个:

第一,战略不是一种抱负和目标,而应该是实现竞争优势、独树一帜的方法。仁达方略在做咨询实务时,曾碰到一些企业信誓旦旦地称自己有发展战略,有的说“我的战略就是成为行业第一或第二”,有的提出“5年内让销售额达到600个亿,8年进入世界500强”等等。其实,这不是战略,而是目标,是希望而已。

第二,战略不是一些行动。如:“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兼并”、“要国际化”、“要外包”,这些行动做起来应该是合适的,但这些是步骤而不是战略。战略是企业怎样定位,使企业有特色、有优势,然后再按照定位决定采取相应的步骤,这是关键所在。如果把战略作为行动来定义,那么这些行动可能是孤立而不相关的行动,没有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例如,一个企业提出以效率为目的、以创新为手段、以质量为根本、以人才为动力,这就叫发展战略?不是,这叫发展策略,这是选择方向后怎么走的问题,是策略问题。

第三,不是重要的东西都是战略。实际上,战略只有一个,是一个总纲,其他都是策略。很多企业做创新战略、发展战略、人才战略、企业文化战略、营销战略、技术战略等都是策略,是实现战略的方法,真正的战略往往只有几十上百的文字。所以,企业应该把战略,策略、计划分清,而不要张冠李戴。从大到小,依次是愿景、战略、规划、计划、行动。企业的各项业务、所有想做的事情,要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战略,而不是把很多战略捏在一起。而且这个战略要一次做成,否则战略各部分就会出现方向不一的情况。

第四,战略不是使命和愿景。不能说我们的战略就是“为社会制造出重要的产品”或“为人类提供服务”,这种不具操作性的条文与战略是貌合神离的,不能把这样大而化之的愿景和使命替代成战略,尽管我们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规划使命和愿景。战略应该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产业中如何定位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才能持续发展。

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篇8

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自己下乡调研和教学的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时,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一味套

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

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从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有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大多数学生却只为旁观者.或许是由于学习内容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之前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些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标准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学习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聚焦课堂,提高四十

幼儿园何时走出双语教学误区 篇9

近日,台湾幼儿园将实行不再以全英语、双语进行教学,不将英语列为科目教学的规定,“以免影响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这一消息一出,在杭城引起了较大反响。幼儿教育者的广泛争论,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双语教学从娃娃抓起是否合适?今后的幼儿双语教学又将何去何从?昨天,就此话题每日商报“校长论坛”特邀新华实验幼托园园长杨蓉、浙江省省级机关府苑幼儿园园长戴玲华、大关艺术幼儿园园长郑群以及德胜幼儿园园长徐岚进行了座谈,各位园长的观点出奇地一致:反对伴随任何压力的双语学习!争论: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

目前,国内对双语的定义比较明确,指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但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双语教学就是每个班有两个老师,一个负责教孩子汉语,而另一个则负责教外语;有人说双语教学就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它应渗透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师生交往等全部教育活动中;有人说只要在学习中涉及第二种语言就算是双语教学……

几位园长都觉得台湾的双语教学与大陆的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台湾的双语教学,其教授方式与传统的只在英语课上讲英语有很大区别,它指的是在学科领域中的课堂教学都使用两种语言,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英语能力,达到一种强化的作用。而杭城现在实行的`所谓双语教学受到教材、师资以及家长是否觉得孩子有这一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只是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让他能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新华实验幼托园的杨园长表示,双语教学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还过于牵强,现在只能是作为众多活动中的一个。就像孩子要学画画、学唱歌一样,只是让孩子接触一点,感受一点,让他们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不需要有什么考核、测查等。她觉得让孩子接触一些除母语外的语言,孩子们喜欢参与这类活动,能感受一点教师纯正的发音,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师生互动对话就可以了。现状:杭州有哪些幼儿园打“双语教学”牌?

据了解,杭州目前几乎没有幼儿园声称自己是双语教学的,但由于很多家长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一部分的幼儿园都会涉及到英语的学习。有的幼儿园将英语学习设置为兴趣小组,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报名参加。也有一些幼儿园将其作为一种活动推出,一周安排2―3次课来学英语,有国内老师教也有外教来上课。尽管大家都在摸索阶段,但几乎没有幼儿园把英语作为一门学习科目来教。

由于在幼儿的外语教学上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幼师毕业的老师懂得幼儿教育但不一定能达到外语教学的标准,而外语学校毕业的老师懂得外语教学但不一定了解幼儿教育。因此,不少幼儿园都和专门的儿童外语培训学校挂钩,让他们的专业教师来教孩子英语,或者对老师进行培训。可以肯定的是,杭州大部分幼儿园都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为主,并不注重强化甚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英语,让他们对英语有一个最初级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发音和语感,完全不涉及书写和语法。疑问:我们该反对什么样的双语教学?

“我记得有一次去广州的一家幼儿园,看到孩子们正准备吃饭,拿起调羹的时候,老师就要求他们用英语说出今天吃什么菜,如果说不出来就不准吃饭。我觉得小孩子学英语没必要提到这个高度,用强化的手段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出现语言障碍。”大关艺术幼儿园的郑园长告诉记者,“台湾有个家长曾经说,幼儿双语教学如果没有发音标准的老师来教,对孩子的发音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将来很难改掉。像台湾一些幼儿园上英语课请来的外教有的是菲律宾来的,有些是新加坡来的,发音不同导致孩子学的是怪腔怪调。另一方面,对英语的教育盖过了母语就会造成孩子到了家里不知道该用哪种语言来跟家长交流,慢慢地话就少了,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所以我认为孩子学英语学得早不如学得好。”

浙江省省级机关府苑幼儿园的戴园长认为,双语教学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口语和语感,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学习的氛围,因为孩子在2―12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但如果对英语的学习强调过头的话,就会影响母语和其他课程的学习。“走进幼儿园大门的时候,老师向小朋友打招呼‘Goodmorning’,有些小朋友不会说就不要勉强他。越是强迫他就越会产生反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了。”

德胜幼儿园的徐园长觉得,双语教学的导向很重要,幼儿园不应该出于为了迎合家长,或者为了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开设双语教学。目前还是应该倡导以母语教育为主,英语教学孩子穿插在课堂活动中比较好。

谈如何走出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篇10

一、准确把握概念,重视概念教学

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不能准确把握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的盲点。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

二、特殊思路代替不了一般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一大误区。 特殊例题“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應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免特殊例题代替一般例题现象。

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只是少数尖子生在思考,大多数学生在旁观;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等。 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浪费时间。

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注意在发挥其优点的同时要培养其迎难而上的钻研精神。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首先应当让其明确问题目标,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会失败。这样,通过目标的激励和目标强化,学生就能自觉地确定解题目标,订出解题计划,调节解题进程。也即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对中等生,教师要注意把大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建构对具体数学问题解决的目标体系,建构目标体系应遵循层次性原则,即将问题解决分成有序的若干阶段,通过对若干阶段的目标构建以及目标实现,使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循序渐进,以便及时通过反馈来调控解题步骤或策略。 引导学生善于想象、联想和多反思、回顾。

五、 要适当的运用鼓励和批评

提起教学评价,传统教育似乎总是批评、指责、否定学生多一些,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主张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考的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但是,也往往会走极端。 教师随意的、主观的评价再也不让能让学生感到评价的公正,这样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表扬和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些课堂教学,学生动得最多的不是脑,而是手——鼓掌,学生们整节课都在为其他同学鼓掌喝彩, 有的教师为了不“扼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置可否,不予判断。试想,若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将会对这种过多的表扬感到麻木,甚至厌倦,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表扬在教学中要用,但要用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少不滥,不偏不颇,有时还要针对一些特殊学生。总之,表扬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应以简单有效为前提。

走出职高美术教学认识的误区论文 篇11

【摘 要】本文先是以颇多的疑问和感受开头,简要地分析了国家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特点,紧接着围绕住职高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阐述。这里旗帜鲜明地对职高美术教学过程中潜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做了详实透彻的剖析,同时还结合笔者的观点,总述性地指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教师;学生;课堂教学

【Abstract】This text first with rather many of question and feeling beginning, synopsis ground analysis nation current occupation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 trend and dynamic state characteristics, close behind around live a job Gao realm occupation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condition carried on concrete elaborate.The flag is fresh clearly here the process is to the job Gao art teaching in a little bit latent understanding the mistake area did thorough and very clear of analysis, still combine the standpoint of writer in the meantime, total say sex ground to point out understanding definitely antinomy and problem of valid path and method.

【Key words】Occupation education;Teaching;Teacher;Student;Classroom teaching

转眼在职高从事美术教学已有八年了,想着从自己手中送出去的学生,静下心回顾自己做过的工作,每每感慨颇多。不免就职高美术教育的现状,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矛盾和突出问题等引发了诸多的思考,特别是目前在职高美术教学中凸现的问题将如何解决并树立自身的特色优势等已经想了很多、很久。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做法仍在不断借鉴和探索之中,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仍带有偏见性,传统的认识观念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教兴国”战略已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并加大了扶持力度,职业教育的前景可谓广阔而光明。然而,在职教领域的职高,却有着多重的发展困扰,学校生源的复杂性、管理的棘手性以及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加之部分教师不能理性的总结吸取和研究指导等等,这些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现就职高美术教学过程中沉积的一些误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误区之一:“泛性式”教学法

他们认为管理得太多,教法太具体化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因此,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感性和直觉,面对学生的各类作业,总是以“感觉”概括一切,以“感觉好坏”定终身,不究其因,又不能“道出个所以然来”。往往以虚无漂缈,“之乎者也”之类的言辞充斥于课堂教学当中。令学生苦悟其词,而不得要领,这显然加重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学生中心主义”教学法

他们视学生为“上帝”,以体现学生的地位。这固然不错。但却过分强调了其高于一切的神圣和不可约束性,对其宠爱有加,惟恐照顾不周,致使教学上出现“皮软”现象,教师不采取措施甚至不敢触及,仅仅只抓表面考核,而淡化了教学和管理的实效,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规范在日益膨胀地向畸形发展。这种不正常的教风和学风,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污染了校园这片净土,在不同程度上也削弱了社会对教育系统的认可和信誉。

误区之三:“主观经验”教学法

更有甚者,某些教师急于出成绩而追求“应试”效果,推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以自己所谓的“经验”来宣扬其“教学成效”和“教学才能”。促使学生走捷径,出效果,毫不顾忌学生的感受和个体的`差异,让美术教学违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在他们中的泛滥。这种错误做法,不仅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更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发挥。也是同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美术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的。

误区之四:“学科为本”教学法

有些教师一味地尊重传统,过于在意对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照着石膏、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这种教育理念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和滞后性。他们只重教学结果,不看教学过程,不因材施教,不随机应变地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去发现感受其美,更不能展开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这就是作为绘画基础技能课训练单轨运行所导致的失衡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固步自封和盲目尊崇,是自以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独断理念的扭曲和滋长。

以上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第一,无视受教育对象――学生。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经验的有限,尤其对美术的认识正由情感行为向意志行为转变。为此,教师应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适宜的学习方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例如,在色彩教学中,老师会提到“协调”,教师不妨由此展开分析,讲音乐中旋律节奏的协调,讲我们社会生活中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协调,联系到学生中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同时可采用图片和音乐欣赏,让学生先对作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优劣对比,设置问题并逐层分析,进而得出协调的原因和表现要素。教师有必要针对实物给予示范操作,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直观,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和心脑感触为一体的贴身体验,找到了差距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激发他们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同时也增强了师生沟通,充分发挥了“双边活动”的优势。

第二,教师定位不清。一些教师只顾投其所好专心自己的创作,以技法代替教法,以为画得好就教得好,认为经验就是真理。与之相反,一些则只会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从不肯动手示范,或者故弄玄虚、云里雾去、令人费解(实际上有些人根本就不具备这种能力)。譬如,作画中提到“形式感”的问题,基实这是一个含量很大的概念。教师就不能含糊其辞地加以个人渲染或作主观臆断,而应从作者的内心情感入手,就表现组织语言、气氛烘托、构图立意,技法流露等方面所做的艺术处理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可借助范画、视频资料或现场演示等有效手段,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倾刻间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它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也有效促进了学生感知能力和思维的开发。学生的印象深刻了,学习的自信确立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理想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尊其师而信其道也”。

第三,思想观念陈旧。要大胆突破已有的常规教学必须摒弃陈旧观念、开拓视野、解放思想,依照职教特点和专业实际,确立科学发展的和谐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效率和学生出口质量上寻求出路。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性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不拘泥于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真正让他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和学习美术。另外,可以抽出课外时间,有效地开展第二兴趣活动小组,依据学生的爱好开设书法、国画、剪纸、摄影、雕刻、工艺制作等相关学科,努力施展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渊博学识,振奋学生的艺术情趣以及对艺术目标的追求。

第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贫乏。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既是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也是对职业信念境界的高层要求,更是体现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责任。然而某些教师不思进取、唯利是图、安逸享乐、敷衍了事。对工作不钻研不总结,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热心不耐心、任其所为。这种心无教育事业、心无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害已、害社会更是毁了学生的美好前途。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应该好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曾做过什么,做得怎样,付出多少,效果究竟如何等等。有句话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我想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该为教育事业做点闪光的事情,纵使得不到任何回报,但只要拿心做事,就不去后悔什么,“拿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既是我们所缺失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合理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和教师资源配置等方面。另外就是职高美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缺乏相应的辅助课介入,如美术欣赏、艺术讲座(包括音乐、影视、书法、民间工艺等)中外美术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简史,实习课及社会展示等都未能开设,这无疑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当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并将它们及时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欣赏和阅读,学会交流感受,还应会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将生活现象,社会现象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外界的看法和思考,培养他们成为个性丰富的人,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新的社会动态和择业观念正不停地冲洗着人们的思想,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已迫在眉捷。新的世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但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今天使命感远比任何时候都要重大,它将不断地激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鲍东辉《警惕当前美术课改实践的几种形式主义倾向》,《中国美术教育》第4期第14页。

[2] 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第409页。

[3] 引自《中国美术教育》第1期第20页。

[4] 王蔚华《对美术技能教育的再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第4期第16页。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篇12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但是,毕竟这是一种新型的手段,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认为以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多媒体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媒体,忽略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缺少参与,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观点: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语)。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从教学方式或手段来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它通过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广和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不少地方发展得轰轰烈烈。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新生事物中来。共谋良策,趋利避害,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认为以视听可以代替想象、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 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二、认为多媒体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主要指非放映性视觉媒体,如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是否表现传统媒体可以取消呢?我听过一些公开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有打开过,课文内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老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投影片,把小黑板,活动黑板弃之不顾。笔者认为,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是不当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步入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实验的误区。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主体板书一直保留至本节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灯片可分割完成的。而用电脑动画来代替实验操作同样不可龋如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使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结果,许多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乌鸦的神态动作上,并且由于制作技术原因,动画中瓶子里的水是升得比较快的,学生对“一颗一颗”、“渐渐”等重点词的理解,体会并不深。另一位老师在同一课的教学中,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准备了瓶子、石子做实验,还请学生上台动手试一试,并提醒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放进一颗石子是看不出水明显升高的,让学生了解到乌鸦的耐心,对渐渐升高有感性的认识。

三、忽略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顾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像泛滥严重破坏了文学的美感。

诚然,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及便捷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方式可比。但是文学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文字,最讲究的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因素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的再现,而这一再现便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的,读者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情感和生命体验,从而产生共鸣,这就形成了文学意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深邃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意象正是因为读者心理体验的不同发散,而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最容易忽略的便是文学性,往往会简单地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学意象。如一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春草图”,特意截取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画面上小草青翠欲滴,惹人喜爱,学生固然为春草的美丽而感叹,可朱自清先生语言的优美又岂是一个简单的画面所能体现出来的呢?如“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就值得好好品味,“嫩嫩的,绿绿的”刻画出了小草的油绿可爱,“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的俏皮情态,“钻”写出了小草矢志向上的力量,而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是无法在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春草的意象美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如果不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种意象美,岂不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吗?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便奠定了全诗的格调,设若不懂杨花的飘零,子规啼血的典故,纵使真的恰好截取了“杨花飘,子规啼”的画面,恐怕也无学生能产生共鸣,有悲凄的体味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富有弹性和张力的。就如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你是个东西”和“你不是个东西”都是骂人一样,文学作品的语言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果引导学生进入意象品味,即使不借助于媒体形象,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也将会是深刻难忘的,而且内涵也更为丰富。如《红楼梦》中黛玉在

临死前说:“宝玉,你,你好……”,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是对宝玉的指责、痛斥,还是牵挂、留念?我想,即令是曹雪芹再生,也无法一一说清其中情感的复杂,仅靠一两个多媒体画面又如何体会得了呢?

四、缺少参与,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而现在的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其实,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喜、怒、哀、乐及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产生感情共鸣。

从当前教育线上使用多媒体的现状来看,我们很有必要深刻思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整改。

一、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多媒体。

1、用在疑难处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教《麻雀》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同时也能领悟到爱的伟大、文中深藏的哲理内蕴,我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在一阵狂风中,一只小麻雀从摇摆的树枝上掉到了地上,这时一条狗跑了过来,对着小麻雀看了看,贪婪地张开大嘴。突然,一只老麻雀快速冲下来,挡在狗的前面,不停地扇动着翅膀,保护着小麻雀。在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显现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文章哲理的理解。

2、用在“不可言传”处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必须采取“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方能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电化教学传达给学生。在《北京立交桥》一文的教学中,学习“川流不息”一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把握,尽管老师说破嘴皮,学生也难以找到那种境地、那种感觉。有了电化教学,教师用自制课件一展示,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他们如同站在北京的立交桥上,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不用教师只言片语,难点便可迎刃而解,深刻把握。

3、用在激发灵感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时,老牛说它们两个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时,骆驼和羊会怎么想,鼓励学生发言,使之更深刻

地理解课文。

二、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

三、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这种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而应该把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的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合适,就要为我所用。为制作出既生动精美,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的课件,教师还必须与专业多媒件制作人员紧密配合。一个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个提供技术支撑。现有的课件,虽说有时并不适用,但可以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要部分,重新组合加工,提高多媒体的使用价值。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它走进我们的课堂,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关键在于,我们利用它,不能把它神秘化,看成一剂良药,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排斥它,拒之门外。在教改浪潮中,要改,更要继承,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我们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我们才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不去拒绝,不赶时髦,而是

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张文兰、余胜泉:《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

3、张效民、禹明:《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韩绍祥、魏国栋:《试教通讯》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3年

上一篇:河南英语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教育心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