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精选6篇)
扬府办发〔2012〕69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与考核,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96号)等有关规定,现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与考核,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9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继续教育对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本办法所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以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专业技术人员享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依法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四条 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公共服务、示范培训、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二章 内容、形式和时间
第五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
第六条 继续教育形式,按照分类分级的方法,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及条件,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二)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四)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
(五)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有关考核的自学;
(六)接受现代远程教育;
(七)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七条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其中公需科目不少于24学时,专业科目不少于48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原则上公需科目不少于12学时,专业科目不少于28学时。
第三章 基地、师资和经费 第八条 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组织和协调各种社会力量,依托各类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继续教育基地,作为实施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培训的施教机构。第九条 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有与进行培训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
(四)有与其培训活动相适应的经费;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从事继续教育活动,应当如实向社会公示其培训范围、收费项目和标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及培训地点等情况。
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培训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进行欺骗和误导。
第十一条 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应当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学习指南,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培训质量,执行经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培训结束后,及时准确地记载参训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起止时间、学时)以及考核(考试)结果等信息,如实出具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证明。
第十二条 继续教育的教师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由各专业领域内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中、高级任职资格的人员担任。
第十三条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继续教育经费按国家规定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总额的1.5%。专业技术人员经单位批准脱产学习的,脱产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受影响,其学习费用根据单位条件可以由单位全部负担,也可以由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合理分担。第四章 组织管理和实施
第十四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行业组织研究本市继续教育的目标和措施,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科目指南,指导全市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构建覆盖全市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远程继续教育网络,统一组织实施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
第十五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组建由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有关行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小组,从事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划、科目指南、项目实施、课程设置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咨询及评估工作。
第十六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核准、评估、验收工作。对申报市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施教机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和确认。对申报县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施教机构,由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未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的施教机构开展的培训,在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时不予认可。第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定期对审核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办学情况、管理情况、建设发展情况、培训效果和质量情况、证书登记情况等进行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合格的,予以确认;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经整改仍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取消其施教机构的确认,并在媒体上公告。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综合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协调、指导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培训活动;指导、检查本地各行业主管部门继续教育登记、考核工作;组织、指导公需科目的学习、学时认定和年检工作;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工作等。
第十九条 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按照全市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要求,开展本部门、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继续教育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本单位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和依法享有的其他权益,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条件;
(四)登记、考核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上报有关的统计资料;
(五)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第二十一条 无行业主管部门的单位应当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组织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做好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的登记和考核工作。第二十二条 专业技术人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省和市县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
(二)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服从单位继续教育的学习安排,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三)接受和配合继续教育的考核和检查。
第二十三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培训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采取网上学习、网上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合格,由施教机构登记并颁发《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合格证》(以下简称《公需科目合格证》)。
第二十四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施教机构完成的专业科目培训,考核合格,由施教机构负责登记,并颁发《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习证明》(以下简称《专业科目学习证明》);专业技术人员以其他规定形式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本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所在单位初审后统一登记报县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合格的颁发《专业科目学习证明》。
第二十五条 按照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下继续教育制度:
(一)《继续教育证书》年检制度。每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对《继续教育证书》进行集中验证。企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初核并签署意见。核查的主要内容是:是否参加本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培训并通过考核,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学习登记的内容是否真实。初核后,将《公需科目合格证》、《专业科目学习证明》和《继续教育证书》,连同相关证明材料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集中审验确认。
(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组建继续教育专家评估小组,对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施教机构的继续教育总体情况实施评估,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继续教育奖惩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行业、企事业单位、施教机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管理不规范,把关不严、登记失实及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或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第二十六条 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是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级和职业资格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十七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登记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取消其当年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职业资格再注册的资格。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各职称申报和职(执)业资格注册受理机构、各施教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应根据各自职责进行认真审核,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将依法追究当事人相应责任。
第二十九条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自2012年3月27日起施行。第三十一条 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主题词:继续教育 办法 通知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推动继续教育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继续教育规划管理制度是指对继续教育规划的内容、编制、实施等进行规范,对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服务的管理办法。 第三条继续教育规划是继续教育规划管理办法的表现形式,反映一定时期内继续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和措施保障。 第四条继续教育规划可分为全市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县局(总公司)规划、基层单位规划等。
第二章规划内容
第五条继续教育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期内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第六条 “指导思想”须体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阱求实效的原则,使继续教育积极、有效地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第七条 “主要目标”是指通过继续教育使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拟达到的目标。
第八条 “重点任务”是指根据指导思想对主要目标进行分解而重点提出的各项任务,包括学习任务、管理工作任务和教学工作任务等。
第九条 “具体措施”是指为保障继续教育规划的实现提出的相应办法、途径和手段,包括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和物质保障等。
第三章规划编制
第十条继续教育规划的编制工作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干部管理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和教学部门等单位,依靠领导、专家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继续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技术队伍现状和发展需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上级单位对继续教育规划的有关要求等。
第十二条 继续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应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完成,编制程序一般需要经过调查研究、拟定草案、论证修改、形成文件等步骤。
第十三条继续教育规划应与人才规划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周期一般为五年。
第四章规划实施
第十四条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第十五条继续教育规划在实施中可分解成年度计划,通过滚动计划管理的方式完成。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规划实行分阶段检查方式,主要检查规划实施工作的进展情况。在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对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
第十七条各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继续教育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在规划管理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
第五章附则
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厅职评字〔2006〕3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 现将《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点管理暂行办法》)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官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执行中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会同人事厅(局)明确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并将职责分工、工作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于9月29日前报交通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根据《考点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区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考点设置,并将本省考点设置规划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情况以书面形式于9月29日前报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价中心)。
三、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根据《考官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地区考点设置规划,确定本地区所需实际操作考官数量,安排布置实际操作考官的推荐工作,并于9月29日前将所推荐人员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申请表》(见《考官管理暂行办法》)报评价中心,以便统一安排培训。
四、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考点设置规划和实际操作考官培训情况,按《考点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组织申报实际操作考点,并于9月29日前将《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点申请表》(见《考点管理暂行办法》)报评价中心审批。理论知识考点由省级机动车考试管理机构按《考点管理暂行办法》自行设置,报评价中心备案。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福恒、胡树亮
电 话:(010)64906324,64906170
传 真:(010)64906324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A座7层
邮 编:100101
Email: zyzg@moc.gov.cn,cdwfh@sohu.com
交通部办公厅
二○○六年九月八日
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管理工作,根据人事部、交通部印发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结合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价中心)负责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点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考点,是指经评价中心批准和在评价中心备案,在本地区开展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单位。
第四条 考点分为理论知识考点和实际操作考点2类。其中,实际操作考点按机动车机械与电气维修、机动车车身修复与涂装、机动车检测与评估和机动车运用与管理4个专业设置。
第五条 理论知识考点承担机动车检测维修士《机动车检测维修法规与技术》科目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法规与技术》、《机动车检测维修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实际操作考点承担机动车检测维修士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实务》科目某一专业或某几个专业的考试。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和管理本辖区考点工作。
第七条 理论知识考点应当设在设区的市的大中专院校或高考定点院校。实际操作考点应当设在设区的市的交通类院校、设有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或机动车检测维修企业。如确需在其他城市设置考点的,须经评价中心批准。
第八条 理论知识考点设立条件
(一)交通便利,能够有效地组织安排容纳最大报考人数的标准考场;
(二)具备存放试卷等考试资料的专用机要室和保险柜;专用机要室必须安装防盗门窗;试卷、答题卡放在保险柜或配有密码暗锁的铁柜内;试卷、答题卡等保密材料存放,有2人以上专人保管;
(三)具备机要邮寄和接收机要邮件的条件;
(四)具备基本通讯条件,包括专用长途电话、传真机,或其他电子通讯条件;
(五)具备能满足录入和传输考生信息的计算机及打印机等设备;
(六)具有用于清点接受和装袋寄送试卷、答题卡的考务工作场地;
(七)具备承担考试期间保卫、医疗等服务工作的条件;
(八)具有准确统一的计时条件。
第九条 机动车机械与电气维修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55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零部件检验工位:3m×4m
(2)电气维修工位:6.5m×5m
(3)其它:10m
(二)设施或设备
1.零部件检验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1)。
2.电气维修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2)。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条 机动车车身修复和涂装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45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车身修复与涂装工位:5m×7m
(2)其它:10m
注:车身修复工位房屋室内高度不小于3.5米。
(二)设施或设备
1.车身修复与涂装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3)。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
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一条 机动车检测与评估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50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检测与评估工位:3m×4m
(2)电气维修工位:6.5m×5m
(3)其它:10m
(二)设备或设施
1.检测与评估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4)。
2.电气维修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与第九条中电气维修工位相同。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二条 机动车运用与管理专业实际操作考点设立条件
(一)场地
1.面积:不少于60m(考试用车可进出)
2.区域划分:
(1)运用与管理工位:2m×2m
(2)电气维修工位:6.5m×5m
(3)零部件检验工位:4m×3m
(4)其它:10m
(二)设备或设施
1.运用与管理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见附件5)。
2.电气维修工位
本工位最基本配置与第九条中电气维修工位相同。
(三)人员
配备专人负责实际操作考试系统的日常维护。日常维护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且从事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四)设有考生待考区。
(五)考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工位数量,并增加相应工位面积和设施设备。
第十三条 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适用单独申请设立一个专业方向实际操作考点时使用,如申请设立2个或2个以上专业的实际操作考点,则其服务器等有关设施设备可共用,不需重复配置,且各工位计算机与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络连接。
第十四条 省级考试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本辖区内实际操作考官数量及分布。若只设1个专业实际操作考点,省级考试管理机构至少需配备5名实际操作考官;若设2个专业,则至少需配备9名考官;若设3个专业,则至少需配备12名考官;若设全部4个专业,则至少需配备15名考官,以确保实际操作考官数量。
第十五条 申请设置理论知识考点的程序:
申请设置理论知识考点的单位应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填写《理论知识考点申请表》(见附件6),报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审批后,报评价中心备案。
第十六条 申请设置实际操作考点的程序:
(一)申请单位填写《实际操作考点申请表》(见附件7);
(二)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情况和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要求,对申请单位的场地、设备等进行初审,并报评价中心;
(三)评价中心组织对申请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实地核查;
(四)对审查(考察)合格的,评价中心颁发统一印制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点证书》。
第十七条 一个单位可同时申请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实际操作考点,也可分别或同时申请成为理论知识考点和实际操作考点。
第十八条 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辖区考点管理实施办法,规范考点管理工作。第十九条 评价中心对考点不定期组织实地抽查。
第二十条 考点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取消其考点资格,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经核实不符合考点设置条件的;
(二)超标准收取考试费用的,或擅自将报名考试费截留或挪作他用的;
(三)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谋取私利,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四)考生投诉多,限期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考试其他相关规定的。
第二十一条 被取消的考点,经核实整改后,两年后方可重新申请。
第二十二条 评价中心组织开展考点评优活动。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
附件1:零部件检验工位配置表
附件2:电气维修工位配置表
附件3:车身修复与涂装工位配置表
附件4:检测与评估工位配置表
附件5:运用与管理工位配置表
附件6: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理论知识考点申请表
附件7: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点申请表
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的管理,根据人事部、交通部印发的《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负责机动车实操考试评判工作的考官(以下简称考官)。
第三条 申请考官资格的人员应该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有关机动车检测维修法规;掌握机动车检测维修技能。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专科毕业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5年以上。
(二)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3年以上。
(三)研究生毕业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1年以上。
(四)具有汽车维修高级技师资格且从事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工作。
第四条 申请考官资格的人员须填写《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申请表》
(见附件1),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考试管理机构)资格审查合格后推荐。
第五条 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须接受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以下简称评价中心)统一组织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评价中心统一颁发《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证书》(见附件2)和考官标牌(见附件3),并在有关网站公布。
第六条 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机动车实操考点、专业设置和预测考试报名情况,统筹规划本辖区考官人数。
第七条 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应当在取得考官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任考官。
第八条 考官实行聘任制,聘任期限为3年,聘任期满后由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合格的考官,由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审验,并报评价中心备案。
第九条 考官在聘任期内应当参加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第十条 考官应当熟知机动车实操考试内容、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承担考试场地、设备、工具的检查及所用材料的检验。
第十一条 考官应当严格按评分程序和标准,评价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认真填写考试记录并签名。第十二条 考生如有违规行为,考官应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劝告、警告、终止考试、宣布成绩无效等处理,并记录处理结果。
第十三条 考官实施机动车实操考试评价工作时应当佩戴考官标牌,未佩带标牌者不得参加机动车实操考试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 考官应当遵守考试回避制度,严禁收受考生的贿赂。
第十五条 考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私自更改评价结果。
第十六条 在机动车实操考试中表现突出的考官,评价中心将予以表彰。
第十七条 在机动车实操考试中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的考官,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应当予以解聘,并上报评价中心取消其考官资格;情节严重的,应按人事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
附件1: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申请表
附件2: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证书
制度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工程咨询业健康发展,加强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工程咨询机构从事工程咨询(投资)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国家设立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面向全社会提供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评价的服务。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评价结果与经济系列或者工程系列相应级别职称衔接。是用人单位使用本专业人才的依据。
第四条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咨询工程师(投资)和高级咨询工程师(投资)2个级别。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实行考试的评价方式。高级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评价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咨询工程师(投资)英文译为:Consulting Engineer 第五条通过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水平。
第六条人力资源社会保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负责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政策制定,并按职责分工对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具体承担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工作。
第二章考试
第七条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1次考试。
第八条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负责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组织成立考试专家委员会,研究拟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考试试题和考试合格标准。
第九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实施的考试工作进行监奋和检查,指导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确定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考试试题和考试合格标准。
第十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烙守职业道德,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参加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
(一)取得工学学科门类专业。或者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累计从事工程咨询业务满8年;
(二)取得工学学科门类专业,或者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者学位甲累计从事工程咨询业务满6年;
(三)取得含工学学科门类专业,或者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工学学科门类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累计从事工程咨询业务满4年;
(四)取得工学学科门类专业,或者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硕士学位,累计从事工程咨询业务满3年;
(五)取得工学学科门类专业,或者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博士学位,累计从事工程咨询业务满2年;
(六)取得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门类其他专业,或者其他学科门类各专业的止述学历或者学位人员,累计从事工程咨询业务年限相应增加2年。
第十一条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由中国工程咨询协会颁发人力资源杜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制,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
第十二条对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按照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处理。
第三章职业能力
第十三条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和相关法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烙守职业道德。
第十四条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
(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咨询;
(二)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咨询;
(三)经济建设专题咨询;
(四)投资机会研究;
(五)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七)工程项目评枯;
(八)工程项目投资咨询、绩效追踪评价、后评价及培训咨询服务;
(九)工程项目招投标技术咨询;
(十)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工程咨询业务。
第十五条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关规定,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四章登记
第十六条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实行登记服务制度。登记服务的具体工作由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负责。
第十七条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登记情况,建立持证人员的诚信档案,并为用人单位提供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人员信息的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人员,应自觉接受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的自律性管理,其在工作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由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取消登记,并收回其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九条各级工程咨询管理机构在实施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和登记服务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和本行业的各项管理规定以及协会章程。
第五章负责
第二十条通过考试取得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且符合《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经济师职务任职条件,或者符合《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苦工程师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月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施行前,己按照原人事部部、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印发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制度暂行现定》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人发[2001]127号〕规定,取得的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证书,与按照本规定要求取得的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的效用等同。
关于转发《温州市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暂行办法》的通知 局机关各科室、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温州市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瓯海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流程图
2、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益冲突自行回避申请表
3、利益冲突相对人申请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回避申请表
4、强制回避通知书
5、无利害冲突关系声明书
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温州市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规范国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行为,防止利益冲突行为发生,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结合温州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利益冲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其作为或不作为,直接或间接使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获取利益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指《刑法》第93条规定的人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拟制血亲、近姻亲和其他共同利益关系人等。
(一)“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二)“拟制血亲”,包括养父母、养子女、继父母、继子女。
(三)“近姻亲”,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利益,包括财产上利益及非财产上利益。财产上利益包括不动产;现金、存款、外币、有价证券;债权或其它财产上权利;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非财产上利益包括录用、调动、提任、奖惩及其它人事措施。
第二章 行为规范
第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公平公正执行公务,正确履行职责,对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行为,应主动回避,防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
第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借职权力、机会,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利益。
第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向国家机关有关人员游说、请托或以其它不当方法,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利益。
第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或其特定关系人,不得与国家工作人员服务或受其管理的单位,有买卖、租赁、承包等交易行为。
第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或其特定关系人不得在其本人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从事营利性活动;国家工作人员不得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从事营利性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第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涉及本人或特定关系人的录用、调动、提任、奖惩等事项时,不得参加有关调查、讨论、审核和决定等环节的工作,或利用职权、请托斡旋等不当方式施加影响。
第十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涉及本人或特定关系人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协调、物资资金调配等事项时,不得参加有关调查、审理、讨论、审核和决定等环节的工作,或利用职权、请托斡旋等不当方式施加影响。
第三章 回避实施
第十三条 利益冲突回避形式分自行回避、依申请回避和强制回避。
第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存在利益冲突的,应回避人员为行政负责人的,行政负责人向上级机关
/ 2
温州市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暂行办法
或同级行政监察机关书面提出自行回避的申请,非行政负责人向所在单位书面提出自行回避的申请;或自行停止可能造成利益冲突的行为。
第十五条 利益冲突相对人可就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向有关单位提出回避申请。应回避人员为行政负责人的,相对人向上级机关或同级行政监察机关提出申请,应回避人员为非行政负责人的,相对人向所在单位提出回避申请。各有关单位应严格审核,并及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
第十六条 单位对工作人员应回避而未回避的行为,应及时采取强制回避。强制回避可采取暂停工作人员执行现职务,或制止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行为。
第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按有关党纪条规追缴财产上收益。违反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对有关事项所作的同意、否决、建议、提案、调查等行为应予以废除,并重新作出。
第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对须回避的关系应主动向所在单位报告;对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责令改正并予以批评教育;拒不执行回避决定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
第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本规定的贯彻执行;对工作人员录用、调动及任职,均须按本规定严格把关,对涉及回避的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出回避建议。
第二十一条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信息档案,按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定期更新和补充信息。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有权对各种已存在或潜在利益冲突的任命提出意见和建议,任命单位须及时予以调整。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共温州市纪律检查委员(温州市监察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3月3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市政府规章《广州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对广州市的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进行全面地限制和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有三大创新点:一是将容易出现过度包装,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茶叶、酒类等日常消费品和月饼、粽子等节日商品列为重点监管领域,并对其包装标准进行了细化;二是明确规定了“分开销售,自主选择”的机制,要求在广州市范围内销售的商品,实行商品与包装物分开销售,消费者对是否购买商品包装有自主选择权;三是建立包装物的强制回收制度,明确赋予了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回收包装物的义务,增加其处理包装物的成本,从而促使其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包装物。
编辑点评:商品过度包装危害极大,不仅浪费资源,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可能造成垃圾围城,加剧环境污染。在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公众对遏制过度包装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且,事实上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商品不需要销售包装就能达到使用和流通的功能,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后,其销售包装立即变为了废弃物,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分开销售,自主选择”的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举措。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改变营销策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设计不同档次、数量的包装物;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鼓励公众自觉抵制不必要销售包装的作用,通过消费者的倒逼机制来促进理性市场需求的形成。
此外,《暂行办法》还加大了对过度包装的惩罚力度,规定了最高10万元的处罚上限,据悉,这是政府规章所能开出的最高处罚额度。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广州市政府治理过度包装的决心。相信随着《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广州市的过度包装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将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当然,新机制的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效果究竟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扬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12-07
扬州市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全文12-16
《扬州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09-24
苏州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09-30
扬州继续教育七11-28
扬州教育局01-17
扬州市高一期末试卷11-10
扬州市一模六政治06-30
扬州09-24
扬州职业大学招聘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