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制建设(精选9篇)

法制建设 篇1

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法制建设 篇2

一、档案法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自1987年9月5日颁布以来, 经过了20多年的漫长岁月, 随着这一法律的出台, 一是我国档案事业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从国家到地方随之产生了《档案法实施办法》、《吉林省档案管理条例》、《四平市档案行政执法实施办法》等等。二是随着档案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使档案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标准化的轨道。三是《档案法》的宣传贯彻富有成效。20年来, 档案部门的全体职工采取举办档案法制培训班, 对各级档案业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利用“9.5”《档案法》颁布日, 走出机关面向社会, 对全体公民进行法制宣传, 扩大了《档案法》的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同时, 档案部门利用一年一度对国家机关、事企业单位档案工作年检和档案升级达标的机会, 实行了抓档案业务工作与档案执法工作与同步推进落实, 作到了业务与执法两促进, 丰富了档案的执法形式, 促进了档案的法制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档案事业发展与《档案法》还存在着某些不协调的问题, 也逐步暴露出《档案法》的缺失问题, 对《档案法》及《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势在必行。

二是基层档案局执法主体不健全的问题。尤其是区级档案局既没有专门或挂靠的执法机构, 更谈不上有专兼职执法的执法人员, 即使是原有的兼职执法人员因工作的变动, 现在所剩寥寥无几, 档案执法主体缺失问题不容忽视。

三是据调查了解, 《档案法》颁布20年来, 从国家局到区局从未暴光过档案违法典型案件, 是没有违法案件?或者没有查处过档案违法案件?我认为是违背了《档案法》的立法宗旨, 是对档案执法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表现, 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1、我认为《档案法》和《档案法

实施办法》在大的章节、条款方面基本是可行的, 只需对某些条款上作些修改补充。在《档案法》第一章总则的立法宗旨中应补充, “规范档案工作者的行为, 维护档案工作者的权益, 促进国家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等内容;《档案法》第三章第九条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章第十条对档案馆的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要求应该高些, 起码应是党员、馆员 (技术员以上) 技术职称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档案管理人员至少在2人以上, 一人管理档案实物资料, 一人管理目录登记、资料录入等。国有集体小企业改制、出让、破产这是前些年国家出台的一项大政策, 尤其是企业破产后档案资料如何管理?向哪里移交?《档案法》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求, 建议企业破产后档案资料交由企业主管局档案室保管, 不具备保管条件的一律交由区级档案馆管理。二是建议省、市《档案管理条例》、《执法实施办法》等, 在坚持《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前提下, 罚则的标准不能降低, 同时要充分体现基层工作的可操作性。

2、健全区级执法机构, 配备执法人员。

一是建议《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章档案机构及其职责中, 要求在县级及县级以上档案部门中要设立专门的档案执法机构, 配备2人以上的执法人员, 行使《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检查、案件查处等监督职能;二是从上至下建立执法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建立专项考核评比机制。实行国家档案局考核省局的执法情况, 省局考核市局, 市局考核区局, 作到有目标责任即任务, 有检查考核评比;三是把查处档案违法案件作为一项主要考核内容, 要求国家、省、市、区级档案局内的执法机构每年要求查处1-3件典型案件, 尤其是省、市局通过公开查处违法案件, 调查违法事实, 通报典型案例违法经过, 一方面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区级开展执法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促进区级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四是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你越怕得罪人, 你越软弱, 你的部门地位和对外形象越提不高, 再好的法律制度也是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通过公开查处暴光典型案件, 既是维护法律权威, 也是树立部门形象的必要手段。

3、加强执法及业务培训,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涉及到各个领域, 各个部门及每个单位, 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档案资料的存在。客观地说由于档案部门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且又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 加之, 《档案法》又处在打基础, 及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阶段, 查处典型违法案件、查处重大违法案件还未破题, 一是建议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要把加强档案部门的干部培训作为重中之中考虑, 预算专项培训经费,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 建议对区级以上档案系统的干部实行一次全面的轮训。先培训系统内干部, 再培训系统外干部;先领导干部, 再一般干部;先培训执法干部, 再培训其他业务干部。二是提高培训质量, 确保培训效果。绝不能搞成收钱性质的培训, 建议培训单位要选择具有师资力量的机构来承担, 要有培训内容要求和培训时间要求, 实行培训考试发证制度, 可以作为上岗、评定职称、执法的依据。三是建立先培训, 后上岗的制度。为了避免造成档案执法、馆库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不断档问题, 凡是新入档案部门的干部一律经过指定的正规培训机构培训以后, 再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凡是调出的人员必须先履行工作交接手续后, 再办理有关组织、行政调出手续, 用培训来强化干部素质, 用制度来规范干部行为, 把干部培训工作和档案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档案业务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制建设 篇3

1. 当前农村法制建设滞后的原因

1.1宣传力度不够 现在农村普法基本上还是靠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宣传、举办法制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方式的针对性不强,不系统,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宣传的内容不一定是农民需要的,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

1.2基层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某些基层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素养较低,在平时的工作中又疏于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有的甚至对自己正在宣传的法律,都没通读过,一问三不知,极大影响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注重程序和方法,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

1.3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对法律知识表示陌生,有的农民认为法律不可信,有的认为在走投无路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求助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只有极少数的明确表示在切身利益遭受侵害时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对法律的陌生使他们对身边的制度产生了迷惑,甚至有的农民认为村规民约就是法律。

1.4法律与农村道德风俗存在冲突 在乡村日常生活中,道德风俗自古以来就对农民有着深深地影响,这对法律信仰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农村嫁女有收纳彩礼习俗,有人借婚姻之名索取财物,这明显违反了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而不法分子则借着这一道德习俗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改善农民法制思想状况的措施

2.1努力提高农民法制建设的认识 认识的高低决定着思路的正确与否,只有思路正确,才能提高农民的法制思想建设水平,应该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历史背景下,审视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地位,确立依法治理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法律推进型发展体制。农民的法制思想状况在整个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法制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的工作,要舍得必要的经费投入,要站在若不抓好法建,迟早就会演变成群体性矛盾(事件),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的高度来认识。

2.2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 基层执法人员和民众接触最多,在农村基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他们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对法律的信任程度。因此提高农村执法水平对于提高农村法制思想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基层执法 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2.3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及教育力度 政府在普法教育中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还要搭建一些服务平台,经常性地组织律师深入农村开展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送法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法制宣传效果。最后,应增强宣传的针对性,针对农民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进行教育。经过调查发现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大多是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包括婚姻法、劳动法以及土地承包法等。各级部门在进行宣传应该进行调查,把农民群众最需要的法律知识传授给他们。

2.4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就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保障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解决农民告状难、打官司难的问题。大力提高基层司法人员的素质,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地保证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平衡,降低诉讼成本,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保证高效公正司法,把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纳入司法监督之中,保证司法最终原则的威慑力。

法制建设 篇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废除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法律,建立人民的法制。

新中国一成立,就明确宣布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建立人民的法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了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指示。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还要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在立法方面采取的方针是“不宜追求制定一些既不成熟,又非急需的完备、细密的成套的法规,以致闭门造车”,而“应当按照当前的中心任务和人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可能与必要,把成熟的经验定型化,由通报典型经验并综合各地经验,逐步形成制度和法制条文,逐步地由简而繁,由通则而细则,由单行法规而形成整套的刑法、民法……”。(1951年5月11日,彭真同志在政务院会上的工作报告《关于政法工作的情况和目前任务》)

按照这个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保护人民的法律。为了妇女解放,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为了反对封建主义,解放广大贫下中农,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在总结镇反运动经验的基础上,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惩治反革命条例。为了反对腐败,保持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在总结三反五反运动经验的基础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了惩治贪污条例,等等。

(二)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法制,保护、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953年,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的社会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恢复到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时期,中央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的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应该加强全体国家工作人员和全体人民的守法教育,加强立法工作和司法工作”。(1953年9月16日,彭真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的工作报告《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1956年党召开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当时对法制建设进行了研究,法制建设包含什么?概括为两句话,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仅是立法,而且要依法。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1953年2月制定了选举法。1954年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了五部国家机构的组织法,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和人民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法。我国的法制建设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时,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是重视的,不但对立法重视,对守法也是重视的。

就立法工作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后,当时彭真是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主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工作。他在向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第一次讲话中就提出,“常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法,可以分为起草法律、审查修订法律和解释法律三个方面”,并提出,“我们现在先起草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当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作为中心任务。为了发扬基层民主,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为了保护公民人身自由,防止乱捕、乱拘,根据宪法第89条的规定,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逮捕、拘留条例,对逮捕、拘留的条件,执行逮捕、拘留的机关,逮捕、拘留的程序和拘留期限等,都做了规定。为了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制定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为了国家建设需要,制定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制定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了促使机关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履行职责,制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等等。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之一就是解释法律。为了规范和加强法律解释,195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明确“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据此,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法律解释的决定。

在起草法律方面,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研究室一建立,就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始进行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法律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到1957年,刑法草案已有22稿,经报中央讨论,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给代表征求意见,那次大会还专门通过了授权常委会制定单行法律的决定。

拿守法来说,当时中央也是重视的。彭真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就明确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不管是属于什么民族、种族、性别和职业,不管是什么社会出身,信仰不信仰宗教或者信仰什么宗教,也不管是不是党员,是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有多高的地位,有过多大的功劳,都应该无例外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他特别强调提出,干部、党员“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守法模范”,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级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大,都要严格地遵守宪法和法律。针对当时有些人的错误认识,他明确指出,认为国家机关可以违法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必须反对。彭真同志告诉我们,那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在决定重大的问题时,都要问一问与宪法和法律是否符合。

但由于当时对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能一贯坚持,对法律建设时而重视,时而放松,随着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直至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使建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决议”指出,“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重演,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提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为了加强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彭真同志为主任的法制委员会。叶剑英同志说,人大和常委会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如果搞不好,就是没有尽到职责,就是尸位素餐。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首先要抓立法工作。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民事法律、刑法,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国法制建设的进展,党中央与时俱进,对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不断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我国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新阶段的立法任务是,“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立法的重点是“要抓紧制定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同时,还要适时修改和废止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法制建设的进展,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立法方面,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市场主体方面,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投标招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在金融方面,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为了加强农业,根据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先后制定或修改了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乡镇企业法等。还制定或修改了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和发展基础产业等方面的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8件法律解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002年党的十六大回顾十五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地总结了13年来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时明确这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六大报告对新时期的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关于在新时期对法律建设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强调要“全面落实”、“全面”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包括立法、守法、执法,监督各个方面,“落实”就是要求在这些方面都要真正办到,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立法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一,任务是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我们是初步形成,任务还是很繁重的。第二,要求是“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第三,方针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国内、国际形势,对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根据十六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十届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任务是要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已拟定了立法规划。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通过历史实践,认识不断加深,不断发展和丰富。总结“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是发扬和保障人民民主和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第二,加强法制,必须广泛发扬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时,健全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因为我国的法律是以工

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和常委会制定法律,同时要监督宪法和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因此,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人大制度。这个问题,从我国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抓。立法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和标准,所以立法工作非常重要。但健全法制,不仅要搞好立法,还要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在搞好立法的同时,还必须抓好依法行政、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普法等等。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因为,如果立了法不执行,等于没法。“文革”期间是有惨痛教训的,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提出,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9年以来,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基本法制定了,在这种情况下,执法问题就越来越更加重要。

网络法制建设 篇5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无论是网络的发展速度还是规模,我国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网络给百姓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资源的快速共享、信息及时沟通,并且为百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谋取个人私利,侵犯个人隐私,让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如今,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盯上了互联网,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网络淫秽等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增长趋势,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都造成严重危害。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热点和难点,海量的网络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后果不容乐观。因此,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必须有法可依,这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需要,是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民权益的需要,也是司法机关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需要。

网络立法的的首要意义是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如今,网络能让我们第一时间知晓天下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网络恶意攻击、虚假电子商务也让我们不知所措,甚至蒙受经济损失。网络立法将给公民提供维权依据,让公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得到法律保障。同时,网络立法有利于互联网企业的良性发展。假冒伪劣层出不穷,恶意竞争接连不断,互联网上的市场秩序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网络立法,可以为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使网络竞争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合法竞争和合法利益。此外,有利于政府的依法管理。以往政府多通过行政手段管理互联网,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特别强调依法管理。把网络信息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而明确的规则和法律程序,也有利于规范网络秩序、提高政府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能力。

法制建设的名言 篇6

2)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是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3)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4)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5)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6)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7)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8)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9)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10) 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

11)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2)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13)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14)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15)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16)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7)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8)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19) 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

谈如何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篇7

一、增进全民档案法制意识

为了打造我国档案事业良性发展的法制环境, 有必要大力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全民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但目前, 我国档案法制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大, 要想掀起档案法制宣传的热潮,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 通过法制讲座、档案知识讲座、咨询服务等形式向全社会做普及性宣传教育。二是适时地围绕《档案法》颁布周年纪念日、重大节日、重要会议等, 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档案馆馆藏珍品陈列展等活动, 让公众在参与中关心档案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三是把档案法制和档案知识融入文艺作品中, 增强宣传工作的趣味性、娱乐性, 充分调动人们认识档案、参与档案工作的积极性, 进而全面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坚持档案法制建设的具体原则

档案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进一步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档案法制原则是档案立法、档案执法等活动中的基本准则, 是档案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南, 也是其宗旨和本质的集中体现。档案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除了要坚持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外, 尤其要坚持档案事业发展所特有的原则。主要内容有:一是保护原则。一方面保护国家档案资源本身;另一方面保护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档案事务中的合法权益。二是协调原则。既要求档案法制建设与档案事业的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又要求档案法制建设保障档案事业与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三是服务原则。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记录, 档案工作就是通过提供档案信息来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 这种服务属性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充分肯定。

三、进一步完善档案事业法规体系

《档案法》的颁布及实施, 虽然大大满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档案管理的需要,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信息网络化的普及, 我国档案法规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 在档案法制建设中, 要正确处理各类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问题。在现今经济形势下, 档案信息产品也可以成为商品, 档案工作中出现了许多知识产权问题, 我们必须要保证各类新型档案进馆时在归属和流向上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其次, 在进一步完善档案法规体系时, 明确数字档案的法定地位, 保证数字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同时, 规范数字档案从生成到归档、再到利用的法定程序, 从而确保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共享性和便捷性。其三, 在档案法律中明确档案著作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进而解决档案管理环境下, 尤其是数字档案馆环境下, 既是作品又是档案的矛盾。

四、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执法和监督职能是档案法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也是实现档案法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 在行政执法中,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克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基层立档单位法制意识淡薄等弱点, 积极加强执法, 对一些档案违法行为和事件给予公正处罚, 并做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促使档案事业走向法制化轨道;在履行监督职能时,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监督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档案管理工作, 还要在民营企业、科技成果等逐渐突出的档案管理领域加强监督职能。其次, 积极接受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对档案行政机关的法制监督和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从而进一步实现档案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其三, 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保证档案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五、提升档案工作人员法律素质

浅析国家当前三农法制建设 篇8

[关键词]三农;政策;三农法制

近几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中央的重视。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八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关于当前三农基本政策的文件整理及综述

(一)关于三农的金融政策

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三农的税收政策

1.减免税收政策。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屠宰税以及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增加补贴政策。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农作物粮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关于三农的社会保障政策

1.农村的教育改革。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除作业本费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再收取任何费用。2.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关于三农的土地政策

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二、我国关于三农基本政策暴露出的问题

1.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健全的法律知识,国家在农村对法律推广的力度不够。一旦发生经济纠纷、邻里矛盾、婚姻问题,农民又不愿意去打官司,喜欢私了,可结果往往导致农村恶性斗殴事件频发。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中,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欠缺法律知识。

2.三农立法相对滞后性,实际生活中难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很多有关三农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文件,由于制定时间相对较早,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体制在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起到抑制作用。近几年,我国在三农方面有较快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大量的涉农政策,很多政策处于频繁的制定、执行、调整、适用、修改,而同时期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文件相对滞后,对三农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缺乏总结,在发展中缺乏对法律的完善。

3.社会保障义务主体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着法律界定不清、内容不明确、农村义务主体缺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是行政领导型,而非社会义务服务型的,这种制度体系一方面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化的实现;另一方面,过度的城镇社会保障导致在城镇的社会保险过于集中,在农村社会保险建设缺位,农村社会保障权不仅存在着制度上的结构性缺失,而且还存在着经验现实上的操作性缺失。

三、我国依然要继续建立、完善三农法律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几年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是我国依然要继续建立、完善三农法律体系。对农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农村金融、农村保险、农产品流通等问题,以法律手段进行强制约束;同时,整合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业技术推广法等,催生农业保险法,形成完善的农业支持法律体系,保护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应该在农村法律规范的指引方面,立足于长远规划的制定,以此引导农业立法时的计划性,协调农业法律与其他产业部门法律的衔接,推动我国的农业法制体系建设。①土地制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的自身能动性无法调动,农业生产就无法提高。一方面是,土地制度不健全,法律对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界定不明,使用权不能自由流转,由于土地财产权不明,农民担心辛辛苦苦播种的土地会被收回,宁愿撂荒等着国家征收土地,也不愿耕种。另一方面,国家要征收土地,农民没有发言权,低价征收、强行拆除。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后“被上楼”,住进了农村社区。国家面对农村社区化现象进行管理、规划、投入,进城农民的户籍、社保、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法律界定。要使城镇化与全民创业共同推进、与新村建设共同推进、与农业现代化共同推进。②平衡协调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系统规划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通过

中央和地方的综合性规划法、专项规划法、特殊规划措施法、产业政策法等来加以具体落实,从而避免支农惠农政策的口号化、形式化,③最终在法律权利上实现农民的国民待遇

[注释]

①李雨,刘冬梅.农村法制体系构建之初探.[J].特区经济,2009,(4)。

②李保林,张磊:《破解“三农”问题还需法律护航》,《湖北日报》,2011年3月9日第2版。

③李长健,李伟,薛报春:《我国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基本法律问题研究综述》,《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李雨,刘冬梅.农村法制体系构建之初探[J].特区经济,2009,(4).

[2]李保林,张磊.破解“三农”问题还需法律护航[N].湖北日报,2011-3-9.

[3]李长健,李伟,薛报春:我国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基本法律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郭倩倩(1987—),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0届法学硕士研究生。

法制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篇9

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障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

我县各级各部门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学法、懂法、用法”活动,积极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一是及时调整依法行政领导小组。10月份,根据机构改革后,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了县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县长姜明同志任组长,副县长邰伦浩、县长助理、公安局局长夏树芳为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切实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来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始终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工作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三是认真制定依法行政规划。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12—2012)》实施步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县2012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确实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决策水平、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行政监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确定了我县今年依法行政的工作任务。

(二)继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进一步完善了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等工作制度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并及时向政协、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通报工作情况;邀请专家为政府重大行政、经济等事务的决策提供咨询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实行集体研究决策。实行政府常年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目标,针对县政府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改善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前置审查。要求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合法,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听证制度、专家认证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制度;对涉及面较广、与行政相对人关联度较大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大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所有规范性文件均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不得发布实施。依法公开规范性文件,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执法依据。对由县政府名义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在报备市政府的同时报备县人大常委会,充分接受人大的监督作用。2012年共审查发布规范性文件1件,所有规范性文件经法制机构审核并全部向市政府和县人大常委会备案。通过上述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施行,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权力阳光运行

按照市阳光办的要求,我办根据机构改革后各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重新梳理行政权力事项。此次梳理采用集中调整、发放到部门征求意见,再反馈调整修改的方式,经过一上一下的方式,把行政权力事项确认调整到位。此次梳理同时增加了对垂直直管部分的行政权力事项的梳理,从而确实做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化。通过梳理,全县28个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权力统一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网上运行,行政权力类型由原来的5类拆分成12类。行政权力事项由原来的1377项调整为2219项。其中:行政许可126项,行政处罚1760项,行政征收72项,行政强制89项,非行政审批47项,行政确认18项,其他104项,代受理3项。所有行政权力事项按照要求统一在**市政务大厅上对社会公开。

(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

1、认真执行行政复议制度。

法制办依法及时受理、公正办理每一件行政复议案件,重点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坚决纠正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影响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违法行政行为,监督各部门和各镇严格依法行政、合理行政。2012年1至10月份,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2起,受理22起;结案18起,审查阶段4起。充分发挥了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作用。

2、深入开展行政许可及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

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规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案卷的管理。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使用行政许可法律文书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使用行政许可法律文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我县于2012年10月28日—10月29日,对全县34个行政执法机关的100份行政许可案卷、240份行政处罚案卷进行了评查。从检查情况看,各单位对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本单位的行政处罚案卷均进行了认真的整理、自查。各单位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方面,都能遵循《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大多数单位行政执法水平有明显提高,行政执法程序比较规范,文书制作、文档管理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有较大进步。针对少数单位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县政府法制办专门发函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要求其认真对照,查找问题根源,积极整改,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

3.认真进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为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根据市统一安排,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县截止2012年4月30日前由县政府发布的现行有效的279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经过仔细清理,予以保留的规范性文件有193件,废止的86件。针对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问题,在充分了解各部门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组织专题讨论,并通过报纸、网络、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基层、企业及行政相对人中,去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其中组织召开部门协调会4次,并召开了法律专家论证会1次,从而保证了清理工作质量。

4、继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联系制度。

2012年,我县重新调整了全县20家企业行政执法监督联系单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联系点的范围,并加强了同联系点的接触范围,定期组织活动,开会和上门征求意见,分三期组织了重点执法部门与部分联系单位座谈听取意见,年底还将组织20家联系单位对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考评打分,考核结果与行政执法责任制挂钩,对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改善我县执法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依法对集体土地拆迁纠纷进行裁决。今年我县在xx铁路和246省道施工过程中三起案件进入行政裁决过程。通过法制机构的参与,多次组织相关行政部门与当事人进行协调并达成共识,使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在我县境内项目顺利推进,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6.积极开展行政执法证件换发工作。县政府法制办于2012年10月18日下发了《关于做好**省行政执法计件换(申)领工作的通知》,对行政执法证件换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填报《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登记表》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确认和证件换(申)领审查登记表》,经法制办严格审查报市政府确认。通过审验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县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五)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法律顾问和参谋助手作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上一篇:写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下一篇:活动策划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