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第二课时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跳水》第二课时(推荐8篇)

《跳水》第二课时 篇1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2、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的齐读课文1—3自然段,分别用几个字概括事情的起因和发展。

板书:水手戏猴(起因)→猴子逗孩子(发展)

二、学习高潮部分

1、自由读课文4、5、6自然段,找到表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词语勾画下来(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醒悟)2、3、4、默读4自然段,找出表现孩子生气的句子,勾画下来。指导朗读勾画的句子。

孩子看到这样的景象更生气了,可是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引读4自然段剩下的句子)

5、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就是这样一种危险地情况,要拿到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引读5自然段前半部分)

6、引读句子(只要……就……、即使……也……),用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7、这是,有人大叫了一声,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引读6自然段)这时候事情发展到最危险的时候了,这就是课文的高潮部分。板书:孩子追猴 横木遇险(高潮)

三、学习结果部分1、2、3、默读7自然段,思考,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指导朗读船长的话。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结果。

板书:跳水得救(结果)

4、5、总结写作顺序。谈收获。

《跳水》第二课时反思

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跳水》第二课时 篇2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鸟岛(第二课时) 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岛       窝       多        爱鸟

掌声(第二课时)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掌声》。我将从本课的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及程序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首先,我来谈谈对本课教材的理解,并做一个简单的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安排了《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四篇课文,一个“爱”字贯穿了全组课文,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让人为之感动。

《掌声》这篇课文作者以回忆的语气,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对英子外化的行为描写来表现英子内在的心理变化,如课文中的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两个‘总是’,说明时间已经很长了,每次都是这样。默默,表现出她的无助,总是给人一种偷偷的感觉;“一角”、“早早”和“最后”:分明就是在躲着同学。极力掩饰的背后,是一位好强的女孩孤独而暗自神伤的身影,她的内心承载了太多的顾虑,不敢也无法跨出的第一步,使她越来越封闭自己。

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比如:“立刻将头低了下去”。这个简单的动作,表现出了英子内心的恐慌,她非常不愿意起身,但师命难为啊!最终“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都将目光汇聚在她身上,那四十多双眼睛在英子看来就像一把把利剑仿佛要将她刺穿。“犹豫”的时间里,她经历了百转千回的心里煎熬。“眼圈红红的”有辛酸,有无助,有恐慌,想哭却又不敢哭。不长的时间,英子经历了复杂的内心挣扎。最终迫于无奈才“慢吞吞地站起”,但更多的还是她对自己的不自信,“同学们会笑话我走路的样子吗?”“要是故事讲不好怎么办?”------许多消极的想法困扰着她,可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她还是顶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果不是她的勇敢和坚强坚强,英子就没有勇气跨出这艰难的第一步。教学时就需要引领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体会文章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综上所述,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移情体验等方法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2.随文识字,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鼓励”等词语;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通过“由外向内”体悟法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既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又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这篇课文表现了掌声的内涵是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主要是通过英子的前后变化来表达的。故我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感悟掌声内涵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感悟掌声内涵定为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通过外在行为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读中悟理,步出对英子同情的淤潭,诞生一种新的观念——生命需要掌声。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是在这两条设计的理念的支撑下展开的:

二、设计理念:

1.建设以学为主的课堂,找准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经验、阅读体验,以学定教,还权于生,让学于生,关注学生学的整体性,学的连续性,学的深入性,让课堂走向“生本”。

2.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中心,以提高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为重点,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少分析,多揣摩,多体验,带领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言之中,学习语言,借鉴语言,运用语言,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习语言文字,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具化为教法,学法则为:

采用以情为重点,以“掌声”为核心;抓文本的空白点、聚焦点、发散点;采用朗读法,对比教学法让孩子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英子”交流,潜心涵咏,品读体悟。同时通过“质疑问难”“对比学习”等学法,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力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我分三个板块进行:

1、情感渲染,进入文本;

2、掌声感悟,研读课文;

3、掌声再悟,升华情感。

第一板块:情感渲染,进入文本

1、我这样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个叫英子的女孩,她在一节课上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那掌声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

2、此时,课件出示英子的来信,学生齐读:“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笑着面对生活。”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继续去聆听她的故事吧!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清新自然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很快地再次进入了课文,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掌声—是—鼓励、信心、力量”的初步体验。】

第二板块:掌声感悟,研读课文

这个板块我分这样两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前后对照,把握主线,二研读词句,领会掌声

一、前后对照,把握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英子。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预设学生会说:残疾、忧郁、沉默、内向等)我随机板书:忧郁

2、接着让学生说说继续这样,英子今后的生活会怎样?)我再饱含感情地设问:同学们,你们希望英子这样下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英子呢?

3、这时,出示这句话: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4、学生齐读后,我追问:这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学生会说:开朗、活泼、快乐、开心等)我板书:开朗

5、环节的最后,揭示掌声:从忧郁到开朗,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真让人难以置信。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英子?掌声,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吗?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故事会。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考虑的:故事往往都有一个核心点,它能够贯穿故事的各个环节。本文的核心点是“掌声”。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核心点,利用这个线索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就能达到使文章结构紧凑、中心突出的效果。】

二、第二环节,研读词句,领会掌声

1、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这些掌声告诉英子什么?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接着集体交流,聚焦“掌声”(1)首先聚焦第一次掌声

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①这是怎样的掌声?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吧。学生鼓掌,理解热烈而持久。

②同学们,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预设学生会说:你要勇敢,不要害怕等)③追问:你怎么知道英子害怕呢?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来。读后反馈。

A出示句子一: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说:英子十分紧张,她怕自己讲不好,又担心同学们会嘲笑她等)

②接着,我及时鼓励学生:同学们很聪明,都能透过文字猜测英子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B、指导朗读后,出示第二个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次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学生当然会说愿意。)那英子,你在犹豫什么呢?英子,你为什么慢吞吞的站起来?英子,你的眼圈儿怎么红了?(学生也许会说:我怕同学们嘲笑我。我很痛苦,我不愿意让大家看我的笑话。)

这时,我及时鼓励学生:谢谢你们,你们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痛苦、无奈的英子。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体会心情后齐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C、这个残缺的女孩,尽管自卑、紧张,但她还是站了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此时,再次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先请学生读。

读后,我是这样引导的:在大家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让我们再次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献给英子。学生鼓掌,然后齐读这句话。

面对同学们骤然响起的掌声,英子会想些什么?(预设:也许她会想我要加油!也许她会想我要勇敢等)

小结过渡: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英子莫大的鼓励,所以当掌声平息,英子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英子也因此获得了第二次掌声

(2)接下来,聚焦第二次掌声

直接出示第二次掌声引读: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她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学们,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英子,你讲得太精彩了!英子,你真棒!等)

接着我深情导读:同学们,让英子听到你们的称赞吧!学生齐读

然后我说:同学们,听到这热烈的掌声,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什么?学生畅谈,我说:但英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3)第二板块的下一步是:总结提升

教师:在这热烈的掌声里,我们看到了英子被感动的心;在这掌声里,我们看到了英子迷人而久违的微笑。同学们,掌声的力量是巨大的,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以后,英子就变了一个人了,(指板书)她从“忧郁”变成了“开朗”。现在的英子,和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地生活着,这真诚的掌声改变了英子一生的命运,也难怪英子在来信中说——学生齐读: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笑着面对生活。

那掌声就像一缕阳关,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金子般的爱心就像春风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改变英子一生的那两次掌声,齐读两次掌声。

【 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循着学生的体会走近英子,发挥教师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内心体验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抓住文本的几个情感点,如犹豫,掌声的无言含义等引导感受英子的感受,读他们想读之点,品他们想品之处,或词、或句、或段、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发相应的情绪,并做适当提升,升华情感。】

三、第三板块,掌声再悟,升华情感

1、同学们,这掌声仅仅指这次掌声吗?那你觉得这掌声中还包含着什么?(关爱、鼓励、尊重、赞扬„„)

2、这掌声包含了太多太多,使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力量吧!课件显示抗震救灾的官兵、奥运冠军、普通工作者等图片,配乐深情朗诵: 掌声 是一首美妙的歌,它能唤起人们的勇气!掌声 是一朵芳香的花,它能够使人振奋起来!掌声 是一轮早晨的太阳,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掌声 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 是一片宽阔的海洋,它能把害羞淹没!我们的生活需要掌声,让我们为自己鼓掌,也学会为别人鼓掌。

3、此时此刻,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你想用掌声来向他表达什么?请你把自己的话写在小卡片上。完成的同学可以自由地大声念出来。

【我通过简短的语言,再一次激起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使孩子们能够情不自禁地产生联想,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对掌声的感悟一下子从课文里延伸到了生活中,并且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

4、读了《掌声》这篇课文,老师的心里也特别感动,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掌声响起来》。伴着音乐结课: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需要关爱。珍惜别人的掌声吧!同时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因为,那是爱的音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板画心形)

【此时,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真正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关爱,达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板书设计:

掌 声

忧郁 小英 开朗 心形

【此篇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紧扣教材,用词精当,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这节课无处不在的语言训练,或读悟,或领会,或积累,或升华,它带着浓浓的语文味,带着浓浓的情感,融入教学,融入故事,也融入心里,真正做到了用心灵去对话。

推敲(第二课时) 篇5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述“推敲”的故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

唐朝的一天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好。

3.“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千多年了,它至今能过流传下来,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今天我们就故事走近贾岛、走近韩愈、走近“推敲”,去领悟这个故事的独到之处。

二、走进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

(一)走近贾岛:

1.文中哪句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贾岛?

“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

2.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

3.这次贾岛又是怎样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字词的?

默读课文3、4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贾岛斟酌字眼的关键词句,体会体会,说说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① 比较分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从“一边„„一边„„”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②大街上的人们对他的举动有怎样的反应?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可以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评价贾岛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走近韩愈

1.读读课文,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韩愈贵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这样的高官,但没有怪罪贾岛,反而能平心静气地与贾岛商量讨论并给予指点,韩愈这样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襟怀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下。

2.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出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思索:思考、探求)

4.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1)出示韩愈说的话

(2)指名朗读。

——文中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

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阅读比较体会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走近“推敲”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师总结:

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三、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请阅读《补充习题》

2.知道的其他古代诗人锤炼出的名句,并分析所炼的字的妙处。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推敲”,这就是炼字,这就是斟字酌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下一番苦功怎能行呢?

四、走出文本,学习品质,为人文明有礼、为事孜孜不倦,为文斟酌词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贾岛推敲的故事,课文已经学完了,你觉得贾岛是个怎样的人?

2.最后,老师要送一句话给大家。出示: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作没有诀窍,如果真有,那就是如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文章,就要像深秋的大树一样,主干清晰枝叶分明,又要像初春的鲜花一样,富有个性,艳丽夺目。多斟酌,勤推敲,一定会让你的文章更诱人,更讨人喜欢。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以诗赠友

(发生)

反复斟酌

(发展)推敲

冲撞仪仗

(高潮)

确定用“敲”

第二课时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8、.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答案: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分歧: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

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

在其中罢了。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4、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5、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5、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十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8.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做事要发挥集体力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有志者事竟成。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对比 愚公————目光长远、发展————不愚

智叟————眼光短浅、停滞————不智

妻子——献 疑 子孙—— 杂然相许

遗男 ——跳往助之

—————————————————

烘托 神————惧

帝————感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上一篇:公共卫生目标责任书下一篇:教师节诗歌:红烛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