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讲稿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归去来兮辞讲稿(精选8篇)

归去来兮辞讲稿 篇1

一、故事导入(苏轼不合时宜典故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吃过饭在自家院子里逛。他摸一摸自己的肚子拍一拍说:你们说,我这里面都装的是什么呀?然后有一个奴婢就说了,你这里面装的都是一些锦绣文章,苏轼一听心想,这也忒俗了,本来就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这还用得着你说。另一个奴婢又说,你这一肚子装的是满腹经纶,治理国家的满腹经纶啊,苏轼一想,本来就是这样嘛,你也说得不对。然后他的侍妾朝云说,您这一肚子装的是“不合时宜”,苏轼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认为朝云真的是自己的红粉知己。苏轼这样一个不屈己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ppt陶渊明像),他视陶渊明为知音,他认为陶渊明与自己有着类似的经历,同样有满腹的才情,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也说:(ppt2)“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尚书”宋祁的哥哥)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

元好问(金国文学家“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上是历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档案(ppt3)

姓名: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世尊称陶公)生卒年月:(约365年—427年)东晋

出身:没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职业:文学家、诗人、辞赋家、农民 个人爱好:读书、写作、耕田、赏菊 亮点:“千古隐逸之宗”、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三、解题(ppt4)

归去来兮辞,归去就是回去,来和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真的要解释都话,我们可以解释为吧,啊,回去吧,回去啊。辞,是一种文体,课下注释也讲了一般要押韵。归去来兮辞并序,序指的是正文前的这段文字,一般交代要写作的原因及背景,比如我们在必修2里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节课我们先不看序,直接来看文本。

四、文本研读

(一)、来把归去来兮辞的第一段中的“归去来兮”到“觉今是而昨非”读一遍。然后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我们读的这些内容究竟讲了什么?(生读、教师注意读音、节奏)讲的什么?(抽学生回答,灵活处理翻译)

Ppt5归去之因: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让生回答)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上级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说应该“束带见之”,要穿戴庄重去见上级。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不愿为填饱肚子丧失人格,就辞官归去。)今是而昨非、迷途未远、来者可追(幡然醒悟之情)

(二)、归去的心情怎样呢?老师将“舟遥遥以轻飏”一直到“感吾生之行休”归纳为归去之情。Ppt5

(三)、归去后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呢?第四段我们可以归纳为归去之悟。Ppt5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体会陶渊明归去之情。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从“舟遥遥以轻飏”一直到“感吾生之行休”。(读完纠正字音、停顿等)

如果我们将二三段所体现出来的陶渊明的感情用一个字来概括,可以是哪一个字?“乐”ppt6 如果给你一个格式XX之乐,前两个字自己填,那么从刚才读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那些乐趣。首先我示范一下,我觉得第一种乐趣是什么呢,陶渊明从哪里回到哪里?从官场回到田园,那他不能一下子就回到了,这中间有“归途”,因此第一种乐趣我概括为归途之乐。那么第二个是什么乐趣,我来请同学说说看。室中之乐,这个思路下来大家清楚了吧,园中之乐,琴书之乐,躬耕之乐(农事之乐),出游之乐。陶渊明的归去之情体现在乐上,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之所以把第一段里的四句归到二三段来,是因为这四句体现了“归途之乐”,就这四句,请大家看看哪些词语反应了陶渊明快乐的心情。“轻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是不是船轻啊,实际上是心灵的轻松自由,李白说过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体现的就是心灵的轻松愉悦。这四句里还有一个字特别能体现他回家心情的急切。“恨”,在这里什么意思,是“怨恨”吗不是,是“遗憾”。第二段里的归途之乐,哪些短语可以体现。“载欣载奔”什么叫“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这是一种狂喜,以上是归途之乐。接下来我和你们一起把和“室中之乐”有关的句子一起读一遍。“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我们一起翻译一下这短短四个句话:举起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使人安乐。请问作者说“倚南窗以寄傲”这个“傲”怎么理解。“傲然自得的情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我觉得这个是不被他人所左右的自信和自得。现代人都以住豪宅别墅为了,但陶渊明却认为屋子如果小,没有关系,只要够住就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屋子面积的狭小的呀,“容膝”只能容下膝盖,这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这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的心态。接下里我们看一下“园中之乐”(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请问,作者在园中干了哪些事?散步、远眺、抚松。这些有什么乐趣?对于普通人来说,你想想,你在你家院子里拄着根拐杖,走走停停时不时的呆呆远眺,何趣之有。可能有的人体会不到乐趣,但有一类人就能体会到,举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海伦凯勒,她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提到这样一件事说: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别人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朋友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海伦这个盲人,她在这片树林里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潮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海伦凯勒是个盲人她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些啊,她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的,所以,心灵纯洁,心有慧眼之人,定能体会到陶渊明的园中之乐。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体会美的心灵。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何处无风景。因此作者的园中之乐是需要我们去体会的。陶渊明常常抬起头向远处望,望到了什么?云,鸟。云是一朵什么样的云?自然而然冒出来的云,岫,有洞穴的山。表现了云了的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云。下面说鸟。陶渊明特别喜欢把自己比喻成鸟。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的“香草美人”,李白的“皓月美酒”陶渊明的“鸟” 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鸟倦飞而知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日暮还巢的归鸟“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受困牢笼的羁鸟。“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是自由快乐的飞鸟,其实第二段里还有陶渊明特别喜欢写的两个意象?“松”“菊”。《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

琴书之乐和农事之乐很好理解,这是陶渊明归去之后常做的事。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数都是提倡别人去劳作,陶渊明是个劳动实践者,这是他躬耕田园的隐士情怀所致。那我问个问题,文人雅士为什么都喜欢弹琴,有的资料就说陶渊明的琴没琴弦,他不会弹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为什么文人雅士喜欢弹琴。琴者,情也。因为人文雅士通过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之情。琴发出的声音很悠扬,琴能怡情养性。琴书之乐,农事之乐不多讲。

出游之乐。总共六小句,我们一起读一读。“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娟娟而始流”陶渊明出游走了两条路。陆路和水路。游山玩水,很好理解,相信在座各位都喜欢。那么陶渊明为何喜欢呢?喜欢这种悠闲自在的游山玩水的生活的反面是什么?厌恶官场,因此陶渊明逃离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那个让他“违己交病”的官场。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2

天长中学

魏志善

一、导入

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及某些中学生轻生事件引出:我们应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解读文本

1我们知道陶渊明的生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他陷入过怎样的困境呢? 明确:家贫

心为形役

︱ → ︱

物质

精神

矛盾

2当我们面临这样的困境时会怎么办?(家∕园)陶渊明在面对矛盾时,他做出的决定就是辞官归隐,应该说温馨的家庭是他归隐的保证。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家庭的温暖?

明确:“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3正是由于家里充满了天伦之乐,所以陶渊明心向往之,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陶渊明对家的向往?

明确:“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4(1)现在我知道了家的温馨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保证,那么,他辞官归隐之后就仅仅得到了家的温馨?那还有什么呢?

明确:田园之乐、自然之美

(2)作者流连于那些自然美景?

明确:云、鸟、孤松、壑、丘、木、泉

(3)面对这些自然美景,作者的内心如何?他是如何做的? 明确:悦情话、乐琴书

命巾车、棹孤舟

登皋舒啸、临流赋诗

西畴有事、植杖耘耔

(躬耕田园)

(4)将王维的《渭川田家》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行比较阅读

5对于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有人认为是顺应自然,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从中我们学会了在遇到挫折时,应放低自己:融入生活、寄托情志、安静自守 小结:家、田园、自然构成了使人充实的全副生命。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以“生命”为中心写一篇周记。

五、板书

生命

田园

自然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3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中的名篇,写于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后。这篇小赋生动地描述了他摆脱官场生活的束缚,远道归来的喜悦心境和向往淳朴的农村田园生活的高洁情趣,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感情真切,音节和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通篇围绕一个“归”字命笔。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极具冲击力地引出了“归去”之因。在那“不义而富且贵”的仕途中,由于不甘“以心为形役”,由于而“迷途其未远”,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归”才是告别“昨非”,走向“今是”的唯一正确选择。极其自然地引出了对“归途”心境的描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摆脱了世俗的纠缠,何等惬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的愿望何等急切;“乃瞻衡宇衡,载欣载奔”,见到祖屋何等欣喜。这段文字如急流直下,但随即却落入水平如镜的深潭——娓娓而叙的归家之乐:家人的欢迎,庭院的可亲,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同大自然随意的交流,还有“亲戚之情话”读书操琴的欢乐,同淳朴的农人的交往,为农事而付出的奔忙……。这种恬静的生活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更深的思考——“归”之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最终文章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结。这种听天由命的想法似乎很消极,然而在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中不难看出一个正直的有自尊心的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对个性的护卫。

学归去来兮辞有感 篇4

在世事扰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减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义。的确,生活就像一道数学公式,有加法,亦有减法。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减法,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简单,我们才会轻装前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想法会增加生命的负担。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就要时常像陶渊明那样演算生活中的减法,舍弃生命中的多余,让生活中的不如意越来越少,在简单中找寻生活的快乐。做好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和宽容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烦恼,才能生活的快乐而幸福。朋友,学会做生活的减法吧。

生活中的减法

时代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整日忙于生活中的“加法”:我该获得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我要赚到多少„„平平凡凡,忙忙碌碌。这些“加”法如同无形的鞭子,将人们鞭打成快速旋转的陀螺。其实,只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减法”,你会发现世界原本不那么糟,生活还是很美的。

生活中的减法,是忍让。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啊,面对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完全可以“忍一着,让一步”,减掉不满,减掉埋怨,减掉怒火,还自己一个“当下心安”。还记得那个“一尺巷”的美谈吗?古代有位丞相收到家里的来信,信上说家里和邻居为了一堵墙的地界发生了纠纷,想让丞相为家里出这口恶气。这位丞相看后当即回信:“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惟独不见秦始皇!”家人收信后,想通了这件事,主动将界墙收回一尺。邻居一看,也觉惭愧,也往回收了一尺。这一“忍”忍出了心平气和,这一“让”让出了邻里和睦。

生活中的减法,是分享。如果问你:“橘子为什么长成一瓣一瓣的呢?”也许你会说:“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当然这种回答是正确的。其实,这个橘子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橘子长成这个样子,就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橘子,而不是一个人独吃!”你有一个思想,他有一个思想,如果各自独享,就仍然还是一个思想;但如果彼此分享,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能碰撞出新的思想。其实,生活中处处需要“分享”。让他人来分担你的痛苦,你的痛苦就会减去一半;让他人来分享你的喜悦,你的喜悦就将增加一倍。

“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提升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也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生活中的减法,更是奉献。当然,这个社会中大多都是平凡人,所以社会并不要求你能彻底摒除私欲,只是希望你能减小它的火焰,减低它的热度。一位大学校长曾言:“做一个平凡的人,但可做不平凡的事。”你不必像比尔•盖茨那样动辄捐出上亿家产,支持李连杰“一基金”——每月捐一块钱——也是一种奉献;你不必苛求自己做献血先锋,你如果能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献一次血,这也是一种奉献。也许,我们都无法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那就让我们做一粒“微尘”吧,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就在减去一块钱、一滴血的同时,我们却在塑造着伟大,让它成了一个城市的良心、一个民族的良心。生活中的减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它别样的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生活中的减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将不再是梦想。

⑵要学会简单生活。

简单的,就是美的。雨后的清晨是简单的,也是美的;素面的少女是简单的,也是美的;孩童的语言是简单的,也是美的。简单就是不复杂,直来直去,一眼望穿秋水,一叶知秋。有人说,含蓄是一种美;是的,含蓄未必是一种复杂;含蓄更多的是一种委婉,或者技巧。简单,并不排除使用技巧。有了技巧这个味素,“简单”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孩子欺负一只小鸟,你与其说,你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不如说,小鸟的妈妈会很伤心。这里的简单在于你没有放任孩子的暴力倾向,这里的含蓄在于你让孩子产生了自我的谴责和负罪感。

复杂常常使人疲惫和望而生畏。是的,人的确要活在人际关系的蜘蛛网中,但那网有时太大,太错综复杂,太包罗万象,而你不过是众生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宛如蝼蚁般的小人物,你根本不想和硕大的蜘蛛发生碰撞,根本不想有鱼死网破的那一天,根本不想成为诱饵、目标、靶子。你只是想衣食无忧。可是,一切都因为复杂而变得复杂。复杂一点都不美。也许复杂充满智慧。复杂的人更容易游刃有余。可是复杂也容易使人憔悴、衰老。

简单未必没有缺陷。有时就直白,没有悬念,没有私密。只是,比起复杂的诡谲,简单往往使人纯粹。

简单就是母亲告诉你: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妻子告诉你:我们都很好,你放心;孩子告诉你:爸爸,我想你;朋友告诉你:回来时我们喝几杯。

复杂就是同事告诉你:老板好像对你有意见;上司旁敲侧击:最近你听到什么反映;部下告诉你:有人说你的坏话。就是一句话,说一半,留一半;就是遮遮掩掩,虚虚实实;就是阳奉阴违,图谋不轨。

崇尚简单,是因为简单就要务实;没有务实,简单就是白水煮菜,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肤浅和苍白。

简单的人容易有真正的朋友,容易使人信任;自然,也容易成为被欺骗的对象。

复杂的人也会有朋友,是不是真正的,是不是交心的,很难说,因为你的复杂,首先让人筑起厚厚的心墙。生活得简单或者复杂,人是可以选择的。你想简单,你就说真话;你想复杂,你就说假话。你想既简单又复杂,你就真真假假,装糊涂。

⑶生活的艺术是平衡的艺术。

曾记得有人说过:生活的艺术本来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要装进一杯新水,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旧水;要获得一支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创伤。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旧水,但你拥有一杯新水;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来了玫瑰;虽然受了创伤,但你多了体验。”我想,世界上的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能以一颗平常心一分为二地反思我们的“委屈”,才能表明我们在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后的成熟与洒脱。

迷失自我,身心俱病;回归真我,才有快乐

做真正的自己

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地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烁;这凄婉,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光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

露珠是透明的,没有颜色,只有附着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散发了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

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陶渊明自称是飞脱樊笼的倦鸟,在喧嚣的世俗里打滚了三十年,最后却毅然离开世俗,回到了田园,回到了南山。一声“归去来分”让他重拾自我。陶潜的自信,寄托在他那率真的性情上;做真正的自己,让陶潜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享受到了“带月荷锄归”的恬然自得,享受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归隐之乐。他的自信,让他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

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苏轼大半生淹流于异地,贬谪的失意本应使他意气消沉,让他不得不向那黑暗的世俗弯腰。可苏轼却神情自若,只把自己的失意换成酒和诗,旷达地高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何等的智慧之举啊!排遣失意,乐观进取,这在此时有谁能像他一样做到?

苏轼的大智慧,寄托在他那厌恶黑暗,满怀正气的自我上。做真正的自己,成就了“挥尽寒枝不肯栖”的苏轼,成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成就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苏轼。

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做真正的自己,让被人批评“过于造作”的朗朗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钢琴之王;做真正的自己,让那“过分嚣张”的刘翔屹立在跨栏运动的巅峰位置;做真正的自己,让那“不伦不类”的周杰伦唱遍天下……时代需要有自我的人,需要有个性的人,需要敢于绽放自己光彩的人!

露珠只会折射别人的光芒,我们将它嘲笑;露珠只会依靠别人的颜色,我们将它否定。做真正的自己,方能光芒四射,方能五彩缤纷,方能为世人所赞同。

原来樟树是春天换季,几乎是一夜落尽枯叶,枝头却先孕花蕾。是那种含蓄的花蕾,摸摸,一手的樟木香,捡起地上的黄叶,闻闻,依旧充满樟木香,遂拾得一捧,装进口袋,好生晒晒,岂不也是很好的天然熏香吗?快活!却可怜竹子,换季是这样地难,叶片要一点点地枯黄,难怪潇湘馆的林妹妹,最难消受的正是春了。看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士生活原则,也是要因人而异的。几日不见,樱桃已经结出小果子,野苇子春风吹又生了。看大堆的建筑垃圾也有趣味,只要它们堆积得时间久一些,便有野草野藤悄然攀爬,默默地层开怀抱,大有呵护的意味,便觉得草木真是有情意的东西啊!

就这样,我每次甩手闲逛,都是快活的。回到家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说:“太好了!”是什么太好?我要说:是一切!是眼睛看到的,是手摸到的,是鼻子闻到的,是心里想到的。学会放弃身外之物,这就是好。一个人身外之物越少,精神空间就越大:物质越少,累赘就越小。

3、学会适应。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寻找精神的故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苍山无语,不问光阴。我生来便在寻找,寻找那精神的故园。我知道一个理想的城穿越了时空向我低喃,而我正伫立茫然的渡口。“渡向何方?”我寻找着声音的来处。“渡向何方?”它再度响起,沉重,像寒风般无孔不入,让我纤弱的身躯颤抖不止。“我在寻找。”我告诉它。它便让我在寻找的道路上遇上了你们,那些被埋葬在历史淤泥之下的寂寞灵魂。我知道你们也在寻找,寻找那精神的故园。

那多情的光阴,请渡我,渡我到泛黄的春秋。孔子,在一条沙尘飞扬的小道上,我看见了你。六十三岁的你依然瘦小,九年周游列国的经历耗尽了你的心血,却未能让你功成名就。“发愤忘食,乐以亡忧,不知老之将至。”你笑着形容自己。纵使风尘已经改变了你的容颜,而我知道你的一生都在寻找。那“仁政”的理想已在九年车轮的碾压中化为沙砾,而你坚持着,寻找着,于是后世连同你的儒学,记住了你湮没在斜阳古道里的身影。

那多情的光阴,请渡我,渡我到遥远的大唐。杜甫,在那安静而破败的草堂里,我寻到了你的身影。艰难苦恨染得你两鬓如霜,连绵的战火与生活的窘迫终于拖住了你一生寻觅的足迹,却无法遮蔽你的炯炯目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明白,那沧桑凝泪的双眼,为何只向着你梦里的桃花源。寻找的结果是国破山河在的破败,我看见你疲惫了。满树红枫如泪般落下,染红了护城河的水。

那多情的光阴,请渡我,渡我到黯然的晚清。王国维,看那清华园满池的荷花,在你生命的滋养下开得多么绚丽。他们说你的自沉“是殉清,是尸谏”,而你已经说过:“五十之年,唯欠一死,至此事变,义无再辱!”他们怎么知道,你殉的不是清王朝而是清文化。你是为学术而生,为学术追寻一世,最后为学术而死!北伐军在“万方鼓角”中势如破竹,你仿佛看到了你的理想连同故清的象征被连根拔起。“生灭元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我凝视着昆明湖的一池碧水,我想问,王老,你可曾寻到——那精神的故园?

我仍伫立在那茫然的渡口,我看见人们匆匆走过。他们都在寻找。他们的目的地也许不尽相同,无论幸福、爱情、亲情、财富,但我知道,那一切终归属于他们精神的故园。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它让我看见你们孤独追寻一生的宿命,你们的灵魂因寻回归,因而永垂不朽。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篇6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篇7

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 优美文辞的同时,读者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 种诗意自白。

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

《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不戚戚于贫 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 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 无生计之虞。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 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 路。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 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 厄,也不攀附权贵c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 寒饱所更”。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遭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

《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完全持坦然态度,这是窥探陶渊明 心态不能忽略的一点。《形影神》:“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更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 山阿。”《归园田居》:“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在陶渊明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却难以逃脱死亡。即然如此,对生死荣辱作过多考虑就显得多余。因此, 人应当顺应自然,在“自然”这一波涛起伏的大梅中随流飘荡,不为之喜亦不因之惧。这种“乐夫天命”,委运任化的思想,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死观。正是因为具有 这种人生哲学,才使陶渊明对天地万物齐以达观,对世间纷扰无动于衷,对艺术世界执着追寻,也才有陶渊明式的独到的审美发现。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生死观,天寿等同生死混一是道家的生死观,陶渊明的生死观带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有别于儒遭两家。陶 渊明看重有限的生命,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感吾生之行休”,但对生死又坦然面对听其自然,表现出一种平静心态和旷达胸怀。陶渊明白撰挽 辞并为了吟唱,“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以平静理智超然旷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其可贵处在于,完全摆脱了生死的纠缠与因扰。在陶渊明看来,人生的 意义,不在生命过程的长短,而在生存质量,即生命过程的完成状况。人活着,应当多姿多彩地演绎人生,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陶渊明毅然辞彭泽令归去,正是 为着完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

《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日,眷然有归去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陶渊明否定仕宦道路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就是“质性自然”。粱启 超说,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归去来兮辞》中展现的引觞自酌抚松盘桓、经丘寻壑临流赋诗等情节,实际上是“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审美情趣的外化。陶渊明以“自然”之心性,人“矫励”之官场,鲜有不“违己交病”者,所以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 人生感慨。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论家常以真、淳、朴、拙等词语评论陶渊明的作品。其实,这也是对陶渊明“自然”之旨的具体注释。所 谓“自然”,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其根本点即在“抱朴含真”“性刚才拙”。在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陶渊明敝屣名教崇尚“自然”,落脱世故忘怀 得失,恪守求真求朴的生活,摒弃浮华奢靡的世风,《归去来兮辞》正作了形象的写真。

四、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

《归我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虚幻的“世外桃源”。息交绝游悖 离时俗,是陶渊明思想的另一特征。如果说,仕途的黑暗、理想的失落、个性的压抑,令陶渊明毅然诀别官场,以归隐生活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充分 表现了陶渊明与世风时俗的精神背离。那么,从陶渊明的生活细节中,同样可以看到陶渊明这种不拘时俗的鲜明个性。史书记载:“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 酒之会,是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自述:“性嗜酒……造饮则尽,既醉而退,亦不吝去留。”这种不拘流俗独标新格的审实意趣, 告白着陶渊明与现实世界的种种不调和,与时代精神产生着剧烈冲突,这就是陶渊明坦言“世与我而相违”的思想内蕴。

晋宋易代之际,“朝隐”之风盛行,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之假隐土纷纷登场。他们附庸风雅交往权贵,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实为利欲熏心之徒。陶渊 明之归田,绝不是求取声名待价而沽,为自己设计一条曲线求官的终南捷径,而是彻底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为自己设计一条展现完美人格的人生之路,《归去来兮 辞》的思想价值,正在于对仕途、世俗的彻底否定。

五、安逸闲适平和恬淡的审美趣味

陶渊明的生活情趣,直接反映在《归去来兮辞序》中的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曰“躬耕自资”。“植杖而耘籽”这种劳动生活,绝不是诗人的夸饰,这在 诗人的作品中多所反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展出肆微勤,日人负耒还。”为不违己愿不负所怀,陶渊明选择了一条躬耕之路,此路之艰辛不难想见。 一曰嗜好饮酒。“有酒盈樽”是陶渊明的心愿。前人疑陶诗“篇篇有酒”,的确,陶渊明“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陶渊明之饮,一 在遗世忘忧,一在自得意足。一曰琴书自娱。“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自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书置于同等地位 的是对音乐的爱好:“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有琴有书,载弹载咏。”正是在抚琴读书之中陶渊明得到人生的真趣。一日性爱丘山。“既窈窕以寻壑,亦崎 岖而经丘。”陶醉林泉,寄意山川,寻幽探胜,以自然景观为依归,以山川草木为友朋,以鸟兽虫鱼为侣伴,陶渊明留下了许多抒写真情挚性的诗篇。

《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仕宦,如无心出岫之云,归田,如倦飞知还之鸟,陶渊明自塑 的“抚孤松而盘桓”这一归田者形象,生活之安逸、闲适,心境之平和、恬淡,真切形象地反映出涛人的审美追求,其审美趣味的核心是自由自在适性逍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二、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这堂课,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

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

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设问:第一段有八句,按辞的特点可分为两层,是哪两层?揭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第一层: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

心理:自责、后悔。语气稍重,语调稍高,节奏稍快。

第二层: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心理:自恕、欣慰。语气稍轻,语调稍低,节奏稍慢。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节奏如何把握?按辞的特点,这儿押的韵有ui(归、追)ei(悲、非),非常和谐。每句读三拍,多字照样,四字句声音拖的长一点。节与节之间停顿稍长一点。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师生齐读。

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学生揣摩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要求:一、放下包袱,大胆朗读。

二、按辞的特点,四句一节归纳内容,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读出语气,注意语调。

三、以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比赛。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朗读,进行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读出感情。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总之,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

而愉快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师生齐读,争取背诵。

布置课外作业。

一、就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二、翻译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的理解。

备用资料。名句默写。

上一篇:专业英语就业关系下一篇:半命题作文我渴望自由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