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推荐8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1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本章论述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世界观基础,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在空间上展开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解是理解全章内容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整个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第二节阐述了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在时间上呈现出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历史轨迹。第三节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进行阐述,并且对如何做到这种辩证统一和处理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做了探讨。如果说前两节是在理论上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行阐述的话,那么,本节则是进一步说明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第四节强调了“与时俱进”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以及对我们党保持其先进性的关键作用。

四节内容在逻辑上由空间到时间,由理论到实践,由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到重新确立再到发展创新,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展开论述,全章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⒈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从教条主义、错误的观念和“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开拓进取;就是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⒉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⒊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⒈毛泽东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毛泽东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后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受到“左”的思想和教条主义的冲击。

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为了冲破禁区,打开局面,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始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⒋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的精神贯彻到党的思想路线之中。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⒈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分析。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是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与首创精神;要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要处理好主观预想与实际需要、实际可能的关系,处理好敢闯和敢试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要处理好外地经验与本地实情的关系。调查研究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本过程,也是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有效方法。

⒊对如何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作了论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统一思想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思想的前提和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所领导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断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就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要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统一,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如何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个别具体结论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主要论述了以下基本观点:

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要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决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⒉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坚持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创造的观点,实践、发展和创造是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认识规律,是时代赋予的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发展。

⒊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

党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发展自身的理论与实践。

三、理论研讨与现实思考

(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邓小平对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 ⒈第一次明确将实事求是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首创了实事求是理论,并且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在革命实践中也明确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但是,他并没有在理论上将党的思想路线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没有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完整的理论表述。邓小平深刻反思了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深感到实事求是对党、对中华民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倡导并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概括,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还将党的思想路线的各部分进行了阐述,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起点,“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特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途径,这一切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邓小平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素合乎规律地、有序地组成了严密的结构,使党的思想路线有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实践上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⒉第一次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的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之所以将实事求是提高到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基础及毛泽东思想精髓、出发点、根本点、活的灵魂的高度,就是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反复强调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是哲学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邓小平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

⒊在反对思想僵化,倡导解放思想中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而邓小平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则是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在反对思想僵化,倡导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对立面是主观主义,而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唯上、唯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就其本质而言,教条主义也是一种思想僵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事求是思想的对立面有两个,一个是主观主义,一个是思想僵化。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政治形势估计失误,夸大了阶级斗争,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违背了经济规律。而思想僵化则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表现为不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思想僵化也是一种教条主义。因此,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思想僵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是,解放思想的口号是由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来的。邓小平一复出就向人们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伟大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在这里,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的依据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键也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先声,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既防止思想僵化又防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倾向。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批判的、革命的意义,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⒋邓小平把正确对待领袖作为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不仅从正确运用理论的角度,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化,而且也从理论和理论创造者本身的角度,反对把无产阶级领袖及其理论神化。因此,在邓小平那里,贯彻实事求是不仅包括正确运用理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正确对待理论和理论创造者本身的问题。在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待革命领袖及其理论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两种正确态度:第一,反对个人崇拜、个人迷信,坚持领袖是人不是神。毛泽东逝世后,当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受到极“左”错误的严重束缚时,邓小平就给党中央写信,表示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哀悼,严肃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这在当时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勇气和清醒的理论头脑!根据邓小平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突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式的理解。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正确的,在现有条件下仍然适用的原理,也必须灵活运用,与实际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扬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的结论,代之以符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结论;剔除附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错误成份;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观点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摒弃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它只是给人们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而决不是认识真理的终结。它从不把自身视为超时空超历史的绝对真理,而是强调要在历史的时空中超越自身,突破局限,永葆活力。因此,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领袖本身,正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生命力之所在。第二,反对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始终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要从集体责任出发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对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不仅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而且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不仅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路线,并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作者:林宇宏 参见吴圣苓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内涵。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方针政策,引导革命、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贯彻于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的伟大贡献之一,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左”的路线严重破坏的形势下,重新恢复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反复强调全党要增强坚持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并结合跨世纪改革和建设的新实践,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概括和新阐述。

⒈坚持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落脚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党的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能是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现实需要回答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落脚点。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也要自觉防止事务主义、经验主义,学会并善于对实际问题做理论思考,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创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客观生活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一百年来,这种变化越来越剧烈和深刻。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化、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认识新的规律,是时代提出的永恒课题。

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思想路线方面特别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为在新世纪里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创新问题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刻总结和概括了创新的意义。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第46页)二是全面论述了创新的内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三是把“创新”看作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的高度去理解创新问题,使其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内容。

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和检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世纪,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思想认识、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看其是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纠正。

(三)“十六大”精神与党的思想路线创新。

⒈“创新”是“十六大”精神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从《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到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新《党章》”)都始终贯穿着“创新”的精神。《报告》所提出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报告》第1页)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创新”二字,但其中包含的创新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报告》在总结十三年来的宝贵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特别强调了坚持与发展理论的辩证关系: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报告》第7页)《报告》在谈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对创新问题讲得最多,把与时俱进看作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报告》第12页)在这一部分还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报告》第12页)

⒉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

通过对“与时俱进”的阐述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过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面又加上了“与时俱进”四个字,什么叫做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报告》第12页)在1980年12月25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真正坚持党正确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要求人们从旧的、教条主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话,那么,“与时俱进”则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更注重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理论的发展、创新和实践的进步、创造。但这种发展又不是脱离实际的发展,而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去寻求发展。

把党的思想路线与“创新”范畴联系起来,用“创新”范畴突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报告》第13页)在新《党章》中,党的思想路线是这样表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新《党章》)在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创新”范畴,但全面贯彻了创新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党章》原文)怎样做到思想路线的创新?《报告》号召人们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报告》第13页)《报告》特别强调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报告》第13页)统一思想就是要统一到党的思想路线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

⒊思想路线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灵魂”。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报告》第12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报告》第12—13页)

四、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⒈邓小平理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答:AB)。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为人民服务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发展是硬道理 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ABCDE)。A、尊重群众

B、尊重实践 C、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

D、处理好主观预想与实际需要、实际可能的关系 E、注重调查研究

⒊坚持与时俱进就是(ABC)。

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完善 E、要不断改变我们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

⒋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提出(ABCDE)

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B、不大大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C、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D、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E、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二)辨析题

⒈从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

答: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为哲学基础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本本、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就是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总之,越是解放思想,就越要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会走入主观主义的歧途。

⒉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

答:正确。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句话用到一个民族也同样是正确的,对于当代的中华民族尤其是如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创造的观点,实践、发展和创造是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认识规律,是时代赋予的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发展。

(三)问答题

⒈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等错误倾向提出来的。“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毛泽东曾经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根据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经济、科技竞争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并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明确界定,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理论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最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

⒉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同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始终,是这一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钥匙。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分析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新判断;总结了以往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改造方面超越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新判断。这两大判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根据。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一整套新的蓝图。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确定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和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⒊联系当代社会实际,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主动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这个检验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列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2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一、总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

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

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

基础

ⅳ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若干概念的提出)

ⅰ1979年3 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最先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的命题

ⅱ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中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这一科学概念

ⅲ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概念

ⅳ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ⅰ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ⅱ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ⅲ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ⅰ首先,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ⅱ其次,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ⅲ再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ⅳ最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一章

第一节

一、㈠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邓小平重新确立,江泽民、胡锦涛做出新概括

第二节

二、㈠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ⅰ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ⅱ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ⅲ最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

上的辩证的统一

第二章

第二节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生产力目标)

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价值目标)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目标)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章

第一节

一、㈠如何理解邓小平说的:“„„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无标准答案,从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两方面回答)

ⅰ我国现阶级物质基础仍有待发展

ⅱ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仍不成熟,不完善

二、㈠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

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第二节

二、㈠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四章

第二节

一、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改革的革命

ⅰ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因此„„

三、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ⅰ改革是动力

ⅱ发展是目的ⅲ稳定是前提

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㈡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ⅰ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ⅱ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ⅲ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结合点

第三节

二、对话开外的基本格局

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

㈡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

㈢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

第五章

第一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一、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就是所有制问题

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二、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㈡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

三、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

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第三节

一、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二、㈠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

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特点:

ⅰ其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ⅱ其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ⅲ其三,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三、㈠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

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六章

第三节

二、㈠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七章

第一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这

也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㈠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ⅰ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

ⅱ培育“四有”公民,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ⅲ培育“四有”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㈠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㈢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八章

第一节

二、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在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良好

第二节

一、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ⅲ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ⅳ必须坚持民主政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ⅴ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ⅵ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

力量

第九章

第二节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下,国

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㈠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㈡第二、两制并存,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㈢第三,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㈣第四,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国策

第十章

第一节

二、㈠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一、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ⅰ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

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ⅱ第二,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ⅲ第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

方向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ⅰ其一,中国工人阶级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ⅱ其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要求党必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ⅲ其三,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党必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十八大(自由发挥)

一、十八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胡锦涛十八大报告的主题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

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

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

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1、“四位一体”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5

多项选择题 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促进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大理论成果,是(AD)。D.实践的过程无限性决定了真理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BD)。A.毛泽东思想D.中国特色社发展的无限性 B.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特征 会主义理论体系 8.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正确认识时代特征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D)。2.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A.解放思想是前提B.与时俱变化的主要表现是(AB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进是品质C.求真务实是条件 D.A.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B.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D.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B.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C.与党的八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BD)。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是(ABC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D.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ABCD)。A.思想路线理论B.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 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毛泽东早期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是在(BC)。B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C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 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认为(ABCD)。A.“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C.“求”就是我们去研究D.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很好地揭示了(CD)。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D.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A.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B.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C.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D.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 6.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B.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 C.实践标准不否认逻辑标准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7.实践检验真理也发展真理。因为(ABD)。1

实事求是是精髓 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ABCD)。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 D.蕴含实效性 10.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1.党的十三大()。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历史过程 3.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各方面,包括()。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思想文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4.“三步走”的战略(ABCD)。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A .是对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D.坚持改革开放 开和具体化B.反映了社会主义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表明我们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领包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A.根本任务B.基本目标C.基本政策D.基本路线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 C.文明D.和谐 8.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的内容是()。A.经济建设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 9.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D)。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AB)。A.发展生产力B.提高人民收入3.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共同富裕

D.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5.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比较富裕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有(ABCD)。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放的目的,就是要(ABC)。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 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ABD)。2

强调两点,即(AB)。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ABCD)。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 6.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BC)。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C.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8.把握多元平衡的战略方针,要求(CD)。C.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 D.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 9.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ABCD)。A.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B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

探索中推进改革C 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D 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10.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BCD)。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C)。

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

经济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8.下列哪些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ABCD)A.土地B.设备C.技术 D.管理 9.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ABCD)。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D.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0.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包括(ABCD)。A.改善需求结构B.优化产业结构C.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推进城镇化 1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ABCD)。A.生活富裕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D.管理民主 12.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3的基本方针是(ABCD)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名族共同繁荣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BCD)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B.农村村民委员会C.城市居民委员会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 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ABCD)。A.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依法治国是(ABCD)。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二者(ABC)。A.性质相同B.作用、职能相同C.历史使命相同8.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BC)。B.团结C.民主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A.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10.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BC)。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ABCD)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A.民族意识B.民族心理C.民族品格D.民族气质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的要求是(ABCD)。

A.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B.重在实际行动C.重在持之以恒 D.重在形成机制

5.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ABCD)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美德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包括(BCD)。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7.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构建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包括(ABC)A党委领导 B政府管理C.行业自律

8.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按照(ABCD)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公益性B.基本性C.均等

性D.便利性 9.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努力开创(ABCD)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D.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1.未来理想社会是(AC)。A.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2.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ABCD)。A.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B.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C.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D.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就是(A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ABD)。A.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B.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D.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6.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该考虑的方面是(ABC)A.从法律上B.从制度上 C.从政策上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AB)。A.加强党的领导B.改善党的领导4

8.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9.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是(ABCD)。A.自主就业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鼓励创业 10.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要素是(ACD)。A.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C.法治保障 D.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ABCD)。A.资源约束加大B.环境污染严重C.生态系统退化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3.坚持(AB)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A.节约资源 B.保护环境 4.坚持(ABC)为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C.自然恢复 5.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ABD)。A.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B.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D.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7.有些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面对,比如(ABCD)。A.应对气候变化B.臭氧层破坏C.核污染 D.海洋生态系统 8.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D.科技创新1.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与祖国

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ABD)不平等条约霸占的。A.《南京条约》(1842年)B.《北政策,主要是(ABCD)。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A.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B.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C.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我国宪法的京条约》(1860年)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ABC)。

A.提出阶段 B.成熟阶段C.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

A.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B.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CD)。

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是(ABC)。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C.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6.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ABD)。

A.与台湾断交B.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D.废除美国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8.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明了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的对台方针

D.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9.中国一向秉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条,坚持(ABC)。A.不干涉别国内政B.永远不称霸C.永远不搞扩张 10.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现实依据是(ABCD)。A.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B.从我国的现实出发 C.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国内建设对中国外交策略提出的客观要求

D.我国的和平发展会有力增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包括:ABCDA.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B.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C.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存在,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民族大团结。

D.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和历史上遗留的某些民族隔阂的存在,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AB)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6

#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共同富裕

#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的“九二共识”的是(AC)。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助)C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BCD)。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破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致党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F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G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H“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CD)。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J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J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J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M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N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Q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D.对内改革

S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S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杜会主义荣辱观

S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T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A.改革开放B.文化建筑 C.社会建筑D.科技创新

W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W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W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Y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不确定对错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Y依法治国是(AB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Z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字尊重是(ABCD)。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Z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筑大军。这是因为:(ABD)。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Z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B)。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B.坚持对外开放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支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_____(ABCD)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E、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5个统筹,其中包括¬¬_____(ACD)

A、统筹城乡发展B、统筹环境社会发展C、统筹区域发展D、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E、统筹科学与人文发展

3、______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AC)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社会和谐D、求真务实E、和平民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_______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E、马克思主义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继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同时,增加了_______等内容。(ABCE)A、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B、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C、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D、统筹对内对外开放E、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6、我党的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_______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ABC)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E、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______(DE)A、思想政治素质;B、科学技术素质;C、科学道德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E、科学文化素质

8、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是指()。(ABD)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E、代表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9、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那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_______(BC)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D、我们的小康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E、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ABDE)

A、解放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和谐社会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E、发展生产力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_______提出来的。(ABCD)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E、模仿别国的发展道路

1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_______。(AC)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坚持毛泽东思想

13、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ACE)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为了群众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发展成果由社会共享E、发展依靠人民

14、下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BDE)

A、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规律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和谐,核心是以人为本

D、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E、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全面推进()(ABDE)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党的建设D文化建设E.社会建设

16、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作为主线(AB)A执政能力建设B先进性建设C为人民服务D与时俱进E和谐社会建设

17、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主张()。(ABC)

A、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B、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C、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D、一切以人性为中心E、一切以人的终极目标为动力

18、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全面贯彻()的方针,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E、尊重才智

1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ABCD)A、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继续深化改革开放D、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E、积极建设军事强国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AB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E、共产主义的奋斗理想

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CDE)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标准

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E加强全国各民族团结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发展才是硬道理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CDE)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8、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E)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E)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C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D人民大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之间的矛盾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1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BCDE)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

A坚持党的先进性B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

20、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BC)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注重协调性

21、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C)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B)A经济实力的竞争B人才的竞争C军事实力的竞争D政治实力的竞争

23、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E)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产值增加快E环境污染少

24、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ABD)。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服务业全面发展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ABC)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6、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A投资规模较小B经营方式单一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不是法人企业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2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3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公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BCD)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A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3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3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C)A.参政权、议政权B.自由权、平等权C.生存权、发展权D.选举权、被选举权

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CD)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39、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ABCDE)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4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ABCD)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CD)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4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C)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4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5、“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4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47、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DE)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E立法权

48、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加强国际干预

49、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D)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5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B)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ABCD)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

5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C)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55、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BC)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ACE)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E、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是(AD)。A、毛泽东思想B、新民主主义革命论C、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D、邓小平理论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实现代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邓小平的讲话中,被称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CE)。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ACD)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B、加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C、切实保护、合理开发、节约利用资源D、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 E、边污染边治理,发展为先,有了污染再治理。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的措施是(ABC)。

A、加速科技进步B、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D、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知识经济是(ABCDE)

A、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B、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 C、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D、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 E、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消费对象

8、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呼吁建立新安全观,其核心是(ABCD)A、互信B、互利C、平等D、协作E、发展

9、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DE)。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C、参与政府重大项目的决策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E、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10、依法治国是(ABCDE)。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D、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E、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1、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理解为(ABCD)A、有法律保障的民主才是真上的民主B、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 C、民主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同步进行D、体现了其民主法治思想

1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ABCD)。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C、高度自治 D、50年不变E、完全自治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ABC)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的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E、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1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DE)

A、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 E、加强法制教育

15、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ABCDE)

A、健全民主制度B、加强法制建设C、推进机构改革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16、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BD)

A、经济一体化B、由紧张趋向缓和C、战争因素已不存在 D、由对抗转向对话E、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17、所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ABE)。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互不侵犯、互帮互助D、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E、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8、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BC)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E、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19、下列组织属于非党组织的是(BCDE)。

A、九三学社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共青团D、全国妇联E、中华全国总工会 20、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三大支柱是(ABC)。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道德建设E、法制建设

2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ABCD)。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B、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主力军 E、工人阶级最肯吃苦

22、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干部队伍的(ABCD)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E、政治化

23、在当代中国,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因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ABCDE)

A、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C、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D、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E、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ABCDE)A、是为了解放生产力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E、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2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ABCDE)。

A、商品市场B、资本市场C、劳动力市场D、技术信息市场E、房地产市场

26、在市场经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这些作用包括(ABCDE)A、反垄断

B、提供公共产品C、治理环境污染 D、调节收入分配E、调节社会总供需,防止经济波动或危机

27、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BCE)A、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特有的属性

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D、市场高度发达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E、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ABC)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7

最新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第六章的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中简略介绍了中国梦的提出、思想内涵、实现途径, 为中国梦走进学生内心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等等方面, 如果简略的对中国梦进行基本内涵的阐述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如果把中国梦与这门课的各章节内容都结合起来去讲, 又容易蜻蜓点水表面化, 每一章节都结合也很不容易, 同时也会显得很散乱, 这样会降低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无法更好地凸显中国梦的时代意义。所以, 针对这门课, 中国梦的讲述适合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

这个专题要放在本门课结束之时来讲解。原因有三点, 一是只有经过这门课整个的系统学习之后, 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二是中国梦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只有把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理论成果的学习效果内在的转化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 才能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三是, 中国梦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 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必须坚定党的领导, 所以中国梦作为一个专题在本门课结束之时讲述, 是对本门课整个教学宗旨的升华, 强化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

这个专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呈现中国梦的追梦史。要把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梦想而奋斗的失败与成功的历史演变呈现给学生, 可借助影片资料、历史事实、可歌可泣的故事等等, 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古代中国强大繁荣、近代中国千疮百孔、当代中国百事待兴的情感跌宕中, 感受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教师可以根据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借助影视资料、纪录片,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中国追梦史的丰富表象储备。第二部分呈现的内容是教会学生应如何要正确看待当今中国梦实现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方面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以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以上各种理论都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成果和未来发展的科学理念, 与处在改革发展深水区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实存在着理论和现实差距, 容易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动摇和不信任, 甚至有很多学生就直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执政党标榜和大学生政治思想灌输教化的政治工具。面对书本理论和现实社会的差距, 教师不应仅仅在纯理论的象牙塔里宣传大道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发展进步的征程上出现的种种消极现象。例如我们的生态发展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人民民主问题, 社会管理问题等等。我们要向学生摆明党和政府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 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共同参与, 这些问题不是事不关己的国家问题而是人人有责的社会大家庭的问题。另外, 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的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中国问题是暂时的, 前途是光明的思想意识, 坚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信念, 进而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 找对自己努力的方向, 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部分要讲中国人民在追梦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 这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第一部分的追梦史的呈现, 可以使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以往中国梦征程上的成功无外乎是包括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一,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点。第二, 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力量。第三, 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坚定信念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将这三条成功的历史经验通过以史带论的方式向学生阐释, 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旗帜, 必须坚定党的领导。

这个专题的三个部分紧密联系, 循序渐进, 缺一不可, 前后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能从事实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理念的共鸣。第一部分是中国梦的史实阐述;第二部分是分析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梦征程上走的曲折的路;第三部分是通过前两部分的摆事实和讲道理得出的中国梦之路必须坚持的成功经验总结。这三个部分前后贯通, 通过这种顺序的精讲, 有利于学生真正懂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综上所述, 中国梦渗透在本门课的方方面面, 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在本门课程结束之时进行讲述,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起到了总结加深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三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J].2013 (05) :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式教学 设计

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实现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目标要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专题式教学的目标设计首先要体现“原理”课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也要体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中,“原理”课主要承担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讲授任务。围绕这个教学要求,专题式教学在设计目标方面应该包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目标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设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思想觉悟的目标设计。

2.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结构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线索就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真理尺度和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因此,专题设计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科学真理内容;另一反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诉求,这一价值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领域中有具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依据是统编教材

所有的专题设计仍然必须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为基础。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由全国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汇集集体力量编纂而成,应该说是代表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教材历经若干次修订,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因此,专题设计必须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做到合理有度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专题设计时,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条件、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内容

“原理”课的教学,贯穿始終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也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模块,根据专题设计的原则要求,我们初步按照以下的专题设计方案来安排“原理”课的理论教学: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从整体框架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比当今存在的若干社会思潮,使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价值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知框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专题二侧重于从实践观出发,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说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专题三重点在于说明由实践创造、生成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同时从思维方式意义上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内涵。

专题四“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认识辩证过程以及认识目的的研究。训练学生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知社会。同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专题五“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历史主体等基本原理。同时,强化历史观的方法论运用,引导学生对诸如“科学发展观”、“生态危机”、“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唯物史观的解读。

专题六“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本质”和专题七“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本质性的剖析。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当中。

专题八“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和专题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资本主义进行本质性区分。尤为重要的是,从实践观出发,阐明共产主义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

1.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与协调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优化组合运用探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教师仍然可以也有必要采取讲授式方法;对于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情境创设的方式解决,如针对近年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批判并不见得能被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展开讨论,教师作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些思潮的来龙去脉,去比较这些思潮的长短优劣,从而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原理”课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还应包括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2.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与补充

专题教学要强调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所谓课外教学空间,一是指课间,课间十分钟如果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播放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影视片段、音乐、演讲等内容,那么,不仅拓展了专题内容,而且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延续性;二是指网络课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设置了“原理”课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优势在于首先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任何课外时间段进行学习。同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拓展学习的需求;三是指课外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如QQ、微博、微信等手段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评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外教学空间各种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注重教学组团队的配合与协作专题式教学是通过教学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由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和学生助教“四位一体”共同协作完成。课程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是从总体上负责、主持整个“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根据设置好的专题,从其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若干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进行讲授。主管教师(相当于课堂班主任,也是主讲教师之一) 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工作。学生助教一般由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要是协助主管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如负责考勤、放映录像、布置主管教师委托的教学事宜,同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等。

4.注重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支持

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必须进行課程评价与课程考核。这就需要在完善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在考试方式上,改变过去纯粹的知识点考核,而代之以考核学生的思想理论觉悟情况和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考勤、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读书笔记、小论文、课外实践等指标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原理”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手段,力求切实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3] 凌小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2(3).

上一篇:在探索中成长记叙文下一篇:市场部合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