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

2025-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精选4篇)

202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 篇1

201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民法——关于民事行为的分析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事主体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如订立合同、立遗嘱、设立公司等等。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

《民通》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就是公民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2)无效民事行为

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民通》第58条,《合同法》及其它有关法律的规定,无效民事行为有以下情形: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但是自己纯受利益的民事行为除外。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或没有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

④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⑤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⑥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民通》第60条:“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指民事行为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但仍然暂时基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同时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变更、撤销权,如果当事人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将变更其效力或归于无效,如果当事人不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

202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 篇2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对溯及力之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2.甲欲杀乙,误将丙当乙杀死,甲的行为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之()。

A.目标的错误认识

B.手段的错误认识

C.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

D.行为误差

3.罚金的适用方式是()。

A.只能独立适用

B.只能附加适用

C.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D.只能并科适用

4.我国刑法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是()。

A.并罚原则

B.吸收原则

C.限制加重原则

D.折中原则

5.下列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必不可少的要件即必备要件是()。

A.犯罪目的B.犯罪对象

C.危害行为

D.犯罪时间

6.非法拘禁罪属于()。

A.继续犯

B.牵连犯

航帆培训祝各位考生考试成功。

C.结合犯

D.连续犯

7.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A.从轻处罚

B.从轻、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8.假释考验期限,从()起计算。

A.判决宣告之日

B.判决执行之日

C.判决确定之日

D.假释之日

9.在下列犯罪形态中,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予以论处的是()。

A.结果加重犯

B.继续犯

C.想像竞合犯

D.吸收犯

10.在我国,特赦由()。

A.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B.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C.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D.国务院决定

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规定的既遂形态具体包括()。

A.结果犯

B.危险犯

C.行为犯

D.举动犯

2.刑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包括()。

A.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B.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3.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报应犯罪

B.特殊预防

C.惩罚犯罪

D.一般预防

5.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A.侵占罪

B.侮辱罪

C.遗弃罪

D.虐待罪

6.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

A.犯罪行为

B.特定的犯罪方法

C.特定的时间、地点

D.犯罪客体

7.在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分为()。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教唆犯

8.下列刑罚方法中,()是主刑。

A.罚金

B.管制

C.拘役

D.没收财产

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军人违反职责罪适用于()。

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

B.预备役人员

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警官、文职干部及具有军籍的学员

D.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

10.抗税罪的行为方式有()。

A.暴力

B.伪造

C.威胁

202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 篇3

1、在《宪法》中完善国家职能的规定,将“反革命的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是在()。

A.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B.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

C.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D.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

2、下列有关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各级人大代表均由直接选举产生

B.各级人大代表采取的是常任制和专任制

C.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名额分配

D.各级人大代表都享有司法豁免权

3、某选区选举地方人民代表,代表名额两名,第一次投票结果,候选人按得票多少排序为甲、乙、丙、丁,其中仅甲获得过半数选票。对此情况的下列处理意见哪一项符合法律规定?()

A.宣布甲乙当选

B.宣布甲当选,同时以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C.宣布甲当选,同时以乙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D.宣布无人当选,以甲乙丙为候选人另行选举

4、我国宪法的监督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最高人民法院

5、在行政诉讼中,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的是()。

A.原告B.被告C.谁主张谁举证D.人民法院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7条,“《宪法》第28条: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修改为:“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故本题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我国《选举法》规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共自上而下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五级人大,其中县级以上各级人大设常委会,乡级人大不设常委会。

故B选项错误。乡、县两级人大采取直接选举,而市级以上人大采取间接选举方式,故A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32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所以,乡级人大代表不享有司法豁免权,选项D错误。2010年,全国人大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同票同权。故C选项正确。

3、【答案】C。解析: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43条第1款的规定,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该条第4款规定:“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所以应当宣布得票过半数的甲当选,同时将第一次得票仅次于甲的乙、丙列为候选人另行选举。因此,本题选择C。

4、【答案】C。解析:《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故本题答案选C。

202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 篇4

刑法学是政法干警法学专业综合知识中重要的考点,今天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讲解刑法学——教唆犯的概念以及成立条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帮助大家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利诱或者其他方法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成立教唆犯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根据刑法理论,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即被教唆的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例如,成年人唆使严重精神病患者杀人的,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成年人唆使8岁儿童窃取他人财物的,成立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2、必须有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为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进而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为,则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实施了教唆行为,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教唆犯与被教唆的人不能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教唆行为的形式没有限制,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示意性的动作。教唆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劝告、嘱托、哀求、指示、利诱、怂恿、命令、威胁、强迫等等。但如果威胁、强迫达到了使被教唆人丧失意志自由的程度,则成立间接正犯。教唆行为必须是唆使他人实施较为特定的犯罪行为,让他人实施完全不特定的犯罪的,难以认定为教唆行为。但是,只要所教唆的是较为特定的犯罪,即使该犯罪的对象还不存在,而是以出现对象为条件的,也不失为教唆行为。例如,教唆怀孕妇女在分娩后杀死婴儿的,也成立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就具体的犯罪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

上一篇: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物业部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