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共10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1

一、理读文路, 走入文本

所谓理读, 就是寻找式地读, 清理式地读, 整理式地读;就是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 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 把它们罗列出来, 以确定学习过程的“对话”思路。《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 极富韵味。但课文所蕴涵情味, 思想内涵却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 我采用理读文中语言, 引导学生走入文本:1.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为了使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收获,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多读几遍课文, 并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 注意读准“咆哮、狞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生字新词, 并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为读通课文扫清障碍。2.读熟词语, 感知大意。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洪水 (咆哮狞笑放肆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和老汉 (拥戴清瘦揪出沙哑 豹子) 等词语, 再分组朗读, 引导学生理清文路, 并选用这三组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读懂句式, 认识人物。这篇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了表现力。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桥、洪水、人们、老汉的比喻句、拟人句并分类重组, 再细加指导朗读。如“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让学生边读边想, 把洪水形象化, 在脑子中形成表象, 感受洪水的凶猛;在读到“村庄惊醒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时, 我让学生用成语形容当时村民逃难的情形和心情, 体会人们的惊惶失措;之后, 通过对比朗读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初步认识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

一篇课文, 经过这样的理读, 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 增加了知识的厚度与深度, 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 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提炼课文的精髓, 同时也为品读课文找准了切入点和对准点。

二、品读文意, 深入文本

所谓品读, 就是在阅读中对课文着意揣摩、体味, 抓住文章的精髓, 读出深度, 读出韵味。语文课堂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 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桥》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领悟文本的思想蕴味, 体会文本的行文技巧, 并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文本言语, 掌握一定的言语规律, 我以“老汉”为切入点, 以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为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意:1.自主朗读, 感知重点。让学生抓住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自主朗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学生通过读、思、找、画、议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大都能明白课文主要是写老汉的无私无畏、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风貌。2.赏析朗读, 理解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 我着力引导学生朗读、咀嚼、品味关键字词句段上, 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从“他像一座山”进行个性化朗读, 读出不同的理解。有时, 即使是同一个字, 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如课文的两个“吼”, 学生有的读出生气, 有的读出批评, 有的读出命令, 有的读出威严, 有的读出不容争辩……通过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读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色彩。3.配画朗读, 内化重点。即在抓好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我渐次播放与以上重点语段相关的课件,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指导学生通过读、听、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理解、快速内化。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 还积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使语文课达到了“享受语文”的目标。

三、悟读文境, 融入文本

所谓悟读, 就是解读文本时, 要潜心会文, 去抓住作者的思路, 体会作者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的呼应, 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 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 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个目标, 我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指导:首先, 创设情境, 为情感体验奠基———我让学生观看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录相, 营造紧张氛围, 借此为学生潜心会文、表情达意奠定基础。其次, 重点引读, 为情感触发助力———第一次引读:“当人们惊慌失措时, 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学生动情接读:“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引导学生描述:这是一位 () 老汉。然后我通过说的训练,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老汉, 从而使老汉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第二次引读:“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 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老汉突然冲上前……”学生深情地接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位 () 的老汉。第三次引读:“最后, 只剩下了他和那个小伙子。小伙子……”学生接读:“推了老汉一把,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 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读后学生由衷地称赞:这是一位 () 的老汉。教师的导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功效, 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以上读的训练, 学生情感激奋, 心融文本, 言出心声, 读出了真情, 读出了意境:那位老汉为了村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就如同一座生命之桥, 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最后, 反复诵读, 为情感升华添翼———课文结尾三句话, 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自然段, 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 是为了让读者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让读者为老太太难过, 从而更加敬仰老汉。这样的特点, 教师要点给学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贵品质, 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妙, 领悟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3

第一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解释〗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 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 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 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 深厚功力。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解释〗诗人在路上看到了枫树,火红的 树叶把道路两旁打扮得格外美丽,加上此时正值傍晚,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非 外娇美。诗人是感叹人总会有衰老的那一天 就象太阳要下山,就象叶子红遍天 之后要凋零!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解释〗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 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 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 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解释〗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 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 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解释〗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第二组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解释〗与朋友交往、往来,就要言而 有信,说到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解释〗欲:想做的事;勿:不要; 施:施加。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 他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解释〗精诚:至诚,诚心

诚意。至诚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他打开。形容只要负出了 努力,下足了功夫,没有办不到的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解释〗关爱别人的人,人们也会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也会尊敬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解释〗对待其它老人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老人一样!对待其他人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 子一样!

第三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解释〗这是一句农业谚语,是指种瓜种豆的时间是在 清明左右。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解释〗朝霞、晚霞这里指的是日出、日落前后,阳光受大气层的散射,而出现在天空和云层的彩色现象。如果有朝霞的话,今天 的天气会不好,可能有降水。如果傍晚有晚霞,明天将会是好天气,适宜出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解释〗天上的云彩一片一片的,像鱼鳞一样,天 气就会晴朗,光照很好,谷子不用翻就能晒好了。《 “鱼鳞斑”,是指气象学 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 规律的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合,在云块的空隙,可以看见蓝 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稍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云块排列整齐,又象屋 顶上的瓦片,群众叫它“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 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是在中空逆温层下形成的云,是晴天的征兆。所以,群众 中流传着“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的说法。》

鸡迟宿,鸭欢叫,不久风雨到。〖解释〗(鸡鸭狗等家禽可以感到自然现象)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解释〗动物都有对自然现象变化有预知 的本领,在雨来临之前,所谓的“蚂蚁搬家”,其实那是蚂蚁在搬运土来堵自己的洞 口,以免雨水把洞淹了,所谓的蛇过道,就是在快要下雨的时候,蛇回洞穴走的是 捷径,通常都是躲着人走的,现在快要下雨了,想在雨前尽快的躲避起来,已经来 不及躲避人了,就是这个意思!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解释〗也就是说:如果早上有雾的话,春天会起风,夏天就是晴天,秋天是阴天,冬天就会下雪。

第四组

知己知彼:【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 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解释】: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解释】: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

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攻其不备:【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腹背受敌:【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风声鹤唳:【解释】:唳: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极度惊慌疑惧。兵贵神速:【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突然袭击:【解释】: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

神出鬼没:【解释】: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所向无敌:【解释】: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

第五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第六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解释〗就是在房前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就看到了悠然的南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 维〖解释〗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 春桂在无声的飘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 轼〖解释〗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解释〗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 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飞半掩扉。王 驾〖解释〗鹅湖山是地名,稻梁肥形 容庄稼长势喜人,猪猪在圈里,鸡鸡在窝里休息,门半掩着。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解释〗独自一人走出前门眺 望田野,月色下正在开花的荞麦好像白雪一样茫茫一片。

第七组

雄心壮志:【解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宏伟的志愿。形容非凡的抱负。

坚定不移:【解释】:形容立场,观点,主张等固定专一,毫不动摇。移:改变,变动

坚韧不拔:【解释】:韧:柔软而结实。拔:移动。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自强不息:【解释】: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聚沙成塔:【解释】: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集腋成裘:【解释】: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持之以恒:【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全力以赴:【解释】: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知难而进:【解释】:【解释】:迎着困难上。【示例】:我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无坚不摧:【解释】: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知难而退:【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 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碌碌无为:【解释】: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一曝十寒:【解释】: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 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 恒心。

寸进尺退:【解释】: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有始无终:【解释】: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做到底。

半途而废:【解释】:半途,半途上;废,停止;荒废。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 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第八组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解释】:三国时期,有关于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现比 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 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4

①关于磨砺意志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②关于艰苦奋斗的: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

③关于尽职尽责的:风雨无阻、紧贞不屈、赤胆忠心、全心全意

④关于不怕困难的: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冲锋陷阵

精卫填海: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任劳任怨:任:担任,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埋怨。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坚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

风雨无阻:不受刮风下鱼的阻碍。只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坚贞不屈:意志坚定,决不屈服。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

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鞠躬尽瘁: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生。常常以“死而后以”连用。扶危济困:扶助有为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赴汤蹈火:沸水敢趟,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新容作战勇猛。

A、直接抒发感情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B、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情感:

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他儿子。C、寄情于物: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探幽 篇5

五年级下册课文探幽

1.《草原》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依次写了草原美景、、、等场面,赞美了。

2.白杨树从来

。哪儿,它就在哪儿

,长出

。不管

,不管

,它,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一是 ;二是

;三是。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几棵小树正。这句话中的“高大的白杨树”暗指

暗指。爸爸的嘴

……

在想:。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选自唐朝诗人 写的 《 》,其中的“ ”字淋漓尽致地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了出来;一个“ ”字,更显出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了出来。4.《舟过安仁》一诗主要写了。其中描写教学 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的诗句是

教学

“,”

5.《清平乐·村居》是(朝代)(作者)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我还知道、等都是词牌名。默写本词中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句子:。6.《冬阳·童年·骆驼队》是 这本书的前序,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课文表达了作者 之情。

7.关于“打头骆驼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的问题,爸爸认为:;

我”

认为。

8.《杨氏之子》这篇课文选自 朝 的。本文讲述了 国姓

的一家中 岁男孩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9.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三个小故事。从这几个小故事中,我觉得晏子是个 的人。

10.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 艺术。它按照演员人数多少分为、和群口相声。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例如:。

11.《打电话》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 的年轻人。告诉我们: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这样不仅,也是。

12.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教学

教学

“雪中送炭”本义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

。这里是说。这段话表达了 之情。13.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是想。

这段话抒发了 之情,也表达了 之了。

14.在《梦想的力量》一文中,瑞恩的梦想是,作者按

顺序,叙述了事情发展的经过。

15.瑞恩梦想的实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是,三是。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作者 的小说 的序言。课文围绕着

,写了四件事,即看骆驼咀嚼,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我们还读过她的作品。16.文学常识填空。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 的《 》。

(2)《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的,这首词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3)《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小说,它的作者是,它小说的主人公是。

(4)《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选自 《 》,作者是。(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这句话出自屈原的《 》。

情,进

明教学

教学

17.《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写的是发生在 期间,国

一家人在一截藏了秘密文件的蜡烛被前来例行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用

与敌人展开斗争,终于。学习后我知道剧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人物 或 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4.《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所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6

一、抓课题, 理解“丰碑”基本含义

师:刚才录像播放的是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讲一支红军队伍在过雪山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齐读课题——— (生读:丰碑)

师:什么是“丰碑”?

生:丰碑就是高大的石碑。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丰碑?

生:天安门广场上有这样的丰碑。

师:看到这样的丰碑, 你会想到谁?

生:我会想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烈士们。

生:我会想起在抗震中牺牲的消防战士。

……

师:对, 这些人都为国家作出了伟大的功绩, 所以我们立碑纪念他们。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读题目。

(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教师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艰难情景, 把学生带回那艰难的岁月, 拉近了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为学生走近人物内心作了一个情感铺垫。“看到丰碑你会想到谁”这一问题的抛出,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同样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所呈现年代的距离。)

二、抓“二愣”, 体会“将军”情感变化

师:一开始这位将军知道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用横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生画)

师:老师已经把描写将军的语句打在大屏幕上了, 自己读一读, 并想一想将军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知道前“他红着眼睛, 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 知道后“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将军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知道前是生气的, 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后是感动了。

师:将军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感动?

……

师:以为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 知道他尽忠职守而感动。

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 但有一个神情却没变。看谁能发现?

生:“愣”。

出示:

将军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师:自由读这两句话, 同样是“愣”, 有什么不同?

生:愣的时间不同, 一个是愣了一下, 一个是愣住了。

师: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读)

师:愣的时间有长短, 愣时的心理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愣”, 请默读1、2自然段, 此时将军会想些什么?

生:环境如此恶劣,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战士们面临的严峻的考验是什么?

生: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引读, 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正担忧着, 就听说有人冻死了, 将军赶快前往, 看见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竟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将军非常生气。

(学生齐读课文第8、9、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将军又愣住了,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感到很意外, 因为没想到冻死的竟然是军需处长。

生:将军感到自责, 刚才不该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生气。

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队伍也停止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被冻僵的军需处长。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文中的将军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

生: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而是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 (出示第12自然段) 是啊, 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敬佩。他什么也没说, 而是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到这个庄严而又崇高的军礼中。

(生配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充满信心。他什么话也没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坚信——— (生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整体出发, 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语言学习会变得容易。于是在找出所有描写将军的语句后, 让学生根据“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这句话, 来比较将军知道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抓住将军神态的描写, 整体感知将军的情感由生气变为感动。接着又在异中求同———两个“愣”;又在同中求异, 引导学生理解“愣了一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同时了解将军作出这一反应的背景, 感受到将军从担忧到自信, 从生气到内疚到崇敬的复杂心情变化。

抓住两个“愣”, 就是抓住了将军前后情感心理变化这一主线, 辐射全文, 让学生既体会了行军的艰难, 又体会了军需处长丰碑般的形象, 真可谓承前启后, 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二火”, 感受“处长”高大形象

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掌管军队棉衣棉袄的军需处长, 成百上千件棉衣从你的手里分发出去, 为什么你就不给自己留一件呢?

生:我已经老了, 他们还年轻, 革命需要他们。

师:为了多保存一份革命的力量。

生:天气这么冷, 我怎能看着年轻的战士挨冻呀?

师:心里装着全是战士, 唯独没有自己。

生: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军队, 即使把棉衣都发了, 也不是每个战士都能有一件棉衣的。

师:是啊, 如果我留下这件棉衣, 就意味着———

生:有一位战士拿不到这件棉衣。

师:我们都知道,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云中山里, 有了这件棉衣和没有这件棉衣意味着什么?

生:有棉衣就可能存活下去, 而没有棉衣就必死无疑。

师:是生与死的区别, 可军需处长怎么做?

生:他还是让出了棉衣。

生: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让出棉衣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他自己只穿了件单薄破旧的衣服。谁来读一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第7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们分“质疑, 走进内心”和“写话, 激发感动”这两个板块。当看到一个只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神态却镇定安详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时, 你一定有什么想问军需处长?学生会抓住描写神态和外貌的词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不给自己留下件棉衣呢?为什么军需处长的神态会如此镇定安详呢?”通过对“单薄破旧”“贴”字的体会, 换位思考, 走进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是一个尽忠职守、舍己为人的人。)

师:军需处长, 为什么你面临死神, 还如此镇定、安详呢?什么叫镇定安详?

生:很沉着, 安然。

师:文中怎样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

生: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军需处长坐下来抽烟时看见了什么, 会想些什么?

生: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 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 感到十分欣慰。

师:所以神态如此镇定安详。

师:让我们锁定军需处长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他面对恶劣的环境就没有一点求生的欲望吗?

生:他独自一人与死神作斗争。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的?

生:旱烟的火已经被雪打灭, 可他还夹着, 还想向战友借火, 说明他想活下去。

师 (点红两个“火”字) :“火已被雪打灭”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又像在向战友借火”, 可见他还想借火取得温暖, 极力地与死亡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除了想到战士, 还会想到谁?

生:他还会想到家里的老母亲。

生:他还会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女。

师:是啊, 处长是平平凡凡的人, 他也有妻子儿女, 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他们在家等着他回来。他也想活下来, 可是寒冷的云中山还是无情地吞没了他。

师:让我们把军需处长最后的一刻印在我们脑海里。 (生读神态这一句)

师:读出了一份坚强, 一份悲壮。一齐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战士。

(“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精彩!”这个片段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他高高在上, 让我们不得不举头仰望他。可他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火”字体会到。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描写让我们浮想联翩……可现实是残酷的, “火已被雪打灭”, 意味着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 但他并没有向死神屈服, 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借火, 借温暖, 希望生命能延续下去。这种求生的欲望是一个人的本能, 因为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人。抓住两个“火”这一细节, 让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变得高大丰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

师: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军队中的一员, 也许你就是那位小战士, 军需处长硬是把最后一件棉衣塞给了你, 也许你就是刚才那位没有分清事情真相就大发雷霆的将军, 此时此刻, 望着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一定有千言万语在你的心头涌动。请拿起笔, 把你想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写下来。

生: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 有棉衣和没有棉衣是生和死的区别, 当时我没有棉衣, 身子瑟瑟发抖。你看见了, 就硬是把棉衣塞给了我。我穿上棉衣暖暖的, 可你却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我真后悔当初接过你的棉衣, 我会永存你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师:穿着军需处长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你一定要活着走出雪山。

生:军需处长, 刚才我错怪你了, 我向你道歉。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一定会把军队带出雪山, 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这里, 我向你致敬!你安息吧!

师:你读懂了将军的一份内疚, 一份自信。

生:军需处长, 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你默默地一个人与死神做斗争。你不会白白牺牲的,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红军,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师:化悲痛为力量。

生:在这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雪山中, 你给我们发棉衣。你知道这些棉衣根本不够我们几千号人穿。你也明明知道没有棉衣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你还是把棉衣让给了战士。处长, 难道你就不想再见见你的儿子吗?难道你就不想你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吗?难道你不想见一见中国解放时欢庆的时刻吗?

师:怎能不想他们呢?我也是一位平凡的人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齐读这段话。 (配乐读)

(在“质疑, 走进人物内心”这个环节, 通过换位思考, 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已矗立在学生的心头。这里通过想象写话, 让学生把心中对军需处长的感动、敬佩、悲伤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正因为军需处长的伟大是从平凡中走来, 所以学生的写话才不会唱高调、才不会空洞。学生的心语从内心有感而发, 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 从学生点点感悟中生发, 真情流露, 感人至深, 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抓二“问”, 瞻仰“丰碑”高大形象

师:刚才将军还在担忧———

生 (一齐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而此时他却坚信———

生 (一齐读)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是谁使他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是什么使他把重重的担忧化作了满满的自信?

生:是军需处长改变了他。

生: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变了他。

师:是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给了他信心。

师:是啊, 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走进了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将军复杂的心情变化。将军的生气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将军敬佩又是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使他由担忧化为自信的还是———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所以文中对将军的描写使得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 更加丰满。让我们再一次瞻仰这座晶莹的丰碑。 (音乐)

师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师读: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位军需处长就这样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是军需处长的丰碑般的形象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 让我们听听战士们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

(生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师: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军需处长、将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鼓舞了战士, 激励了后人。文中的将军和千千万万的战士也何尝不是一座座丰碑呀?同学们, 在战争年代中, 有多少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篇7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工整正确地书写。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总结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长大后做一名像胡杨一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深情,并引导学生感受胡杨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憧憬、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领悟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胡杨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论民谣、揭示课题

1、谈论俗语(导语: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民谣,很有意思,大家想不想读读?)出示民谣,齐读。导语:这句民谣在新疆民间广为流传,知道说的是什么吗?(生答:胡杨)对,说的正是胡杨。你从这句民谣中感受到了新疆百姓对胡杨的 (指名反馈)大家想不想看看他们所赞颂的胡杨?(出示图片后,简单介绍胡杨:胡杨,或称“胡桐”。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含盐量很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2、揭题板书。师: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称赞胡杨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从这一篇题为《胡杨赞》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请伸出手跟我一起写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胡杨”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课前要求大家预习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下面老师想借助这些词语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谁有信心第一个来?)

腐烂 锯断 嶙峋 晦暗 盐碱 恶劣 肥皂 积蓄 无人关照 粗茶淡饭 惨不忍睹 弓腰驼背 锦衣玉食 新疆维吾尔族

2、初识胡杨:通过预习,文中的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说说你的看法:我认为胡杨是一种( )的树。(指名反馈)

3、小结:看来大家对胡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作者在文中说:自然界长寿的树种很多,可他却对胡杨情有独钟,是否也是因为这些呢?接下来请根据自学提示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学习。

三、品读胡杨形象、感悟胡杨品质。

(一)出示自学提示,生进行自学:

(1)认真默读3、4、5自然段。

(2)联系相应段落思考:

①胡杨的眼泪是指什么?在哪些情况下它会流泪?

② “惨不忍睹”在文中指什么?画出能表现胡杨的长相“惨不忍睹”的语句。

③胡杨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实际上是指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二)交流反馈。

1、抓“眼泪”,品读无人关照的胡杨。

A、指名反馈:“眼泪”的含义,在哪些情况下胡杨会流泪?”

B、师:你在什么时候会流泪?我们流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胡杨流泪却是在用树汁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因为千百年来胡杨都是( )的。(指名反馈,随机板书:无人关照)

C、出示语段,导语引读(正因为胡杨在受到伤害时会流泪保护自己,所以,千百年来无人关照的它才能有千年不死的生命,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2、抓“惨不忍睹”,品读“弓腰驼背”的胡杨。

A、指名反馈:你能说说“惨不忍睹”在段中的意思吗?指名读出相关语句。

B、出示语段,导语引读(正是这样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却能够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并随机板书:弓腰驼背)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3. 抓生存环境,品读“粗茶淡饭”的胡杨。

A、过渡:孩子们,你们知道吗,长着这么一副丑样子的胡杨,却被维吾尔族人称为 “托乎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这还得从它的“粗茶淡饭”说起。

B、指名反馈:“胡杨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 实际上是指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语句中?(随机板书:粗茶淡饭)

C、出示语段,导语引读(正是这样一个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的胡杨,却能够屹立酷暑,笑傲风霜,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D、师引导反馈:因而维吾尔族人称胡杨为“美丽的树”,不是指它的外表,而是在赞美什么?(板书:不畏艰难)

(三)总结形象,反复诵读。

1、面对这样一个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却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生长的胡杨,作者不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

回读语段:“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2、面对这样一个顽强不屈、不畏艰险的胡杨,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

再次回读语段: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四)抓“彻底”,品悟“默默奉献”。

1、作者对胡杨情有独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自己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

2、指名反馈: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受到它的无私奉献?

3、导读:彻底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所以,作者由衷地赞颂道(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交流反馈:作者想赞颂的仅仅是胡杨吗?还有什么?在生活中哪些人是这样的人?

(2)感知象征手法:本文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指名反馈)师总结:像这种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含义的表达方法,也叫象征。这样的写法既具体明白,又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大家可以在写作时尝试运用。

五、(出示)作业:

(1)推荐阅读:《西风胡杨》(潘岳)、《阅尽胡杨,天下无树》

(2)摘抄文中的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写一写:胡杨那顽强的生命和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感动,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赞一赞胡杨。(可仿照第六段的句式)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8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 16 课。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写法也极具特色: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拥戴、放肆、祭奠”等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为此,我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目的。因为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并运用方法则能学到无限的知识。只有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上,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应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据,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至于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教师还应加强引导

五、教法设计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并在“过程” 中有机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最终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生为主体,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

(一)课前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汉字的结构规律,充分利用合体字的构字特点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综合运用三种方法理解词语。⑴查阅工具书,找出词语中的关键字,弄清它的意思。⑵拆解词素,合并意思。⑶联系上下文。

3.指导学生运用审、明、读、标、划、注“五字预习法”预习课文。(审:看见题目后要想一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明:把课文后面的习题作为预习课文的重点要求。读:读熟课文。标:标出生字新词。划:划出重点词句。注:写出阅读后的感受。)

(二)课内学法指导

1.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合作、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2.通过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理解重点内容、分析重点词句、课题分析五种方法,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七、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领悟“桥”的深刻内含,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视频,生字教学视频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九、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作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出示课件1(板书:16 桥)1.播放视频资料。

2.学生看视频,听范读。

3.指导学身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指导学身生审题。(课件2)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回顾15课《金色的鱼钩》的学习过程,总结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法,做到学习迁移。

(二)检查预习效果,扫清阅读障碍。

1.播放生字教学视频,认读生字,分析生字。肆

祭奠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由拼读生字,分析字形,了解字义,培养独立识字能力。2.出示课件3,理解词语。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放肆、呻吟 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教学意图:让学生运用拆解词素,合并意思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三)品味语言,感受洪水的凶猛,体会人们的紧张、害怕 1.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让自己感到害怕、紧张的语句。2.结合课件图片资料4,组织学生品读句子。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从“咆哮”、“狂奔”、“一米高”、“放肆地添着”、“爬上”、“白茫茫”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的紧迫,为体会老汉的精神奠定基础。3.结合课件图片资料5、6、7、8,组织学生品读句子。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等词语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人们的心情之紧急。

(四)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1.出示学习方案(课件9),学生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2.出示课件10、11、12,组织学生分析老汉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意图:采用版块分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老汉每一个举动的精神与内含,体会其沉静果决,把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3、出示课件13。

教学意图:在此揭示课文的结尾,让学生认识到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从而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使其更感老汉的伟大。

(五)拓展谈话,理解“桥”的含义

1.出示课件14,组织讨论:文题中的“桥”只是指村中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机小结。

一座桥一座故事,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但是全村百姓的心里却建起了另一座桥,那就是老汉和儿子用生命筑起的生命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座桥将永远的留在全村老百姓的心中。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六)体会特点,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俱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出示讨论方案(课件15)。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3.各小组汇报本组发现,教师归纳总结。(课件16、17、18)4.课外延伸,介绍叙事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课件20)

十、说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全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完成本课的任务,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从而自然地进入文本,与文中的任务产生共鸣。

2、在教学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突出基础知识训练,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情感。

3、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后进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9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 篇10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一、基础训练营。

(24分)

1.看拼音,写词语。(7分)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这座小乡村有了zhǎn

xīn()的面貌。一些小朋友们来到这里体验bá

cǎo()、ɡē

mài()等农活,duàn

liàn

()自己的动手能力。劳动间隙,他们在田埂上xián

ɡuànɡ(),一会儿捕hú

dié(),一会儿捉mà

zhɑ(),玩得不亦乐乎。

2.选择题。(填字母)(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绷带(bēnɡ)

寒漪(yī)

威吓(xià)

B.旖旎(ní)

倭瓜(wō)

澄澈(chénɡ)

C.燕山(yàn)

玷污(diàn)

明晃晃(huǎnɡ)

D.丞相(chénɡ)

绰起(chāo)

梁山泊(pō)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若有所思

束然起敬

青筋爆起

B.抓耳挠腮

能书擅画

颇负盛明

C.烟波浩缈

乐此不彼

无边无垠

D.碧波万顷

恍然大悟

相映成趣

(3)下列属于“左形右声”的生字是()

A.娑

B.鄂

C.啭

D.迂

(4)下列歇后语中的谐音字有误的一项是()

A.小葱拌豆腐——

一清(青)二白

B.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C.精装茅台——好久(酒)

D.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里)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只管敞开心扉说出你的想法,他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

B.说时迟,那时快,小华瞬间躲开了从空中掉下来的东西。

C.小丽看着同桌的作业着急地喊道:“你要仔细做题,请勿自误。”

D.这块石头简直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在这里放哨最合适不过了。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笑了笑,竟然奏出了一支曲子,像______一样畅达,像______一样爽利,像______一样轻快,像______一样炽热。

①烈焰卷腾的篝火

②拂动花枝的春风

③踏着茅草的马蹄

④冲击峡谷的溪水

A.③④②①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5分)

(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说他是军人,他就是军人吧。(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生活过得很不好。(根据所给的情景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

(4分)

4.综合实践。

(1)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以上图片反映的是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福文化。想要进一步了解“福文化”,我们可以搜集与之有关的资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下列搜集“福文化”资料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等地方查阅书籍,查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书的类别找。

B.在网上查找资料,查找的时候,我们要输入恰当的关键词。

C.我们可以自己编写一些有关“福”的故事。

三、课本直通车。

(7分)

5.古诗博大精深,令人回味无穷。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春山月夜图;杨万里用“稚子金盆脱晓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读了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王昌龄笔下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令我们难以忘怀。

6.从《景阳冈》中我认识了打虎英雄__________;从《祖父的园子》中我体会到了萧红______________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阅读检阅台。

(35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8分)

当今,“低头族”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化的标签。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躺在床上刷手机,走路刷手机,等公交车刷手机,甚至上班开会也刷手机,各类手机软件正无情地吞噬着我们。舆论不断发声,呼吁“低头一族”重新回归生活,可收效甚微。

7.下列不属于“低头族”行为的一项是()(2分)

A.躺在床上刷手机

B.走路刷手机

C.等公交刷手机

D.用手机拍照

8.下列不属于“低头族”行为造成的危害的一项是()(2分)

A.颈椎变形

B.导致聋哑

C.影响外貌

D.影响视力

9.请你给“低头族”提两条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4分)

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16分)

军神(节选)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1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6分)

11.画“  ”的句子写出了沃克医生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体现了沃克医生对病人的心疼和担忧。

B.“七十二刀”说明病人很在意医生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刀数。

C.“汗珠滚滚”“汗如雨下”都是形容流汗很多的样子。刘伯承汗如雨下是因为他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疼痛。

13.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画“____”的部分主要通过___________描写来表现刘伯承的坚强。当时,刘伯承心里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突出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三)课外阅读。

(1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其实连参谋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托词。

艾森豪威尔却坚持要下车询问,他说:“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的,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他们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俯视被救援者的傲气。他命令停车的霎时间,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的善良。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尔雪中送炭的参谋。

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狙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艾森豪威尔一行人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认定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死定了,但狙击却没有实现,事后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临时改变了行车路线。

(有删改)

1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16.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出老夫妇的处境非常糟糕?请用“____”画出来。(2分)

17.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位参谋的提醒?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衬托老夫妇所处的环境很糟糕。

B.表现参谋的认真负责、忠于职守。

C.借参谋之口说出艾森豪威尔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从侧面衬托出艾森豪威尔的善良和对老人的关爱。

18.文中的艾森豪威尔做的一件“雪中送炭”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百花园。

(30分)

20.感动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它源于生活中的爱,是对理想执着的追寻,对责任虔诚的坚守……你一定看到、听到过一些深深触动心灵的事情,请选择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期中检测卷

一、1.崭新 拔草 割麦 锻炼 闲逛 蝴蝶 蚂蚱

2.(1)D(2)D(3)C(4)D(5)C(6)D

3.(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2)示例:他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穷困潦倒,每天吃的是别人吃剩下的饭,喝的是自来水,晚上就睡在冰冷的大街上。

二、4.(1)示例:“福”字的来源 与“福”有关的故事

(2)

C

三、5.人闲桂花落 彩丝穿取当银钲

三万里河东入海 不破楼兰终不还

6.武松 自由快乐 童年和祖父的怀念

四、(一)7.D 8.B

9.示例:建议一:合理规划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

建议二:多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多与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

(二)10.①听到刀数 ②惊讶、钦佩

③肃然起敬

11.将沃克医生平时从容镇定的表现与这次紧张的状态作对比,说明他十分担心这个年轻人,不知道他是否能挺过来。

12.B

13.军神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14.动作 示例:一刀、两刀、三刀……我能忍受住,我一定要战胜痛苦 有钢铁般意志

(三)15.示例:善良的回报

16.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

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的,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17.C

18.将大雪中非常无助的一对老夫妇送到巴黎他们儿子的家里

19.示例:善良是人的本性,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时候帮助别人,也会救了我们自己。

五、20.思路点拨:(1)回想一下有什么令你感动的事并选择一件;(2)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想清楚;(3)思考你为什么感动,什么东西感动了你;(4)然后把这件事写出来,并写出你感动的原因,争取使看你文章的人也被感动。

上一篇:国家统计局下一篇:北师大黄金分割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