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共8篇)

最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篇1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悦纳自己的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生理变化,促进生时,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理与心理的协调发

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

展。泄。

1.2 知道青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春期心理卫生常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识,学会克服青春

困难和挫折。

期的烦恼,调控好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自己的心理)中动。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

1.3 理解情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绪的多样性,学会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调节和控制情绪,向。保持乐观心态。

组织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人类是自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的可贵。

查,观察每个物

2.2 知道应该从日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会生命世界的神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奇。

2.3 懂得自尊和知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

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有损人格的事。

主题讨论。

2.4 养成自信自立

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5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的活动。

内容标准

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

活动建议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

典型案例,感受法律给予未成意志和利益的体

年人特殊保护的意现。

义。

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

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合法权益。

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害。

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

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

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容。

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哪八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

知道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

任。

教等不良诱惑。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

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盾,克服“逆反”心理。

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性格。

1.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

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

访写出报告。

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

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

1.4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

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讲

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1.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

交流在与同学发生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争吵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长辈。

盾。

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

就“公民的平等”问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

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

善。

2.4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

卑。

2.5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2.6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在经济地位

上。

论。

以诚信为题展开讨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

搜集有关资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料,讨论维护受教

3.2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育权利的途径。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以“家长是否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可以拆阅子女信件

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和日记”为题,开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展一次学生与家长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的对话活动。

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

搜集侵害消费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者权益的典型案

3.4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例,讨论如何维护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消费者的权益。

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讨论任何组织

3.5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和个人不得招用未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满16周岁的未成年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人(国家另有规定

私。的除外)的理由。

3.6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就学生中的违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法案件,如打架斗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殴,使他人致伤、权利。

3.7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致残等进行讨论。

1.1 正确认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识从众心理和好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与同学奇心,发展独立思

交流。

考和自我控制能

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力,杜绝不良嗜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理。

讨论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救助活动

1.2 正确对和英雄事迹所反映的个人与集体的关

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3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1.6 感受个

系。

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

尝试分析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自己在家庭、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学校和社区中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不同身份和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负责的公民”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进行一次主题 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讨论。

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

考察社区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内残障人群在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生活上的主要

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困难,向社区

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

务。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结合“没有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矩不成方圆”、“家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有家规,国有国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法”等格言,讨论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依法治国的重要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性。

3.3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开展“我是中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国公民”主题活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动,讨论群众举报

3.4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和舆论监督对维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护司法公正和社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会秩序的作用。

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

(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感受身边的搜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变化的资料,讨论只有在中国共产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

中国,才能发展中

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国。

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

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化,知道马列主义、毛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告。

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交流探讨为实

4.2 知道党在社

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查阅历史资料,知道中国是一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

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

义。

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

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3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4.4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5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6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7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4.8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说明:

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

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

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

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

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最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篇2

一、新课标理念体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新课程标准继续强调原教学大纲提出的思想政治课“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 整个世界都处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发展变化之中, 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 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生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不能再抱着一本“通书”用到老的观念, 要立足于时代变化的实际, 立足于学生实际,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有机统一起来, 把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从学科特点来看, 也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与其他学科比较,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任务。作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顺应时势的发展, 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而难免会造成课本的一些观点与现实有些出入的现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有敏感的政治触觉, 要站在时代制高点上, 及时把握并做好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 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新课标理念体现了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两者都着重强调了“生活实践”这一共同特性。首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强调了“以生活为基础”的基本理念。这样切实地把实践与认识有机结合了起来, 因而无论是从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方面来说,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变得不再是那么陌生, 不再是那么的遥远和高深莫测了, 而让人感觉它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其次, 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这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 新课标强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参加实践所感受到的认识要比单纯由教师传授而进行机械记忆的认识深刻得多。因此, 在新课改下, 教师一定要注重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新课标理念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这一标准理念的设定, 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课标理念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最新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 教学方法

在许多学生眼中,思想政治教学似乎都是古板的、僵硬的、毫无生气的,因此从内心排斥这门课程,不愿意敞开心扉接纳它,不愿意去了解它,因此也就学不好,成绩无法提高,甚至许多学生认为政治学习根本没有意义。那么,思想政治教学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思想政治作为教师又该如何改变学生一贯以来对政治的偏见呢?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培养和改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情的分析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

虽然思想政治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学生们却无法学好,他们很苦恼,经常会问:“老师,政治究竟要怎样才能学好呢?我背了好多都好像没有用似的,感觉考试时根本用不上,分数还是那么低,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许多老师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甚至部分教师也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学生自学就可以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首先,教师就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关于政治的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政治的帮助是很大的,学生们上我的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积极的。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到超越教材,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将“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然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在政治课堂上,我试着将时事热事引进课堂,谈谈当下的热点,并询问学生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逐步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再结合教材中相应的政治观点去看这件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多的时候,我会准备好几个热点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择代表发言,并且每次都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评,进行评分,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这样的上课方式带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更多的是一种趣味性,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引路人,还是主导人。一节课要讲解什么内容,具体怎么讲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课堂上,我觉得教师的个人魅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做到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是长辈,多多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爱上这个你。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班的学生有深层次的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他们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关于平时的考试,教师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成绩的波动情况,并且对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成绩下降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加以改进,树立其自信心;对于有进步的同学,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以继续保持获取的更大的进步。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学科在中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光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中学时期课程很多,学生要对每一门学科都进行系统的学习。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思想政治上,但是要要求学生对重点课时进行预习,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预习中不能弄懂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再进行系统的讲解!在任何学科中,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将所学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不能自己进行独立的领悟和理解,都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后作业的布置。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并结合中考对思想政治的要求,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能是单纯地丢给学生几个练习本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将答案死记硬背下来。在我的教学中,我并不要求学生每个课时都去做大量的习题,而是在比较重要的课时中,挑出几道比较经典的题目,能够重点考查学过的重要知点,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复习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不能把时间花在大量的机械的烦冗的题目上,那不仅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精力。

最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篇4

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二、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一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进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培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一2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

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设

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逢。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

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造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2.学习活动建议.

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

通过晨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进。

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3.评价要点

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

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阻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2.学习活动建议

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扬。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搞活动。

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2.学习活动建设

用写生(音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学习活动建义

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

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甩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

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3.评价要点 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 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物品的用选,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击,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

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 的习惯。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2.学习活动建设

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皱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

3.评价要点

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期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捕,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谜。

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造型一裹现”学习领域 1.目标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同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回、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拌画面。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面小的空间关系。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差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

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

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的设计。

3.评价要点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祛和应用。

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学习活动建议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面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

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重要美术家的信息。

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缩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

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效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连续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

2.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 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3.评价要点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7~9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创造。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毁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适时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美术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教材的缩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缩写教科书时,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志度。

(四)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学校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核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九年级政治课程标准 篇5

宋景堂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的认清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中学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责任”的概念模糊。一些中学生认为责任只是对成人或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没有关系;一些中学生对责任的范围认定比较狭窄,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属于责任范围之内。

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二是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一些同学在承担责任后获得回报时兴高采烈,一旦付出代价则垂头丧气。同时,一些同学面对责任采取能躲则躲、能逃则逃的态度,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逃避责任的后果,如失去人们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等。三是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

四是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没有勇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的勇气,是衡量中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的重要标志。中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但自由与责任是统一的。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负有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例如,我们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自由地在马路上来往。一些中学生往往只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犯了过失或错误时,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责任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评估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培育“四有”新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框分为两目,即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第二目“谁在对我负责”。

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哪里?当自身的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肩负的责任有何变化?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了解这些问题,增强责任意识,更好地肩负集体、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是设计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的主要意图。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肩负起应负的责任,才能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把学生个体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其公民意识,也是设计该目的一个考虑。

认清自己的责任,敢不敢承担?如何承担?如何看待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些问题是第一目的逻辑延伸,也是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环节。因此,第二目目题以设问的方式突出这一层意思。

第二目是从学生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展开的。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社会的角度看,无数的人在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奉献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和谐、美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到,“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应该具有责任感”,更好地报效社会和祖国。第二框分为两目,即“什么代价什么回报”、“我承担我无悔”。

撞碎了商店的玻璃,就应该赔偿;陌生人有了困难,应该主动帮助;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应该努力学习;作为班干部,就要多为同学着想„„这些都是负责任的表现。承担这些责任,就要付出金钱、努力、时间、精力等,但收获的是心灵的安宁、幸福和难以言说的喜悦,是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承担责任,既意味着付出,也意味着收获。收获的可能是物质的,但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财富。在第一框的基础上,第二框第一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利于学生面对责任时作出合理的选择;在作出选择后,义无反顾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走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是第一目的深化。面对多种责任选择,面对不同的代价与回报,学生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是作为社会的人,许多责任是不可选择而必须承担的。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公民,我们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这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这些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逃避?还是“我承担我无悔”?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自我体会。但是,教材没有停止在这一层次,而是启发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把自己并不充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有的人为了穷困山村娃娃的读书声,舍弃功名利禄,承受着孤单与寂寞;有的人舍身救人,事后却悄然离去„„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却不言代价与回报。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中学生,应该敬佩这样的人。

应该说,什么是责任、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教材始终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升华,给学生一种亲近感。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从学生的成长逻辑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具有新的时代风貌,他们敢于挑战,富于创新,具有开放、平等、效率、竞争意识。但是,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讲实际、要权利,不愿意尽义务,对社会和集体只谈索取,不讲奉献,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而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只愿意当主角,不愿意做配角,不愿意做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一些学生责任意识弱化,荒废学业、厌学、逃课、考试作弊、说谎、破坏公物、异性交往时行为不检点、迷恋网吧以及垃圾文化等;个别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公益性活动不感兴趣,觉得有利的就做,没好处的就不干,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主张放弃远的、抛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等等。凡此种种问题,都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充分尊重和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尊重和关心集体、社会的利益?做一个敢于承担集体和社会责任的公民?第二课在第一课对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等问题进行一般性的探究之后,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进一步展开,意在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一课与第二课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第二课分为三框,即“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一框分为“我是集体的一员”、“关爱集体人人有责”两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全书展开的逻辑起点之一,也是关系每个学生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大问题。第二课开门见山,说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血肉相联的关系,强调集体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引导学生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逐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自己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做到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呢?这就过渡到第二目“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教材尽量从学生与学校这个集体之间的关系展开,如引导学生明确应该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在集体中善于求大同存小异等,以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础上,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从公民的角度,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到胸怀祖国,放眼天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地服务社会。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一个公民,要在明天肩负起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今天就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回归,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在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日渐增长,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肩负起这一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就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了解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培育者和建设者。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国,学生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二单元设计了三课,即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对学生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使他们感到困惑。例如,对外开放带来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什么发展还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面对极少数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我们党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原则立场?等等。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释疑解惑,坚定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念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本单元的三课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相比较而言,第三课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只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说,认清基本国情也是学生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前提,是报效祖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课共安排三框,分别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的基本路线”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框第一目“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通过从世界的角度展示中国的形象,揭示当今世界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国家,二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第二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我们国家的“家底”──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从逻辑关系上看,第一目与第二目关系密切,容易把握。第三目“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可以放在“党的基本路线”中讲。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安排,而是在讲清楚基本国情之后,单独作一目列出来。这样设计,主要是更加突出党的指导思想的极其重要性,并启发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面对新的挑战,应对更多的风险,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是第一框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所以如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一条科学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该框用两个目分别从“是什么”和“如何坚持”两个方面对党的基本路线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为着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内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框第一目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第二目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意识,激励他们“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第三目主要介绍“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理论及其实践、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等内容,增强学生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与第一课、第二课相比,第三课的内容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理论性、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多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例如,可以结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和学生的美好生活引导他们体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科学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结合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学习、借鉴的历史,理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深厚民族感情”和我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可以引导学生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体会“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等等。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我们国家如何才能适应世界形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如何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如何?它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国家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对于正在睁眼看世界的中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全面了解这些问题,既是进一步认清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必然要求。

第四课共设四框,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现代科学技术对学生生活、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感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道理。接着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第二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道理。如果说第一目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二目阐述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首先从世界的角度说明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具体讲述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引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道理。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引导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各种表现及其严峻性,理解“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道理。

第三框分三目。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阐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第二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从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道理;其次,引导学生从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国情出发,体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再次,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命运的道理;最后,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第三目在第一目和第二目的基础上指出两点,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世界竞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二是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从总的方面来看,第三框的三目是由总到分的关系。

第四框设两目。第一目“我们共同的家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从世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及人类所取得的共识;二是结合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可以看出,这四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融入世界,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

第一框由两目组成。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感悟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影响。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会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框设计了两目。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这两框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对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上;中华文化的力量也集中体现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力量上。两框内容体现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上。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如同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受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甚至还没有意识它们的存在。因此,在讲这一课之前,请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对他们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所学历史,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史料,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爱国、自强、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材料;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宜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对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社会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领域。中学生要自觉地肩负为祖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从而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具体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同时,第三单元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共同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果说,本书四个单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单元就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全书是一根完整的链条,第三单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基石。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通过什么途径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了解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引导学生维护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共设三框,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一框设两目。第一目“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方式;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职权。第二目“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切国家机关要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应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等内容,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第二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从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根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度更加严格等方面,凸现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两目内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共同服务于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这一教学目标。

第三框设两目。第一目“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结合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培养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目“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意在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看出,这三框体现了知识、能力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重在培养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意把握这一课内容与前面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可以从宪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根本任务、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的理解。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公有制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的日益显现,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还存在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要提倡节约?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内容。

本课共设三框,即“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和“学会合理消费”。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感受身边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状况。第二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表现形式、地位和作用,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原因。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主要启发学生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第二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作为个人,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创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贡献。第三框设两目。第一目“消费面面观”,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第二目“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意在鼓励学生逐渐确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做到合理消费。可以看出,这三框内容从国家和个人两个维度,帮助学生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提高合理消费和科学理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多凭借前面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际,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等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方面,可以结合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等事例,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体会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四个尊重”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请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探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最好把基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上。有的学生家长在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工作,有的在效益不是太好的工厂工作,有的在私营企业中工作,有的自己投资办厂„„这里面有许多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资源、信息。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做好分析、探究工作,正确引导,就能把课堂教学内容讲活。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文化形态上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西方文化等。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是主流,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为所欲为等有害思想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并影响着中学生。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文化的诱惑,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在这种情形下,给他们以入情入理的引导和启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不仅有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把握正确的航向,而且有利于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第八课就是从这一角度设计、安排的。

该课共分两框,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一框分两目。第一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先进文化的含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及要求。第二目“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先从总的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两个方面分说,最后从总的方面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神州开遍文明花”,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会其作用,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二目“细微之处见行动”,在第一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活动,以实际行动浇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

可以看出,第一框主要介绍相关知识,第二框重在从实践方面加以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以收到以知导行、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链接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联系起来,加深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解;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等等。

请教师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这些活动?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的?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对精神建设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一单元从公民责任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沿着这一思路,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生和生活中的压力,迎接美好的明天。教材从学生主体出发,最后落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放飞我们的理想”、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组成。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21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奋斗历史,更好地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

本课共分两框,即“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第一框设两目。第一目“走近共同理想”,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帮助学生明确这样几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代代相传的精神”,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第二目“艰苦创业与时俱进”,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鼓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事业;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特别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联系前面学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等内容,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作用;结合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每一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实现理想的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是什么?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学习意味着承担方方面面的压力。人生充满选择,面对生活的岔路口,我们应该怎么办?迎接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是本课的主旨。

该课共设四框,即“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和“拥抱美好未来”。

第一框分两目。第一目“给未来插上翅膀”引导学生感悟这样几点: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家庭生活等方面追求的目标;理想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理想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第二目“通向理想之路”,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根据自己的理想规划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奋斗。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学习压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的,由此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也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学习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第二目“从容面对考试”,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压力形成的原因,学会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掌握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办法,做到面对考试也从容。

第三框设两个目。第一目“生活的岔路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选择,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岔路口,要慎重进行选择。第二目“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引导学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掌握必要的方法和策略;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任何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要学会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做自己的主人。

第四框安排两个目。第一目“迎接社会新挑战”,引导学生明确,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开放的胸怀等。第二目“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注重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学习、考试、挑战、选择、能力、素质、持续发展等内容,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在探究过程中,请教师多多了解学生平时的反应,关注学生存在的疑惑,结合教材内容给予有价值的启发和指导。面对学习和考试方面的压力,许多同学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篇6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一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进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段),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耐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进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阻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镬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拌。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避”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橱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一2年级)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进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兢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建续皱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昀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建续毁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2.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 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

3.评价要点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7~9年段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创造。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垭阿,参与网络的交流。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硎唬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氯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氧目,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磐学生摩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造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裹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阻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阻是分数、等毁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肪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适适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jI|黉术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倒,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著直接的影响。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编写美术教材

教材的缩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倒、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缩写教科书时,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蕞

谴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志度。

(四)鼓髓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I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黠像赉源

学校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核外美术教学的赉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赉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罱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裸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四学段(7 ~9年级)阶段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物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评价建议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设计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或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讲座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练习制作陶艺小品。评价建议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物征。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评价建议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物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其他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活动建议: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教学活动建议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组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组网,参与网络的交流。·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伤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最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篇7

一、以教学目标为纲, 指导评价目标的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 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相衔接, 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其中包含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的或目标的精辟概述。然而我认为, 思想政治能力培养也好, 思想政治素养全面提高也罢, 不是依赖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 而是在于以教学目标为纲, 指导评价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有两个基本点: (1) 它是教育主体的一种预期, 体现了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尽管并非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预设的, 但在教学中预设仍然占有突出的位置; (2) 这种教育主体的预期蕴含的是一种教育价值。教学目标的确定实际上是教育主体的一种价值选择。这样的评价目标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学习的乐趣与收益。

二、价值一元化与评价多元化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 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依靠考试这一方式, 然而考试又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 以致在教学的时候产生了重成绩轻能力的倾向。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应强调价值一元化与评价多元化和谐统一, 即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评价策略,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评价的多元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都是教师唱独角戏,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外。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大力提倡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远远要比教师的评价更贴近生活,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外, 也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起来, 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过去的考试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们可以尝试将考试的内容分开, 实行分项考核, 也可以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分开进行考核, 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能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脱颖而出,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 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 还应该对学生健康人格进行评价。

3. 评价应能激励学生学习。

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促进自我的激励。在评价中或是通过评价, 我们应该注重激励学生, 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树立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信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价的激励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明确提出对学生的期望,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靠近。同时, 教师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少一些严厉的表情和尖酸的言语。

课程标准视域下的中学政治课教学 篇8

一、变传统教学为案例教学

“政治课讲的内容太枯燥”“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概念条条”“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这是许多学过政治的学生的感慨。确实,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是抽象而深奥的,如果再从概念到概念,以理论理,就事论事,空洞说教,只有抽象的理论没有具体生动的实际,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的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法律强制性特征”时,我投影了2002年3月27号《生活导报》的新闻案例:“给邻居断水近一年,市北法院判决维修,但楼下拒不执行,最终执行干警上门强制执行,一个多小时候接通。”之后,提出问题:1. 材料说明什么问题?2. 结合材料分析原因?3. 如果你家发生此事,你怎样做?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做法,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观点热烈。

二、增加课堂教学灵活度

灵活主要体现在“活”字上,它体现在传授知识的灵活上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它体现在灵活处理教材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死抠教材,既可遵循教材本来的编排顺序,又可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新的知识体系;它体现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机应变,有效地变换教学方法及手段,保持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正确对待货币”时,我先问学生是否喜欢钱?学生都说喜欢。我说也有例外:“一天,有个家伙在散步,看到地上有一块肉和一元钱,它把肉拿走了而钱却留下了,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一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之后我说:“这个家伙是一只狗。”学生听后哈哈大笑。紧跟着,我追问学生:“人为什么喜欢钱?”学生答:“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财富的象征,生活和经济建设都离不开货币。”这种巧妙的提问,灵活的回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整节课生趣盎然,学生的倦意顿消。

三、设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知识点时,我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接着,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这一问一答,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四、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滿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30多万人口和1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1990年与办特区前的1979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63.4倍,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11.8倍。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3.7女生节活动简报高校下一篇:绝美的古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