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小学社会课应重视社会实践(精选13篇)
大家都知道,实践性原则是各科都应遵循的原则,对小学社会课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特点又充分体现 了这一点,这是由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社会教学大纲》中规定:“社会课的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 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他们对 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大纲中规定的 教学目的呢?
一、重视社会调查,讲求调查实效
翻开社会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设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小栏目, 其中“活动”这一小栏目中有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小调查。从社会课的.编排特点上,我 们也可以看出,它讲究单元教学,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启发学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会,到社会中去实践。因 此,教材在编排上除了设有社会小调查这个小栏目外,还另设了与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联的,要求学生走出课 堂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一定 的时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 生深入周围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具体感知,从而获得安全的知识,切实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 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两点:(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会生活环境。(二)、结合各行各业人们的生 活实际,理解人们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关系。本单元共有五课,其中最后一课是活动课《周围社会小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也是对前四课的总结。调查的内容有:人口、学校、医院(卫生 所)、商店(供销社)、道路、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乡文化站)等的变化。在教学中,仅凭前四课的课 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突出单元两点教学重点势必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我们都清楚,每个家庭周围生 活环境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才能进一步 地认识家庭周围生活环境。
社会调查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其次,编写调查提纲,使学生在调查前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周密 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第四,认真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认识社会为线索,由近及远。就范围来讲,从小到 大,从知识层次来说由易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教学内容,而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则是 为了最终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重视实践,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是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辩别方向,培养学 生认识和使用平面图的初步能力。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方面的知识比较
一、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要更重视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第一, 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将主要是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我们还是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社会主义更多地体现在国家要干预。
第二, 我国仍处于经济总量强盛和人均水平相对低下并存的阶段。这是发展中的一对矛盾。我们国家强了, 钱也多了, 政府财政收入也比过去多多了。现在一个星期的财政收入等于过去一年的。但是我们人均水平还是相当低的, 这就意味着发展的动力还是很强。我们还不是一个富国, 还不能按照富国的标准去制定各项政策。
第三, 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给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使我们改变过去的做法。但是在经济发展中又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在未来一段时期中, 我国的社会政策仍然需要考虑如何控制劳动力的成本;在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 将可能出现新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第四, 我国将面临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经济竞争。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下, 我们主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 都是低层次的竞争, 拿我们的廉价产品去竞争。转变发展方式, 将更多地与发达国家竞争, 我们以后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会比以前更加激烈。
第五, 我国会面临公民权利诉求下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再是老百姓“被民生”, 解决民生问题不是给老百姓恩赐民生。随着民众权利诉求的提高, 老百姓会将民生看成是自己的权利, 会更加主动地要求民生。
第六, 我国将加快决策公开化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也使得对社会政策的制定进程以及社会政策的评估讨论越来越多, 使得社会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更加复杂化。
第七, 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将加速。现在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在加速, 城乡二元结构也正在变化中, 而且将来会更迅速地变化。我们如何应对这样一种快速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呼吁要加速城市化进程, 但是城市化加速以后又会出现什么样新的情况?会不会使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变为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如果真的是这样, 那将来的问题会更加复杂。
第八, 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到来。过去我们说人口老龄化说了几十年了, 但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真的会快速到来, 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在未来一二十年中进入老龄化阶段, 这将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 而且会很严重。同时, 人口红利的拐点即将到来, 这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国家的角色应该更多从“经济国家”角色转变为“社会国家”角色, 或者至少是“经济—社会国家”的角色, 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 各级政府应该像过去30多年里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社会发展, 为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建立“硬指标”, 像过去30多年里重视GDP那样重视社会发展指标。
二、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一,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更加坚持公平原则, 将过去“稳定优先”的原则转变为“公平优先”的原则。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公共行动去处理公共问题, 需要调动大量的公共资源, 会涉及更加复杂的公共资源分配问题, 因此公平原则更加重要。而且,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社会福利开支越大, 对公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两个陷阱:一是避免公共行动和公共资源投入不足而难以抵消市场机制的不公平后果;二是避免公共投入的不当而造成的公共资源不公平分配问题。相对说来, 避免后一个陷阱的难度更大。因此, 特别要注意防止社会强势群体对公共资源不公平地过多占用, 同时应尽量避免将公共资源作为安抚性的手段去解决某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新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公平原则要求正确地处理维护社会公平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维护社会稳定并不必然矛盾, 但后者是比较低级的原则, 将维护稳定的原则置于维护公平的原则之上, 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 也很难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在我国新时期利益矛盾日趋复杂化的情况下, 只有始终坚持公平优先的社会发展原则, 避免为解决某些眼前的棘手问题而牺牲公平原则, 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从根本上保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需要和调动人的潜能。过去的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社会政策行动比较重视“物”的方面, 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总体能力的提高等, 而对如何惠及普通民众尤其是如何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要重视不足。在新的社会发展方式中, 促进人的发展和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为此, 所有的社会发展行动尤其是社会政策行动, 都应该围绕着这一基本目标展开。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是否恰当, 都应该以其能否公平和平等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能否提高各类社会服务对弱势群体的可及性、能否促进人的发展为标准。
第三,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更加强调公共行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新的社会发展方式在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中, 应该建立以公共行动为主导, 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只有坚持以公共行动为主导, 才能使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应有的公共目标, 在满足所有民众的需要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方面, 更好地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 市场经济仍将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在各类社会服务的提供中适度引入市场机制, 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约束不合理的和过度的服务需求, 并且使居民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第四,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广泛社会参与来实现。根据我国国情, 至少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应该建立在国家主导的基础上, 但同时也应该注重调动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在社会发展行动中只依赖国家而忽略调动民间的力量, 以及一味地强调“国家退位”和社会服务的私有化或民间化都不利于社会发展, 而只有探寻政府与民间有效结合的制度化方式,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发展中, 坚持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 政府的主导是主要的方面。政府在调动社会发展资源、实施社会政策行动和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制定各项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规则和规划等方面, 都具有民间组织所不能取代的优势。第二, 民间参与应该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体制和规划中, 并且能够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与引导, 其重点是得到来自政府的稳定的财政支持。第三, 社会参与应有多元化的主体制度, 包括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增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能力, 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并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以及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等。
三、确立以促进人的转变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比如慈善部门应该从社会化媒体方面入手,寻求募集善款和交流策略的改进。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慈善部门应该重新审视社会化媒体对现今人们联系、交流、激励的影响。
加利福尼亚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大卫与露西·派克德基金会(Dayid and LuciIe PackardFoundatlon)的社会化媒体专家贝丝·坎特认为。如果现在不马上开展通过社会化媒体募捐的项目,那么以后你将永远是一个追随者。
可以考虑一下全球最流行的社会化网络——脸谱网,现在不仅成为年轻人交流的平台,也在不断得到婴儿潮—代人的关注。
在今年4月,脸谱网的访问用户已经达到2亿,是去年8月的两倍。
或者也可以考虑一下巴拉克·奥巴马前所未有地运用社会化媒体募集资金,以及寻求支持者获得了2008年总统大选的胜利。
坎特认为,慈善部门应该将社会化媒体纳入其慈善战略中,可以不妨先从小规模的市场化试验入手,制定一些集资计划和营销项目。
在2007年12月13日下午3点零一分,凯斯基金会发起的社会化媒体竞赛开始后一分钟,坎特就参与到了比赛当中。在竞赛中筹集捐款最多的人将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坎特充分使用了多种社会化媒体工具,并利用他们在社会化媒体方面的技巧和丰富经验来推广这项活动,同时为了让她的读者便于了解比赛情况,她也不断将活动的进展发布在她的博客当中。
坎特在全球捐赠网(GlobalGiving)上添加申请,通过电子邮件以及博客,共募集了4.3万美元善款。
在过去的通过社会化媒体募集善款的过程中,她已经为致力于解决柬埔寨贫困儿童生活问题的分享基金会(The Sharing Foundation)募集到了21.5万美元。
“着眼于细微之处,勾勒出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不去做那些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通过不断的积累,集腋成裘,我通过社会化媒体建立了一个捐赠者的社会网络。”坎特说,“慈善部门应该认真重视人们在网络博客上对其所从事的慈善事业的评价。”
坎特认为,倾听、学习、改进,对于慈善部门有着重要的意义。她还认为,社会化媒体不应该作为慈善部门可有可无的战略选项,而应该作为必选的一项,因为其对于重新构架慈善部门,创造更有效率的慈善网络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慈善部门也不能忽略新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出现。虽然慈善部门可以和以往一样慢条斯理地保持过去的工作方式。但是他们同样应该理解传统的募集善款的方式不会永远有效运行。”她说。
链接: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在当今的网络社会正在不断成长,并已经成为营销界最热门的话题。它不但改变了世界互联网行业的格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在慈善领域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尽管中国国内的慈善领域还没有对此足够重视,但是在国外趋势已经渐渐明显。
根据美国系统的研究定义,社会化媒体是由新兴网络媒体组成的总称,这些新兴网络媒体有以下特点:
1,参与性:这些媒体都有感兴趣的用户积极参与贡献内容和反馈,媒体和受众逐渐混为—体;
2开放性:这些媒体都对用户开放,除了一些密码保护的内容外,几乎对用户评价和使用内容不设任何门槛;
3对话性:传统的大众媒体是把内容和信息单向对受众传播,而这些新网络媒体是双向性的对话交流;
4社区性:社交媒体都允许成立社区,让用户之间快速高效地分享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娱乐、旅游、政治等;
5,关联性:大部分社交媒体鼓励用户相互关联起来(比如通过邀请好友加入),同时媒体本身也积极与其他媒体或资源相互之间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课的开设就是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1 )我国的社会课采用的是综合的广域的社会学科模式,建立和加强了历史、地理、法律常识等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2)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课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思考能力,注重教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体现了当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一、由于我国开设社会课的时间较短,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施等方面难免存在问题。感触较深的是:
1.社会课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社会课是一门新课程,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 要性;它又是考查课,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挥棒下,它就变成了不重要的课。有些学校随意挤占社会课课时, 甚至在一些农村学校,就根本不开这门课。
2.课程设置中教学时数偏少 社会课涉及面广,容量大,教学任务较为艰巨。我国的社会课安排在小学最 后的三个年级进行,与社会课的知识容量相比,课时相当紧张。作为一门新课程,在现阶段内,很难保证教学 目标的顺利实现。
3.教材建设亟待完善 我国社会课的教材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在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 员会审查的教材已达6套。目前的教材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内容多,知识过于零碎,与 课时不适应。二、我国各地、各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发展不平衡,对教材存在多层次的需要,现有教材的程度要求区别不 明显。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表达形式需进一步完善,以利于更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社会课是在1986年设置,正式开始实施教学是1995年。首先现任教师成份复杂 :多数学校是由过去教史地的教师来任社会课教师。由于六年制小学地理课到今年秋季才能结束,地理教师现 兼教社会课。有的学校由其他教师代课或兼课。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它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与史 地课程大相径庭。其教材建设、教师的培训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在任教师的水平亟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亟待 加强。
二、对今后我国社会课程发展和师资问题的思考:
1.加强和重视社会课程。社会课是培养当代合格公民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反映了当代生活的许多不同层次 ,涉及法律、商业、环境保护、自我保护等内容,对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又是 一门综合课程,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的重大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行政部 门应充分认识社会课设置的重要意义,科学地进行课程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转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指导思想入手, 在组织教学实施、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时,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尽快使小学社会课发展完善起来。我国现阶 段内,还应集中科研、师资等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从课程、教材、教学实施等方面对社会课进行调查、研究、尽快解决现有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真正落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保证我国小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顺利进 行。
2.以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去认识社会课。社会课是课程优化的结果,它吸收了心理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和教学论的新 成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过去以“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分学科教学的 模式,建立了新的综合课程。它增加了观察、分析、实践等内容,更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能。它的 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逐渐扩展到国家、世界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是以丰富的感性知 识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面向世界、树立全球意识,并逐渐达到认识社会规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宽广的草原,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生机勃勃;美丽的田野,因为有了稻谷的陪伴,才显得精神抖擞。同样,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才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它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
那年刚放暑假,我和小奶奶还有弟弟去海宁做客,在等车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位阿姨,看他不停地翻包,就想到她一定是遇到困难了。我上前去问:“阿姨,有什么问题吗?”她愁眉苦脸地说:“也没什么,就是今天出门是忘带硬币了,包里只有几张一百元,待会儿等车来了,就要投银币,可我没……”“阿姨,别急,我这正好有。”我从口袋里掏出1元钱,说。“给您!”阿姨感激地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样,等到了海宁,阿姨请你吃冰激凌好吗?”“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摇了摇手说。阿姨摸了摸我的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好意思地说。说完,正好车来了,我们一起做上了车。阿姨坐在我身旁,与我说话,“你那个学校的啊?”“我是在袁花镇中心小学读的。”……
我们越聊越开心,在第二站的时候,一位住着拐杖的老奶奶上了车。那时人很多,老奶奶没有座位坐,只能站着,一位大哥哥看见了,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自己站着,老奶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一下子被大哥哥的举动温暖了。在旁的阿姨也不禁说:“现在的孩子都这么懂事啊!”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小公民。一、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小公民。
二、具体安排:
1、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知识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与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是在开展的一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建议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自己去处理与玩伴发生的矛盾;当客人来访时,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礼貌地待人接物。这么做就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年龄及认识规律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首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教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利用外出旅游、探亲的机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累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获取课本上、课堂上无法获得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中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服务于社会,如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上参加义务劳动等,这样将学到的社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会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这样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一、目前我国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小学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全国上下各级教委、学校对小学品德教育的认识程度与开展都在不断提高, 但就目前来讲, 我国小学品德教育仍然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具体的阐述。
1. 教育观念僵化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育教育观念僵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对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在当前教育体制下, 受社会形势、升学率、学生家长等因素影响, 许多学校依然“分数”、“成绩”放在了首要位置, 重“智”轻“德”现象十分严重.因为他们把升学率、生源以及学校的声誉作为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提, 从而导致把与应试无关的思想品德课程严重忽视, 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小学品德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 阻碍了品德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 思想上还是“大人”教育“小孩”的老旧思想, 学校和老师没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足够重视, 也造成了品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 课堂教育效果欠佳
由于一些小学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将品德教育排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自然、音乐之后, 对品德教育的不重视严重, 直接导致对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的短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育部规定, 小学品德教育每周应安排三个课时, 可现实生活中, 多数小学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导致课时严重不足, 甚至一些小学还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品德教育课时, 以提高自己的授课进度, 等等。第二, 教师素养不高。因为对小学品德教育不重视, 一些学校师资配置也不重视。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80%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只是, 有的学校甚至是用“主课”老师“兼职”品德教育的课程。第三,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实际的品德教学过程中, 由于多数品德教育的任课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注重课本, 过多地进行抽象化的品德理论的传授, 忽略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接受程度的内化效果。这些不但没有从品德上去引导帮助学生, 反而引起小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抵触情绪, 严重影响到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 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全面
小学品德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小学品德教育忽略风土人情教育, 这个现象的存在, 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学品德教育脱离了实际生活, 同时, 因为思想观念僵化, 大部分的小学忽视传统节日教育, 传统节日在小学生的印象中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放假”, 因为学校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学校因此放弃了隐形教育的机会。此外,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的整合不足。小学的品德教育是一个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这四个模块组成的有机的系统。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 都会影响着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出路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遵从学生的主观感受, 构建新型德育师生关系, 在更新教育方式的同时, 也要注重整体优化学校教育,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实施机制。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也要注重社区渠道,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社会的配合下, 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同时, 家长也是其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家长的言行举止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 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德育行为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应加大社会力量及宣传力度来呼吁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使更多的家庭走出对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
2. 优化学校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是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计划与目的, 选择合理、适当的内容, 有计划、系统地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形态。因此,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品德教育实施机制。具体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对小学生而言,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 在他们眼中最权威的就是老师, 因此提升小学品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其次, 完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具备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衡量、评定学生的行为标准。最后, 创新课堂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枯燥、单一, 不能起到培养、引导小学生积极、自主的思考作用, 并缺乏启发性与创造性。因此, 我们必须对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调整。创新课题的教育内容, 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独立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立体整合社会综合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不但是一个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切实提高小学生德育素养、全面丰富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 更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各地方政府与地方教育、学校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思想品德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从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入手, 加强品德规范的协调与制约的相互关系, 并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媒体等手段进一步引发社会所有成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程度。便于从社会大家庭的氛围中, 去结合学校、家庭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使其德育的形成、发展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达到国家教育部对小学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 全面提升我国未来的整体国民素质, 促使我国更加快速、稳步地走向复强、振兴之路。
总之,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 在激情中培养参与品质, 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在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品德, 在品德教育中, 要改变“填鸭式”和“概念式”的局面, 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生动的、主动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艳林.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贴近”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 (学研究) , 2011, (03) :35-36.
[2]赵守兴.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J].发展, 2010, (05) .
[3]吴速建.思想品德课提问艺术微探[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7, (05) .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小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49-01
新课程标准中有提到,课程基础应该是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体验以及认识是帮助学生形成品德和社会性的主要来源,学生的生活感受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1]。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质量。
一、通过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与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将其潜在的认识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借助音乐、猜谜语、实物演示、录像视频、语言描绘、游戏等方式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为学生设立的教学情景要尽可能贴切生活,足够形象,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一开始就被吸引,在整堂课都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实际上,也就是要足够重视课文导入环节,从上课开始的一刻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层层递进,那么整堂课学生都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样课堂教学质量就有保证了。
教师创设学习氛围时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方面采集事例,使课本上的内容变成生活中实际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就像将理论用事实表达出来,让课本与学生的距离更近,将课本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课本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化使学生更易了解[3]。
比如,教师在教学《伸出我们的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社会上存在多类弱势群体,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指导学生将心比心,对弱势群体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要表达对他们的尊重,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弱势群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残疾人,让学生单手穿衣服,蒙眼走路,不准说话,仅用手势向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应该尊重残疾人,在生活中应该尽能力帮助残疾人,比如主动为残疾人让座。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本内容,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共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情境进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开展探究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品德与社会》中有提到,情感的发展不能被认识的发展代替,人认同一种价值,除了由于认知,还由于情感[4]。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想激发学生真实的道德认识和体验,引发道德情感,就必须保证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谢谢你,平凡的劳动者》这一章节时,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了解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人为我们服务,共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假设生活中没有一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自由思考并发表看法。有学生说,如果没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那我们生病就没地方看医生了;有学生说,如果没有警察,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更多交通事故,人们的出行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学生说,如果没有清洁工叔叔阿姨,我们的生活环境肯定会变得臭气喧天。通过学生自由的假设,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这些人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再教育学生要尊重这些人,在生活中遇到这些人要礼貌的问好,要感谢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过程中要将学生的生活考虑在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会自己思考问题,通过独立的探讨,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学生生活与发展的共融[5]。
比如,教师在教学《规矩与方圆》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明白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则,完成规则的初步建立,了解规则存在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规则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游戏入手,让学生思考平常玩的游戏都有哪些规则?对于不遵守规则的伙伴,其他伙伴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规则在游戏中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再将其延伸到生活中,是维持生活秩序的重要方法,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品德。
四、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教学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实际,以课本为基础,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科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振洲.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5,(86):179,185.
[2]刘磊.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127-127.
[3]宋长青.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J].新课程·下旬,2013,(12):42-42.
[4]熊建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重在学生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22):78.
“绿色环保”柏林行
4月16日,柏林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拉开了序幕。作为年龄最小的班级——学前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小学一年级一起前往柏林小广场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柏林行”的活动。
本次活动以环保为主题,融保护环境、观察生活、绘画记录、研究问题、娱乐活动等为一体。在活动中,孩子们手持垃圾袋,对道路、草坪等处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大胆主动地去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孩子们亲身体验“捡拾垃圾”,不仅培养了他们自身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而且对于唤起游客的环保意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从活动后《社会实践调查表》的反馈信息来看,孩子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从自己做起,营造绿色、和谐、文明。
争做环保小卫士,力扬柏林新校风
4月16日,柏林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小广场加了主题为“争做环保小卫士,力扬附小新校风”的课外实践活动。
一路上,孩子们兴致勃勃,都说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身于这次活动之中。希望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孩子们在公园里用自己的行动证实着自己的许诺。
在公园里,孩子们一只手拿着塑料袋,另一只手在地上忙碌着。孩子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偏僻的角落,用小手把平时不易发现的烟头、小纸屑等都一一清除;针对一些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孩子们还进行了劝阻。在烈日下,整整一个上午,孩子们努力着,坚持着。
他们的行为影响了周围的人,得到了游人的认可和好评,迎来的谢谢之声无数。还有游人夸赞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意识,这种积极认真的做事态度,真佩服!”游人纷纷表示今后也要做一个环保的公民。
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也加深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还子们都说今后要从自己身边的自己能做到的小事做起,和自己身边的亲人、同学一起保护地球妈妈。不仅如此,在这次活动中还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我当上小记者啦
4月18日上午,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来到柏林街各主要街道,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小记者采访。
此次活动内容为,分小组走上各主要街道,收集抄写店名商标,采访店名商标含义,向店主或营业员采访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相关话题,做好记录,回学校后交流总结,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同学们分成八个小组,分别由八位老师带领,分区域开展活动。
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同学们在南主要街道,走访了店铺,有服装店、书店、超市„„孩子们说,非常喜欢这次活动,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更广阔的领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怎样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礼貌、谦让的文明意识。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过程:
今年6月份,我跟随我班的一小组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常德市的紫桥小学,一走进校门,就看到很多可爱的小朋友在欢笑嬉戏,到处是天真灿烂的笑脸,仿佛一群欢乐的小鸟在天地之间翱翔歌唱。我们几个大学生顿时心情澎湃,突然怀想起小时候的我们也是这般的可爱。
我们走进一栋教学楼,今天来的目的主要是听听一批来自不同小学的教师讲课比赛,这还是第一次以一个实习生来参与这种活动,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刚走上二楼,突然有一群小朋友排着整齐的队伍对着我们喊道:“老师好!”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似乎对这个还不够适应的我们怔怔地望着他们好一会才回过神来,霎那间笑脸如花。真的是一群很可爱的小朋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间教室里面坐满了老师,我们几个找了个座位就坐下听课了。在听课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位老师,不过很可惜,我没听清她们是哪个学校的老师,但他们的讲课方式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老师我暂且称呼为A老师吧。A老师给孩子们讲的课文是《我的第一首诗》,她一开堂就对孩子介绍主人公,但却是以朋友的身份来介绍的,让孩子们觉得仿佛是在听一个朋友的诉说一样,自然而不拘束。接着A老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一边熟悉课文一边思考问题。
A老师的板书特别的工整,态度特别和蔼,整个过程都面带着微笑让人感觉很舒适。
A老师特别注重朗诵这一方面,她总是让孩子们去读一句或一段话,但要有感情的去读,并教孩子们该用怎样的语调和情感去读出来。
A老师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当一个孩子回答完之后,她都会以赞扬孩子的方式来提高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她还善于利用幽默充满激情的口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这个老师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那么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这位B老师(暂且这么称呼吧),她是一个充满热情有风格迥异的老师,她的全部课程几乎是以讲述一个童话故事般来完成的。她讲的课文题目是《仙人掌王国》,她是一个善于运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他一开始就以很多仙人掌照片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结合课文来为孩子们一一作介绍,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并善于与孩子们互动,比如让孩子们以我是仙人掌的身份来介绍自己,构思新颖有独特,对孩子思维具有启发意义,并在这过程中夹着动听的音乐背景,让人舒适自然不拘束,以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
这个老师总个教学过程都让人耳目一新,并很好的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达到了成功的教学效果,顺利的上完了一节课。
这些老师每个都是很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们认真而又执着着她们神圣的工作,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使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实践心得与体会:
此次实践,对于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我以后所从事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他给了我很多深刻的感触,同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如此的神圣,责任是如此的巨大,而我们是否该认真勇敢的去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呢?对此,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的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
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
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实践总结: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75-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了解社会以及品德的形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实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使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学会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使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笔者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育: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喜欢品德与社会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如果喜欢品德与社会课,那么我们的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激发学生兴趣要从备课开始,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查阅大量的美德故事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上画面、文字、解说、评论等等,把一节节容易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的品德课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呈现出来,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评价,“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主流价值观正能量去感染熏陶学生,让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积极讨论,认真践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点不错,当孩子们真正以上思想品德课为莫大乐趣,那么我们的德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教育学生
我们都知道:身教胜于言教。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有的老师言行不够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往往不能带头垂范,所以在学生当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往往怀有深深的抵触情绪,其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一点是要引起广大老师的足够重视。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我每天带头捡纸片,拾垃圾,浇花草,修枝叶,向周围师生和广大群众宣传环保知识等等等等。在教学热爱公益劳动内容时,我每周都抽出时间带领孩子们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用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奉献出自己的殷殷爱心。孩子们的眼睛是天真的,也是明亮的,在老师身体力行的带领下,他们往往群起而仿效之,在不知不觉中传导了品德教育,效果很是喜人。
四、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参加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五、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所以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兴义市和六盘水市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 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576份 (95.4%) 。其中男生723名 (45.9%) , 女生853名 (54.1%) ;五年级学生757名 (48.0%) , 六年级学生819名 (52.0%) ;汉族学生1 031名 (65.4%) , 少数民族学生545名 (34.6%) 。平均年龄 (11.40±0.99) 岁。
1.2 工具
1.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9]
由27个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 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6个因子。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为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间内发生与否, 若发生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 级评定, 从1 (无影响) 到5 (极重) 。得分越高, 负性事件越多。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分半信度系数为0.88, 重测信度为0.69。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0]
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因子10个条目。总得分和各因子得分越高, 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重测信度为0.92, 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 本研究将“同事”改为“同学”, “夫妻 (恋人) ”改为“祖父母”, “儿女”改为“外祖父母”, “配偶”改为“父母”等。修改后的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分半信度0.82。
1.2.3 亲社会倾向测量量表[11]
修订后的量表包括6个因子26个项目, 分别测量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和紧急的6类亲社会倾向。采用5级计分, 从1 (寻常不像我) 到5 (非常像我) 。量表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56~0.78之间, 各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9~0.08之间。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班为单位, 进行团体施测。现场发放问卷,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当场收回。回收的问卷统一编号,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检查并录入, 并由专门人员进行数据核对。采用SPSS 17.0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由表1可见, 小学生依从的和利他的亲社会倾向因子得分较高, 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因子得分最低。除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因子外, 其他5个因子均为女生高于男生, 六年级学生高于五年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2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2, 3可见, 除客观支持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因子外, 社会支持3因子与亲社会倾向6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值均<0.01) ;除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丧失因子外, 生活事件6个因子与社会支持3个因子均呈负相关;亲社会行为与生活事件相关较低。即负性生活事件越多, 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亲社会行为就越多。
注:*P<0.05, **P<0.01。
注:*P<0.05, **P<0.01。
2.3 小学生生活事件与亲社会行为的结构模型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2.3.1 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根据前期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设定思路, 设定模型1完全中介模型, 外源潜变量生活事件完全通过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模型2部分中介模型, 外源潜变量生活事件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通过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模型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模型2路径系数分析发现, 生活事件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路径不显著。模型1的路径系数在0.26~0.86之间, 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拟合指标RMSEA=0.04, χ2/df=3.21, CFI=0.98, GFI=0.98, AGFI=0.97, NNFI=0.98, NFI=0.98, IFI=0.98, 达到适配的标准, 模型拟合比较理想。因此, 本研究接受完全中介模型, 其路径如图1。
2.3.2 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检验
结果分析发现, 生活事件对社会支持有直接影响, 直接效应为-0.26;社会支持对亲社会倾向也有直接影响, 直接效应为0.51;生活事件对亲社会倾向没有直接影响, 通过社会支持中介因素对亲社会倾向产生影响, 间接效应为-0.13。以上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3 讨论
3.1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结果发现, 亲社会倾向的大多数因子在性别和年级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变量, 除了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外, 其他5个因子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庞丽娟等[12,13,14]以小学生为对象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笔者认为, 造成男女亲社会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男女角色的不同定位, 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就是女性富于感情、温柔、友好、合作、服从、谦让、对他人的需要敏感;而男性独立、果断、自信, 具有支配性、竞争性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因此, 女孩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而男孩的支配性、竞争性行为较多。其次, 生物学观点认为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相关, 几乎所有社会的男性都比女性富有攻击性, 而女性则更具有同情心。最后, 与移情能力的发展程度, Feshbach等[15]研究发现, 女孩比男孩更易于作出移情反应, 较高的移情能力也促使女孩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年级变量, 除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外, 其他5个因子六年级均显著高于五年级。与李丹等[16,17]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他们均证实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利他选择逐渐增多。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 随着儿童身心发展, 儿童的道德判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到了十一二岁, 道德发展已进入自律阶段, 儿童已理解什么是相互尊重, 既能合理地评价自己, 又能现实地判断别人。相对合理的评判标准使儿童更乐于服从规则, 关爱他人。
3.2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 在生活事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 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一方面, 生活事件通过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另一方面, 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又有直接影响, 效应值达0.51。
社会支持的主效果模式提出, 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8]。大量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总体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19,20,21,22,23], 本研究也发现, 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正预测效应。而缓冲器模式强调, 社会支持只是一个缓冲器, 受人的内部认知系统控制, 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24], 即社会支持缓冲了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作用。这也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对人的影响经由社会支持得到了较大的缓冲, 通过发展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来应对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
生活事件通过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即个体经历生活事件, 较易产生焦虑、无助甚至绝望的情绪, 如能给予适时的社会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鼓励与支持, 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不良情绪, 从而激发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调节不良生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 而且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如能将家庭、学校和个体因素结合, 系统探讨生活事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则更能揭示几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内容:“以阅读的方式度过暑假”结合各班级情况。
要求:
(1)8月13日上交(第二次召集日)以班级为单位电子稿上交读书感悟。(主题3号黑体字)学校、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小三号字,正文四号,宋体)13、48、21、20、38、51、43、42出精品。13号负责。
(2)各班自荐一名“文明小读者”评选活动。自写材料,姓名、年龄、简要事例、联系方式、列出来,提交打印稿。班级推荐38、13、31号。(按时上交作业:13、20、48、)电子稿发到xx信箱。
二、寻找身边的荣辱――我眼中的美与丑
对象:1―6年级(各班主任保留初步的文稿,重新设计假期整理你的文稿,开学全校交流,校领导点品,整理规格为:
1、设计背景。
2、召开时间、班级、地点。
3、主题。
4、教育目标。
5、会前准备。
6、过程。(非常详细,到几个孩子发言)
7、反思:找出不足。
8、领导组成评审团点评。(开学后交流经验,结合区班主任培训)整理后上交,质量要保证,要装订成册出书)
形式:
召开班会内容:自己用心观察,找学校、身边不讲卫生,乱扔垃圾和废纸这种令人气愤的事,加以辨别,评价,明辨是非。同时找令人感动的事,让学生知荣明耻。
要求:
(1)每班上交照片2张七寸(2个不同人拍摄的),照片背后附有说明:拍摄时间,拍摄动机,拍摄内容。)xx负责照校园美好行为照片相片。
(2)3―6年级每班1篇认识与感想,教师修改后,标注学生姓名,班级以及指导教师,交到教导处)第一个召集日,上交到教导处。3年2班xx负责写认识与感想。
三、深深的祝福,美好的祝愿――庆教师节向老师致敬、献礼活动
内容:开展“给老师写封信、制作贺卡、画幅画、写句祝福语、创作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等活动,向教师献礼。第三个召集日征集学生的作品,开学第一周进行作品评比和展示。
四、电脑报制作比赛
1、主题:“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电脑小报(20、6、1、48号,负责48号)。
2、要求:各班级充分发动学生参加,第三次召集日8月27日,每班级选出3份,A3纸打印出文本。学校收集作品并进行展示,评出奖项。电子稿交给xx老师保存。
五、爱国主义电影展播
1、要求:1―6年级学生在假期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网上)看电影,如《宝葫芦的秘密》,结合各类优秀电影内容,组织学生撰写影评(400字,篇尾写明学校、班级、姓名),开学后每班上交5篇优秀影评电子稿(A4,规格:标题三号,正文四号,片尾写明学校班级姓名等)学校统一上传教育局。(38、2、48、6、32、42出精品,38号负责。)
六、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大赛
1、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大赛。
利用暑假每班以“我动手、我创造”为主题,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力争创造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作品。
每人参与,4―6年级每班选出2份小发明,1―3年级每班选出3份小制作。最后一次召集日,上交科技组参加评比(要求保证质量)。12、6、35、8号出精品,并照作品照片。
负责人:各班级由班主任老师负责。
总负责:xx负责收集整理,并上交“优秀作品评比展示活动的照片”。
七、我的低碳生活,争当节约能源小能手
内容:了解能源科学知识,观察家庭、学校和周边环境中的能源使用情况。
(1)记录家中一个月的用电、煤气、水的情况。
(2)制定节约使用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青少年节约能源倡议书。征集学生的节约使用方案(14号负责)、调查报告(14号)和倡议书(14号)各一份。(电子稿)第三次召集日上交。14号负责。
八、“保护环境资源,共创和谐社会”――我为xx添片绿
1、内容:假期中,在家庭或学生所在社区的公园,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植物栽培,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日记;在栽培过程中,学生可以写出观察日记。注意多留照片资料。
2、组建班级的护绿小分队,在家长的带领下,为公园或社区、学校的绿色植物浇水、清除白色污染,美化生活环境。在护绿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言行,切莫出现边护绿边破坏的行为。注意保存活动照片资料。
要求:每班开学后上交5份优秀的观察日记,配以照片,以A4纸表现出来。(也可单独以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照片下有文字说明,一张A4纸,可以贴四张5寸照片,横式摆放、注明学校班级和姓名)5份优秀的观察日记,配以照片负责:31、32、33、34、35、37号。
2份护绿活动照片:护绿1小队:1、29、52,护绿2小队:3、4、20号上交护绿照片。
九、“保护环境资源,共创和谐社会”――社区保洁活动
内容:假期中,在学生家庭周围的社区和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清洗社区健身器、清除野广告、捡拾白色垃圾、整治公共环境等“城市清洁我出力”的公益性劳动。
注意多留照片资料。每班开学后上交4份照片,配以文字说明。不要个人,要小组为单位活动。
要抢拍,不要刻意摆姿势。(A4粘贴,每个照片下有文字说明)护绿1小队:1、29、52号,护绿2小队:3、4、20号上交社区保洁照片。
十、“保护环境资源,共创和谐社会”――社区服务活动
人数:每班级就近成立活动小组,有家长带队参与。
内容:
(1)职业体验活动,如售货员、保洁员、餐馆服务员、义务导游员等。
(2)开展为社区贫困家庭服务、到福利院进行公益劳动、给老人读书、读报、敬老助残等活动。
要求:
(1)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不得少于3人;活动时间综合不得少于2小时;
(2)小学每组必须有1名家长带领,负责安全等事宜;
(3)开学后每组必须提供至少2张组员活动场面的照片及详细的说明,每个班级小组至少上交4张不同的照片。(A4纸形式表达出来)
十一、阳光体育运动:
1、要求:
暑假期间,(1~6年级)同学们要带动家人到阳光下、大自然中去开展小型多样的家庭户外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小组或家庭为单位自发的组织体育健身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保证安全)。
人人参与。开学后每个班级将学生整理好的照片、文字记录等选出优秀的上交教导处。每班照片和文字合计5份。并发送xx注:23、24、25、26、27、28号负责传照片,并写出各自的健身活动300字文章。题目自拟。
十二、小手拉大手,讲文明、树新风,共做文明好公民
内容:与家人一道开展“小手拉大手,讲文明、树新风,共做文明好公民”活动。在家庭中开展例如“签订家庭文明公约”、进行家庭垃圾分类、做好家庭环保、争当文明和谐家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带领家长共同签定争当文明市民的公约。
要求:各班主任强调:签公约,给垃圾分类等的时候,要保留照片资料。各班级要交精品4份19号上交。
十三、开展“好书伴我度暑假”―和父母共读书活动
内容:假期中,在家庭中开展:“与父母一起读好书,共同探讨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的活动。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使父母和孩子在好书的熏陶下,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
动员学生和家长利用假期时间,展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文学、历史知识竞赛,朗诵比赛、一句话书评、交流读书观后感和体会等活动,1―6年级参与。开学后各班级上交照片2份。
每班上交读书书签3份、(形式同一二年级班级发的读书卡)40、41、43、44、45、46、47号上交读书卡(A4纸)
班主任做好班级读书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结果的统计汇总,第三次召集日上交(方案和结果统计)。
十四、参观大连现代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要求:家长负责带领学生,确保学生安全。开学后各班上交4份照片(B5纸粘贴,每张照片下面与欧说明文字,标明班级)。
负责人:2、3、4、5号
十五、参观海事大学、水产学院等单位
内容:参观生产过程,体会城市的发展;认识海洋、了解海事、热爱航海。家长负责带领学生,确保学生安全。开学后各班上交2份照片。(B5纸粘贴,每张照片下面说明文字标明班级)。
负责人:1、13、42号
十六、“环保与廉政”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展
内容:美术组组织有师生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展览活动,为参加“辽宁省中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活动”做准备。(交精品:51、52、53、49、35、18、21、40号)
(3)第三次召集日8月27日,交到美术组。表现形式不限,不需装裱。作品反面右下角写上自制标签。
【[小学社会]小学社会课应重视社会实践】推荐阅读:
小学社会实践家长感想07-19
什么是社会小学作文11-06
小学社会教学论课程11-15
小学数学教师社会实践报告07-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6-17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06-17
小学二年级教师社会实践报告06-21
小学寒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06-23
小学四年级社会实践活动方案07-02
小学品德与社会研修学习总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