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精选11篇)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1

常州花园中学历史组 毛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基础知识。

2、学会分析比较,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果、影响。【过程与方法】

1、梳理,整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专题复习,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比较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果、影响。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认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设计思路:

本堂课是一堂复习课,在设计的时候,我考虑到在复习的时候要梳理知识,让学生知道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讲了什么,所以设计了第一个版块,由学生结合所学,通过完成填空的形式来介绍工业革命。作为复习课还要注意比较对照,分析异同、“纵横”串联所学知识,所以设计了第二个版块,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共同探讨。这个版块也是本堂课的重点。第三个版块是让学生们将所学结合实际谈谈想法。第四个版块是分层练习,作为复习课学生需要有一定量的试题来巩固所学,设置了ABC三组题,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一

组或多组题进行练习,一方面也能节省课堂时间。整个一堂课在设计中也安排了一条线索,就是结合地方史,用盛宣怀作为线索,在导入、设计环节、设置问题和总结中都利用了盛宣怀人物情境。

五、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音乐视频,介绍盛宣怀的图片。导入:

在常州走出过一位清朝高官,他叫盛宣怀,他有着“中国早期工业之父”的美誉,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缩影。盛宣怀生活的年代恰逢早期世博会在欧美各国举办,早期的世博会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大展台,两次工业文明的展品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今天我们一同回顾两次工业革命,进入专题复习。

一、知识回眸,初看工业革命

在盛宣怀档案里收藏着一张老照片,这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宫。年少的盛宣怀憧憬世博会,向往西方的工业文明,年长后,成为李鸿章门生的盛宣怀积极投生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心系中国工业发展的盛宣怀肯定想了解西方的工业情况,如果时光回转,在座的同学们能否为盛宣怀介绍下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利用填空的形式,填空见学案)

二、知识纵横,细看工业革命

同学们初步回顾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利用资源,细看工业革命。(把学生进行分组,共4组,每组完成一个问题,之后由学生代表回答,一同交流)

1、比较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明显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同学们能否结合材料具体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此外,在发明来源和范围上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何特点?

2、列举成果:

西方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我们的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我们A广置地,建铁厂;B购轮船,行航运;C建铁路,造火车;D架电线,传电报;E凿地井,开煤矿;F开工厂,广织布。哪些运用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同学们能否分别讲一讲两次工革命的重大成果有哪些?

3、联系中国:

两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包括中国的邻邦日本都蒸蒸日上,但却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伤痛。同学们假若你们生活在两次工革命时期的中国(大清)你会经历哪些事件?

4、论述影响:

盛宣怀的美国朋友吉罗福(时任海关税务司,建议盛宣怀参加1878年巴黎世博会)对盛宣怀说过进行工业革命让他的国家变的更富强,同学们能否说说两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三、知识拓展,工业革命之我见

盛宣怀专注于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同时,依然心系“招集五洲之物赛于吾国”的世博会,希望有一天中国也能有自己的世博会。百年风云,转眼而过,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素有“科技领域奥林匹克”之称的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了中国。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科技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知识迁移,小试牛刀我最行

刚才同学们一同复习了两次工业革命,接下来让我们小试牛刀,夯实基础。五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组题见学案)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同学们重温了两次工业革命。我们领略到了两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有力推动,也感受到了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伤痛和~~。

为了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强国梦,很多向盛宣怀一样的中国人都付出过巨大的努力。曾经我们羡慕西方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大成果,现在我们骄傲中国现代建设带来的累累硕果。同学们让我们有梦想,有干劲,一起见证和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六、课后反思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2

下面以《两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为例,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教学探索。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两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 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对比能力。培养学生制作表格进行知识归纳和对比的能力。以工业革命对世界形势影响图示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次科技革命成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及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讨论、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

1. 新课导入

以新课程中比较关注的社会史观入题, 展示出近代中国诗人感慨西方近代文明带给晚清中国人的巨大惊叹, 引出科技革命带给世界的巨大影响。

2. 直观感知历史

工业革命是高二教学内容, 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教师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 学生抢答空格中的内容, 加深对两次工业革命基本知识的回忆。

3. 系统复习历史

(1) 历史复习方法指导和知识的系统梳理至关重要。学生初步回顾后, 转入系统复习。

(2) 在学生构建本课复习的基本脉络之后, 师生一起对教材进行知识详解。

第一部分: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

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 在本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因素, 并对知识进行联系和延展, 通过以下四个层次对该问题予以突破。

第一步, 设问。让学生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

第二步, 找规律。学生回答科技革命兴起的前提条件, 教师点拨并归纳。

第三步, 延展。由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推论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要素, 这项任务由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得出结论。

第四步, 应用。回归教材, 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历史的纵横联系, 世界史的复习中联想中国历史,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填空。老师引导学生针对特点进行综合性评述 (归纳) , 培养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反思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3

1949年的初夏,人民解放军已经横渡长江,白崇禧为了固守广西老巢,派了精锐的第五十六军进驻柳州,军长马拔萃兼任柳州警备司令。顿时,偌大的一个柳州城,充满了军警特务,他们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到处刀光剑影,杀气腾腾。中共柳州城工委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斗志,决定于5月14日晚在全市散发一次传单。传单内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约法八章》、《警告柳州特务书》等,在《警告柳州特务书》中列举了臭名昭著的中统、军统和桂系特务名单16人,震撼了全城。

那时,我在柳州市龙城中学读书,是个16岁的中共地下党员。听到要散发传单的任务,异常兴奋,很想一显身手。当时参加这一行动的地下党员和“爱青会”会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概,但对于在敌人眼皮底下散发传单的艰险,却认识很少。5月14日晚,中共地下党联系人、我的四哥周民震在给我和地下党员潘瑞才所在的行动小组布置散发传单任务时,传达了几点指示,要我们牢记心中:一是散发传单的意义、方法和铁的纪律;二是讲明这次行动的艰险,要求地下工作者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要有勇敢精神,但又不能鲁莽行事,不能因个人的冒险行为破坏全市的行动;三是保持革命气节,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节。当时要我们反复读一篇“生死状”:“要永远忠诚于党,万一被敌特逮捕,除力图逃脱之外,应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精神,做必死准备,英勇就义,绝不出卖组织和群众利益。”这篇“生死状”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和潘瑞才负责在学校和柳侯公园的一角散发传单。晚8点钟,全市开始行动,要求10分钟内务必完成任务。我们在事先看好的围墙、树杆和电线杆上张贴。开始时动作很快,很顺利。但在柳侯公园,却有不少行人往来。我们装作贴广告的样子,趁无人路过时,就迅速贴上一张。

当我们在一根电线杆上张贴时,突然从黑暗里蹿出一个彪形大汉,此人上身穿着唐装便服,下身却穿了西装长裤,脚上还穿着大皮鞋,真有点像现在电视剧中的特务装扮。我们顿时提高了警惕,灵机一动,迅速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张专治花柳病(梅毒)的广告覆盖在传单上面。这个大汉双眼露出凶恶的目光,看了一下广告,再瞪着眼睛把我俩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然后“唏嘘”一声走了。开始我们还真的吓了一跳,心脏“怦怦”地乱跳,后来感到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总会遇到惊险,只有靠革命信仰和意志,才能发挥生命中的勇敢潜能,才能把恐惧感驱走。我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有意义的行动,在对敌斗争中接受一次生死考验。

第二天,人们面带欢欣神态,奔走相告,传递传单消息,都说:“别看国民党威风一时,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啦!”而传单中那些上了榜的特务,好似被列入了战犯名单,个个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革命传单的威力,让我感到特别的欣快和自豪。

到了1949年7月,反动当局作垂死挣扎,筹备8月1日召开全市反共誓师大会,会后举行万人反共大游行,以加紧对进步活动的镇压。中共柳州城工委决定于7日28日晚8时半再次散发传单,揭露他们的阴谋。其中《告柳州市人民书》中,揭露了敌人在溃败前政治上、经济上玩弄的种种阴谋,号召柳州人民拒绝参加“八一反共大游行”,抵制刚发行使用的银元券等等。四哥周民震和我编为一个行动小组,负责驾鹤路最繁华地段的传单散发。

那时局势很紧张,反动军警全副武装,到处巡查。中共柳州城工委要求每个中共地下工作者在敌人眼皮底下,要勇敢机智,灵活而又安全的去完成任务,并且再次交待不得鲁莽和冒险,不得暴露自己。所以那次散发的传单除了采取张贴的方式外,大都用信封套好,信封上有些写上某某小姐收启,让人感到像一封神秘的“情书”;有些写上广告词,俨然像投送一份商品广告。这些封好的传单可以钉在墙壁、广告栏和电线杆上,也可直接投进机关和商铺。

我和周民震在预定的地点散发了十几份传单后,经过天主教堂,许多教徒在听取牧师讲授圣经。我们感到这是个好机会,就迅速把封好的传单送到后排的教徒手中。不少教徒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却一时反应不过来。但有两个教徒马上拆开信封,一看是传单,就追了出来,我们立即快步窜进人群之中,迅速摆脱了他们的追踪。

瞬间,两辆警车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笛声呼啸而过,街上行人像被捅破了窝的黄蜂乱成一团,有些商铺“乒乒乓乓”地急忙关上了门。有人说,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警备司令部已宣布全城戒严。我和周民震赶快跑下码头,那时柳江浮桥上人群拥挤,为了不让特务跟踪,我们在黑暗中沿着河边上了一条小船渡过柳江回到了家中。

当时我并不害怕,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警笛声好似总在耳边回响。是不是这次行动受到破坏?有没有战友遭到逮捕?我们的行动是不是有点冒失,是否被特务识破?经过了难熬的时刻,深夜上级终于派人告诉我们,说这次行动非常成功,所有地下工作者都完成了任务,无一人暴露和被捕。我听了如释重负,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到了8月1日反共誓师大会那天,尽管参加人员稀少,但反动当局仍强振精神,将一名无辜群众当作散发传单的共产党,当场枪毙,这彻底暴露了反动派穷凶恶极的真面目。

在血与火的年代,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中共地下工作者是不怕牺牲的,他们尽管面对着暴风骤雨,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但总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那时我们最喜欢背诵高尔基《海燕》中那火一般的激情诗句: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当时,中共地下工作者就是以海燕那种勇于搏击长空的精神作为榜样,在白色恐怖中,勇敢顽强地战斗!再战斗!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4

(成就篇,联系篇,启示篇,体验篇)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拓展提升课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框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强劲有力的支持。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因此本课是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关键内容。掌握好本节教材,对于学生整体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根本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

1、方法与能力: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学会归纳整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正确性;通过分析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②能力: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观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带来环境破坏等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落实课标,培养能力; 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直接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成就篇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主要标志:___________前提:___________兴起原因: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理论基础: ___________开始国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1、新能源开发和利用:___________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______________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工业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发明成果:动力能源:______________特点:科学与技术______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影响:

1、生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面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落实学生的基础,再次体会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逐步形成尊重

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整理。

二、联系篇

看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积极何影响?它还带来了哪些不足,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联系篇”,一起来寻根究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认识?

知识延伸: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第二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及认识?

目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的保护。

二、第二次工业对中国的影响,知识延伸:材料一: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材料

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路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辨别和使用读图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语言陈述表达能力等。

三、启示篇

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技、国家、科学家、青少年)

1、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国家:要把科教兴国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科学家:求真、求实,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4、青少年: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崇尚科学意识。

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究能力,以史为鉴,解决历史问题、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体验篇

目的:根据新课标,河北省中考试题,能力提升试题,明确河北省中考试题导向,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观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逻辑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等。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5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识记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理解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知识重组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工业文明的问题和困境,进而理解个人在历史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1、设置“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反思历史”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2、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即设置问题——阅读材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视频《大国崛起》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温故知新:通过图示展示前后知识联系,突出本节内容。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走进历史,探源工业革命。概念诠释:明确工业革命的含义,从宏观上把握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板书)

教学设计:设置问题合作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提炼有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概括。

二、工业革命的成就(板书)

教学设计:设置问题合作探究二。多媒体出示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图片,最后通过表格形式概括,增强直观性,理解“蒸汽时代”到来的意义。

第二个环节:体验历史,感受工业革命。

三、从工场到工厂(板书)

教学设计:设置问题合作探究三:创设历史情境,通过阅读历史故事《爱丽丝一家的辛酸史》感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通过角色模拟,感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四、世界市场的形成(板书)

教学设计:欣赏视频《大国崛起》,然后分组讨论,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最后从条件、途径、标志、影响四个方面归纳概括。

第三环节:反思历史,反思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多媒体展示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感受文明背后的问题和困境,并通过时空连线看我们今天对待环境的措施。

本课小结:设计知识体系,归纳本节内容。

高考链接:设计高考题、模拟题,既巩固所学,又体验高考。创新训练:在故事中轻松掌握所学。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6

课题: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列举电力广泛应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科技革命的发展领域及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一、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英国,一系列机重要的发明创造,把人类带入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19世纪末,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工业革命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出示课题:第2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学习新课:(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我们先学习教材第一目。(出示第一目标题:

一、电力的开发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一、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下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出示第一问题:㈠电力的开发及广泛应用)

㈠电力的开发及广泛应用

(教师提出如下阅读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电力是怎样被开发出来的?

2.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 3.电力被开发后是如何得到广泛应用的?

4.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看书时回答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大约3分钟后,师生共同探究,并逐步展示如下线索)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

(重点探究3和4问,并得出如下结论)电力是一种优良低廉的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更加强劲,更环保,因而被开发后在生产生活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使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这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为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出示第二问题:㈡近代电讯技术的兴起)

㈡近代电讯技术的兴起

(教师概述)如何借助电能传递信息,缩短人们交往的距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生活,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格兰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的观念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预言了电磁波(即无线电)的存在和传播速度。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为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一下问题)1.近代通讯技术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勾画出技术名称、发明者及国籍)

2.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自然联系现实,让学生充分认识近代通讯技术兴起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

(中外联系)大家还记得中国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情况吗?(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教师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关键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它的创制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我们接着看第二目。(出示第二目标题:

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教师简单介绍内燃机的发明过程及意义)

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斯——1897年狄塞尔

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教师引导探究动力机革命的情况及意义)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通过比较内燃机与蒸汽机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是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汽车的发明(卡尔·本茨、亨利·福特)(重点认识汽车发明的重大意义)3.飞机的发明(美国莱特兄弟)

⑴指导读书,了解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事迹; ⑵回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飞机的情况。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的面貌,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近代电讯技术的发展,为快速传递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条件,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拓展训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下面就“汽车发明的利与弊”谈谈你的看法。

(肯定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汽车的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汽车排出的废气给人类造成了环境和噪声的污染,因此要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爱迪生的众多发明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篇7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

(板书)第八章 中国的工业

(学生活动)

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

2.读课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

辛亥革命教案 篇8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2.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事件认知不深。条件有限,只能在电视,媒体等方面了解一些信息。学习这段革命史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 ②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会辛亥革命烈士的斗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 ②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五)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六)教学难点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五)教学策略

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

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

(六)教学用具 幻灯片,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引到学生看图片:孙中山和袁世凯

提出问题。这两个人物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或是带给中国人怎样的灾难?

(二)新课导入部分

导入复习上节课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导入新课

(三)师生互动部分(1)武昌起义

1原因:①社会背景: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普遍感觉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该推翻)

②经济基础: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博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得成立。a兴中会的建立背景:

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有 所发展,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b、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过程

前奏: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原因: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 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作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 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③实行责任内阁。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近代化的一座丰碑。(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民性、民主性,但仍有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板书设计:

一、准备阶段 1.兴中会成立 2.同盟会成立

二、过程 武昌起义

三、结果 中华民国成立

(四)课堂总结部分(利用板书)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后记

辛亥革命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比较、联系的能力。通过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谈话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3.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当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但遭到拒绝,由此,他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总理-----纲领----意义----刊物-----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包括-----、-----、------。3、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

4、--------年---月-----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

5、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是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的统治。

(三)展示汇报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给予点评

(四)合作探究

1、请几位学生根据36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

2、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篇10

学历案,顾名思义,即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具体来说,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由此可见,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老师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何以学会。老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当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再加上元济高中多年的实践,学历案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不仅促进了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这本来为高中生打造的学历案是否就不适合小学生呢?我看未必,我们可以按照学历案的框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学历案。为什么要排除低学段呢?因为我认为该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太少,尚处在模仿式学习的阶段,学历案的效果对他们并不大。

学历案有六大关键要素: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检测与作业和学后反思。我认为,学历案的重点应该落在教师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上。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设计好科学的、清晰的学习目标,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有偏差,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们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往往以学生为行为主体,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制定三维的教学目标。所以如果要制定学历案,那么只要把教学目标的内容改为学习目标就可以了。学习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发现,目前班级教学一个大的困难是,老师教了,学生经常不懂或不会。为什么会这样?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会”,信息必须经过两次转换,从“教”到“学”是第一次,从“学”到“学会”是第二次。第二次转换即信息的自我转换,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精加工,从而使新知识被顺应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在现在的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的知识后,很难对知识进行加工,导致“学不会”。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设计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实现“真学习”。

辛亥革命教案[最终版] 篇11

学生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如果知道则选取一位同学出来介绍一下这座纪念碑,不足之处补充,如果回答不知道则如下。

老师;不知道没关系,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座纪念碑上面的文字,上面使用了不同的书法字体,但无论那一面上都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这几个大字,各位同学思考一下,为何会出现辛亥秋保路死事这几个字呢?又为什么会建立在四川成都这个地方?大家有兴趣了解其中的故事吗?那就随着老师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内容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老师;本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0页。现在我们回到大屏幕上,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年代,可以享受强大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宁静生活,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民却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通过这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思考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读诗观图,下面由我来为各位同学朗诵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个世纪前的中国。

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你从这首诗和图画中感受到但是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引导各位同学回答出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腐朽。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打击甚大,清政府的王公大臣们也都坐不住了,那各位同学想一想如果你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引到同学们回答改革。

没错迫于形势压力,清政府相继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开始进行改革,先是颁布上谕,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随后又是五大臣出洋考察,进行仿行立宪,但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接下来各位同学欣赏这个视频,思考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腐朽的局势下,当时的仁人志士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同学们回答出革命。下面请各位同学们观看视频。

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了民族的灵魂,同胞的热血擦亮了先知者的眼睛,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但这样一盘散沙的革命力量怎么能够推翻根基深厚的大清王朝呢?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睿智的革命先烈们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在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推举了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下面由我来为各位同学朗诵一段林觉民的遗书,请各位同学感受一下革命党人杀生成仁的不屈意志。起义失败了,八十余人壮烈牺牲,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大家请看这则短片。

清政府的血腥屠杀制造了成都血案,多名爱国群众倒在了总督府门口,无数保路军同志惨遭屠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些仁人志士,于是在成都修建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为,更是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无限愤慨,趁着清军从武昌调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武昌兵力空虚时,革命党人紧紧地把握住了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

在仓促情况下提前举行的武昌起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意外的成功了,清政府没想到,甚至连孙文等革命党人也没想到,武昌首义的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迫不及待地升起自己的旗帜,旗面为红色,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为十八个行省,以此代表全国,红底、黑九轮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以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840年,大不列颠人用坚船利炮打破了清廷的美梦,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1894年,东亚霸主的地位被弹丸小国所取代,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完全沦为受外国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盘踞在巨大的中国地图上肆意压榨中国的人民,清政府在腐朽覆灭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史书上只有七十二这一行数字,可它却代表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广州起义、惠州起义、防城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一系列起义,一群才华横溢的青年放下笔杆,在抢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这些革命党人何以能前赴后继、舍生往死呢? 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个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

对于那个时代,我们既悲愤于它的屈辱,又感动于它的无畏,既无奈于它的落后,又激动于它的奋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林觉明、喻培伦、方声洞等革命志士,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理想在奋斗,所有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首义在武昌,举枪射官房,神州鼎沸起,从此废君王。随着清廷隆裕皇太后的一声退位,铁血十八星旗在武昌城头上飘扬,无数革命党人用自己的鲜血上发动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上一篇:乔布斯的时间胶囊的美文摘抄下一篇:硕士英文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