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旅行社》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活动目标:
1、学习3以内的序数。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火车图片一幅(三节车厢、分别为红、黄、绿)数字卡片1—3,三只小动物图片(小猫、小猴、小猴)自制车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准备坐火车去旅行啦!请看这是什么呀?(火车头)火车头后面一节连着一节那是什么呀?(车厢)这列火车有几节车厢呢?用数字几来表示?
1、提问:
红颜色的车厢排在第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
黄颜色的车厢排在第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
绿颜色的车厢排在第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
这样以来车厢就有了一定的顺序,小动物坐火车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的车厢了。
小结:像这些第1、第2、第3等等能表示顺序的数,就是序数。序数能准确表示出物体所排列的位置。
二、展开活动:
火车马上就要开啦!你们看谁来坐火车呢?(小猫、小狗、小猴)请听坐车的要求: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请一个小朋友把小猫送到第一节车厢里)小狗坐在第三节车厢(请一个小朋友把小狗送到第三节车厢里)小猴坐在第二节车厢里(请一个小朋友把小猴送到第二节车厢)
小动物们坐上火车非常高兴,来,我们一起开火车,过了一会小动物们来到了大山脚下,它们开始进行爬山比赛,小朋友们一起来为小动物们加油吧!(情境演示小动物爬山的过程)
提问:第一名是那只小动物?第二名是哪只小动物?第三名是那只小动物?
好!旅行结束了,小动物们准备坐火车回家了,你想让小动物坐第几节车厢里呢?(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请3个小朋友把小动物送到自己选的车厢里。
三、游戏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序数,小朋友表现非常好!王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这个本领学的怎么样?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战队的游戏。请参加游戏的小朋友站成一横排。
教师提问:从左往右数谁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从右往左数呢?从前往后数?从后往前数?)
小节:方向发生了变化,排列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四、结束部分:坐火车
请小朋友拿车票入座,玩坐火车的游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我以小动物旅行的过程贯穿始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幼儿抢着回答问题,尤其在小动物爬山比赛的那一个环节幼儿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爬山比赛的,最后谁得了第1名?谁得了第2名?谁得了第3名?整节活动下来幼儿掌握还很不错,就是在最后一个“坐火车”游戏的环节中,孩子们有点乱,有个别幼儿找不对自己的车厢拥挤在一起,这一失误也在于我没有事先给孩子们用纸板把车厢分开孩子们一看一目了然,就不容易站错,这是我以后再设计游戏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应考虑周全。
1 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现存格局
目前, 中国各农业院校的动物解剖学教学主要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也是较普遍的一种, 是将动物解剖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时分配以理论课为中心安排实验内容, 基本模式是1堂理论课配1堂实验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该种模式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安排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及学时安排, 直接在实验室等固定场所进行动物解剖学授课与实地解剖是动物解剖学第二种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动物解剖学课程实物性较强、标本较多等优势, 增加了学生接触标本及实地解剖的时间。另外, 除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之外, 将动物解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学时计划是目前动物解剖学存在的第三种教学模式。
2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
2.1.1 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极易脱节
动物解剖学面对的是刚从高中时段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 传统的1堂理论课伴随1堂实验课符合新生的学习方式和依赖课堂制下的老师讲授为主的惯性, 也满足了大一新生的学习节奏, 但由于高中升大学的压力及大学象牙塔之梦观念的存在, 大一新生的放纵和享乐心态使大部分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也没有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导致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另外, 理论与实验课配套进行时, 在大部分院校实行实验课双师制的条件下, 由于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师不是同一个人, 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差异及贯彻教学大纲时的个体误差导致理论教学内容易和实验内容脱节;其次, 实验经费的短缺, 导致在执行实验教学任务时出现因统一利用实验动物而将多个教学班调课到某一既定时间段按序进行实验教学, 导致理论教学内容还没有进行实验内容先行, 或理论教学内容先行实验内容过后1周或几周才进行的现象, 而调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即反正认为是调课, 老师忙于讲解可能不注重纪律及课前没有预习或复习, 导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课脱节, 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验课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和巩固的目的。
2.1.2 无法动态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之间及各器官本身的结构与功能联系
不管是现行的每周1堂理论1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或是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的实地教学, 也或独立的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 都只能静态地给学生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的正常位置、形态、结构和色泽, 但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各器官的发育演变等内容只能通过老师抽象的语言描述和讲解让学生去领会和理解, 不能直观动态地给学生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及各器官间的功能联系,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动物解剖学的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各器官间的功能联系等观念和意识及学习效率。
2.1.3 易产生听觉和视觉疲劳,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目前, 由于扩招的因素, 动物解剖学和其他大部分课程一样, 均实行合班教学。合班教学的大课堂效应及理论课带直观实物标本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让理论教学只能依靠更多的死板文字和静态图片, 学生易出现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现象, 达不到理想的理论教学效果;另外, 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配套进行均局限于固定的场所, 同样的场所及同一时期面对同一个老师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疲劳, 也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2.2.1 传统课堂授课制培养的人才与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间的矛盾
传统课堂授课制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组织安排教学时间, 但老师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不管怎么改变教学方法, 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热情, 让学生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及课程要求的高度去发扬自我主动性, 包括动物解剖学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的雷同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依赖性, 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行业激烈竞争的加剧, 现代企事业要求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要求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畜牧兽医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更需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条件下注重培养生产实际的能力及沟通能力。
2.2.2 学生课程越来越多与动物解剖学教学学时数越来越少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实物性强、术语多的一门课程, 让学生直接接触动物及其器官等实物或直接接触制备的各类动物器官标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识别和掌握所学知识;由于现代大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各专业不再局限以前的课程, 而是有更多课程让学生选择, 导致在学分及总学时既定的情况下, 各单个课程的学时数愈来愈少, 这就给课程所在教研室及动物解剖学授课的教师本身提出了挑战:即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 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动物解剖学课程本身要求的基本知识点讲授给学生, 同时又让学生能牢固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
2.2.3 实物性较强与实验经费较少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 畜牧兽医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 学习费用收费较低及中国大学现行教学经费的分配机制与中国大学推行的素质教育, 使动物解剖学和其他课程面临同样的现象:学生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 实验经费分配到单个课程越来越少, 这极易导致动物解剖学实物性较强, 要求学生实地解剖的时间和机会更多的课程特点与实验经费较少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2.2.4 动物解剖学部分抽象内容与学生难以理解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实物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常见动物有机体的各种器官均能通过标本制作手段制成各类标本应用于教学过程, 或通过实地解剖正常、鲜活的实验动物即时、直观地巩固学生对动物有机体结构、位置关系等的认识。动物解剖学除了向学生讲述动物有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色泽外, 还向学生阐明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功能联系及部分器官的发育演变过程, 但是不管实地解剖还是标本讲授, 均只能静态展示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及功能联系, 诸如动物全身的血液流行径路、动物消化系统与消化路径、神经传导径路、母禽卵子的形成与产出和母禽生殖系统的联系等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由老师以文字或口述的方式向学生阐述, 由学生去想象和理解, 缺乏直观和动态的演示,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授课效果。
2.2.5 不同专业需求与选择性教授课程教学内容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传统的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 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交叉学科越来越多, 除作为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解剖学也作为动物药学、动物生物技术、宠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尽管动物解剖学作为课程本身有其基本知识点, 但不同专业开设动物解剖学的课程任务和目的各异, 使其对动物解剖学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同。但由于各专业对动物解剖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学时数各异, 课时费因素的影响, 授课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授课水平、对专业及课程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原因, 导致各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内容雷同较多, 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动物解剖学的个性需求, 出现专业角度对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定位与动物解剖学课程对教学内容定位间的矛盾。
2.3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
2.3.1 中国养殖模式的转变为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了机遇
中国正处于养殖业从散养模式大规模转向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时期, 正经历传统兽医人才需要向现代兽医人才需求的转变。现代畜牧兽医人才不再是单纯针对散养模式时期单个病例的诊治, 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疫病防疫和检疫, 而是基于规模养殖场基础上更为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诊治及规模养殖场的管理、监控等任务和角色。作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宠物科学、食品加工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新时期中国养殖模式的转变必将促使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基于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条件下如何去调整和满足上述各专业的专业需求。
2.3.2 中国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为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了平台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各农业院校的老师有机会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了解发达国家养殖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助于教师结合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补充其教学内容,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合格养殖人才奠定基础。另外, 为适应中国养殖业转型期及未来发展需要, 针对从高等院校到小学阶段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针对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等为探索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资金支持。
3 提升动物解剖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
将传统的动物解剖学每周1堂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上重新组合和安排, 这不仅解决和规避了单纯理论教学时的空洞、抽象以及实物标本的局限, 也节约了授课老师主讲时间, 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体, 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动物各种器官标本及实物, 满足动物解剖学实物性和直观性较强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2 将数码技术应用于动物解剖学
动物解剖学的使命之一是给学生树立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各系统及器官间的功能联系,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尽管绝大部分器官的识别可以通过实地解剖及制备好的器官标本让学生快速熟悉和掌握相关解剖知识, 但由于实验经费有限及部分器官标本难于获得和制备使学生难以理解。在数码时代, 利用三维或二维数码技术制作仿真动物器官模型, 演示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相互间的功能联系, 能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牢固掌握所学解剖学知识[4,5];另外, 通过数码手段将教师现场实地解剖与讲解的内容放大至投影屏幕, 将有助于解决器官标本较小、可视性较弱和学生人数多不能观察的缺点。
3.3 动态场所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
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的特殊性, 可根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地地利用学校的实习牧场、校外的各类养殖场及校内的其他场所进行, 诸如动物体表划分、被毛类型、皮肤形态、乳房类型及结构等内容的教学, 如果条件成熟, 可以去当地屠宰场现场教学内脏器官的识别和解剖, 通过不同内容的实地验证性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 深刻的印象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3.4 开设分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专题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不同专业及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
不管是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 还是理论与实验课的合二为一, 以及实验课作为动物解剖学独立的课程, 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特点即实物性强的特点, 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接触更多的实物标本或实地解剖。但是,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动物解剖学的学习目的要求各异, 这就要求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 对动物解剖学的整体教学学时、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其中, 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动物解剖学专题实验将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与动物解剖学课程基本知识点与学时数少之间的矛盾。
3.5 加大实地解剖知识分值的比例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目前, 有关提高动物解剖学课程期末成绩的研究报道较多[6,7], 包括从动物解剖学课程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报道, 但由于传统课堂授课制及学生依赖性的思想, 各农业院校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往往都有复习题, 学生知道期末成绩的重要性, 而期末成绩中以理论优先的思想导致动物解剖学理论成绩占了较大比例, 使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动物器官标本识别及实地解剖, 而是注重背复习题的短期效率式学习, 结果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即高分值的动物解剖学的课程期末成绩, 但不认识几个标本, 更不知道怎么进行解剖的现象。通过增加实地解剖及标本识别的分值, 从课程教学一开始给学生建立一个注重实地解剖能力培养及识别标本的理念。
3.6 编著针对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有助于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作为不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对动物解剖学课程角色及任务的需要编著针对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 将规避现行教学模式下因不同教师对不同专业的理解而导致的所有专业均使用同一本教材上课时的个体误差;适应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及实验内容也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角色和任务,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及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
动物解剖学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新兴学科诸如宠物科学、食品科学、动物药学等的专业基础课, 其授课质量的高低、课程印象、授课教师的专业引导、学生掌握的牢固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 也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本课程的透彻理解、对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熟悉,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所等方面进行大胆增删和创新, 才能体现该课程作为畜牧兽医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使命和角色, 才能为培养现代畜牧兽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喜春, 苏长青.家畜解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2) :135-137.
[2]王剑, 吴建云, 谌剑波.家畜解剖学理论和实验同堂开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4) :181-182.
[3]刘自逵, 屠迪, 王水莲, 等.推进家畜解剖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8) :95-97.
[4]孙俊峰, 游云华, 卢洁, 等.VRML在动物解剖学虚拟实验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27 (11) :1976-1992.
[5]李方正, 刘春英, 姜忠玲, 等.3ds max在动物解剖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2) :26-28.
[6]屠迪, 邬静, 刘自逵, 等.动物解剖学实验考核办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3) :196-197.
活动的开始我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活动内容,分段观察图片,倾听故事,倾听完后,都进行提问。幼儿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用语言进行表述,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型、活动性协调统一,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并表述出来。
整个活动下来,幼儿都能够融入到活动中,积极性也比较高,尝试绘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目标基本达到。
活动结束后,通过教研,我反思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幼儿的回答,给与的鼓励、肯定性语言较少。
2、内容上有点偏难,特别是水蒸气,幼儿不理解,没有及时注意稍加解释。
3、由于紧张,语速太快。故事偏长,要讲慢一些、肢体语言没有更丰富一些。
4、幼儿回答错了,没有及时进行引导。
延伸阅读——小雨滴旅行记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关注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其初步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水和蒸汽互变的现象。
活动准备:
动画《小水滴旅行记》、烧杯、酒精灯、架子、火机、胶膜等小实验材料、字卡卡若干、录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观看小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1、观看小实验:液体变气体(观察法、联想法),
师:“我用透明的玻璃杯里放一块冰,用酒精灯加热。你们观察到什么?”
“然后找一块干净胶膜放到杯口过一会儿,看看胶膜上会有什么?”
“原来干净透明的玻璃上面,积满了小水珠。”
“哎!奇怪?为什么水会从杯子里跑到胶膜上呢?”
“让我们听听以下的故事,它会告诉你们答案!”
二、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播放录音故事)
1、提要求:“我们边听故事边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故事里有谁?3、故事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故事后,提问:
(1)“这是一个科学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水滴从哪里来?小水滴到哪里去了?”
三、出示图片《小水滴旅行记》,深入理解故事。
1、第一幅图片:
“故事里有谁?”
“小水滴怎样去旅行呢?
“故事里说了些什么?”
“谁可以帮助小水滴飞上天?”
2、第二幅图片:
“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
“小水滴变成什么了?”
“小水滴变成水蒸汽,又到哪儿旅行了? ”
3、第三幅图片:
“水蒸汽飞呀飞呀,变冷以后,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这时候它们变成什了?”
4、第四幅图片:
“这次它变成什么?为什么会变成小雪花?”
“小水滴想家了,你们说说谁帮助小水滴回家呢?”
5、第五幅图片:
“小水滴回到大海妈妈的身边,高兴的想妈妈讲起了旅游见闻。”
四、完整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看电脑课件)
师生共同总结:
“小水滴在旅行的过程中变成水蒸汽,又从水蒸汽变成白云,白云变成小雨、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回到大海。”
五、幼儿共同看着图片来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六、出示字卡,教幼儿认读“小水滴、水蒸汽、白云、雨点、雪花”等字。
1、前后衔接: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水会从杯子跑到胶膜上了吗?谁能告诉我?”
“这是因为当水烧开了,水就变成了蒸汽,蒸汽很轻,往上升,遇冷又变成了小水滴。”
2、出示图片,总结水的水的三态:
“小水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变成水或冰、雪。
七、用绘画形式记录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并讲述。
“小水滴去旅游经过许多地方,你能把它去过的地方记录下来?请小朋友坐回位置会出来”
新课已在上星期结束。但这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却引起了办公室老师的争议。首先这篇教材我们都没教过,也不知如何教学这样一组散文诗。其次,觉得由于文中内容离现在的旅行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学生教难理解。我是这样教学此篇课文的:
首先,我让孩子们在初读、读通全诗后,便出示了第一组问题即“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内容吗?这首诗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或感情?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吗?”让他们按照这组问题的提示先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动笔写出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词的独到的感悟。在孩子们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便让他们在小组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在全班进行汇报。虽说这六组散文诗有内在的联系但在结构上却相对独立。那么在这组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对这六组诗的理解、朗读、欣赏等多种训练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同样,这六首组文诗虽说相对独立,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决不能把它们读得支离破碎。于是,我在引导孩子们读懂六组诗后,又出示了第二组问题“这几首诗各自讲述的内容不同,可把它们安排在一起,你知道是用什么线索串起来的吗?从这一组诗中,你读懂了少年们共同的情感和心愿吗?”孩子们在一组问题的提示下,自然就将六首诗又合为了一个整体,并且把握了整组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现在你是作者,你会记录下旅行的哪些生活片段?”许多学生回答的非常好,有的说:“拍照”有的说“收藏”有的说“品尝小吃”,还有的说“购物”,总之学生的回答很丰富。
活动目标:
1、练习用脚丫夹报纸走和跳,锻炼下肢肌肉和力量及脚的控制能力。
2、有主动探索脚丫活动的兴趣,体验集体游戏哦乐趣。
3、了解脚丫的作用,知道保护脚丫。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练习用脚夹报纸走和跳。
活动难点:
脚丫夹住报纸连续走,跳时比较有力度。
活动准备:
小椅子、竹圈、报纸人手一份,小鼓一个,场地选择人工草坪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观察脚的外形,说说脚的作用。
2、边说儿歌边做小脚操,活动脚趾、脚掌、踝关节等。
二、基本部分
1、继续热身:小脚丫走走跳跳。
2、新玩法探讨:用脚夹住报纸走走、跳跳,你怎样夹住报纸?怎样能连续走和跳?(幼儿人手一份报纸自己尝试探究、尝试)
3、集体活动
(1)询问幼儿探索出的`玩法后,第一次集体练习:小脚丫带着报纸去旅行(夹报纸走的练习)
(2)第二次集体练习:夹报纸向前跳,不是跳得快,是跳的稳,报纸不掉。
(3)增加难度:小脚丫夹着报纸在大森林去旅行(增加障碍物):夹着报纸绕过椅子(山)――跳过竹圈(水洼)――走过小路(直线)――达到目的地休息。
三、缓和运动。
林地联欢(随着鼓点跳舞,放松身体下肢)
四、结束部分
1、怎样保护小脚丫,让小脚丫到我们到更远的地方去旅行?
2、大家一起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赛教课, 课前无法布置学生搜集动物吃食物方面的资料, 因此, 在备课和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教与学环节: (1) 通过PPT视频播放小故事《救救小动物》, 讨论“这些小动物爱吃什么?”, 使学生知道根据动物吃的食物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肉食、杂食动物三大类。 (2) 通过观看自然界各种动物吃食物的视频, 让学生说一说、模仿一下各种动物的进食方式, 了解自然界动物用“口器”、“喙”、“牙齿”等吃食物, 并用舌、爪等配合进食。 (3) 通过对狼、马牙齿图片的分析和亲自体验吃牛肉干、甘薯条、花生米的实验, 了解尖牙、切牙、磨牙在吃食时是有分工的, 建立“牙齿构造与食性是有关系的”初步概念。 (4) 课外拓展:搜集“动物怎样吃食物”的资料, 并把最有趣的资料贴在笔记本上与同学交流。
由于整个教学设计环节紧凑, 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 课堂教与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体现了“临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 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因此, 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热烈, 积极参与。学生的观察能力, 模仿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其次, 课堂调控手段合理。作为一个老科学教师, 却很少执教三年级,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把握不透, 中年级教学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但本节课, 我创造性地把实验材料的分发融于课堂教学调控环节中, 把分组实验使用的牛肉干、甘薯条、花生米包于不透明的小袋中作为“奖品”, 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虽然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生硬, 甚至让大家感觉有些地方还比较刻意, 但整节课中学生发言的热烈程度, 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小组实验、讨论的有序进行都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非常高。
事后, 赛教学校的老师告诉我, 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回家观察了好多小动物怎样吃食物, 有些小朋友甚至还饲养了小动物进行观察。我很开心, 这不就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需要达到的效果么?
在教学中,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设想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第一、第二教学环节“动物吃食物”的视频使用存在“硬伤”。这一环节, 我设计了通过观看森林中的动物吃食物的视频, 希望学生观看后能描述、模仿动物的吃食方式。课前, 我精心搜集编辑了这段四分多钟的视频, 内容涵盖了甲虫、蜜蜂、蜂鸟、鹦鹉鸟、水鸟、猴子、猩猩、蜘蛛、小熊猫等动物吃食的场景。我的想法是希望能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视觉资料, 让学生有话可说, 能认识尽量多的动物吃食的方式。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说、模仿阶段说了三四种动物吃食物的方式后却卡壳了。是呀, 短短的几秒钟就放完一个场景的视频, 三年级的学生怎么能记清楚呢?这不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记忆规律。好在我发现了学生卡壳的时候, 适时提醒学生描述、模仿自己熟悉的动物吃食的方式也可以, 才没有使学生的活跃思维中断于教者的“完美”设计。课堂反应说明, 这个教学视频的应用对于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来说并不高。课后专家提出了建议:压缩视频, 选择针对性更强的三四种典型食性的动物进行观察, 并请学生描述、模仿, 然后拓展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吃食的方式”的问题, 说一说, 模仿一下, 这样会更有效。
第二, 课前备课对学情准备仍然欠缺。本课的教学, 为了突破“动物的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这个教学难点, 我试验了好多食物, 最终选取了牛肉干、甘薯条、花生米三种典型材料。参与赛教班级的学生通过实验很出色地发现了尖牙、切牙、磨牙的作用。一切似乎都体现了这个教学设计是非常完美的。但无法掩盖的事实是, 并不是所有学校的所有班级的学生都能很好地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发现动物牙齿的分工与食性的关系。这次赛教, 从知道课题备课试上、赛教到全市辐射, 共上了四次, 其中一节试上课和辐射课, 这一教学环节的难点解决过程就不是太理想。课后我还自我安慰学生能力有差异, 却没有从教师自身的备、教去找原因。如果上课前, 我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前概念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细致的调查摸底, 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调整课堂引导方式, 那么, 课堂教学中, 解决课堂生成的把握就更大,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更强, 课堂教与学就会更有效。
本次赛教, 从备课、试上、赛教到全市上辐射课, 我共在四个学校 (市实小、和小、洋溪小学、红塔小学) 四个班级进行了教学, 虽然活动过去了很多天, 但课上有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
教学中, 为讲清“昆虫如何利用口器吃食”这个知识点, 我准备了蝴蝶、蝉、蝗虫这三种农村常见的动物吃食的动画。备课时, 对于它们怎样吃食物, 我以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应该更能说得清。事实却出人意料, 市实小、和小两所市、镇学校的学生能清楚地说明三种动物口器的特点及吃食的方式, 而洋溪、红塔两所更接近农村学校的学生反而说不清, 甚至不知道。课后, 我了解到, 市、镇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来源于电视和网络。
曾几何时, 上树捉鸟、下河摸鱼的农村生活场景只停留于我们的记忆, 这些自然优势教学资源已离现在的农村学生越来越远, 新型教学媒体的使用与普及却又跟不上城镇市区的步伐。作为农村科学教师, 如何利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上好科学课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谈一谈体会。
首先, 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变自然资源为科学教师的知识库。乡村镇级学校离大自然还是很近的, 到处可见泥土、杂草、小花、小虫……这些可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要使这些资源发挥作用, 教师首先要熟悉它们。比如我通过“花卉网”和其他网络资源认识这些植物, 并在电脑里保留了常见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当我带着学生给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挂贴标签时, 当学生给父母头头是道地介绍小花小草时, 你说会有多少植物学家在他们中出现?
其次, 要活用自然资源, 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经历。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 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使课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 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三年级“养蚕”单元, 由于蚕种越来越难取, 桑树越来越少, 每年教学这一单元, 好多学校的教师都只能流于形式, 草草了事。现在, 对于城镇小学的科学老师来说, 每年的四五月份, 他们就从淘宝上邮购蚕种让学生饲养。而我发现在学校的花圃里, 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蟹爪槐树上的青虫、香樟树上的青虫, 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蚕是相似的, 我们可以通过饲养青虫, 帮助他们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了解“昆虫的变态”的相关知识, 再通过养蚕视频资料的补充来完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结构, 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我教的学生, 不仅是男生, 连一向胆小的女生, 都敢用手抓青虫!
总之,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 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 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双脚行进跳的动作要领,但是双脚向上纵跳触物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次活动创设了“小兔和风筝握手”、“小兔追逐风筝”的有趣情境,通过过小桥、钻山洞等障碍物,激发幼儿双脚向上纵跳触物的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活动最后适时加入“追逐风筝”的情节,増加了活动的难度,鼓励幼儿尝试在奔跑的过程中纵跳触物,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提升。
活动目标
1.能看准目标双脚同时向上纵跳触物,掌握动作要领。
2.尝试快速越过障碍物,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风筝若干,将风筝悬挂在绳子上(可设置不同高度),竹竿、拱形门、平衡木若干,音乐。
活动建议
1.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组织幼儿玩游戏“小兔爱锻炼”,带领幼儿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达到热身的目的。
2.创设“和风筝握手”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练习纵跳触物。
(1)请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风筝,练习纵跳触物。
教师导语:春天来了,天上的风筝真美。它们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快和风筝握握手吧。
(2)请个别幼儿示范,引导幼儿掌握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
结合幼儿示范讲解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眼睛看着风筝,双膝稍稍弯曲,双脚用力蹬地,向上跳起,手臂伸长,用指尖触摸风筝。
(3)组织幼儿分散练习,关注个别幼儿的动作,及时给予指导。
3.组织幼儿玩游戏“追风筝”,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介绍游戏玩法与规则:幼儿走过小桥、钻过山洞,教师手持悬挂风筝的竹竿从幼儿面前走过,幼儿双脚向上跳起触摸风筝,不能用手拽风筝。
(2)分组玩游戏,尝试越过障碍物在奔跑中纵跳触物。
幼儿熟练掌握动作后,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可手持悬挂纸蝴蝶的竹竿跑动,让幼儿追逐蝴蝶,练习在奔跑过程中纵跳触物,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幼儿面前停顿,便于幼儿跳起触摸。
4.播放音乐,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爬的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2、感知不同材料,了解它们的不同质感。
3、喜欢参加体育游戏。
4、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5、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练习爬。
了解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
活动准备:
泡沫地垫、小床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今天小乌龟来我们班是作客了。小乌龟你好啊,听说你昨天不在家,去哪里了啊?
2、小乌龟请我们小朋友猜猜它昨天去哪了?
3、它是怎么去旅行的?
(二)模仿乌龟爬的动作
1、小乌龟是怎么爬的?我们和小乌龟一起爬一下。
2、小乌龟今天还要去旅行,你们想不想跟它一起去旅行啊?
(三)布置场景,介绍游戏规则。
1、活动前为了避免孩子间手被踩,都把鞋子脱掉。]
2、你们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小乌龟一起去旅行的地方,我们先看看小乌龟是怎么走的。先爬过泡沫垫,再爬是小床,在小床上不能掉到外面去,小床外是悬崖,也不能躺在床上,要不燃就会被别的小乌龟踩到。而且爬的时候要一个跟这一个,要不然就会被挤到悬崖下。
(四)分两组跟着音乐爬。
现在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和小乌龟一起旅行吧,当音乐慢的时候我们就慢慢的爬,快的时候就要快怕了。
(五)谈谈爬过泡沫垫、地板、小床的不同感受
爬过泡沫垫/地板/小床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泡沫垫是软的脚不会痛,地板是硬的,小床有弹性。)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活泼新颖的形式能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因此活动中我在教幼儿练习爬的动作时就设计了游戏情境通过龟妈妈、小龟的角色表演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愉悦了幼儿的身心,又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自改革以来, 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人才。据统计, 截止2007年末, “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 (专业) 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 在校生39.74万人”[1]。但是, “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开始由数量阶段转向了质量提高阶段”[2]。近年来, 中国旅游产业向信息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旅游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校企之间旅游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需要重新审视。《旅行社管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人拟以该课程实践教学为例, 以个案来分析旅行社实践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而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普遍规律。
一、《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旅游行业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主,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以实践教学为依托。不过, 实践教学过程繁杂而又充满变数, 这需要制定细致而又周详的教学方案。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 以及借鉴国外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实践教学方案, 为旅行社的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设计这种方案, 需要先确定方案的设计思路:
(一) 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方案以增加学分来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的认识度。云南大学田里教授认为, 目前,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问题, 主要表现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脱节, 精英教育思想支配下重管理轻服务, 轻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地难以落实等。因此, 他主张大幅度调整课程体系, 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至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3]。确立实践教学中心的地位, 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 增加实践教学分量, 突出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教育的重要性。
(二) 师资力量实现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方案的执行者, 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想培养出第一流的学生, 就必须拥有第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想造就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就必须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4]。培养集实践和理论于一身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 有利于实践教学方案的贯彻执行。学校可以聘用来自旅行社第一线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 同时, 也需要定时将教师送至旅行社进行挂职锻炼, 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能够掌握旅行社操作流程, 对旅行社行业动态, 行业面临的问题等了如指掌, 有利于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旅游教育发展之道。
(三) 教学场所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训基地教学的转变。
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 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来构建。校内构建旅行社情景模拟实训平台, 为学生提供仿真式的旅行社操作环境。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大学生在走进校外实训基地前, 从导游和旅行社两个方面入手, 对其业务操作流程进行系统的模拟训练, 使课堂理论和业务实操初步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方案强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或学校独资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 为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二、《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 实操性。
《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操性, 力求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解到各个实践操作的训练项目中, 尤其是操作项目, 工作评价考核必须有量化指标, 以体现客观公正性, 也是提升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 创新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动力。创新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高等教育基本职责。因此, 《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必须体现创新型思想, 采用创新式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 开放性。
旅行社教学积极与旅游行业配合, 与旅游产业配合, 对旅游行业需求变化和新业态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针对办学层次、市场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制定开放式、动态式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 确保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 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 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四) 职业性。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 行业特性强调其特殊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树立“以客为尊”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其基本原则。《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的模拟训练应体现这种职业性, 不但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准备, 而且为大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做出突出的贡献。
三、《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教学方案给予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能使他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旅行社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而且, 核心在于旅行社各岗位群的设计和实训项目安排。根据旅行社行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旅行社实践教学方案以实训基地为平台, 根据企业部门安排设置旅行社经营管理岗位群, 根据岗位设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实训项目工作流程的模拟训练,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旅行社经营业务范围可分为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尽管不同旅行社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不同, 但不论经营何种业务, 旅行社的计调、外联、接待等部门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 根据旅行社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制定《旅行社管理》实践教学方案时, 主要围绕计调、外联、接待等部门设置实训岗位群安排学生实训。学生可根据所学的专业、用人单位的订单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岗位群进行实训。
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立足于行业特点和人才素质需求的方向, 我们把高校大学生旅行社基本技能实训设置为:计调岗位群基本技能实训;营销岗位群基本技能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习。旅行社实训以旅行社各部门的各个岗位为实训项目, 根据实训岗位的要求, 对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实训内容执行贴近实际工作的规范性的技能训练, 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一) 计调岗位群。
计调部门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职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门主要为旅行社的决策层和管理部门提供统计服务, 为外联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为接待部门提供后勤联络服务, 为财务部门提供结算凭证服务以及为旅游者提供委托代办业务等。基于此, 计调部门员工基本技能的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点:与旅行社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统计全社旅游业务相关报表并制定接待计划的能力;旅游服务采购, 与服务单位签订协议的能力;协调、落实计划, 按照合同约定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能力;结算统计的能力。以计调岗位为例, 具体实训方案如表1。
(二) 营销岗位群。
旅行社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储存、需求弹性大、季节性强等特征, 促使旅游业比其他行业更注重产品的营销, 而旅行社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旅游产品的批零差价和销售佣金, 因此, 旅行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旅行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市场营销的重要性要求旅行社聘用熟悉旅游市场的、操作技能娴熟的营销人才担任这一职务。因此, 我们对旅行社营销人才技能的培养模式应基于以下几点:能够与组团社或地接社洽谈旅游业务、签订合同, 开展业务合作;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景区景点、交通知识、旅游知识, 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恰当的旅游线路;能够填写业务所需要的各种表格和票据;能够开拓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和制定产品销售计划。
(三) 管理实习岗位群。
旅行社的管理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升华。学生在旅行社基本操作能力完成之后, 开始进入企业管理能力的实习阶段, 这种安排也是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 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旅行社管理实习不同于外联和计调岗位的顶岗实习, 这种实习由于其自身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往往安排在部门经理助理这一特殊职位进行实习, 熟悉经理的职责和日常行为规范, 逐步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四、结语
实践教学随机性强、变数大, 操作程序繁杂, 需要制定细致而又周详的教学方案。在方案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实践教学活动, 巩固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大学生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 使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专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基于此, 高校旅游教育应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方案, 培养旅游企业需要的新世纪高素质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杰利.浅谈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西轻工业, 2009, 9:198~199
[2].张悦.探析新时期旅游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1:84~86
活动设计背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班开展了“快乐的旅行” 这一主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4、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2、难点:知道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保护。
活动准备
(1)Flash课件《食物的旅行》以及相关的故事。
(2)音乐:《幸福拍手歌》
(3)人体消化系统图,即时贴消化系统卡片图,小蛋糕,小饼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吧?旅行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2、出示 小蛋糕,“看,这是谁?”(小蛋糕)小蛋糕它也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去旅行了,今天,小蛋糕也要把它的旅行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朋友想听吗?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小朋友最喜欢吃小蛋糕了,小朋友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4、听完小蛋糕的故事,你知道小蛋糕它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吗?
二、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 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引导幼儿逐幅观看Flash动画课件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蛋糕从哪里进去?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吗?(口腔)它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
经过嘴巴后,小蛋糕被吞了下去,到了什么地方?知道那长长的管子叫什么吗?(食管)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以及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提问:接着小蛋糕从长长的管子滑下去,到了一个在袋子里,这个大袋子叫什么名字呢?(胃)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小结)
3、放第三段,知道小肠的作用
提问:刚才小蛋糕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那条弯弯曲曲的是什么呢?(小肠)它有什么作用呢?
4、放第四段,理解大肠的用途
提问:小蛋糕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让幼儿品尝饼干,想象食物进入各个器官,并排出旅行路线图。
1、师:听了小蛋糕的旅行故事,小饼干羡慕极了,它也想到小朋友的身体里去旅行,小朋友愿意带它去吗?
把幼儿分成四个旅游团,“小饼干的旅行开始了!”
2、请各组小朋友品尝饼干,并根据提示把小饼干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
提示:(1)这是旅行的入口(口腔),在这里给它拍张照吧!(出示口腔图片)
(2)我们的牙齿先把小饼干咬破,嚼碎了,吞下去,到了哪里哪?(食管)
(3)食管这个细细的管子,把食物送到哪里去了啊?(胃)胃里有许多的消化液,小饼干在这里停留了很久,谁能找到小饼干休息的胃呢?
(4)胃磨啊磨,把饼干磨得更碎了,到了哪里了?(小肠)小饼干的营养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
(5)小肠把小饼干里的营养都吸收了,然后到了哪里?(大肠)大肠转呀转,把没有用的残渣都排出去了。
小饼干的旅行也结束了,3、评析每个小组的排列情况。
四、结束部分,听音乐做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听了小蛋糕旅行的故事,也带着小饼干到我们的身体里旅行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把食物吃下去以后,还需要做些轻微的活动帮助它们消化,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起立,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让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选取的内容接贴近幼儿的生活,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活动的设计做到动静结合,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层层深入,并把科学知识与健康、语言、艺术等领域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给孩子开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下面谈谈教学后的几点体会。
一、优点:
1、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逼真、有系统地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以及食物进入消化器官后的消化情况,我准备了活泼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主动探索学习,让幼儿看看、听听、说说,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利用材料创设情境,体验游戏乐趣。
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已掌握了食物旅行的过程,并初步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作用,便设置了游戏活动—“食物的旅行”。先请小朋友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小蛋糕,让小朋友体会小蛋糕到人体的各个消化器官中去旅行一次,然后让幼儿合作拼一幅完整的消化系统图这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环节,既满足了幼儿动手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合作能力,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 在愉快的氛围中把活动推向了**。同时,在孩子们玩得意味犹尽时,教师及时地抛出新问题,使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达到了活动目标。
二、存在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倾听、观察、捕捉幼儿的信息,并使之成为丰富和调节活动的资源,让活动中的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有待加强培养、训练。此外,在活动中应给与孩子更多的拓展思维,还可以利用现场的资源,让幼儿与更多的同伴或老师交流。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这样的理念,从兴趣出发,在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活动。游戏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协调能力,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创编和表演活动中,学生们实践参与,积极踊跃,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听觉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并且体验了艺术的魅力。
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聆听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的活动中,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实践,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跟孩子比较亲近,因为有爱所以会觉得很放松。能够很自然的做到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基于任务驱动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 该模式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一、课程整体设计
(一) 课程定位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领域课程, 在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中属于主干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为从事导游服务、计调工作和旅游管理等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按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本课程培养能够从事旅行社相关工作, 可以胜任旅行社岗位能力需求,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具备一定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该课程前导课程为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 后续课程为生产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理论教学48学时, 实训12学时, 共计60学时。
(二) 教学对象分析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认知教育。第一学期开设有60学时的岗位认知教学, 学生分组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岗位认知学习, 了解旅行社机构设置、旅行社基本业务开展, 尝试一些基础、简单的旅行社服务工作。第二学期该专业学生进行60学时的“丝绸之路”专业考察, 对旅行社计调、票务、全陪导游服务、地接导游服务、景区讲解服务等旅游服务全过程进行集中训练。第三学期结合导游资格证考证课程, 集中进行考证前的理论与技能辅导。旅行社经营管理开设在第四学期, 因此, 该专业学生具备对旅行社机构设置及业务操作初步的认知和理解, 但由于缺乏对实际岗位工作的主动接触、工作流程细节的具体指导、工作策略的理论提升等, 对岗位和职责的具体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熟悉。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采取以旅行社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以完成某个旅行社工作单元为目的, 教师指导与小组探究学习相结合等措施。
(三) 课程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部门运作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参加行业实践, 加强与本地旅游企业的交流。
2. 技能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业务管理能力,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和协调能力, 具有自信心、社会责任心、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人才。
(四) 课程内容设计
1. 教学理念
课程以旅行社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 围绕旅行社职业能力要求,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旅行社工作的岗位任务, 进行全真实务操作, 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理论知识的整合根据专业独特性设置, 体现理论教学的适用性。
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是根据职业岗位 (群) 和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调查分析, 以旅行社认知、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等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以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现场考察、实训操练等方法相结合, 构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技能性、职业化要求, 以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为原则, 将组团业务、接团业务等旅行社经营管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项目教学和工作任务教学法, 按照旅行社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组织教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双重考核,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 课程学习项目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内容设置以旅行社工作过程为导向,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目标要求,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 将学习内容整合、序化为旅行社认知、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三个项目, 将这三个项目细化为认知旅行社、开展组团业务、接团业务、境外业务、咨询接待业务、会奖业务、日常业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信息管理、产品战略、竞争战略、塑造旅行社品牌等十二个任务, 在各项任务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工作需求设计系列子任务, 在具体实施中有所选择。
4. 重难点解析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有效开展旅行社各项基本业务, 而难点在于让学生战略性实施旅行社管理。对此, 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任务驱动的小组活动。将任务驱动法用于小组实践活动, 体现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能力,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小组协作互助与探究式学习结合。以小组为任务单位,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导,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为学生提供条件、营造氛围、把握深度、评价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体, 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目标、掌握方法、开拓思路、交流分析、总结结果。
利用案例拓展视野。依据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 精选案例, 分析案例, 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积累工作经验,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微观设计
(一)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下面我们以任务2组团业务流程为例, 对教学组织与实施内涵做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 以学生实际工作案例导入,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旅行社日常工作状态。情景为学生在实习中进行日常接待, 有游客咨询, 应如何应对?以这一个实习案例为线索, 贯穿组团业务基本流程的学习和掌握。教师提出问题一:你怎么说?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组团流程的基础环节“咨询接待”环节的讨论。学生对咨询接待时, 怎么说、怎么做、如何提高业务成交率、接待技巧、接待细节、接待服务品质等方面都能做非常积极的思考, 这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接下来, 教师提出问题二:此时的计调人员在干什么?经理又在做什么?这是对旅行社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思考, 讨论的目的集中在最后一个结论, 即细节决定成败, 合作与团队精神是胜利的源泉。紧接着, 教师可以提出讨论问题三:为何交钱之前是上帝, 交钱之后成鱼肉?启发引导学生对如何提高旅行社服务品质进行进一步思考。由一个组团接待实例贯穿始终, 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对各流程工作有一个线性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四:客人因故不能参团怎么办?这一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五:组团工作结束了吗?这是对旅行社更高品质服务的要求, 对学生的创新工作思维启发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组团业务流程逐渐清晰。
本项任务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组团业务流程, 并能实施和开展组团业务。开展组团业务并且提高服务品质是任务的难点,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供学生讨论, 并寻求答案, 是解决难点的一个有效方法。
最后, 任务中设计四个情景, 由以各旅行社命名的四个学习小组, 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 进行不同规格的组团训练, 这四个任务中有团队接待, 也有散客接待, 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和角色分工, 每个小组成员依据在模拟旅行社中的岗位角色分担相应的任务, 组与组之间的关系即旅行社同业之间的关系, 每组都需要提交组团中的如下核心资料:预报旅游计划、地接书面确认、正式发团计划、紧急计划变更通知、导游委派单、甘肃省旅游服务质量评价表等。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积累和精选案例, 组织学生讨论, 启发思考,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旅行社生产实际, 结合学习任务单元, 下达学习任务单, 提出任务要求,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该问题, 掌握这类问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思考方法。三是小组依据工作岗位, 进行角色分工, 承担具体工作项目, 完成工作任务, 营造工作氛围, 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四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小组协作, 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讨论总结”的模式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五是将学院旅行社实景教学与学生任务教学相结合。以上五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 互为补充, 突出该课程工学结合、任务导向、模拟与实景教学相结合的总体特色。
(三) 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旅行社管理核心能力及基本业务核心能力要求, 进行旅行社设立、实施组团、组团旅游产品设计、接团流程训练、海外领队业务训练、会议旅游策划、管理战略主题论文等七项实训, 共计12学时。根据旅行社工作过程, 从对旅行社的认知, 具体业务实务操练, 到旅行社管理理论素质的提升, 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教师做好实训记录和反馈, 学生完成实训后, 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 展示结果, 组间进行评价、质疑、答辩, 组内进行补充完善, 最后将资料整理上交。组员之间强调团队协作力量, 基于任务的实训设计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解决了难点, 展示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四) 现代教育手段应用
各项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协作学习, 参考、查找、做出符合规范的资料。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分析
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 突出以任务为导向,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若干任务, 突出实际工作的认知和实施,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但该教材在理论体系上有不少欠缺, 需进行大量的资源积累, 进行相应的教材开发, 并根据行业实际和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标准,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实际教学。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也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源基础。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成绩考核包括平时考核50%, 期末笔试50%。平时考核包括小组任务过程记录、小组任务结果展示、考勤、适量的作业等四个方面, 重点评价小组任务的实施与完成情况。期末笔试力求试题种类全面, 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与检查。
五、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 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针对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 本课程确立了以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实用知识为基础, 以企业需用、能用为导向, 任务驱动, 注重技能实训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干中学, 学中干, 边教学边经营, 边经营边教学,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构建了“学教合一,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但在课程建设方面, 还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 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现有的实训教学条件, 开发特色实训教材, 丰富教学资源。同时,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需进一步深化, 不断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丰富灵活课件资源、加强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宗宝.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谭建伟.对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材的理解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26) .
《动物乐园》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数学活动,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再次经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直观认识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和多和少。通过学生的学习,我发现这节课的难点是:
1、正确地读写“>”、“<”
2、用数和符号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在数学活动中引入关系符号
1、数一数
观察情境图,询问学生看到了哪些动物?(学生:4只小兔、4个篮子、5个胡罗卜、3只猴子···同时在黑板的最左侧板书各动物的数量)重点关注学生数数的方法,从左往右数,为了不遗漏不重复,最好做上记号。
2、比一比(1)“=”的认识,我提问谁和谁的数量一样多?学生一看黑板上记录的数量,很清楚地知道小兔和篮子一样多,数量都是4。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直观认识两个数量间的相等。提问:怎么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兔和篮子的数量一样多呢?经过《快乐的午餐》的学习,学生会立刻想到一一对应,一个对着一个来帖。课前准备好了兔子和篮子的卡片,让学生上黑板帖,直观地认识到兔子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一样多,自然而然引出“=”。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小兔和篮子的数量一样多呢?4=4,介绍读法和写法,在田字格里示范学生模仿。讲解“=”表示一样多,所以这两横很平而且一样长。(2)“>”的认识,我提问猴子和秋千谁多谁少,学生不难回答出猴子多秋千少。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比出谁多谁少,出示卡片,让学生上台动手摆一摆。学生会发现小猴有多余的,小猴多,秋千少。这时进一步巩固上一节课学习的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让学生反复说猴子比秋千多,秋千比猴子少。我发现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会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小猴比秋千多,也就是3比2多,这是一个难点,需要抽象的思维,于是反复询问:为什么杜老师说3比2多呢?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小猴有3只,秋千有2个,小猴比秋千多,也就是3比2多,自然而然引出大于号,3>2。讲解:3>2表示3比2多。同理,秋千比小猴少,表示出2<3。
这里出现了2个难点,1、在“>”、“<”的读法和应用上,学生容易弄反。于是我让学生记住口令: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2、根据图用数和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教材17页练一练第3、4题,会读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应用口令“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进一步认识“>”、“<”。强调:“>”、“<”“=”的意义,如:7>3读作7大于3,表示7比3多,4<9读作4小于9,表示4比9少,7=7读作7等于7,表示7和7一样多。
2、教材16页说一说,填一填,17页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填一填。都是让学生学会从图中用数和符号抽象出两个数量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比较前说说谁和谁比,体会两个数大小关系的比较。
【《动物旅行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动物去旅行(小班)07-06
小动物去旅行教案09-24
小班语言:动物宝宝去旅行10-06
语言活动《小水滴旅行》教学反思06-30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9-21
动物作文教学反思07-06
小班语言教案《小乌龟旅行记》及教学反思09-27
《小动物排队》教学反思06-17
《寻访小动物》教学反思06-26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旅行去》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