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精选7篇)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1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实际教学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色变”,对写作有畏惧心理,教师也视作文教学为烦恼。又从历届小学毕业生考试情况来看,我校小学语文成绩普遍低于城内小学,特别是占有相当比重的作文,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试图改进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动机。2.社会发展现状的需要

未来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需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从长远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得发展,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课题概念界定

“农村”是以农业为主,兼顾林、蚕、果、牧、渔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社会群体的生活区域。农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农村有许许多多城里人从来不曾见识过的瓜果,蔬菜,有城里人不曾体验过免费的简单而有生活情趣的游戏。但是农村也有太多相对于城里来说滞后发展的需要,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都出门打工挣钱,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婆婆爷爷的庇护下,只是吃饱、穿暖,对学习没有主动性,不自觉。农村孩子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却从不知道把那些感受与人分享,不知道用口语表达,不知道用文字表达。

“小学生”,特指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即义务教育最起始阶段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小学生从跨入校门的那天起,一张白纸就要靠老师们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农村小学生精力特别充沛,记忆力特别强,想象力丰富,知识吸收能力特别强。把老师作为偶像,老师怎么说,学生就会特别听话地照做。但农村小学生自制力差,好动;家庭里的学习习惯差,婆婆爷爷只管孩子不冷不饿,对孩子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根本不懂。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蹦蹦跳跳的,很多学生一进教室就没得精神,但是下课铃一响,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射到操场上玩去了。农村小学生特别单纯,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写作能力”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包含:1、2、3、4、5、6、表述清楚,让人知道写作者的真实意图或要表达的内容; 表述条理清楚,不需要阅读者自己再进行提炼归纳; 要符合规范,比如应用文之类的,也包括语言的规范; 能通过字里行间真实、准确地表达情感; 要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使阅读者有同感; 口头表达书面表述得转换。

“教学策略”:本课题的教学策略就是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是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课题所提出的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寻求能够解决农村小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选材单一,缺少新颖性;积累匮乏,语言组织能力差;布局谋篇能力差等等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研究目标

农村作文教学与城区作文教学因为城乡的差别,在教学设设备的配备,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使用等诸多方面有许多滞后待进之处,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的写作能力培养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解决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作文中杜绝空话假话连篇,编作文的现象,除了可从一些名师经验中吸取精华外,还可突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个性,在教学“写什么”和教学“怎样写”的两大领域内都可能有新的突破,使学生在小学生能熟练掌握小学新课标规定的各种体裁的写法,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达标”的作文,使大部分学生爱好写作,写真话,写实话,写出自己的见解和迷惑,写出自己的愁闷和欢乐,写出自己的经历和向往,能写得令人欣喜。

四、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兴趣,解决认识问题,解决学生“怕”作文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敢于动笔,敢写

2、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养成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习惯,解决好学生写什么的语言障碍

3、学生学会作文规范写作

五、研究依据

在认真研读教师培训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习作的要求,进一步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丁有宽教学教例与经验》和《李吉林教学教例与经验》和《于永正教学教例与经验》,朱水根的《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季小兵的《小学生优秀作文辅导大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论文集》,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探索》,窦桂梅的《课堂教学实录》,《管建刚作文教学专辑》。这些名家教学作文各有特色,自成风格,成就卓越。通过学习提高形成研究共识:作文教学应当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根据自身的个性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和总结经验法等,感悟了作文教学的一些手段和方法。

六、研究措施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首先克服不敢下笔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1、正面评价、培养兴趣。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力求对学生个性化评价,根据自己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如“藤上有瓜”这个词,全班学生都理解它的含义,我就根据不同的情况写下各种评语,如“藤”子已经完整了,如果“瓜”大一些,就好了。“藤上”不仅有“瓜”,而且“瓜”结得很大很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对进步大的作文,我下笔评语:“进步很大,已经显露出你写作的天赋,这是你作文以来最好的一篇,希乘胜前进。”对于字迹潦草,内容空洞的作文则坚决要求重誊或重写。学生认真重誊或重写后,给予鼓励评价。毕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以,学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激励。如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大拇指,或波浪线旁画一个☆,或直接下评语。这是此次研究的作文教学理念。为了求得研究的实效,要求研究人员从课标中领悟作文教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从中对照自己的作文教学是否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从。这对于教学作文来说,同样适合。教师必须要热爱写作,要坚持写作,要给学生树立榜样,真正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建立感情,让学生喜欢你,尊重你,爱戴你。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转变角色,展现童心。“凡事预则立”,教师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丰富结累,丰富经验。教师要做有心人,多积累素材,多考虑教法。对于教师来说,处处留心皆作文,作文就是人,人就是作文。教师自己要养成爱写作的习惯,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将学生引向热爱写作的光明大道。

2、要尊重学生的劳动。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必须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变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当面互相讨论、修改。在修改中遵循“多读少改”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全班评讲;或者举行佳作赏评会,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3、榜样激励,让学生追求成功。首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赛前认真指导,赛后总结经验、教训;第三,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各地报刊推荐发表,凡有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作文,老师必定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第四、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在学校橱窗展示栏里张贴,让学生课余都可以欣赏到美文。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也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其它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以作文为难事,学生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是成功的老师;有了兴趣等于成功了一半。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想写,而且会主动动笔记下对自己有触动的点滴。

4、写好“小题材”作文,写好每一篇“小作文”。写好了小题材的作文,才能让学生深入挖掘自己已有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学会从细微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好了小作文,才能让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学会谋篇布局,学生才会从小谋篇到大布局,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5、积极实践,勤于反思,丰富经验,提高习作指导能力。一些老师并不注重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小学生作文考试一般都是写人记事或写一个场景,他们往往让学生背熟几篇例文,然后,在考试时,根据题目选择例文“对号入座”,这些例文语句流畅生动,选材独特,阅卷老师不辨真假,往往能得高分。然而,学生自己不会构思,不会选材,不会谋篇布局,连“流水账”式的记事都记不好,谈何作文。所以,教学作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就是要教出学生能独立地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想象的作文,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

(1)、积累作文材料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3、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趣,增加写作的内容、开拓作文的“材”路。积累生活素材过程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2)、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3)、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4 “认真修改”的习惯。5 “不说假话”的习惯。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

(二)、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

写作能力教学要从一年级抓起,从说到写,由易到难。我们必须遵循作文教学本身的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练习说话、写话。这一训练主要在低年级(一、二年级)进行,通过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说话和写话。从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写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第二步:练习写片断。这是中年级(三、四年级)的训练重点。在一、二年级训练写话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练习口述后再写片断。这样从观察图画过渡到观察生活;从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到观察较复杂的事物,由观察静态的事物到观察动态的事物。如观察描述“一束花”、“一棵树”、“一个笔盒”、“一张手绢”、到观察描述“小鸡”、“小猫”;观察描述“大扫除”、“课间操”、“一项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他们观察“一处景物”、“秋天”、“雪景”等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情景,扎实有序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的片断,为高年级写篇的作文打好基础,作好过渡。

第三步: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这是高年级(五、六年级)的训练重点。高年级在低、中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连段成篇的综合性训练,以这样的顺序训练学生,是安排得比较科学的。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的评价很重要。

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称赞或认可。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棒子打死。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精彩的词语都应该及时表扬。给学生激励式的评语,老师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容易得到满足,对写作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对学生合理,恰当的评价,让他们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运用多种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自始自终运用观察法,在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听,在写作时观察学生的构思和写作的速度与质量,观察学生在不同时间写作文的不同态度和情绪。根据在观察中发现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如发现构思问题,就叫学生养成“意在笔先”的习惯,运用名家比喻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说明“打腹稿”的重要性,并写出了指导性文章《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如发现学生对讲评非常重视,对同学中的好作文,以及好词好句也由衷敬佩,对在屏幕上出现的作文,无论优劣都很重视。再如发现学生在叙事时,过于平淡,不知道情节曲折的重要性,就用“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名句来开导他们,还如发现学生不会谋篇布局,就在黑板上画一条鱼,来讲解文章结构的系统性——结构如鱼;发现学生不重视改作文,就搜集了《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发现学生在写人物时,不会运用概写和特写相结合的方法,就专项进行这方面的片断练习,用照相和电影中画面的远镜头与近镜头来作比,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手法结合的必要性。发现学生对于发表都有着极强的欲望,为了发表不辞辛苦,反复修改,乐在其中,通过观察法,发现了学生作文的一系列问题和一些提高兴趣和能力的规律性,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积累,自觉有了不小的收获。

实验法也是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布置学生写“初冬的菜园”,先不作指导,看学生写得如何,结果学生写得大多很粗浅,修辞少,无文采,无细节,无寓意。于是,带领学生走向菜园,当场指导,又用相机把蔬菜拍摄下来,返校后到电脑教室投放到大屏幕上,指出写植物要写出形态、颜色、大小和精神,要运用修辞,要把观察、情感和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写得生动,写得富有文采,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好几位同学《初冬的菜园》在学校少先队活动展示展出,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这说明教师的指导还是非常重要的。

比较法也是在研究过程中的常用方法,通过一个学生的前后比较,优生与后进生的比较,总结出作文教学的规律性,让学生持续地朝高级水平进展。采用比较法,发现学生在测试和竞赛时,往往写得比平时要好、这说明目的性还是很重要的。这说明作文的目的性越强越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越能发挥出水平。同时,也说明加强作文的目的性教育很重要,使学生明白作文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得高分、发表或得奖,更重要的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为升学及将来走向社会的运用打下基础。

问卷法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一次,制作过一张调查问卷,包括作文检查问卷表和课外阅读问卷表。检查表的项目:是否喜欢写作,写作时间多长一次,写作原因是什么,主要形式是什么,能得到哪些人的辅导,能否得到老师或同学得赞扬,自己写作篇幅有多大,老师家长对写作字数有要求吗,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喜欢读课外书吗,平时会不会主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事情写下来,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都进行哪些体裁的写作训练,最喜欢看的书有哪些,写作的时候习惯于哪种方式,哪种情况下觉得自己的作文能够写得比较满意,写不出作文的时候怎么办,有没有主动记日记的习惯。通过问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有正确得态度,要多阅读课外书籍,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作文写得都较好,要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个案分析法是作文课题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每一次作文都是个案,要尽量思考成功与失败、得与失的因素。曾针对优生李东霖,陈钰肸,后进生邓凯文,何妮进行了追踪研究。作文是一个人的思想、智商、经历、语文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只要教师强调读写,培养兴趣,持之以恒,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文从字顺表情达意的作文。

总结经验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是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研究组成员分别写出了《农村小学写作兴趣培养点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点滴》《浅谈农村小学写作教学》《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法》《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之我见》《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写作》《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探索》,这些文章有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在教研室论文评选获奖,有的在校内语文教研组内交流。

总之,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以自己的五官和心灵去感受和认识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动人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真正的源泉。

(五)教学生学会自改作文,总结经验。

为了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首先带领他们反复学习和背诵、默写叶圣陶、老舍、鲁迅等人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让孩子们在大脑中树立作文必改的理念,然后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正如特级教师管建刚说的那样,作家通过读能发现许多问题,而作为一个作文经历短暂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仅仅通过读是发现不了许多问题的,因为他们判辨作文优劣的水平太浅。因此,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一个公式。如结构如鱼,标明“六句”(总起句、过渡句、描写句、修辞句、文采句、总结句)

2、用“具体的标尺”检查修改作文。如用“五官”来检查,如写电影观后感时,用“引、议、联、结”标明文中的句子。

3、自改后互改,看自己和别人对一篇文章的看法有何异同。另外,让学生写作文反思,为什么这篇作文没写好,为什么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如第12册课本的末尾,有安排学生制作成长册内容。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列出了手册目录,其中就有《我曾经写过的错别字》《我写的最好的写人的作文》《我写的最好的记事的作文》《我的作文水平为什么提高了》等。此外,我还安排同学们互改,让学生根据《好作文的标准》以及老师的“范改”,让学生模仿下评语。为了提高公平合理的程度,除了同桌改外,有时前后改,有时优生和后进生搭配改,让同学们相互学习,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六)开辟发表园地,激发作文兴趣。

管建刚说,发表可以使人活得有尊严和荣耀,是展示自己的高雅的方式,发表能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提升自身的价值。这成为他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小学生来说,不仅同样适合,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欲望,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欧家钦的作文《羽毛球比拼》在学校的展示栏上展示,很多同学阅读了,而且评价特别高,他写作的欲望更强了,展示,被人认可是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渴望,它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巨大快乐。因此,我就忙里偷闲地给学生改稿,制作手抄作文选集,近两年来,共达35人次。一次次的展示,校内传阅,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作文。我把学生发表的作文又复印一份,张贴于教室,既达到“佳文共赏”的目的,又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积极性。

七、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1.研究成效:

①学生习作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作文水平明显提升。②学生阅读兴趣浓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

③教师构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科研能力得到增强,公开课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教学经验所写得文章被中江县教研室评奖。④在全县期末测试中,语文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2.研究成果的构成:

①研究开题报告一份,结题报告一份。②多媒体上研究照片、上课摄像等资料。③作文公开课教学设计。④课题论文。

⑤学生优秀作文和发表作文,优秀作文手抄报。⑥研究的教师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

根据长期的教学积累,胥淼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分别获得中江县教研室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二等奖,《作文教学与儿童生活实际》发表于德阳日报的《教育周刊》;《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表于《 当代中国教育文苑 》杂志。

李萌龙的文章《浅谈农村小学写作教学》、《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点滴》在校内语文教研组内交流。

许冬梅的文章《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谢春蓉的文章《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法》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伍献春的文章《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李云国的文章《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吕敏的文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之我见》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刘玉兰的文章《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写作》、《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得方法探索》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几年的学习研究,使我感到:作文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一定的模式,但也不能局限于一定的模式。这个规律就是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这个模式就是要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氛围,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拥有写作的素材,使作文教学生活化、个性化。我体会到,作文教学一定要树立快乐作文的理念,打造快乐作文课堂,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表达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提第4次印刷第14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因素,必须要有于永正的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必须要有贾志敏的巧妙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的扎实训练,必须要有管建刚持久保持学生作文兴趣的发表园地的有效机制等。那么,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绚丽多姿,硕果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写作,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切实提高。

六、课题研究自我评价

两年来,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对开题报告中规定的九项研究内容,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了竭尽所能的研究,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借鉴和摸索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构建了自身的快乐作文教学法,课题论文得以发表和获奖,自身作文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得到了领导和同仁的好评;学生的读、说、表演特别是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级报刊发表或获奖成绩喜人,在全县小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限于课题研究深度不足,有待一日后进一步加强。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2

一、诊断

1. 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 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 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 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 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3

1.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程改革背景。(2)农村小学教学现状。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真实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写出充满灵性,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该课题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写,语言枯燥无味,文章素材堆积,缺乏灵活的写作技巧,呆板、无创新能力等现象,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同时,启迪、熏陶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鼓励、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學习。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范文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习作方法,使学生愿写、乐写,不断改进写作方法与技巧,丰富写作内容,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研究怎样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习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的水平,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农村生活经历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办好本校作文期刊,选登优秀作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鼓励学生参赛和向报刊杂志投稿。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并把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向上级刊物投稿参评,渗透到其他农村兄弟学校。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课题研究队伍建设。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组织主研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探讨研究中碰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研究中的经验、策略,逐步调整研究计划,修改研究方案,保证研究的实效性。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主战场,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几年来,我们每星期都有中、高段语文教师在课题主研人员一起商讨的基础上,在学校公开执教习作研讨课:《熟悉的一个人》、《编童话故事》、《难忘的一件事》、《家乡巨变》、《我喜欢的家乡菜》等,并认真组织评课活动,提出优缺点及改进方案,全面提高全校语文教师习作教学能力。3.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课题组成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探讨直至内化,促进研究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及行为的跟进,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组织研究成员学习了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及《四川教育》、《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教育导报》上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查阅《中小学教研与科研》等书刊,并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理论,认真做好笔记,把先进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4.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课题组成员借助远程教育的东风,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研究工作,网上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听名师讲课,把作文课上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5.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把习作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采用自评、同桌评、师生评,将所有文章划分等级并评奖,每月集结优秀习作,教师参与点评,每学期末把优秀习作进行展评,并向上级刊物投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研究实践,构建了适合农村小学生习作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融进农村生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其中包括收集农村生活中优美、有趣的语言,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冬至至长,夏至至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身边常见的、丰富的农村语言,及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其次,学会观察农村优美的景色和巨大的变化,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但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显,天真烂漫的童趣淋漓尽致,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同时,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孩子们由于生活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农活,经常要求学生通过日记及片段习作。由于有了真正的亲身体验,耳濡目染劳动场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充实、丰富,感受真切,无不体现出质朴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2.指导观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形成灵活适用的写作技巧。首先要多写多练,天天练笔。大自然是优美的,农村生活是丰富的。只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周围的事物,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文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调动不同器官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学生们发现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还没有触及到的陌生的一面,更能唤起他们对其不为所知的事物了解的欲望,一篇篇快乐的习作思路就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地诞生了。3.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研究,老师们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形成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参与研究的教师作文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作文常态课、公开课、研讨课上得轻松主任,学生习作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气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加强了理论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组多位老师撰写的作文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小议下水作文》获全国“小语报杯”论文大赛三等奖。《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荣获“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并发表于《中国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文献。《作文批改讲原则》发表于德阳广播电视报。《浅谈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一书。《快乐作文》等二十余篇论文获县、市获奖。4.开启学生写作智慧之门,让学生收获成功。课题实施以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真实平凡的农村生活中积累素材,用自己独到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事物,感悟农村生活的真善美,写出充满灵性,具有时代气息言之有物的文章,不少学生养成了写日记,写片段作文的好习惯,学生的习作水平大面积提高,孩子们不再怕作文了。近两年来,我校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获得县级一、二、三等奖,有32名学生参加四川片区复赛成绩优异,获得小学组一、二、三等奖。有四篇文章在德阳日报登载。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如习作教学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该如何把握?信息不畅的偏远农村学生感受社会知识的质与量与城市学生无法相比,我们用什么途径来弥补这些缺陷,发掘这些农村孩子的潜力?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4

马额中学

刘麦航

英语写作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英语写作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我校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内容少,逻辑差,错误多”,的现状,在学校科研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进行这项“草根”课题实验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一、实验的目的意义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般对阅读理解较重视,而对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写的能力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语言知识匮乏;缺乏写作技巧;受母语汉语束缚严重;文章跳跃性太大,缺少照应,联系及逻辑性;语法混乱,对英语的数,时态,语态,语气,句式结构把握不准等。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Chinglish”。因此,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迫切。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能之一,是书面表达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写作的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水平的培养。运用正确流畅的英文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及遵循原则

(一)实验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实现英语写作的整体优化。2)控制论的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交换才有可能有序,才能建立知识的序,能力的序,训练的序。3)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实现协作的定向控制,定质控制,定度控制。4)写作学原理: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该实验以内容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借鉴。5)主体教学论原理:在教学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自始至终强调教师要起一个“导”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扩充教学容量,增加练习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验遵循的原则:

1.渐进性原则:

把握“由词,组句,到段,成章”的写作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提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呈螺旋式上升;否则,“欲速则不达。” 2.综合性原则:

听,说,读,写四种训练相互结合,进行多元化训练,各项能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把“写”的能力培养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立体的训练发展。3.控制性原则:

坚持教师的写作指导,突出其主导地位,采取“有放能收”的指导策略,有

效控制学生语言思维,发展英语语言思维,让他们逐步接受英语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习惯。

三、实验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以“过程定向”实施写作教学,先联思维再练文。

以“模仿力—分析综合力—创造力”训练为主干,配套组成训练系列,优化教学过程。1.明确内容

初中阶段书面表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了解所学文体的基本格式并具备将散乱的语句组成段落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简单的英语应用文及段落的写作,应用文体知识组成语句语篇。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

1)审题及明确文体。

2)要素完整,格式正确,文理通顺。3)借助信息,列出要点。

4)语言准确,得当,无语法错误及大小写错误等。

2.落实写作环节步骤“学生讨论文题—教师指导—师生同类写作—修改评议—推出示范文—小结”。具体操作如下: ①命题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②提出要求,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无语法错误,拼写准确工整。③改文方式为个人改,集体改,口头改,书面改。

④师生共同讲评,分为读,听,改,评四步进行,并选读典型例文。⑤教师小结。

3.以“少批略改”为主要批改方式,采用“浏览批改法”分出优劣文章,当堂发给学生,也可抽取少数文章作批改,运用“启发式批改法”,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文中存在的问题,以督促学生完成“批后文”,进行重复写作。4.加大英语写作次数及阅读背诵的训练,优化训练内容。

四、实验效果与体会

在落实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英语备课组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提高,学生英语作文的长度和篇数增加了,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基本正确,表达意思清楚,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或自由作文,能够紧扣主题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尽管有时不免出现一些小的语法错误。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德得到培养,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一般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点。

当然,实验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

1.因教材难度大,任务重而进度紧,致使写作训练时间及力度上难得以有效保证。

2.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薄弱,词汇量的不足,语法概念的不清及死套汉语思维方式,也影响了课题实验的实施进程。

3.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懒惰”现象,不能够从主观上积极主动配合,有“应付”之嫌。

4.写作之后的纠错更正过程仍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更有效地落实更正反馈这一环节,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改进。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5

【摘要】“校本教材”要借重地方资源,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研究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目的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校承担的《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是基于农村地区广大师生对家乡资源的熟悉与了解这一前提开展研究的。我们立足现实,体现农村特色,通过明确目标,制定方案,规范管理,精心实施。依托农村特色乡土文化与自然资源,通过资源搜集整理,研究讨论,操作提炼等环节的逐一推进,突破了校外资源与校内学生协调相融的瓶颈,取得一定的研究效果,初步完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三套校本教材,为后期此课题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开发研究 农村资源 地域特色 【正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教材开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顾及地方性。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小学教学为例,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单一化逐步向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教师千方百计的将各类农村资源引入课堂,特别是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株植物,一张照片、一个故事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特色教学之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和

/ 25

教师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一规定给了学校在国家与地方教材之外开发校本教材的权利。为尽可能地满足乡镇、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成为学校、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发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因素,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为基础,尊重教育规律。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开发者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因势利导,既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学校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另一重要因素。校本教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是一个区域文化的展现;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教师、学生、乡镇周围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科学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文献资料,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教学活动的教材。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教材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的课程。正是基于这样前提,在市区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材开发能力,以及农

/ 25

村学校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积淀,决定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以期能开发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群众,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以农村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教材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理论的假设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

/ 25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同时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开展特色教育的模式,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打造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利用意识、文化创造意识,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通过课题研究,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实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内容积累、教材编制,便于形成我校特色教育。

3.研究依据(1)理论依据:

/ 25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吸纳不同的优秀民间文化,兼容并蓄,使之成为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权力,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可以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2)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

/ 25

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学校及其教师拥有了部分的教材开发的权力,教师也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就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3)实践依据: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材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教材。从教材开发到使用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的研发方向是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为此,我校课题组将收集整理的各类素材,有选择性的在教学后动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在所试行的各类教学资源中,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手工制作、名人轶事等内容深受学生喜爱。这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4)现实需求: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级小学,学生为一至四年级,教师队伍小、师资力量薄、缺少文娱生活。但我们的学生探索欲望浓,动手操作能力强,田间种植管理条件充足,又有深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依托。为此,我们确立以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为中心,进行农村小学低年级段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资源、农

/ 25

村教师生活背景,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剪纸、农作物种植、村庄文化为研发内容,开发切实可用的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服务我校教学工作,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意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并发展学生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2.通过研究,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并存的新格局,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理念,锻炼打造一支科研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步伐。

3.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体验,具备初步策划组织能力。学会选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广大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为我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们力争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促进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 25

1.家乡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剪纸,贴画,柳条编织,玉米皮编织,昆虫标本制作,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2.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社区传统资源:龙虎庄村千年古柏的由来与保护,网户庄书法协会的成绩与荣誉,前张司马村“小宝塔”的历史等)

3.田园生活与素质教育的研究。(特色植物种植及管理)

4.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1.2.3年级各选一个内容的校本教材初稿进行试点教学。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归纳和总结各年级校本教材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结合教材编排的系统性,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教材年级化。

5.拓宽校本教材的课外实践渠道,利用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继承、发扬“人文历史故事”、“手工制作”、“特色种植”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具体研究对象

我校为农村小学,学生为6——10岁儿童,学生年龄无明显层次变化,因此我校课题组决定,将所有学生均列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1.小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求知欲强。他们乐于模仿,渴望动手参与,对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是,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如:操

/ 25

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等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农村小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家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长辈那里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名人事迹,文化传承,地名沿革,历史变迁„„

3.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熟悉家乡的树木、田野、蔬菜、庄稼、村庄、河流、鸟兽昆虫„„这一切都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为他们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

4.农村小学生有参加田间劳作的便利条件,他们简单的了解一些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懂得一点种植管理的知识,有机会看到农生产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有周末和爷爷奶奶到田间采摘、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的经历。劳动之余,老人还会给用草梗、柳条编织小物件,用苇杆制作响笛来取悦孩子。这一切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小学生对农村各类资源都略有所知,但都一知半解,涉猎面不宽。渴望动手制作但又眼高手低。以为种植管理简单,可又难以独立完成。然而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听他们的兴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开发的保证。

(五)研究课题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意见与建议,对农村小学剪纸、标本制作、风土人情、9 / 25

种植管理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调查及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明确校本课程与设计的目标,确定校本教材设计的内容。

2.文献研究法:搜集“乡村故事”、《宝坻县志》、“三辣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产业发展模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3.资源调查采风法。根据校本教材确定的开发目标,我校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下乡调查、采风和家访,要记载的内容有:文化名人、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历史变迁等。

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循环开发模式,针对研究进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实践、摸索和探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研发模式。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2.12)1.成立课题组(李国栋)

2.制定科研方案、相关制度(人员安排:李国栋)

3.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收集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不同观点和建议,确定校本教材开发实施的内容。(人员安排:李川泉、李林铭、苗春青)

/ 25

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2——2015.12)

1、专题研讨——对校本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取舍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行多次研讨,形成共识:以“农村特色文化”为主,以开发“王卜庄镇历史人文文化”为辅,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开发设计——针对我校农村环境特点,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设计具体教材。

(1)编写王卜庄小学校本教材(2013.7——2014.6)。李林铭、李川泉负责编写《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南守斌、白利刚、王丽梅、负责编写《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苗春青、朱丽霞负责编写《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2)校本教材编排与设计(2014.7——2014.9)李国栋、李川泉负责审稿;李林铭、苗春青负责文字校对与排版设计。

(3)校本教材试用(2014.9——2015.8)负责人:李国栋、李川泉

通过努力,最终编制完成三套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王卜庄东八村村名由来;《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民间剪纸、编织进课堂;《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王卜庄镇“三辣”种植三本低年级校本教材,并呈现课堂试用,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3、实践运用——运用编写的校本教材,并及时进行修改、设计,验证实施效果。

4、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行为以及教材内容的实效性。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 25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汇编成册。2.撰写研究报告。3.校本教材试用反馈。

(七)研究课题的措施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为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我校课题组采取了相关研究措施:

1.课题得到批复后,我们立即制定了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使大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研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我校为此召开了教代会,专门讨论课题研究事宜,批复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同时安排后勤主任苗春青专门协调,保障经费及时划拨。

3.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事业,需要群策群力。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及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成为我校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4.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利用班会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村镇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利用学生与教师熟悉了解农村资源的特点,将自然的、乡村文化的、田间管理的内容纳入我们的视野。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寻访旧时记忆,感受家乡化,参观技艺展览,学习手工制作。这样把涉及农

/ 25

村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学校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学校邀请本地的老农民、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作物种植管理、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6.校本教材研发坚持有选择性。校本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的调动,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了素质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理论性成果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课程规划,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的教材,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与实施难度较大,既缺少教材参考,又缺乏研究经验。通过多次课题研究会课题组明确了方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25

广大农村小学自然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有极大开发价值。因此,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托农村丰富的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开展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的校本教材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这一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蓝本。

(二)操作性成果

1.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南守彬同志、白利刚同志提出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研究一些简单的课堂可操作的动手活动,如剪贴、手工编织、标本制作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既有创造空间又有动手操作过程,还有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稍高年级学生可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参加自我服务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调研或搜集或观察将家乡的特色呈现在课堂上;朱丽霞、苗春青同志则提出管理校园劳动基地,参加劳动体验的建设性要求。

2充分发挥教师专长资源。教师既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南守彬老师具有绘画、剪纸特长,白利刚老师具备雕刻、编制、剪贴特长,苗春青、朱丽霞具有农村田间实际劳动经历与植物种植管理经验。李川泉、李林铭老师对家乡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颇有研究,学校课题组就引导他们开展相应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李国栋善于组织管理,就安排他们负责协调与联系劳动实验基地、农村文化名人座谈。王丽梅老师对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专长,就安排他承担资源调查内容整理形成体系。3.弘扬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校本教材既要服务于社区,又要把社区当成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大吴庄惨案、箭杆河自述、农民画家巴人生

/ 25

平等,我们将这些元素纳入进来,请熟知此方面知识的老农民、退休老教师、本乡文化名人参与课题组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我校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我们遵循的原则: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原则;

(2)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与我校师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创新原则;

(5)主体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原则;

(6)选择性原则。

5.具体操作流程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材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主要通过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确定、归纳和总结一、二、三年级每个阶段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并进行教学。

(3)对校本教材教学法进行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模式。三年来,课题组对“观察——鉴赏——参与——评价——拓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课堂模式进行引导。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不断摸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技术性成果

1、白立刚、南守彬教师等教师撰写多篇相关论文、教学案例。

/ 25

2、创建了王卜庄小学《手工制作》特色长廊。

3、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剪纸、标本制作、编织作品,并参展教委美术作品同台展活动。

4、在每个班级后面设置手工作品展示栏,定期展示优秀作品。

5、课题组2014年秋季举办“三辣”作物展示会。

6、每年四月举办“讲家乡故事,说家乡人”演讲活动。

7、编纂我校校本教材三套:《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广大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田间管理、历史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同时感受到本土文化熏陶,扩展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之情。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化、艺术、创造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校本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打破了沉闷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厌烦,辛苦,真正实现由“苦学”变为“乐学”。

校本教材研发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深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合作研究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研究乡土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乡土资源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师向学者型、学

/ 25

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利用地方特色的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一)总结经验,交流推广。

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内容,开展校际间专题研讨。活动前,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调整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先后有南守彬和李川泉老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做当今学校特色教育的践行者的几个必要条件》、王丽梅和李林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把民间艺术植入校本课程》、白立刚和李国栋老师完成的研究论文《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朱丽霞和苗春青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等,论文均参与了区级论文评选。三年来,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坚持明确的方向定位,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显著。

(二)教师专业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得到发展。

随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课程开发的意识得以提升。在思维碰撞中,他们的行为由畏难观望欣喜地转化成校本教材开发最忠实的“执行者”。可以这样讲,校本教材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教师已经由当初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经验型老师,近而向研究型老师转变。

/ 25

(三)学生个性、学校特色在校本教材中得到了凸显。

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教材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发。这样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也促进了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开发了农村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年来的磨砺与艰辛,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取得了极大的收获。开发了一年级读本“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二年级读本民间剪纸进课堂“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三年级读本王卜庄乡“三辣”种植“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校本教材走进了我校课堂,使昔日沉闷闭塞的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

(五)集思广益,确定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按课程计划,校本教材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果不加以监督,容易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应付了事。因此,如何评价校本教材使用效果,成为此课题研究中的瓶颈。

1.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考虑到评价问题,为此我们除经常进入课堂抽查听课并及时评课外,又在年级范围内设置了“小巧手”竞赛、“地方风情”知识抢答赛、“农产品成长与气候”描述演讲会三种比赛,教师打分,记录每月上缴教务处,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 25

2.加强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全校范围“手工作品”竞赛、“地方人文”知识抢答赛、“农产品自述”演讲会三种比赛,学校组织评委打分,纳入教师年终考评内容。如南守彬老师组织的剪纸比赛,我们就既看学生的作品,给学生打分发奖品,还看学生获奖情况给教师打分记录。有效地检阅了学校教材的实施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全面实施,保证了实施动作中的质量。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了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局面。相对于校本教材开发起步较早的城市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弱,缺乏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这是阻碍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一个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只有将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正真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大化。教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评价等方式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有效推动了校本教材开发。这样既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规定,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以前,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时多,手中可利用的内容贫乏。而且各年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育有差别,不适于统一教材。为此课题组通过会议决策多角度开展教材研究,从动手活动培养能力、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特色种植参与管理三个层面设计教材。现在,我们让一年级小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去剪、贴、画、编,学会创造,他们不离教室安全有序。让二年级的学生用眼看、用耳听、有心想,去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他们可适当离开教室,走

/ 25

进农家,教师容易管理。让三年级同学实际参与田间劳动,感受劳动与丰收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实际参与能力,他们可以离开教室了解不同时节植物的生长特点与规律,学生已经可以自我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数据、图片等资料,并汇集起来以备教材编写。具体成果为:

李林铭主任负责调查整理并开发了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主要内容是:

一、龙虎庄古柏历史探究。

二、下王村宝塔由来。

三、网户庄书法协会会员采访。

四、箭杆河追源。

五、“小宝塔“自述。

六、小吴庄惨案。

七、宝坻名人。

南守彬、白利刚老师通过课堂实践整理开发了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教材《我喜欢剪纸》,主要内容是:

一、概述。

二、剪纸分类。

三、剪纸的技法。

四、花卉。

五、鸟类。

六、昆虫。

七、动物。

八、人物。

九、喜字。

十、剪影。

十一、吉祥文字。

十二、植物茎叶贴出美丽家乡。

十三、标本的制作与欣赏。

十四、柳编艺术。

十五、玉米皮变成美丽的花朵。苗春青、朱丽霞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开发的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方面的教材《宝坻三辣》,主要内容是:

一、“三辣”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三辣”的经济价值。

三、“五叶齐”大葱的种植。

四、“五叶齐”大葱的田间管理。

五、“五叶齐”大葱的特点及收获。

六、“六瓣红”大蒜的种植。

七、“六瓣红”大蒜的田间管理。

八、“六瓣红”大蒜的收获。

九、天鹰椒的种植。

十、天鹰椒的田间管理。

十一、天鹰椒的收获。

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强其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各种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

/ 25

学生的情感。不难发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乡土课程的资源。通过研究,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也为同类地区对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我校坐落在自然风光秀丽的箭杆河畔,所辖村庄临河而居,村庄间田畦整齐,茁壮的农作物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作品——剪纸、编织、贴画,也世代的传承着对家乡的记忆。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家乡经济,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种植特色,“三辣”种植。这些内容便被我们选为研究对象,不仅为了开发校本教材,也是为了宣传家乡、赞美家乡、让学生热爱家乡。

课题研究根据选定内容特点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编纂教材”八个环节。通过采风与实践、操作与收集、查阅与整理等方法,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我们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是资料收集与研究的路径;另一条是探究实验研究的路径。资料收集与研究由李林明、李川泉二位牵头,进行研究的调查、采集、整理,侧重于原汁原味的家乡人文与历史知识。走原始资料——加工整理——校本书籍的技术路线;探究实验路径由苗春青、南守彬负责实施,该路径侧重于以学生为主,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技术路线。

/ 25

课题实验开展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面作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作好对比。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00份反馈数据的统计显示:有25%的学生对剪纸、编织、标本制作有了解,有92%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95%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表示欢迎与支持,有87%的同学希望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能发扬下去。这说明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民间的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或是能成为自己的特长。但希望把剪纸艺术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继下去是绝大多数人家长的共同心声,而且延续的主要场所仍然有赖于学校。而在家乡“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的调查中,百分率就更低了。分别是有8%的学生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有了解,有98%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100%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表示欢迎与支持,有100%的同学希望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解。农作物管理内容学生更是一问三不知,但乐于参与种植于管理活动。为此,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使其课程化,具体做法是:专人负责,分层教学,每周一节,每节40分钟,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在教材的选编上分1、2、3年级编排,剪纸、编织、标本制作内容选择做到从简到繁,由易到难;1年级完成,2年级的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校本教材的编排上做到系列化。3年级参与田间管理,回归社会与自然。基础型内容突出全面参与、基本掌握、循序渐进;提高型则重视独立操作、创造、发展的训练,如进行构思创造、立意创造,种植管理等的活动。这些都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赏,在校本教

/ 25

材开发的推动下,许多家长帮助孩子购买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在参与校本教材试用活动。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推动了我校特色活动的创建,使我校更具生命力,使校园艺术之花盛开。如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探究性活动,他们发现,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并且加上任意的图案,会剪出不同形状的窗花剪纸。高年级的学生在人文与历史知识学习中,通过自己查找课外资料、询问老人了解到更多家乡信息。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性”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技能,而且把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实施校本教材的能力,我们明确了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着眼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讨论

本课题从2012年10月立项,2012年12月正式制定方案,至今接近完成,期间得到了市教育局科研办专家史克成老师关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课题研究取得较好成果,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1、在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被语、数、英所占有,因时间有限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易做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成为我们教学延伸的瓶颈。

/ 25

2、对于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我们自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材的条理性有待于梳理,教学设计部分有待于补充和完善,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的作业层次还有待于提高。纹样的设计还比较简单和浮浅。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材的后期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研究比较有地域局限性,只顾及到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认识比较片面,同时需要继续学习和把握各种走出去研究的机会,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我们学校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民间艺术同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发挥出艺术对其它学科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学中有收获。这是我们正在探究的新课题。校本教材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需不断发展深化,使拓展型课程形成更为合理的研究体系。

5、题的研究实验环节一些数据反馈收集不够,没能就反馈的问题积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待下一步继续坚持下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学生与教材难以相融的问题。

虽然三年的实践历程到今天已告一段落,但理智告诉我们不能就此停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积极推广先进的经验,让所有的农村小学驶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快车道,拓展出更多更优的校本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未竟的事业,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 25

参考文献

1.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刘正伟,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1,(4).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5.吴刚平.开高校本课程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1).6.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7.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0-86.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9.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10.高霞.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2).11.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6).12.《新课程标准》

13.魏所康《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2.20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6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初步摸索出关于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读书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学科探究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课题研究也促进了我们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

一、师生反响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学习语文课和写作文提高了兴趣,课堂效果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变得主动起来了。

1、学生在课堂上状态积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求异求新的欲望强烈。

2、学生初步养成了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良好习惯,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在读书中取得了不同的收获。

3、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可行性。小学生阅读兴趣日趋浓厚,学习质量明显提高,语文课和作文课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在课堂上状态积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求异求新的欲望强烈,推进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二)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在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心得,但我也清醒的看到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心得体会:

(1)课题研究不是一个纯粹从经验到经验的简单过程,而是必须用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控制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应的研究技术等,这是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证。

(2)开展有效教学研究,除了必须重视理论指导外,还要注意借鉴和汲取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校情加以改进,这是一个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3)要注重实践。课题研究不是一个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过程,“理论的实践乏力,实践的理论疲软”,都是课题研究不能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原因。必须真抓实干,实现基本理论走向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2、反思。

(1)个人科研素质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研究积极性、持续性不够,课题研究有脱节断档现象。科研能力需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研究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在课题研究中过分关注了自己表达水平与能力的提升,然而对学生表达的关注却显得有些薄弱,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不能很好 2 的同步发展。通过研究,我还发现在提问过程中调动学生兴趣的策略和方法还缺少一定手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篇7

在本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活动,对课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有效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案例分析、反思总结,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一、 “反差行文”的研究与策略实施

1.反差行文”教学的必要性

从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看“反差行文”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应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情感真挚、中心明确、内容丰富。而用“反差行文”法,则矛盾鲜明集中,故事性强,情感充沛强烈,叙事曲折引人,重点突出明确,文章更有生命力。

2.“反差行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思考不是静止单向的,而是延续的、多元的,这样思维产生的立意才会新颖深刻、有意义和价值。如果学会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那么,学生笔下呈现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而充满生机的。

举经典,识反差。

案例一: 《范进中举》 。

中心: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反差行为表现在语言上是中举前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态度上轻视贬低,动作行为上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中举后语言是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态度上赞美奉承,动作行为上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通过案例分析,可提炼出“反差行文”的“四步一环”原理:首先根据文题定出写作的中心,然后根据中心,从倾向相反、互有差异的方面进行选材,通过人物的语言、态度、行为、外貌等反差描写,丰富故事情节、突显文章主题,打动读者内心。

析作文,悟反差。

写作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事物的认知和态度,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发读者的关注,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这样的作文才有意义。如果总在一种基调下设想构思,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流于普通大众,得分也一定不尽如人意。

在人物关系上我对父亲的态度小时候是埋怨,长大后愧疚。

行为上小时候用双手捶打着父亲,长大后向父亲道歉。

语言上小时候“我以后都不理你了”,长大后“老爸,对不起”。

父亲对我的疼爱一直没变,唯一改变的只是父亲的外貌。

本文的内容是歌颂“父爱”,叙写亲情,这样的文章在中考作文阅卷场并不少见,可是小作者在行文上运用了巧妙的構思,以“双反差”的形式,写出了“我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我对父亲的态度、父亲对我的态度的不同”,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扣题紧,内容充实有波澜,情感真切动人,最终得分高。

写作文,用反差。

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我以上述考场作文为例,阐明“反差行文”原理的运用及其在作文立意构思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将自己的文章不断进行升格。

3.根据“反差行文”原理,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写作来说,积累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累写作素材,建立作文素材库。而平淡的素材是没有积累价值的,只有具备反差属性的素材才是有用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生活中观察和积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我们须引导学生观察和积累自我成长生活中有别于其他人、事及体验,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阅读中领悟和积累。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借此领悟作家们观察生活的角度,感悟生活的深度,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为自己的写作打造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利用“反差成文”的“四步一环”原理积累。即审文题——定中心——巧选材——用反差——明主题。

二、“反差行文”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1.实施效果

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验,“反差行文”的教学策略研究及教学收到了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013级初三10月份月考班级作文成绩情况对比。

1班 44.6 3 ;2班 42.5 7 ;3班 41.9 8 ;4班 46.6 2 ;5班 44.2 4 ;6班 43.3 5 ;7班 43.1 6 ;8班 46.9 1。

注:(4)(8)班为重点班,(1)(5)班为次重点班,(2)(3)(6)(7)班为平行班。

2.总结

上一篇:春天来了的日记250字下一篇: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