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题研究(精选9篇)
一、研究的背景:
1、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学生不愿意写,因为没有实践,也不会写;
2、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根本不看,对老师的指导意见不理不睬;
3、教师疲于应付作文检查,批改质量低;批改量较大,老师无从一一面批,缺少针对性。
总之,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都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标:
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搞好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问题。在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不愿意写,不会写,应付差事,质量差。
2、教师的问题。教师批改负担重,批改质量差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消灭不会写作文的差等生,优等生更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促进学生语文质量的普遍提高。
三、研究的内容
1、作业本让学生阅。每组正副两个组长,共计4人,组长互阅,每个组长再阅1本,出了问题找组长算账。
教师的任务,检查组长的批阅效果。
2、从初一到初三,分阶段进行。如
初一:
让学生互阅,看卷面是否整洁,标点符号有无明显的错误,查出错别字,找出病句,要写总评等等。
要求:学生要打草稿的,刚开始进行。即构思立意、列纲起草,学生要有草稿作文本。初二:
学生互阅,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有典型性,段落层次是否清晰,开头是否呼应,写总评等等。
要求:作文批改后,要修改加工,应做到改后的作文要好一点。
初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初中时,应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求:统一批改符号,便于互评、讨论和教师审阅。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与学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教学的方式体现了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研究方法:
(1)首先给学生讲清本实验的目的宗旨,达到全体学生的理解配合,做好前期的思想准备工作。
(2)将作文批改主体参与的具体办法讲给学生,明确目标,内容,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小组内互批(或小组之间互相调换批改)
第二、学生批阅。要求严格按照批改指导认真批阅,有眉批尾批,等级实行百分制,要量化(如错一个字扣2分等),并签有自己的名字。
第三、每组推荐一篇写的好的,各组长再把组内推荐的作文比较后,再推出1—2篇,作为本次作文的优秀作文。然后由批改的同学朗读,并将自己的修改意见和批语也一并读出来,供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借鉴,对批改中的问题或不足,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批阅能力。
第四、学生批改完后,收交教师,教师再做审批,主要是看学生批阅的细不细,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不足,下次纠正。使学生的批改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逐步规范化。
五、拟形成的成果
1、首先是提高各层次学生的作文兴趣,不再惧怕写作文。
2、提高各层次学生的作文水平。
3、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
2010年1月23日, “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读经典学作文’的研究与实验”在南昌开题, 来自北京、江西、湖北的八十多位专家、研究人员和教师参加了会议, 中央教科所、天津师大和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专家专门来信表示支持与祝贺。
古典诗词是中国民族语文教育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国诗词诵读、创作历史悠久, 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该课题着眼于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 以古典诗词为桥梁, 把语文最基本的读和写两种练习形式结合起来, 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和作文能力。据课题主持人介绍, 国内学习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是该课题的大背景。全国大面积的经典诵读实验开展几年来, 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国学班;从2007年开始, 北京、湖北、湖南三省把改写古典诗词作为高考作文题, 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民族语文教育的特色。一个国家的现代文化与教育得到本国经典的有力支撑,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才能走向世界, 成为与会者的共识。“‘读经典学作文’的研究与实验”选诗60首, 词60首, 指导学生按照叙事、咏物、写景、抒情、议论、比较六种习作类型, 一边读经典, 一边学作文。课题期盼的愿景是“生动活泼学经典, 持之以恒传国学”。 (舒怀)
利用小课题研究展开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围绕作文主题,设计观察研究的计划,先观察,先研究,先参与体验,然后进行作文的作文教学和作文学习的方式。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小课题研究来提高作文效率,希望能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用作文表达生活。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小课题设计 方法
一、结合小课题研究展开作文教学,可以将写作和生活相结合
秋天的校园里,常常看到女同学三五成群地捡银杏树叶,她们常常为自己能捡到一枚好看的树叶欣喜不已,习作就可以和这样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五年级上册作文《秋天的树叶》,我和孩子们开展了以“秋天的树叶”为主题的小研究,要求大家能去观察校园、道路、公园等处的树叶;并且采集最感兴趣的树叶从色彩、造型、结构等方面仔细研究;再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秋天树叶颜色改变的原因。几天之后,将各自的研究结果集中展示和交流,然后作文。
“有人说秋天的树叶是枯黄的,可我觉得好像不是。最近我就特别留心周围植物的树叶,小区里、校园中、马路上,我发现秋天的树叶颜色最丰富了,五颜六色,甚至一棵树上的叶子也有不同的颜色。就说南京最常见的梧桐吧……”
这是习作《秋天的树叶》片段。观察和研究之后,学生不仅仅积累了作文的素材,语言也不再空洞和虚无,文字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很显然,这样的文字来自于对生活长期和细致的观察,语言真实可感。
二、结合小课题研究展开作文教学,让作文学习的过程充满情趣
作文的情趣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作文的内容缺少情趣,二则作文的学习过程缺少情趣。作文内容情趣的缺失源于学生生活的匮乏或者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作文学习过程没有情趣更为常见,作文课上以讲授方法为主,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情趣更是无从谈起。利用小课题研究,可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和“游戏”中,让整个过程充满趣味。
五年级上册作文《写一种动物》,教学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安排了“和我最喜爱的动物一周亲密接触”这样的活动。当然,活动的过程要求做一些记录和研究,如:记录小动物吃食时的不同表现;查阅资料了解动物某一种特性,观察,记录它的表现等等。于是孩子们在这那个星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家中的宠物,小动物们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弄出了什么恶作剧,小动物身上有什么新发现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之后的作文便是水到渠成了,不少孩子很流畅地完成了8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中孩子们再现的那些趣事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对小动物的那份喜爱之情更是叫人心生感动。
三、结合小课题研究展开作文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学生发自内心要写的是充分表现自己个性的东西。他们在作文时想写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只有在他感悟生活后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写符合他们自己年龄特征的真情实感,写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编造“美丽的谎言”,让老师开心。
五年级下册有“观察自然现象”的作文,照例,我也安排让学生做相关的小调查,在一个星期的观察之后,一位同学的作文中写出了这样的文字:“一朵朵,清晰可见的云,在这座城市的天空中好像很难看到。天,每天都是灰灰的,总是很难看到蓝蓝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好像只是歌词里的句子,我们头顶的天空更多的时候就是模糊一片,就像一直捂着一层厚厚的纱,透过这层纱倒是偶尔能看到整片整片飘移的云层,只是一点也不美,到让人觉得闷得慌……”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孩子视角中的云彩,从中也感受到了幼小心中那份真实存在的不悦和担忧。
在作文教学中设计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作文素材,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在作文中自我表达。结合小课题研究展开作文教学的实践还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式课堂,充分参与,积累情感体验。先动手,先观察,先研究,然后再作文,这样的习作过程自然要求学生作文的课堂是开放的。写“秋天的树叶”,我带着学生走进校园,真正观察树叶的细微变化;“新闻报道”习作,我带着学生来到阅览室,大量阅读各类时事报道;作文“有趣的一次实验”,我征求科学老师支持,走进“做中学”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关注实验中的情感经历;写“一种小动物”我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家中小动物的点滴变化……这样的课堂不再局限于40分钟,而是自由和开放的。以至于所授班级的学生每个作文课便是兴味盎然,因为我们的作文课不再是讲的讲、听的听,而是自己动手,自由讨论,充分地参与和体验,如此作文也就成了孩子语言的自然流露。
2.设计专题,展开研究,获取和搜集写作的素材。研究要围绕主题展开,要选好自己观察和研究的切口,如此对应习作,内容才能集中和清晰。比如,观察小动物,我带着学生一起设计观察和研究的专题,进食、睡眠、嬉戏等等,首先明确观察的方向,并要求尽量能每天坚持写下自己的观察日记。这样的积累将是最终作文的重要素材。观察之余还要注意研究,通过网络、书籍、请教师长等形式就感兴趣的专题展开研究,如“秋天的树叶”,不少同学对树叶变色的根源进行了研究。这样的研究在培养了良好习惯的同时也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素材。
3.在分享和交流中提高作文能力。虽说先动手,先观察,先研究,然后再作文讲求开放的课题,但集中依旧不可少。一方面,可以是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集中汇报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观察体验,相互提醒,相互补充。再者,我们也常常将自己的研究记录,研究图片在黑板报上集中展示,将材料的价值最大化,也是彼此补充了作文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作文之后的集中的评价,这个过程中先让学习互相批改和点评作文,再集中点评,期待用这样的方式让全体同学获得进步。
总之,利用小课题研究提高作文效率的实践研究只是希望能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用作文表达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生动有情趣,习作和作文教学才能变得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08)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他们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一)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若不去做善观察的“有心人”,许多素材便从你的鼻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所以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层人物的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替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叔叔阿姨尊老爱幼。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串红,通过视觉,了解串红的形状、颜色、姿态;用嗅觉,闻它的花香;用触觉,摸到它的实体;用味觉,尝它的滋味。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既让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以实践为契机,从生活中采集作文原始素材
实践表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典型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写作训练,能很快的提高写作水平。历年来,我们学校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捕捉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九月份,我和同学们一起庆祝教师节,在班上组织节日联欢。在十一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深入农村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秋天的美丽;探秘红城历史,感受家乡的变化……十月九日新操场建成了,和学生一起来到新操场上游戏,感受课间活动的快乐。让学生自办活动“遨游汉字王国”,学生自己搜集汉字的起源,字谜,谐音古诗对联和歇后语,然后在班级内进行汇报活动……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酸甜苦辣……将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借助教材学习习作技巧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以课文为例,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记叙顺序,构篇的技巧等写作知识,进行练笔。如学习《窃读记》,主要抓住心理描写揣摩其对表现主人公品质的作用,并让学生以“我做错事后”为题,进行心理片段描写。教学《松鼠》一课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小动物。教学《慈母情深》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描写对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然后布置描写一个敬佩的人,要求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
心得体会
瑞峰小学
11月1日,我校22位语文教师共同赴育仁小学,参与了他们的《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课题推广现场会。一个上午,从现场三节作文课到高丽琴主任的汇报中,我们感到受益匪浅。育仁小学的《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困惑,为我们提供了作文教学的方向,下面将我们的一点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1、怎样让学生尽快的学会“摄取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习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摄取到或者摄取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
体验作文教学,就是把学生的生活赋予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放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好玩的“游戏”中“忘我”地“观察”,把他们的眼睛、鼻子、双手、耳朵、嘴巴的功能都调动起来,尽量地用眼睛“看明白”,用耳朵“听明白”,用鼻子“闻明白”,用双手“摸仔细”,用嘴巴“尝准确”。大家想,都用到五种感官从五个途径来“观察生活”,当然也就能从生活中“摄取到有趣的情景、细节和意义来了。
2、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
我们的作文课学生总是鸦雀无声,无人发言,而体验作文课堂孩子却个个生龙活虎,畅所欲言。课堂上的这种“吵吵闹闹”其实是他们用心创设的,他们在作文课堂上一般采用竞赛、猜测、模拟的形式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吵吵闹闹”,是符合学生观察和思维习惯的“学习活动”,“吵闹”之后学生会获得习作激情和习作材料。
回到学校,再次品读了育仁小学编著的《生活源》、《点点泉》后,一种感动再次涌上心头,我们今后也将尽力为作文教学找到源头,涌出清泉。
最后感谢教研室为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平台!
五原县瑞峰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着。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文失去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一见作文就头痛。每次批改作文,老师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教师在作文本上批改出的错别字、错误标点、语句不通、结构内容等有必要修改的问题学生并不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只是看一下分数和评语就合上本子,万事大吉了。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收效甚微。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精神,提出师生、生生互动式作文评改法。
二、概念界定
所谓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生生、师生双向的情感交流,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双向的评价激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作文评价新机制。
评价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互动式作文的优势 1,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互动式作文评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把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是课堂作文互动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主动参与评改,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互动中交流研讨相互补充;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体现师生平等和谐
在作文评改中,决策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教师在保持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学习,建立起一种教学相长的“利益共同体”,帮助学生寻找写作规律,使学生悟出写作真谛。
3、激发兴趣,体验快乐
传统的作文评改是单向的,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写个评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没有主动权,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而互动式作文评改则是双向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评改和反馈习作时,采用“纵向比较、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力争使多数学生发挥其激励作用。
四、互动式作文评改的特点
在作文自改互评中,问题的解决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勾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师生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新型关系,教师与学生同处平等地位,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争论、交流,在这样密切配合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作文评改教学是以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的,因而作文评改由原来的教师独评扩展为教师导评、学生主评,师生、生生互评等方式。互评的过程是开放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具有开放性,因人而异。
五、操作措施:
(一)、依托习作,传授方法
1、提出学生自改互评的内容要求
2、教给学生自改互评的基本方法
3、实施学生自改互评的教学方法 1)示例修改法 2)点拨修改法 3)讲座修改法
(二)、出示范文,师生共赏
1、佳作赏析
2、范文修改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1.11—2012.1)确定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12)对比实验;阶段总结;及时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3.12)归纳阶段总结材料,撰写经验总结论文。
七、预期目标:
1、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强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式评改作文法,能让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作文质量,还学会了评判他人文章优劣和准确识记写作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文章修改的方法和意义,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认识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训练的随意性
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整体的、全局的计划和安排, 碰上作文课, 全凭“心血来潮”和“灵机一动”而随意出道命题作文, 然后“提示”几点, 放手让学生去写。作文训练在随意、顾此失彼、主观地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至于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目的, 需讲究什么艺术手段、采取什么方式, 有什么要求等, 却缺乏研究。
二、出题的陈旧性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们似乎都遵循着这样一条“祖训”——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是完全正确的。但许多教师在理解上存在着片面性, 缺少创新意识, 给学生布置的题目往往是《我的爸爸 (妈妈) 》《我的老师》《一件小事》《我的好伙伴》等像狼外婆的故事一样陈旧的话题。学生年复一年地重复,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 让人不忍卒读。
三、训练的模式性
初学写作的学生, 一般并无写作体验,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是不自觉的, 浮光掠影的。于是一些教师“拔苗助长”地对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诸多方面进行指导, 使作文课成了方法课、技巧课。还有些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 喜欢给学生朗读相关范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和创新意识,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乎是一个调子, 毫无创意和个性可言。
四、立意的虚假性
旧学作文常常以古人先哲的名言为题, 以代圣贤立言为好文章的评价标准。今天我们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作文本应“发之于口舌, 形之于笔墨”。可现在, 强调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文章, 已远远逊色于强调主题提炼的文章。无论大事小事, 都要上纲成大道理, 连想象作文也被逼入这条大一统的路上:见了石子, 就颂石子的铺路精神;见了绿叶, 就赞绿叶甘作陪衬的精神;见了蜡烛, 就颂其燃烧自我、光照人间的共产主义风格……天下哪有那么多哲理?奇怪的是, 我们的评价标准还在推波助澜, 把虚假的东西, 当成好文章来标榜。这种好文章的判断观念不改变, 任你怎样前馈、后馈, 作文课都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唯书、唯上、唯心的“三唯”庸才。
五、提高的无序性
作文由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 称为有序。而纵观作文的教学现状, 仍拘于应试作文的泥淖之中, 认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的落实让人忧虑。作文课上, 一些老师只是随意地出道作文题, 让学生在半自由化状态中习作, 结果造成有训无序, 训练达不到目的, 作文水平迟缓不前。各年级的训练没有层次性, 没有由低级向高级写作转化的内在机制。
六、评改的偏颇性
我国自古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之说。人们写文章, 都要进行修改, 就是作家也不例外。作家何其芳曾说:“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我们不仅要善于评价学生的作文,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的本领。可是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受“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一传统训练模式的禁锢, 片面地认为“精批细改”是语文教师负责任的表现。于是不管教学工作怎样忙碌紧张, 教师都要面对“作文山”, 每天“挖山不止”, 力求做到精批细改。他们或者将学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 或者改得面目全非, 作文本上“满堂红”, 或者写了满目的评语, 或者罗列了作文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教师虽然很辛苦, 可学生们却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 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结果正如叶圣陶总结的那样, 可谓是“徒劳无功”。
要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说, 教师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 使他们成为写作文的主人, 不要“只顾到学生作的文, 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贯彻以正面指导为主的原则, 充分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引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建议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语文写作教学教材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教材的文本编排和选择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写作教材的文字性和逻辑性大大提高,诗歌词曲在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文关怀的内容也被课本的编排者放在了醒目位置,这都是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不能说现在的写作教学效果就非常的好,可以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时进行深入的贯彻执行,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在不少学校的实际调查当中,对于提高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在执行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按照课改上面的要求进行贯彻实施,学生也没有受到应有的素质教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枯燥的学习和记忆阶段。学生在背诵的时候仍然比较辛苦,对于语文的重视也非常不足,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语文中的写作教学又是其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成了语文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如今的语文写作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效率低下的现象。
1、写作课上气氛非常的活跃,但是学生在课后对内容的理解却不深。并且不少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经常以读代讲,对写作内容的理解经常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这样对学生的理解也产生较大的困难,使得学生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存在缺陷。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夸夸其谈,使得整个写作教学内容华而不实,如水中月、镜中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变成了被动的理解,对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空间也变得十分的有限。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严重忽视了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2、在语文写作的观摩课上轰轰烈烈,存在表演和作秀的成分。部分年轻优秀教师在各种公开教学课、观摩课,甚至课堂教学的竞赛中,为了美化课堂氛围和教学内容,往往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的预演工作,完全是一种秀课的行为。这种做法使老师在讲台上变成了表演,根本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有效性和实用性。
3、在教改的整体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语文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并且教师应该融会贯通,将写作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来,为写作感悟、探究写作、个性化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不要让语文的写作流于形式。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1、鼓励学生注重积累知识,经常进行片段写作练习。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他的阅读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喜欢的句子,阅读之后反复翻看,学生就会积累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在写作时就可以用得到了。例如,在写《我的妈妈》时,学生就可以将在《我的母亲》课文中积累到的好的词语与句子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勵学生多说。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文章写作技巧或是表现手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文不厌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在修改作文时,应先从“旨意”的修正入手。就记叙文而言,要先看记叙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内容要去掉不实之辞,题旨要看有无价值,内容能否体现题旨。“ 格局”是结构谋篇,修改应注意结构是否完整、匀称。应注意记叙的疏密、详略、断续和曲折等方面的技巧运用。第三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要讲究有格有序:一改语言表达,二改结构技巧,三改谋篇立意。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3、注重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拓宽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一味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语言和文字材料的敏感度。如果学生对于一些写作素材毫无兴趣,那么这样进行的写作就没有什么价值,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让学生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那么他们才能在接触文字材料时产生灵感,并运用材料进行创作,进而有所创新。另外,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现实,要多取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并让学生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小记者采访团、科技实践小组、少年志愿者小组等,并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把参与活动的感受写出来。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思考与集体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
初中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生活真善美,将其作为作文素材,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教学,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和写作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执笔:程劲松 彭春林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6-2007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05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4 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 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5)利用电教,让习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7 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4、因材施教原则。人与人之间不仅先天遗传有别,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目标分层、命题分解、教学分档、指导分类、评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6、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7、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八、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负责人:
程劲松:男,39岁,校长,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教师,安徽省“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东至县首届“教坛新秀”,池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池州市第二届小语会理事,负责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十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
彭春林:男,42岁,副校长,农远管理员,本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市一等奖1篇。
成员:
何东升:男,49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1篇论文获县级奖。
黄福田:男,52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
十、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材料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作文课题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07-19
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5-31
“自主作文”课题阶段性总结11-05
课题研究材料10-06
课题研究论文12-04
教师课题研究论文06-03
课题研究的内容06-09
识字教学课题研究06-20
语文课题研究总结06-21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