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科学] 水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科学] 水(精选11篇)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科学] 水 篇1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给花儿浇水是小朋友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不见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 呀!他这一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教师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外,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三、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l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l 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l 感知水的流动性

l 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科学] 水 篇2

一、阐述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的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中班科学活动《我们的身体》中,我选取了i Pad课件中《我的身体》《身体部位》《记忆游戏——身体部分》这三个APP软件,并借助会声会影和PPT来完成本次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眼球被生动、直观、有趣的情景所吸引,并能在与i Pad互动游戏的同时探索身体的奥秘。

本次活动,我预设了巩固—认识—提升三个阶段。首先,我借助幼儿耳熟能详的音乐《我的身体都会响》进行游戏互动,同时利用会声会影相册《我的身体》,调动幼儿已有的关于身体部位的知识经验;其次,借助i Pad上的现成课件《身体部位》,采用集体游戏和独立操作i Pad的活动模式,让幼儿通过玩玩、找找、拼拼,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了解不同身体部位的特征和作用;再次,巧妙运用游戏课件《记忆游戏——身体部分》中的“翻牌游戏”,既帮助幼儿巩固身体部位,又巧妙地引导幼儿完成闯关游戏;最后,我运用生活中危害身体的行为图片,让幼儿以小组形式讨论,从而懂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做危害身体的行为。

在整个活动中,信息化技术有效服务于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改变了传统科学活动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化技术的巧妙运用将枯燥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趣味化,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生动化,将平淡的教与学的过程立体化,融试听、探究、练习于一体,拓宽幼儿学习科学的路径,有效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幼儿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公平性,促进师幼之间、幼儿与身体部位之间的高效互动。

二、制订教学活动目标

本活动是基于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平板电脑中现有的软件,变传统的“听讲式”学习为“探索式”“参与式”“个性化”的学习,提高教学互动性,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形象生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1.通过玩玩、找找、拼拼,熟悉、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通过i Pad巩固游戏,玩一玩、说一说我们的身体。

3.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并知道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三、分析教学活动过程

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集体认知,了解身体部位

活动分析: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原有的幼儿熟悉的熊猫奇奇,以熊猫奇奇和大家做游戏为开场导入,带领幼儿一起复习音乐游戏《我的身体都会响》,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尝试操作,巩固身体部位

这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部分,共分三个环节开展。

环节一:玩一玩,多通道感知身体部位。

活动分析:

(1)点一点,说一说身体部位。借助游戏课件《身体部位》,界面中会出现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四个不同的人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点击进入。进入后会出现自己选择的人物放大版,幼儿可随意点击身体任何部位,然后会朗读出所点击身体部位的名称,幼儿在游戏中便能进一步熟悉这些身体部位,并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拼一拼,组合身体部位。课件自动将所选人物的身体部位进行拆分,由幼儿根据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拼接,进一步考验了他们的记忆力和判断力。

(3)选一选,搭配身体五官。在让幼儿操作练习的同时,课件也为幼儿提供了趣味小游戏,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脸蛋、发型、眉头、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进行自由搭配,从而组合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身体五官。

环节二:说一说,多角度分享操作经验。

活动分析:这部分我运用i Pad的推送功能,分别请幼儿上前交流他是如何操作的,在交流的同时分享操作经验。同时,就个别幼儿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共同解决。

环节三:动一动,多形式体验游戏乐趣。

活动分析:这部分运用了现成课件《记忆游戏——身体部分》,课件分为五轮闯关游戏,难度由易到难,种类由少到多,要求幼儿通过点一点、翻一翻,将每个牌背后的身体部位记住,同时翻出两张相同的身体部位则为胜利。课件将简单的翻牌游戏多样呈现在幼儿面前,减少了教师课前准备“多种实物”身体部位的工作量,同时这种具有挑战性质的闯关游戏也纷纷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并为自己顺利闯关成功赢得最后胜利而鼓掌欢呼,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拓展经验,保护身体部位

活动分析: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本次活动的延伸。首先,我一一出示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我在平常的一日生活中用相机记录下来的,让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片,互相讨论一下,这些图片上的行为对吗?并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我将小朋友的回答进行总结,以此得出结论,告诉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做危害身体的行为。

信息技术手段是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释疑,解决科学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教学,是改革传统活动手段的必然趋势,更是幼儿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诸多: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既提高了幼儿的智力水平,又提高了幼儿的非智力水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不同设备和方式的资源利用生动了课堂、丰富了内容,为幼儿教学活动打开了新通道。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合理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园科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科学] 水 篇3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水_中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流动的、无色无味、透明的。

2、积极与同伴交流,分享受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水是没有颜色的。

有的孩子说水是白色的,有的孩子说水是黑色的,有的孩子说水是无色的……到底水是什么颜色的呢?我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发现水的颜色。于是找来几个脸盆,里面盛满清水,给幼儿准备了不同的颜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把不同的颜料分别倒入每个脸盆中,水一下子就变成了各种颜色,这回孩子们总算明白了,在水中加入不同的颜料就会变成不同颜色的水,水本来是没有颜色的。

2、水是透明的。

知道了水的颜色后,我让每个幼儿都拿一块石子分别放到清水中和带颜色的水中去,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们通过实验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有的孩子说:“石子放在带有颜色的.水中就会看不见了。”有的孩子说:“放在清水里的石子还能看的见。”有的孩子就说:“水也和玻璃一样是透明的,所以才能看见石子的。”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发现,总结得出:水是透明的,所以放在水中的任何东西都能看的见。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在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后,我们继续做实验。让每位幼儿用自己的杯子接上水,然后去闻一闻、喝一喝会有什么味道?孩子们都摇头说什么味道也没有。这时我拿出一包糖来给每个孩子的杯子放上一点,再让孩子们去尝,这时孩子们都高兴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水变成甜的了。”然后我又在每个孩子的杯子里放了一点盐,这回喝了后他们都不由地吐出了舌头,“老师,水怎么又变成咸的了?”在孩子们亲身实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小结:水是没有味道的。

4、水是流动的。

孩子们已经迫不急待地想玩水了,我就在脸盆里放上许多玩水的小器具,然后提出玩水的要求:卷好衣袖,不要弄湿衣服,不要把水洒到外面,玩时说话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到别人,玩完后要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一声令下,孩子们开始玩水了,一会把瓶子里的水倒进脸盆里,一会又把碗里的水倒进小瓶子里,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我蹲下来问幼儿:“你们碗里的水是怎么到瓶子里去的啊?”孩子很自然地就告诉我:水是从碗里流到瓶子里去的;有的孩子说水会流啊,所以就流到那里面了。就这样在玩水的过程中很容易就领会到了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活动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4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幼儿园中班《水石头沙子》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沙、玩石,比较了解石头与沙子的异同。

2、了解石头、沙子的用处,懂得保护自然资源

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同孩子一起收集石头,沙子

2、筛子、沙网、铁罐(分别装有石头、沙子)大盆、矿泉水瓶(有石头、沙子)中号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石头、沙子、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看我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想玩吗?”

2、提出要求:

①“小朋友玩石头、沙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安全,别用石头砸着小朋友,别让沙子迷着你的眼睛”

②“玩的时候,石头和沙子不能举过肩膀和头。”

③“玩的时候和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二、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间大胆交流

1、“你玩的是什么?怎样玩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跟你身边的小朋友讲一讲吧!”

3、“谁能说一说,你玩了什么?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沙子小,石头大;沙子踩上去软,石头硬。”

三、游戏:听声音猜东西

四、认识石头和沙子的用途。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科学] 水 篇6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并大胆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2、知道人睡觉的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活动准备:

1、请幼儿和家长收集有关动物睡觉的图片并和幼儿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2、《动物睡觉》课件。

3、游戏音乐。

4、幼儿午睡照片。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都出来玩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小朋友们看,都有哪些动物?

可是小动物们都玩累了,想睡觉了。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可爱有趣的动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二、观看课件感知不同动物的睡姿,探索交流。逐一出示动物主画面。

第一张:这是谁?是怎样睡觉的?

第二张:它是谁?是怎样睡觉的? 第三张:这是谁?是怎样睡觉的?

第四张:依次类推。归纳总结: 哦,原来啊,动物都有自己的睡觉方式,因为它们要适应生活的环境,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游戏活动巩固知识。

刚才小朋友了解了动物睡觉,现在咱们也来学一学小动物睡觉吧。

1、看谁学得像。

教师任意说出一种动物名称,请幼儿做出相应动物的睡姿。

2、游戏《睡觉了》。

游戏规则:听音乐,音乐一停,幼儿马上做睡觉的动作模仿动物睡觉的情景,不能动。小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不睡觉行不行?

四、观看睡觉图片,结合生活经验。

1、小朋友要不要睡觉?

2、观看本班幼儿午睡图片。

3、图片中小朋友午睡做得对吗?为什么?

“睡觉时挖鼻孔、含着手指头、用被子蒙着头、趴着睡是不讲卫生、不安全的。趴着睡觉会不舒服,会打呼噜。”

4、出示正确睡姿的图片。

正确的睡姿应该是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5、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所以中午要再睡一会儿,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活动延伸:

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模仿动物睡觉的动作,比比看谁学得像。活动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执教者:陈晓凤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对调色活动很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因此,设计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还应该组织幼儿讨论探索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和色彩美。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的美,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变化。

3、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活动准备:

眼镜人手一副、颜料(红、黄、蓝)勺子、透明杯子、红、黄、蓝标记、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引起幼儿的兴趣。

1、看一看,幼儿戴上眼镜观察周围的变化。

2、说一说,戴上眼镜看东西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幼儿戴上有色眼镜看同色的东西颜色不变,看不同色的东西颜色会改变。

3、玩一玩,让幼儿自己操作,把两幅不同色的眼镜合在一起,试一试,有什么发现,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情境魔术表演,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当一回变色魔术师,请魔术助手介绍魔术台上魔术材料:(红、黄、蓝颜料、魔术勺子、魔术杯)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颜料来帮忙,这三种颜色宝宝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原色,集体说一遍,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这三种颜色宝宝非常的调皮,他们两种颜色宝宝在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你们信不信,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我把红色和黄色放在魔术杯子里,轻轻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变成什么颜色了?让幼儿猜一猜。(橙色)

2、让幼儿说一说还可以哪两个好朋友在一起,(黄色和蓝色、红色和蓝色)这两个魔术留给小魔术师们来变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人取两种不同的颜料,放在杯子中轻轻摇晃,看看有什么变化。和身边的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1)小心不能把颜料弄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在玩的过程中要学会让一让、等一等,慢一点没关系。

(3)在玩的过程中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比较变出来的新颜色。

四、集中交流:我的发现。

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刚才把两种不一样的颜色放在了一起,那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五、幼儿再次进行尝试活动。

1、幼儿再次玩色,并在杯子外面贴上与颜料水相同颜色的标签。

那你们变出的颜色水到底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呢?怎么才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等会儿请小朋友在加颜色的时候在杯子上贴上同颜色的标记,你用了哪两种颜色就在杯子上贴上那两种颜色的标记。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五、幼儿再次操作。探索三种颜色的变化。

红、黄、蓝三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探索操作,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黑色。

1、小结:放视频: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变色魔术师的本领,老师把刚才你们在操作时的发现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色彩谣》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黄色蓝色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蓝色红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葡萄。

红色、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眼睛。

2、在老师的带领下念儿歌。

六、结束活动: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国庆节马上到了,我们把变出来的颜色去打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难点是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探索的兴趣。活动中我按照科学探索活动的四个步骤即”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来进行。我将教学目标定在,让孩子通过实验感知三原色的变化,尝试用调色的方法使颜色发生变化,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活动开始时,我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接着让幼儿第二次操作,那你们变出的颜色水到底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呢?怎么才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等会儿请小朋友在加颜色的时候在杯子上贴上同颜色的标记,你用了哪两种颜色就在杯子上贴上那两种颜色的标记。这次操作活动验证他们之前的猜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1、学习用杯子测量的方法来测量豆子。

2、能把实验结果记录到记录表内。

3、能积极的参加到量豆子的活动中来。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杯子测量的方法来测量豆子

难点:能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

每小组两袋绿豆 若干纸杯子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引出问题

师:绿豆村的东边住着一位王爷爷,西边住着一位陈爷爷。有一天啊王爷爷去市场买了一袋绿豆背回家,陈爷爷也到市场买了一袋绿豆回家。王爷爷说:“我的绿豆多!”陈爷爷说:“我的绿豆比你多”两位爷爷决定比一比谁的绿豆多,于是,他们就坐着一粒一粒的数了起来。数了很久,才数了一点点,也没有比出来是谁多谁少。

师:我们小朋友来帮帮这两位爷爷吧,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的绿豆多呢?现在后面的桌子上都放了两袋绿豆,袋子上面都有一和二的序号,请小朋友到自己的组里去试试,看看你能分出来哪袋绿豆多吗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的啊?

师:用眼睛看,

两袋绿豆提手上看看哪袋重

二、分组实验,哪个口袋的豆子多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来说说刚才啊,你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测量

幼:把豆子提手里看看那个重

用眼睛看,把豆子都倒在桌子上看看,哪袋的豆子多

师:小朋友们的都很棒,都有自己的方法,我们现在啊,看到桌子上面还放着,几个白色的一次性杯子,我们想想能不能利用杯子,知道哪袋的绿豆比较多,现在就请我们的每一小组的小朋友一起去试一试吧(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师:你们这一组想得到了什么好办法啊?

幼:用杯子盛一点绿豆然后在,数一数杯子里的绿豆数量

师:你们组想到什么好方法了吗?

幼:把杯子装满绿豆,看看能装多少个杯子

师:嗯,你们的想法很棒。我们介绍给其它组的小朋友们试一试吧

师: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请问你们想到办法了吗?我刚才看到啊,这一组的小朋友们的方法很棒。请这一组的小组长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幼:把袋子里面的绿豆装到被子里面,装的满满一杯,看能装几杯(教师帮助介绍)

师:这个方法还像很好用,我们重新来试一试吧

三、填写记录表

师:我们小朋友都知道结果了吗?现在我们手上呢,有一张记录表,上面画着两个口袋,代表了两袋绿豆,把一杯绿豆就用一个圆圈表示,几杯绿豆就在口袋的下方画上几个圆圈,然后剩出来的绿豆,就用黑点表示。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把自己小组里面的绿豆数量记录下来

师:记录好了的小朋友就请拿着记录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做好。我们来看一看你的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

四、集体看老师实验,总结实验结果

师:现在请一位小朋友带着你的记录表上来看看,你的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

这位小朋友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个袋子里面的豆子比较多,我们现在请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组的绿豆拿上来,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个样的

(教师动手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各种各样的气味是靠鼻子闻出来的,不同的东西拥有不同的气味。

2、使幼儿使用恰当的词描述不同气味所带来的感觉,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勇于尝试、热爱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具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活动准备:

1、PPT

2、设置“气味王国”的情境,摆设各种气味不同的物品,如白醋、咖啡、白酒、酱油、香水、花露水、清凉油、万金油、香菜、芹菜、洋葱、芒果、菠萝等。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吸引幼儿注意力。

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有它能呼吸,还能闻香臭。(鼻子)

二、闻各种气味不同的物品,感受不同气味。

1、激励幼儿情绪,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气味王国”去,那里有好多有趣的气味,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气味的秘密吧!

2、幼儿自由体验不一样的气味带来的感受。

师:瞧,这就是“气味王国”,“气味王国”里的每一种物品都有它独特的气味。下面,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去闻各种物品,在闻的过程中,你要仔细记住自己闻到的是什麽气味,等会儿来告诉大家。

(幼儿四散自由地闻各种物品,边闻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提醒幼儿一样一样地仔细闻,闭上眼睛慢慢体会,要把每样物品的气味记到心里。)

3、组织幼儿谈自己闻到、体验到的感受。

师:小朋友,“气味王国”里都有什么物品?刚才小朋友闻到了什么物品,它们的气味一样吗?各是什么气味?闻到酸味时,你有什么感觉?这种气味会使你想起什么事情?闻到其他别的气味时,又有什么感觉?你会联想到什么?(鼓励幼儿用合适的词描述自己的感觉)

三、通过操作感受,使幼儿了解鼻子的作用。

师:小朋友,咱们刚才闻了那么多的气味,这些气味是通过什么闻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请小朋友自己再去体验实验。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份实验材料,请小朋友闻一闻,它们分别是什么,你是怎么闻出来的?

(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提问:小朋友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实验的?各种气味是靠什么闻出来的?(鼓励幼儿踊跃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气味是靠鼻子闻出来的,鼻子为什么会闻出气味呢? 是因为在鼻腔的内壁,有一块大约5平方厘米的黏膜,上面分布着约1000万个嗅觉细胞,它们与大脑有联系。当人吸气时,飘散在空气中的气味分子便钻进鼻腔,与里面的嗅觉细胞相遇。这时,嗅觉细胞马上兴奋起来,将感受的刺激转化成特定的信息,通过嗅觉神经传入大脑,于是啊,人就闻到了各种气味。

四、进行发散思维,了解更多的气味。

1、启发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咸味道的东西。

2、引领幼儿认识各种污染环境的气体气味,鼓励幼儿说出他们闻到过的污染环境的气体气味,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请幼儿自己动手,调制不同的气味。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说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气味,也用我们的小鼻子闻了很多不一样的气味,下面咱们来做“小小调味师”来调制属于自己的气味,看谁调的气味更独特。(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制作出和别人不同的气味。)

六、教师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很难捉这一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为什么?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那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 ,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五对)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镜子》 篇11

1. 积极参加照镜子活动,发现相邻的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变化与影像的关系,初步感知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2. 乐于探索研究,操作专注,观察仔细,能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 初步了解其镜子的特性。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有相关的照镜子的生活经验。

2. 幼儿操作材料: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且大小相同的镜子20面;用胶带纸连接好的镜子20面;自制的美羊羊玩偶20个。

3. 教师操作材料:镜子一面;两面用胶带纸连接的同样大小的镜子;美羊羊玩偶一个;电教设备一套(实物展台、电视机)、《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照镜子,知道镜子可以照出物体的影像。

1. 照一照小朋友自己。

(1)出示镜子,提问: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照镜子,说说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3)幼儿照镜子。

(4)交流: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5)小结: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脸、看到了后面的老师、看到了桌子、椅子……,原来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这么多东西啊!

2. 让“美羊羊”也来照照镜子。

(1)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并出示美羊羊玩偶,提问:看,谁来了?

(2)介绍美羊羊:美羊羊是羊村里最爱美的小羊,她最喜欢照镜子,今天我们请她也来照镜子,你从镜子里可以看到几个美羊羊?

(3)幼儿请美羊羊照镜子。

(4)交流: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几个美羊羊?

(5)小结: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美羊羊。

(6)过渡:那,如果请美羊羊用这样的镜子照一照呢?

二、请“美羊羊”照特别的镜子,初步感知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1. 出示用胶带纸连接的同样大小的两面镜子,请幼儿观察镜子特别的地方,提问:看看这面镜子有什么特别?

2. 这面镜子真特别,原来它是用两面一样大小的镜子连接起来的。

3. 请幼儿操作探索,要求:把镜子竖直放在桌面上,然后我们请美羊羊面对镜子站中间来照一照,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4. 幼儿开展照镜子活动,教师了解幼儿活动情况。

5. 交流: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6. 小结:这真是面奇妙的镜子,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2个、4个、很多个美羊羊。

7. 设疑:那为什么大家从镜子里看到的美羊羊不一样多呢?我们再来试一试吧。

三、尝试让镜子里变出很多个“美羊羊”。

1. 这一回同一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谁的镜子里看到的美羊羊多一些,谁的镜子里看到的美羊羊少一些,比比有什么不一样?。

2. 幼儿开展照镜子活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鼓励幼儿和同伴多做比较,多操作、多探索。

3. 交流:

(1)你有什么新发现,为什么大家从镜子里看到的美羊羊不一样多?

(2)镜子怎么摆放,从镜子里看到的美羊羊会多一些?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成果

4. 小结:小朋友发现镜子打开的角度不同,镜子里的美羊羊就会不一样多。那我们再来试一试,是不是像小朋友发现的这样。

5. 交流:慢慢关上镜子,镜子里的美羊羊有什么变化?慢慢打开呢?

6. 总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两面镜子摆放的位置不一样,镜子里的美羊羊就会不一样多,当我们慢慢关上镜子,镜子里的美羊羊就会越来越多了。两面镜子你照我,我照你,照来照去越照越多,镜子真奇妙啊!

四、出示万花筒,激发幼儿继续操作探索的兴趣。

1. 这是什么?

2. 这个万花筒是我们张昱皓小朋友和爷爷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时制作的。

3. 请张昱皓介绍:这个万花筒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

4. 三面镜子、四块玻璃片就能变化出成千上万个不一样的图案呢,这太奇妙了,下一次我们一起来拆拆、装装万花筒,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活动延伸:

1. 将操作材料继续投放在活动室,引导幼儿继续操作探索。

上一篇:乡镇财务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毕业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