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精选5篇)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复习6~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 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_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教学过程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 篇2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几的应用题》是小学一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材中, 这是第一次出现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这个知识点看似简单, 但要真正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减去的究竟是哪一部分, 还需要学生经历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因此, 这节课我们尝试翻转课堂, 在通过微课前置性学习后, 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减去的究竟是哪一部分”这个学生思维提升的难点上。

在“玩”中学, 体会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设计前置性微课的关键在于, 能够找到微课目标与课时目标的衔接点, 因此, 微课中一般以方法和策略的学习为主, 能够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 将学习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堂新知识的解决过程中。

在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几的过程中, 学会“一一对应地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中呈现各种不同的摆法, 让学生体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再进一步解释“一一对应”这种摆法的好处。仅这一个环节就会占用20%~30%的教学时间。因此在设计微课时, 我们设立了这样的微课目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摆法, 从无序到有序, 掌握“一一对应”的摆法并感受这种摆法的优势。

微课中, 先展示一个师生合作玩抓花生和栗子的游戏。人物间的对话和多种摆法的呈现, 能够唤起学生对前面学习“移多补少”时所用的“一一对应”摆法的回忆。接下来, 再让学生在家里结合身边的物品一同体验这种摆法,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操作完全是多样化的, 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加以对比, 积累“摆”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掌握这种摆法的好处——它能够将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清楚, 一个对着一个摆下去, 一眼就能够看出谁多谁少。通过微课学习反馈单上学生展示出来的摆法, 看到学生确实通过微课的学习学会了这一方法。

微课学习到的摆法, 究竟是模仿还是真正掌握了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理解了这种摆法的优势?在课堂中我们注意观察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在摆的过程中, 所有孩子都能一一对应地去摆一摆, 无一错误, 而且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这种摆法能够比出谁是多的那一部分”。借助这种操作的过程, 学生在家学习完全能够掌握一一对应这种摆法, 课堂可以放手。微课的前置性学习让我们节约了课堂的时间, 分散本节的一个操作难点,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问”中想, 引发学生走向思考的关键点

当学生在微课中已经轻松地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后, 带来的必然就是上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改变。这一变化是充分尊重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结果。在微课学习反馈单中, 针对“记录游戏的过程”这一要求, 100%的学生都是用“一一对应”的画法进行记录, 用画三角和圆圈这种符号记录的较多, 说明学生有较强的符号意识。在记录中有的用虚线分成了两部分, 即相同的部分和多的部分, 少数学生还在符号下面注明了同样多的部分和多的部分。

通过微课的学习, 学生掌握的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摆法, 真正去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需要探究列式的原因以及减去的究竟是哪一部分。在课堂上, 仍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微课的前置使得这种深层次的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可以更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 我们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这样两项:一是通过学习反馈单的情况,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回顾微课的过程, 了解学生对“比多、比少”问题的具体困惑所在, 并在生生交流、质疑、解疑中加以解决,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二是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的过程, 进一步观察分成的两部分, 并结合减法的意义进行理解, 并解释减去的究竟是哪一部分。

改变后的教学目标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真实, 课堂重点解决的是学生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在微课中, 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 (回忆) :花生比栗子多了多少个?

师:怎么解决“花生比栗子多了多少个”这个问题?请同学来讲一讲,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既能听出问题又能及时补充, 有疑问大胆提出来。

生 (上台演示并讲解) :先将花生与栗子一一对应地摆出来, 再将花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与栗子同样多的部分, 一部分是比栗子多出来的部分。

师: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生:8-5=3 (个) 。

课堂中, 让学生将已经知道的内容说出来, 将不知道的地方问出来, 才会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显然, 课堂中学生对这个问题达到了“列对算式, 并算对数”的程度。这是否就代表真的学会了?此处教师充分进行质疑, 让学生在不断回忆与争论中将问题引向深入。

师 (追问) :为什么用减法?

生: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 剩下的是多出来的部分, 就是用减法计算。

师 (继续追问) :从哪个整体中去掉的?

生:是从8个花生中去掉的。

师 (疑问) :从8个花生这个整体中去掉了什么?

生:5个栗子呀!

师 (稍作停顿后质疑) :是5个栗子?

此时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认定就是5个栗子, 不然怎么算出花生比栗子多的部分。有的学生说花生就是一个整体, 去掉的是花生, 不是栗子;还有学生说花生里面去不掉栗子……

课堂中学生真实的表现源自教师不停地追问。可以看到, 学生通过微课学习, 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摆法, 看似学会了知识, 会列出算式, 但在教师的追问中, 有些关键问题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 即减去的部分究竟是什么。而这个盲点正是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课堂教学需要在学生有争议的地方展开。

在“辩”中悟, 促进思维水平向高层发展

前置性微课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优势在于, 学生可以在微课中掌握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的。虽然学生能列对算式, 但是没有彻底地理解减去那部分数量的意义。这值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模糊的关键处”引发他们的思考。

我们来看一下课堂中学生的争论情况。

生1:我认为减去的部分就是5个栗子, 从整体8个花生中去掉5个, 剩下的那部分就是花生比栗子多的部分。

生2:花生中减去的5个, 是5个花生, 里面没有栗子, 减去的部分不是栗子。

生1反问生2:那减去的部分是什么?是花生吗?

生2:不是花生, 但也不是栗子。

此时学生也产生了共同的想法:“不是栗子也不是花生, 那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是个高水平的问题, 它实际蕴涵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减去的那部分是花生替代了与栗子相同的部分, 但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需要从“一一对应”的摆法中进行分析, 先借助直观图分析, 再进行语言表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在学生争论时, 教师适时进行了引导:“可以看看刚才用‘一一对应法’摆出来的图形, 想想减去的到底是什么?”

第一步:借助直观图, 明确分成了哪两部分。

第二步:明白减去的5究竟表示什么。

通过直观图, 学生看出8个花生里面的确没有栗子,

但是去掉的5个花生和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栗子的数量与花生的数量同样多, 即减去的5实际代表的就是栗子与花生同样多的部分, 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思想。这一步回归了减法的本质, 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这样, 前面学生出现的辩论点, 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了。

第三步:完整地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复述。

经过讨论, 学生会明确减去的部分是什么, 还需要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也养成了良好的数学语言习惯。

在课堂上, 学生在多方面的意见和思维碰撞中, 对数学知识从开始的一知半解, 到逐渐地在讨论、辩解中有了正确的认识, 从数学概念来理解5的含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 篇3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转化成“求几比几多几(少几)”的过程,学生能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

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游戏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跟平时不一样,后面来了很多老师想看看我们班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们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一起鼓掌欢迎,(鼓掌)掌声很热烈,但有点不够整齐。

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拍了几下?同学们学老师的样子,拍5下。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加法数学问题吗? 老师和同学们一共拍了几下?(5+3=8(下))你能提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吗?(老师比同学们少拍了几下?)5-3=2(下)

你知道吗?(同学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5比3多2,列式:5-3=2(下)还可以怎么提呢?

同学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5-3=2(下)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

同学们,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例6)

(设计意图:以游戏引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请你们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什么? 2.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了几个?小华和小雪一共多少朵?

(设计意图:引导雪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取图片中的数学信息。逐步使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数数、看文字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

4、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好,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板书: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①学生探索,动手画一画。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明白吗?

让学生说一说动手画的过程。(从图中看到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先画表示小雪套中的7个圆圈,再画表示小华套中的12个圆圈。)②小组讨论,思考三个问题: 1.谁和谁比? 2.谁的多,谁的少?

3.多的分成几部分?是哪几部分? ③反馈讨论结果,学生回答。

从画的图可以看出,小雪的圆圈数和小华的圆圈数比,小华的多,小雪的少。“小华的圆圈数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部分。

同样多的部分 小雪:○ ○ ○ ○ ○ ○ ○

多的部分 小华:○ ○ ○ ○ ○ ○ ○ ○ ○ ○ ○ ○

小华的圆圈数中,表示和小雪的圆圈数同样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比小雪的圆圈数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和小雪的圆圈数同样多的部分是7个,表示比小雪的圆圈数多的部分是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④根据我们的推理过程,思考怎么列算式呢?(12-7)

12-7表示从12个里面去掉同样多的7个,就求出小华比小雪多几个。12-7=5(个)

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讨论:7表示什么?

顺着学生的说法,演示:7表示的是小雪套中的个数,那12减7就是拿走小雪套中的个数,好,咱们把小雪套中的个数拿走,能得到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

刚才还夸大家像数学家呢,像数学家那样思考,7除了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还表示什么?(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

把同样多的部分减掉,剩下的就是什么?(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小结: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掉的其实是什么部分?(就是去掉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还能表示什么?学生会说出“小雪比小华少套中5个。”

(设计意图:学生确定算法,列式计算,说明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认识到加法可以对减法进行检验。)

5、小雪比小华少套中了几个?(1)学生动手操作

(2)讨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的怎么分,反馈结果

同样多的部分 小雪:○ ○ ○ ○ ○ ○ ○

多的部分 小华:○ ○ ○ ○ ○ ○ ○ ○ ○ ○ ○ ○

(3)用数学方法列式解答

12-7=5(个)

答:小雪比小华少套中了5个。

那这里的7表示什么呢?也是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

(4)比较: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了几个? 这两个问题从问法上来说,一样吗?但答案呢?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就是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说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也就是求什么?求“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其实也是求什么? 哦,求甲比乙多几和乙比甲少几,其实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减掉的部分都是哪一的部分?

太好了,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搞明白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顾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如何更准确的解决问题,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也就是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P21页做一做:小林家养了15只兔和9只羊。兔比羊多几只?羊比兔

少几只?

(1)提示:兔比羊多几只其实就是问羊比兔少几只?(2)比较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都是在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求出两数的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也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求出两数的差。

儿歌:两数比大小先把大数找,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同样多,多几就知道。(设计意图:题目中已知条件的问题的呈现与例题的形式相同,是一个基本练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用减法计算。)

2、P23页第5题

3、猴子和小鹿摘苹果。

4、(看时间)老师还有一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一支钢笔12元,一支 圆珠笔5元,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少元?一棵大树高11米,一棵小树高3米,小树比大树矮几米,怎么列算式?……生活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想相关的信息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的能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把书轻轻合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同样多的部分 小雪:○ ○ ○ ○ ○ ○ ○

多的部分 小华:○ ○ ○ ○ ○ ○ ○ ○ ○ ○ ○ ○

12-7=5(个)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 篇4

刘杰文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9页的例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百分数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受到环保意识的培养。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教学关键:

把此类问题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怎么解决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1、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5是4的百分之几?

4是5的百分之几?(2)5比4多几分之几?

4比5少之分之几?

(3)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4)甲数是48,乙数是68,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2、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

3、学生交流算法教师小结后问:根据第2题提供的信息,还能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板书: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比较这两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复习题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将共同来探究学习。(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教师提问:谁能说说“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含义?这句话是说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你能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作业纸,先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3、学生完成作业纸 作业纸:

1、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2、“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的比较结果实际上是指“()和()比较的结果”,把()看作是单位“1”,——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你可以换说成“()是()的百分之几。”

3、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组交流解答方法,再讨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和“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相比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4、全班交流。交流时要求说出算式中各部分量所表示的意义。多抽几人说说解题思路。

方法一:先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20-16=4(公顷),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4÷16=0.25=25%即:

(20-16)÷16=25%(板书算法)

注意:20—16表示什么?它在算式中作的是什么数?谁是单位“1”的量?它在算式中作的什么数?

方法二:还可以先算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20÷16=125%,再算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125%-100%=25%即:

20÷16-1=25%(板书算法)

注意:20÷1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这个“1”是指什么?

5、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我们知道了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多60%,是不是说计划造林就比实际造林少60%呢?那么实际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怎么计算?试一试:

6、学生交流解法:

(1)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占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解法一:(20-16)÷20=4÷20=0.2=20%

解法二:16÷20=80%

1-80%=20%

(3)比较与原题比较有什么变化?(问题变了,单位“1” 变了,列式就不同了,结果也就不同了。)

教师小结:由于比的标准不同,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多25%,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0%。

6、比较例题和复习中“求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小结:实际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是前者里的相差数没有直接告诉,需要先计算出来

7、引导总结算法,你能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它和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哪种类型的题有相似之处?

教师评价及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都是用相差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量,只是得数要用百分数表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提高。

1、口头列式。

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百分之几?17.5吨比20吨少百分之几?

2、填空

(1)为迎接运动会,同学们做了25面黄旗,30面红旗,做的红旗比黄旗多()面,多()%。

(2)育新小学图书馆有图书4000册,新风小学图书馆有图书5000册,育新小学的图书比新风小学的少()册,少()%。

3、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让“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节约了百分之几”、“降低了百分之几”等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你能说说下面每句话的含义吗?再说出数量关系式。(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百分之几?(2)实际用电量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4)从赤峰到北京的特快列车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5)2014年电视机的价格比2012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4、学生独立完成第89页的“做一做”后交流解法。

自由读题,回答: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表示什么?把谁看作单位“1”?讲评时,要求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5、只列式不计算。

3(1)某校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原来的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原来的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某玩具厂,原计划要做550个布娃娃,实际比计划多做了50个,多做了百分之几?

6、拓展思考: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与前面学的哪种分数问题相似?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1)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就是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占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解法一:(20-16)÷16=4÷16=25% 解法二:20÷16=125%

125%-1=25%(2)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就是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占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解法一:(20-16)÷20=4÷20=0.2=20% 解法二:16÷20=80%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复习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57页例

2、例3。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个数多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学生每人准备10个△,6个○和1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启迪思维,做好铺垫 ○○○○○

□□□□□□□□ △△△

☆☆☆☆ 多 个?

二、创设情境,比中迁移,导入新课

出示小狗(9红花)、小猫(5)、梅花鹿(10)三只动物图 引导学生发言,教师谈话导人新课。师问:小狗所得红花是多还是少呢? 生答:小狗得到的红花多,因为它比小猫得的多。小狗得到的红花少,因为它比梅花鹿所到的少。师小结:在比多少时,一定要一个标准才能比较。例如小狗和小猫比。小猫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说小狗比小猫的红花朵数多;狗和梅花鹿比,梅花鹿是比较的标准,我们就说小狗比梅花鹿的红花朵数少。象这样的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这节课我们和动物朋友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知,理解算理 1教学例2 首先让学生拿出10个△,6○个在课桌上摆一摆。教师在黑板上摆例2。△△△△△△△△△△ ○○○○○○

师问:哪一行多? 生仔细观察,第一行的三角形多,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让学生用一根小棒分一分。指名回答三角形分成哪两部分?并让其在黑板图片上分别指出这两部分。(三角形可以分成它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及它比圆形多的部分)(个别说、分组说、集体说)然后独立完成书上第57页例2的填空。2.指导学生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

出示幻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物体?哪一行的碗多?第一行碗的只数多,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请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再指名回答,同座互相说,再填空。3.小结例2,谈话导入例3 刚才,我们学习了例2,知道两数比较时,要先知道谁和谁在比较,谁多,多的数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还有它比少的数多的部分}。这多的部分,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例3,研究怎样计算多的这部分。4.教学例3。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①读题。师问:这道题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轻声地再读一遍题,找出己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白兔12只、黑兔7只”。

再出示相对应的示意图。③想解题思路。

师问:谁与谁比?谁知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请学生上来分一分(画虚线),指指这两部分。学生回答时,教师写“跟黑兔一样多”部分,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图中的哪一部分?白兔与黑兔同样多的是几只呢?7只兔。学生回答时,老师掀开7只白兔图。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从12只白兔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同座互相说一说。④列式计算。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如何列式呢? 板书:12-7=5(只)为什么这样算?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7呢?5呢?(揭开多的5只白兔图)⑤检查。

打开课本第58页对照一下,算式列对了吗?有没有算错?单位名称写对了吗?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解题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要算出谁比谁多几,就要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四、课间韵律操

五、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第58页做一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先读题,找出条件与问题,谁与谁比?谁多?13棵圆白菜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要求圆白菜的棵数比大白菜多几?怎样计算.指名说解题思路,再动笔列式计算,最后集体检查对错。

2.独立分析完成第61页,练习卡五的第1、2、3题。用学例3的分析方法来解答这三道题。

六、全课总结

上一篇:观察的议论文作文下一篇:同事生日快乐的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