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精选10篇)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1

引言

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作为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计划之一,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于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会上来自132个国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议。大

会发布了《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并拟提交给2002年8~9月份在南非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WD)。作为对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和地方机构也在2002年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会。

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以及围绕主题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必将促进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发展。

早在199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就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借机推出了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随着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很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地处西部或者边远贫困山区,旅游业被资源禀赋良好的西部和贫困地区当成了优势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产业。生态旅游这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旅游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为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生态旅游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怎样实现生态旅游诸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值此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之际,在我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实施后的第四个年头,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下一步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扫清障碍,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

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1][1]。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二)国际生态旅游实践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生态旅游的实践区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较早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和国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生态旅游实践的主要地域和内容

非洲是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为世人瞩目,尤其是南部非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有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等国。

在美洲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代表国家有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

在亚洲,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地区出现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此外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

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参观等。

2、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2

对于大多数的当代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类的休闲娱乐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况且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为今后探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探险旅游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挑战性,可以满足游客们的探新猎奇的需要,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探险旅游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冒险刺激为一体,符合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因此,探险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收益,创造一系列的价值;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探险的需求;更能够使人们可以更好的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更好的体验生活追求个性化发展!

二、探险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外探险旅游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韩、欧洲等部分国家,这些国家探险旅游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探险旅游发展较为健全,主要通过技术的进步,拓宽人们参与探险的渠道。同时美国的管理者制定了完备的管理制度来促进探险旅游的发展,兼顾了国家与社会,较为规范。

(二)国内探险旅游的发展

总体而言, 探我国探险旅游的发展相对缓慢,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起步晚,认识不充分,行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相对于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发展管理体制相比,各种问题突出。因此,我国户外探险旅游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探险旅游问题现状

(一)旅游安全事故多发

探险旅游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伴随的危险性也如影随形。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都是导致旅游事故频发的原因。近几年,在我国的探险旅游中发生了一些令人惋惜的安全事故,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迷路,丢失;旅游者在登山途中不幸受伤以及在探险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等等。如今随着探险旅游的迅速发展,许多人在追求度假、休闲、娱乐、放松、冒险、刺激的同时,许多事故不断发生,安全事故频发是我国探险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缺乏救援保障队伍

探险旅游如果发生安全问题,找到具体的相关部门负责比较难,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营救。救援通知以及进行救援并不及时,救援管理系统存在漏洞。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发达国家,探险旅游发展比较成熟,因此由相关行业协会对于探险行为的管理较为规范。对于旅游的旅游者来说,应当在当地备案;而且探险者也必须持有相应的执照。我国对于探险旅游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不能为探险旅游提供保障。

(四)安全意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

探险旅游者为了满足个人最求刺激的需要而参与探险旅游,对于旅游的准备不充分、缺乏基本的旅游安全常识,不能够做好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导致了许多不可预料的事故发生。

四、探险旅游发展对策

(一)实施风险预估

对意外风险因素进行合理预估能够有效避免旅游者安全事故的发生。派遣探险专家组到各地进行调查,进行类别划分。对调查的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划分出不同的风险等级。对外公布,让探险旅游者了解所去目的地的资源情况及风险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二)加强救援队伍建设

各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方式,对社会进行公示,以此告诫经营单位和个人。要大力宣传安全第一的观念,普及探险旅游知识,使游客提高风险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旅游的舆论氛围。

(三)完善社会法律制度

对探险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建立健全探险旅游的保险制度,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旅游者风险防范和保险意识。规范旅游法律法规,使法律更好的为探险旅游服务。

(四)普及安全教育知识

各级管理部门要利用现代手段及时对发生的探险旅游安全事故向社会公布,并说明事故的原因,同时应建立旅游安全教育系统,既能够警示相关单位汲取教训,又能使大众深入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还能够对旅游者进行安全教育知识普及。管理部门需及时更新安全教育系统,使探险者知道盲目旅游的危害,为全社会营造安全旅游的氛围。

五、结束语

国外探险旅游发展到今天,其探险旅游管理体制比较规范,户外探险运动爱好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几率较少。相比较而言,我国探险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规范;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因此,有待旅游职能管理部门合理引导。总之,为了在我国更好的开发探险旅游,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基于以上出现的现状和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进行防范,才有利于探险旅游在我国更好地发展。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3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4

姓名:王全亮班级:工业091学号:2009021173

一、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 ⋯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片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掼与宗旨。

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

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缺点,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而在我国,一贯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吸收,而是应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相反,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向欧美建筑师传授的经验。

3)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却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一般而言,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设计也比较复杂,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尚不理想的现状。

4)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够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应该尽量使用普通技术,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选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不少问题是无法用普通技术解决的,至少在目前还不得不通过高新技术才能达到减少对自然破坏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高新的生态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有关生态建筑技术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广大建筑师对生态技术亦缺少较深的了解。

二、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对策

建筑生态化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1.加强全民的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

生态建筑的发展首先涉及教育问题,离开了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生态建筑只能是一种理想。有关生态建筑的教育所涉及的对象远非仅

是建筑师,它涉及到业主、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等一系列成员,这些人的生态意识水平往往对生态建筑的实现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全民的生态教育。

2.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在运用生态哲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自发的、朴素的。当代生态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国外目前在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进展,我国目前对这类技术虽有部分介绍,但尚无全面系统的介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情况,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我国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

3.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除了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与宣传教育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特别是在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建筑的法规的前提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动生态建筑发展的办法。

三、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我国传统建筑在节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本地材料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反映出融合自然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哲理为我国古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然而,尽管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注重材料的无害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全

中国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篇5

我国温泉历史文化悠久,温泉资源丰富。纵观我国温泉旅游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初步开发,到90年代末的大规模商业运作,至今,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温泉旅游企业遍布全国。据了解,被称为温泉大省的广东省去年开发温泉约130多处,到今年已升到200多处,竞争日益激烈,呈现“白热化”态势。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温泉旅游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了呢?据相关部门统计,广东省2006年温泉游客接待总人数仅600多万人次,不到广东省总人口的10%。在这样一个占据全国约1/3温泉企业数量的高密度开发省份,本地温泉旅游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全国乃至世界性市场,应该具有更大的可开拓空间。中国温泉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如何避免“白热化”态势的蔓延,促使温泉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业内付诸积极的思考与努力。

第一,温泉旅游产业症结凸显,市场呼吁个性化温泉旅游。

我国的温泉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极其短暂的扩张过程。从“药疗”的认识阶段过度到温泉休闲旅游的全国走红,只有短短数十年。

1998年,广东省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正式成立,宣告了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产生。温泉旅游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这个新兴的产业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众多开发商的青睐。至本世纪初,上规模的温泉企业仅广东省就有百余家,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

我国丰富的资源蕴藏量为温泉旅游全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在广东省形成的良好市场反应带动了全国性的开发投资热潮。开发商们都认准了这个市场的香饽饽,竭尽全力寻求温泉资源进行开发。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温泉旅游已经出现了中部温泉、西部温泉、东部温泉、北部温泉和南部温泉等板块。

温泉旅游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国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养生方式,其不寻常的发展速度是值得欣慰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隐患也不能被忽视。一是温泉企业符合规范的程度不高。相当数量的温泉旅游企业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欺骗、隐瞒现象,导致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的质疑。二是产品的同质化。某些开发商开发温泉心切,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造访几个温泉企业或找来一两个有过几年行业工作经验就自诩为专家的人后就开始大兴土木,结果往往是消耗大量的资金开发出一些只有其表而无其里,毫无特色与内涵可言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经营无从下手,高额的开发资金打了水漂。产业弊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理,不可避免地,产业的竞争就会衍变为价格的比拼、规模的较量。同业间的无序竞争、恶性循环,不仅使企业疲于应付、效益下滑,而且严重损毁着整个产业的品牌形象。如何规避企业间的“自残”?一方面要加强规范产业秩序,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要以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树立个性鲜明的品牌,以竞争对手为导向,从产品、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积极寻找空白点、不同点,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功能,或赋予品牌新的附加值、新价值、递增价值等等,从而建立起具有独特优势的个性品牌。

第二,温泉旅游产品多自产自销,以国内游客为主。

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地的温泉产业,我国的温泉旅游兴起较晚。加上特殊的温泉历史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能正确认识温泉资源的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认知。消费者对温泉的认

知参差不齐,而任何企业要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依据。针对我国复杂的消费群体,企业是兼顾还是只对特定人群;是全面性消费引导,还是针对性消费引导……等等问题都为温泉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产业规范不完善,产业道路靠摸索。这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温泉旅游无前车可鉴,靠的就是业内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多年发展时间里,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温泉企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敢于探索和创新,同时以自身的发展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质化、跟风现象引起另一个突出状况就是企业本土文化的匮乏,温泉产品国外游客吸引力弱,只能是自产自销。日本温泉、瑞士温泉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成功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全都出自本国度的浓厚文化。中国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元素,不同的历史时段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只有以文化为基础赋于产品不同的个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

第三,以文化经营为主导,引领温泉产业走向世界。

御温泉是国内依托文化经营取得良好发展的温泉企业之一。成立初期,御温泉就明确了以“御”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御”代表的是御温泉核心的文化力,“御”标志着尊贵独有。御温泉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即:盛唐新风、尊贵独有。御温泉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做品牌,企业文化从各个层面彰显出来。譬如以“情”、“和”为中心的东方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御温泉之“御”,不仅只是中国“皇帝”的概念,还隐含了东方“御”字中的“尊重”、“敬意”和“自谦”的内涵,在御温泉人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服务。“御”文化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一种十分苛刻的精致,这种精致表露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不管是装饰物还是点缀品,都力求完美。品牌文化决定品牌的生命力,御温泉在大陆开发建设了陕西华山御温泉、陕西太白山御温泉、石家庄国大御温泉等。御温泉加快了品牌输出步伐,把其卓越的品牌、管理、服务推向全国。

御温泉只是一个特例,目前,在业内能坚持做自己品牌并拥有深厚品牌文化的温泉企业为数不多。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品牌发展的重要,但行动不够迅速。文化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经营为主导,就必须加强温泉旅游纵横创新,打造出个性化的温泉品牌。纵向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须依时代与发展所需,不断创新的过程。所谓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在继承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借鉴外部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中的符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需的优质文化养分及不断挖掘、提炼与总结企业在发展历程里所沉淀的优秀文化元素,去充实现有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在执行中充实、在充实中提升。横向创新是指产品、服务等的创新。产品是做大做强的载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必须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观,开发有企业特色、地域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并以差异化的服务创新,不断满足市场对温泉旅游产业的需求。

关于漓江徒步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现状与成因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是广西旅游的生命线,是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而从杨堤乡到兴坪镇漓江段的奇山秀水则是这道靓丽风景的精华。如贰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大河北风光、美国总统之旅渔村、桂林老八景之一浪石等著名景点尽在其中。近年来,由于锦绣风景的魅力诱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杨堤乡到兴坪镇的漓江徒步游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漓江沿岸进行徒步一日游或多日游。目前,漓江徒步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步行——撑竹筏,绝大多数采取这种形式徒步游漓江;二是步行——乘游船,只有少数人,如最近深圳组团采取“徒步一小时,亲密接触漓江”方式游漓江。漓江徒步游的路线主要有四种,一是从桂林乘车到杨堤乡,从杨堤乡到兴坪镇,二是从桂林乘车到草坪乡冠岩,从冠岩到兴坪镇,三是从桂林乘车经阳朔县城到兴坪镇,从兴坪镇到冠岩,四是从桂林乘车经阳朔县城到兴坪镇,从兴坪镇到杨堤乡。

自去年夏天以来,徒步游览漓江的游客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估计,节假日每天达到五、六百人,多时甚至达到上千人。今年“非典”期间,漓江徒步游的必经路口和渡口封禁,竟有人偷偷地爬过石山游过漓江去实现目的。“非典”解禁不久,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首批组团350人来桂林徒步游漓江。近几年,兴坪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8万人次。漓江徒步游为什么越来越火暴?主要原因:

(一)旅客的多样化需求。置身山水,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放松心情,现已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的一个热点。另有乘游船游过漓江的游客感到漓江美不胜收,但不尽兴,很不自由,于是想投身漓江,亲近漓江,走进“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画意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交融、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情感。

(二)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促成。据初步预算,开展漓江徒步游,杨堤、兴坪乡镇每年分别可以增加收入约15万元,安排就业人员约500人。为了加快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沿途两个乡镇都成立了旅游站(至少有两个编制),具体负责旅游工作,如兴坪镇通过出黑板报、张贴标语、印发《旅客须知》等多种形式给徒步游提供、创造条件。兴坪镇为丰富徒步游内容,还投资10多万元在途中开辟了莲花洞景点。为了提供游客江岸徒步游交通方便,两乡农民在沿江准备了100多条竹排,有的码头如兴坪镇老村头一处就有17条。杨堤乡政府为了方便游客和安全,取缔手摇渡船,成立宏杨船队,渡运客人,并在下龙设有休息站;兴坪镇23艘圩客船都走上了经营正轨。沿途不少农民自发搭建亭篷搞餐饮,改造民房做旅社;村集体集资硬化道路,分工专人清扫;更有头脑灵活的商农从周边岩洞取五彩石制成颇有吸引力的栩栩如生的动物肖像在路旁叫卖。

(三)媒介大力宣传。如广东深圳特区一家名叫“驴友”的网站、《南方周未.新闻周刊》等媒介向游客专门介绍了风景如画的漓江和徒步游览漓江的感受,并特别推介从杨堤乡到兴坪镇30多公里长的漓江最为精华的景区,极具感染力地宣传漓江是桂林山水中的一颗明珠瑰宝,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峭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是世间著名的风景江河。徒步漓江,治性陶情,弃俗绝尘,赏心悦目,令人神往。

(四)旅行社的炒作。如青岛动力巅峰户外俱乐部在网上推出行程7天的“梦幻漓江阳朔徒步游”;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的游览漓江方式改变为乘船与徒步相结合,作为一个品牌与广东广州、深圳、东莞的三个旅行社合作,由于这种新游览方式与深圳游客喜欢亲近自然的心理极为合拍,故能立马成行,一呼百应。

二、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漓江徒步旅游作为一种自助式的休闲旅游方式,尽管迎合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也能给沿江农民群众增加一些经济收入,但其本身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安全隐患严重。安全是任何一种旅游方式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徒步旅游同其他旅游方式一样,要确保游客的各项需求和游览的安全有序,必须具备游览的基本条件,而目前漓江徒步旅游线路(杨堤~兴坪),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尚不能满足游客游览的安全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一条象样的徒步游道路,游客走在陡峭狭窄的田间、山间羊肠小道或没有护栏的河堤上,很容易出现摔伤、扭伤、坠河等安全事故;二是没有固定的码头。除兴坪和杨堤渡口有两个简易的固定码头外,沿途两次渡江都没有固定的码头,游客渡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就给竹筏或渔船违规载客提供了市场。漓江徒步旅游兴起以来,由于有利可图,到今年4月份,杨堤到兴坪段仅20公里的漓江上就有持证渔船240多艘,另有大量的无证渔船,还有竹筏110多张。目前每天在江面上违规载客的渔船或竹筏多达100多艘次,已出现过多次翻沉事件,既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又严重影响了漓江游船的正常、安全运行。三是没有机动渡船。游客从杨堤徒步到兴坪,必须四次渡江才能完成整个行程,目前使用的渡江工具绝大部分是陈旧、破烂的非机动船只或竹筏,游客渡江既不方便更不安全;四是无安全救护设施。漓江徒步游线路长、行程复杂、游览随意性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为了追求新鲜的刺激或满足探险的心理需要,在开展诸如登山、攀岩、游泳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活动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溺水、抽筋、摔伤、食物中毒等意外伤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护,其后果和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二)管理严重滞后。由于漓江徒步旅游正处于自发兴起的阶段,目前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分散、随意的无管理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徒步旅游的方式、前景、影响等尚未进行论证,给予明确的定性,有关职能部门因为既无法律依据又无政策依据而无法介入管理。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对漓江徒步旅游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交通、旅游、环保、林业、园林、公安、海事等部门及相关县乡政府密切配合,协作管理,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性机构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对徒步旅游进行综合管理。三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致使各职能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在对待徒步旅游问题上各自为政,旅游部门和相关县乡对徒步旅游持支持态度,近期还组织了一些大型的徒步旅游活动,但对如何加强管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县乡政府对漓江徒步旅游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交通部门由于所承担的责任比较直接,在自身职能范围内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但受职能权限的制约,许多问题想管而管不了;林业、环保、园林、公安、海事等部门对徒步旅游存在的相关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基本上没有介入管理。如果继续开展徒步旅游,而这种无管理的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必将带来安全、环保、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隐患,甚至对漓江旅游将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二)漓江徒步旅游与漓江游览的统一管理。目前漓江游览所实行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是经过近30年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比较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漓江游览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确保了漓江游览的安全有序,提升了漓江游览管理的水平,维护了漓江旅游的良好形象,同时也较好地整合了漓江的旅游资源,规范了漓江资源的开发行为,确保了漓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誉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漓江航线先后被评为区级、国家级文明航线,并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项认证。但是,也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对这一目前最好的管理模式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对漓江游览统得过死,游览方式过于单调,不利于漓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不利于充分发挥漓江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因而极力主张变革现行漓江游览管理模式,放开漓江游览管理,开辟分段游、徒步游等多种旅游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漓江旅游的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在漓江游览管理上“统”与“分”的分歧,实质上体现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统一管理考虑的是整体利益,而分散管理考虑的更多是局部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展徒步旅游实际上是追求局部利益的一种体现,不仅有损于漓江游览的整体效益,而且将对“四统一”管理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使漓江游览管理重新回到过去那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漓江徒步旅游与旅游方式的多样化。

(四)漓江徒步旅游与沿江经济社会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如上所述,开展漓江徒步游不仅在安全、管理、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更重要的是严重妨碍了漓江风景资源的保护和深层次开发。但由于目前漓江徒步游已形成了一定气候,沿途乡镇村屯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简单禁止或限制不仅会引起当地村民的极力反对,也会影响游客追求多样化游览方式的心理,既不利于桂林进一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也不利于漓江乃至桂林旅游的整体开发。针对现状,我们认为宜“疏”不宜“堵”,政府应站在建设国际化旅游名城的高度,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尽快化解不利因素,大力开发新的景点,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漓江两岸村屯发展经济的实际困难,引导、扶持当地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为此,我们建议:

(一)针对漓江两岸徒步游现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引导和管理。一要提高和统一县乡两级党政班子的思想认识。首先要明确漓江虽然暂时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要把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爱护和保护。漓江的开发必须是保护性的开发,是长远性的开发,是深层次的开发,任何有损于漓江风景区整体形象、长远规划的行为都无异于饮鸩止渴;其次要充分考虑沿江村屯经济落后的状况,体谅当地村民靠江吃江的苦衷,切实帮助他们开拓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二要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漓江的风景资源,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欣赏自己的母亲河,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要帮助村民提高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在为自发形成的徒步游活动服务时,以主人姿态引导游客一起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三要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交通、海事、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大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对非法营运船只的打击力度。要彻底排查事故隐患和危险源,并与当地党委政府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职责和义务,坚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四要加强对沿江两岸的环境、植被、生态的保护。有关部门与当地政府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增设监控点、宣传点,加强对徒步游沿途村屯及游客的监督管理;五要逐渐淡化漓江徒步游的影响。宣传部门不应再正面宣传、旅游部门不应再组织推荐漓江两岸徒步游活动。

(二)针对游客游览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开辟新的徒步游线路。众所周知,徒步游之所以能在旅游者当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关键就在于它能让人不知不觉溶入自然,满足休闲与探险的心理需求。在风景如画的桂林,适合休闲、探险徒步游的景区并不少见,如阳朔境内的遇龙河,风光之美不亚于漓江,目前这一带的徒步游活动也正逐渐兴起,因其比邻县城,又有若干小村点缀其间,安全、环保等问题也易于解决,有关部门只要对这类景区下些功夫,把徒步游的内容搞精,声势造大,服务搞好,是完全可以把游客吸引过来的。如遇龙河徒步游活动,可以单独组织游客进行,也可以将其作为游览漓江的派生活动,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漓江风景资源,又满足了游客多样化游览的需求,延长了游客在桂停留时间,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7

南昌始建于西汉, 位于江西中部偏北, 长江以南, 赣江抚河下游, 西紧靠九岭山脉, 东北毗临鄱阳湖, 是京九线上惟一的省会城市。有2200多年的历史。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 人口460.79万人。1986年被列入国家历史名城, 2001年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南昌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其比较优势更为突出。红色旅游景点有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烈士陵园、小平小道、新四军军部旧址、八一起义旧址群等。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朱德军官教导团旧址、朱德旧居、贺龙指挥部、叶挺指挥部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总局等13个部门联合公布的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 经过江西的精品线路有4条, 其中的南昌——吉安——井冈山线就以南昌为起点;位于江西境内的经典景区有5个, 其中落在南昌的是南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 (点) , 即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和方志敏纪念馆。

为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南昌旅游部门已经推出的以“南昌精品一日游”、“名山名城名村文化游”为代表的8条精品线路和以“中国红色旅游概念线路”、“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金牌线路”为代表的6条红色旅游线路, 促进了南昌市旅游业发展。总之, 南昌作为红色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 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南昌旅游业所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2 南昌红色旅游的现状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南昌红色旅游的现状, 对南昌红色旅游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发现南昌红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突出表现在:

(1) 旅游产品单一。以橱窗展示、静态观光内容居多, 缺少高科技的展览形式及宣传活动。文物的陈列与展示没有游客视角, 参与性活动较少, 缺乏新奇感受, 旅游的可观性较低, 形式过于单调, 缺乏吸引力。

(2) 红色旅游景区可游性差。由于景区的模式基本雷同, 创意及创新方面不到位, 导致整个景区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 大多旅游景点一个小时就能全部参观完, 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 景区外围的“红色历史”环境氛围欠佳。现代化气息笼盖下的红色旅游景区周边缺乏必要的红色历史与背景的衬托, 因而与“红色旅游”的庄严格格不入。

(4) 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高及票价过高突出。在调查中, 有许多市民反映, 解说员甚至根据旅游淡旺季而提供服务, 从某一方面来说, 就直接影响了游客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与品位。

(5) 红色旅游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游客对红色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 是拉动景区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一个有利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则是制约一些红色旅游区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3 原因分析

面对红色旅游发展热潮中南昌红色旅游中出现的不利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 南昌红色旅游景点管理不够完善。南昌红色旅游未能形成品牌文化, 主题不突出, 面对同类型的革命纪念旅游目的地的兴起, 处境尴尬, 使游客量增长缓慢, 旅游经济效益增长不快, 不利于扩大和提高南昌旅游市场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 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 南昌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很多人甚至以为南昌红色旅游资源就只有八一起义纪念馆, 大量的游客只看少数几个景点, 大量旅游资源闲置, 据统计, 被调查者中大约有84%的游客会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等地, 但参观朱德故居、朱德军官教育军团和烈士陵园等地的游客则不到10%, 换句话说, 南昌每年游客总量不少, 但客源利用率低, 旅游业效益不高。

(3) 从未来发展方面来看, 南昌红色旅游进程比较缓慢。部分红色旅游留存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 在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时缺乏高科技产品展示方式, 许多著名的纪念景点只是作为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 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甚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甚至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被占用, 对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没有更深层次挖掘、丰富、深化其内涵, 拓展其领域。

(4) 从舆论宣传方面来看, 受群众关注的主题不够鲜明。在调查的568名青年学生中只有34%是自发去红色旅游景点参观学习, 而63%以上是由于特殊节日学校组织才去的, 对生活在和平时代的青年学生吸引力不大, 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如江西省旅游局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响亮口号较少, 受群众关注的主题不够鲜明, 在调查的群众中, 知晓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的贺龙指挥部旧址的人不到5%, 造成红色资源的极大浪费。

(5) 从服务意识方面来看, 景区精神文明创建缺乏力度。南昌市红色旅游景点大多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 而主管革命遗址、纪念场所等红色景点的文化部门与主管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部门存在职能上的分割, 导致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差强人意。68%的游客表示很少有相应的纪念品可买, 令旅游者难以尽兴。

4 思考与建议

面对当前红色旅游的热潮, 本文认为南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南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 塑造南昌红色旅游的良好形象, 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1) 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树立南昌红色旅游新形象。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把推进红色旅游作为一项常规工作, 常做常新, 深刻挖掘南昌红色旅游资源内涵, 提升南昌红色旅游产品品位, 切实加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使更多的人乐于了解红色旅游, 积极支持红色旅游, 热情参与红色旅游;要注重投入红色旅游建设基金, 在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方面加大力度, 为发展南昌红色旅游创造必要条件;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 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出口营造与红色旅游区相融的气氛,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红色旅游的社会影响;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尤其是讲解人员、导游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旅游沿线和景区周边群众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要加强对旅游沿线和景区的综合治理, 通过严格整治, 保持旅游沿线和景区的清洁卫生, 改善参观环境。

(2) 坚持以游客需求为中心, 打造南昌红色旅游精品。游客观光欣赏的是风景, 领略的是文化, 作为一个观光型旅游目的地, 要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就需要突出旅游地魅力的根本所在, 南昌红色旅游要通过征集宣传口号及“红色革命歌谣”、制作名片、设计图册等多种形式, 加强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还可从南昌地域文化和“八一精神”文化特色上入手做文章, 深刻发掘和准确把握南昌文化的底蕴, 使游客感受到南昌红色文化的魅力。

(3) 加强对外交流, 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 可定位于朝觐“革命圣地”的专题旅游, 列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序列。各类教育基地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与学校、社会团体加强联系, 积极开辟“绿色通道”, 为红色旅游提供更多方便。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和节假日, 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 营造庄重肃穆的教育氛围。

(4) 加强旅游文化的联动与协作开发, 促进红色旅游协调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也是一项经济工程, 南昌红色旅游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开发, 对红色旅游进行联合宣传促销, 共同开拓红色旅游客源市场, 形成“红色精品旅游路线”,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 全力提升南昌及整个江西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伍艳玮.对江西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钟先丽.对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7.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8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工作现状 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11-02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是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对此,为了推动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对中职班主任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与思考。

一、调查方法

项目组设计了针对班主任和学生两种不同的调查问卷,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针对班主任的调查表设计32个指标,其中有30个客观选项,2个主观项,涉及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培训需求等。针对学生的调查表设计20个指标,主要是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达到的效果。这两种调查问卷的设置旨在通过对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班主任工作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不足,研究改进措施,为推动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其中针对班主任的问卷填写对象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4学年在任班主任,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65份;针对学生的问卷填写对象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876份,回收876份。

(一)针对教师版问卷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

1.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任班主任基本上都曾经当过班主任,其中当过一年以上的占23.5%,五年以上的占37.5%,十年以上的占28.5%;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不愿当班主任,其中愿意的占31.3%,不愿意的占45.3%;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班主任待遇低,与付出不成比例占83%,之所以踏上班主任工作之路主要是学校的安排,占57.8%,热爱班主任工作的仅占28%,还有32.8%是为了评职称而当班主任。

2.在对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调查中,绝大部分班主任认为“不太幸福”,占49%。

3.在班主任工作中,大部分班主任认为目前学生教育难度较大的问题是网络游戏,占66%;其次是心理障碍,占39%。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班级管理,占71%,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是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占55%。

4.关于班主任培训方面,83%的班主任认为需要通过培训让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内容方面,师德修养占50%,班级建设的有效策略占60%,新的教育思想占39%,心理健康辅导占39%,科研方法占23%,教育法规占25%,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占50%。

5.在培训方式方面,喜欢通过系统进行培训(包括理论讲授、参观考察、行动研究、案例教学等)占53%,学校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占40%,校际或同伴之间经验交流占44%,名优班主任跟踪指导占38%,自身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经验占30%,网络培训占14%,外出学习占44%。63%的班主任认为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系统参加培训学习,53%认为是经验交流。

(二)针对学生版问卷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

从统计的数据看出,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常规工作能有效开展,班主任较敬业,他们的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1.学生对班主任的总体评价很敬业占67.8%,较敬业占23.2%,一般和较差均为0,70%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班主任。

2.在班级管理效果方面,6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班上纪律很好,19%的学生认为较好,14%的学生认为一般;现在班上的学习氛围情况方面,22%的学生认为浓厚,63%的学生认为一般。

3.在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方面,54%的学生认为班主任信任学生,乐意与学生交朋友,55%的学生认为班主任与班上的同学关系很融洽,37%的学生认为还可以,10%的学生认为一般。

4.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方面,23%的学生认为很清楚,59%的学生认为知道一些;7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没有歧视行为;6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很大帮助。

5.在班级管理方面,认为班主任有较好的教育观念、方式的,有很好占50%,较好占34%,一般占16%;认为班主任组织的班会效果很好占47% ,较好占36%,一般占14%,差占3%。

三、加强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策略

这次班主任工作现状调查,内容多,涉及面广,而且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得到的结果是相对客观的。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常规工作能有效开展,班主任较敬业,他们的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统计数据也反映学生对班主任工作不满意的地方,暴露了班主任工作的薄弱环节。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

第一,开展中职班主任工作案例征集活动。开展案例征集活动的目的是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情况,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班主任工作的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第二,根据调研结果制订全面的班主任培训体系并加以实施。进一步完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校本培训教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进行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与培训。一方面,请专家、同行到学校讲课;另一方面,让班主任到其他学校、企业去考察学习。

第三,建立心理咨询室。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目前有5位二级心理咨询师,通过项目研究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调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班主任排除心理障碍,减轻工作压力。

第四,进一步完善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德育工作室,建立班主任工作网络。以德育工作室为核心探究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形成一套系统的班级管理办法并通过班主任工作网络进行资源共享。

第五,探索提高班主任幸福指数的途径及方法。进一步完善《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管理办法》、《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细则》、《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奖惩办法》,通过政策上的倾斜以及经济上的“优待”进一步重视班主任工作,尊重班主任,逐步提高班主任的幸福感。

第六,通过星级班级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长效战斗力的班主任队伍。进一步研究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管理质量评价模式等,通过每周的安全工作、学习表现、卫生保洁、爱护公物、文明礼仪等五个方面的星级评比确定每个月的星级班级,再通过星级班级推出星级班主任。

第七,进行班主任个案研究,建立班主任成长档案。通过班主任成长档案的建立,了解班主任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探究班主任专业化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常规工作能有效开展,班主任的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统计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有不满意之处。对此,可通过开展中职班主任工作案例征集活动,制订、实施全面的班主任培训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完善德育工作室,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开展星级班级建设,建立成长档案等策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一级课题立项(201227)

【作者简介】黄丹峻(1971- ),女,广东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安全管理。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9

毒品祸害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禁毒斗争的成败,不仅关系我乡社会治安和两个文明建设,而且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关系我们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根据上级部门指导,乡党委、政府研究我乡推广老同志对吸毒青少年进行“双挂钩、五帮扶”的经验。发动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吸毒青少年开展帮扶工作。最近,我们又对当前禁毒形势、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开展调研。

一、对当前禁毒形势的基本看法

近半年多来,我乡政法委专职副书记李镇志同志、司法所所长黄家银、综治办工作人员等到我乡管辖的8个村进行多次调研。大家普遍认为,在乡委、乡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我乡打击涉毒犯罪和禁吸、戒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乡禁毒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由于毒品广泛地向城乡腹地和山区农村蔓延,禁毒工作难度将更大,尤其值得重视。

二、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我乡经过十多年的禁毒斗争,取得很大成绩,但当前的禁毒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我们这次调研侧重从主观方面,从工作方面进行探索。大家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是禁毒斗争成败的关键

我们调查发现,有些领导不敢正视毒品迅速蔓延的现实,怕露丑,怕影响政绩和声誉,怕一票否决;有些领导把禁毒斗争看成是公安部门的事,对于依靠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教育帮扶吸毒者的工作相当薄弱,对传播毒品的娱乐场所和偏僻角落,缺乏及时整顿和依法管理;开展禁毒常感财力、人力和物力短缺,没能得到上级及时帮助,他们欠缺必要的强制戒毒场所或床位,只能让大部分吸毒者在家戒毒,效果很差,戒而不断,多次复吸;而基层治安管理职能和接近群众的优势没有发挥作用,而致本地吸毒人数摸不清,部分吸毒者下落不明,处于失控状态,禁毒措施不落实,不得力,不少失控的吸毒者靠毒品掺假转手获利以解决个人毒资,于是诱朋友为毒友,以致吸毒人数猛增,毒品迅速蔓延。

近年来,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建立禁毒工作责任制,签订责任合同书,一票否决,本意是推动禁毒工作,但是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把力气用在解决领导的认识和决心,以及认真抓禁毒综合治理的落实;也没有帮助下级解决本身难以解决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实际困难;再加上有些责任人考虑个人得失,虚报情况,造成“平安无事”的错觉,等到问题严重时,上级才知道,错过了整治的时机。建议通过总结十年禁毒正反经验,联系于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提高认识,下足决心,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争取达到预期的目的。

(2)禁毒斗争要立足长远,坚持三个结合

毒祸是国际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涉毒案件的高额利润,毒祸蔓延仍将长期存在。从我乡当前青少年的素质看,不少人对毒品的诱惑还缺乏抵御能力。我乡禁毒斗争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反复的,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禁毒要坚持三个结合在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侦察破案、重点整治、依法惩处与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相结合,强制戒毒、建立对戒毒人员的三年相关管束制度与组织群众性结对教育帮扶相结合(3)宣传发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是夺取禁毒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每年6.26国际禁毒日,我乡都大造宣传声势,组织青少年举行游行、签名活动,表示要远离毒品。但宣传工作未能经常化,未能深入学校、家庭和村,对青少年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禁毒宣传还须加强力度,要深入村,深入家庭,深入学校。发挥家长、教师和社区基层群众团体的力量,结合学校有关课程,运用新闻媒体,抓住典型事例,具体地、形象地宣传毒品危害,使人们从小就增强拒毒防毒意识,才能赢得禁毒斗争的主动权。

在禁毒斗争中,发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禁毒斗争,涉毒人员就会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组织他们对吸毒者挂钩结对教育帮扶,戒毒成功率和巩固率就能大大提高,复吸率也会大大下降。而基层党政要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难于解决的实际困难,通过他们推动各界人士在禁毒中发挥作用。这对于落实各项禁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4)还有一大问题须早日决策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篇10

摘要:本文是关于对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探索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国学

小学

教育 团队成员:

当下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缺失是越来越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教育上做了相关工作,但教育是百年大计,其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故需时时调查和反馈,以发掘其中不足,不断改正和进步。本文专以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第X小学为例,探讨以上问题。

一、小学的国学教育现状

(一)该校涉及传统文化的教育

凡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算作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提倡和传承。

1、《弟子规》被列为该校小学生课标外必背国学经典,据该校副校长介绍,学校教学楼墙上贴着《弟子规》全文,该校小学生自小学一年级起,开始由其对应的语文老师教授和背诵《弟子规》,每逢语文晨读时间,都会温习背诵,加深记忆。加之《弟子规》文章紧凑,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对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学习大有裨益,所以在历届小学生教育中都有《弟子规》的影子。

2、该校还时常给小学生发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里面涉及到中国古典神话、民间故事、成语、古代名人轶事等等,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在读书中认字,在认字中学习和成长,孩子们从这些书籍中对国学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该校教学楼墙上还有中华56个民族的代表性图片,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二)该校师生对国学的认识

1、对于小学生,大多数孩子认为国学就是语文课,在我们支教的班级里,有不少孩子觉得我们上的国学课和语文课很相似,只有内容和书不一样而已。也有一部分孩子觉得国学就是老东西,学国学就是知道以前落后贫穷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还有个别小学生直接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要不是考试的课,上一上就行,最好能有趣一些,至于到底学的什么,却是无关紧要。

2、在与该校老师沟通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以下几种认识:

(1)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有的老师觉得国学是一门复古的学问,研究和学习国学的人面对的大概就是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2)中华传统文化。有的专业偏向文科的老师认为国学应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孝道、茶道、礼仪、婚丧嫁娶习俗、社交习惯、日常用语等等,并且包括古代经典书籍。

(3)只有极少数老师认为国学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精粹,他们说国学精神里面不排除一些老旧封建的糟粕,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当今道德危机的社会里重新拾起的精神文明。

(三)该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两周的支教活动,我们了解到该校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仅限于提倡和背诵积累,所做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事情也只有上述几种。并且由于不考试,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该校老师认为国学应该对其他重点科目做出必要让步,有时快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们还会把本来用作国学教育的时间改为期末加班复习或者月考、周考等其他教学活动。

(四)关于国学辅导班的情况 1.创办情况

学校周边有许多私人创办的周末或假期辅导班,有些辅导班的广告中包含着“国学”课程,但报名该课程的学生数量远远少于英语、数学等科目。

2.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正如其他所有辅导班一样,招聘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任职教师或在校学生,对其专业稍作象征性的考察,就可在辅导班教授其擅长科目。教授国学的一般为人文专业的老师或在校学生。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基本集中在经典诵读。有关历史文化,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则稍有涉及,而传统节日或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如传统戏剧或民族器乐、中华武术等内容则几乎没有涉及。这说明大家更注重的是国学对当今学生的普遍教育意义,更注重国学精髓内容的选择,以及传统文化的普遍意义上的传承。传统戏剧或民族器乐或传统武术等内容,作为学校普遍意义上的课程则属于“小众”范围,相对经典诵读之类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其教育范围明显变窄。

4.教学方法

这种类型的国学辅导班与普通语文数学课相差无几,所教授的无非还是古代经典名著,尤以《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书籍为主。教授方法也跟所有科目一样,大致为听说读写、背诵抄录、翻译欣赏等,不具备值得推广之处。

二、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下讨论也基于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第X小学支教活动过程中所了解的情况。

(一)重视程度不足 1.国学课程占比极少 在该校支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小学教育中国学教育所占的比重极低,每周30节课,只有晨读和每周三下午的一节课会涉及到国学方面的教育,学校的整体气氛也很难让人感觉到国学精神的寻在。

2.学校对学生的国学功底没有任何要求

学校在国学方面的要求很低甚至只是在提倡,并没有什么规定和要求,且提倡力度也不大,似乎只是一个门面工程,例如《弟子规》,只要求背会即可,连理解都不做更深的提倡,一些宣传类的书籍也只是象征性的发放。

(二)师资力量短缺 1.学校方面

作为与哲学一般地位的国学,几乎每个中小学都敬而远之,由于不参与考试,且学习国学正如学习哲学一般,其效果不够明显,且很难把它教好,故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不会专门聘请国学老师去开设这样一门“可有可无”的课。

据支教过程中的访查,中小学不会聘请有关国学的老师,其他教育机构所聘请的有关国学的授课老师正如其辅导班一样,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任职教师或在校学生,对其专业稍作象征性的考察,就可在辅导班教授其擅长科目,教授国学的一般为人文专业的老师或在校学生,师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2.社会资源方面

如今社会上的师范资源鲜有专攻国学的老师,这一点不用调查可得知,大学里面少有国学这个专业,人文教育虽涉及很多国学内容,但并非真正纯粹的国学,所教出的人才很少能够从事国学教育这个任务,多半也无法胜任这类教育。即便有些机构想要国学方面的人才,也很难去找,只能就近选取人文教育类的兼职此任。

在大学这几年所见过的社会上从事国学方面教育工作的人几乎全是由书法、绘画、器乐、历史典籍等爱好者转变而来,从未见过有“国学专业”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三)国学教育的社会环境不够好

1.国学教育的组织方式参差不齐

就所能看到的地区来讲,有的教育机构开设辅导班,只进行传统文化以及古代经典书籍的教授和宣讲,也有的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以及把国学融入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并且还会强调,专门开设“国学课程”并不现实,其他课程已经很满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已经足够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且升学考试的科目中也并没有“国学”这一项,因此只作为课外兴趣,或者作为教师和学校的道义良知,随机在相关的课程中涉及就足够了。

2.国学教育不够规范化

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国学教育的现实状况是随意性大,主观性多,缺少课程意识,没有较为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做教学的实践支持。国学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缺乏要点和系统性,国学教育的组织也缺少形式,难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得以保证。国家教育部门在行动上缺少政策的引领和指导,有的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国学有一定爱好、对国学教育有积极认识的学校,进行了国学教育的尝试,而条件不成熟的学校还没有行动。

(四)教育工作者对国学教育的认识不足

在与众多老师沟通之后,我们发现,教育工作者对国学及国学教育的认识理解缺乏理性思考,对国学以及国学教育内涵有着比较一般的理解及认识,绝大多数股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对国学与国学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门学科上,不具备传承民族精神的决心和信心。

三、关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考

以下讨论是基于对中小学国学教育问题的调查认知,针对上述问题,所能想出的办法和意见。

(一)建立系统的国学内容体系

国学博大精深,在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体现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来说,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民族都曾经有过什么灿烂的文化,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把它传承下去。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祖先创造并留给我们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主张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是作为后代传人不能忘本,更重要的是我们当代的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曾引起许多人的担忧,例如我们当今的学生,能够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写作文都写不通顺。而且社会上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的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

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非照单全收,但至少是一个导向,学校应该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尤其体现人文精神和地方特点的内容纳入到国学教育的内容中。

2.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前文所述,国学不应当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代表的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都是当今学校教育应该纳入的内容,教育应当潜移默化地把民族精神放到每个学生身上。

3.规范国学教育的教材。

国学教育的教材大多由宋代和清代的蒙学为引导,单一而枯燥,而众多的古代典籍一生又读不完,从事国学教育的工作者也多以个人主观倾向为方法,使国学教育良莠不齐。所以需要一些既能涉及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又精简扼要的教材来支持当今的国学教育。

(二)提高国学教育的地位 1.社会层面的重视

应当对国学教育加以重视,才能使中小学的教育对国学有更多的涉及。而社会层面更多的要靠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2.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国学教育的认知

教师的工作是国学教育成败的至关重要因素,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小学国学教师的国学素养,也是目前需要重视的。一个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对国学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课程的性质,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并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开发国学课程。教师素养的提高将会是小学,国学教育更有生机和希望,当然这也同样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以及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参考资料:

上一篇:培训会会议管理制度下一篇:冬天的晨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