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11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篇课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课件播放山村雪景动画。
2、谈话导题:同学们,欣赏了这雪景,你喜欢吗?想说些什么?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写的“第一场雪”可美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㈡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㈢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㈣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㈤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㈥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走下领奖台, 手捧奖杯, 我不禁想到了那些为了我的成功而殚精竭虑的领导、教研员和老师们。正是因为他们, 使我走上了这光荣的领奖台, 也正是因为他们, 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我们知道, 要想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和年级教学的具体要求, 把课上得扎实而有深度, 必须建立在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在初定执教《第一场雪》一课后, 我反复阅读了教材, 并结合教学参考书进行了认真思考, 对课文的理解是: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录了胶东半岛下第一场雪的整个过程。先写了雪前的天气变化, 再写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然后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 最后写的是作者的联想。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 我进行了初次试讲。由于课堂上孤立地处理了每个段落, 到头来学生还弄不懂作者缘何极尽笔墨写这场雪。课下, 当我还在为某个教学环节安排不妥而遗憾, 为某些问题设计不当而自责时, 顾松堂老师抛开教学中细节处理不谈, 和我一起坐下来说对教材的理解。他精辟地指出:语言文字是外壳, 思想内容才是内核, 才是实质, 理解课文很重要的任务是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这样才能真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他的启发下, 我挖掘出了文章由暗含到明叙的情感线索:作者看到盼望已久的大雪心情喜悦, 观赏了雪后美景心情更加喜悦, 因此情不自禁地去赞雪。按作者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确定了文章的段落结构。经历了这一过程, 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孤立、零散到有机联系, 形成了整体。
可是, 这外在的景物与作者内心情感交融的焦点又在哪里呢?张伟老师启发我:作者思有路, 循路识斯真。再往深处走一步, 去探寻作者情感思路的起始点。经过他的指点我才发现文章起笔写“鹅毛般的大雪”, 以作者想到“瑞雪” (及时的大雪) 而收束全文。整篇文章都是围绕雪大而展开的。正是由于雪大才给孩子们带来无限欢愉, 正是由于雪大作者才会想到瑞雪、想到丰收, 作者满怀喜悦赞叹的就是这第一场大雪。至此, 我才抓住了“文眼”, 也就是文章的“切入点”。沿着“雪大”这条线索走进去“披文以入情”, 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我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才深入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话, 那还远远不够。早在我第一次试讲之前顾老师就指出: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些, 不要仅仅认为这是一次比赛, 而是要展示我们教学改革的成果;也不要认为这仅仅是指导一名教师上好一节课, 而要立足于培养人才。所以, “智囊”们定了条不成文的规定:启发而不灌输。诚然, 就此次准备参赛而言, 他们直接教给我“应该怎样做”并不多, 但此后我却明白了该怎样去理解教材, 备课要从哪里开始。
二、正确科学的教学思想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教学思想是否正确、科学, 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 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为此, 在理解教材之后, 我们就对教学思想又一次展开深入研究。为了体现当前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示山东省和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大家达成了共识:必须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个性特点,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想, 我以描写雪后景色的自然段为重点, 让学生自读后抓住词语谈自己的理解。结果课堂上或出现长时间的沉寂或出现所抓词语无序、所谈理解肤浅的现象, 我也只好把大部分精力用到引导、分析、评价、归纳方面, 因而听者只感受到画面的美丽, 却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生动和饱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几次试讲均告失败。难道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这样枯涩、生硬?抑或是训练的手段贫乏、机械?一时间, 我陷入迷惘、困惑之中。这时, 我的老师们及时给我点拨, 他们结合我教学中的做法帮我分析我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狭隘地认为就是搞单一的词句分析, 那是肢解语言材料;也不能搞纯技术的训练, 那是形式。张伟老师更是一语切中要害:“‘训’是教师的工作, 即要有指导;‘练’是学生的任务, 即要实践。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表面感知到深入理解的过程, 达到理解语言、掌握语言、提高认识、受到情感陶冶的目的。展示了这一训练过程,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训练。”此番真知灼见使我悟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课必须强化语言训练。教学是实实在在的, 训练是扎扎实实的。不分层次、不讲方法, 一味期待学生一步到位, 这不就是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主义理解吗?走出了理解误区, 我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确定了以语感训练为基础, 遵循学生阅读的思维流程, 按照学生感知→理解→体味→运用的认知规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从而完成对学生语言训练的教学。
假如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话, 那么, 我教学思想的端正、教学目的的明确, 以至教学方法的把握, 皆是这段经历对我的深远影响。
三、灵活扎实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途径
理解了教材、明确了教学思路之后, 开始寻求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是以语感训练为基础, 而语感训练的内容又主要包括语意正误、语感形象、语言情感色彩等内容, 因而教学中应多采用朗读、品词酌句等方法, 使学生在反复吟咏、揣摩中透过语言文字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 以较好地发挥教材本身对学生的感染作用。
宋君局长在听我试讲后指出:就这篇课文而言, 学生对美的感受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同时她还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感程度不尽相同, 可以采用电教手段、联系生活的方法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在视听直觉感知中进行记忆、思维、想象、联想, 对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含义产生鲜明的内心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些教法设想灵活而扎实,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但如何使学生通过一堂课学有所得呢?顾老师提出了“学法指导”的新建议。张伟老师认为, 课文第二段中六、七自然段在结构上都是从“雪大”写“雪美”的, 在内容上都是从因到果的联系, 所以第六自然段可以由教师导学, 第七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自学。这一提示引发了我对全文教与学关系处理的思考, 经过调整, 除了段与段的教学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 在段内句与句的教学中也注意语言规律的指导、实践。由于我们既考虑了教法的运用又考虑了学法指导, 且两者有机渗透、互为补充, 因而课堂教学中有训有练, 气氛活跃, 学生在愉快、紧张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认识。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2、用上这些词介绍你印象中的第一场雪。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赞一赞,夸一夸这一场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为什么课题为《第一场雪》。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第三、四两段的内容,感悟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课文。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精读体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旁边做上记号,多读一读,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讨论。
(3)欣赏雪后景象。(多媒体播放录象)
3、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真实、用词巧妙,抓住雪大、景美、人欢这三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4、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默读课文。
2、讨论。
(1)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
(2)什么是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3)根据课文的叙述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3、小结。
课文第四段主要讲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并通过联想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总结全文,引导欣赏。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3、质疑问难。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一)新的探索引发新的思考带来新的转变
在此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感觉收获颇多。我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从思想上更与过去的“老路子”迥然不同。随着新课标的问世,所有教师都开始纷纷转变教学观念。因此,我根据“双主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激起写作的欲望,让写作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不再是学生的负担。通过此次探索让我认识到了,许多教学上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的。只有不断探索尝试创新,才能引发新的思考,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要怎样学,才能学会,学好这一基本要求出发,才能思考出真正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学的方法。例如:我在本课的读写结合式教学尝试中,感觉收获颇多。我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写作内容。因此,本课学生的习作效果非常好。文采好的学生文笔得到了锻炼;想像力丰富的学生有了施展的空间;感情丰富的学生可以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感慨;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并记忆文中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格式。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收获,使学生学有所得。虽然本课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实质上千变万化还是离不开一个“读”字。只有读的透,才能感受深,才能写的出。本课之所以写的效果这么好,也是因为学生真真正正的读出了《第一场雪》的雪中与雪后的美,才能这样有感而发的或背诵或想像、或读写或扩写、或抒发感想、或写诗抒情,赞诵雪景的美,抒发心中的情。这也促使我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要多思考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才能将知识真正教到实处。
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教育的着眼点。我想这就是我此次教学所得的最大收获。
(二)、新的路途结合新的尝试,时刻总结反思
尽管这次的教学比较顺利,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也要正视本课的不足。毕竟读写结合式的“双主”教学,是以前所没有的新的教学探索、新的尝试。要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从中总结经验。因为我们北方的孩子对雪非常熟悉与了解,所以在谈感受和写感想时较为顺利,但是在书中的好词佳句的积累上却忽略了。很多孩子急于展现自己那些不能称做打油诗的顺口溜,而把每课的词语积累给遗忘了,没有达到我想要扎实双基的目的。而且我的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把握课堂方向时有被学生牵着走的痕迹,没有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汇报结束后(部分学生的说和写)没有及时总结,学生的评价机会也不是很多,在这方面我应该加强。
说教材:
(板书:第一场雪)《第一场雪》是人教大纲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本课的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要求3是教学重点:教学要求4是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而是寄于字里行间,因此,在讲读中,我准备采用“感情朗读法”来教学本课。
教学中采用尊重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方式,放手让学生用“读—思—品—读”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学生的情感投入、思维活跃度是关键因素。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了MV《你那里下雪了吗》,孩子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在那漫天的飞雪中进入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喜悦。接着,让孩子们即兴背诵了描写雪的或和雪有关的名句名篇,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自读自悟,学习特点。
学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当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寻找到知识,领悟了文章的内容后,他们的心灵上就能够获得一种极大的自我满足感,从而更深层次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采用开放式的自学方式,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作者又是这样把他们描写出来的呢?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在这个环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和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而在他们学习和寻找的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使他们解到:雪前的特点是天气变化大,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个特点表现出来的;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作者抓住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来写,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雪后景色的特点是壮美。(板书: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第三步:品读语段,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到 “如剥春笋般”的惊喜的知识发现。教学中,我从“声、色、形”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儿重点说一下对“声”这方面的引导品味。(课件出示“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压断了。”)让孩子读后找出句子中的拟声词,然后问:“簌簌”上什么声音?你听到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那么作者为什么那么清晰地听到了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点:
一、山村的冬夜格外寂静。
二、作者怀着期待好激动的心情整夜的在听雪。他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灵去倾听。如果孩子们也拥有这样敏锐的心灵,你们甚至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
然后抓住“咯吱”去品味。“咯吱”是什么声音?说明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雪太大了,夜太静了。我接着问:“咯吱”和“格外寂静”矛盾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正是因为格外寂静,才能听到着咯吱的轻微响声,而正是这轻微的响声,才更衬托出夜的寂静。正如当咱们听到一根针落地的声音,听到呼吸和心跳的声音,甚至听到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才能感受的环境的寂静。以声衬静,使静更静!从而让学生感悟作者用字的精炼和语言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既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既关注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又深入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教学;既深入学习了课文,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走出课文,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第四步:感受联想,体会情感。
感受作者的联想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雪仅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吗,还有谁呢?他们的快乐相同吗?”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学习中寻找,很快地他们就会发现大人们的欢乐,老农们的欢乐来自于“瑞雪兆丰年”。在此,让生探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科学道理。因为这谚语如此的可信,所以老农们才会如此地笃定。而作者的喜悦也正是源于这一场及时的好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这一部分的课文内容,作者借助谚语,转入联想,以此来表达情感。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理解孩子们的喜悦,发展到理解大人们、老农们的喜悦,再由老农们的喜悦发展到理解作者的喜悦。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情感层次,不会让学生觉得空洞。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融为一体,去充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五步:揭示背景,总结升华。
我用问题引入:一场大雪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是为什么呢?接着讲述:本文作者峻青。文章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作者为此而高兴。所以这第一场雪是自然灾害后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强调“第一场”)这是自然界的第一场雪,更是我们将要打的第一场大胜仗。“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到这再请同学说说文章的中心,已是轻而易举。接着,我让学生在我板书的三个字后各加一个字完成本课板书。(板书:雪大 景美 人欢)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学习印象,完成教学要求。
第六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我激情引导:“196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大一些。勤劳朴实的胶东人民即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读出最好的水平!
第七步: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我指导学生学习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及时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并以此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学以致用。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板书十分精炼,突出了本课的内容、情感和写作特点。
师:喜欢雪吗?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用描述了1960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看看这场雪有什么特点。(生读课文,然后争相说出这场雪“大”、“及时”、“美”的特点。)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而且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把把自己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段落读给同学听。读的时候,除了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外,还要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描述的画面。
(先同桌互读,并交流想像的画面,然后指名读。)生:(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1:这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师:“粉妆玉砌”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生1:松树、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美丽动人。生2:这是一个雪白的、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教师投影课文中“大雪整整一夜„„”的语句,让同学们通过诵读加深对“粉妆玉砌”画面的理解。)[“以读代讲”是读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把自已最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能使学生披衣入境,入境生情。] 师:有谁见过这么大的雪,给大家讲一讲。生:我在冬天的时候去九寨沟旅游,看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非常美。许多的小孩在搓雪球、堆雪人,特别有趣。
师:这位同学结合生活体验,讲述了迷人的雪景,让我们觉得雪景太美了。(板书:结合生活体验)
(多媒体演示美丽的北国雪景)师: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生:觉得这场雪很美,是个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洁白,像白色的小天使从天而降,使人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多丰富啊!不仅能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又能借助录像来理解“粉妆玉砌”的含义。(板书:借助录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录像画面来理解词语“粉妆玉砌”的含义,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的视像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领悟词语的含义,进而体会课文的情境。](教师提议进行朗读比赛,读出雪的“美”。参赛者读的时候,其余同学当评委进行评议。)(两位学生比赛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师:你能不能也试着读一读?(生自信地朗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我读得不错,再努力一下会读得更好。师:那你再读一读。(生更有感情地朗读)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
生齐:能!(生齐读)。
师:我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来跟老师比赛读。(一生与教师比赛读,然后众“评委”进行评议。)生:老师读“彩虹”读得太重,没能读出彩虹的美。师:你真棒,你能读一下吗? 生:行!(生读)
师:我再来读一读(师读)。这回读得怎样呢?
(大部份学生认可教师的这种读法,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读得轻和读得重是对“美”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师生在配乐声中美读)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生生竞读、师生竞读、众人评判,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参与的新理念。有一些同学对老师的朗读提出意见,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以上的教学片段以学生的多读、品读、熟读代替以往教师繁琐多余的串讲和串问,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阅读教学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想像拍摄一法多效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浮现雪后的美景。我知道,在你们的眼中雪景还有更美的画面。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的“摄影师”吧,以想像的方式“拍摄”课文里的画面,也可以延伸至课文之外,“拍摄”想像到的有关画面。下面请四人小组把学习卡拿出来,共同讨论。
(小组讨论,把所“拍摄”的想像画面写在学习卡上。)师:谁来拿着“照片”(学习卡)说说?
生1:我们“拍摄”了三张照片,第一张是及时雪,第二张是„„是根据课文里描写的“天上有一道彩虹,在随风摆动„„”的情景来拍摄的。生2:我们“拍摄”了四张“照片”。第一张是及时雪,是根据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情景拍的„„第三张拍了雪中的快乐,是根据第五小节描写的情景拍的;第四张是美丽的雪,是根据第四小节描写的情景拍的。
师:你们“拍摄”的是课文描写的画面;有没有“拍摄”课文之外的画面的? 生3:有!我们“拍摄”的是小孩子在结冰的的湖面上滑冰的情景。
生4:我们“拍”的是下雪了,水管冻结冰了,老人拿着热毛巾敷在上面。
一、导入谈话。
上节课,大都写了自己心中最敬佩的一个人。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好吗?
二、习作成功之处,师生共同评讲。
1、 出示习作,并让该文作者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2、 学生评讲,教室加以鼓励、肯定、引导,并板书主要优点,例如:叙述具体,倾吐真情等。
3、 小结:曾楠楠同学的文章确实不错,他不仅具体写出了敬佩的原因,也抒发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这归功于她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写了文章,有学会了做人,收获真大!有哪位同学也想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的?
4、 继续展示成功这处,其他同学点评。
5、 小结:实际上每个同学的文章都有精彩之处、得意这笔,下面就请同学相互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二、 修改不足之处。
1、 示例文:记叙不够具体的文章。
2、 指名读这篇文章,小组讨论: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得更具体、更具体。
3、 各组交流修改意见。
三、 动笔修改自己的作文。
1、 启发谈话:经过刚才的交流,互相启发,大家一定发现了别的同学写得更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取长补短,修改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2、 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 反馈修改情况,教室总结指导。
刚才大家修改了自己的习作,现在谁想让大家欣赏一下你修改后最满意的地方?
1、 读修改后的习作片段。
2、 总结谈话:通过今天的习作评改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乐于写作,还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灵活地吸收到自己的习作中。我非常赞赏你们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更佩服你们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课余时间你们还可以继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所写的人听。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思考:你为什么要买商品?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商朝——见币;周朝——刀币、环钱和蚊鼻钱;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教材探究二:思考并回答书上问题(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在历史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比如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缺点很多:不耐久藏,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同时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就成为货币。
思考: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
归纳: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马克思曾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如何理解?
归纳: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贵金属金银具有价值大、体积小、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的材质天然适合作为货币的材料。
思考:请同学们概括货币产生过程?
物物交换(等价物)———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产生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货币?根本原因是什么?货币的本质?
归纳: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在经济学中把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叫做货币职能。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为什么货币具有这种职能?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
归纳:体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我们现在是“元”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思考: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归纳: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2、流通手段(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五个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归纳: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商品—商品(W—W),商品—货币—商品(W—G—W)。两者区别: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物物交换买卖时空一致(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商品流通买卖时空不一致(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思考:从商品流通的过程来看,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马克思把它称为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这么说?
也就是商品所有者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劳动白费,产品积压,最终将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卖的出去,实现惊险的跳跃呢?(讨论)
课本提到两个途径,一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思考: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特点?现实的货币。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利用率约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
3、其他职能(板书)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板书)
思考:纸币是如何产生的?概括货币的发展历史?纸币优点?
货币的发展历史: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板书)
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2、纸币的含义(板书)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强调:必须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地区主要是指欧盟发行的欧元。个人或非法单位不能发行。
强制使用。不用不行。用与不用,用什么币,面值多大都是国家强制的。
价值符号:没有价值,不是货币,不是商品,只是代表有价值的货币。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习惯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3、纸币的发行(板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发多少都行吗?今年我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家为什么不能多印些钱呢?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国家该怎么办?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片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鉴别假币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从背面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看——就是看水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验——市民可到银行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六、板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①含义 ②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
①产生过程: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②货币含义 ③货币本质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①产生: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②含义 ③发行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信用卡、支票的用途,外汇及汇率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的教学演示,教会学生怎样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培养学生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信用卡、电子货币都是银行交易的工具,是高科技发展的结果,使用这些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日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支付行为。
二、教学重点
经济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三、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的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框中讲到了货币的产生及其基本职能,我们也知道纸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但大量使用纸币进行商品交换也会带来麻烦,这时候由于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我们使用一些其他工具来解决大量使用纸币产生的问题,这时信用工具产生。
(二)新课教学
一、信用工具(板书)
结算方式有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两种方式。前者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行为,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信用卡、支票就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板书)
(1)信用卡的含义(板书)
广义的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校园卡、消费卡、电话卡等都是属于广义上的信用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银行签发给那些资信状况良好的人士,用于在指定的商家购物和消费,或在指定银行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的信用凭证。(2)信用卡在使用上的优点(板书)
信用卡的功能包括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对持有者──方便、安全,外出购物、旅行不必“腰缠万贯”,携带大批现金,并可超出自己的存款数支付。
对收款方──可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工作。
对银行──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以从使用信用卡的双方收取一定手续费(跨行结算2元次),当持卡者超支时银行还可收到较高利息。
自1986年由中国银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工具发展得很快,2002年底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达5亿张。但是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还不够普遍,人均持卡率还很低。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持卡率高,如美国的持卡率为人均4~5张。
2、支票(板书)
请同学们看教材支票图片回答书上问题(1)支票的含义(板书)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2)支票的种类(板书)
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账支票一般来说是办理同城转账结算。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大力推动支票的异地结算,已在京津冀实行。现金支票可以向银行或信用社提取现金。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在国内使用人民币,出国旅游购物就需要使用外汇。
二、外汇(板书)
1、外汇(板书)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货币。所以我国要进入国际间结算就要把人民币兑换成这些国家的货币。
注意外汇含义里的支付手段与货币职能中的支付手段不同,这里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后者的是狭义的。
思考:外汇等于外币吗?外币等于外汇吗?有什么区别?
归纳: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除外国货币还包括外国有价证券(外国政府公债、外国公司债券、外国股票);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等。外币也不等于是外汇。外币必须具有自由兑换性(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普遍接受性(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能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可偿性(这种外币资产能够保证得到偿付)三个特征。
思考: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衡量指标,06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一个国家拥有的外汇储备增加对这个国家来讲有什么意义?
归纳: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2、汇率(板书)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外币:本币=外汇汇率或本币:外币=本币汇率。汇率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我国采用前者。
我国汇率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升值,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跌。如果用100单位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说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外汇汇率下跌。请同学们看书10页习题,做练习。(汇率习题)
思考: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归纳: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或升值两方面的变动。
一个国家的外币汇率升高或降低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
归纳: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影响:①有利于出口,一方面,出口扩大会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的影响会逐渐扩大到所有商品,引起通货膨胀。②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资金会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③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效果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板书)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里的基本稳定是指人民币币值不出现大的波动。波动本身就包括小幅度的升值和贬值。
一. 诵读背会重点单词和短语读
比赛/小测验, 错误的/假的, 病毒, 血液/流血, 预防/阻止/妨碍, 说服/劝服, 无防备的, 病/疾病, 治疗/疗法/对待,无保护的/无掩护的, 性/性别, 合适/适当的, 可利用的/可达到的/有效的, 使泄气/使失去信心, 感到振奋(高兴), 网络/广播网, 专家/专科医生, 意味深长的/富有意义的, 激烈的/凶猛的/强烈的, 陌生人/陌生事物/新来者, 放射/发射/辐射, 力量/强度/实力, 恢复/弥补/重新找到, 战士/奋斗者/战斗机, 种类/类别/范畴, 工作狂; die of, cheer…up, on the contrary, free from, hold hands, be friends with(=make friends with), toilet seats, break down(=destroy), spread through, take care of, the total number of, because of, health care, as with…, suffer from, discourage sb. from doing, the doctor’s office, take samples of, be treated with, keep…from (= prevent/stop…from ), live with,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deal with, to date (= until today,Cf: up to date: modern), protect...against/from, access to, slow down
二. 读重点句子,翻译并仿照造句
1. To put it simply, he or she gets sick a lot. ( take from Listing )
2. I can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by swimming in a pool, holding hands or kissing someone with HIV. 3. It is safe to b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living with HIV / AIDS.
4. AIDS is a disease that breaks down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and leaves a person defenceless against infections and illness.
5. Most people who have AIDS manage to survive only a few years after they get the disease. 6. People transmit HIV by having unexpected sex, by receiving infected blood transfusions
or, as in Xiaohua’s care, through birth.
7.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more about my mum,” Xiaohua says, “I wish that she were here with me and that we weren’t sick.”
8. As with most diseases and disasters, the young suffer the most.
9. “If I wer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have a job, I would choose to be a doctor, helping these ADIS patients,” Xiaohua says. (对比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
10. The disease is not the only thing that AIDS patients suffer from. (请留意定从句中的that)
11. Xiaohua is trying to change this by creating a network of patients and doctors that can persuade hospitals and companies to spend more money on AID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12. It is no use trying to persuade him to have a holiday because he is a workaholic.
13. My father thinks the competition in computer companies is so fierce that he discourages me from entering the field.
14. I remember having an empty feeling in my stomach and thinking that my life was going to end. (参见P163 / 8) 15. On the contrary, I now feel as if that was when my life really began.
16. I have been living with cancer for two years and I plan to keep living with it for a long, long time. 17. Living with cancer has made me realize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how important lit is for us to take every chance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参照06全国高考55题)
三. 掌握P53“虚拟语气”(1),做P125Grammar,参照“精要”P141
【人教版《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06-17
《第一场雪》说课稿教学设计09-17
人教版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6-24
主谓一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一)07-09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10-13
习作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