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阅读指导方法(推荐8篇)
[内容提要]初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本文着重从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读、品味方面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思路 文眼 品味
[问题的提出]初中语文新教材和语文读本的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面目陈旧、文学味不浓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过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钱钟书、史铁生、史怀泽、冯友兰、李乐薇、汪曾祺、宗白华、韩少华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互联网的开通,为学生开启了新的求知窗户;高考散文阅读题又以达18分的赋分值,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理论依据]
1、《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⑵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⑶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4]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5]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注①)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
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分—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二、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胡同文化》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整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多少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同样写出北京人的易满足。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从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3)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注:③)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
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注:④)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初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注⑤)
参考文献:
2004.10第52页)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8期第10页)
一、整体感知, 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方法, 陶渊明说道:“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即喜欢读书, 却不拘泥于一些细微末节;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时, 便乐得忘了吃饭。若细细思考, 感觉高明之极。尤其是不求甚解, 指不局限于细微末节, 注重整体感知与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 由发现与领悟中得到快意。同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整体阅读, 即“→→”。具体而言, 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而后分解细读, 仔细推敲, 揣摩精彩语句、独特用法等, 而后通篇领略。这样, 才能读通读懂, 准确抓住文本中心, 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写作意图。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开篇点出“文眼”——“背影”, 揭示主题。其中, “背影”出现频繁, 前后呼应, 突出了中心, 情感表达上有回环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方法。
第一、整体着眼, 通读课文, 把握中心。首先, 分析课题, 梳理题意。而后把握大概内容, 分析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如何写的。接着分析一些重点语句, 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此, 便可把握课文中心。1) 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1) 文章描述的主要事件是? (2) 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这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写了4次背影) 师:文中有4次“背影”, 每次描写不尽相同, 但蕴含的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1)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 笼罩了浓厚感情氛围。 (2)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为儿子买橘子, 父亲蹒跚走过铁道, 儿子不禁落泪。
第二、局部入手, 研究写作特征与思想内容。首先, 围绕中心, 梳理文本思路;其次, 紧扣中心, 研究重点词语, 了解语言特点与写作风格, 深化阅读。2) 讨论交流: (1) 父疼子。父亲在送行过程中为儿子做了哪些事呢?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件事?说明原因。父亲除了做这些琐细小事外, 还有哪些方式来表达他对儿子的关怀? (2) 子爱父。儿子是否理解父亲的关爱与深情呢?结合课文, 说说自己的见解。第三、从段到篇, 再次回到整体, 侧重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 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特点, 以及对中心表达有着怎样的作用。3) 思考探讨:父亲给儿子所做的事情是否普通呢?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感动, 多次流泪呢?
二、鉴赏评价, 提高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外, 还需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课文教学, 巧妙渗透一定的鉴赏评价, 让学生学会鉴赏人物形象, 感悟文本意境, 领悟文章思想情感。
如诗歌鉴赏。 (1) 鉴赏诗歌形象。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 了解其特点, 以便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 鉴赏诗歌语言。这就需要抓住“诗眼”, 也就是注意作者的“炼字”技巧。另外, 诗词因韵脚、篇幅或修辞需要, 创作者常常会对语句进行特殊处理, 若要透彻理解诗词, 则需要注意诗词中的“炼句”, 如倒装、词类活用、省略等, 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包括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修辞手法 (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设问、用典等) 、表达方式 (议论、描写等) 。其次, 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经验, 发挥想象联想, 补充艺术空白。最后进行理性概括,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了九年语文,一部分学生阅读品味低,阅读能力低,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中老师肢解性地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二、要确定阅读要求
随着新大纲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倡导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也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因此初中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阅读要求
(1)根据不同的表述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阅读内容
(1)从课文的内容中去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语言思路和中心意思。
(4)就课文的内容、語言、写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6)体会课文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7)理解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8)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句子段落。
3、阅读欣赏
语文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因而阅读时就要欣赏课文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三、教学中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
1、学会阅读
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
张志公先生认为:“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的目的在于“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的目的在于了解文章谈了什么问题,说了什么事件,文章写给谁看的,为什么目的而写,然后再进行咀嚼、消化。
(1)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对于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遍,得其大意,再逐段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或用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之,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变速器——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2、根据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顺“藤”摘“瓜”,抓住中心,欣赏优美语句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这里的“藤”指的是现代语文的文体(体裁),“瓜”是指课文后和老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现代语体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抓住中心,就是要找准选段或文章的关键的词句,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的方法一是,语感,二是,分析体会,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找关键词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记叙文是记叙、描述人和事物、风景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往往很重要。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白杨树的世术形象,并具有象征意义,作品开门见山就点明了感情基调:“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一词在第一、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中反复出现,明显是个关键词。
如果是议论文,表述观点的句子,每一段的中心句则一般都是关键句,说明文中表述被说明事物在主要特征的句子和句子中的中心词语,则大多数为关键词句。
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的还是阅读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檀林中学 吴高银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至关重要,它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深人理解文学作品,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就是盲目的阅读。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对诗歌作品、小说作品、散文作品、戏剧作品等明确地抽象出“一般的阅读方法”,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使用,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根据不同的体裁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一、诗歌
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它具有韵律美,语言凝练,充满情感和想象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应根据诗歌时特点,从如下几点进行阅读:
1、朗读吟诵,从整体上感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诗歌时要朗读、吟诵,这样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映,从而真切地体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思和意境。否则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2、分析感情、展现意境。情可谓诗的气脉。要在初步感受诗歌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体会作品的诗情与意境。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与寄托。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和结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因此,读诗歌,首先要体会作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些诗歌的含义比较深刻,比如《登鹤鹊楼》,这首诗歌就要抓住后两句“欲穷厘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揣摩、领会、来体验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3、领略音韵、研究写法。要领略诗歌的音韵美,研究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及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的选取与组合等。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应在朗读中感受其音韵美、节奏美。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对偶,给读者展现出春意盎然钱塘湖春景。现代诗人减克家运用对比手法,活画出两种不同信念、不同追求的“有的人。”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常常把互不相关的事,通过想象,凭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因此,阅读诗歌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读《天上的街
市》,就要由天上的星星想到街灯,想到街市,想到街上的行人,想到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提着粉笼在走”。从而突出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主题。
二、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环节人手来阅读小说。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人物的特点。例如:《新戏》,着力塑造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突出了阿发单纯而又无私;而双喜的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敢于负责整个性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人物的性格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又如《孔乙已》中对孔乙已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他的语言是“满口的之乎者也”,都能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个性。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的萧条凄凉:“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素材,没有一些活气”点出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景色描写中渗透了作用的意图,我们在阅读时要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散文
散文有广狭二种意义。这是所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裁,是一种以叙事、记人、咏物、写景、抒情为主的文艺性记叙文。我们要根据散文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1抓住文眼、理清线索。散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其行文活泼自由、或写景、或记人、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或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号散,但必有一个中心题。而文眼则是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词句,抓住文眼,主要是看它对全篇所起的“点睛”的作用。线索指文章脉络,看它是如何用一主线将文章的局部贯穿起来,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整体。
(2体会情意、展现意境,体会情意就是要领会理解作者的
所思所想。展现意意就是根据文中提示,运用丰富的联想,展现出幅幅生动画面,并能体味出其中的“味”来。
(3分析语言,探讨写法。散文语言具有较强的流畅性、生动性、抒情性、哲理性,其语言极具魅力,我们要看其如何遣词造句,如何修辞词表情达意。另外还要研究其写作手法,分析作品如何定意,如何构思的,如何以主线贯穿全文的,从而比较全面地欣赏全文。
四、戏剧
戏剧阅读主要是指对文学剧本的阅读。剧本主要是以作品中心人物的语言来展示生活,表现戏剧冲突的。因此,我们应根据戏剧文学的特点来进行阅读。(1戏剧动作。它分为语言动作和外部动作。语言动作是人物心理、性格的直观显现。外部动作是人物的行为、举动、表情等。
(2性格冲突。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分为人物之间性格冲突和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性格冲突有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这过程就是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追求其思想意义。
1、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字、词、句、篇入手,去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内容的,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选准切合点,加强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阅读中学会阅读。
2、学会泛读和精读。
泛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精读,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或精彩片段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泛读是量的积累,同时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学习典范语言,增强语言修养,提高思想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求学生精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通过精读汲取精华。
3、学会使用工具书。
阅读文章、书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内容上的障碍。教师要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各种工具书;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检索书目、筛选书籍、浏览目录、选择材料。通过查阅释疑,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接受信息是繁多的,是丰富多彩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选择的进行摘抄记载,有重点地进行批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定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读书卡或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对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剪贴下来,储存进自己“采蜜集”中,丰富阅读积累。
5、读用结合。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几乎各级考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又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看法。
第一、给学生明确阅读的必要性。我想,这是学生啃下一本大部头名著的动力。因此,除了讲明读书的好处外,我还搜集了近几年中考有关名著的考题,展示给学生看。如06年中考题为: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品的主人公是。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分值占4分
07年中考题为: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1)选文中“他”指的是,他是造就的伟人。
(2)通过阅读〈〈名人传〉〉,你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分值占3分。
学生一看到这些与考试挂钩的东西,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阅读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这比老师讲任何大道理都有用。
第二、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所以老师要带着学生开始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大多是小说类,如《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只有少数的寓言、诗歌、散文类,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所以我就重点帮学生制定小说的阅读计划。
每学期课本要求的三本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每读完一章想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再
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比如阅读进度太快的同学,老师可以与之谈谈读后的感受,若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注意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盲目跟风,只求速度,不讲效果。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以求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进行阅读积累具体的方法有:
1、制作常识卡片。即摘录下书名、作者、国籍及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特征。
2、写故事梗概。学生可结合书前面的序言写一则3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3、摘抄精彩片段。可以每周一篇,也可根据书的内容的多少订下总的摘抄篇数,各篇不能是相连的内容,每篇不少于200字。
4、写片段简评。最好是写所摘的精彩片段的评析,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5、写读后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体味小说给自己的人生启示。
第四、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样可以一举多得,既能让老师从中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产生一种读书的成就感,还能在交流中互相促进,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为应对中考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下面举一些可行的方法:
1、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说说摘抄的理由,或者读读自己写的片段短评和读后感。在展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展示者的亮点,保护大家读书的热情。对于学生的误读,可通过教师或同学的质疑、追问等委婉手段,引发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自我反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还可以举行关于整本书的知识竞赛,题目可以是老师搜集的,也可以是从全班学生自编题目中精选的。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活动更会积极主动的去维护。
另外,还可组织读后感写作竞赛、讲故事比赛、记者招待会、片段剧表演等,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
第五、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名著阅读计划的顺利实行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利用课堂时间是不现实的,只用在校时间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学生不住校,主要是在家阅读。
许多学生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课本上,阅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对学生读名著不仅不支持,甚至横加干涉。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家长会与这类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讲清现在语文考试方向的变化,努力转变他们这种根深蒂的错误思想,并介绍教师在名著阅读上的教学计划和同学们的读书计划,在此前提下,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督促学生抽时间进行名著阅读,鼓励有兴趣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
现代文的阅读,不外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再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这里的“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
反思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想要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提升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就要把阅读教学重点放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上。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叶圣陶说,书本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训练亦是如此,笔者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摸索、修正、探究,总结出一套能使学生提高对有关辨读能力、解说能力、概括能力、品析能力等类别阅读题破解能力的教学方法。现将有关做法简述如下,以祈正于同行。
一、辨读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一)表达方式辨识
表达方式辨识即认识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体裁进行辨识,如小说,就属于记叙为主的文体,就可以紧扣文章内容来辨识。如文中有事情,就肯定有记叙;有景物,就肯定有描写;有观点就肯定有议论,等等。对于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内容,要特别小心,避免漏识。如议论与抒情的结合,作者在表明观点时,也往往渗透着作者爱憎等情感。又如记叙与描写的结合,作者在叙述事情时,也常常夹杂人物言行等描写。
以《回忆我的母亲》(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一课中的教学为例,在破解“在划分段落层次时,为什么要把第二部分的第14、15节划为一层呢?”的阅读练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辨识每段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此处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因而可以分为一层。
(二)思路分析
思路分析即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包括文章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解答时可抓住中心句与关键词。对于寻找线索的题可看文中是否有时间的推移,是否有地点的转换,是否有感情的变化,是否有某人、某事、某物的反复出现。其间特别要辨识明暗双线,如人物是明线,感情是暗线,彼此交织,齐头并进,要答题准确,就不能顾此失彼。
以《藤野先生》(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课堂有一环节,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任务。其中有个题目是: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 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 听读后,教师以思路分析方法来指导,学生经讨论后便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线索有两条: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理解句、段的地位和作用
句,是指中心句、支撑句、结论句、过渡句、点题句等等;段,是指强调段、过渡段等,还包括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等等。解答有关题目时,要瞻前顾后,看前后内容是否有先总后分、承上启下、同语反复等关联,看前后形式是否有合并、交叉、独立等区别。
以《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要通读全文,找出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分析、讨论,便较容易得出答案:1.“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四)辨识与理解表现手法
辨识与理解表现手法,即要求学生掌握伏笔与照应、对比与烘托、抑扬与悬念、曲笔与虚笔以及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表达技巧的形式与作用。解此类题目时要让学生注意表现手法在语言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如前言必搭后语是照应,因有“应”,所以效果是严密完整。如写正必写反是对比,因有“比”,所以作用是突出强调。
二、解说能力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指导
解说能力是文体阅读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的基本技能、广泛的课外积累,是答题的重要基础,这类题目的训练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含理解词语的词汇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要避免望文生义。
以《陈毅市长》(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的教学为例,精读“齐仰之:你们真的要办药厂!”——“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回答下列问题:语段中“化学”“碱性”“中和”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经思考便易于得出答案:“化学”比喻社会变化之学,改变、转移人心;“碱性”比喻陈毅关心国计民生,尊重科学;“中和”比喻政治需要科学,科学必须为政治服务,政治与化学中和。
(二)说明原因,解释原理与评说人物
这些是解说类阅读题的难点。解这类题目,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加强对文章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重要文段的反复精读、关键语句的反复研读;要善于抓住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隐含信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选取最佳角度;有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分析不能架空,语言力求简洁,关键信息务必明确。
以《阿长与 < 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妈妈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 结合课文内容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性格特征。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经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则易于归纳:
1.3—5段: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夏天的睡态:不拘小节粗俗。
2.6—12段: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迷信善良真诚。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教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3.13—18段: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愚昧无知和淳朴。
总结为: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三、概括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指导这类题目的解答,要分辨各种文体,从文体特点上进行突破。训练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概括能力。以《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设问题为: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头到尾认真研读课文,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学生如能纵观全文,深入感知,就可以较为轻易地得出答案:“秋天”二字不能去掉,因为:(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 突出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概括能力的考查,教师在解题指导时,还应要求学生必须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要善于联系文章的主旨来进行高度概括。
以《回忆我的母亲》(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教学为例,设问题为:自学课文2—15节,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寻找中心句、相关文段,可以概括出答案:从2-7节可概括: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用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事(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从8-12节可概括:退佃搬家,送我读书,给我慰勉,坚持劳动(坚强不屈、深明大义 , 同情、理解、支持革命)。
3. 对个性化表达的概括能力考查。解这类题目,联想、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如《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一文,有题目: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像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教师指导学生在回答这类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方能使学生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四、品析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强化学生品析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品析能力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指导。
1. 强化对词、句、段常见表达作用的归类。文段中的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线索句、呼应句、主旨句等都有其特点和不同的表达作用;总起段、过渡段、主旨段等在文中有明确的标志和不同表达作用。这些都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归类。将词、句、段作用的理解和全文结构构思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思想感情等结合起来考虑进行解题。只有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能做个“明白人”。教师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必须强化一种认识:那就是文段的每一个词、句、段,无不是为文章的“主体”(人、事、物、景、情)和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2. 掌握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是答题中对文段整体或局部的表达方式做准确判断的基础和保证。对解答某种表达方式表达作用的问题,必须指导学生从文段的体裁、内容、主题等角度考虑。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就有总领、过渡、点题等多种作用,须认真辨析。如《白杨礼赞》(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一文: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此处有点题、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且前后呼应。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此处总结全文。
3. 对品味语言,赏析美点等难度较大的品析类阅读题,要指导学生在答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注意从各种语言现象中发现带共性的语言特征,如多成语、多叠词、多短句、多拟人、多总分段、多对比等;(2)要注意精心选择赏析的角度;(3)要注意对赏析的合理表达,讲究赏析语言句式的选用,采用有创意的表述等。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更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充实学生学习生活,发挥学生特长,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兴趣中促进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做好阅读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在于让学生读多少书,而在于你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领进语文课外阅读的大门,让学生产生一种“试试看”的激情。因此教师的引导工作必须着眼于能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合理利用课前两分钟。我们进行成语接龙、我喜欢的格言、精彩片段赏析、读后感言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开展了有目的有序列的小游戏。
2.指导学生做好摘抄笔记。记下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触,定期开展评比活动,让学生不断地自我成长和完善。
3.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学生同样喜欢关心时事,尤其是被炒作起来的书籍,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4.抛砖引玉式的课堂引入。教师在教《孙权劝学》一文时,应巧妙地由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结合著名的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著名的故事,激起学生强烈的愿望。
二、开展有纲有序阅读,更好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不妨借鉴我们的课内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点,制订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的阅读计划。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总体目标是:“以课外阅读为渠道,借助于阅读课外书籍,广泛积累语文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在总目标下,我们将课外阅读设置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目标:(1)通过阅读兴趣的培养,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快节奏、大容量地阅读各类书籍,提高閱读能力;(3)全面提高评析作品的能力,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八年级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写人记事、诗歌散文、科普知识、民俗文化和文言文,我们结合以上重点内容以及课文的名著导读,分别有重点地选取《牵手两代》读本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选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扩展。教师推荐现当代名家名作、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短篇小说,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对事物和事件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进而感悟人生、思考人生。
三、开展多彩课外阅读,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以及镇教委开展的“读书漂流”活动,都无疑给我们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展示平台。向学校的文学社团、校园之声小广播、校刊编辑、壁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也使学生的阅读动机得到良性迁移,阅读意志受到持久性磨炼,对于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阅读视野的开阔都有着课堂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强化语文课外读物成果的重要措施。同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以此为依托通过阅读这一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听,指让学生听电台中的播音或解说员的旁白,以及小说、散文、诗作等精品片段,以及学校的校园广播,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顺手记下触动心灵的话语,以备后文中涉及的听后复述、谈感受等。
说,即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或者是听到的读物中最能打动人的、印象最深刻的篇章或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在课堂相互交流。教师组织学生采用交流讨论、论辩演讲、讲故事、介绍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
“读”和“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训练项目。正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进写,以写敦促读,读写相结合。我们让学生仿照作品中有关人物的刻画、场景的渲染与烘托、叙事的结构安排,写作的技巧、语言的特色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素材,去训练自己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能力。
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在阅读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初中生阅读指导方法】推荐阅读:
指导专家初中英语学习方法11-12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07-1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10-29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论文09-08
初中写作指导课07-18
初中作文升格指导09-09
初中语文写作指导09-18
如何指导初中生互评互改作文07-04
初中生学习的方法07-24
适合初中生阅读书籍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