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辅导(共9篇)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www.xfht
一正确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关系
首先, 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法规性文件。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历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和目标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
其次,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 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改, 确定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教学内容。要改变那种单纯“教教材”、死抱教材不放的旧观念, 要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用活教材。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理念与评价
第一, 以人为本, 是中学历史课改的根本理念。中学历史教学要尊重学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 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人性发展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 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 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师来说, 不仅要在专业素质方面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 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能综合地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要明确新课程改革是中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 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变化, 教师应成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动者, 组织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营造课堂真实情景的导演。
对学生而言,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使学生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中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 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愉悦的氛围下得以良性发展、不断提高。
第二,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要打破评价的思维定势, 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与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正确、公正、全面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前历史教学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评价的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淡化德育教育;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影响。而正确、公正、全面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改革, 所以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评价应该使评价内容、主体、标准、方式多元化, 不仅是由专家来进行评价, 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对教学参与的评价, 同时也要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在评价目的上, 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而不是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其学习成绩高低的唯一标准;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 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在评价内容上, 历史课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学生成绩, 还应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 必须努力实现从封闭性考试向开放性考试的转变以及从纯文本考试评价向多种评价方式转变。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评价, 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和真实情景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成效, 这样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又能揭示其态度、责任感、合作精神等非认知行为。这正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模式, 也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真实、更为有效的评价方式。
我们相信, 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 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中学历史教师的认识更深刻, 教学改革会更有效, 从而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生动历史课堂的含义
课堂是培养人的主要阵地,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感召、升华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历史学科是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一门科学,从课堂的标准和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来看,历史的课堂应该是生命涌动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各自展示的空间和时间,也有互相融合的精彩,这就是生动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生命涌动的历史课堂是生动历史课堂的内在要求,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形式则是生动历史课堂的外在体现。历史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材料活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历史画卷,尽量采取合适的方式让课堂生动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二、让历史课堂生动的一些做法
一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将抽象的历史脉络具象化,将古老的历史生活化。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编一些顺口溜,给学生准备形象的史料知识,准备与历史相关的现实生活的素材等具体的方式,将这“三化”落实在我们的课堂上。
二是调整教师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激情。生动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感染,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进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历史长河里,悲壮的、凄美的、自豪的、屈辱的故事总是交替上演,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悲喜不需要掩饰。用我们的心灵感受激发学生的激情,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课堂想不生动都难。
三是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身心都动起来。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不只是在历史教学中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更主要的是真正理解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让学生真正参与对这些他们关心的属于自己的时事的分析中去。让历史“活”在学生的身边,不仅表现在教师的展示和借古喻今,也应该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当下的事情,还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调查,模拟等等。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动起来了,才是生动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形成自己优良的教学个性。生动的课堂不全是学生的生动,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也是鲜活和生动的。这种生动更多的是以教师自身的个性体现出来。强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是因为我们的个性对孩子的心灵影响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榜样的。要做到这点,只有加强学习和自我道德约束,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是人性光辉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才是在学生面前血肉丰满的长者、引路人、朋友。这样生动的历史教师的课堂,自然离生动的历史课堂不远了。
三、生动的历史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关系
生动的历史课堂不是和传统历史课堂完全割裂的新鲜事物,二者在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上都是一致的。传统的历史课堂是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疲惫地、机械地完成历史知识学习的课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优秀教师实际上都在进行着生动历史课堂的实践。面对教师眼前的历史课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因素需要我们理清的。
准备的艰难和现实的理由。开展一节生动的历史课堂和开展一节机械历史知识传授的课堂,所需做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生动的历史课堂不需要刻意的临时的准备,更多是靠平时的积累。在一点一滴的时间中,提高自己的人文历史修养,这就是准备。
生动的课堂内在和外在的关系。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内在是生命涌动的课堂,满溢在外的就是形式上的精彩。在历史课堂中,我们需要追求精彩的外在,但不能过分强调,否则,很可能就是花哨了。
生动的历史课堂和传统历史课堂的效果对比。不可否认,在我们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下,有些传统的机械的历史课堂,可以得到很好的考试评价。但是,生动的历史课堂不仅能得到很好的考试评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获得更多的历史的人文素养。生动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是真正完成课程标准规定任务的必由之路。
生动的历史课堂内在的生命涌动,让师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外在的精彩纷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人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历史素养。只要我们肯用心,善用心,我们一定会有生动的、鲜活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荣.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把“生”留住[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1).
[3]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J].中学历史教学,2003(12).
学 历: 专 业:
工作经验: 民 族:
毕业学校:
住 址:
电子信箱:
自我简介:
①性格乐观,心理素质良好,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抗压能力,善于与人相处。
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上进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③熟悉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的操作,具有一定应用写作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能按时有效地处理好日常工作事务。
④热爱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健康状况良好,善于自我调节。
工作经历:
20xx— **中学 生活指导
200x—200x 有限公司 人事行政助理
职责和业绩:工作描述:
姓 名: 性 别: 贴照片处
出生年月: 联系电话:
学 历: 专 业:
工作经验: 民 族:
毕业学校:
住 址:
电子信箱:
自我简介:
①性格乐观,心理素质良好,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抗压能力,善于与人相处。
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上进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③熟悉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的操作,具有一定应用写作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能按时有效地处理好日常工作事务。
④热爱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健康状况良好,善于自我调节。
求职意向:
目标职位: 填写自己希望应聘的岗位
目标行业: 填写自己希望应聘的行业范围
期望薪资: 填写自己期待的工资水平福利需求,一般填面议比较稳妥
期望地区: 填写自己希望工作的地区、城市范围
到岗时间: 填写自己新岗位能够多长时间内到任
工作经历:
20xx— **中学 生活指导老师
职责和业绩:
工作描述:①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包括安全、卫生、纪律、公物检查与维护以及相关的后勤工作;
②对饭堂、学校小卖部、小炒部的管理,并能有效地控制其秩序;
③协助指挥家长接送车辆,确保一切安全而有秩序进行;
④定期与班主任、家长进行沟通,并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工作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同事们的支持与认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以及学生们的喜爱);
⑤针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收效甚佳,与学生相处融洽;
⑥组织和策划在宿舍区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⑦制定各类宿舍的表格、通知、规定等文件以及相关资料,并付之实行;
⑧协助德育处、总务处、办公室开展学校指派的工作和任务,并能够按时有效地完成(包括协助顺利通过省创文办小组、市创文办小组、区政府多个部门、多个兄弟院校、多个考察团对学校宿舍区环境与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的检查、考察、监督和参观指导)。
工作体会:在学校的一年工作里,进一步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使我对后勤事务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让我学到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服务意识、具备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从工作安排是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另外,开展工作一定要有计划和预见性,要注重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学会灵活变通,一定要换位思考问题。
200x—200x 有限公司 人事行政助理
职责和业绩:工作描述:
①输入每月工作卡的数据(计件方式),核对领料情况,计发每月工资
②接听电话,联系客户,收发传真,开单据,发通知,对产品进行报价,制对账单等日常办公事务,并协助行政主管工作,为企业提供行政上的支持。
③进行登记考勤;调解好员工与员工之间发生的矛盾;收集并整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每周与主管进行沟通并汇报情况;协调处理好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协助主管进行员工招聘工作等。
工作体会:作为人事行政助理,工作内容比较多元化,但都比较基础,而在不断地处理公司琐碎的工作中,无形之中磨练了我的耐性和意志力,锻炼了我处事的应变能力,使我做事更加细心,更有条理性和时间观念。
200x—200x 公司名称 职务
公司介绍以及工作岗位职责介绍。
教育培训:
职业技能与特长
20XX--20XX ①熟悉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操作,具备较强的Windows环境下图文处理、电子表格操作、图形演示文稿制作及电子文件管理能力,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一级考试》,成绩良好;并通过全国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获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证书》。
②在校期间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学考试,锻练了我有较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另外我参加了一个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训,并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③具有一定应用写作、表达和应变能力,精通粤语和普通话,抗压能力较强,能处理好办公室日常工作事务。
一、校本课程简况
爱国主义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利用乡土资源,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中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校本课程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校本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丰富和修订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探究活动,把历史课程、地方史和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校本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精神。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五、校本课程评价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堂综合化水平;更新课堂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制度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为指导思想,坚持“发展素质、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立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了课改实验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较以前更为浓厚了,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迅猛提升。总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为了使今后的课改之路走得更好,特对前期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以下成绩:
1.以体现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
2.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学校提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调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3.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构建多渠道、多途径的育人环境,开展了“学习兴趣小组”、“校综合实践活动”等等,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平台,挖掘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喜悦。
4.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多元特色”形式,积极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扩大了师生视野,激活了师生课堂交流,提升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有力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突出重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是
课改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全校工作的重点、焦点。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针对课改要求与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研究,组织集体备课、研讨课活动,议课时要改革以前人人叫好、无所收获的场面,要人人发言,谈收获,谈感想,谈不足,要抓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研究重点,反思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好了四个方面的转变。同时加强对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每期互听互评不少于12节。
2、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课到底怎么教、怎么学?我们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以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实践活动为策略,借助于“经历、体验、探究、感悟”等这些重要的行为动词来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习得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索中、体验中、收获中学会认识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搭建好学生思维的脚手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将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源于实际问题,重在自行探究,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我们在全校开展常态课教学大比武,倡导教师精心创设鲜活多样的教学情景,积极将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思考。当然,我们坚决摒弃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课堂上随意、散漫、肤浅、热闹的形而上学的教学混为一谈。在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狠抓知识点的落实和强化,处理好新课程的课堂与教学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多元评价,以激励促发展
我们尝试改革了以往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为原则,进行了教师、学生评价的探索。以加德纳的多 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尝试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坚持多把尺子衡量学 生,号召教师从各方面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总之,多样化的评选标准和奖励政策,使同学们产生了成 就感,增强了上进心。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2、大班教学,对开展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带来一定的困难。再者,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淡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有什么收获?所谓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感觉是让好学生发展得更好了,差的同学活动、技能没有得到提高。
3、由于新课标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为各校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存在差异,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难以做到随心所欲。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有的一节课根本不要45分钟,有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新教材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
5、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评价体系没有出台,一线老师对将来的升学考试如何考心中无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备课时不知问题问到什么深度才算到位,出章节测试卷时不知哪方面的知识要多点,哪一块占得少一点,心中感到没数,书上的题目,题型又太少。想想新课程尚在实验阶段,我们全体老师都是实验老师,记录好实验中的得与失,为下一阶段的实验留下一些经验,得——发扬,失——改进,再试验。
6、整个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观念没有变,家长需要的还是学生好的考试成绩,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对教育评价的观念,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将难以得到保证。
无论怎么说,课程改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作为基层教师──课改的具体承担者,任何逃避和畏惧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一定会积极、稳妥、富有创造性地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白马中学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怀揣一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去开拓“那人却在灯火瓓珊处”的意境,不断追求课程改革的新高度。
本研究向苏北地区的兴洪中学、睢宁中学、宁海外国语学校、驼峰中学、茅村中学等5所中学的学生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266份, 问卷调查表中对情绪现象、特征等作了解释, 要求学生对中学体育学习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价;向苏北中学体育教师发出问卷110份, 回收104份, 调查中学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
1、从种类上看,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繁多且复杂。
学生对自己在体育课学习中体验的情绪进行自评、选择 (多选) , 经统计按种类多少依次为兴奋、欢欣、愉快、渴望、焦虑、厌烦、紧张、害怕等。
2、从倾向上看, 正情绪较为突出, 而负情绪比例也较大。
经统计, 焦虑、紧张、害怕、厌烦等属于负情绪的选项人次为123, 兴奋、愉快、渴望、欢欣等属于正情绪的选项人次为541, 正情绪与负情绪之比仅达到4.4:1。
3、从性质上看, 积极情绪明显, 而消极情绪也占了很大比例。
体育课中学生自评学习情绪积极和非常积极的占62.8%, 而消极和非常消极的占20.3%。
4、从强度上看, 60.
9% (162人)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体育课学习中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加强烈的情绪, 感到强度小的54人, 占了20.3%;认为无差别的有50人, 占18.8%。
5、从动态上看, 70.
3% (187人)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体育课学习中的情绪并不是单一的, 始终的, 而是不断变化的, 起伏的;波动不大的37人, 占13.9%;无差别42人, 占15.8%。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成因
1、由基础、能力与学习预期引发的情绪。
不能否认竞技体育内容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重点, 而现代教学新模式从“健康第一”出发, 不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快乐体育”为基础,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相比较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偏低, 技术、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水平也比较低。中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运动基础、能力普遍薄弱, 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吃力, 学生自评认为跟上教学进度有困难 (问卷调查统计, 占87.4%) ;另一方面, 由于课程学习对柔韧、协调、灵敏等素质要求较高, 而高年级学生已错过发展此类素质的最佳时机, 身高体重增长等因素又往往不利于技术的学习提高。多种制约因素使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从而引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两极分化的情绪体验和较大的情绪波动, 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就容易导致情绪状态的出现。
2、有对教学环境的评价引发的情绪。
体育课中技术教学环境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负情绪。运动场 (馆) 是教学的场所, 据调查, 苏北地区大部分学校运动场 (馆) 的环境, 设施都不甚理想, 场地简陋, 风沙灰尘大等, 学生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引发的心情更多是压抑、不快, 认为远不如在宽敞、整洁的室内教学环境下引发的心情舒畅、开朗 (从问卷调查统计, 占86%) 。不良的教学环境容易引发负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出现。
三、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控
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引发多种情绪, 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积极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是推行新课程的重要举措。
1、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是重要途径。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 这为先进教学方法的采用指明了方向。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 根据学生思想、心理、基础、技术能力等实际,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自评互评法教学、跟踪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以竞赛为载体的教学等等, 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保持稳定的积极情绪, 并激发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情绪,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提高需要的层次, 引发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优化教学内容是根本落脚点。
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既要根据体育运动的学科性和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规律性, 更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形成高效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呈现出滞后现象, 竞技体育内容仍占绝对比例, 而适应社会需求的、终身体育等内容太少。中学体育教学,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积极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其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才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摘要: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情绪进行研究, 认为其具有种类多样, 极性明显, 波动极大等特征, 有复杂的成因。而不良情绪对学习效果影响至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进行积极的调控,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得到必要的情绪体验, 是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学习情绪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应试教育; 美术新课程改革;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36-001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因而,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美术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提法。追求形式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索而探索”或“将探究学习绝对化”倾向。
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绘画性为目的,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颉颃。美术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问题,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注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部最新推出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美术课程改革方向就是课程的综合探索。综合美术课的目的在于学科的有效整合,过程的最佳互动,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整体感受艺术、学习艺术,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养。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的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在平时一系列的美术综合活动的实施研究后,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综合性和活动化为运行特征的美术综合活动校本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并将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在美术综合活动中,学生能愉快地活动,感知、质疑、探究,自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沟通、商议、评价,相互合作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得到充分发展。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即对问题的思考不是建立在零碎的事实片段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具有系统关系的结构层面上。这种认识的层面,就像一幅画中,要求我们注意的不是一棵树、一片云、一块石头,而是注意整个画面的大的结构关系,并分析出这种结构关系。认识这种结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它进行其他的创作活动,我们甚至可以替换其中的具体的物体和事物,但却保存这种结构关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遵循一些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学习新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小结。另外,我们所熟悉的欣赏课教学模式有美国学者费德门所设计的模式:描述-分析-解释-評价,这一类美术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具有较为普遍的效益。美术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多样的,包括:讲述、示范、演示、练习、指导、讨论、思考、答疑、辅导、展示、反馈、评价、体验、探究、交流、氛围营造等。美术教学的组织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要素的选择和时量的分配加以体现。针对大多数美术课,我们可以通过将其抽象化、结构化,设计成这样一个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文化引申-方法学习-作品展示。
美术教学要从教师感兴趣改变为激发学生感兴趣。兴趣的激发策略可用激趣、启趣、诱趣、导趣、评趣等方法。教学以审美为主线。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参与审美,培养审美的态度、情感和习惯,掌握有效的欣赏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美术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下的美术教学是自主探索体验的过程,发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突出艺术学科综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营造出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将美术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尹少淳著.[M]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实验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课改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博取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恩纳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生成,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5、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姜涛
副组长:王家振
委员:郭宣娟李振峰李辉崔瑞林
职责:制定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新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2、成立学科课程研究小组
语 文:组 长李丰香组 员:语文组成员
数 学:组 长韩光荣组 员:数学组成员
英 语:组 长徐丽丽组 员:英语组成员
政 史:组 长于慧娟组 员:政史组成员
李新岩
化 学、生物:组 长付文丽张素芹组 员:化学、生物组成员
物 理、地理:组 长仲香芹组 员:物理、地理组成员
体 艺:组 长陈宝玉张言林组 员:艺体组成员
职 责:探索与新课程适应的教学模式,研发课本课程,验证并完善各种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
四、实施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原则
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学生发展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新课程运行机制,做好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工作。
2、开拓创新与协调配合的原则
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师资培训
1、培训原则和要求
初中新课程培训工作要严格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使所有任课教师都得到有效的和学科培训。要将培训贯穿在整个课改实施过程中,并以校本研修为基础,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每位老师首轮培训不少于60学时。
2、培训主要内容和参考书目
学习新课改的目标与课程结构,转变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行为;重视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的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各科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选读本学科一、二种主要杂志。
3、培训安排
全员培训阶段:第一阶段:读书、思考阶段,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第二阶段:实践研讨阶段,用新课程理念,人人实践、主动探索;第三阶段:汇报交流阶段,通过自评、互评,共同提高;第四阶段:自我总结阶段,记录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收获,订出下一步计划;第五阶段:学科细化阶段,按新课程要求具体落实,尽快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第六阶段:示范研讨阶段,通过示范研讨,加强交流,形成人人研究的氛围;第七阶段:总结表彰阶段,总结经验,表彰优秀。
4、培训评价
培训坚持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对所有培训教师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考核结果作为本学年和下一学年聘用的重要依据。
六、课程设置
1、初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初中阶段设置了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根据学校实际在初中设置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拓展类课程、艺体类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从制度、师资、内容、评价等系统管理措施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利用我校外语优势进行。
七、学生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要充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要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2、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力。
3、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心得体会、手工作品、录像),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成长。
4、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在评价方法中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调查、访谈、作业、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激励性的评语等质性评价公式评价学生,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5、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报告学制度,每学年一次,毕业前总评。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分别给出A、B、C、D四个等第,总计有18种结果,对18种结果加权分析后,再参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最终得出综合型评价等第。该等第将作为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八、课程管理
1.组织建构
学校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管理机制。学校设立课程指导委员会。学校委员会要提交课程设置的建议,送校长批准,才能执行。确定课程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初中三年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校长是学校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教师要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认真实施,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学生及其家长应有机会了解、参与评价学校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配合学校和教师完成课程改革任务。
2.成绩管理
初中生水平评价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水平评估包括学业考试和学业考查。
(1)学业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史(政治和历史合卷)。各科分值为语文130分、数学130分、外语120分(其中含听力测试2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政治100分、历史100分、生物100分。学生成绩按比例划分A、B、C、D四个等级。各考试科目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
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合理创造留有一定空间。
(2)学业考查:考查科目为:英语口语、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其中英语口语、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设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他考查项目设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
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使用统一的学籍管理号,便于学生学习记录和查询。教务处应当每学期保存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业考查等级以及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或班主任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学生形成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3.设立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担负组织、协调、联络和沟通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对全年级的教育、教学实行全管理;设立学科组长会员制,对本组课程教学的组织、备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负责,同时还要负责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开展校本活动。
4.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切实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精神。提倡合作式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使知识与培养能力齐全,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富有广泛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5.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保证初中课程的实施,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合理有效使用机动教室、专用教室、阅览室、实验室、信息中心等资源,网络资源和外教资源;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十、保障机制
1.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积极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新课程顺利推广的必要基础和保障。教务处和教科室担负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要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实际,积极研究教学实际问题;要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往课堂教学
评价偏重教师讲课技巧的做法,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强调教学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等。
2.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3.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方式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4.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中学课程辅导】推荐阅读:
中学校本课程总结06-26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06-02
中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06-12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01
长安中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总结07-26
南湖中学生物校本课程教材10-01
铜仁市实验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总结10-27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09-2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