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精选7篇)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1

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请,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品。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更倾向于暫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①②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觳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等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具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荽,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知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8.把文中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既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4)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6)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7)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8)

,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滿,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一一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崔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ニ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喚,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遺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対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村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架构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架构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望、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C

2.B

3.D

4.D

5.A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1)载笑载言(2)无以至千里

(3)秋月春风等闲度(4)高低冥迷(5)锦鱗游泳

(6)五十弦翻塞外声(7)风乎舞雩(8)铁肩担道义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14.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16.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7.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18.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19.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2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考查对浅易古代诗文的“识记”能力。江苏省从2007年起, 初高中“名篇”篇目得以确定;“名句”则始终不限于教材内容。对近八年的试题进行整理后, 笔者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高中名篇出现并无规律, 同一篇文章有的连续几年出现, 有的则间隔几年出现, 但默写内容并无重复。荀子《劝学》连续出现2次, 分别是2009年“吾尝跂而望矣”与2010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庄子·逍遥游》间隔出现2次, 分别是2008年“辩乎荣辱之境”与2011年“泠然善也”;杜牧《阿房宫赋》间隔出现2次, 分别是2004年“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与2007年“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苏轼《赤壁赋》出现3次, 其中2次连续, 分别是2006年“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2008年“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与2009年“凌万顷之茫然”;《诗经·卫风·氓》未见于教材, 首次出现于2010年;屈原《离骚》间隔出现3次, 分别是2006年“恐美人之迟暮”、2009年“又重之以修能”与2011年“乘骐骥以驰骋兮”;李白《蜀道难》2010年首次出现“剑阁峥嵘而崔嵬”;白居易《琵琶行》间隔出现3次, 分别是2005年“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2008年“江州司马青衫湿”与2011年“去来江口守空船”;李商隐《锦瑟》出现在2009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出现在2007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出现2次, 间隔7年, 分别是2004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与2011年“佛狸祠下”。

2.高中规定篇目韩愈《师说》、杜甫《登高》与李煜《虞美人》至今轮空。

3.已经推出五年的初中课内名篇共有25篇, 至今涉及7篇, 篇目没有出现重复;2分分值, 有时1篇设置2空, 有时推出2篇, 每篇1空。2007年考查龚自珍《己亥杂诗》;2008年分别考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诸葛亮《出师表》;2009年考查晏殊《浣溪沙》;2010年考查苏轼《水调歌头》;2011年分别考查曹操《观沧海》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4.课外前期多为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名言, 2009年起则几无先秦名句, 甚至出现今人或近人名言。课外名句先后考查的有:2004年《诗经·小雅·小曼》;2005年《论语·子罕》;2006年《论语·雍也》;2007年《管子·牧民》;2008年《老子·第六十四章》;2009年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2010年《战国策·秦策》与陶渊明《移居》;2010年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与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通过以上全面梳理,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初中重点应在未曾涉考的17篇;高中《师说》《登高》和《虞美人》可多加关注;课外名句则可遇而不可求, 但加强阅读并记忆一些真正经典的名句则是应当的。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D级能力则是“鉴赏评价”, 试卷中以“古诗词鉴赏”形式呈现。其考查重点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近八年古诗词鉴赏可谓“一个情字能了得”。2004年七绝《征人怨》 (唐·柳中庸) 之征人怨情;2005年五律《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唐·李益) 之故友深情;2006年《鹧鸪天·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初) 之团圆欢情;2007年词《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之离别思情;2008年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之思古幽情;2009年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 之报国激情;2010年七绝《送魏二》 (唐·王昌龄) 之惜别深情;2011年七律《春日忆李白》之诗友浓情 (唐·杜甫) 。

江苏省古诗词鉴赏的考查点设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句说明

例如2004-16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 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005-14 (1) :诗以“微风”开头, 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颔联:微风吹开门, 吹动竹子, 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 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 拂去尘埃。)

二、诗意概括

例如2008-10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2009-9 (2)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铁骑满郊畿, 士兵“膏锋锷”, 百姓“填沟壑”, 千村寥落。) 2010-9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橘柚香。)

三、诗境赏析

例如2004-16 (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 2006-12 (3)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 请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 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 亲切动人, 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007-12 (2)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或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或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四、诗情揣摩

例如2005-14 (2)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2006-12 (1)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007-12 (1)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翘首远望,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 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008-10 (1) :说说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008-10 (2)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2.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2009-9 (3)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 结尾说“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 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 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 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9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011-9 (2)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 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五、诗艺分析

例如2006-12 (1)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 饱含愁苦与无奈。) 2006-12 (2)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 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 运用反衬手法。) 2007-12 (1)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008-10 (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比喻) 2009-9 (1)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借代, 应该还有夸张。) 2010-9 (3) :三、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1-9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立足于诗, 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 转为对李白的思念, 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六、拓展欣赏

例如2005-14 (3)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为拂绿琴埃”。) 2010-9 (1)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3

一、彰显时代气息,注重时政素养的考查

201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凸显了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质,重在考查学生对当下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国际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理解。试卷直面现实生活,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与2015年相比,2016年的政治卷更多涉及科技前沿成果。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科技乃国之利器,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领未来。“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2016年的政治卷第37题以这一热点话题为背景,设置了三个问题,要求考生探究各国为何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部署;分析企业如果准备投资机器人项目,那么在确定投资前应做哪些必要的调研工作;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观点和理由。此问题本身更真实,思维含量更高,设问方式更灵活,在调研和辩论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的电影是好电影吗?对于什么是好电影的标准一直存在分歧,思想性与商业性哪个更重要?第34题围绕这一话题设题,强调电影不能过度关注“眼球效应”。该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考生理性思考,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的政治卷除了第1-4题直接考查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习近平主席访英等重大时政外,还聚焦了以下诸多社会热点话题:城乡医保一体化、大学生“校园网贷”、分享经济、大飞机研制、股市熔断机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信息安全、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海外投资纠纷的预防和解决,等等。试卷以话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彰显思想政治学科在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价值,做到了平实中有内涵,平常中见智慧,平稳中有新意。可以说,翻开试卷,就是一幅我国及世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画卷。

二、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凸显价值引领

试卷在注重基本观点、核心考点考查的同时,又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学科思维、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全面考查,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符合其选拔性功能的要求。如第6题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描述利率变动的影响机制;第11题则要求考生选择能正确反映“谷贱伤农”现象的图;第35题第(1)问要求考生区分资本回报率与银行贷款利率,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准确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图像文字转换能力才能完成试题作答。第35题第(2)问,第36B题第(2)问,37题第(2)问均要求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以致用。37题第(3)问要求考生参与辩论,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阐述观点和理由,对考生颇具挑战。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江苏政治试题十分注重能力的考查。

江苏高考政治卷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还凸显思想政治课学科的价值引领功能。如,第7题“校园网贷”引发借贷纠纷甚至债务悲剧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第27题图2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第32题对工匠精神的呼唤,第33题“日行一善”微信红包爱心求助贫困人群,第34题第(1)问要求考生简析我国电影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34题第(2)问要求考生评析“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这一观点,这些都巧妙地引导考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江苏高考政治卷很好地凸显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所在。

三、命题稳中有变,创新成为“常态”

2016年江苏高考政治卷与前两年试卷相比,整体上比较平稳,不偏不怪,保持了江苏高考命题特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较高,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在命题形式上做到了以稳为主,稳中有变,适度的创新已经成为江苏政治试卷的一种常态。2014年卷最大的新意在于首次出现了时事评论。第37题第(3)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这一变化对考生围绕论点构筑证据、全面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5年卷的“亮点”也在试卷的创新部分,主要是体现在对时政考查形式的创新。37题第(2)问,要求考生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列举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江苏试卷上,对教学的导向在于,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重大政策、法律法规等的现实意义,而且要由意义反推重大政策、法律法规等。这意味着对时政的考查突破了只能在客观题出现或只能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局限,完全可以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时政内容。2016年卷新的亮点也在试卷的创新部分,第37题第(3)问要求考生参与到“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的辩论中,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该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其导向是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侧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减少靠背题押题得分的机会。

2016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留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在重视教材,抓住主干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4

根据名府办函[2011]137号《名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镇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报告如下:

一是突出宣传动员,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思想认识 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出发,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加快全镇上下工作作风转变、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建立行政效能保障体系,加强效能监察,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通过宣传动员,从思想上提高镇机关干部的认识,确保规范工作、依法行政等落到实处。先后多次召开宣传动员大会,深入剖析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出墙报、板报的形式,在村加强宣传,使效能建设深入人心;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的不良行政行为,严重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行为,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态度不佳等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举报,设置政务公开专栏,开设投诉中心电话,确保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充分、完整。通过这些举措,全镇上下统一了思想,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深刻认识到了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切实加强领导,持续推进“一把手”工程

镇党委坚持“一把手”抓机关效能建设,加强领导,为机关效能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主抓机关效能建设、镇纪委书记具体分管的领导机制。为将机关效能建设落到实处,镇党委专门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专题讨论,并制定了我镇机关效能建设有关规章制度,确定了我镇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措施。

1、强化监督功能,检查全面到位。机关效能建设在镇党委领导下全面开展,镇纪委书记具体负责,效能建设办公室抓具体工作,在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初期,强化检查监督功能,定期不定期地加强对各个部门、办公室、服务窗口的突击检查,不定期通报机关效能建设进展情况,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同志身上。

2、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有“规”可依。根据省、市、县机关效能建设有关规定,认真执行省纪委“四条禁令”和市效能办“八条禁令”,结合本镇实际,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制定切合本镇实际的政务公开具体规定,规范本镇政务公开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实行工程项目、采购物品招投标制度,建立财务公开报审制,增强镇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全面推进效能投诉体系,并加大对投诉问题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制度,完善各类便民服务措施,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机关效能建设抓新抓实抓透,实

现机关效能建设经常化,确保其渗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处细节。

三是狠抓责任落实,搞好机关效能考核工作

按县机关能建设要求,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将机关效能建设作为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年终奖惩和推优选优相挂钩,推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失职追究制,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对于岗位失职的人员,严格执行处罚制度。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自觉接受群众信访投诉,今年1-9月份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件(次),办结11件(次)。

四是多办实事好事,积极构建便民服务体系

以民为本,树立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服务理念,重点解决机关干部在走访过程中遇到的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服务于民,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建立机关干部联系村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逐步使联系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推动镇机关及镇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各类便民服务措施,设立镇综治司法信访联动服务和机关效能监察投诉等便民服务窗口,提高服务素质,规范文明用语,使各个窗口协调互动,方便群众;建立全程办事代理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设立便民服务意

见箱,把反馈意见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真正把群众的意见放在第一位。

五是利用各种载体,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素质

以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关支部学习为载体,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每位干部熟悉《条例》的内容,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从严自律,奋发进取,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全面提高思想素质。以电大、函授、集中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为基础,进行政策理论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文化素质,明确以民为重的服务要点,增强为民服务的手段本领。

六是结合学习文建明工作法,巩固机关效能建设成果 以开展学习文建明工作法活动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把查摆出来的作风问题作为效能建设重点来抓,从深化认识上入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工作中、生活中不符合机关效能建设条例的,从源头上找原因,杜绝问题的发生。通过党支部的整体整改和党员的自我整改,党员从行动上深化了认识,巩固了机关效能建设的成果,对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落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认识仍未全面到位。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思想认识,领导干部较为明确、清晰,但普通干部和职工对效能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有了较高认识,但真正体现到行动上离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如在履行的机关效能检查中,仍有发现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办公室吃零食现象,下一步将加大监督的力度,一经发现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二、制度实行还不深入。在抓效能建设过程中,虽制定了相关制度,如一些禁令和便民措施,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离制度的要求、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如:部分干部认识上仍不到位,存在着侥幸心理;存在着时紧时松,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考核机制尚需完善。绩效考核,特别是对机关干部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从考核机制本身来说,量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和操作性不强。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5

从这里开始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语文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三、(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

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 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

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

③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予,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4分)

停止 损害 设立 具有 核实 侵害 咨询 维护 存在 叫停 保护 免受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文化部指导下的企业自律行为。先期试点的六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家网络企业将建立服务页面,_ ① 专线电话等,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游监管提供_ ② 与服务。家长可实名举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网络游戏企业_ ③ 之后,将根据家长的要求,依法限制或_ ④ 对该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

目前,一些网络游戏不同程度地_ ⑤ 低俗、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严重_ ⑥了那些沉迷于网游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实施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是要_ ⑦ 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使他们_ ⑧ 不良网络游戏的侵害。

19.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5分)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① 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② 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③ 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懂。④ 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⑤ 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 大气。

答:

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一、(12分,每小题3分)1.C 2.B 3.A 4.B

二、(9分,每小题3分)5.D 6.C 7.A

三、(9分,每小题3分)8.A 9.D l0.D

四、(23分)11.(10分)(1)(5分)借了公家的敷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 偿还。

(2)(5分)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12(8)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3.(5分)

(1)又申之以搅茝 亦余心所善兮 不预则废

白云千载空悠悠 芳草萋萋鹦鹉洲(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荒于嬉 毁于随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五、(22分)14.(6分)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15.(4分)(1)(2分)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 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⑨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 灵上沟通了中国.(2)(2分)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 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⑨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 待. 16.(6分)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 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17.(6分)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七、(60分)21.(60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一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6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既见复关。(《诗经·氓》)(2)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3)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原《离骚》)(4)人非生而知之者。(韩愈《师说》)(5)挟飞仙以邀游。(苏轼《赤壁赋》)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诗经》《离骚》《劝学》《师说》《赤壁赋》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答案:(1)载笑载言(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固前圣之所厚(4)孰能无惑(5)抱明月而长终(6)如今有谁堪摘

2.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5题。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 ③脱:偶尔 ④嘿(mò):悄悄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未及属稿 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① 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答案:B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参考答案:(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答案:A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子夜》)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

解析:B项中“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E项“母亲”应为“父亲”,给欧也妮送吃的的不是“查理”而是“拿侬”。

答案:BE 8.筒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答:(2)简述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的理解和认识,考查对名著的某一情节进行叙述。《家》《堂吉诃德》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于题目所设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的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

答案:(1)(写出“冯乐山要把侄女许配给觉民”、“老太爷答应婚事”、“觉民逃婚”、“老太爷大怒”、“老太爷让觉慧替婚”、“老太爷死前才同意取消婚事”这六个要点中任意4个。)

(2)(写出“叫桑丘去指挥打仗”、“种种狼狈相(用盾牌夹住身体、被人踩来踩去、晕过去等)”、“假总督身份暴露”、“医师让他走” 这六个要点中任意4个)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项“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是无中生有的。

解答本题要理解“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含义,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我,去做善行,为社会和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表述是要表达简明扼要,文从句顺。答案:(1)D(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 4 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看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连.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白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0.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歇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概念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

答案:D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是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答案:C 12.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对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

答案:诗诗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项、C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项所说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

答案:AC 14.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忘记北国的春风”?请简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作答。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

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内经》是从天研究到人,从人探讨到天,提出“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暂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今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C项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E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答案:BD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15.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作答时要把握住“启示”并且结合全文,从题目中的这句话出发。只要是启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打启迪。我们要认真的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改为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可以用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答案:B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的能力。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说的是中外节日的相互融合问题。

答案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意思对即可)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7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表达能力,非常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有此而发。

答案:观点一:我们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观点二:过年,只要快乐就行。

观点三: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的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辣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十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篇7

一、典型试题解析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本题以历史常识“九鼎”的意义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准确的辨认。传说夏禹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从此,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九鼎成为传国重器,被视为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正确答案为D。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本题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作用为考点,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的正误,考查其辩证思维。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最后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可见,相权遭削弱但没有被剥夺,分散相权意在加强皇权,而不是追求民主,三省分工、合作,不仅强化了皇权,也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正确答案为c。

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析]本题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近代重大政治运动的立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处理能力,以及对课本主干知识类似细节的把握程度。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基督教国家”、“内战双方”,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英国表面上是因为太平天国与其宗教信仰类似,实际上是因为清政府拒绝了他们的修约要求。正确答案为A。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本题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切入,要求考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思想领域的变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作出准确的概括与辨别。清末与民初的大众传媒,谈不上飙转豹变,思想领域变化起于鸦片战争期间,民主政治起步于清朝末年。只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提供的阶段划分基本吻合、发展特点基本类似。正确答案为A。

7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本题以史学家关于近代中国的一个观点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主革命任务,并根据现代化史观把握史学家的历史研究视角。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化只是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中的一条;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而材料观点明显忽视了这一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所以D项的分析也是错误的;只有B项的分析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B。

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通过对中美贸易统计图的呈现,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不可能对1979—1989年的中美贸易产生影响。正确答案为B。

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本题从“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切入,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理知识等的进步。不同区域文明存在差异,但不妨碍交往与交流,亚欧丝绸之路即是明证;也不缺少伟大航海家,如古代中国的郑和;而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对世界缺乏整体了解,是因技术水平的限制。正确答案为c。

16,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解析]本题通过设计的“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的情景,考查近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A项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B项是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巨作;c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较多结合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代表作;D项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正确答案为B。

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隐性结合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就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正确答案为B。

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从近年来出现的反全球化浪潮切入,考查考生对全球化影响的全面认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

一系列问题,①、②、③、④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富分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正确答案为D。

21,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廛》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谣,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阈释学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从江南士大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切入,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对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出分析。“江南士大夫的活动”考点的选择,与教材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间接依托。试题以全新的材料、独特的视角,着眼于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前两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相对容易一点。第一问,从“多以纺绩求利”、“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等信息,不难得出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两大途径: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第二问,只要圈出“导奢导淫”、“伦教荡然”、“好讼致穷”等关键词,进行整理归纳,就可以分析出士大夫活动引起江南社会风气的变化:一是崇尚奢侈;二是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三是好诉讼。第三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解题时,首先要弄明白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有哪些,如政治环境与政府政策,特别是市场、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其次应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士大夫活动究竟在哪些方面为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提供了条件,又是在哪些方面成为其阻碍者。

[参考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切入,考查中国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着眼于对材料信息的解读、知识的迁移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设问梯度明显。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信息人手,概括近代以来人们婚姻态度的变化,比较容易。第二问难度有所增加,要求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规定角度归纳近代婚俗变化的背景,并自行设定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人们婚姻态度变化的社会条件。第三问能力层次较高,要求把握不同学者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并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仅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标考查,也体现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目标考查。

[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越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

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将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王安石变法属于今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新增考点,各地模拟试卷高度关注,但多从理财角度设计问题。本题以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选取不同历史人物对科举考试内容看法的材料,从独特的视角设计新颖的问题,突出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一问需要考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整理概括。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信息含义,深入分析历史事实的影响。第三问需要考生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思想与人才方面分析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达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是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微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解析]题目呈现了关于安徽古村落和布达拉宫的材料,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目标和要求方面,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第一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第二问要求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皖南古村落与徽商的关系。第三、四问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论证、阐述“环境理念”和“完整样态”。

[参考答案](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二、试题体现出来的特点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容量明显加大,比去年多了一道主观题。试卷难度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试题材料设计超乎想象、问题设置角度特别。总体而言,该试卷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素质和潜能,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1,突出考查创新思维。一是命题者尽可能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景。未经包装的“裸题”相当少,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设计考生较生疏的材料、情景呈现的。二是命题者以独到的视角,从重要历史事件中的关键细节设置问题,注重小切口、深分析,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在多大程度上领悟了相关史实。

2,注重考查辩证思维。如第2题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唐代三省六部的分工、合作与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要看到其加强皇权的本质;第20题考查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消极影响,对发达国家也有消极影响;第22题最后一问,要求全面认识“婚姻自由度问题”,更是直接检测考生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3,注意考查阶段特征。如第6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大众传媒变迁、思想领域变化、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第7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民主革命任务的理解程度等。

4,关注时事热点,反映时代与生活。如第18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第22题主要从近代中国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选做题A题,以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关注史学常识与史学研究成果。史学常识与史学研究成果,包括年号、庙号、谥号,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当代史学研究的变化,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如文明史范式、全球化范式、现代化范式,等等。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这方面的考查非常突出。如第1题考查历史常识“九鼎”的象征意义;第7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明史观,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等。

6,关注过程与方法。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第22题最后一问: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本问就属于“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考查。

7依据考试说明,反映其变化,反映省情。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知识考查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而今年的试卷就反映

了这些变化。如第25题考查的王安石变法就属于今年考试说明中增加的内容。另外,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进一步体现了省情,富有浓浓的江苏特色。如第21题就以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在江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设题。

三、备考建议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以下三点应引起重视:

1,三轮复习应各有侧重,稳步推进。

第一轮复习侧重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参照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按照本地使用的教材知识体系,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确定基础知识复习的广度与深度,理清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此轮复习不适宜对教材知识结构作大的调整,而应注重知识获取来源于课本、知识复习围绕着课本、解题应用回归到课本,做到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轮复习侧重知识重组,提升能力。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依据考试说明,按古代部分、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重新整理课本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明状态,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复习侧重时事热点,查漏补缺。一是要回归课本,弄清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二是要关注“窗外事”和本地区历史,依据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问题,设置新专题,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其思维。

历史学科越来越趋向于对读取历史信息、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问题教学法,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引导其讨论,适时点拨,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材与热点问题的关系,精心设计问题,设计情景,引领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培养和提升其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试卷评讲时,力求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老师听”,变“老师讲答案、讲答题方法”为“学生审议、研究答案”,归纳解题范式。如可用多媒体投影问题,请学生说思路、说答案、说理由;或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好、中、差几份答案,请学生评议、纠错、补充;或投影正确答案,请学生对照反思,自我纠错。

3,注意渗透史学常识,关注史学研究成果,拓展学习视野。

上一篇:关于给物业保安的表扬信下一篇: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