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先进事迹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书记先进事迹(精选8篇)

村书记先进事迹 篇1

—记辽畔村书记XXX XXX,男,37岁,汉族,中共党员,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敖力布皋镇辽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作为村干部和党员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所以他严格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学习理论思想,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XXX同志高中毕业后在高林屯粮库工作四年,四年里他深感自己知识欠缺,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所以时刻不忘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工作,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虽然所学不多,但他想为百姓做点实事,就毅然辞去工作,回村当选了治保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工作兢兢业业,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心声,一心为百姓谋发展,由于他表现积极,于2007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作生活中,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党性修养,无论身处何种场合,他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加强对党章、党的文献和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做到了与党保持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带头遵守和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顾大局,识大体。同时他不忘学习还考取了函授大专文凭。在村任职期间,还在镇派出所担任协警一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为百姓好,让我做啥都愿意。”就是这 1

样一位为民服务的党员在2009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并且被镇政府任命为村书记。

二、求真务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上任以来,XXX和班子成员齐心协力,经过广泛调查和反复研究,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为百姓解决难题,办实事、做好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的发展思路。

上任后他我积极跑关系、找门路,争取上级资金,为百姓民生工程费心费力,引入节水管灌工程5700多亩,为百姓种植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并利用一事一议工程,通过村部筹款为村子铺设油路4条,硬化街道4000多米,安装路灯100多盏,油路的贯通对百姓的出行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1年预计建成老年娱乐中心一座,现已开始投资,娱乐中心约130平方米,内设台球案子、乒乓球案子、棋牌室等娱乐设施,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陶冶了老年人的情操,使得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乐。从而有力的扭转了农村的各种庸俗现象和生活陋习。在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XXX同志亲自监工从不言累,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谋发展、谋生计的事情他就能乐在其中。

为寻找致富路子,XXX同志非常重视搜集致富信息。为此,他多次去先进乡县考察,寻找致富门路,结合本村土地的实际情况,他把目标放在种植番茄上,但是由于百姓比较保守,不愿冒风险,他只能多次召开两委干部会,统一大家的思想,动员班子成员的 2

积极性,为百姓起带头作用,在他的说服下,自己和村干部带头示范,搞起了番茄种植,当年亩收入就高达1000元,每亩比种玉米增收200元。群众看到番茄种植收益高,都争先恐后的种植。作为村干部他积极的为百姓跑项目,确保番茄销路,并为村民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培训,看到百姓的收入高了,他的笑容也展开了。为拓宽致富渠道,寻找新的致富路子,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养殖业,为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村里制定了优惠政策,定期聘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积极协调小额货款,并优先保证养殖户用水用电,自己也带头养起了奶牛,为百姓又增添了一项收入。

为充分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促进增收,村部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外出打工,一方面,利用每年春节在外打工人员回家探亲的机会,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了解用工信息,帮助群众联系务工地点,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创业,;另一方面,及时帮助外出务工劳动力少的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目前,全村在外打工人数达180多人,按每人年收入一万元计算,仅打工一项,全村每年增收180万元。

三、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谋发展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对村民的一份责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他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他不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党员请教工作中碰到问题,还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我国各项 3

法律、法规和《治安管理条例》,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

村书记先进事迹 篇2

9月24日, 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组走进白沙村, 著名节目主持人肖东坡接连用了三个“不一般”来形容白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白沙人又上了央视

这一天, 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大早, 在白沙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 白沙村全体村民就聚集到了一起, 心情激动地参加了持续近两个小时的节目录制。

《乡约》是中央电视台农业军事频道推出的大型户外访谈节目, 时长50分钟, 每周六晚上播出, 深受观众喜爱。这期的访谈嘉宾是白沙村的党支部书记———侯二河。在《乡约》节目录制现场, 侯二河袒露了自己过去30年中带领白沙村民艰辛发展的心路历程。在忆起创业的艰辛时, 年近六旬的侯二河几度落泪, 现场感人至深。

节目录制过程中, 穿插了“乡村达人秀”、“特色物产, 趣味问答”、“牛人牛事辨真假”等多个环节, 生动地展示了白沙村以及武安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节目组还特意从北京请来外国人担任评委。嘉宾与观众频频互动, 现场气氛热烈。

太行山下的小康村

白沙村地处河北省武安市, 是一个仅仅有着720户人家的小村, 却已实现了集体年总产值5.1亿元, 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家家住小洋楼, 人人有着多达16项的各种福利。

如今的白沙村一片繁荣, 生机勃勃, 而在30年前却是另一番情景。白沙村地处丘陵, 土薄石头多, 交通闭塞, 当年的白沙村是典型的穷山村。

改革开放以后, 白沙村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1982年, 白沙村做出了改变历史的一项重大决定———走“集体化”道路。

改革之初的白沙村集体经济底子很薄, 全村只有一个白灰窑、一个石子场和一个不景气的啤酒厂, 年收入仅3万元, 集体欠债达30万元。

面对这样的情况, 白沙村村委班子整顿两委班子, 调整干部队伍。新组成的两委成员分工负责工作, 分担指标, 分头借款, 三个多月就建成了一个新的石子厂。当年不仅还请了建厂贷款, 还赢利两万多元, 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可。

此后, 白沙村先后建起了白灰窑、两个铁矿、热油泵、加油站、焦化厂、洗煤厂、免烧砖厂、煤气白灰厂、益源畜牧业公司、华鑫商贸公司、清源现代农业科技园等等;2009年, 投资1200万元, 组建了白沙五龙运输公司;2010年, 投资8000万元建成一个零污染的活性氧化钙厂一期工程。到2010年底, 白沙村已拥有三十多家企业。

2003年以来, 白沙村集体年收入连续8年突破3000万元, 2010年达到了6873万元。村民就业不用出村, 每月平均工资达到了1500元。白沙村集体出资为全村18~60岁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 为邻村乡亲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

白沙村实行“广就业、工资制、福利化”, 全体村民享受集体“九免费、七补助”共16项福利。依靠集体经济积累, 投资3亿多元进行老村改造, 建成29栋别墅楼, 106栋单元楼。户户通“双气”、配车库和储藏间、宽带和数字电视的楼房, 人均住房达到52平方米。

总书记褒奖了白沙人

在白沙村的发展进程中, 村支书侯二河把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作为农村建设小康村、构建和谐村的重要保证, 武安市委针对白沙村的工作实际总结制定出了“一制三化”工作机制, 并在全市农村推行,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制三化”, 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支部工作规范化, 村民自治法制化, 民主监督程序化”。

按照“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要求, 白沙村加强班子建设。每天晚上两委成员碰头;每星期一班子成员学习、每月25日党员、村民代表例会、每月一次干群对话恳谈, 半年一次两委成员述职、一年两次民主议政日报告会等。

《人民日报》对“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进行了报道, 这一创新性乡村治理模式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褒奖, 并被推广到全国很多农村。

白沙村走到今天, 离不开领头雁———白沙村的党支部书记侯二河。早在1982年, 28岁的侯二河就出任白沙村党支部书记。1954年侯二河出生在河北武安县的白沙村, 出生3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带着5个孩子生活。由于穷, 侯二河只念完初中就在生产队干起农活, 那时他才16岁。

那时的侯二河年纪小, 个头小, 老支书安排他为生产队放羊。他总是起早把羊赶到山上, 搭黑才把羊赶回圈起来, 夜里还经常到羊圈里转转看看, 他的羊在整个生产队里最肥。

1974年4月, 年仅20岁的侯二河加入了党组织。这年7月, 他当上了支部副书记兼生产大队长。为了不给老书记丢脸, 20岁的侯二河修水库、建渡槽、筑大坝、修跃峰渠凡事冲在第一线。

1982年, 老书记不幸车祸身亡, 28岁的侯二河成了白沙村的村支书。如今的侯二河57岁, 已在白沙村党支部书记的“村官”位置上整整度过了30个年头。

双溪村来了个范书记 篇3

双溪淙淙日夜流淌,范好林带领他的团队与当地村民共同演绎的公租房建设和谐交响曲,也让他赢得了“和谐书记”的美誉。

用心打“情感牌”

重庆两江新区双溪公租房项目由重庆公租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建设,2011年8月,经过激烈竞争,中建七局西南公司(以下简称西南公司)成功夺标,承揽了包括一期、二期土石方及一期主体在内的工程项目。土石方约24万立方米,一期主体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由10栋25?‐33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及一个幼儿园组成,合同造价5.3亿元。

为干好这项民生工程,西南公司通过多方考察,最终将在四川绵阳“水韵滨江”项目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安全总监、安全环境部经理的范好林借调到了刚刚组建的双溪公租房项目部,让其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安全总监、安全环境部经理。

早年曾为基建工程兵,转业后在中建七局四公司工作,后来又在中央党校受过三年高等教育的范好林,尽管拥有在施工一线从事十余年党群、安全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刚到重庆就遇到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拆迁难。

公租房建设意义重大,但毋庸讳言,纵是意义再重大,对涉迁户来说,还是很难大过面临拆迁时的实际问题的。双溪公租房项目在一个半山坡上,占地近百亩,需要动迁的村民有几十户,由于当地政府与拆迁户在拆迁补偿、安置房的面积等问题上有许多不一致的意见,导致工程开工后,水、电、道路都无法正常布设。当时又恰逢重庆的雨季,大型施工机械无法运进现场,施工进度一度极为缓慢,因此,甲方曾产生让西南公司“下课”的念头。

严峻形势之下,范好林与随后赶到项目部的新任项目经理李华彬认真商议,决定打出“情感牌”,用真情感化双溪村村民,让他们积极配合项目部又好又快地建设民心工程。

双溪村唯一的出村通道,正好经过施工现场的入口,由于年久失修,凹凸不平,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洋)灰路”。在范好林和李华彬的运作下,项目部投入100多万元,不到半个月,就把这条破败狭窄的道路修建成了一条可供两辆汽车相向行使﹑长达500多米的名副其实的水泥路。

为了方便村民冲洗汽车、摩托车,项目部又在村口设置了一个免费洗车点,让车辆干干净净进出村子。为了避免施工扬尘,项目部专门购置了洒水车到施工现场除尘,还特意聘请双溪村的村民,组成8人保洁队,每天两次清扫现场和生活区。

这些举措,很快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范好林见“情感牌”打出了预想效果,便不失时机地和项目班子其他成员分头行动,走进动迁户的家庭了解情况,与他们谈心交友,并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当动迁户开始搬家时,范好林又积极组织员工,为他们当起了义务搬运工。一位姓刘的村民感动地说:“不说我们为公租房建设积极配合政府搬迁了,就看范书记领着中建七局的人帮我们办的那么多事,我们不早点搬迁也说不过去。”

村民们终于愉快地搬迁了,施工速度也随之突飞猛进,工程进度最快时达到三天一层楼。2012年4月,西南公司双溪公租房项目部终于把耽误的工期抢了出来。

施工生产进展顺利,范好林和项目部的员工与双溪村村民的情谊也与日俱增。平日里,村民家里修理锅灶或砌个台阶什么的,需要几块砖头、半袋水泥,或者需要借用一下项目部的车辆时,范好林都会尽量满足他们。他还忙里偷闲,到村民家串门拉家常,路上遇见了,还会随手递上一支烟……

“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细节,但你要注意到了,就能以心换心。”范好林说,“现在,不管是鱼嘴镇的领导、双溪村委会领导,还是当地村民,我们的关系都好着呢。”

好到什么程度?好到镇里、村里的领导也请范好林和项目班子成员过去“坐坐”,好到双溪村80%的村民路上遇到范好林都能笑着称呼他“范书记”,好到双溪村的腰鼓队每逢楼盘封顶、重要节日,就会主动敲锣打鼓赶来与项目部联欢。

与民工“零距离”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大都实行了管理层与劳务层互相分离的运作模式。每有大项目到手,作为总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都会成立项目经理部,而后,由选择出的劳务队完成具体施工任务。因此,圈内就有句行话叫“成也劳务,败也劳务”。

“我们在工地上当管理人员辛苦,但最辛苦的还是那些在一线干活的建筑工人。这些农民工兄弟,挣的可都是辛苦钱啊。” 范好林坦诚地说,“我也是出身农家,要是不出来当兵,说不定也是农民工呢。一想到这里,咱就从情感上和他们成了‘零距离’。”

离家千万里,平安最重要。为了确保农民工在施工作业时的人身安全,身兼项目安全总监、安全环境部经理的范好林,更是把安全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在他的努力之下,工地上、办公区和职工生活区,到处都悬挂着关于安全生产的图画、标语;他还亲自给职工上安全教育课,利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警示大家安全作业,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在做好施工安全宣传教育的同时,范好林还很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在工地上,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五临边”防护、标准化防护工具、进出施工现场特意设置的“安全通道”等,都为安全防范工作增添了一把把保护伞。更令人叹服的是,范好林还提请项目班子审议,在施工现场全部采用全封闭满樘架搭设脚手架的传统办法,仅此,整个工程就比扒架多投入200多万元。范好林的提议,首先得到了项目经理李华彬的“力挺”:“老范的这个提议,可不是大手大脚。在保障安全生产上投入再多也不过分。老范说得好,‘不出安全事故,就是最大的效益’。”结果,这个提议在班子会上一致通过。

范好林深有感触地说:“安全工作投入资金再大,不跟踪检查督促,还是会出现问题。”因此,他到工地,对大家是否按安全操作规范施工就检查得尤其严格。

nlc202309032332

“安全工作抓得再细都不过分。”范好林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咱就是要杜绝这个‘万一’。”为此,工程全面铺开时,他建议聘请当年他在部队当兵时的老指导员杨连甫到项目部担任安全总监。这位已退休的老领导“出山”后,非常敬业,一天到晚盯在施工现场,将安全文明施工抓得井然有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公租房是民生工程,范好林和项目班子成员不仅坚决抵制“公租房就是劣质房”这种错误观点,还将创优目标瞄准为争创省部级优质工程奖项“三峡杯”和“巴渝杯”。

范好林深知,再美好的愿望,还要靠具体的实施者才能变为现实。为此,他对“实施者”——农民工兄弟的技能就更为重视。于是,工地上的农民工夜校就适时开办起来了,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活动也随之跟进。与此同时,范好林还注重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提高农民工的技术素养。一次,他到一家央企参观考察,发现那里的室外样板房做得不错,回到项目部后,便结合实际,革新建造了一个系统的“室外工法展示区”。 展示区内,脚手架的搭设、墙体砌注、保温层的设置、地面防水层的做法都一一展示,双溪公租房的施工工序全过程也都予以实体展示。这样,参与施工的农民工们通过现场观摩,就能更快掌握施工工序,知晓要达到的效果。

为调动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范好林还十分关心大家的生活。项目部为农民工宿舍都配备了空调,在职工生活区设置了全天候的洗浴房。为了让大家吃得经济实惠,范好林在征得项目班子一致同意后,设置了六家职工食堂,打破了之前一家大食堂垄断经营的格局,使各个食堂良性竞争。

逢年过节或遇到主体封顶,范好林总不忘操办礼物慰劳农民工兄弟。一袋袋大米、一壶壶花生油表达着项目部对并肩奋战的农民工的深情厚谊。

这些年,每逢年底,媒体上都不乏农民工追讨欠薪的消息,但在双溪公租房项目部,劳务队却从来不为领取工程款的问题发愁。“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范好林说,“农民工挣的是血汗钱,不及时给人家良心上也说不过去。”

正是有了这种朴实的认识,双溪公租房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后,就与劳务队成立了联合工会,一同为职工维权。每逢春节或者新学年开课之前,他们都要积极筹措资金,给足劳务队的工程款,并监督劳务队将工资及时发给农民工,使大家有钱过年、供得起孩子读书。

范好林愉快地说:“我们在前期工期延后的情况下,10栋大楼主体施工都是至少提前一个月封顶,劳务队伍可是出了大力了呢。”

奏和谐“交响曲”

“小汪,今天在项目过生日,辛苦了!我代表项目部全体员工祝你生日快乐!”2013年2月28日,在双溪公租房项目部的职工食堂里,来到工地不足一年的大学生汪龙接过范好林端给他的生日蛋糕,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范书记,您先请!”饭桌上,一个年轻员工尊敬地向范好林谦让。“不要搞得这么正规嘛,叫我老范就行了。下班时间咱们都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何必那么客气呢!”这是范好林亦庄亦谐的回应。

在项目部里,范好林给员工的印象,就是没有官架子,很有亲和力,是一位“在一团和气的情况下就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领导”。

项目经理李华彬风趣地说:“我和老范可是‘黄金搭档’,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一句话,那叫‘对脾气’。”

范好林和李华彬都出生于1962年,又同是军人出身,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李华彬还是工程局劳务管理中心的副总经理。俗话说“一山容不了二虎”,两位强将在一起共事,意见相左时很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状况。由此,笔者就问范好林:“你和李经理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处理呢?”

“很少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范好林说,“我们抱着相互补台的意愿共事,所以,配合得很愉快。”

范好林虽为党支部书记,工作起来往往就把行政口的事情也干了,这种“越权”行为,在李华彬看来,却是范书记在将自己“融入施工生产”。李华彬有时给新学员讲优良传统,讲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是把书记的工作也干了。范好林也特别高兴,他认为李华彬确实是在不分彼此地配合自己搞好员工思想教育工作。

在双溪公租房项目部,成员各司其职,从不推诿扯皮,在创先争优活动及争创“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中又密切配合,因此,整个项目部洋溢出的是一派祥和氛围。范好林说:“我们项目班子很少开会,在饭桌上就把好些问题解决了,需要个别沟通的问题,茶余饭后、散步时也能随时搞定。所以,我们员工的执行力就比较令人满意。”

生活上,关怀备至。凡是新来的学员,项目部都要组织专门的欢迎宴;还要登记其生日,每个月将当月的“寿星”组织起来集体过生日;调查每个学员的饮食习惯,尽量让项目部食堂安排合理的伙食。

新学员到岗以后,范好林还有个“保留节目”:召开座谈会或与个别人谈心,通过聊天式的接触,摸清其个人特长和业余爱好,而后,在项目部组织的文体活动中为其留出施展才华的空间。爱好体育的,就让其进入业余篮球队或乒乓球队;爱好表演的,就让其进入文艺宣传队;喜欢舞文弄墨的,就推荐其成为新闻通讯员……

工作上,催苗助长。为促使员工提高综合素质,范好林积极响应工程局的“导师带徒”倡议,不但身体力行给大家上课,还突破以老带新的传统师徒模式,提倡“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亦师亦徒”和以书本为师、以一切能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外部事物为师,并及时评选学习标兵,鼓励员工成才。

与此同时,他还将年轻的员工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压上担子促其成才。项目部的肖卡、易翔、胡中亚、王超等六七位80后,都担任了部门副职以上职务。就是刚走出校门的闫斐斐、刘云南等学员,现在也成了项目部的笔杆子,项目部的新闻报道和有关文件,范好林也有意安排她们去起草。

说起一大串新学员的不俗表现,范好林欢快地笑着说:“我这里的年轻人,就这一个项目干下来,不出两年,就能成为下一个项目的骨干。”

凝心聚力谋发展,双溪公租房项目部连获骄人的荣誉。2012年年底,在获评重庆市交通建设工会“工人先锋号”的基础上,又捧回了中国海员工会交通建设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奖杯。今年3月,项目部所在工地又被重庆市两江新区评为“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并已申报重庆市安全文明工地。范好林也和他的“黄金搭档”李华彬一道,当选为2012年度西南公司的“十佳员工”。

据了解,因在双溪公租房项目建设中表现出色,重庆市两江新区的复盛安置房、龙兴公租房项目现在也交由西南公司承建。范好林和李华彬将带着麾下的原班人马,在双溪公租房项目完工后,开赴新的工地继续向前。

在山城重庆,范好林将与他的这帮兄弟姐妹一道,用心演奏出更加和谐的交响曲。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篇4

—记贵定县云雾镇平伐村支部书记柯庆贤

柯庆贤,现年49岁,1960年10月生。现任贵定县云雾镇平伐村党支部书记。平伐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1025户4385人,耕地面积2835.25亩,主要居住有汉、布、苗等民族,全村有党支部1个,党员90人。作为镇政府所在地,平伐村区位优势明显,是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云雾贡茶、云雾大米等名优农特产品的交易地,经济发展较快。近年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他的引领下,以推动生产发展为目标,服务群众为根本,完善机制为保障,建强党员队伍为基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抓稳定、构和谐、促发展的路子,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2004年,被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评为黔南州“助民增收先进集体”;2008年,被县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州委评为“五好”、“四新”、“三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2010年7月被省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

一、坚定信念,带头致富

任职以来,他一直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政治信念坚定,服从组织安排,为人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在调解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党员群众中具有

较高威信,在村各项工作中能够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搞好村级各项工作,在2010测评中,党员干部群众满意度达95%。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坚定了“调产业结构、促农户增收”的信念。为了让“185工程”在本村落到实处,带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他组织协调好本村土地流转工作,目前平伐村已顺利完成土地流转600多亩,并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在2010解决了当地1200人次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推动云雾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一定贡献。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55元,居全镇之首。

二、化解群众矛盾,促进平安和谐

带着为平伐村安定和谐作贡献的一腔热血,他从1986年开始投入到调解工作中,二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将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己任。平伐村是云雾镇政府驻地、集镇中心,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人员关系也错综复杂,民事矛盾纠纷也较多较杂,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云雾镇贡茶之乡的形象,影响到基层社会的稳定。当地群众说:“村干部威望高,就因为调解矛盾纠纷的水平高。”柯庆贤就是这样一位调解业务精,群众威望高的优秀人民调解员。

2004年以来,平伐村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50余起,其中涉及土地纠纷130起、宅基地纠纷152起、经济纠纷35起、婚姻家庭纠纷125起、法院审判执行难3起,化解成功率达90%以上。四年来,未出现矛盾纠纷激化、越级上访、刑释劳教人员重新犯罪、民转刑案

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纠纷调处在家门口”的目标。这其中,作为平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柯庆贤同志功不可没。

他多年来一直奋战在人民调解工作第一线,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成功调解了无数起矛盾纠纷,化解多起民转刑案件,受到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由于工作突出,先后多次被县、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曾被黔南日报记者采访并刊登,专门报道了平伐村调解委民事纠纷事迹,2010年,被州委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平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也被州委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常抓党员队伍建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在任平伐村支部书记四年多来,他带领支部一班人,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全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2010年末村两委换届以来,制定了村党支部民主议事、民主决策、联系和服务群众等一系列制度,以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为契机,全村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明显好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平伐村村支委成员与致富能人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实施“双培”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党员的“双带”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近三年来,发展了12名致富能人入党,80%的党员成为致富能人。此外他还注重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实用技术,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是全村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全村工作的落脚点。在2010全州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之际,他不甘落后,通过向上积极争取,平伐村共争取到93.3万元的财政奖补项目。他在工作中身先垂范,带领本村人民搞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改善基础设施。2010平伐村新建排污水沟9610米,硬化村内通组道路2960米,新建(维修、改建)文体广场(篮球场)3个,村组道路和连户道路硬化率达90%。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篇5

―――城郊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男,汉族,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担**郊村党支部书记。**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事事、处处、时时都以党员的条件来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12年来,他多次被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党员。在这12年中,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发展的原则,以加快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为目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种植业,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致富方法,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多年以来,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深知:一个人只有有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做指导,人的认识才会提高,思想才能净化,行为也才能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步,与发展同步,也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有作为者,正因为如此,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思想理论方面的知识,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认真听,做好笔记,写好心得,并且用三个代表思想来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真正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同志工作努力,踏实肯干,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讲政治,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从工作大局出发,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自担**郊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同志积极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章》,记了3000余字的读书笔记,写了2000余字的心得体会,并深入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坚持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由于理论功底的扎实,使**同志在任何时候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犯罪和宗教极端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他几年如一日,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于城郊村党务工作这一伟大事业。他的感人事迹很多,他经常到村里,和大家探讨如何把村队党务建设工作深入到村队中,如何能使村里老党员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面对工作上的种种困难,**同志从无怨言,任劳任怨,为了完成村内工作,**同志不顾炎寒,每天到村民家入户,但是面对一些不配合村民和经常不在家的人员,他总是认真细致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三民活动开始就积极的投入进来,为了让全村人逐步富裕起来,**同志与三民工作组多次挨家挨户宣传日光温室大棚种菜的可观效益。在他们的大力宣传下,城郊村大棚经济已步入正轨,但由于资金短缺,大棚在筹建初期就遇到了很多难题,为了调动起村民积极性,打消部分村民放弃的念头,**亲自到镇上找领导,谈想法、说困难,向镇领导求助,终于,在他的努力下,**镇71名干部职工用工资为村民抵押了贷款。这样,他带领村民的干劲就更大了,为了加大宣传实用力度,他利用驻村技术员多次组织村民进行科技培训,为了增强其生动性,还定期给农民播放电教片,引导农民学科技知识,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在**同志的带领下,城郊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5年,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深挖贫穷根源;深夜,不少人都进入梦乡了,他却还在灯下苦苦思索,分析比较捉摸治穷方案。把大棚蔬菜搞起来,把村民们引上致富道路。新支书的话拨开了人们心中的迷雾,使大家看到了希望。经过组织人员考察、研究,他决定带动群众,他承包了5亩地,带头示范种植,并向群众许诺,帮助群众向信用社协调贷款,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看着村支书敲开致富的大门,村民的心动了,纷纷行动起来加入种植行列,成了**镇最为先进的村。到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了9000多元,成了种植大棚和致富最快的村,而他成了富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致富领路人。随着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投入。

工业经济一直是发展的软肋,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前提是要打造好产业集聚区发展平台,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镇政府坚持工业兴县战略不动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行领导分包企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坚持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扎实开展招商活动。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同志对待工作一直充满激情,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撬动地球,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就会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他始终能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城郊村党支部已是五好支部,但每年**同志仍然把完善五好党支部工作作为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全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将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争创五好支部,组织村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每位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成为农民政策上的领路人。在自己富裕的同时,多次帮助村里的困难户,焦昌荣就是其中之一,焦昌荣是低保户,60余岁,家属患有残疾,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同志每年都给这位老人送去近600元的生活费,组织团员青年打扫院落,成了该老人的知心人;其次狠抓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人,以制度激励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自己带头遵守,率先垂范;他规定每一家都要管好自己的羊,不允许吃啃别人家菜,如违反,则一次罚款50元,他的2只羊进了一户菜农的菜地,他主动上交了50元罚款,其他村民知道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村民都自觉地按制度办事。最后在培养后备队伍工作上狠下功夫,积极发现和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质过硬、各方面表现优秀的青年,及时向党组织推荐。2014年培养了4名后备干部,平时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大教育力度严格履行入党手续,严格审查政治表现,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逐步改变了村干部后继无人的状况。在201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3000元,人均收入达到9640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60元。村委会办公场所占地7亩,办公室建筑面积296.4平方米,其中:活动室一间86.4平方米,图书室一间20平方米;办公室三间120平方米,卫生室二间70平方米,远程教育基本接收点一个。这样的现状离不开城郊村党支部书记**日夜兼程的努力。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篇6

——记大竹县高穴镇月光村支书王名书先进事迹

月光村座落在大竹县绵延起伏的铜锣山南麓,昔日是有名的穷山村,那时村里流传着“山高路险,人穷心散,媳妇不上门,光棍成了群”的民谣。

如今的月光村,山峦叠翠,牛羊成群。公路四通八达,村里人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家家户户有电视。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突破了两千元。穷山村发生着如此巨大变化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他就是月光村的老支书——王名书。

王名书,他带领全村人民奋力拼搏,筑路引水,架线接电,狠抓种养殖业,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如今他积劳成疾,躺在病床上,还在要求镇党委书记刘志强批准他重返山村工作,他说“活一天就要为村民服务一天,就是死也要死在月光村。”多么质朴动人的话语,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不断克难攻坚,以共产党人的胆识,不断创新发展,以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不断向人民奉献。

舍生忘死,带领群众建设新村

王名书常说:“是共产党员就要迎难而上。”他带领全村干群顽强拼搏,在芭茅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上成片种植慈竹、白夹竹和经济林木。在乱石成堆的山上种树,他以身作则,冲锋在前,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月光村山青了,水绿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但水、电、路、广播还是“四不通”,山里人仍靠肩挑背磨,入夜便是熄灯瞎火,一片漆黑。山里产品运不出去,人们守着宝山受穷,王名书和村委一班人首-1-

先是下决心接通电,无资金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筹资,经过多方努力,全村筹集了12.13万元,在高山乱石堆里架高压线,仅管困难重重,可压不倒这个刚毅倔强的硬汉子,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他总是带头踏探路线,抬电杆,立电杆,爬杆子、架高压线,饿了啃玉米粑,渴了捧山谷里溪水喝,困倦了躺在山林里歇息一会,爬起来又干。时值严冬腊月,山里寒风凛烈,雪花飘飞,他双手冻裂了,脚打起泡了,可他无怨无悔。历经两个月,终于将电线架上了山,牵入300余户村民家中,从此电灯亮了,喇叭响了。王名书也开心地笑了。电通了,王名书又带领全村干群解决山区人畜引水问题,在村里开山挖渠,修起了大大小小14口储水池,安装了3000米的自来水管,让村里人喝上了卫生的放心水,从此破解了月光村千百年来人畜饮水“老大难”问题。

悬崖辟路,打造高穴“月光精神”

水通了,电通了,但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路。王名书召开村支部和村委会,首先谋划修一条出山路。在这荒山陡壁上要辟山开路,谈何容易?不要说村民们畏难,就是有的村干部也很担心。“不论有多难,这路非修好不可!”王名书斩钉截铁地说。1991年他们与交通部门测绘人员翻山越岭在悬崖陡壁上搞测绘,有人说王名书心真大,他不仅要修村里至乡里公路,而且组与组之间,院子与院落之间都要修公路。路测绘好了,资金却成了最大拦路虎,1994年10月,王名书再也等不急了,决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6.85公里山村道修好。为了动员大家集资,他不分白日昼夜地奔东走西,做工作,召开了上百次大小会议,最终首次筹集起了10万余元,在悬崖上打眼放炮,他第一个在腰间拴上绳索吊在悬崖上,一锤一钎地打呀打,手磨起了泡,时间一长,手上长满了老茧,当县、区、乡党委领导与他握手时,他手上老茧和裂口直刺手,让各级领-2-

导都感动和唏嘘不已。当时高穴区委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学习他的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精神。称这种精神为高穴的“月光精神”。为修路,他中午提着铁鼎罐在山坡上撑起三石块煮饭,用泡菜下饭,狼吞虎咽下去,碗一放又去干开了。修路基,村民投工投劳,按人数落实路段开挖任务,村民杨光禄家无劳力又体弱多病,王名书不仅帮他家筹资跑贷款,还带领村干部替他家完成了筑路任务。

在山势险峻的山崖修路,最担心的是安全。王名书为此在工地上跑上跑下,呼喊不止,宣传安全,嗓子喊哑了,还是喊个不停,两年多竟奇迹般地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连轻伤也没有。

王名书带领群众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拼搏四个冬春,最终将全村全长17.5公里的5条公路修通了,还铺了碎石,今年又在紧密锣鼓地实施公路硬化工程,如今村里公路宽大平稳,畅通无阻。

呕心沥血,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王名书借改革开放强劲春风,紧紧抓住大竹县委出台的八条扶贫意见的有利契机,在高穴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带领全村人民充分利用山区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为更新观念,破除山区封闭意识,他走到那里宣传到那里,组织大家学习科技知识,请来具有丰富种养殖技术能人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大抓专业户示范,发动全村群众退耕还林717亩,种植大枣、枇杷、香椿经济林,改造劣质成片竹林,6000余亩,新种慈竹503.65亩,香椿403亩,土菸300亩,油菜250亩,培育养牛、养羊专业大户,2008年发展了一户年养兔上万只的养兔专业大户,同时大搞劳务输出,全村现有人口928人,外出务工人数达257人。通过狠抓山区种、养业,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实现2135元,比2000年人均收入1597元,人平增收538元,增长33.6%。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给村民勤劳致富树榜样。1992年王名书的儿子挣了钱,在高穴镇上购买了新楼房,欲将父母接到街上住,可他说什么都不同意。“你已经为村民辛苦了一辈子,应该退下来休息了。”儿子苦苦劝说,可他却说“月光村民一天不富,我就一天不下山”,结果他妻儿都下山了,他还坚持一人在山上住,有人说:“你为何不随儿子下山享清福,还一人在山上受那份罪。”“为村民服务,我甘愿在山上守望一辈子。我入党时宣誓说的要为人民奋斗终身嘛,我一定要兑现这诺言。”王名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4年来,他孤身一人住在高山上,种植大枣、香椿等经济林木,每年还饲养生猪、山羊、鸡鸭,同时还担负起巡山护林员,年创收万余元。他在山上带头创业致富,甘于奉献,乐于吃苦。村民们都十分佩服他、敬重他。

舍己为人,真情奉献贫困村民

在月光这个著名的贫困村里,王名书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对特困村民奉献了特别的关爱和扶助。全村村民无论哪家有红白喜事他都去为之张罗;无论哪里发生纠纷,他总是像台灭火器样及时去调处平息;无论哪家有急、难、愁事,他都会尽力去帮扶。

现年65岁的村民黄景明,系肢体残疾人,妻子龙朝碧病瘫在床,大儿子因贫穷给人家当上门女婿了,二儿子又无技术,父子俩相依为命,仅靠种点玉米艰难糊口度日,家里四壁皆空,穷的叮当响,王名书和村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平时看望慰问和接济他外,重点是帮扶他发展生产,为从根本上让他脱贫致富,王名书悉心地教他科学养猪技术,并帮助他在银行贷款购回小猪饲养,年复一年,如今,年出栏生猪上百头。2008年10月下旬,黄家的生猪生病,当地兽医治不好,王名书自己掏腰包垫车费,亲自带他到县畜牧局请高级兽医给治疗,结果保住了这批生猪,-4-

黄景明父子对王名书感激不已,说:“王书记经常把村民的事当成他自己的事,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如今黄景明家,年养猪100头,年收入10万余元,年利润3万余元,人平纯收入2万余元,昔日的特困户成为了山村致富领头羊。

2007年,该村5组村民王名万,双脚患上了骨髓炎,不能行走,其妻不辞而别地跑了,儿子也外出销声匿迹了,他一人躺在家里,大小便失禁,恶臭熏天,王名书带领村干,不顾恶臭为他擦身洗衣,打扫卫生,同时还组织村里党员干部为他助耕,栽秧挞谷,直到他病逝为止。

廉政廉洁,王名书也是一面旗帜,他时时处处严于律已,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在他担任村支书20多年里,经常到10公里以外的乡镇上开会,但从未在村里报一分钱的差旅费和生活招待费。

废寝忘食,勇斗病魔书写忠诚

村书记先进事迹 篇7

一、当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不够稳定近年来农村工作环境的新变化,影响了村支部书记队伍作用的发挥,目前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普遍不太安心。由于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时间不长,一般三五年就换人,有个别的村还得年年换。所有造成“选人难”、“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胡乱干”等诸多问题。

(二)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方式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够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惠农政策的全面启动,村党支部书记现有的行政命令、过去催粮要款式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村党支部转变工作方式,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商贸型转变。往往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容易引发矛盾,影响农村稳定。

(三)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大多在43岁~50岁之间,他们这批人普遍思想观念保守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并且缺乏法律、经济、科技等基本理论知识,大部分人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并且在村处理问题大多是采取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措施来进行的,所以往往就会形成干群关系紧张。其次,后备干部力量不足,制约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村党支部书记作风不实,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一些村支部书记不愿深入群众,工作漂浮,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侵犯群众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个别村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很多村的书记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陪乡镇领导或者是包村干部打牌、喝茶、聊天,给村级经济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影响很坏。

(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入不敷出由于现在实行了税费改革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来源,特别是西北欠发达地区,没有区域优势,村级企业匮乏,因此,大部分的村级经济都是亏损。为了工作,使得很多的村支部书记都是从自己家拿钱去办事,所以导致很多的村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不高,混一天算一天。

二、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不够稳定,工作方式方法单一,整体素质不高,作风漂浮,集体经济薄弱,综合素质不平衡,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不够强,保障不够有力,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成了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训、管理、帮扶、激励、维护是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职责、考实责任,推动发展,责任重于泰山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只有明确职责,考实责任,才能完成任务,推动本村经济发展。一是推动科学发展。村党支部书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领导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富民强村路子,协调推进本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带领农民致富。村党支部书记要带头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带领和引导党员群众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致富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村党支部书记要经常深入到村民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听取群众对村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村民群众有序参与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另外,村党支部书记要在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方面尽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巩固农村战斗堡垒。

(二)创新机制,注重选拔,稳定队伍

第一,创新选才机制。拓宽选才渠道和视野,选派党政机关干部到村上担任支部书记,把党员队伍中的专业大户、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退休骨干、返乡农民工纳入选才范围,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界限,加快村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调整。

第二,创新选任机制。通过“两推一选”或“公推直选”的继续创新,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党委委派等方式产生村党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支部书记。提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推广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组织领导班子“三位一体”。积极探索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兼任贫困村、后进村党支部书记。

第三,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更多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村民组长、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党员列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完善到村任职大学生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队伍。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一对一”、“结对子”方式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畅通后备干部的培养渠道。通过以上方式真正解决“选人难”的问题。

(三)灵活方式,注重培训,夯实基础一是培训机制上体现长效性。将村党部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村党支部书记培训计划。建立集中培训阵地和制度,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对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建立以会代训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建立培训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切实保证培训经费。二是在培训方式上注重多样性。要送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发挥党校、农民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等职能培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参与对村干部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加大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在职培训。如凉州区2009年通过考试录取187名村干部,在甘肃农业大学进行三年大专教育。利用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等手段,通过光盘、书籍、宣传册等载体,采取集中培训、专题培训、分批培训等方式,并结合参观学习、讲座交流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效果。三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首先加强理论培训。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解决“不想干”的问题。其次加强法律培训。让村支部书记熟悉基本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肩负起农村法律宣传的重任,解决“不敢干”的问题。再次加强业务培训。以当前农村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在丰富支部书记科技知识、增强支部书记工作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在改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下功夫,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四)加强监督,注重管理,落实责任

第一,加强目标管理。对村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基层组织工作、农业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等各项指标。年初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根据量化标准实行考核,逐项考核评分,做到奖惩分明。

第二,加强监督管理。一是戴好“紧箍咒”,强化上级监督,落实好一把手责任制。要结合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特点,建立健全村支部书记考核制度、村支部书记诫勉谈话制度、村支部书记离任财务审计制度、村务大事请示报告制度、不合格村支部书记调整制度等,加强对村支部书记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是设立“高压线”,强化党内监督。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要将廉政谈话、廉政承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向村党支部书记延伸,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三是配备“反光镜”,强化群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健全和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工作。

村书记先进事迹 篇8

关键词:组织;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选优和退绌并重,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严把“入”的关口。特别是在2013年换届过程中,我区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入口把关,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区251个村有153名村党组织书记实现连任,82名村党组织书记有村委会主任工作经历,332名远期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通过换届工作“回头看”、软弱落后村整转等措施,近年来先后对7个村党支部班子和书记人选进行了优化调整,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目前,全区251名在职的村党组织书记中,平均年龄45.2岁,比上一届下降了1.8岁,其中35岁以下15人,占6.0%;36—45岁81人,占32.3%;46—55岁103人,占41.0%;56岁以上52人,占20.7%(图1)。大专以上学历47人,占18.7%,高中(中专)学历以上173人,占68.9%,比上一届提高了4.5%(图2)。二是拓宽“选”的途径。积极引导致富能人、杰出乡贤、优秀企事业干部回原籍担任村书记,涌现了诸如仙岩街道沈岙村党支部书记陈光林放下生意专职做村官、成功打造“中国淘宝村”等典型事迹。针对个别软弱落后村确实没有书记合适人选,实行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直接到村任职,充实基层带头人队伍。近3年,市、区两级共下派93名“第一書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助力软弱落后村整转。三是打通“下”的渠道。探索不合格书记退出制度,明确选举承诺期满不兑现、党内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未达标、党组织连续列为后进整治对象等“下”的四种情形。实施以来,有2名村党支部书记因推动中心工作不力、连续两年软弱落后等原因被免职。

二是堅持培训和实践并重,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开展本土化“三应”培训。依托党校优质资源,组织全区251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集中轮训,安排到绍兴祝温村、金华后陈村等全省先进地区现场观摩,学习“好支书”杭兰英的先进事迹。同时,紧贴瓯海实际,编印乡土教材和鲜活案例,邀请郑有才、张育聪等优秀支书现身说法上党课,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二是推行实战型“狮团攻坚”。将村党组织书记派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一线攻坚锻炼,特别是将部分征地拆迁重点村书记纳入全区“狮团攻坚”,开展跨村攻坚。截至目前,已先后下派3个批次15名。三是组织小班制座谈面授。每月结合当前重点工作,甄选15- 20名村党组织书记召开形式内容各异的主题月会。今年以来,共召开“好支书”座谈会、软弱落后整转分析会、责任清单面谈会、“村书记论坛”等6期。

三是坚持管理和考核并重,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一是强化日常管理。制定落实了村党组织书记党建责任清单、“双述双评”制度、联系服务群众、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和坐班值班或轮班等五项制度。首创的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十本账”工作法,得到市委组织部长姚高员批示并在全市推广。定期组织开展明察暗访,今年以来,共编发督查通报4期。二是强化信息管理。借助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记实台账,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奖惩情况、各方评价等,目前已有251名现职村党组织书记和512名后备人选入库管理。三是强化实绩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引导村党组织书记正确处理好基层党建、经济发展和民生事务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不抓党建是失职”的主业意识。如泽雅镇探索建立了村居干部千分制考核工作机制,将工作具体细化为基层党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14大项129小项。

四是坚持保障和激励并重,干事创业活力不断提升。一是建立长效性的报酬发放机制。对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实行财政兜底保障全覆盖,建立“每年增加1200元”持续增长机制,采取“基本补贴+专项补贴+年度考核奖+特别贡献奖”的结构发放,实行基本报酬与个人日常坐班考勤、加班情况挂钩,年度考核奖与村级千分制考核和个人年度考绩结果挂钩,特别贡献奖区财政奖励至少10000元以上,与当年完成急难险重工作挂钩,形成“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合理分配机制。二是实行集中式的正面典型宣传。近年来,全区共选树了8名全省“千名好支书”和5名市级优秀村居书记典型,其中陈光林、姜育州等村党组织书记先进事迹更是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形成了广大村居书记对照身边典型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实施常态化的激励关爱举措。进一步打通优秀村书记的上升通道,近年来采取“考绩选荐、差额考录”等方式,定向优秀村干部考录镇街事业干部14名,切实激发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活力。打破身份限制,直接选拔了白象村、净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聪伟、王建和等进入街道领导班子。

上一篇:工地6个字横幅标语下一篇:初一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