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证明中考题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几何证明中考题(共13篇)

几何证明中考题 篇1

(2)若∠ABC=90°,G是EF的中点(如图2),直接写出∠BDG的度数;

第一个问我会,求第二个问。需要过程,快呀!

连接GC、BG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90°

∴四边形ABCD为矩形

∵AF平分∠BAD

∴∠DAF=∠BAF=45°

∵∠DCB=90°,DF∥AB

∴∠DFA=45°,∠ECF=90°

∴△ECF为等腰Rt△

∵G为EF中点

∴EG=CG=FG

∵△ABE为等腰Rt△,AB=DC

∴BE=DC

∵∠CEF=∠GCF=45°→∠BEG=∠DCG=135°

∴△BEG≌△DCG

∴BG=DG

∵CG⊥EF→∠DGC+∠DGB=90°

又∵∠DGC=∠BGE

∴∠BGE+∠DGB=90°

∴△DGB为等腰Rt△

∴∠BDG=45°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几何证明中考题 篇2

一、当被证明的两条线段是交于它们的端点时, 我们可以利用“等角对等边”和“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等知识点来证明,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题.

例1:在△ABC中, AD⊥BC于点D, 且AD平分∠BAC, 求证:AB=AC.

证明:∵ AD⊥BC

∴∠ADB=∠ADC=90°

又 ∵AD平分∠BAC

∴∠BAD=∠CAD

∴∠B=∠C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AB=AC

例2:在正方形ABCD中, E为BD上任意一点, 连接EA、EC,

求证:EA=EC.

证明:连接AC交BD于点O

∵ 正方形ABCD中

∴ AC⊥BD, OA=OC

∴ BD为AC的中垂线

又 ∵点E在BD上

∴EA=EC

二、当被证明的两条线段相交时 (端点不重合) 或位置关系明显不平行时, 可以利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线段相等.

例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E为BC上一点, 且AB=AE,

求证:AC=ED.

证明:∵ 平行四边形ABCD中

∴ AD//BC, AD=CB

∴ ∠DAE=∠AEB

又 ∵ AB=AE

∴∠CBA=∠AEB

∴∠CBA=∠DAE

∴△ABC≌△EAD (SAS)

∴ AC=ED

三、当被证明的两条线段不相交时, 但是从图中可以估计位置关系为平行时, 可以考虑用证明特殊的四边形的方法来证明线段相等.

例4:如图:DB//AC, 且BD=12ACE是AC的中点,

求证:BC=DE.

证明:∵ E是AC的中点, DB//AC

DB=12AC, BD//EC

DB=12ACEC=DB

∴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BC=DE

以上我们介绍了三种情况, 并不是都只能利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利用其中的几种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利用方法一和方法三解决的题目.

例5: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 E为BD上一点, 过点E分别作EF⊥BC、 EH⊥DC垂足为F、H, 连接EA、HF, 求证:AE=HF.

分析:本题要证AE=HF, 如果按上述方法, 我们要证包含线段AE、HF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显然图中没有这样的三角形, 但是根据例1的思路我们可以想到EA=EC, 从而思考是否可以利用EC作中间的转换量, 那需要证EC=HF, 从而可以发现, 只需要证明四边形EFCH为矩形即可.

证明:连接EC、AC交BD于点O

∵ 正方形ABCD中

∴ AC⊥BD, OA=OC, ∠BCD=90°

∴ BD为AC的中垂线

又 ∵点E在BD上

∴EA=EC

又 ∵ EF⊥BC、 EH⊥DC

∴∠EFC=∠EHC=90°

∴ 四边形EFCH为矩形

∴ EC=HF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证明几何题 篇3

1.从题设和结论找思路

题目拿来,不要急于下手,仔细分析;从题设出发,看能推出什么结论;再看看结论:还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往中间凑,这种两头挤中间凑的方法是几何证明题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如7.8节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P91)

例1、已知: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这题由已知条件OA=OB,就可以推出△OAB是等腰三角形,又由CA=CB,就可以推出OC是等腰△OAB的底边AB边上的高,而结论是要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也就是要求证OC上AB,这就立马想到添辅助线连结OC,同已知推出的结论相吻合,到达了求解的目的。

又如7.11节 弦切角(P108)

例2、已知:如图,⊙O和⊙O'都经过A、B两点,AC是OO'的切线,交⊙O于点C,AD是⊙O的切线,交⊙O'于点D.

求证:AB2=BC·BD

这题先从结论来考虑,要求证四条线段AB、BC、BD、AB成等积式,就是看这四条线段所在的△ABC和△DBA是否相似,而要证明两三角形相似,主要是从角度考虑。再来看已知条件,AC是⊙O'的切线,则由弦切角定理,可以得到∠2=∠D.AD是⊙O的切线,可以推出∠1=∠C,而这四个角又刚好分别是那两个三角形的角,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再如7·8节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P93)

例2、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DAB.

这题要求证AC平分∠DAB,就是要求证∠1=∠2.而已知条件AD⊥DC,DC是切线C是切点,就想到DC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所以这题应该连结OC(同本节的例1综合在一起得到,在解有关圆的切线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出过切点的半径),则可推出AD∥OC,.因此有∠2=∠3,而∠1=∠3,于是得出结论。

像这样的例子这一章还有不少,而且初一、初二的几何课本也有很多我在这儿就不一一赘述了.

2.从知识点找思路

如果上述的方法行不通,那我们就想一想:这个题目它考的是什么知识点?它是在哪一章节里出现的?那我们就从这一节的有关定理、定义入手。

比如P104如何去求证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这个题目好象不知从何下手,然而,这是7.10切线长定理这一小节的题,我们应该运用这一节的知识点,从切线长定理寻找突破口,于是不难得出AP=AL,BM=BL,CM=CN,DP=DN.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就得出了命题的结论.

再比如,P87习题7.2B组第5题

如图:⊙O和⊙O'都经过AB两点,过点B作直线交⊙O于点C,交⊙O于点D,G为圆外一点,GC交⊙O于点E,GD交⊙O'于点F.

求证:∠GEA+∠GFA=180°.

本题也是一样,要求证这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是不是邻补角?是不是平行线的同旁内角?是不是圆内接四边形的两个对角?都不是,那怎么办?这个题是出在圆内接四边形这一节,而本节学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这个定理。那么这两个角是不是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这个时候很多同学恍然大悟,纷纷抢着回答:“连结AB”则问题一目了然,∠GEA=∠ABC,∠GFA=∠ABD.于是得出结论。

还有7.4节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P72)

例1、如图: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分别交于点A、B和C、D.

求证:AB=CD.

这题已经PO是∠EPF的平分线,就应该想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半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而这题要求证的两条相等线段AB和CD又是⊙O的两条弦,结合这一节课所学的定理的推论马上就想到作出弦AB和CD的弦心距OM和ON,问题又解决了。

3.从辅助线寻找思路

我时常告诉学生,你们可以从一些辅助线寻找突破口。如:7.3节 垂直于弦的直径

在这一小节里,计算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实际上,往往只须从圆心作一条与弦垂直的线段。作了这条辅助线后,那么这条弦的一半、以及弦的弦心距、还有过这条弦的端点的半径这三条线段就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得出我们所要求解的线段。如P61 例1、P65 例4、P67 习题7.1 A组第13题、第15题、第16题、以及B组第2、3、4题、P198 复习题七第1、2题等都可以通过三条特殊的线段,解直角三角形,得出我们所要求解的结论。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例举了。

以上三点是我在圆这一章的教学体会。笔者始终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作为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初一抓起,每一个例题都要给学生分析透彻,讲细、讲透,找一些精练的题目给学生做一做、练一练,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基础打扎实、打牢固,这样不至于到了初三,很多同学的几何学不下去。

几何证明中考题 篇4

23.将图8(1)中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BC沿着AD方向平移,得到图8(2)中的△ABC,除△ADC与△CBA全等外,你还可以指出哪几对全等的三...角形(不能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请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B C

图8(2)

2007年

21.如图10,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若把△ADE绕着点E顺时针旋转180°得到△CFE.

(1)请指出图中哪些线段与线段CF相等;

(2)试判断四边形DBCF是怎样的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

BF图10

2008年

21.如图8,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BECF.

(1)图中有几对全等的三角形?请一一列出;(2)选择一对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进行证明.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E D 图8 C

2009年

23.如图11,PA、PB是半径为1的⊙O的两条切线,点A、B分别为切点,APB60°,OP与弦AB交于点C,与⊙O交于点

D.

(1)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图1

12010年

21.某厂房屋顶呈人字架形(等腰三角形),如图8所示,已知ACBC8m,A30°,CDAB,于点D.

(1)求ACB的大小.(2)求AB的长度.C A D 图8 B

23.如图10,已知Rt△ABC≌Rt△ADE,ABCADE90°,BC与DE相交于

EB.点F,连接CD,(1)图中还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你一一列举.(2)求证:CFEF.A DF B C 图10

2011年

23.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F=CE,∠B=∠C.(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助线),使得△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F(2)添加了条件后,证明△ABC≌△DEF.

2012年

22.如图所示,∠BAC=∠ABD=90°,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

(1)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写出来;

(2)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

2013年

23、如图11,在菱形ABCD中,AC是对角线,点E、F

分别是边BC、AD的中点。C E

(1)求证:ABE≌CDF。

(2)若∠B=60°,AB=4,求线段AE的长。

几何证明中考题 篇5

如图:已知青AB=AC,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连接FE交BC于D。求证:FD=DE。

分析:本题有好多种证明方法,由于新课标主

要用对称、旋转方法证明,但平行四边形的性

质、平行线性质等都是证题的好方法,我在这

里向初中三年级同学面对中考需对平面几何

证明题的证明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复习和提高。

下边我将自己证明这道题的方法给各位爱好

者作以介绍,希望各位有所收获,仔细体会每中方法的异同和要点,从中能得到提高。我是

一位数学业余爱好者,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如有错误,请批评指证。信箱:.证法一∧≌∠⊥∥△□°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FD=DE;

证法二A

证明:过F点作FM∥AE,交BD于点M,则∠1=∠2 = ∠B所以BF=FM,又∠4=∠3∠5=∠E

所以△DMF≌△DCE,故 FD=DE。

F

C

证法三 E

以BC为对称轴作△BDF的对称△BDN,连

接NE,则△DBF≌△DBN,DF=DN,BN=BF,NF⊥BD,∠FBD=∠NBD,又因为∠C=∠FBD

所以∠NBD=∠C。BN∥CE,CE=BF=BN,所以四边形BNCE为平行四边形。故NF∥BC,所以NF⊥NE,因FN衩BD垂直平分,故D

EN是FE的中点,所以FD=DE。(也可证明D是直角△NEF斜边的中点)。

证法四:

证明:在CA上取CG=CE,则CG=BF,AF=AG,所以FG∥DC,又因为∠1=∠2,所以FBCG为等腰梯形,所以

FG∥DC,故DC是△EGF的中位线。所以 FD=DE。

E

证法五

证明:把△EDC绕C点旋转180°,得△GMC,则△EDC≌△GMC

M

CE=GC=BF

连接FG,由于GC=BF,从而AF=AG,∠1=∠AFG FG∥BC,所以FBMG为等腰梯形,所以 FG∥DC,故DC是△EGF的中位线。所以 FD=DE。证法六

证明:以BC为对称轴作△DCE的对称△DCN,则和△DCE≌△DCN;CN=CE=BF ∠2=∠3;又∠1=∠3,∠B=∠1所以

∠2=∠B,BF∥CN,所以四边形BCNF为平

行四边形,DC ∥FG,∠1=∠4,所以 ∠2=∠4=∠CNG,所以 CG=CN=CE; 故DC是DC是△EGF的中位线。所以 FD=DE。

证法七

证明:延长AB至G,使BG=CE,又因AB=AC,BF=CE则AG=AE

ABAG

ACAE

所以BC∥GE,则BD是△FGE

G

初一几何证明题 篇6

1.过一点

2.过一点,有且只有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的,它们的交点叫做;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中,最短;A B 5.如果C[图1]6.如图1,AB、CD相交于O点,OE⊥CD,∠1和∠2叫做,∠1和∠3叫做,∠1和∠4叫做,∠2和∠3叫做;A7.如图2,AC⊥BC,CD⊥AB,B点到AC的距离是A点到BC的距离是,C点到AB的距离是D43

8.如图3,∠1=110°,∠2=75°,∠3=110°,∠4=;CB

二.判断题[图2][图3] 1.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命题都是正确的;()

5.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6.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三.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如果a⊥b,a⊥c,那

么b⊥cC、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D、如果a∥b,a⊥c,那么b⊥c 2.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过直线AB外一点C作AB的平行线CF B、任意两个奇数之和是偶数C、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D、两个角互为

补角,与这两个角所在位置无关A 3.如图4,已知∠1=∠2,若要∠3=∠4,则需()DA、∠1=∠3B、∠2=∠3C、∠1=∠4D、AB∥CDC [图4] 4.将命题“同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正确的是()

A.如果同角的补角,那么相等B.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 C.如果有一个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D.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它们相等 四.解答下列各题 :P 1.如图5,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QAC 有、、;ABF 2.如图6,直线AB、CD分别和EF相交,已知AB∥CD,OREBBA平分∠CBE,∠CBF=∠DFE,与∠D相等的角有∠[图5][图6]D∠、∠、∠、∠等五个。C 五.证明题E[图8]如图7,已知:BE平分∠ABC,∠1=∠3。求证:DE∥BCB[图7]CADB

六.填空题

1.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 2.在图8中,共有条线段,共有个锐角,个直角,∠A的余角是; 3.AB=3.8cm,延长线段AB到C,使BC=1cm,再反向延长AB到D,使AD=3cm,E是AD中点,F是CD的中点,则EF=cm ;

4.35.56°=度 分秒;105°45′15″—48°37′26 ″ 5.如图9,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一点,E是AC上一点,AD与BE交于F点,则图中共有E 6.如图10,图中共有条射线,七.计算题BDC 1.互补的两个角的比是1:2,求这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9]

A2.互余的两角的差为15°,小角的补角比大角的补角大多少?E

BDC[图10] 1.如图11,AOB是一条直线,OD是∠BOC的平分线,若∠AOC=34°56′求∠BOD的度数;

DC 八.画图题。1.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和补角,并表示出来AOB

[图11]北 2.已知∠α和∠β,画一个角,使它等于2∠α—∠β北偏西20

如何用同一法做几何证明题 篇7

要想用好同一法, 就必须先对同一法有较为明确的概念区分, 虽然学界对同一法一直存在争议, 但王学贤老师曾用集合的观点很好地解释过同一法的实质, 大致内容是:每一个数学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的, 一般的命题可以描述为如果 (若) 某些对象具有某种性质a, 那么 (则) 它们就具有某种性质b, 在这里, 条件是“某些对象具有性质a”, 结论是“它们具有性质b”, 如果把具有性质a的对象集合记作A, 把具有性质b的对象集合记作B, 把某些对象中任一对象记作x, 则x∈A。若原命题是真命题, 则x∈B。因此, 命题用集合描述就是:A是B的子集, 即A⊆B。同样, 其逆命题就是B⊆A。显然A不一定等于B, 即原命题成立, 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但当集合A仅含有一个元素m, 集合B也仅含有一个元素n时, A=B, 此时, 原命题成立, 其逆命题也必然成立。因此, 得到下述基本原理: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指的对象都唯一存在时, 则原命题、逆命题等价, 这个基本原理叫做同一原理。例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是底边的中垂线”就符合同一原理。当一个命题符合同一原理, 且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时, 可转而证明它的逆命题, 这种证明方法就是同一法。具体的做法是:欲让某个图形A具有某种性质B时, 先构造一个具有性质B的图形A′, 然后证明图形A′就是图形A, 实质上是用证明逆命题来间接证明原命题的正确。下面通过几个例题更加清楚地来认识同一法。

例1:如图1所示, E是正方形ABCD内部的一点, ∠ECD=∠EDC=15°。求证:△EAB是等边三角形。

分析:因为在正方形ABCD内部使得∠ECD=∠EDC=15°的点唯一存在。同样, 在正方形ABCD内部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也唯一存在, 因此, 此题符合同一原理, 可以用同一法来证明。

证明:以AB为边, 在正方形ABCD内作等边三角形E′AB, 连接E′C、E′D。

∵E′A=E′B=AB=DA=CB。

∴∠CBE′=90°-60°=30°, ∠BCE′= (180°-30°) ÷2=75°。

∴∠E′CD=90°-75°=15°。

由此可见, E′和E实际上是同一点, 故△EAB是等边三角形。

例2: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 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证明:过D作DE′∥BC, 交AC于E′。

故E′和E重合, DE′和DE重合。

∵DE′∥BC, ∴DE∥BC。

例3:如图3所示, 梯形ABCD中, AD∥BC, AD+BC=AB, F是CD的中点。求证:∠DAB的平分线过点F。

分析:只要连接AF, 证明AF平分∠DAB, 或作∠DAB的平分线于DC相交于点F, 证明F是DC的中点即可。

证明:连接AF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梯形ABCD, ∴AD∥BC, ∠D=∠ECF。

又∵∠AFD=∠EFC, DF=CF。∴△ADF≌△ECF, ∠E=∠DAF, AD=CE, 即BE=BC+CE=BC+AD。

又∵AD+BC=AB。∴AB=BE, ∠E=∠BAE, ∠DAF=∠BAE, 即AE平分∠BAD。

又∵AE过F点, ∴∠DAB的平分线过点F。

例4:如图4所示, 在三角形ABC中, M为线段AB的中点, D为AB上的另一点, 连接CD, N为CD的中点, P为BC的中点, 连接MN, Q为MN的中点, 试证明直线PQ平分线段AD。

分析:因为过P、Q两点的直线与AD的交点和AD的中点都唯一存在, 所以题目符合同一原理, 若直接证明, 因关系复杂难以证明, 因此可采用同一法证明, 欲证直线PQ平分AD, 可先取AD的中点为E, 然后证明P、Q、E三点共线即可。

证明:取AD的中点为E, 连接NE、PM、NP。

∵AE=ED, DN=NC。

∴EN∥PM且EN=PM, 四边形PNEM为平行四边形。

连结PE, 因为Q是MN的中点, 所以对角线PE必过Q点, 即P、Q、E三点共线。

∴直接PQ必平分AC。

巧用图形变换思想证明几何题 篇8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如图1,△ABC中,AB=AC,∠BAC=90°,D、E是BC上的点,且∠DAE=45°.试证明:以BD、DE、E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运用轴对称变换进行证明

证法1将△ABD、△ACE分别以AD、AE为对称轴翻折到△AFD、△AF′E.(如图1)

∵∠BAC=90°,∠DAE=45°,AB=AC,

∴∠BAD+∠CAE=45°,

∴ AB、AC翻折后重合于AF.

又∠DFE=∠AFD+∠AFE=∠B+∠C=90°,

∴△DFE是直角三角形.

又DF=BD,EF=EC.

∴BD、DE、E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运用旋转变换进行证明

证法2如图2,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使AB与AC重合,D点落到点F处.连接EF.

∵△ACF≌△ABD,∴ AF=AD,FC=BD.

在△AEF和△AED中,∠EAF=∠EAC

+∠CAF=∠EAC+∠BAD=45°=∠EAD, AF=AD,AE为公共边,∴△AEF≌△AED.

∴EF=DE,于是在△FEC中,∠FCE=∠FCA+∠ACE=45°+45°=90°.

∴△FCE是直角三角形.

∴BD、DE、E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运用平移变换进行证明

例2如图3,梯形ABCD中,AD∥BC,且∠B+∠C

=90°,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EF=■(BC-AD).

证明:将AB沿AE方向平移到EG,将DC沿DE方向平移到EH.(即过E作EG∥AB,EH∥DC,交BC于G、H).

∵AD∥BC,∴四边形ABGE和四边形EHCD都是平行四边形.

∵E是AD中点,∴BG=AE=ED=HC.

∵F是BC中点,∴GF=BF-BG=FC-HC=FH.即F是GH的中点.

∵∠EGH=∠B,∠EHG=∠C,

又∠B+∠C=90°,∴∠EGH+∠EHG=90°,∴△GEH是直角三角形.

∴ EF是直角三角形斜边GH上的中线,∴ EF= GH.

而GH=BC-BG-HC=BC-(AE+ED)=BC-AD.

∴ EF= (BC-AD).

说明:本题也可以对图形作以下平移(如图4):过A作AH∥DC,AG∥EF,交BC于H、G,然后证明AG是Rt△BAH斜边BH上的中线.

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平移变换过程中,保持的是图形的全等,它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初一上册几何证明题 篇9

满意回答

因为AE⊥CF,BD⊥BC

所以∠AFC=90°,∠DBC=90°

又∠ACB=90°,所以∠ACE=∠DBC

因为∠CAE+∠AEC=90°∠ECF+∠AEC=90°

所以∠CAE=∠ECF

又AC=BC

所以△ACE全等于△CBD(ASA)

所以AE=CD

像这类题目,一般用全等较好做些

2.如图所示,已知AD、BC相交于O,∠A=∠D,试说明∠C=∠B.解:

证1:

∠A=∠D=====>AB∥CD=====>∠C=∠B(内错角相等)

证2:

△ABO内角和180=△CDO内角和180

∠A=∠D

∠AOB=∠D0C

∴∠C=∠B

证明:显然有:∠AOB=∠COD(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又∠A=∠D,且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

∴一定有∠C=∠B.3.(1)D是三角形ABC的BC边上的点且CD=AB,角ADB=角BA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求证AC=2AE。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90度,BD是角B的平分线,交AC于D,CE垂直AB于E,交BD于O,过O作FG平行AB,交BC于F,交AC于G。求证CD=GA。

延长AE至F,使AE=EF。BE=ED,对顶角。证明ABE全等于DEF。=》AB=DF,角B=角EDF角ADB=角BAD=》AB=BD,CD=AB=》CD=DF。角ADE=BAD+B=ADB+EDF。AD=AD=》三角形ADF全等于ADC=》AC=AF=2AE。

几何证明中考题 篇10

一、读题

1.读题要细心,有些学生一看到某一题前面部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直接写答案,这种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2.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3.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对于读题这一环节,我们之所以要求这么复杂,是因为在实际证题的过程中,学生找不到证明的思路或方法,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漏掉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或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记错或想当然地添上一些已知条件,而将已知记在心里并能复述出来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二、分析

指导学生用数学方法中的“分析法”,执果索因,一步一步探究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或提问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思考、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对于分析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学生已经上九年级了,证明题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有些学生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个角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有可能是通过证两条边相等,等边对等角得出;或通过证某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什么,是否需要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我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某个角的角平分线,我们就要想到会得到哪两个角相等,或者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会得到哪两条线段相等.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辅助线,是作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的辅助线.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三、书写过程

分析完了,理清思路了.就要根据证明的思路,用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写出证明的过程.

证明过程的书写,其实就是把证明的思路从脑袋中搬到纸张上.这个过程,对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应用要求较高,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任何的“因为、所以”在书写时都要符合公理、定理、推论或与已知条件相吻合,不能无中生有、胡说八道,要有根有据!证明过程书写完毕后,对证明过程的每一步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是防止证明过程出现遗漏的关键.

四、巩固提高

课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再现所学知识,并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新知识的求解证明,进一步掌握求解证明的方法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研究的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读”、“析”、“述”、“练”的教学模式.虽然实践表明:“读、析、述、练”这种几何证明题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证明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数学解题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我校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基于几何画板对一道中考题的探究 篇11

如图1, 在Rt△ABC中, ∠C=90°, AC=6, BC=8, 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过点P作PD∥BC, 交AB于点D, 连接PQ.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 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 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秒 (t≥0) .

(1) 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_____, PD=_____.

(2) 是否存在t的值, 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 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点Q的速度 (匀速运动) , 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 求点Q的速度;

(3) 如图2,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

解析: (1) 由题意, 可直接写出QB=8-2t,

(2) (1) 不存在.在几何画板中画出图3-1, 然后拖动Q点, 可以看出四边形PDBQ不可能为菱形.因为当四边形PDBQ为平行四边形时, PD≠BD, 即方程无解.若改变Q的速度, 使方程有解, 即可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刻为菱形.

∵DP∥BC, △ABC∽△ADP,

即则

∵BQ∥DP, ∴当BQ=DP时, 四边形PDBQ为平行四边形, 即∴当时, BD=6, ∴PD≠BD, ∴四边形PDBQ不能为菱形.

(2) 设Q的速度为x个单位长度, 则BQ=8-2x, 若四边形PDBQ为菱形, 则PD=BQ=BD.当PD=BD时, 当PD=BQ时, .∴当Q点以个单位长度移动时, 四边形PDBQ为菱形.

(3) (几何画板法) 先通过几何画板追踪线段QP的中M, 拖动点P直到停止运动, 点M的运动路径为一线段.以O为原点, 以CA所在直线为轴,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可直接写出M的起点和终点, 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M的路径长.

由图4可知, M0的坐标为 (3, 0) , M1的坐标为 (1, 4) , 再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 篇12

1)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题,通常找到线段所在图形,证明全等

2)隐藏条件:比如特殊图形的性质自己要清楚,有些时候几何题做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利用好 隐藏条件 3)辅助线起到关键作用

4)几何证明步骤:依据—结论—定理 切记勿忽略细微条件 5)遇到面积问题,辅助线通常做高,遇到圆,多为做半径,切线 6)个别题型做辅助线:

通过连结,延长,作垂直,作平行线等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遇到有中点条件时,常常延长中线(即倍长中线),或以中点为旋转中心,使分散的条件汇集起来。

3遇到求边之间的和,差,倍数关系时,通常采用截长补短的方法,求角度之间的关系时,也一样。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四、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 角的和差倍分

1.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思路相同。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七、证明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八、证明两角的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九、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十、证明四点共圆

*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顶点共圆。*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顶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共圆。*5.到顶点距离相等的各点共圆 基本图形的辅助线的画法 1.三角形问题添加辅助线方法

方法1:有关三角形中线的题目,常将中线加倍。含有中点的题目,常常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通过这种方法,把要证的结论恰当的转移,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方法2:含有平分线的题目,常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题中的条件,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方法3:结论是两线段相等的题目常画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或利用关于平分线段的一些定理。

方法4:结论是一条线段与另一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这类题目,常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所谓截长法就是把第三条线段分成两部分,证其中的一部分等于第一条线段,而另一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2.平行四边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法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的两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都具有某些相同性质,所以在添辅助线方法上也有共同之处,目的都是造就线段的平行、垂直,构成三角形的全等、相似,把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常见的三角形、正方形等问题处理,其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举例简解如下:(1)连对角线或平移对角线:

(2)过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3)连接对角线交点与一边中点,或过对角线交点作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线段平行或中位线

(4)连接顶点与对边上一点的线段或延长这条线段,构造三角形相似或等积三角形。

(5)过顶点作对角线的垂线,构成线段平行或三角形全等.3.梯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法

梯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知识的综合,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化归为平行四边形问题或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辅助线的添加成为问题解决的桥梁,梯形中常用到的辅助线有:(1)在梯形内部平移一腰。(2)梯形外平移一腰(3)梯形内平移两腰(4)延长两腰

(5)过梯形上底的两端点向下底作高(6)平移对角线

(7)连接梯形一顶点及一腰的中点。(8)过一腰的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9)作中位线

当然在梯形的有关证明和计算中,添加的辅助线并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通过辅助线这座桥梁,将梯形问题化归为平行四边形问题或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常见的辅助线做法

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

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6、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所谓“倍长中线”,就是加倍延长中线,使所延长部分与中线相等,然后往往需要连接相应的顶点,则对应角对应边都对应相等。常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中线倍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原题已经有中线时用,不太会有自己画中线的时候)。

说简单一点,倍长中线就是指:延长中线,使所延长部分与中线相等,然后往往需要连接相应的顶点,构造全等三角形。

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几何题中一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也是把几何题化难为易的一种思想。截长就是在一条线上截取成两段,补短就是在一条边上延长,使其等于一条所求边

截长:1.过某一点作长边的垂线 2.在长边上截取一条与某一短边相同的线段,再证剩下的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

七年级下几何证明题 篇13

[1] 如图,∵AB∥EF(已知)

∴∠A +=180()∵DE∥BC(已知)

∴∠DEF=()∠ADE=()2.(6分)已知:如图,∠ADE=∠B,∠DEC=115°. 求∠C的度数.

A

D B

F

D

E

第3题

3.已知:如图,AD∥BC,∠D=100°,AC平分∠BCD,B

C

求∠DAC的度数.

4.已知:如图4,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EF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

5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C,∠EOA:∠AOD=1:4,求∠EOB的度数.

D

6(6分)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CD于G,求∠1的度数.7/如图,AB∥CD,AE交CD于点C,DE⊥AE,垂足为E,∠A=37º,求∠D的度数.

8、如图,已知:1=2,D=50,求B的度数。

AE

B

A

G

DC2D F C

00

9/(本题10分)已知:如图,AB∥CD,∠B=40,∠E=30,求∠D的度数

C

F

D

b

B

A

E10、AB//CD,EF⊥AB于点E,EF交CD于点F,已知∠1=60.求∠2的度数.11、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索发现:

如图所示,已知AB∥CD,分别探索下列四个图形中∠P与∠A,∠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AP

B

A

PC

D

B

AC

PBD

AC

P

BD

(1)(2)(3)(4)

如图,AB∥CD,BF∥CE,则∠B与∠C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18.如图,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第17

∠B=70°,∠ACB=50°,求∠EDC和∠BDC的度数.

F

EA

EC

DN

D

A

M

E

M

B

N

A

B

B

C

第18题图

19.如图AB∥CD,∠NCM=90°,∠NCB=30°,CM平分∠BCE,求∠B的大小. 如图5-24,AB⊥BD,CD⊥MN,垂足分别是B、D点,∠FDC=∠EBA.(1)判断CD与AB的位置关系;

(2)BE与DE平行吗?为什么

?

20、如图5-25,∠1+∠2=180°,∠DAE=∠BCF,DA平分∠BDF.(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BC平分∠DBE吗?为什么.

B

A

B

图5-25 如图5-27,已知: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G、H,A=D,1=2,求证:B=C.

如图5-29,已知:AB//CD,求证:B+D+BED=360(至少用三种方法)

23.(6分)如图,EF∥AD,∠1 =∠2,∠BAC = 70°.将求∠AGD的过程填写完整.

因为EF∥AD,所以 ∠2 =. 又因为 ∠1 = ∠2,所以 ∠1 = ∠3.所以AB∥.

所以∠BAC += 180°. 又因为∠BAC = 70°,所以∠AGD =.

24.(6分)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CD于G,求∠1的度数.26.(6分)如图,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0°,∠ACB=50°,求∠EDC和∠BDC的度数.

2B

C

A

D

C A

D

E

BC27、∥BC,AB∥DC,∠1=100º,求∠2,∠3的度数

如图,已知AB、CD、EF相交于点O,AB⊥CD,OG平分∠AOE,∠FOD=28°,求∠COE、∠AOE、∠AOG的度数.

1.如图,AOC与BOC是邻补角,OD、OE分别是AOC与

BOC的平分线,试判断OD与O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1=∠2 求证:a∥b.⑵直线a//b,求证:12.

4、阅读理解并在括号内填注理由:

如图,已知AB∥CD,∠1=∠2,试说明EP∥FQ.证明:∵AB∥CD,∴∠MEB=∠MFD()又∵∠1=∠2,∴∠MEB-∠1=∠MFD-∠2,即 ∠MEP=∠______

∴EP∥_____.()

5、已知DB∥FG∥EC,A是FG上一点,∠ABD=60°,∠ACE=36°,AP平分∠BAC,求:⑴∠BAC的大小;⑵∠PAG的大小

上一篇:销售人员培训的意义下一篇: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