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前言(精选8篇)
我校始建于1929年,学校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现有教学班5个,学生92人,教职员工13名,其中高级教师8人。学校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办学宗旨,树立“以环境影响人、以文化熏陶人、以精神激励人”的办学思路,加强学校管理,力争实现“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家园,学生成长的乐园,家长满意的校园”的办学目标。
我校不断深化课改内涵,扩展课程空间,将课改相关内容汇聚成了具有浓郁学校特色的活动,呼唤知识生命态,彰显学生主体位,讲究方法灵活性,拓展课堂时空度,生发无尽的情趣与魅力,丰盈着生命教育的内涵。
当缕缕生命关爱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房,润物无声的教育变得是那样细致动人、绚丽多姿:“我阅读,我成长”品味爱的芬芳,呈现亲和人文;“我运动,我健康”,展示青春风采,激发生命潜能;“我交流,我收获”,拓展知识视野,内化生命感悟;“我行动,我成长”,张扬多姿个性,描绘亮丽色彩„„
校园内外处处昭示着鲜活的人文亮点,展示着无穷的生命张力,舞动着生命的自信与精彩。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内涵丰富, 是高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惯常的学习行为模式、学习观念形态和学习价值目标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从宏观维度看, 高职院校学习是在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发展的, 深受到我国传统学习文化和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理念的影响。从微观维度看, 它与高职院校特定学习范式相对应, 是高职院校学习的观念系统、规则系统和物质系统的总和。其中表层的物质系统为学习的组织过程提供环境、资源、设施保障;中层的规则系统制定学习的目标、策略、评价及考核;里层的观念系统主要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动机、学习理念、学习价值观等部分, 构成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核心层。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指出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提出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制度的引导下, 逐步建立起了新的教学模式。诸如学习的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的创建等实体性因素, 在教育改革中得到重视,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 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先进教学模式没有能够转化成被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的观念形态,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实践行为。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现状令人担忧:功利主义的学习文化盛行, 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在价值的认可;被动接受型学习文化对主体生成的束缚, 制约着学生主动对学习的规划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个体型学习文化影响了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展开, 新的学习方式难于推进。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固然有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圈子以及办学模式普教化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 学习文化的意向性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玛萨 (Marshall, H.H.) 在《重新界定学生学习:教育变革的根基》一书中竭力倡导对学习的理解是教育变革的出发点与根基。 对学习的理解蕴涵着一定的学习文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而上”的部分, 是包括学习心理、学习观念等意识形式层的文化部分。目前, 学习文化的深层因素一直为表层因素所遮蔽, 不被理性的自觉目光所关注, 变革中的表层结构没有得到深层观念结构的有力支持。因此, 对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整理和完善十分必要, 只有在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 “深层文化结构”形成一致和融合的基础上, 只有在新理念被深层文化结构吸收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教育变革才能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二、高职院校学习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供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继承的精神成果较少
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认为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置身于我国传统文化其间, 受到我国学习活动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传统学习文化具有“重道轻器”的特征, 《易经》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都是把道德看成是做人的根体, 将术器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 对技能技艺学习鄙薄轻视。科举制产生后, 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应科举、取功名、得官职成为学习的核心价值, 理所当然地轻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 工商异类被视为旁门左道, 科技发明则往往被看做 “奇技淫巧”。传统的泛道德主义的文化框架, 严重限制了人们经验分析、思辨综合能力的发展 , 使技术学习精神缺乏植根的土壤。直至今日, 传统文化造成的对技术学习的轻视, 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被边缘化的状况, 还没有得到彻底消除。
(二) 现代极端的功利思想、侵蚀着学生的思想, 扭曲了学习行为
我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 市场经济的重大历史成就之一在于促进了主体的形成, 但同时也带来了主体的困惑, 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价值观念, 如个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已经渗透进学校的各个层面, 是否“有用”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文凭和知识被过分强调其交易价值, 出现学习功利化、择业功利化、社会交往功利化的现象。很多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而忽视一些基础知识的功用, 轻文重理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追求“有用”的功利主义可能会使得学习行为与社会现实需要联系更加紧密, 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但价值理性弱势, 功利主义不断扩张, 不仅使学生缺少了学习探究精神的原动力, 而且侵蚀着学生的学习意识, 扭曲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习倦怠现象并不少见, 对学生长远发展来说, 影响极为负面。
(三) 课程文化与传统学习文化的冲突, 造成很多学生出现了文化不适应现象
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学日本、学美国、学苏联, 再到今天学习以德国为主的双元制的历史, 当我们在充分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 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学习经验引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时, 发现新的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念和学习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来源于西方课程理念与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具有同构性, 西方职业技术学习的背后有着现代工业文明深层文化精神的强有力支撑, 其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它们相互一致 , 构成了以理性至上、人性至善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 从而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人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1]。理性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学习中, 表现出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实证务实、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律、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这种对学生的主体性释放要求较高的西方课程文化, 与我国传统的诸如尊师重礼、经世重教、重集体主义精神等东方式学习文化产生冲突,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了强烈的文化冲击 , 使学生处于认知不协调、 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
三、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创新之路:在文化交融中寻找方向
(一)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方向
学习文化涉及文化和学习两种要素, 这两个要素的理论发展都值得我们关注。目前, 无论是文化理论资源还是现代学习理论, 他们共同关注的都是 “人的健全与完整”。文化批判理论从历史的维度质疑传统文化模式对人成为自由自觉的知识主体的阻滞, 从现实的维度质疑工具理性将人成为手段, 而不再是目的。而现代学习理论精彩纷呈, 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出现个体主义和文化主义的整合趋势;现代知识观在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的片面性之上提出知识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促进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教育哲学指出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文化批判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 这是我们深刻理解高职院校学习文化价值意义的基础。建立在这样的理论认识上,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无论处在怎样的文化冲突环境中, 都能牢牢地把握住基本方向: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学生, 主角是学生, 学习文化的本体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精神品质的塑造上, 体现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技术精神的统一上, 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发展的文化支持上。
(二) 以技术文化为核心
面对后现代文化对技术理性的质疑, 很多学者在蜂拥而至的批判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衣俊卿教授、黄俊伟教授、赵建军教授等学者都认识到, 与西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兴起对人文主义的挤压不同, 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状况使得“技术理性” 从来不足以与人文精神相抗衡, 中国不真实地存在“工程教育对人文精神的排斥和压抑”的问题, 相反, 由于工程教育理念落后, 使学生未经历真正的“技术理性”启蒙, 导致其理性内涵大量流失而生成的“非理性”文化思维模式, 并呼吁当前的中国需要大力弘扬、推进技术理性。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对高职院校而言, 必须警惕“盲目崇尚后现代观点”的教育价值趋向,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重心, 应着力纠正 “重学轻术”的普教化的学习倾向, 形成自己的学习文化风格和特色。柴福洪等人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谱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技术文化范畴。”[2]我们认同这种观点, 技术文化是技术学习和实践者所认同的诸如技术精神、价值观念以及技术实践的传统、风格和道德等, 传承技术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以技术文化为核心, 一方面有引导学生养成注重功用、追求效益的实践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精神和技术素养的意义;另一方面以技术文化所蕴涵的技术理性精神所倡导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创造性、批判精神是对学生被动学习行为、缺乏自律性和创新精神的消解, 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 以传统学习文化为根基
对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学习文化重构的基础, 虽然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可供职业技术教育继承的精神成果较少, 但传统学习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对学习意义深刻体悟的内涵, 比如对学习者的勤奋努力品质的培养, 对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的赞赏, 对求道求仁学习目标的追求, 以及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勇气与魄力等等, 这些积极因素成为东方式的学习模式的核心观念, 直至今日在中国学生的学习中还起着关键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昌忠教授在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时看到 “以‘后现代性’为背景, 一方面更能灼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缺失‘现代性’;另一方面又欣然发现, 以‘后现代性’去打量, 它们却别有建设性, 颇多积极因素和成分”[3]。哲学研究员涂成林认为:“在现时代, 鉴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 我们已不大可能通过贬抑技术、否定技术理性来获得人文价值的回归, 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思维方式, 或许可以为我们破解技术理性的发展困境提供某种文化超越和重构的历史机遇。”[4]学者的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高职院校以传统学习文化为根基, 不仅在于它是我们吸收西方先进学习文化的路径依赖, 还在于我国传统学习文化中学习与人生境界的相沟通, 呈现出一个价值论的维度, 我们在高举技术理性的旗帜时, 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价值底蕴, 有助于我们对从关注技术的工具属性转向关注技术的人文属性, 为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以学习文化的新趋势为参照
学习文化的发展有两种趋势值得关注:一个伴随着终生学习理念而出现的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另一个是伴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而出现的企业学习文化的发展。这两种趋势体现了学习文化的视野向社会学习活动的扩展, 反映了学习文化的时代特性。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最初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 使“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被广为传播。伴随着这两个概念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后, 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掀起了新学习文化塑造热潮, 吴教授的新学习文化理论给予我们思考学习文化一个宏观视角, 他指出 “在迈向学习社会与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文化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学校本身除了应发展出能顺应社会变迁的学习文化之外, 亦应透过教育与学习的影响力, 促进整体社会的新学习文化发展”[5]。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中提出:“学习文化”是建立和保持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内能开展终身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与培训, 并在充满新鲜活力的敬业精神中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6]。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作为正在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应该形成怎样的文化内涵与终身学习文化彼此交融且互为增长, 从而形成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核心精神, 并成为促进整体社会学习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福睿斯特提出的, 这一概念随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的出版而广为流传, 并形成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世界性潮流。目前, 许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同时认识到学习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思考着企业建设怎样的学习文化, 才能使人才驱动程序与职业发展模式和绩效管理相结合, 以达到最高的商业价值, 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 学习文化研究的领域从微观扩展到宏观, 它关注的不仅是个体的学习, 还有团队、整个组织、社会的学习。用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培训的学习文化能否与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对接融合, 或是将这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学习文化移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土壤上, 抑或是如彼得·圣吉所提倡的对学校组织模式进行学习化改造, 这些都是在建设高职学习文化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定位[J].哲学动态, 1995, (2) :4-7.
[2]柴福洪, 柳遂文.行动导向:“技术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16-18.
[3]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1328123.html.
[4]涂成林.技术理性的批判维度及其超越[J].学习与探索, 2007, (6) :29-36.
[5]吴明烈.新学习文化的塑造与发展:终身学习取向[J].教育研究集刊, 2003, (49) :127-15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创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04-03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伴随着学校发展历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高职院校这一特定区域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为内涵,通过长期继承和发展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及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进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提供人才支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使学生获得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一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职业性”为出发点,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蕴涵行业元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专门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校园文化必须蕴涵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精神,尤其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反映行业的元素,体现行业的优势。校园文化深深扎根于行业的沃土之中,方能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融合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其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历来强调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路子,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是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突出企业的文化特征与要素。例如,高职院校的人文景点、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宣传文化载体等方面的建设都体现着职业的氛围和企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四)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实现其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主流文化精髓,发挥其服务的辐射功能,使其保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当。高职院校既属于高等院校,也属于职业院校。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既有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又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大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缺乏整体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服务。
(二)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明显不足。一是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内涵建设;二是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三是认为校园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存在,无须再进行重点建设;四是仅将校园文化视做管理的手段,偏重其导向、约束的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偏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脱节。
(三)校企文化彼此疏离。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业精神等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能力、轻素质”的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注重引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能进行深度地融合,致使学生缺乏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四)校园文化行业特色欠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教学的职业定向与技能的主导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某一行业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但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行业现实相脱离,专业建设与行业理念不相符,追求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不能反映行业的需求,致使行业特色不明显。
(五)地域文化元素缺失。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服务区域社会的功能。然而,与区域主流文化结合不够密切是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区域主流文化相背离。比如,专业设置不从当地产业实际出发,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从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需求出发,没有体现区域特色;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由于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发展过程相脱节,与当地文化相脱离,因此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明显,校园文化生命力不强。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路径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道路,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必须突出其自身的教育特色,体现职业特点,彰显行业特色,反映地域特色。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endprint
(一)健全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对优秀的校园文化起着承载的作用。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质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陶冶、激励、约束和凝聚的功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可以通过物质文化体现出来。
1.教学设施体现职业特点。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反映企业行业文化特色,对教学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在完善和提升教学设施的同时,按企业、行业实践场所的要求建设教学设施,使教学活动仿佛在真实的企业、行业环境中进行,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雕塑、条幅、网站等载体宣传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及校训校规等,张贴著名企业家、成功校友等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行业文化的熏陶。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应加大对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途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园区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然景观蕴涵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校园自然环境除了按照教育的共性要求来建设外,还应将企业、行业文化与融入其中,创设“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环境。
4.学校标志物反映企业、行业文化。在学校办公用品、宣传制品、教学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等物品设计上,要凸显企业、行业文化的特点,反映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对师生员工起到陶冶、凝聚、激励和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充实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传统、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及价值体系的结晶。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是决定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因素。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服务这一目标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熏陶、引导和培养的作用。
1.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凡成功办学的高职院校,它们都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2.锤炼内涵丰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成员共同接受的主流文化的凝聚,它的形成是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现实,经历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学校精神对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所成功学校的校训、校旗、校歌,都寓意着该校的学校精神,其团学活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无不体现着该校的学校精神。
(三)创设制度文化。在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教学做合一”的管理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高职人才培养工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同时,将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制度建设规划中,建立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行性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学生管理新模式,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建立健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素质教育制度、实习就业管理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四)强化行为文化。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行为文化。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社会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点,将其内化到校园文化中,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1.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按照“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确定学生的行为。高职校园文化服务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按“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修炼其职业道德,并融合到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中。在技能培养方面,结合专业实际,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任务驱动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敬业”、“耐劳”、“合作”的精神。
2.在教师行为模式方面,按照“导航人”的行为模式来规范教师的行为。通过“学校精神”塑造师魂,通过“名师建设”培养师德,通过“精品课程”提高“师能”。一所成功的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高职教师除具备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所需的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治学风范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战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的能力。同时,高职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领路人。
3.在校企合作、行校合作行为模式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必须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通过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发课程,构建凸显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建立仿真的实习实训教学环境,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五)增强行业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建立“立足行业,凸显职业,培养内行”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以培养师生的“行业情绪”和“行业价值取向”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为自身持续长久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保持强大的动力和竞争力。
1.在专业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职业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文化相融合,在知识、技能学习中渗透行业文化,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融入行业文化,使学生在行业文化氛围中素质得以提升,职业能力得以发展。endprint
2. 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营造行业氛围。实习实训教育环境尽量模拟行业实际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文化宣传,增加行业文化的积淀。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及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职业、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境中深受行业职业文化的陶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缩短毕业生就业的不适应期。
3.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如何,关系到其职业人格与职业精神的品质。实践表明,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和人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特色凸显的校园文化要求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约束其言行。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行业讲座、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初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以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影响学生,以职业人格和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的发展不断地与职业生涯相一致,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六)嵌入地域特色文化。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一方面,区域社会发展可以借助当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产业结构等方面来设置专业结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汲取当地文化的精华,实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中。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融入企业特色文化。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建设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员工是否具备企业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企业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营造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并以此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2.在课程建设引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教材编写方面,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和教学内容里;在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人员授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论坛等形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以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3.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与企业各有优势,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发挥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赢”。可以在订单培养、技术合作、产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环境,实现校企文化对学生的双重熏陶,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从健全物质文化、充实精神文化、创设制度文化、强化行为文化、增强行业特色文化等方面创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程良权.学校制度文化的特征及其育人效应[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6)
[3]邓党雄,等.校园文化建设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4]詹姆斯·H 罗宾斯.敬业[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
[5]杨思范,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精神[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黄必超(1972-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注重学生社团的引导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关部门或社团的指导老师应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培训活动。有意识传达社团理念、明确社团目的,开发、培养社团干部的沟通协助、策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激发集体凝聚力和团结力。有计划的帮助社团成员在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兴趣爱好得到培养的同时,协调和平衡好学业与社团工作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为日后顺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奠定长远的基础。
高校布衣
为了真实的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具体现状,我们对##6所高职院校的1750名在校学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内容分为三类:校园文化认知调查、校园文化作用调查、校园文化期望调查,在调查最后我们还征求了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今后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议和要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50份,回收问卷14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85%。
1、学院校园文化现状调查
(1)对“校园文化”这一现象的认识
对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师生对于校园文化认知的现状。在问及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还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这四个选项时,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25%左右的人认为是“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10%左右的认为是指“第二课堂”,20%左右的认为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不难看出,占绝对多数的人对于校园文化本身的理解并非停留在浅层次上,他们看到了校园文化更为本质的内涵和特征所在,在他们看来,举办校园文化并非仅仅就是多举办些校园文化活动,搞活第二课堂,规范师生行为,而是要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最终形成校园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问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理解时,有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包涵了“校园建筑外观和环境设施”、“校园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校园整体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全部三项内容,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还是相当全面的,能够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概念内涵。当问及这三项中哪一项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时,回答依次占到了10%、10%、80%。这种选择与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2)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理解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此点我们专门调查了高职院校师生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认知和作用的理解。当问及作为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多大时,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只有3.5%左右的人认为“不是很重要”,这说明占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充满了期待。我们将“你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设计成如下四个选择项:“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学习氛围”,回答依次占到了16%、20%、42%、22%,这一结果反映了他们对于高职教育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还是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的的认识还是较为清晰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接受高职教育还是有着明确的自我目标认识和自觉的成才期望。
我们非常关注当前高职生的自我认同度。调查显示,在踏进高职院校校园后,就自我认同度而言,“感觉一般”的占到绝大多数,比例接近70%,只有不到3%的被调查者“觉得非常自豪”,但也有6%左右的人选择“无法自豪、甚至自卑”。实际上,现代高职学生的校园自我认同度离不开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自身对于高职教育的理性认知。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看待和评价还是“较为正常”的,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社会还是“比较看不起高职教育”的;同样有超过半数的人自己“还能正常看待”高职教育,也有16%左右的人自称“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社会整体评价氛围确实制约了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进入校园之后正逐步树立对于高职教育的信心。
(3)对高职院校环境设施和校园景观设计的意见
景观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问及调查者对于自己所在高职院校校园建筑和环境设施总的评价时,21%的人认为“很有特色”,24%的认为“较有特色”,46%的认为“一般化”,其余的认为“没有什么特色”。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最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的独特性”,而“最薄弱的环节”则是“雕塑太少”、“绿化太少”等等。当问及“您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院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总的方向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近42%的人选择认为应“不断增强高职特色氛围”,而只有25%和27%左右的人分别认为应
“努力建成绿化环保型院校”和“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从此点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还是能够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出发来看待和确定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
(4)对学院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看法
校园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运作体现了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当问及“您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院各项学生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总的评价如何”时,近45%的人认为“一般化”,近35%的认为“比较完善”。调查显示,68%左右的被调查者在评价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实施成效时,认为现行制度还是在“有些方面形成约束力”的。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及“您认为哪一项学生管理制度最可行、最成熟和最完善”时,在所列举的近十项管理制度中,“学生入党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依次排在了前三位;而同样问及“哪一项学生管理制度最欠可行,也最有待完善和成熟”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生刷卡制度”、“学生晨跑制度”和“学生晚自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深刻的感觉到,高职院校院各项管理制度尤其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而这些深层次问题往往又与我们的管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5)对高职院校院校园整体精神和价值导向的评价
校园文化在观念层面表现为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氛围。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院师生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神的理解,我们首先设计相关选项调查他们对于所在高职学院历史和性质的具体认知状况。调查显示,只有4.3%的被调查者是“很了解” 所在高职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沿革的,而超过半数的人只是“略有所知”,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很不了解,但很想了解”。
现代高职院校只有以独具特色的职业理念和职业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凝聚成体现学院整体风貌的校园精神。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师生成员尽管对于这一校园精神充满期待,但无论是从他们对学院历史的了解还是对学院的现实认知来看,大多数人都未能真正受到学院良好职业氛围的熏陶,尤其是具有自身学院特色的职业价值导向的熏陶。一方面,客观上与这些高职院校升格不久,各项建设正处在规划初期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主观上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相联系,因而我们相关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大,效果自然不够明显。所以当我们最后问及“您认为所在高职学院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已经形成”时,有三分之
一的人认为“尚未形成”,而60%的人只是认为“略具雏形”,这种选择还是相对客观的。
2、对校园文化建设认知特点分析
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以一、二年级为主。他们进校的时间虽不长,但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关心,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直截了当的通过答卷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这里可以归纳出他们的一些认知特点。
(1)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本质的理解及其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的认同是比较准确的,说明这项建设已引起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40%的学生选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的表述项,而25%的学生认为是“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和10%的则指“第三课堂”的选项就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长远作用是理解和认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关系的认知也是客观的,这就为高职院校今后深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他们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建设重点的理解是比较确切的;但学生自我认同度却不高,需要在增强他们信心上下功夫。有4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仅3.5%的人为“不是很重要”,两者比例为100:8,说明学生认识相当统一。有4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这与国家.社会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基本相符合,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重本科、轻高职;重学历、轻能力等消极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对高职教育“感觉一般”,仅有不到3%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这种心理状态和自我感觉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遏制他们积极投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特长适应度和前景教育,帮他们树立爱学校、爱专业等方面的正确观念和靠自身努力成才的观念。
(3)他们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景观设计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在制度文化方面,尤其是涉及自己的行为规范,往往认为院方管理过严、过细,希望少一些制度化的约束。他们迫切希望和期待高职院校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略具雏形”是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校园精神现状所作出的评价选项,这是客观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求新、求实、求真的健康追
中国,不仅是火药的故乡,而且也是炮的故乡。“炮”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近代中国因为闭关自守、政治腐败,武器发展也很缓慢,甚至在帝国主义列强 “船坚炮利” 的淫威下饱受欺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主权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炮兵不断发展壮大。
人民炮兵的奠基人就是朱瑞将军。
朱瑞将军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用大炮摧毁反动,荡涤黑暗。他用自己全部心血,在多难的中国,培养出一支人民自己的炮兵队伍,使长期以来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工农子弟兵,开始有了正规的,有着近代装备的集团式炮兵大军。
炮兵的诞生,加快了解放的进程,减少了我军的伤亡。毛泽东主席这样称赞炮兵:“没有炮兵,便没有胜利!”朱德总司令说:“炮兵为建军骨干”。
这里共展出了各种珍贵的炮和炮兵照片100多张。通过这些照片、文字,详尽地介绍了我国自先秦到清末炮兵兵器发展和演变的情况,以及现代和当代我国炮兵武器发展的历史进程,记录了人民炮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结束语
我们创建这个炮文化展览室,是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炮兵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当代国防事业的发展,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我们想通过这个特殊的方式纪念我们的老校友——炮兵之父朱瑞将军。
泱泱中华、多灾多难!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先烈的英灵提醒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梁启超激励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相信,这个展览会让大家更多了解人民炮兵艰难的创业史,更加关注我们的国防事业。
关键词: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台湾高职院校多为技术性教育, 其中主要分为专科院校、技术院校、科技大学、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四类。技术院校和科技大学属于本科的高职教育。据相关部门统计了解,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在100所以上, 另外,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私立高校占了极大的比重, 在专科中私立高校也是多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成功有目共睹, 它是以台湾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的, 也是为了培养更多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技术人才。在这些高职院校中所具有的校园文化也是具有差异性的。
一、台湾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台湾校园文化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很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部分, 甚至拓展至厕所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熏陶下, 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其一种自觉维护和谐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1.细致入微的厕所文化
在台湾职业院校中, 其中一些职业院校的厕所配备、设计也是从“以人为本”为理念进行设计的。在厕所内配备擦手纸、烘干机、洗手液、洗手台等基本设施外, 蹲厕内还设有平台, 可让使用者放手机等随身物品、侧壁有挂钩、扶手等。最让人觉得贴心的设计是在厕所间内还设置了报警器, 若使用者在厕所内遇到特殊情况便可通过报警器, 在三分钟内便会有人到厕所帮助使用者。贴心、细致、周到的设计让人莫名有一种感动, 从设计中所散发出的人性化,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 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为他人着想, 与人方便。
2.贴心服务的图书馆大楼
大部分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中设置了自动借、还书系统,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服务。另外, 配备紫外线杀菌机, 在图书馆的门口提供了简单的各项设施使用指南, 让读者在图书馆中感到十分的温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指导老师提供服务, 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向学科教师请教,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图书馆的楼梯都设置了护栏、扶手、提示等, 每一处都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条件较好的图书馆还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小房间, 一些研究小组可共同查阅资料, 研究、讨论等等, 为学生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放式的办公环境
在台湾的职业院校中, 教职工的办公环境设计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般办公综合大楼为开放式的办公系统, 各个部门都清晰的规划, 常规的师生办公流程都可直接的了解到。若要办理某一事物, 只需要在一间房间内便可以完成所有的流程, 极大的简化了各项办公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二、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大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着眼于大局, 从小入微, 一点一滴的做起, 并将这些做法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度。
1.建设“以人为本”的细节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没有将建设的重点落实在细节部分, 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局上的建设和拓展, 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就在于小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在校园建设中, 人们很难将厕所与其联系在一起, 认为这是一件可以不用考虑的小事情, 但是厕所环境的清洁度、舒适度却是文明的一种标志, 是否真正的将校园文明之风落实学生内心的体现。厕所文化成为被人们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与厕所文化相类似的盲区也有很多。从建设校园厕所文化做起, 完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等, 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与职业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将教育与职业融为一体也是必然的, 同时这也是成功职业教育的标志之一。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职业性, 高职教育中实训课程占到了教学课时可很大一部分。实训室是学生经常进入的区域, 强化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职业环境中, 以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在实训室建设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到社会。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文素质的发展规律进行, 从细节做起, 从点滴做起。以“人文关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感染, 从细节建设、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入手, 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的学习、生活都处于人文关怀中, 全方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台湾职业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23-27.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以及校园基础设施。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制度文化就是规范高职院校各种行为与学习的规则制度,它具有强制性。高職院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软环境,也就是学校的文化渊源(学校校风、学校人文文化)层面精神,本文所讲的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地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突出校园特色文化,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文化。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发展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差等导致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与综合类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软件、硬件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主要表现在:
1.1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系统化程度不足 总体上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能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方面程度明显不足,偶有提及,却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思维。而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会不自觉地借鉴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并逐渐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翻版。为了实现由特色文化指导学校发展,脱离照抄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轨道,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1.2 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 由于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久,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文化内涵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少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内涵定位模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脱节;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促进具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持续性,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传承;三是高职文化活动开展内容没有创新,其活动内容都是模仿或者直接照搬综合类高校的文化活动。
1.3 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是很高 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甚至出现了曲解现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或者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同样类型的活动在社团等学生组织中重复开展,缺乏统一调度。虽然高职院校不同系院都会组织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但是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存在重复现象,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在理念上没有目的,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不相干。
这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缺少文化底蕴,文化指导和创新意识不足,定位不稳、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找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认真总结提炼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措施,用以指导校园文化活动长期、有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越发严重。
2.1 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具有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技术,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地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而开展校园文化只能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不过就是玩玩乐乐,是课余生活的调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考试,学生只重视成绩,逐渐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热情和兴趣。
2.2 客观实践上的原因 客观实践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社会实践具体运作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校园文化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他们内在的特色文化内涵不足,而高职院校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造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相关设施不完善,使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品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的运作由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合作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属于软文化,许多高职院校对其管理只是依靠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及学生会等工作,其势必会存在一些高层次文化的构建,因为没有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再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约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以及人才成长环境的制度的竞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高职院校需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特色,制定出校园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其指导下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促教功能,才能增强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实力。
第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校园环境。但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取舍、区分好坏,缺少正确的认识,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国外的一些媒体经常会发布一些攻击我国、我党的反面言论,这些消极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制约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3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强化学校的教育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理念。首先文化建设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目的。任何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目的而开展,教育目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也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学风文化建设。学风是反映整个学校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习的整体学习、生活氛围,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环境氛围;最后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让学生理解文化建设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3.2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培养特点 高职院校往往依托行业办学,其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职业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相关行业文化、相关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相关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道德要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促进大学生的技能发展、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例如,建设类高职院校可以多开展与建设技术、方式有关的活动竞技比赛,提高学生对相关比赛内容的关注,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组成部分,它对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对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汤溶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韩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的启示[D].扬州大学,2009.
[2]邓文华.高职教育视域下特色校园文化培育的思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1).
[3]彭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学周刊,2013(0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JGZXS1260)成果之一。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前言】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05-24
高职院校11-08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06-01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11-01
高职高专院校学风问题探析06-20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