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精选7篇)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篇1

一、公民道德建设部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本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方针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4.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社会公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四)家庭美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篇2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1.小学“健康与道德科”教学内容

“健康与道德科”的课程总目标为:实践生活规范与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伦理观念,涵养基本品德,培养高尚情操;培养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础;树立尊重人性和生命的观念,丰富道德及健康生活;增进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负责的行为与态度。基于此,“健康与道德科”的教材内容分为健康与道德两个方面。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有10个类别,主要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及在消费上作明智抉择的观念等。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仁爱、正义、礼节、勤俭等德目内容。

2.初中“公民与道德科”教学内容

在初中教育中,主要是在内容的广泛性和实践性上强调对人格、人性的培养,并付诸实践。“公民与道德科”教材以公民道德为经,以公民知识为纬,包括教育、社会、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公民与道德科”在生活条规中规定了12个德目、60个实践条目,同时在每一学年中又规定了具体实践条目及其训练主旨。这一规定的基本精神是使中学阶段的学生得到具体明确而切合实际生活情境的行为准则,使道德教育贯彻于实际的行为实践。

3.高中“公民科”教学内容

在高中教育中,主要是强调纲目的广泛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科”的教学范围广泛,包括心理、教育、道德等,采取知识讲授与辅导同时进行的方式加以实施,并将公民生活融于讲授和辅导中(如右上表)。同初中一样,台湾地区的高中在生活条规中规定了12个德目,每一德目都规定了6个实践条目,这些都是高中学生生活修养的必修课。

二、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的传递与弘扬

我国台湾地区奉行以儒家为主体的伦理价值观教育,推行儒家伦理,弘扬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台湾地区各类学校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固有道德的旗帜”下,始终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合二为一。

在我国台湾地区,民族精神被历来视为“发扬民族固有德性的道德教育”,这里的固有德性是指“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四维”,即礼、义、廉、耻;认为中国历代的兴与亡,都与四维八德密切联系,四维八德发扬光大,则繁荣兴盛,反之亦然。因此,将维系民族文化、弘扬固有伦理道德、促进四维八德内化为中小学生日常的行为,是台湾地区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思想和意志体现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教材中,尤以小学、初中为典型。据统计,小学的《生活与伦理》教材,就引用了15个我国历代名人的美德故事,作为当今学生效法的榜样,例如抗日英雄罗福星为国捐躯的故事等。初中的《公民与道德》教材,引用《论语》《礼记》《孟子》《说文解字》等文句就有几十处之多。从字里行间,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对传统思想的理念和方法加以改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初中第一册《怎样认识共通校训与遵守校规》一课中,把礼、义、廉、耻四维作为各级学校的共通校训和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准则。在解释四维时,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学生的实际,他们作出了新的补充。“礼”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规规矩矩的纪律;“义”就是正正当当的行为、无私的牺牲;“廉”就是明晰的辨识、实实在在的节约;“耻”就是切切实实的觉悟、轰轰烈烈的奋斗。由此可见,四维已被赋予了符合学生现代生活的内容。又如,初中第二册《孝心与孝行》一课中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孝道,“孝心”千古不变,但“孝行”,即孝的实践方式要变,于是课文根据年龄不同,提出了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三个时期的孝行。

2.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台湾公民道德教育按照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构建目标和内容,因而就其整个道德教育来看,具有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特点。台湾地区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不仅依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划分为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而且每一学段目标依年级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内容设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至一般。

小学道德教育以“指导儿童学习起居规律、社交礼仪及日常生活必需之优良习惯,以奠定良好行为之基础;培养儿童孝亲敬长、善友乐群及待人接物必需持有之正常态度,以发扬民族固有之美德;发展儿童伦理观念、善良品格及健全必需之高尚情操,以激发爱国精神;指导儿童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观念,充实知能,改善行为,成为堂堂正正的公民”为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亲情观。它围绕着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和每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格而展开。

初中道德教育以“指导学生修己善群、立身处世、互助合作、济人利物的伦理规范,以养成现代公民的道德观念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标,主要培养公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

高中教材进一步将初中阶段那种初始的理性认识加以深化、升华,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高中的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应有的修养、智能与价值观念,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使其获得整体的认识,并力求其实践;探讨道德文化的梗概,并进而求其融合,注重爱国精神和优良文化的弘扬”为目标,重在理性和知悟。

从青少年道德教育教材的整个体系来看,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层次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整个道德教育内容丰富有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此外,台湾公民道德教育还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强化按内容的内在逻辑来设计课程,遵循从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至阶级道德,再到民族道德和人类道德这一逻辑顺序。

3.知行合一,重视行为规范的训练与养成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还要求不断实践,反复演练,形成习惯,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表现。为实现这一要求,公民德育教材中创设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教材里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如通过群体活动让学生体会和认知修身克己、推己乐群、积善助他等群己关系规范,理解群己关系道理,同时,建立日常监督、检查评比等管理措施,营造授课育人、演练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格局。小学《生活与伦理》教材的实践活动,表现在每一章正文之后有大量的调查、访问、观察、报告、讨论、角色扮演、经验分享、反省等实践环节;初中《公民与道德》教材的实践活动,表现在每册都编写“生活规范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会议示范、邀约讲演、旅行、参观、短剧表演、模拟表演好人好事、主题讨论等;高中《公民》教材的实践活动,表现在每周均安排四次“公民活动”,主要形式有演讲、参观讨论、模拟表演、设计方案、论文比赛等。这些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可直接模仿和操作,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小学第六册《爷爷的百宝库——节俭》这一课,正文前就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爱惜物品?我有哪些节俭的行为?正文后安排了角色扮演,由学生参照课本内容表演。接着是“经验分享”四道题:①在刚才的表演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②如果再表演一次,你希望表演哪一个角色?为什么?③你对这位爷爷的行为有什么看法?④节俭和吝啬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紧接着是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劳技教师规定作业,要交一件木雕作品。小华拿到材料后,却遇到了难题,如果用电动雕刻刀雕刻,速度快而且省力气,但电动雕刻刀一套要600元。如果买手刻刀,只要80元,但雕刻的时间较长。电动雕刻刀比较省时,手刻刀比较省钱,各有优缺点。如果你是小华,你该怎么办?为什么?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篇3

道德自主  述评  道德主体性发展  道德体验  道德实践教育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形式的教育。从教育的空间看,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形式看,既包括道德环境教育,即指某种言与行的道德环境的塑造作用,以及道德实践中的体验与感知,也包括道德的说教或灌输,以及非灌输式的道德价值判断的认知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其最终形成必定依赖于个体对特定道德环境与道德教育环境的偶然的或主动的建构。所以,道德自主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理论上有诸多的探索,实践上更是丰富多彩。

一、学校“道德自主”的不同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虽然道德自主这一概念经常在文献中得到运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也还不够清晰,学者们多倾向于把它作为含义清楚的概念,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学者们更主要是在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维度上使用“道德自主”,似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言而喻。关于“道德自主”,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的,比如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强调道德自主人格培养,更多的则是探讨道德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道德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教育等。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如下几个维度。

1.把道德自主作为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如,邓惠明的硕士论文《“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提出了“主体——发展”式道德教育模式[1]。所谓“主体”,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道德创生能力的个体。所谓“发展”,是指道德个体不仅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既能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按社会要求发展与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满足完善自身人格与德性发展的需求。当然,道德自主可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建构水平,即增强个体的道德适应性和主动性,但是否可以提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道德自主的内容是否仅仅包含道德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践行能力及构建能力的要素提升,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从道德自主人格角度研究道德自主

蒋红斌提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问题。[2]他认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德主体是自由的、自主的,因而也是自为的。而自由的道德选择,则必须是根植于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充分体现道德个体主体性的、自主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外设的“选择游戏”。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实践形态在当代表现为主体选择性道德人格,其构成成分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

3.作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自主

道德自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是一种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3]。万美容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概括为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4]。

4.关于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方法的研究

道德自主教育方法主要有:道德两难问题法,增强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移情法,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辨认、情感体验与道德敏感力、理解能力;社会行动法,指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与训练,增加他们对道德生活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参加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与道德践行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领会社会道德价值,组织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与感悟,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1]。

二、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各类学校举办了多种活动。其中,开展道德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道德自主选择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必定是在生活实践中的活动。所以,从传统道德说教的弊病中,人们很快发现道德教育必须走向实践。张华比较早地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主体参入式回归,用“交互主体观”统摄道德教育过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8]。从实践看,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加强道德实践教育。专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比如义工活动、同伴互助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红领巾活动、文明小交警活动等,有的甚至超越了道德教育的范畴,比如安全教育等。很多学校还开发出系列的道德实践教育校本课程,应当说,道德实践教育越来越生活化,更多地包涵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孝敬父母这样的道德情感问题都纳入到道德实践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学校道德实践教育还主要限于专题的实践活动,课堂内的道德实践教育被严重忽略,因为课堂教学还主要是知识传授,没有走向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2.增强道德体验

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很多学者提出从说教走向道德体验教育。道德体验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潮流,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刘惊铎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观点,认为可以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从而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13]。而冯建军则提出另一个概念,即道德学习[14],虽然道德学习也强调情境创设与道德体验,但道德学习的概念可能更能表达道德建构的内涵。从实践上看,道德体验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和样态,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道德体验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丰富,涵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采取的形式则主要是通过角色的模拟和表演,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体验。但学生在角色模拟和表演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演讲或辩论,而没有很好地走入情境,或者说没有真正地呈现为一种心理上的体验;即使有体验,也不深刻,更多地是一种既定思路下的简单对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所以,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形态,而且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情境设置形式化、联系生活的简单化、教育主体的虚化等[15]。但更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些。道德体验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在课堂,因此,道德体验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

3.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国内最早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是陶西平的一篇关于德育实效的论文,文章对道德选择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强调不是简单地去灌输某种道德观念或准则,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判断和检验,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从实践来看,学校对道德灌输的低效性已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自主判断和选择教育。同时,学生道德选择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这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道德尊重的教育,让学生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中获得道德自主的体验。李耀臻的博士论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方式[5]。他把道德选择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允许选择——道德选择教育的先导,尊重主体——道德选择教育的本质,提升能力——道德选择教育的核心,完善人格——道德选择教育的归宿,并提出了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形式,即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得以提升和完善,从而做到德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人的自由。更多的研究则主要是围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在批判传统道德价值的专断与道德教育的价值服从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分析现代道德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增强道德认知,提供道德价值分析,回归生活世界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等。比如,薛文平认为,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正确选择和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6]。道德选择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辨与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一点,西方德育模式早有研究和实践,并总结出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推理、选择和反省等理性能力为根本目标和惟一任务的主知型道德教育模式[7]。但是,如何重视道德认知深度,促进学生道德辨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个重要的研究任务和实践任务。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存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没有足够的道德辨别能力,对道德词汇的理解就是肤浅的,从而难以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追求善的初衷也会被引上歧途[7]。除此之外,这些研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道德选择教育真的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另一个就是道德选择教育的背景问题。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是道德价值的多元才有必要推进道德选择教育。也正因为如此,道德选择教育便成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其实,道德选择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道德更主要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可能的生活的选择,即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可能生活的选择问题的教育。

三、有效开展学校道德自主教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道德自主需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和实践交往中的生活世界;加强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经验的主动建构;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教会学生道德选择。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实践上也需要更有效的探索和行动。

1.进一步明确“道德自主”的内涵

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道德自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强调学会道德选择,自主建构道德关系,自主践行道德等。这种表达似乎形成了“道德自主”的三个维度,但能否构成还需要研究。现在的问题首先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道德自主”的本意。或者说,“道德自主”的核心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推敲。道德选择或许是道德自主的重要体现,但问题是,道德选择只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选择,而实际生活中由于道德生活的极其复杂,个体选择何种道德生活或与他者的何种道德关系并非是由认知完全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况且,即便理性上可以做出认知的选择,实际行动则未必按理性认知行事,即知未必行。所以,道德判断与相应的认知选择不过是道德自主行动的前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践行道德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道德自主”不应定位于简单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上,而应定位于:在日常生活世界和道德实践中自主理解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意义,进而通达道德世界,建构出自己的道德关系世界,并可能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行动。这里,自主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道德自主一定是在实践交往的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是在相互的关系建构中形成的。这就表明,自主一定不是绝对的自主,而是受到他者世界的先行的关系构造的制约。在他者关系的制约中,个体必然受到既定道德关系框架的限定,但人仍然是自由的,需要在相互关系中做出自身的选择,可能是一种经验的选择。所以,道德自主并非是绝对的自由自觉的选择和建构,而是指不受到某种特定的道德指令的强制,做出自我的道德建构。

2.关于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

道德总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选择也必然是可能生活的选择;德育回归生活和人本,是主体性道德的必然要求,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和旨归应当是实现生活的更美好,那么,道德选择教育真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道德选择的前提既可能是出现道德两难和冲突,也可能是道德生活出现多种可能而不简单地是对与错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道德生活有多种可能,那么,人究竟选择何种更适合自身的道德生活则不简单地是一个道德认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道德选择教育究竟教什么还需探讨。道德选择更主要的是个体建构自身道德意义与世界的问题,即自己如何与他者相处的关系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就不仅仅是提供道德价值分析的问题,而可能更应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建构。

同时,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道德认知教育或价值教育,往往通过道德案例开展教育,但由于道德案例或道德故事无法完整再现道德实践;并且由于道德实践生活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道德认知无法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提供准确的指导。道德实践总是存在特定的情境与经验建构,道德认知是否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则存在诸多的偶然性。为此,道德选择教育应当是通过道德案例或故事,不断地接近道德事实,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通达。只有达到足够的理解,才能实现个体有效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3.“自主践行道德”这个概念尚需进一步厘定

显然,个体并不必然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道德行动受到具体的情境、经验与情感的约束。个体根据特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必然自主地践行相应的道德。理性的认知与实践之间并不相等,只有当理性的认知成为一种信条才可能产生持续的道德一致行动。自主践行不应当是一种道德的自律或修养行为,而应当是自主地在交往实践中或主体间实践的道德建构行动。自主践行道德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从事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应把它理解为在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社会和世界处理好关系。这种相互的道德关系建构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式的建构。

4.道德实践教育的空间限制问题

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世界,无疑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则是实践中的难题。通常的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往往是采取专题道德实践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专题道德教育则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完成道德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况且,专题教育的主题往往单一,无法体现和再现人的道德生活的全部。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和生活化,成为单向的传授式教学,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好。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但认知仍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往互动机制,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也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

参考文献

[1]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2).

[3] 张玉茹.论试主体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4]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党建.2001(10).

[5]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服从与灌输到自主与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5).

[7] 许瑞芳、杨华欣.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8]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9]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10]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2002(5).

[11] 丁晓东.走向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5.5.

[12] 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2).

[14]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教育评论,2002(2).

[15] 赵杰.对道德体验教学的反思.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周宏斌(1966-),男,山西大同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督学。]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篇4

公民伦理也许是公民道德概念的更适合的形式,因为我们用这个词指称的必定是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间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何谓公民伦理?是否可以说,公民伦理就是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可以相互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即每个人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儒家伦理传统对于公民伦理的发展有何种影响:是与它根本冲突,还是既有冲突又有某种助益,抑或是――由于它把一个人同家人等等的关系与同陌生人的关系看作是根本同质的――从根本上解决并取消了公民伦理的问题?

作为说明这些问题的起点,我以为需要首先确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角色与作为公民的政治社会角色之间有何种关系。人们都会同意,一个人的种种日常生活的角色是他/她生来就自然地承担着的:一般地,一个人先是一个儿子/女儿,进而是一个男人/女人,一个丈夫/妻子,最后又可能是一个父亲/母亲;此外,他/她还可能是一个兄弟/姐妹,一个朋友、同事或邻居,等等。这些角色在一个人身上彼此交叠,其中每一种角色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都确定着他/她的一种特别的身份。这些关系发生根源上的这种自然性质向来在法律中受到尊重,所以在东方与西方都普遍地被视为伦理的关系。这种自然性质一则在于这些关系是基于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二则在于它们包含着生命过程中自然的抚育与互助关系。由于这些关系而结成的是最为自然的生活共同体,其成员享有最多的共同生活,并且由于这种共同生活而具有最密切的感情联系。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公民地位以及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关系则是通过社会的法律体系确定的。在一个法律的社会,家庭的成员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与作为公民的关系。不过在家庭中,由血缘关系确定的相互关系是基本的关系。法律总是首先肯定这些关系,并把这些关系所产生的自然义务变为法律。尽管与家庭财产的析分和继承密切相关的事务也是立法的对象,但是立法总是朝着巩固正常的家庭关系的方向,并且使法律的干预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一旦家庭成员之间作为公民的关系成为第一位的关系,这通常表明家庭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实际解体,这时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只能依照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来解决。

公民关系的自然基础,是由兄弟关系引申与扩展的同邦人关系。在古代城市国家,同邦人也像家族的关系那样是一种感情的关系。但是由于它远不及家族关系的感情那样强烈,公民的关系从它在古代社会产生起就是一种建立于法律基础上的关系。近代以来,随着个人主体地位的提升和民族国家的共同生活日渐发达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平等自由的形式,同邦人的感情成为被抽象了的对陌生人的关系,稀薄得几不存在,公民间的关系更是渐渐成了无感情的政治与法律。所以公民是一个人在一法律的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是一个法律的政治社会同其他社会相互分隔的界限。在今天的多数国家,一个人仅因出生而具有的国籍便使得他在法律上具有公民的资格。

交往关系在这两个水平上会显示很大区别。伦理的关系都是个别的、独特的关系。在每种关系中,关系对象都是一个同我们处于特殊关系中的单数的他者。每种关系都与其他关系不同:父子关系同母子关系不同,同兄弟/姐妹关系更不同。每种关系中这一方同另一方的关系也与另一方同这一方的关系不同,例如父亲同子女的关系与子女同父亲的关系不同,每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要求的也相互不同。同时,每种伦理的关系都是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直接的关系,并且要求个别的、直接的相互回应。由于这些性质,人们常常把这种交往关系视为私人事务。法律对于这类事务的干预必须小心地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仅当一方的合法利益违反意愿地受到另一方的非法侵害时,法律才能作出必要干预。另一方面,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关系则是一般的无差别的关系。在公共生活中,典型的交往关系是一个人同陌生人的关系:他/她面对的是同他/她没有感情关系、不具有直接的个别的相互回应性、因而对他/她而言没有差别的陌生人。所谓没有差别,是说他/她同这一个陌生人的关系和同那一个陌生人的关系没有差别。这种无差别性,使一个具体的交往对象失去个别性而显现为无差别的对象整体,即一般的、复数的他者。(参见廖申白、孙春晨主编,第82-83页)

公民道德建设计划 篇5

第十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方案今年三月是自治区第十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结合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配合教育办开展的相关活动,掀起我校学雷锋活动新高潮,学校德育大队部决定将3月份确定为全校“弘扬雷锋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月。现就有关活动方案拟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要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突出“热爱祖国 建设美好伊宁”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各种与师生自身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掀起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的新高潮。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为建设新岳池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

二、活动时间

2009年3月1日至3月31日。

三、活动内容

(一)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文明礼仪的宣传。

(二)搞好舆论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召开学雷锋动员大会,并且组建学雷锋志愿者小队,掀起“学雷锋、见行动”的热潮。

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道德实践活动

今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要坚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道德实践活动。同时,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深入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养成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主要活动安排

1、积极开展“德育十个一”活动。

2、各班以礼仪常规教育、孝敬父母教育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他们应该做到的,哪些他们不应该去做。

3、三月五号开展《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做文明的新人。

4、利用“三.八”妇女节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给妈妈(奶奶、外婆)一封信,帮她们做一件事,送她们一份礼物,给她们打个电话,学唱会一首感恩的歌。

5、每个班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堂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办一期黑板报;办一份手抄报。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尊重父母和长辈。

6、开展 “讲文明、重礼仪”活动成果展示。通过说、唱、跳、三句半、唱歌、跳舞、知识问答、快板等形式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改变他们的思想。

7、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等社会实践活动。

六、活动热点

热点一:开展“知雷锋学雷锋”五个一活动

☆作一次国旗下讲话,倡议全体队员向雷锋同志学习。

☆各中队开展一节学习雷锋事迹的主题班会,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

☆各中队出一期以“知雷锋学雷锋”为主题的黑板报,发扬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每位队员学会唱一首学习雷锋精神的歌曲,歌颂雷锋以服务人民为荣的无私精神。

☆学雷锋做一件好事,传承雷锋精神。

热点二:开展“寸草报春晖”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发起阶段:由大队委员会向全体队员宣读开展感恩活动的倡议书。

1、开展活动阶段:

一、了解妈妈,为妈妈建立小档案(包括年龄、生日、爱好、优点、最大的愿望„„)了解妈妈的工作情况。二感悟母爱,以日记形式记载妈妈为我们付出的情况,体会妈妈养育我们的辛苦。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三、自我反思,利用班会、队会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为妈妈、为长辈做过些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今后打算怎样做以及了解“及时行孝”的深刻含义。

四、真情交流,给妈妈写一封感恩的信,或自己创编一首亲情诗送给妈妈。让妈妈感受到寸草懂得回报春晖的欣慰之情。

2、总结、延伸阶段:各中队及时收集典型材料,通过队讯及广播进行宣传,让感恩之心化为一种责任,激励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学好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伊宁市二十三小学

德育处

公民道德建设 篇6

贯彻落实中心思想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之际,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2001年9月20日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激发了人民群众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同时还看到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这种状况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经过抗击非典斗争的严峻考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更加迫切,公民道德建设面临十分有利的机遇。当前,公民道德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赖以振兴和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举世瞩目的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谱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奏响了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嘹亮凯歌,使伟大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得到锤炼和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采取具体措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向抗击非典斗争英雄模范学习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建设、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成功经验。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巩固抗击非典斗争成果,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通过治理城乡环境,革除社会陋习,搞好卫生防疫,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构筑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使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生活更加健康文明。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下决心遏制工程建设、商贸餐饮、医药卫生、电信通讯、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击制假售假、欺诈经营、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千方百计帮助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在全国城乡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三、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

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在辖区范围内利用广场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社区黑板报、宣传栏做好大力宣传,讴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思想品德为己任,努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道德和新时期良好道德风貌的文艺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图片展览、文体表演以及健康民俗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道德宣传教育,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既要保持声势、又要力求实效,既要注重集中宣传、又要加强日常工作,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多用群众的新鲜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宣传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四、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准则,是把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纲要》提出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对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标准和已有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干部、职工、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要重视修订完善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娱乐服务场所的行为准则。完善具体行为准则,既要突出贯彻《纲要》的共性,又要体现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特点;既要体现道德建设的要求,又要同有关法律法规相统一。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行为准则易记、易懂、易行,易于监督。要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各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单位,都要带头做好具体行为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并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遵守,努力践行。

五、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各类创建活动,都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评选标准。要形成监督机制,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作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对各种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与正在全党全国蓬勃兴起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结合起来。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各机关工作人员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广大群众作出表率。积极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使道德建设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实践相协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同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合力。

典型示范引导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篇7

可亲可学,关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

新人新事是时代的产物,惟有在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人新事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在选树新人新事时,泰州努力做到围绕中心选树新人新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选树新人新事,选树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新事,选树继承传统美德的新人新事,使新人新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群众中蕴藏的好思想、好品德、好做法,犹如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是引导群众自我教育的生动范例和宝贵资源。13年来,泰州选树了20多年如一日,甘做“连心桥上连心人”的信访局长张云泉;选树了用一生履行了战友“生命之约”的刘绍安;选树了倾情帮助重病女孩的“法官妈妈”陈燕萍;选树了10多年如一日,主动公布电话号码,对群众有求必应的邮政职工何健忠;选树了带领乡亲艰苦奋斗,以53年的生命历程践行党的宗旨的村支部书记沈正彬;选树了面对500万元中奖彩票不动心的诚信市民汪东奇;选树了恪守家庭美德,面对生命垂危的丈夫,19年不离不弃的好军嫂李兰英……。选树的新人新事中,既有自强不息、岗位建功的先锋,也有一诺千金、诚信做人的善行,而更多的则是或扶危济贫、或见义勇为、或助人为乐、或尊老爱幼、或拾金不昧,于平凡之处显真情、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凡人善举”。这一批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既是社会各界群众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实践。

13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为全市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褒誉。群众身边的新人新事不断推出,在全市唱响了文明与进步的时代主旋律,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对于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章有序,创新新人新事的选树模式

推荐、评选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的全过程,是一次生动的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过程:通过各地各单位的积极推荐,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挖掘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树立了群众身边亲切、亲近的道德楷模,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以道德的力量感染人,让群众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动力。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的评选,对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先进、弘扬先进、争当先进,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载体。

目前,泰州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经过以下程序:由各单位和群众推荐,市有关部门组织评选小组对推荐的新人新事进行初评,选出候选对象20人(事);在市各新闻媒体上同时公布新人新事候选者的简要事迹,接受群众投票评选;综合群众投票结果,经评选小组评议,报文明委审定,确定10名当选者和10名提名奖获得者。这种由群众投票评选的方式,既增加了评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也更容易吸引广大群众到评选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即弘扬正气、教育群众和凝聚民心。

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定之后,市文明委命名表彰。紧接着还要开展一系列的后续活动:在市各新闻媒体对新人新事逐个进行专题报道和跟踪报道,召开新人新事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入村镇、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巡回宣讲等。

传递文明,放大新人新事的示范效应

贯穿新人新事评选全过程,泰州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报道,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宣传有声、有影、有文字。一是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刊播新人新事的先进事迹、追踪评选过程、报道社会反响等,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乡村等各个方面,图文并茂,进行新人新事专题集中宣传;二是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中国泰州网、泰州网、泰州新闻网、互联星空·泰州网等开辟新人新事专栏报道评选工作,泰州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通过发送手机公益短信等方式,拓宽新人新事宣传载体;三是重视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创作以张云泉事迹为题材的淮剧《信访局长》、拍摄以刘绍安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片和电影《生命之约》、创作歌曲《连心桥上的连心人》等,让新人新事在舞台上鲜活起来,让群众在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评选期间,全市各地、各部门还将刊有新人新事事迹的报纸放置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商场、广场和有关重点单位的宣传橱窗、阅报栏,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

在集中各类资源、形成环境氛围的基础上,泰州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更多的新人,带动全社会都来做好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交流、座谈研讨他们的先进事迹,积极参与爱心志愿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文明行业(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开心宝贝、博爱万人捐、慈善一日捐等“学习新人新事、倡导文明新风”系列活动。市卫生系统开展了“学习新人新事,争当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活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组成医疗组、博士团深入边远农村、社区街道,为百姓送医送药。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384名民警每人每天节省1元钱,建立“一滴水爱心基金”,滚动资助1名贫困家庭学生。随着系列学习活动的深入,泰州还涌现了一批关爱贫困学生、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关怀鳏寡老人生活的“爱心奶奶”群体,他们积极开展爱心毛衣义卖、关爱留守孩子、六月圆梦行动、暖冬行动等,从开始的为孤儿捐衣赠物拓展到邻里互助,从参与网吧管理拓展到协助治安等社会各个领域,从爱心奶奶扩展到爱心爷爷、爱心叔叔、爱心哥哥、爱心姐姐等众多人群。现在,广大市民自觉做好事的多了,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多了,大家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传递文明、播撒爱心。

13年来,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牢牢把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主旨,为全市人民树立了一座正义、良知、良心的道德丰碑。新人新事的评选,是泰州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贵探索与实践,它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采取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润物无声,使群众在主动参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道德情操,提升了思想境界,从而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动力之源。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上一篇:余杭区建设工程渣土下一篇:司法所所长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