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陋室铭教学设计(共10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1

文/刘艳红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营造美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被白居易称作“诗豪”。猜一猜,他是谁呢?对,他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古今绝唱之作《陋室铭》,先听老师讲一讲《陋室铭》背后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在门前,一时轰动朝野。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一起去触摸刘禹锡卓尔不凡的灵魂!

解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能结合注释1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吗?对,“陋室”就是简陋的屋子。那么“铭”呢?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如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墓志铭。

2.同学们了解这位才高八斗的诗人刘禹锡吗?看一下刘禹锡的名片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请同学们补充笔记,感知,读准读畅、疏通文意

(一)读准字音和节奏: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音和不会停顿的句子。

2.听读:下面听老师范读,拿起笔给自己不会读的字标上字音,不会停顿的句子标上节奏。

3.投影:这篇文章多押韵,请同学们看看本文韵脚。

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4.学生看课件提示再读: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连读两遍。

5.无提示再读,老师把提示删除,再请同学们读一读,反复读,直到流畅为止。二读:读畅。下面我们就来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二)疏通文意:

1.翻译课文:方法:一是结合课下注释;二是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温馨提示:(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把重要注释圈画标记出来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学生自己翻译课文:把重要注释圈画标记出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3.疏通文意:好,我们一起来翻译课文,看看你的翻译跟老师一致吗?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圈画重点注释,并记下老师补充的重点知识。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有名

(注释2--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了。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神异

(注释3--形容词“神异”)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馨是古今异义词

馨(古义:能散布很远的香气,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这是文章的第一层,请做好标记。

(4)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到”;入:用为动词,“映入”)

(5)与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平民。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补充互文知识“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战士们从军多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6)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重点词: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7)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重点词: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补充知识: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古今异义(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

这是文章的第二层,请做好标记。

(8)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屋舍。

(补充: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杨子云:西

是文章的第二层,请做好标记。

(8)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屋舍。

(补充: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杨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9)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陋之有是倒装句,应为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学生独立翻译全文: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然后订正答案。

5.检查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考考自己:看下列词语能迅速说出词语意思吗?

鸿

素琴

案牍

6.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1)一词多义(1个

一个虚词“之”)

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也是倒装句

(2)古今异义(2个古今异义词

“馨”“形”)

惟吾德馨。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

(3)词类活用(6个词类活用:名、灵、上、入、乱、劳)

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神异”)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入:用为动词,“映入”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品析文章(读情、读境)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吧。

投影:

(一)走进“陋室”

1.走进陋室,找出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再往里走,走进陋室细看,请你想象一下,这是一间怎样的陋室?

(1)这是一间简单而朴素的陋室。连心爱的古琴都不加装饰,屋子肯定也是朴素的!

(2)这是一间高雅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生活多么高雅!

(3)这是一间弥漫着书香气息的陋室。室主人手阅佛经,多有书香气息啊!

(4)这是一间安静的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打扰,此陋室多么安静啊!

(5)这是一间热闹的陋室。谈笑有鸿儒嘛!来陋室的人可都是大学者啊,他们的谈笑让陋室变得热闹啦!

(二)走进“室主人”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室主人的日常生活一探究竟吧。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1.写室主人品德高尚,点明主旨,统领全篇的句子:_____,______。

2.写室主人生活情趣(日常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室主人交友高雅的句子:______,______。

4.运用古代贤人类比突出室主人品德高尚的句子:______,______

5.引用孔子名言,点明主题,以反问作结的句子:______。

交流明确:

(1)写室主人品德高尚,点明主旨统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己的品德美好,可以让陋室蓬荜生辉)

(2)写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读书、弹琴,多么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3)写室主人交友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高雅之士,谈笑风生,多么快乐啊。)

(4)用贤人作类比突出室主人品德高尚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潜台词:我也是像诸葛亮、杨子云一样这样的大家啊)

(5)引用孔子名言以反问作结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这是反问句。他这样写是用反问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补充一下:《论语﹒子罕》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原来“何陋之有”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省略。结尾为什么引用孔子的名句呢。因为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刘禹锡引用孔子名句,一是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二是对自己的勉励,希望自己也可以建功立业。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有力的点明了主题,作者故意略去前半部分,以此结住全文,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又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三)主题探究

通过上面的文意解读,你能看出作者借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交流: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情趣、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原来刘禹锡借陋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用陋室来表明他的情怀,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对,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链接生活

同学们,现在流行穿越,如果刘禹锡先生穿越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那么他会在朋友圈发哪些图片,配上哪些文字?

交流:

(1)他会发山水图片,再发一个陋室图片,三张图片。配上的文字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比喻起兴,由山水仙龙入题。山水喻指陋室,仙龙喻指德馨。这种写法在古诗文中叫做“比兴”,这样写的好处是,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以后我们学《诗经》或者其他古诗词,还

08:49

者其他古诗词,还会学到这种手法。

(2)他还会发诸葛亮的草庐图,扬子云的玄亭图,在他们之上再叠加一幅自己的陋室图。配上的文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与篇首的“惟吾德馨”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他会发陋室和他自己悠然自乐的照片。配的文字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老师追问一句: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呢?

虽然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但是只要我们能守住心灵,追求自己的乐趣,刻苦学习,内心充实,就能做自己的主人。

(五)三读:读情读境

总结一下:

概括:第一层:以山水比喻起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概括:第二层:具体描述陋室不陋的原因,环境美、交往雅、生活趣,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

概括: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引古人之言,反问点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读此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指导诵读全文,1.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2.开头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美感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语气读最后两句。

拓展延伸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2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 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 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 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册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 (重点篇目八篇) , 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 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使其获得成就感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编排在河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 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 (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有谈人生道义的《鱼, 我所欲也》, 有谈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问题的《舜发于畎亩之中》, 以及写学习感受的两首诗《观书有感》和《论诗》。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重音。感受古今中外名人的人格魅力, 注重自身人格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本文属于托物言志的名篇, 它立意鲜明, 格调高雅, 句式整齐, 对仗工巧, 骈散结合, 音韵和谐, 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 久为传诵。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君子之风。文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 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四、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篇幅短小, 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因而应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因此应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即:

1.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正音、释词, 理解全文内容, 在多形式诵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志趣的。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教师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 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 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 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 便多方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 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 他又令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南门调至北门, 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 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情景, 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 又和书丞商量, 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 连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 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 立在门前, 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 哑口无言。

(二)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1. 与作者相识。

学生口头介绍搜集到的刘禹锡个人资料, 互相补充, 教师出示课件适当补充完善。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 (772-842) , 唐代诗人, 哲学家。字梦得, 号宾客, 洛阳人。有“诗豪”之美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 多次被贬。有《刘宾客集》, 我们学过他的诗《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本篇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任上写的。

2.解题。

学生口头介绍搜集到的文体资料, 教师出示课件适当补充。

“铭”, 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形式短小, 文字简洁、押韵, 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 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 朗读背诵, 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示范, 背诵全文,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 请学生给老师挑刺 (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 , 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 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注意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馨调名灵

丝竹劳形白丁鸿儒

2.听录音, 学生小声跟读并划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后交流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学生反复朗读。

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 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感受“铭”这种文体特有的语言美, 而且句式的特色也很明显, 大量运用了对偶句, 读来朗朗上口。 (结合幻灯片体会)

4. 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 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

(这个环节用10分钟, 因为课前学生已经预习, 因此学生可以自己解决, 能按要求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还可读出“铭”这种文体特有的语言美。教师可结合幻灯片适时点拨。)

(四) 学生翻译, 互助合作。

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 要求学生一对一, 一人读一人译, 互相帮助指正, 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背过实词意义。在此基础上, 翻译下面重点句子: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探究一: (1) 刘禹锡所居之室可能是一种什么状况? (学生发挥想象加以描绘) (限时4分钟)

(2) 题为“陋室”, 读完课文后, 你认为他的居室到底陋不陋?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 (各抒己见)

【陋室不陋“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探究二: (3) 文章开头先写“山、水”, 有何作用?属什么写法? (先品读, 再讨论) (限时5分钟)

【以山、水作类比, 引出陋室, 点明文章主旨。用了以虚陈实的写法】

(4)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说明作者的品德高尚, 不是鄙野粗俗之人, 而是有着高雅情操的人。请找出文中具体体现“唯吾德馨”的语句。 (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

【直接表现: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交往风雅—“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板书:环境幽雅、交往风雅、情趣高雅)

间接表现:用仙、龙、诸葛庐、子云亭类比】

探究三: (5) 文中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是何目的? (自己思考后同桌讨论交流) (限时6分钟)

【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 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6) 参照注释, 想一想“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 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紧扣“唯吾德馨”】

探究四: (7)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认识。 (限时3分钟)

【乐观、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8) 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你对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独特感受?

【本文作者不仅仅写陋室, 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 因此本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

(六) 思维拓展。

试着给自己的教室、宿舍或家取一个雅致的名字。 (各抒己见)

(七) 归纳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学了本文之后, 在做人方面、内容上或写作上, 大家有何收获?

1. 学生总结。

甲:无论在何时, 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 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乙:本文句式整齐、精美, 读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 很好的突出“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和高洁的情操。

丙: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加上类比、对偶、反问等修辞的运用, 都值得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借鉴。

2. 教师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 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 课堂检测。

(1、2题课上必做, 限时4分钟;3、4题课下选做)

1. 按原文填空:

(1) 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2) 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3) 描写室中高雅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 请写出本文中的两个骈句和一个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 阅读下面两篇学生习作, 比较其高下优劣 (内容、思想、心态方面) :

甲《教室铭》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斯是教室, 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形。自习说闲话, 讲课不愿听。心里说, 混张文凭。

乙《雏凤鸣》

事不畏难, 拼搏则赢。心不畏劳, 思索则灵。吾乃笨鸟, 常自警醒。书中有真味, 求学撮其精。谈笑增风彩, 登攀长豪情。尚须广涉猎, 多品评。无分数之压力, 无题海之劳形。雏凤展翅鸣, 长天风雨晴。放眼看, 前程万里。

4. 写一句自我激励、鞭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仿写一篇“铭文”抒发自己的志向。 (书面作业)

(九) 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陋室铭》教学“三读” 篇3

一、读出骈文之美

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第一,多为对偶句,要读出节奏美。对偶句两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对,停顿稍短,要读得音断气连,重音突出。第二,讲究押韵,要读出音乐美。文章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全文押韵的字为“名、灵、馨、青、经、形、亭”,每句读完,有一种旋律的回环之美;偶句之间平仄相对,起伏变化,要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第三,用词凝练,读出画面美。骈文讲究炼字,辞藻华丽,言简意丰,读时要想象其画面,才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象碧绿的青苔长满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窗帘之景,朗读就会有一种喜悦之情;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时,想象作者弹琴读书时自在的生活场景,朗读就会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情。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注重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理清词义。

二、读出作者之情

通过第一步的美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层层深入,抛出“三问”。一问: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评价房子陋与不陋的关键不是看房子本身,而是看房子里面所住的人,文章的关键句子“惟吾德馨”点明了房子不陋的原因。二问:何以见得房子主人“德馨”?主人身居幽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且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一见“德馨”;与主人交往的都是儒雅之人,没有俗人,二见“德馨”;主人在室内弹琴、读经书,都是优雅之事,三见“德馨”。三问:主人写“陋室铭”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向学生介绍“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可见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文章开头以“仙”和“龙”的自喻以及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可见作者有诸葛、子云之志趣和抱负,作者实际上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的傲岸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摇头晃脑地读,读出作者心中之情。

三、读出个人之悟

进一步启发学生,读出了别人的感情还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疑问、感悟,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一要对文本有所“悟”:文中动词很有表现力,如“上”、“入”等,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写出了景物的生机;文中修辞多样,如对偶增添了句子的美感、比喻表现作者不俗的志趣、引用增强表现力、反问加强了语气;文章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运用起兴的手法,描写室内生活时用到正反对比等等。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有思才有疑,在这样的“悟”中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二要对作者有所“悟”。你怎样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呢?允许学生多元的评价。可能有学生谈到他受到挫折仍然达观的精神,身处窘境仍然不灭心中的抱负,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也可能有学生对他对“白丁”的鄙视态度进行批判,对他安贫乐道的思想有所否定。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写作的背景,链接曾经学习的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最后要求学生在背诵声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和深长韵味。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4

[课 题] 《陋室铭》

[授课学校 大寨中学

[授 课 人] 胡代媛

教材分析: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精神引入

二、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是受贬而来的,便多方刁难他,就安排刘禹锡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 刘禹锡随遇而安,不以为意, 反而根据住地景观, 借景言志, 作一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策知县见状, 做贼心虚, 大为光火, 立即将刘禹锡迁移到另一地方, 并且将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 山清水秀, 岸柳婆娑。身临此境, 刘禹锡怡然自乐,挥毫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在这里坚持读书写作。策知县闻讯后, 更加恼羞成怒, 一不做二不休, 他又专门找到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倚的斗室将桀骜不驯的刘禹锡打发到简陋小房中居住。半年光景, 刘禹锡三迁其家。受此折腾, 刘禹锡怒不可遏,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遂奋笔疾书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华章: 《陋室铭》。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三、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四、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主人生活情趣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

总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愿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对偶 拟人

衬托 对仗

虚实 对比

引古贤居

类比 暗含

引经 据典 引 陋室 描环境 夸朋友 话生活 扣陋室 立志向 表态度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学情分析: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学习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句,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

1、文房四宝

2、玉麒麟

3、虎皮太师椅

4、锦衣玉食

5、未加装饰的琴

6、官府的公文

7、佛经

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___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6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篇7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 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 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 陋室的孤陋与否, 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 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 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 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他们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 远离庸俗, 远离公门, 既像得道隐士, 又像凡夫俗子, 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 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 通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描写, 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体现了“陋室不陋, 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 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 从不与白丁做伴, 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 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 最后引孔子话作结, 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 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 引入主题, 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 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 深处着笔, 大费周折, 极度渲染, 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 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 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 见贤思齐, 终生践行, 处变不惊, 处危不屈, 坚守节操, 荣辱从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 引出自己的陋室, 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 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 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 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 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 “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 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 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 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 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 本身并无过分之处, 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 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 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 又是“兴”, 言山、水引出陋室, 言仙、龙引出德馨, 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 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 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三迁”逼出《陋室铭》 篇8

刘禹锡祖籍河南洛阳,出生于浙江嘉兴。也许是得益于中原文明和江南文化的双重润泽,他自小就聪慧过人,出口成章,且素怀鸿鹄之志。命运之神,似乎对他也格外垂青。从19岁开始游学帝都长安,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跟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才短短三年就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一路平步青云踏上了仕途。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刘禹锡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十九年,即被封监察御史,官居三品。然而,正像古圣先贤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命运之神不可能让刘禹锡一生都这么顺畅安乐,飞黄腾达。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刘禹锡也不由分说地被革职,并一股脑儿被贬往和州(今安徽和县)。虽然,跟同时代的韩愈先生一样,刘禹锡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但他毕竟曾是中央大员,如今即使遭贬来地方任副职,按规定也应住在州衙门里,该拥有三间三厦的房子。可惜,“德艺双馨”的刘禹锡,在和州受管的策知事偏偏是个势利小人,对刘禹锡甚是藐视,且百般刁难。

策知事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外,茅屋三间,面江而居。虽身居茅屋,但面对浩浩长江,刘禹锡非但没半点抱怨,反而诗兴大发,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每天,他一边观赏大江风光,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悠闲地看书写作,修炼青云之志。策知事见状,心里极不是滋味,遂将刘禹锡从城南门外搬迁到城北郊野,住房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想:看你这厮还乐呵不乐呵?哼!住房虽然小了,离城更远了,也无法观赏江景了,但这儿有条德胜河,河水潺潺,岸边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别有一番乡情野趣。刘禹锡很是满足,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策知事得知后,气更不打一处来。他心想:你刘禹锡不是喜欢大江小河吗?老子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连风景都看不着!于是,他又把刘禹锡折腾到一处更荒凉的地方,住房也缩减到了一小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一椅。不料,刘禹锡住进后,环顾四壁,竟不嫌其寒酸、简陋,反而,笑逐颜开,谈笑风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之际,他研墨挥毫,提笔写下了81字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恐怕那位势利狗官策知事到死都没活明白,自己的小肚雞肠“三迁”刘禹锡,非但没把他逼出个好歹,反而逼出了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成就了他的万世美名。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9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

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根据大家问题及答案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

陋室

上一篇:银行业务量考核办法下一篇:描写心情激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