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教案(共9篇)
徐志摩
导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是指哪五岳?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关于“泰山”的成语或俗语:泰山北斗、稳如泰山、泰山鸿毛……
*描写“泰山”的诗句: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李白《游泰山》
2、上节课我们随着现当代作家刘白羽在飞机上看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今天哪,我们再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去泰山上看日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泰戈尔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赏析徐志摩富有诗意的写景词、句。(重难点)
检查预习:饱饫(yù)无餍(yàn)醒豁(huò)厚毳(cuì)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驰骋(chěng)四隅(yú)浮礁(jiāo)海句力士(gōu)横亘(gèn)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泰戈尔: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写作背景:《小说月报》约稿;游泰山归来;
作为泰戈尔即将来华的颂词。解题:《泰山日出》标题给大家什么信息?
“日出”点明本文所要描绘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上看,本文所要描述的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的景象。
解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本文的层次。
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教师小结:写“云海”有日出前的云海奇观和日出时的云海美景,“日出前的云海奇观”使诗人生发了奇异的幻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由“日出时的云海美景”,诗人又写到了“日出的景色”,最后诗人对日出后的景象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由此我们看,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刘白羽对日出的描写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因此本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所见-云海
所想-巨人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重点突破1:①请找出文章中具体对云海描写的语段 ②齐读之后分析两处描写的不同
明确:
1、9段。(明确:第1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第9段主要写动态之美,一个“活”不仅将云海拟人化,还概括了云海的动态。)文本解读:带着下列问题,请大家速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齐读】(第10自然段)
2、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用“海句力士”来太阳比喻太阳,用“雀屏”来比喻太阳放射的光芒,“纯焰的圆颅”比喻太阳,“一探再探”、“跃”、“翻登”等拟人的修辞,使太阳显得俏皮可爱,赋予了太阳一种生命的动感、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同时还用了“起……起……用力,用力”写出了太阳升起时努力、追求。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第二课时:
1、赏析徐志摩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的语句
2、反复朗读课文,根据时代背景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文本解读: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请大家找出并分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优美的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句子。(学生讨论并分析)【个别读并分析】
①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重点句)
明确:一连用了五种事物来比拟日出的壮丽。形象而生动的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强烈鲜明。“鱼龙”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日出时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前景色的奇丽。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
②“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 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深意句)明确:这里的东方,显然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是文化的、历史的含义;这里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东方文化的自豪和憧憬。
重点突破2: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作者渴望光明的语句并分析说明这些语句。
①“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八个“在”构成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②“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
明确: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见到光明时激动地心情变化。
③“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明确: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化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日出时景色的奇丽。
④“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明确:用诗化的语言,反复的修辞,直抒胸臆,抒发对太阳和光明的赞美,感情达到了极点。重点突破3:齐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绘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光明”一词?
明确: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拓展学: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当堂检测: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1.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明确: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2.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
课 题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 2 泰山日出 徐志摩
学 习
目 标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中想象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3.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重 点
难 点 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体味本文采用想象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 法
选 择 讨论与点拨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准 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2课时 教 学
时 数 第 2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4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分部、分层次反复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带着任务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写作的特点。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日出前、日出时云海的描写进行比较,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把层累的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喻成兽,都写云海的美景。
不同点:对日出前的云海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海比喻成无量数长着厚毳长绒、卷耳和弯角依稀可辨、交颈接背地眠着的绵羊,一个“眠”字主要写出云海的静态的美。对日出时的云海的描写在运用比喻修辞“眠熟了兽形涛澜”的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啸”、“昂头摇尾”、“报告”等词赋予了云海以人的动作,主要写出了云海的动态的美,写出了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2.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作者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
展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端正学生先学态度,加强督查。
课件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发言,重视中差生,及时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并适时板书。
自读目标,感知学习任务。
默读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学生独立思考,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互相评议,总结补充,并在小组内统一意见,解决出示的问题,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3.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9-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4.讨论归纳主题:文章通过诗化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5.讨论并归纳写作特点
(1)奇特的想象。(超逸的巨人呼唤迎接光明)
(2)生动形象的描写(比喻、拟人)
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刘白羽:描写角度新 立意深远 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 立意新奇 色调绚烂 富有音乐性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日出 象征 东方文明、理想
日出前:黑暗 死气、暗淡
日出时:瑰丽、光明 美好前景
日出后:讴歌、赞美 异彩纷呈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归纳总结,适时板书。
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对于讨论认真积极的小组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与鼓励,并适时给予帮助、点拨。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针对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开展讨论,共同解决。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然后自由发言,在讨论中深刻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作 业设 置 1.完成片段写作:《我看到的日出》、《日落》。 2.背诵描写日出最精彩的语段。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清晨,当第一缕曙光透过窗户的时候,我便早早的起床了。因为,我要去看日出。
泰山的早晨,还是有点灰蒙蒙的,走过带着丝丝露水的草丛,走到石梯下,上面已经有很多的脚印了,显然已经有很多的人上去了。我慢慢走上去,心怕脚滑。楼梯的两边,漂浮着阵阵白雾,为这片山谷增添了几分神秘。过了几分钟。我来到了顶峰,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了,也有一丝赶集的氛围,清晨的曙光在岩石的遮掩下,变得零散了,人们安静的看着东方,不敢呼吸得太大声,生怕打扰了人们的雅心,就在那一瞬间,一个半圆慢慢的飘出来了――太阳,像红扑扑的脸蛋似的,或许还是初生的太阳吧,还带着一些稚气,在那一刻,东方已经俨然变成了一片赤红色。
我瞪大着眼睛看住太阳,生怕它一下子跑了。我在这火红的太阳同化下,渐渐的露出了微笑,原来――泰山的日出那么与众不同。
泰山观日出小学作文
太阳自古至今都在被赞颂着,它高高在上,以无私的光辉滋养着万物。而我最喜欢的是初升的太阳,尤其是在泰山上仰望日出。泰山向来以高耸雄伟著称,可看了那里的日出后,我觉得那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更为泰山罩上了一层熠熠闪耀的光辉。我们不到六点,就到了泰山顶峰,那里黑鸦鸦的一片,这种黑色压抑着我的心。随着一声渺远的鸡啼,天空开始散发出了光芒,它是那么的柔和,美丽。这时,我们看到了一片的云海,每片云都呈现出了深浅不一的`橙。慢慢地,不知不觉悟中,橙色的云变成了淡淡的黄,深深的黄,颜色越来越亮,那种黄色,我想只有莱奥纳多达芬奇才能调出这么美的色彩,因为这种黄色就像蒙娜莉莎的微笑那么美得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过了一会儿,太阳悄悄地探了探头,就像一个羞怯的小姑娘。慢慢地,她出来了,周围云彩的颜色越来越淡,越来......又过了一会儿,太阳成了一个大脚少女,她只得把脚藏起来,只把脚上面的部分炫一炫,这一炫,把云彩儿们都惊呆了,风婆婆一吹气,它们就为抢太阳身边的位置打了起来,这一下,不是它伤就是你残,脸儿都变白了。太阳完完全全出来了,它不再看中自己的不足,把全身都露了出来。这时,它变成了云海中最亮的一点。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随着传来的欢呼声,我急忙抬起了头。我看见了一抹金红色的霞光,但转眼间,就被飞速掠过的雾遮住了,让我以为看花了眼。后来,我知道这遮住太阳的雾,在山下看来就是云。
突然,太阳从云层中跳了出来,肉肉的,像破壳而出的鸡蛋黄。它的颜色金红金红的,并不刺眼。妈妈让我赶紧与太阳合景,我伸出左手,好像托住了太阳。妈妈按下快门,把这美好的记忆留了下来。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就找不到了。这个太阳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隐时现,我们只好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我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上的灰云慢慢地被染上了红色。太阳是要出来了吗?不出我的意料,太阳终于拨开灰红色的浓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耀眼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睛。一瞬间,从远方飞来好几朵青灰色的云,又把太阳遮住了。
暑假的时候,大姨带我和姐姐一起到泰山观日出。
我们是在观日出的前一天上山的,那正是中午,烈日炎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爬上了山顶。啊!终于可以休息了,我们向宾馆冲去。我们吃过晚饭,马上就躺下睡觉了,因为明天可是要起得很早很早的呢!
终于盼到了观日出的那一天,我们4点多就起床了,然后又随着人群登上了玉皇顶,坐在了一块石头上。我们往下一看,“天哪”,我们叫道。在我们的下面,居然就是万丈深渊,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抓紧了那块石头。
我们又抬头一看,哇!好美啊,天空泛着红光,红光下面有云海,一朵朵云相接在一起,就像海一样,漂亮极了。
过了一会儿,红光变深了,又过了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个半圆,人们大叫:“出来了,出来了。”然后赶快拿起手机拍照,我已经被那美丽的日出迷住了。真是太美了!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日出过程变化.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海上日出》,(读课题)请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师板书
2、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与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师配乐范读课文)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在描写日出前的景象?(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日出前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请用笔勾画出相关词语。
教师课件演示
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图2:天边出现红霞
板书(浅蓝---红霞))
3、课件出示“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师:作者为什么用“果然”一词,“果然”一词与第一自然中哪个词相对应?“常常早起”,“常常”说明我经常看日出,我预料太阳要从那边出来,结果真的出来了。(预料中和事情得到了证实,所以用“果然”)是呀,巴金二十多岁时,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时,他随时记下了海上的见闻,写下了一路的风光,寄给他的两个哥哥看,日出时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了他,于是就写了《海上日出》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勾出描写太阳上升过程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读句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子中哪些动作词语用得好?板书(负--纵-冲-跳)
从“负、纵”这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太阳在上升的过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朗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应重读。抽生朗读。2-3)齐读
从“冲、跳”这丙个词体会到什么?(“冲”体现了太阳上升时有力量、势不可挡、“跳”体会到太阳冲破云霞,如释重负、可爱)你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个句子吗?
抽生读(2--3人)齐读
请同学们再次读文,思考:日出时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光各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小半边脸-圆东西)课件演示(红--深红)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关上书,看课件,试着背诵课文。课件(6-9)
合作探究,学写“
四、五”自然段
过渡:在有云的情况下,日出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自由读课文四、五自然段。并与同桌交流。
(1)交流:有薄云时,作者看到了怎么的景象?
出示句子“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出示课件),你体会到什么?请你读一读,(2)有黑云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句子“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9出示课件)你从句子中体会什么?读句子。
这样的美景,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概括?(奇观)课件出示:奇观:砚,景象,奇特而罕见的景象。)
(三)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
师:巴金爷爷看到如此美景不由的感概:(生读)“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课件出示句子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他用赞叹的语气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请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这是伟大的奇观。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改成感叹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呀!总结全文 写法指导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那我们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时,有XX前、XX时、XX后的顺序,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日出前:浅蓝、红霞、日出时:负-纵-冲-跳
教学目的: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日出时的美景呢?(学生答,看过!)同学们都看过日出,日出时的景观确实很美,但是日出前,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日出前,似乎马上就能看到太阳看到光明了,但整个大地还是是很黑暗的,是黎明的黑暗。曹禺的戏剧《日出》就写出了“日出”前的中国的黑暗现状,反映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现实。
二、自读课文,请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课文主要写了被辞退的黄省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无奈下,去找李石清要求复职,但遭到拒绝和侮辱,李石清给黄省三指了三条路,黄难以接受,黄又去求潘经理,被潘骂,黄悲愤控诉,最后被打晕的情况。1.戏剧开端:黄省三求职遭到拒绝。2.戏剧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路
3.戏剧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求潘月亭,下跪,被骂,接着被推倒在地,要赶他出去,激起他的愤怒,悲愤控诉。4..戏剧结局:黄省三被打倒在地,晕了过去,被拖下去。
三、小组讨论探究: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讨论明确。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四、学生分角色表演
五、小组讨论并板书展示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黄省三: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六、小结
1、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本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剧本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第三、极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特点
2、作者曹禺:
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成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3、《日出》简介: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的一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作为剥削者的“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欺凌侮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职员黄省三想复职不得,反而被侮辱,最后走投无路,先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杀,被救醒发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七、课文总结
我们学习了这个剧本,接触了新的文体,了解了剧本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剧本是怎么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逐步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我们通过品味人物个性化的台词,了解了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八、作业
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海上日出》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xx页,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十分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样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师: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说得很好。
师:能不能把你说的这部分资料从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读第3自然段)
师:经过他的读,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从他的读中感受到晴天时海上日出的情景。
师: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晴天日出时的情景,自我找一找,读一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第2自然段)
师:你读书很认真,这两个自然段是写晴天时海上日出的。
师:请你们把这两个自然段一齐默读一遍,把描述太阳升起来时的动作,颜色变化的词找出来,做个标注,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能按课文的顺序进行学习。)
师:下头我们来汇报学习的情景。
师:(1)我们在汇报时,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学生1汇报:①我喜欢写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明白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学生2②我想说说作者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着,作者天天看日出,明白这时候太阳立刻要出来了。③“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觉得太阳异常可爱。
师:你能读出太阳的可爱吗?
(学生读句子。评议。)
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果然”一词,不用行不行?
(大家讨论、争议,各抒己见。)
师归纳:“果然”一词用得很适宜,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明白太阳要从那里出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师:同学们很用心地读了课文,才有这些见解。我们继续往下看,太阳是怎样一点一点升起来的。④“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终,最终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十分可爱。”“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
板书:负着重荷一步一步跳出海面
师:你来读读这几句话吧!(学生读书)
(课件:图片)
师: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同桌互相说说哪些词语要读得抑扬顿挫,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⑤“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写出了太阳的强光。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正是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我们刚才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
师:请大家自我默读第4、5自然段。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资料说出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1)走进云堆。(2)冲出重围。
(板书:走进云堆冲出重围)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不正是伟大的奇观吗?”
读全文,听音乐。
师:这样一篇语言精美的文章我们学完了,巴金的作品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三、板书:
海上日出负着重荷
走进云堆晴天时一步一步
有云时跳出海面冲出重围
【《泰山日出》教案】推荐阅读: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05-28
《日出》课文教案设计10-22
泰山出版社 五年级上 安全教育教案07-02
日落,日出作文09-13
海边日出作文12-03
日出经典诗歌12-05
日出说说心情句子07-18
小学作文:偶遇日出10-02
海上日出小学作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