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共7篇)
关于蒙古语音节的文献除了传统教科书上提到的内容以外, 我们很难参考比较权威的论述依据, 然而关于蒙古语的音节本身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由蒙古语书面语和口语的非对应性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是其中一个, 另外一个是蒙古语音节切分, 本文最后考虑的是关于蒙古语的重音。相关问题的简要文献综述会使读者对蒙古语音节有所了解, 有利于理解文章进一步的阐释。
呼和 (1998) 用语音实验数据对蒙古语口语的音节进行分类, 并试图表明音节界限。他们把蒙古语口语音节分成22种类型, 这些是由辅音和元音的各式各样的组合形成的。其中还提到了单个辅音所构成的音节, 显然这与语音学音节构成因素相违背。蒙古语音节切分对该语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中也起着基础性作用。白双成等 (2004) 讨论蒙古语信息处理时总结两种音节切分算法。这两种算法基于书面语, 把基本的蒙古语 (这里相当于单个的字) 分成4种类型, 每种都有元音的躯干。这种分类显然进步了很多。不过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如外来语的音节切分、口语和书面语的非对应性等。从二十世纪末开始, 蒙古语学者们开始注重计算科学对实验语音学的积极影响, 如同呼和等 (1997) 陈述的那样, 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对声学, 语音学及自然语言的人工合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参考价值。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和科学的定性研究的前导。理论或者假设应该是第一位的, 而定量分析的作用就是对这种理论或假设的证伪过程。目前很多定性分析都不存在, 纷繁复杂的定量研究必定误入歧途, 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呼和等提到的未解决的问题, 如蒙古语书面语词末短元音的脱落、音节的分类、重音的讨论都没有一致的说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性也很牵强, 就是“没有脱落, 反而‘增多了’”。这个“增多了”的是什么性质的, 文章没进一步阐述。关于蒙古语音节切分的, 其他文献一般停留在蒙古语与其他语言, 尤其是与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 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没能够让读者受更多的启发。
本文就以上未解决的问题试图理清思路, 挖掘其它的可能性, 所采取的方法论以定量分析作为主导, 利用前辈提供的语言材料对蒙古语音节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二、关于音节的基本概念
音节指以元音 (或其它单位) 核心的, 能够自然被识别成独立个体的音位学单位。音节是语言的共性之一, 音节成字 (word form) 有两种组合方式, 一种像汉语一样一个音节一个字 (不能多, 不能少) ;另一种像英语, 音节的累加组成一个字 (零型如单音节) 。日语、汉语、朝鲜语等属于前一种, 很多印欧语系的语支属于后者。蒙古语属于后一种。由于这两种组成字的方式不同, 语音学和音系学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音变、同化、音节的脱落等现象有很强的解释性。读者可能对这个自然段开头关于音节定义里的“其它单位”的内容很感兴趣。其实这一点也正是大家可能忽略的问题。这里包括像英语sudden【sadn】由两个音节组成, 第二个音节【dn】里出现的【n】是这个音节的核心部分。Matthews (2000) 解释说这里之所以【n】能够担当音节核心部分的内容, 是由于这个字的重音不在这个音节, 也就是说假设sudden的重音在【dn】上它的读音就会变成【dxn】, x表示一个元音。英语里这样的分析解释性很明显, 不过蒙古语里也有相关的现象, 如蒙古语odon【蘅dn】“星星”是双音节字, 且重音在第二个音节【dn】上。这两个例子说明音位【n】能独立成一个音节与重音无关, 这样的现象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 如德语machen【mahn】“做”, 此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其实这个音节辅音都有个附带的央元音, 暂且用【-】来表示, 这个元音能够在朝鲜语中用横线表示, 发音相当于读单独辅音时识别到的那个音。也就是说音节以元音为核心是没有例外的。
三、关于蒙古语音节的基本概念
由于蒙古语是表音文字, 沿用几百年的传统蒙古文的发音与现代蒙古语的情况肯定不一致。不过这种不一致表现出系统的变化, 这种规律是语音学, 音系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任何关于蒙古语音节的论述都应有所限定, 到底是属书面语 (就是传统蒙古语的读音) , 还是现代蒙古语口语。前文中提到蒙古语组成字的时候通过音节的累加, 这里要明确的是这种多音节 (包括双音节字) 字要遵循元音和谐律。简要地说有两点原则:第一, 【a】, 【蘅】, 【蘅:】为一组, 【藜】, 【o】 (1) , 【u】为一组, 不同组的成员不能一起构成一个字。第二, 【i】不受第一项的限制, 即和其它元音或自身累加成一个多音节字, 当然【i】不能同时与两组成员累加成一个多音节字。书面语严格遵守元音和谐律, 这一项涉及到蒙古语规范写作的具体要求。口语则表现出很多弹性特点, 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音节的脱落、音位的同化和转变等。这一点也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未解决问题之首, 即书面语口语非对应性的思考。
四、蒙古语语音非对应性
汉语中也有语音的变化, 从上古时期一直到现在汉语发展成为多种方言组成的汉藏语系的最重要分支。但这种变化不是脱落, 即不是从有到无, 而是变化, 因为单音节为一个字的汉字要是经过蒙古语似的字末音节脱落的话, 读者恐怕只能从博物馆看到汉语的史料了。而印欧语系的诸多语言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如蒙古语一样的过程。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音节和字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单音节语言 (如汉语) 比多音节语言 (如蒙古语) 更稳定。这种稳定性对本族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同时稳定到一定量可以说固化或僵化, 这样可能对自身的发展不利。这样汉语和任何其他语言接触的时候, 汉语本身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音系层上头, 如句法、词汇等, 而那些语言受影响的范围可能是多方位的, 要包括语言学所研究的各个范畴。
蒙古语虽然是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分支, 不过它与印欧语系诸多语言有很相似的地方。这跟蒙古语和印欧诸语都是多音节语言密不可分。一个音节的脱落不可能像汉语似的带来绝后的影响。也就是说, 蒙古语更容易被其他语言或规则影响。如今与俄罗斯交界的蒙古人所说的语言受俄语的影响甚大, 以至于直接借用西里尔字母 (俄语字母) 来表示蒙古语的书写方式。这个过程如同整个印欧语系的演变过程。简单来说, 多音节语言的这种弹性力量带来的演变过程很可能是本族语的灭亡。当然, 比起语言外的力量 (如经济) , 这种弹性显得还是逊色很多。
英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也存在这种非对应性, 它表现的比蒙古语更极端, 我们可以用英语字母组合表示fish的另一种写法ghoti, 因为英语gh-在enough的发音是【f】, -o-在women的发音是【i】, -ti-在function的发音是【蘩】。这些特殊的音型结合是与其他语言接触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总结起来, 蒙古语书面语和口语非对应性也是语言共性之一, 不是蒙古语的独具特色。
五、蒙古语音节切分法
我们一起看单个的蒙古语是怎么切分的。蒙古语orolchaho (2) 【蘅r蘅:lt蘩ah蘅:】/【蘅r-lt蘩-h】“参与”前面的表示书面语的读音, 也就是古代蒙古语的读音, 后者表示现代蒙古语的读音。这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字首元音, 其它音节都有所变化。书面语有o【蘅】, rol【r蘅:l】, cha【t蘩a】, ho【h蘅:】等四个音节, 现代口语有【蘅】, 【r-l】, 【t蘩-h】等三个音节。四个音节变成三个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末音节脱落的现象。【蘅:】>【-】就是非第一音节元音弱化现象。以前的研究对现象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如哈斯巴根 (2000) 。不过文中没有解释这种变化的动力。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就是为什么会这么变。
先看脱落的原因。这里脱落的具体说是字末的【蘅:】, 这时前面的辅音【h】无依无靠了, 我们说过要想组成独立的音节就必须依附于元音, 核心都没了, 当然音节这个“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h】只能“改嫁”到“邻居家”【t蘩a】了。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蒙古语音节的原形, 即 (c) v (c) 。这里的v表示元音, c表示辅音, 括号表示可有可无。不过有没有辅音关系到这个音节的稳定性。只要两个c的位置被填满, 这个音节就会变得相当稳定。再看蒙古语orolchaho, 它的变化结果正体现这一点, v加两个cvc的组合。也就是说音节趋向于稳定, 主要音节的稳定是由次要音节的“牺牲”来完成的。现在得出的结论是趋于稳定是音节脱落的动力。
再看弱化现象。它的表现形式哈斯巴根 (2000) 已经描述得相当清楚了, 这里我不再赘述。得出的结论是非字首元音的弱化, 没有提到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弱化, 而不是强化?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省力原则是弱化的真正原因。强化需要更多的能量, 除非说话者想故意强调某个方面。能够把意思说清楚的前提下用最小的能量完成某种言语功能是最让人向往的, 就是这种思路也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美好现代社会的动力源泉。【-】是辅音与生俱来的元音, 发这个音对口型的要求最松散, 舌头的位置不前、不后、不高、不低, 所以它比起其他元音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家都不知不觉中选择了它, 这种弱化的本质是同化, 即~【-】>【-】, ~表示“非”。
六、蒙古语重音
重音对于多音节语言来说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得先承认这一点。蒙古语是个多音节语言的一种, 当然有重音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了。要是有, 那么在哪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重音落脚点。阿拉坦 (2008) 对蒙古语的一种方言进行了调查, 采用现代声学设备来观察和分析重音的落脚点, 发现双音节字、多音节字的重音一致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其结论是至少那个方言里的多音节字的重音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我们上述提到的那样定量分析前必须有个定性研究, 即假设前提。如果没有定量研究给人的启发就会很少。我们怎样最省力的判断蒙古语的重音在哪里?蒙古语nohai【n蘅h蘅】“狗”有两种读音, 因为有两个音节, 重音可以放在【n蘅】上面, 也可以在【h蘅】上, 不过正确的应该放在后面, 书面语和口语虽有音变, 但重音没有变化。这两种发音方法其实也不难, 通俗点就是取决于把其中的一个读得更大声。蒙古语音位的变化是永恒的, 重音不变才是永恒的。不管哪个方言区的蒙古语, 也不管书面语还是口语, 其重音都在最后一个音节。韵律和重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我们不应该偷换概念, 给蒙古语蒙上神秘的或不可知的面纱。
七、结语
关于蒙古语音节的理论假设和进一步搭建系统性的框架结构对现今流行的语言声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音节方面的三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见解。第一个问题是蒙古语书面语和口语非对应性的探讨, 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现象是语言共性之一, 语言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二个是音节切分法, 得出的结论是 (c) v (c) 模式, c的位置可以空缺, 它的存在决定这个音节是否稳定, 决定音节或音位变化的方向, 不过v是不可或缺的成分。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是蒙古语重音, 首先存在, 其次位置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注释:
(1) 【o】音是蒙古语七个基本单元音的第六个, 读音相当于汉语中的‘我’的发音, 不过没有从【u】到【藜】的滑动过程, 嘴形保持不变。
(2) 蒙古语的书写方式是由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本文中所采用的是拉丁化的书写模式, 其中表示【蘅】和【蘅:】的符号形状是一样的, 这里选择了字母o, 表示【o】和【u】的符号形状也一样, 文章中选择了字母u。
摘要:本文基于定性分析, 围绕蒙古语音节讨论并试图得出三个结论:蒙古语书面语和口语非对应性是语言共性的一部分, 这种非对应性体现的是语言内部系统的变化, 也是多音节语言变化的动力源泉;蒙古语音节切分法遵循的是 (c) v (c) 模式, c的位置可以空缺, 它的存在决定这个音节是否稳定, 决定音节或音位变化的方向, 不过v是不可或缺的成分;蒙古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不管哪一种方言, 也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关键词:蒙古语,非对应性,音节切分,重音
参考文献
[1]白双成, 呼其图, 木仁.蒙古文音节算法实现及其应用[J].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2]哈斯巴根.关于蒙古语非第一音节元音弱化和脱落过程中的ě化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0, 32, (3) , 53-56.
[3]呼和.关于蒙古语文的音节问题[J].民族语文, 1998, 4:73-78.
[4]呼和, 鲍怀翅, 确精扎布.关于《蒙古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J].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7, 5:44-52.
[5]Altan.hori-borijad aman ajalgon no uge in ergulte[J].domdado olos on mongol sodolol, 2008, 36, (3) :34-36.
“温故而知新。”
全句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又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可是,现实状况却每每与此相悖,有的甚至形同水火。某些人的办公桌变大了,桌上的书籍也堆积成山,但是有几本书是亲自翻过的?我困惑了:是古人错了,还是我们现代的人变了?
“好谈己长,只是浅。”
这是清时申居郧《西岩赘语》里边的话,是说凡是喜欢夸耀自己的长处,喜欢吹嘘自己的本领的人,恰恰说明这个人是肤浅的,是不学无术的。
可是看看现在,不管是否不学无术,只要能够夸夸其谈,胡吹冒撂,说得天花乱坠,就会有人相信。岂止相信,这样的一些人,还被冠以 “专家”、“学者”、“教授”甚至“大师”、“神仙”的名号,频频亮相视频节目,常常出入各种讲座,书籍出版一时畅销,码足了现币,出足了风头,真是名利双收。待到真正的有识有胆有为之士戳穿了西洋镜,便又出尽了洋相,许多人大呼上当。可是,当又一个“大师”、“神仙”飘飘欲来、兴风作浪的时候,他们忙不迭地又顶礼膜拜去了。
这到底是谁的“浅”呢?
“好以言欺人者,无口者也。”
语出清朝的冯班《钝呤杂录·家戒下》,是说喜欢欺骗别人的人,等于自己成了一个哑巴,他说出的话再也没有人去相信它。这里的“口”,是言语的意思。
就像现在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的限制,但什么都可以上传。鱼龙混杂,好坏难辨。于是,有关部门出面禁止网络“谣言”。在这场阻止谣言传播的势头中,民众却是疑惑了。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意林·物理论》里面这句话大致是黄金易得,人才难得的大意。
不错,现实中是人才比什么都重要,但是,人才的的流失和浪费触目惊心。症结何在?市埸经济左右一切。效益,也即是“黄金”才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所以,现实生活中便常常发生“纵有一贤,不如黄金累千”的悲剧。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这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战国策·齐策》里边的话。意思是,夸耀自己功劳的人,达不到目的;凭空幻想的人,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多少代流传下来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就是这么一个传统。可是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道理往往被颠倒了,这个传统常常就不灵了。有的人并没有真本事,做起事来既没有点子、办法,更缺乏魄力、胆略,可汇报起来风生水起,一套一套的,把上级说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然后,在精心准备的现场请君入瓮。正当群众对这样的一些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他们却该升的升,该调的调,行情浮船似地眼看着往上涨。此类事情看得多了,许多善良的人的心便渐渐地凉了。有人叹息道:如今这世事,真的是看不出门道了。按照这样的情兴,这句警句改为“矜功而立,虚愿实至”才对。如果祖先地下有知,不知同意否?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沦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立身高,高瞻远瞩,立鸿鸪之志,展鲲鹏之雄。立身低,鼠目寸光,虚度光阴,一任韶华流逝。
三、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能有奢望。欲望起,信心足,精神振,士气旺;欲望消,颓其志,惰其身,混迹人生;奢望起,贪婪生,穷奢侈,堕落人生;奢望无,气定神闲,宁静淡泊人生。
四、知悲者并不悲哀,不知悲者却甚是悲哀。知悲者知羞耻,讲良知,何悲之有?不知悲者蒙昧道德良心,发不义之财,淫不义之乐,何其悲哀也。
五、权,人所欲也。为权伤身殒命者不乏其人,代代相续。有权者显达,显达之中易污。无权者平淡,平淡之中有豁达。有权者尊贵,尊贵之中有唾骂。无权者卑微,卑微之中有平实。
六、得意时不要太狂妄,狂之则骄,骄之必败,是失意的祸根。失意时不要太悲伤,悲之则馁,馁则必衰,一蹶不振,是对生命的亵渎。
七、万事随缘,不可强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方能有个好心情。诸事,能为之则为,不能为之则不为。不苛求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苛求于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
八、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杰。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
九、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又一次使青春的容颜蒙上哀愁,但也使人类生活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成功都无法办到的。——梭罗
十、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弗洛伊德
十一、成功的快乐在于一次又一次对自己的肯定,而不在于长久满足于某件事情的完成。——罗兰
十二、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惰性。一个人的意志力量不够推动他自己,他就失败,谁最能推动自己,谁就最先得到成功。——罗兰
十三、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慢慢的,你自会走向成功。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天赋专长,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罗兰
十四、“以准备失败的心情去迎接胜利”,这是一个人面临得失的时候所必须有的一种态度。假如只准备成功而不准备失败,当失败时就会来不及了。——罗兰
十五、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十六、多数人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白白挤了一生,从来不知道哪里才是他所想要到达的地方,而有目标的人却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方向,所以他能打开出路,走向成功。——罗兰
十七、不干,固然遇不着失败,也绝对遇不着成功。——邹韬奋
十八、容易成功和难于成功同样能刺激人的愿望。——巴尔扎克
十九、成功之秘诀,在始终不变其目的。——毕困士腓特
二十、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若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狄更斯
二十一、高傲自大是成功的流沙。——阿比
二十二、常往光明快乐一面看,这就是我一生成功的诀窍。——科克
二十三、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许多苦雨血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冼星海
二十四、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桓宽
二十五、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
二十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二十七、泰山不让杯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二十八、不成心专一事,决不能达成一志。——道元
二十九、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
三十、你以为我是坐着不动,五个戈比一行,五个戈比一行地写着,突然就成功了!事情并不是这样!这个问题(指发现化学元素周期率)我大约考虑了年。——门捷列夫
三十一、经事长志,历事成人。不经事不知事艰,不历事不晓事难。经事越多越聪颖,历事越多越干练。诚如雨后彩虹最鲜艳,霜后腊梅更娇媚。
三十二、痴成才,迷入道。痴者专心致志,苦其心志,别无旁鹜。入其里,究其实,悟其奥,故而学业有成。迷者执其念,笃信不移,劳其筋骨。纯其道,悟其理,达其观,故事业有成如人人。
三十三、浮之聪者未必精明,讷之愚者未必笨拙。聪者往往由精而愚,愚者往往由痴而明。诚则,痴是聪的根本,精是愚的化身。凡成大事者皆为痴人。
三十四、静则思己,动则达人。静中观心,真妄毕见;动中观人,机趣盎然。心不静则不能剖心,行不规则不能喻人。静中修心,动中达理,才是修身之道。
三十五、动乃健身之道,静乃养心之术。无动则无以有生机,无静则无以有纯念。动静相宜乃修身养性之根本。
三十六、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则淫乐。无淡泊无以清心寡欲,无奢华无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故洁由淡泊污由奢。淡泊是高洁人生之源,奢华乃糜烂人生祸根。
2、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云和月。——岳飞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8、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1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1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14、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2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2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2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6、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27、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6、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3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3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
4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4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4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4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4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4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4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5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5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5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58、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5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
60、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陆游
6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6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五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4′~33°21′与东经117°26′~118°04′之间”[1],按《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分区,五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信蚌片。五河方言中存在较多的方言古语词,以下就通过对五河方言中“搦”和“搋”这两个古语词进行分析,梳理它们的发展过程和使用情况,为五河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及例证,也为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提供一种借鉴,如有挂一漏万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五河方言古语词界定
学术界关于方言古语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言古语词考释方面。研究方言古语词,首先会涉及方言古语词的界定问题。关于方言古词语的界定,李荣先生说:“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父子相传,总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有些字虽然古已有之,却没有人认为是古语。‘人、马’等字最古了,甲骨文里就有了,我们不说它是古语,那是因为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缘故。有些不普遍使用的古语,只限于某些方言,这才说某方言保留古语。”[2]也就是说,方言古语词是方言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词,这并不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还在使用的古汉语词汇。但是,对于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所使用的古语词是否纳入方言古语词范围,目前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如董绍克在“古代汉语千词表”收词原则中指出:“古语词中,普通话还在使用的词,如‘山’‘水’‘风’‘鱼’之类,一律不收。普通话还在使用的标志,权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参照,凡该词典己收录的(词后标有<方><书><古>字样者除外),都认作还在使用。”[3]
参照以上论述和做法,本文将五河方言古词语界定为:见于古代文献的在五河方言中仍然使用,而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己不使用的词语。此外,文中五河方言的音系代表点以新集镇为主,即本文所据声韵调的方言点。
二、方言古语词考释
(一)释“搦”
1.“搦”的词义发展
《说文解字》、《洪武正韵》皆释“搦”为“按也”,《齐民要术·杂说》:“河东染御黄法,碓捣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搦取汁。”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用生枸杞子五升,好酒二斗,研搦匀碎,浸七日,漉去滓,饮之。”其中,“搦”皆释为“按压”。
《文选·班固<答宾戏>》:“当此之时,搦朽磨钝,鈆刀皆能一断。”李善注引韦昭曰:“搦,摩也。”至此“搦”的词义已由“按”引申为“摩”。“搦”作“摩”义使用。除此之外,在《神仙传》卷一、《养性延命録》卷下皆有“摩搦身体,舐唇咽唾”一句。
《经籍籑诂》卷九十二入声:“搦,捉也。”《说文解字注》卷十二上:“玄应书曰:搦,犹捉也,此今义非古义也”。《集韵》卷九:“搦,昵角切,持也或从攴。”又曰:“捏,搦也”。“搦”的词义已由“按”引申为“捉”、“握”。如《文心雕龙辑注》卷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郭璞《江赋》卷十二:“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榜。”
《古今通韵》卷十一入声:“捉,侧角切,搦也,捕也。”卷十二又曰:“搦,昵格切,捉搦。”《北齐书》卷十五:“士文闻之,令人捕搦,捶楚盈前,而哭者弥甚。”“搦”的词义由“捉”、“握”引申为“逮”、“捕”。此外,还有《禁断女乐敕》:“仍令御史金吾,严加捉搦”,《通典》卷一百五十七兵十:“司仓及佐,捉搦兵士粮食,封署点检,勿令广费”。
元代《小尉迟》第一折:“我如今着孩儿刘无敌,领十万雄兵,下将战书去,单搦尉迟敬德出马。”“搦”释为“挑”“惹”。此外,还有《三战吕布》:“他不搦元帅,单搦他第三个爷爷哩。”《渑池会》:“今差使命下将战书去,单搦蔺相如出马。”
南北朝《十诵律》卷六十一:“若食当出道取一搦不受得食。”张鷟《游仙窟》卷四:“一搦腰支”,注:“搦,提也,按也。言其腰支小,容我一手握耳也。夫蒙云兩手搦物,言其小也。人之腰身例一尺圍,今言搦者,其形愈小也。”“搦”的词义由“握”引申为量词,一搦,相当于一把,一握。此外,周邦彦《详注片玉集》卷六:“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注:“一把,俗云一搦也,李百药诗‘一搦掌中腰’”,亦可为证。此外,还有《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勾一搦。”《牡丹亭·诘病》:“他一搦身形,瘦的庞儿没了四星。”由于“一搦”常用来比作女子细腰,因此“搦”又引申出纤细、轻盈的意思。
从秦汉至清代的辞书训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搦”的发展源流。“搦”的词义由“按压”引申为“摩”和“捉握”,又由“捉握”引申为“逮”、“捕”,又由“握”引申为量词,又由量词引申出“纤细”、“轻盈”的意思。由“逮”、“捕”之义引申出“挑”“惹”的意思。
2. 五河方言中的“搦”
“搦”在《广韵》中为入声娘母字,入声消失之后,次浊归去声,故而在普通话中读[nuo51],而在五河方言中,入声“搦”字却归入了阴平,读[nuo31],作动词,主要充当动语,有“(用手)挤压”、“握”、“(用手)搓洗”三种意思。
(1)你把菜馅搦一下,脱脱水。
(2)他手里搦一只小鸡。
(3)你把衣裳在水里搦一搦。
以上三个例子中,例(1)中的“搦”用于表示“挤压”的意思时,只限于表示事物在手掌内受到挤压。例(2)中的“搦”表示“握”的意思,在五河方言中表示“握”义的词还有“撮”和“攥”。虽然这三个词都有“握”的意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当这三个词用于表示“握”义时,“搦”强调“挤压”义;“撮”强调“抓住”;“攥”则强调“紧握”。例(3)中的“搦”表示“搓洗”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这只限于用手搓洗,而不适用于借助搓板等工具搓洗。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五河方言中“搦”主要保留了古语词“搦”的“握”、“挤压”这两种意义,由“挤压”义引申出了“搓洗”这个义项。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古语词意义的那两个义项,在五河方言中的适用范围是有所限定的,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五河方言中,“搦”用来表示“握”、“挤压”这两种意思时,必须限定动作在手掌或手心内进行或完成。
(二)释“搋”
1.“搋”的词义发展
唐代《一切经音义》(释慧琳)卷三十六“相扠”条下:“《考声》云:扠谓以拳撃人也。《字统》:搰也,或从虒作搋”,又卷五十二“拳搋”条下:“下又作扠,同。勅佳反,犹手挃也”,又卷五十六“築搋”条下:“搋,以拳手挃曰搋也”。《淮南鸿烈解》卷第十五注:“挃,捣也。”《淮南鸿烈闲诂》卷下注:“挃,搏也。”
由此可看出,“搋”与“挃”义近,强调“以拳捣搏”,但受事对象则出现了两类,如《广韵》、《集韵》释“搋”为“以拳加物”,《重修玉篇》、《俗书刊误》释“搋”为“以拳加人”。
马致远《青衫泪》中:“俺娘吃不的荤腥教酒肉搋藏”释“搋”为“藏”,至明代《韵略易通》又释“搋”为“怀搋物也”,如《警示通言》中“把那见钱怀中便搋”。由此可看出,“搋”由“藏”发展出“揣藏于怀”之义。
宋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三:“搋,同上,拆也,拽也”,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上声第三:“搋,拆也。”明代《洪武正韵》卷七上声:“搋,同上,拆也,拽也。”清代《古今通韵》卷七上声:“搋,拆也,又拽也。”由此,“搋”又有“拽、拆”之义,此义在江西赣州客家话中还有保留。
以上为古代辞书中关于“搋”的主要解释,可以看出,古代关于“搋”主要有四种义项:以拳加物或人;藏;怀揣;拆拽。
2. 五河方言中的“搋”
在五河方言中,搋”读[]作动词,保留了古义,有“以拳加物”、“以拳加人”和“怀揣”的意思。此外,由“以拳加物”引申出了“用拳压挤事物时掺入某些东西”,有“掺着”的意思。
(1)搋面的时候,要使劲搋。
(2)他用拳头搋我。
(3)他把钱搋在怀里。
(4)和面的时候,碱不能搋多。
在五河方言中,需要注意的是:搋面用拳,揉面用掌。此外,“搋”用于表示“以拳加人”时,多数会涉及出拳的方位问题,一般多指拳从上方击下,个别情况下也可表示拳头平直出击。
三、方言中古语词考释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五河方言中“搦”、“搋”的考释,可以窥见方言古语词的保留和发展状况。方言古语词既有直接保留的,如“搦”有“挤压”和“握”两种意思,“搋”有“以拳加物或人”和“怀揣”的意思;又有意义和用法有所变化。出现引申的如“搦”发展出“搓洗”义,“搋”引申出“用拳压挤事物时掺入某些东西”。“汉语方言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各方言保留古汉语的痕迹有多有少,方言古语词的研究可以为这些远近关系提供线索”[4]。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古今汉语的演变情况,为方言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此外,考释方言中古语词,对于古代汉语词汇教与学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可以利用方言识记一些古语词,通过联系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学习。在课堂教学和田野调查时,也可以将书本内容与地方方言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进一步拉近古代汉语学习与现代语言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弱学习古代汉语的时空感,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17.
[2]李荣.语文论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
[3]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48-149.
关键词:“广义及物性”理论;蒙古语动词;及物分类
中图分类号:H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10-03
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一直是个难点。考察文献后发现,蒙古语中按动词可否带直接宾语为标准,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种。从语法或句子层面上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界限不清楚,难以令人信服。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发现,及物动词有时不带宾语,相反不及物动词在某些情况下却可以带宾语。根据什么确定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传统分类标准的综述
美国语言学家J.C. Street(1957,240-241)对中世纪文本《蒙古秘史》的语言进行研究中,以蒙古语动词是否带宾语为依据将蒙古语动词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罗布桑旺丹(1968年)按动词可否带直接宾语,把动词分成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种,及物动词可支配“-yi/-i”宾格,不及物动词不能支配“-yi/-i”宾格。邴巴桑对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标准同与罗布桑旺丹相同,并指出有些动词兼及物与不及物双重性质,这是因为有些动词是多义词。动词的这一性质也证明了动词的及物性与动词本身的意义有关。清格尔泰(1980年)认为,蒙古语动词从语法角度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必须至少带一个宾语,意义才能完整,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必有宾语。同时认为,蒙古语中有些动词兼及物与不及物双重性质,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个别现象。及物与不及物动词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看意义和句法上是否要求有宾语。图门吉日嘎拉主编的《现代蒙古语》中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依据同邴巴桑很相似,不同点在于,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及物动词词干后面必须带“-Gda/-gde, -da/-de~-ta/-te”被动语态词缀,不及物动词词干后面不能带这个被动语态词缀。
经过考察,我们对蒙古语及物与不及物动词分类的情况提出了两点质疑:首先,从句子结构上按动词可否带直接宾语为标准,把动词分成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有学者指出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意义才可完整,比如:”Би ном ?叵знэ(我看书),Чи цай уу(你喝茶)”时,意义才完整。如果说成 “Би ?叵знэ(我看)和Чи уу(你喝)”时,不联系上下文或语境就无法得知看什么、喝什么。然而,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尤其在日常口语中,会出现及物动词宾语隐含与省略的情况,比如:A:Номоо надад зээлж ?佝гн?佝 ?叵?叵?(书可否借我一下)B:Уучлаарай,би уншиж байна(抱歉,我在读呢)。B的回答中省略了宾语“书”,即宾语承前省略,省略是对话及语篇中常见的现象。宾语省略依赖语言环境,然而宾语隐含则是语义包容和语法化的问题。蒙古语中也有宾语隐含现象,例:“Идэж уухаас ?佝?佝р юм мэдэхг?叵й.”(除了吃喝什么都不知道)“Булааж дээрэмдэх хэрэг з?佝нд?佝?佝 гардаг.”(抢劫事件频繁发生)Levin(1993年)从语义角度把宾语隐含现象分成了六种:(1)非确定性宾语;(2)身体部位名称宾语;(3)任指性感知宾语;(4)描述主语特征或习性的宾语;(5)反身代词宾语;(6)相互代词宾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交际无法脱离语境。费斯(1957年)指出,语境即言语环境,由语言因素构成,意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被人们理解。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在语言交际中各有各的功能,不及物动词“ci yabu”(你走)这句话没有语境就没有实际意义,没办法理解。为此,探讨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性的语言现象不能局限在句法平面上,必须把动词放到相应的语境(语篇)中才有意义。在M.A.K.Halliday看来,语言不是都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其次,把动词词干后面带“-Gda/-gde, -da/-de~-ta/-te”被动语态词缀的现象,纳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评判标准显然是不合理,因为及物动词是动词的一种次分类,有些及物动词可以转换成被动句,有些则不能转换成被动句。例如,“унших”(读)是大家公认的及物动词,蒙古语中通常说:“Би ном уншив.”(我读书了)但从来不说书“*ном надад уншигдав.”(书被我读了)相反,现代蒙古语中少数不及物动词也可以转换成被动句,例:явах(走、进行)、явагдах(被进行)、хоцрох(迟到)、хоцрогдох(被迟到)等。中世纪蒙古语中不及物动词被动语态的运用更为广泛,据斯钦朝克图(2011年)的统计,《蒙古秘史》中共135个被动语态中不及物动词被动语态占35个。例:otdaqu(被去)(《蒙古秘史》)、?觟t?觟ldeküi(被老)(《蒙古秘史》)、oroqdaju(被入)(《蒙古秘史》)等。动词被动转化不是完全按动词的及物性来界定。被动句的形成机制更重要的是符合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规律,与语篇所需有关。功能语法认为,句子结构取决于语篇结构。无论从共时与历时的语言运用来看,都不可以把动词被动化现象作为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评判标准。
二、从“广义及物性”分析动词的及物性
传统语言学家认为,动词及物性是动词的句法特征,而功能语言学家认为动词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在系统功能语法中,Halliday(1994年)认为,及物性是一个语义范畴,把及物性放在概念元功能的范畴之下,小句是由参与者、过程、环境等组成的及物性机构。然而Langacker(1990年)认为,典型的及物动词从施事者(agent)到受事者(patient)有一种能量的传递。Lakoff(1977年)、Hopper和Thompson(1980年)、T.Givón(1984、1993年)、Tsunoda(1999年)等学者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及物与不及物是动词的及物性连续体,及物性由许多要素构成,动词的及物性程度的高低关系到句子的每一个成员。T.Givón(1993年)指出,典型及物性事件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施事者对受事者做出某种意志性的行为(agentivity);(2)行为是现实的、瞬间完成的动作(perfectivity);(3)受事者受到行为的影响并产生物理或可观察到的变化(affectedness)。如果这三种特征中缺少了一个就会成为非典型及物动词。Hopper & Thompson(1980年)的“广义及物性”理论(及物性假说)认为,及物性不是动词本身的特征,是小句与语篇的属性特征,将小句定为高级物或低及物,并提出了判定小句中动词及物性高低的10个评判要素:参与者(participants)、行为(kinesis)、体(aspect)、瞬时性(punctuality)、意志性(volitionality)、肯定性(affirmation)、方式(mode)、施动性(agency)、宾语受影响程度(affectedness)、宾语个体化程度(individuation)。动词是否带宾语不是判断及物与否的唯一标准。小句具备的要素越多,其及物性越高,越接近典型及物动词。Hopper和Thompson主张把动词的及物性放到语篇层面上去分析,因为同一个动词的及物性程度也关系到该词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动词的典型性在不同的句子中也会不一样。例:“би хоолоо идэж дуссан”(我吃完饭了)的及物性比“би хоолоо идэж байна(我正在吃饭)”的及物性要高,“Jerry likes beer”的及物性比“Jerry left”的及物性低。T.Hopper和Thompson,Givón, Tsunoda等学者的及物性概念显然源自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以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哲学基础,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类根据感知经验的积累和对外界的认识,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类似客体归入同一范畴,范畴内成员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其中,最具典型的成员变成为原型,边缘成员在不同程度上有该范畴原型特征,相鄰范畴的边界通常不是很明确。原型范畴理论现已被广泛用于语法研究中。
把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放在“广义及物性”视角观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例如:⑴“Yadanggi gü′ün k?觟′ün-be′en k?觟t?觟ljü yabuqu-yi jolqaju.”(途中遇见一个穷人领着他的儿子行走。《蒙古秘史》)⑵“Би дэлг?叵?叵рд доржтой золгож.”(我在商店遇到道尔吉了)现代蒙古语中,“золгох”(遇见)不能支配前面的“-yi/-i”宾格,在传统语法里是个不及物动词。然而中世纪蒙古语中“золгох(遇见)”这个词可以支配前面“-yi/-i”宾格。那么按蒙古语及物动词可支配“-yi/-i”宾格,不及物动词不能支配“-yi/-i”宾格的定义来看这种语言现象,“золгох”(遇见)这个词就从及物动词演变成了不及物动词。照日格图(2001年)指出,中世纪蒙古语中格助词之间表达的语法意义比较模糊,格助词界限不是很清晰。现代蒙古语中格助词的语法意义及语用功能很繁琐,很难断定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支配“-yi/-i”宾格的情况。罗布桑旺丹和邴巴桑先后讨论过不及物动词前面带“-yi/-i”宾格现象。例:“цэцэнийг ирэхийг санаж баярлана.”(想到斯琴要来就高兴)“Би багшыг иртэл х?叵лээнэ.”(我一直等老师来)罗布桑旺丹认为,宾格的类似用法与特指和泛指逻辑有关;邴巴桑则认为,这与动词的支配能力无关,是在复杂的句式结构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按“广义及物性”十个特征來分析,以上两个例句的及物性程度基本相同。我们接下来再分析两组例句:⑶“Х?佝лб?佝мб?佝гчид Х?佝х хотыг зорив.”(足球运动员们前往呼市了)及物;⑷“Х?佝л б?佝мб?佝гчид Х?佝х хотод очив.”(足球运动员们去了呼市)不及物。从传统语法角度看,“зорих”(前往)可支配“-yi/-i”宾格,是及物动词,“очих”(去)不能支配“-yi/-i”宾格,是不及物动词。而从“广义及物性”观来看,两个词在例句中的及物性等级非常接近,因为两个词都符合十个要素中的六个:行为、体、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施动性。例⑴中宾格的语用意义有特指和强调的作用,为此例⑴的意志性更强些。即便如此,从语义角度分析,这两个动词的语用功能相似。⑸“Ер?佝нхийл?佝гч олон улсын эрдэмтдийг х?佝лээн авав.”(总统接待了国际学者们)及物;⑹“Ер?佝нхийл?佝гч олон улсын эрдэмтэдтэй уулзав.”(总统会见了国际学者们)不及物。例⑶和例⑷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从传统语法角度看,“х?叵лээн авах”(接待)是及物动词,“уулзах”(会见)是不及物动词,虽然两个句子的语法形式不同,但表达的意义确很相似。从动词“广义及物性”的标准看,两个词在例句符合十个要素中的九个:参与者、行为、体、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方式、施动性、宾语个体化程度,其及物典型性程度基本相同。
动词的运用涉及到语义、语篇、功能、认知等不同方面,只有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考察,才可能得出合理的解释。从功能语法角度以“广义及物性”观的理论解释动词的及物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具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蒙古)波·邴巴桑,等.现代蒙古语词法结构(蒙文)[M].乌兰巴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刘正光,崔刚.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1).
〔3〕(蒙古)罗布桑旺丹.现代蒙古语结构[M].乌兰巴托:国立大学出版社,2010.
〔4〕清格尔泰.现代蒙语语法[M].呼市: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斯钦朝克图.论蒙古语动词态的特点[J].民族语文,2011,(02).
〔6〕图门吉日嘎拉.现代蒙古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7〕张高远.及物动词何以“无宾自足”[J].外语教学,2000,(03).
〔8〕照日格图,额勒森其其格.蒙古语格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