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

关键词:

声乐教学;情感培养;应用;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从物质上的追求发展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对于各种娱乐方式要求越来越高。而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内心世界,交流情感。特别是音乐、舞蹈以及乐器等,在艺术领域中属于人们的重点精神追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艺术的灵魂。老师们不是只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传播艺术的感受能力以及艺术所具备的思想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欣赏艺术作品,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以及创作的能力。而将情感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里,让学员们对艺术作品充满感情,有利于他们去充分理解作品,感受艺术的灵魂。声乐属于艺术中非常需要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演唱者要演唱好声乐,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懂得如何将歌曲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这首歌曲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听众的共鸣。如果演唱者只具备演唱技巧,却不具备丰富情感并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到位,只会使得演唱死板无趣,不能直击人心。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在传授演唱技巧的同时,注重对歌曲内在感情的理解。

一、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艺术中的情感培养

若想一首艺术作品被大家认可,不能只有歌词以及曲调的优秀,还需要表演者的表演功力。而演唱者的演唱是否能打动人心,关键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只有将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者的演唱结合起来,才能让该音乐作品得到大家喜爱。而现在很多高校是将声乐艺术简单地理解成声音艺术,不注重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只注重歌曲本身的演唱技巧,在某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可以给人声音优美的印象,但是由于表现能力不够以及精神内涵不足使得其不能被大家接受。

(二)忽略教学情境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反复讲解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学生也需要多次练习后才能领悟该内容,这会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虽然多次练习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该歌曲所具备的氛围,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理解力与感受能力,使得他们的歌曲表达更加充满精神内涵。

(三)对情感培养理解偏差

很多高校以及老师都能意识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情感培养的概念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将情感培养局限在大脑思维中,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将情感培养与声乐练习结合起来,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的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直击人心,获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应当饱含情感的,当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内容上时,教学语言的魅力就立马突显出来,学生的情绪是能够受到教师语言的带动和感染的,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够牢牢的“黏”住学生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当然,这种情感是需要教师真情实感的进行投入,装模作样或者虚情假意是打动不了学生的。真情来自对表达内容深刻理解,来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一)精选教材类型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若想要学生们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好作品,必须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正确的作品。这一方面包括优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另一方面还包括优良的教材,可见学校的教材应该在得到精选后才被老师使用。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学校应该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声乐艺术本身所需,选取最为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培养。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鱼目混珠的作品,应该不予选择,而对于那些虽然优秀但是与本校教学特点不相符的作品也应该舍弃。

(二)设置特殊教学情境

设置特殊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今的声乐教学中却没有被重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设置特有情境,使得学生们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帮助学生们领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这种特殊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外在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分析作品背景

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歌曲,因而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所在时代与环境,即作品背景。由于作品背景会影响歌曲创作者的风格以及歌曲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讲解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并且培养他们的演唱内涵。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如同走进了该歌曲所在时代,在心灵上以及情感上都能更为接近当时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能据此将歌曲类型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江南的歌曲婉约优美,西北的歌曲激昂豪放等,都有利于他们去加深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四)情感与发声的结合在老师对学生教授声乐的发声时,除了要求发声的音准正确外,还应该对他们情感的表达力加以培养。例如在歌曲的发声练习中,如有需要表达悲伤情感的词段,可以让他们在发声的同时去联想悲伤的感觉,调节面部表情,表现出伤心与痛苦,甚至可以哭出声来,如此便能帮助他们日后演唱时收发自如。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除了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对作品与艺术充满感情时,便会受到吸引从而自发主动去研究音乐艺术作品中的门门道道,对艺术以及歌曲作品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全面与独到。而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来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更加便捷,老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丰富经验,而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通过情感培养,例如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哪首歌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歌曲里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包含的感情是甜蜜还是悲伤,表达的是恋情还是革命等,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含的意义与情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若演唱者具备情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情感打动观众,可以更好地诠释其音乐作品。若是演唱时毫无感情,则会显得整个演唱空洞无力,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帮助学生充实音乐技巧

演绎好一首音乐作品,不仅需要表面的技巧,还需要内在的技巧。而内在的技巧说的就是歌曲的表达方式,包括在歌词里某段话或者某个词上应该如何发声,应该如何动作,应该具备何种表情等。而情感培养正是一种让学生们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后正确诠释歌曲的方法,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教会他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改变发声,以更好地抒发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前部分表达赞美应该发声柔美温馨,而在后部分表达愤怒时,应该发声激昂高亢,如此才能充分表达好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2

一、情感与声乐的关系

声乐艺术是声音与情感的艺术, 在声乐艺术中, 强调声音与情感的自然统一。演唱者必要掌握正确的声乐技巧, 才能打动观众, 使观众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当创作者进行某个音乐作品的创作时, 里面包含了多种情感以及情绪的变化。声乐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创作者情感的传达。歌唱的技巧都是为了情感服务的。演唱者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 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声音的技术[1]。

二、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 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声乐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人们的某种情感, 它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尤其重视情感的作用。声乐艺术能够确立和发展的主要前提, 就是情感。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是声乐艺术的核心, 也是声乐艺术的本质, 情感培养和声乐教学是统一的。情感是人们的内心感受, 是艺术交流的目的, 真正传达出声乐作品的情感, 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 情感培养有利于演唱者准确表达审美理念。

声乐作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声乐作品, 不同的人仍有不同的审美差别。受情绪或者心情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感受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不断深化。在声乐作品的本质是情感的传达, 它的情感是永恒的, 是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确定的, 不会发生改变。情感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中的审美理念。

(三) 情感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音乐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 有不同的艺术文化内涵。尤其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各个民族之间也有不同的声乐风格。但是不管是哪种声乐艺术, 都是特定情感的表达, 它们有不同的音色和音调, 需要演唱者能够自己把握, 从中体会声乐作品的风格。

(四) 情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在声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够加深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 使其在表达作品中, 充分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就是演唱者将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准确传达给观众的能力, 是演唱者自身的音乐能力。

三、如何培养声乐教学的情感

(一) 深刻了解声乐作品。

情感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感受。演唱者要首先理解声乐作品, 在全面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准确表达其思想感情。在理解作品的时候, 演唱者要设身处地体验作品, 要联想到声乐作品的背景, 创作者的时代, 体会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并与声乐作品相融合, 创作出演唱者自己的特点。在感知某首歌曲的时候, 演唱者要进行深入地体验, 不仅要站在表演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还要有角色的代入感, 掌握某一角色的时代背景, 体会角色的情感, 将自己投入到声乐作品的情景中去, 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

(二) 注重声音和情感的结合。

声音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 在教学中, 要注重声音技巧的培养与情感的结合。演唱者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 高超的声音技巧才能使情感表现更加充分, 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 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情感是声音的基础, 没有情感的传达, 就不能准确地称为声乐艺术。声音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才是对声乐作品最大的尊重, 才能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三) 教师要加强引导。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首先熟悉声乐作品, 可以选择经典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声乐作品的艺术手法, 时代背景, 创作者的生活环境, 歌词以及旋律等, 从不同的角度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 体会作品的情感, 并通过声乐技巧表现出来。教师与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互动,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 并及时解决。

(四) 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充分把握声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有利于学生准确体会声乐作品中内涵的情感。教师要在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声乐作品中音响的变化、节奏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等, 这些都是声乐作品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声乐作品基本的分析, 使学生能够体会声乐作品内在的情感。

四、结语

总之,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提高声乐作品的表现力, 提高学生的声乐技术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声乐作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 提高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曹云南.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 2015, 10.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培养 措施

艺术是一门感染力和渲染力极强的学科。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表演和学习交流,从而使学习者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艺术还会引起人们对善恶是非、人的本性、社会现状等理性思考,具有思想教育和引导的作用。随着新课改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普及,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音乐是人们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声乐教学和音乐创作中都必須具有情感体现,表达出或悲伤、或喜悦、或离愁、或伤感的情愫,才能发挥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取得教学的实质性成功。然而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演唱技巧、音调音质、音乐背景、音乐常识的教学等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在声乐教学中如何从那些方面进行情感培养,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技巧与情感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声乐教学的技巧教授与训练,而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殊不知,声乐是一门以情感为核心的,以技巧为存托的表演艺术。没有技巧的声乐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这种表演纯粹的直接抛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忽略了表演艺术上的美好特点,这种表演甚至会使得台下的观众觉得肉麻、无趣。然而,只带有技术性的表演而缺乏情感的表演是怎样的情景?这种只带有技术性的表演是空洞的没有灵气的演出,音乐是通过声音传递感情的艺术,没有感情的歌唱,是不可能使观众被歌曲的意义所打动的,表演者呆滞的表情也不会使得观众有所感触。这样空洞的演唱有的只是华丽的形式而没有实际的内涵。它不足以让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不会给观众心灵有所触动。音乐艺术就没有使人获得教育意义和感动。由此可见,音乐是一门技巧和情感相结合的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声乐、音乐的教学中,应当有效的融入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没有关注,所有的学生用一种方法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是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教学。音乐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音乐的美丽正是由于它的绚丽多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找到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向,例如有的学生天性活泼,乐观积极,这样的学生就比较适合轻快舒畅的歌曲,他们天性决定他们在演唱这类明快的歌曲时会更有魅力。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安静,内向。这类学生就比较适合婉转阴柔的曲目,在演唱抒情婉柔的歌曲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具有情感意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性格,选择不同类型的曲目,因材施教。这样对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情感的把握大有益处。

三、在有利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情感培养

发声教学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发声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技巧的关键,也是学生歌曲演唱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不仅应从理论上进行仔细讲解。比如说,发声练习中要求发音饱满,注重平翘舌的分辨,前鼻后鼻音的区别等等。在发声练习中还要具体根据学生的发声条件和发音水准、状况进行指导。严格的要求学生艰苦训练,为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注重发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在学生每一次发声练习中,找出发声时应当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状态,要求学生极力模仿并表现出来,不断地进行情感练习。比如说,在练习“u”字母的发音时,可以联想到“哭”,甚至表现出痛苦、伤心的表情,还可以模仿哭泣的状态,这样,发声就和情感结合起来了。通过情感的感染,不仅提高发生的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明白发生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增加发声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发声练习的积极性。在发声教学环节中就打下了一定的情感培养的基础,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成功。

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里过程,情感又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对曲目的情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师得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解读曲目作品的时候,既要将曲目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作者情绪、作品意义一一讲述给学生,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一些学生会经常出现厌倦情绪,他们扰乱课堂纪律、不仔细听讲。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的心情往往都会被破坏。音乐这门艺术带有技术性却又很难把握,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情绪的波动将会使得起教师从美好的意境中跌落出来,一旦从美好的意境中丢落出来就很难再进去。因此,声乐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良好交流的教学,确保师生关系的融洽的同时,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观点,及其教学看法。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音乐教学需求出发,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情感音乐相融合的教学成功。

五、准确的掌握曲目作品的情感内涵

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想要自己所演奏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传奇是每个艺术家的梦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演奏中要把作品中作者所阐述的情感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展示出来。只有当欣赏者感受到演奏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将那份内心的震动、或者是对某种事物的感悟,留存心底时,欣赏者才会记住演奏者本人及其作品,从而上升成为了一种艺术。因此,这要求声乐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音乐教学知识,表达能力,更需要音乐教师对作品具有深入的了解,比如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另外,声乐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并灵活地运用到艺术表现、音乐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情感培养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4

一、教师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阐释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深刻生动地表达歌曲情感是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完美的歌声不仅包括音乐旋律美、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情感色彩美,人们在演唱歌曲时只有以正确的歌唱技巧准确地把握歌曲情感,才能生动地演绎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声乐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该重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所以,声乐教学是一个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情感教学等丰富内容的特殊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从乐理知识上了解和认识歌唱的器官及器官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理,为下一步歌唱技巧教学做理论准备;在技巧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实唱练习使学生感受歌唱的气息、音色、节奏、旋律,使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歌唱和协调歌唱器官的技巧;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恰当的情绪引导和激发学生情感,寓情于景,使之正确把握歌唱情境,而且还要加深学生对歌曲本身内在情感的体会。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许多学生虽已掌握演唱的方法和技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声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如果演唱时只是毫无情感机械的将旋律、节奏演唱出来,那么这种歌唱就违背了音乐表达情感的宗旨和目的,既无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禀赋的不同,教师不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声音训练都达到最佳水平,但学生的情感表达却能够突破这些先天因素的限制达到最佳水平,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重视演唱技巧教学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从而使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方法探究

如上所述,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更包含情感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一视角来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声情结合的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声情并茂”,夯实学生认知情感的基础;其次,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最后,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具体来讲,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声训练时注重声情结合,是培养学生认识情感的基础

发声练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原理、体会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而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发声观念和发声技巧,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声练习既是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巧的重要内容。因而,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当在强调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技巧的同时,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情的实唱演示,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重从发声练习和发声姿态两个方面加强情感教学。虽说发声练习是练声阶段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训练时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没有词语内容的单纯乐句,因而也是一个非常单调乏味的环节。为避免学生陷入为练习而练习的状况,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状态下进行练习,这样即使练声曲没有歌词、没有完整的音乐思想,学生也能体验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正确的发声姿态对歌唱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一定影响。在练习发声时,不同音区的不同音、同一音区的同一个音在发声时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发声姿态变化,正如声乐大师赵梅伯先生说的:身体立直、面露自然愉快微笑、双眉向上的姿态表示轻松愉悦,双眉向下则表示悲伤,也就是说,发声姿态在总体上是一个伴随情感运动的动态过程。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因人、因时而异,以学生熟悉的事情对发声的情感运动状态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体会发声的姿态,从而正确掌握发声状态与姿态上的配合与变化,如在唱低声区时声音稳重深沉,如同大力士提石磨,挺拔沉稳;唱中声区时声音嘹亮、具有穿透力,如同眺望大海一样,舒展悠远;唱高声区时声音清晰收紧,如同抬重物上楼梯,紧张稳重。

(二)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是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

歌唱是表演的艺术,对歌曲的演唱其实就是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分析作品,发挥想象从情感上感染听众。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所说的:如果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就谈不上正确的理解作品,更不要说艺术境界的表现了。

1.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创作出来的,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达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歌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创作改编的经典歌剧《江姐》中的唱段,演唱者在演唱这段歌曲时应当了解这是江姐被捕入狱后抒发情怀时唱的一首咏叹调,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乐观忠诚的.精神;《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痛诉敌人暴行、歌颂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反映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热烈的爱国情感。只有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出色地完成演唱的二度创作。

2.熟悉、朗读歌词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朗读歌词,理解领会歌词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本情。具体来说就是在演唱之前学生必须先熟悉、朗读歌词,准确清晰地咬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通过朗读获得声情上的感性认识,同时以谈话、交流感受和体会建立认同的情境;进入作品之后还要能运用声乐演唱技巧自如的从作品中走出来,淋漓尽致的表达歌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歌词后,了解歌词表达的是作者对心上人的思恋与爱慕之情。准确把握歌词思想内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也为下一步旋律学习定好情感基调。

3.熟记旋律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有人认为对歌曲歌词的学习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情感认识,而对歌曲旋律的学习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对歌词的学习只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学习旋律,根据每句歌词所对应的旋律去学习熟记旋律、表达情感。熟记旋律,唱准音高、音准、节奏、节拍是分析研究声乐作品的基础。教师应当在良好的情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在歌词情感的基点上,自由灵活地运用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巩固所学的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如在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时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赤子对祖**亲的深厚之爱”的情感基调,以情带声、声随情出,才能唱出强弱、浓淡、有起伏变化的旋律。

4.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通过创造想象来完成的,演唱者要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运用再创造想象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词曲家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想象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还可以扩充作品的情感。歌曲中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表达歌曲情感时可以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从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变化,又要鼓励学生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并从其他艺术中积累情感体验,丰富想象。

(三)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是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给他们上台表演和敢于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锻炼,积累演出经验,这样学生在演唱时既能做到坦然自若使表演感情化,还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歌唱环境中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离开情感,声乐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声乐教学中,只有以培养情感为目的追求“声与情”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5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声乐课都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教育中增加了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但都是教师坐在钢琴旁,用钢琴带动学生,教学生发声和演唱。教的过程中教师一遍一遍地纠正学生的发声,间或做些示范。考试则是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到台上演唱,教师坐在台下打分。因为声乐本身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歌唱,而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需经常地、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且与学生各方面的状态(心理的、生理的)有关,只靠学习理论知识或参加函授学习很难学好声乐,所以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二、我国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来看,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音乐院校声乐系的一套教学体系进行的,并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以单独授课为主,课堂的进程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弹琴,另外再一遍遍地给学生做示范。声乐教学是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歌唱技能技巧传授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育人活动。对于这门融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的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把握尤为重要,在此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形中透露出了“互动”的教学成分。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效率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它关系到“如何教”和“如何教好”的使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在无形中主导了课堂的进程,无论在教学手法,还是教学理念和态度上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互动式声乐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和展现创造力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尽情展示自己才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体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名声乐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歌唱能力,尽量将有利于发挥学生声音特点的机会分别提供给每名学生。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表现能力、歌唱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并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四、互动式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好奇是引发个体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促使人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恰当设计疑点和悬念,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完成全部课堂教学互动。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己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

(二)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交流的问题

观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提出学生内心的疑问和对知识的不理解。声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基本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假如教师心不在焉,不关注学生的变化,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例如:个别男生在练声中,当练习到小字二组的G以上的音时,神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很不自信的神态,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同时进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交流

声乐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与生之间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反馈。课堂交流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知识内容是师生交流的信息媒介,教学的物质手段、环境是师生交流的信息载体,是工具性媒介。声乐教学中,师生、知识和教学媒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地共同构建着完整的交流模式。声乐教学中的体态语交流很多,有时效果甚于言语交流。例如,在讲授气息时,教师仅用言语来描述气息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用手直接感受老师吸气时的肌体的运动状况。这种直观的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言语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声乐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上的交流,教师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语言,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教师的意图。

(四)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汇报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多进行几次教学汇报。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

五、结论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该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将会对声乐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发展作用。作为比较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师生将会在“教”与“学”中体现出复合的主客体地位,教学中的师生在互动中将体现出动态性、平等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李星佚 文化月刊 2009/11

[2]声乐教学中演唱技术与演唱情感的互动 周熙婷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5

论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6

论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教学手段能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融入英语教学中能更好地起到教书育人效果.此因素注重树立师生共为课堂主体的概念和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作 者:李红辉 作者单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38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谈情感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篇7

一、情感激发树立正确的歌唱认识

声乐教学不是单一的发声技巧的学习。声乐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热情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声乐演唱认识, 即声乐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传递情感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挫折和逆境。逆境中学生会陷入痛苦不堪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一切技巧、方法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比如, 喉咙发紧, 气息不够灵活等问题, 情绪急躁中越是想打开喉咙越不能收到良好效果。作为声乐教师首先不应该急躁, 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学生鼓励。用自己乐观的情绪和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卸掉负面情绪的包袱。对于部分性格内向、情绪不高的学生可用高抬腿跳跃等运动来热身, 或者在课前引导学生谈论、想像一些令人愉快的事物, 欣赏一些快乐的音响资料, 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快乐的、积极的状态中开始。在进一步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继续激励学生保持住快乐的心情去歌唱。在积极的氛围里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声乐演唱不是机械的活动, 保持头脑灵敏、身心愉快、肌肉松弛才能获得美好的歌唱状态。

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 教师要利用各种情感激发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放下一切思想包袱, 要有勇于实践, 乐观无畏的精神。使声乐课堂始终处于积极运动的状态。积极的情绪可以推动歌唱的发展, 使歌唱究声情并茂, 这种运动恰好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情感激发和实践操作性原则。

二、情感激发促进歌唱记忆发展

所谓歌唱的记忆, 是指以往感知过的声音概念在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 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印象。包括对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的感觉和声音的色彩等, 也指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记忆。声乐教学中情感激发是促进歌唱记忆、提高歌唱水平的一个法宝。情感激发能集中注意力, 使人迅速进入歌唱状态, 并能克服学习中漫不经心的毛病。

学习声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建立歌唱的状态。但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保持住开始的激情, 反复的训练使他们感到乏味, 甚至产生腻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鲜感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其中, 使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一个有效激发情感的方法。笔者曾经在一个声乐讲座上遇到一位非常有激情的老师, 他语言生动幽默, 动作也充满喜感, 同学们立刻喜欢上他, 整个会场气氛活跃、情绪激昂, 讲座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对于这位老师讲课的风格他自己这样解释到:人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和疲劳的, 欢快的大笑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神经, 从而能够减轻由于发声技巧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松弛愉悦的神经更有益于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就会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 记忆力就会加深。

在演唱具体声乐作品时, 教师富有情感与想像力的分析也能够激发学生情感, 进而增强歌唱的记忆。通过对声乐作品旋律和歌词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使学生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既能够方便学生记忆歌词与旋律, 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更好的把握和诠释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在不断的刻苦练习和反复认识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于学生恰当的情感激发,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记忆习惯, 促进歌唱记忆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三、情感激发增进歌唱艺术美的体验

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怀着对歌唱的热爱才选择从事这一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歌唱的热爱逐渐演变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用情感催开学生心中艺术之花, 让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 这份激情才能会持久、深厚。

每个学生的感知能力、个性特征都影响着其自身的歌唱生理感觉以及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用积极、高尚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在培养学生发声技巧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熏陶,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观察生活中各种类型人物的情感特征, 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 把文化素质和演唱活动结合起来, 用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歌唱, 增进对声乐艺术美的体验。调动起一切美好的感觉推动歌唱活动, 这样的歌声才能打动人心。

对声乐演唱事业的热爱促进声乐演唱者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 作为声乐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份热情。把这份情感升华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摘要: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这种配合的具体体现之一, 在声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歌唱情感理论的研究, 着重探讨了情感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情感,激发,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8.

[2]杨立岗等.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8.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声乐教学;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1-01

引言

音乐与声乐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恰当运使用激发性情感能将学生的情感因素唤醒,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者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求知,有助于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加深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享受美的同时,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一、以情为本,选准动情点

在小学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多挖掘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多寻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便于激发他们的情感。另外,也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适当补充声乐教学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情感教学资源,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动情的意境之中。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巧妙运用比较,借助一些高雅艺术的比较来激励、感染学生。这样,也利于他们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

二、小学音乐的情感教学法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天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声乐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的关键一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智力处于不断发育之中,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说,音乐教材中的《小朋友爱祖国》、《走路》等的学习,既能充分展现孩子的童真,又能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知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同时,又利于调动积极性。在声乐教学中,情感教学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释放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为达到自主创新巩固课堂知识做好充分准备。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也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

三、倾听音乐,以情明理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也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熔炉。而好的声乐能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还利于通过听觉体验获得心灵上的启迪。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在分享《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内容,结合平日里妈妈为家庭奔波忙碌的身影,让孩子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妈妈的辛苦,这样也利于引导学生更加爱自己的妈妈。接着,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很多孩子都表示会多听妈妈的话、帮妈妈做家务。这些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的表达只有当学生真切感悟后才会更加明白。创设情感教学,既能达到逾期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会了感恩,懂得感恩。

四、将声乐训练融入到歌唱教学中,这也是情感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声乐训练能够通过发声训练、歌曲处理时的声音控制训练等方法实现。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要多练习各种单词、拼音等,同学们在发声的时候也可以尝试通过腹部掌握而并不仅仅是喊叫进行练习。在声音控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声,加强学生对声音的控制力度。在多声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要在自己唱好声部的同时,也能听到其他声部,要想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通常会采取轮唱的方式进行训练。通过声乐的有效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歌唱的积极性,有助于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歌唱的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把握情感因素,领悟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音乐的创作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要想准确将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表达出来,要想真正把握音乐的情感必定离不开对音乐产生背景的了解。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以及知识面窄因素的制约,尽管作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他们一般也很难真正把握作品的真情实感,这样也必定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为此,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表达上的局限性。

例如,在学唱《卖报歌》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因此,很难体会报童生活环境的艰辛,这时候,让他们去演绎《卖报歌》,必定不能将作品中的特有情感表达出来,也就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纠正学生错误的情感表达,在教学生唱这首歌曲前,先將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们。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所处的环境,当学生真正把握这首歌曲的情感时,他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也就能主动从歌曲的意境出发,而且还能提高演唱的艺术效果。

在小学音乐声乐实践教学活动中,在传授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情感因素的渗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都能感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享受音乐,让孩子们的灵性乘着音乐的翅膀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当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其中,声乐教学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珊.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的窘境与思考[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汪娟.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80.

[3]邰代兄.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7).

[4]米嘉婧.人格类型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5(21).

[5]卯锐.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舞蹈的合理运用及作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4(1).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9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情怀的科目,在中职语文的日常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灵活运用情感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内涵,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的结合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其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还能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语文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快地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予以详细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前言: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情怀的科目,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在就该科目对学生进行教授时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所想所感的“强心针”.在中职语文的日常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文教授时若能灵活运用情感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内涵,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的结合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其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还能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语文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快地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予以详细分析,现作如下相关报道。

一、情感教育含义与作用

(一)情感教育含义

教育界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利于学生学习的同时,可恰到好处地拿捏住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关系,以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培养的丰富性和内涵性,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互动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新型教学方法称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以辩证客观的心态面对所有事物,并进一步升华对人生的感悟,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自我完善发展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1]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情感教育实际上既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认识并积累生字词、掌握一系列写作或表达知识技能只是该门课程最基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如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才是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对课文各方面的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该方法提高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觉悟。

当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各方面(词句用法、表达方式等、)均不太熟悉,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古诗文尤其是长篇大论的文言文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但通过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以古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突破点,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进而逐步对课文进行“蚕食”,最终达到掌握全文的学习目的。学生通过对各类课文中或喜或悲,或愤怒批判等多种情感的体验和感受,能够进一步明了学生对生活各方面的认识,并在语文教师的恰当指导下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和调节这些情绪,使情感的正面作用得以最大化地发挥。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较之传统模式中的教学方法,不断增进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情感教育最明显的优势。学生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主动且耐心地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循循善诱,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和鼓励,[2]从各方面了解和关心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情感后,也同样会在情感上作出相应的回应。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就能够使学生将老师当作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以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师教育责任感,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指引学生领会情感内涵

不管是普通中学语文还是中职语文,在该门科目的考试中,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因此,这便为各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一块知识技能的明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应将点拨、引导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像直接说出答案这样点拨过度,不给学生一丝一毫的思考空间,亦不能光提出问题却不作任何的提点,造成非常尴尬的教学场面。

(三)理论与实际情感的结合

放眼古今,理论教育和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着重点。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忽视,造成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不良局面。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是注重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而是更倾向于吸收实际操作能力卓越的人才。而各中职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教育注重点,力求达到使其所培育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各岗位需求的教育目的。是以各中职院校应更为注重对语文这一学科教学的实用性[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知识的灵活性和使用性非常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中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而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述第二点中的《游子吟》这一课文,除了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练等方式深化对诗文中心思想以及诗人情怀的理解,还应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母爱:“同学们,既然咱们学了这篇关于母爱的古诗,也从诗人简朴的语言中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几分钟回想一下你们的妈妈带给你们的母爱,然后给大家分享。”实际上,当学生思考完后,内心对自身所受到的母爱是有非常多的感触和领悟的,甚至情感细腻且感触颇深的同学在向大家分享其从自己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母爱时,通常会因情到深处而流泪,同时还会在情感上感染其他学生。这就非常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际情感的结合,同时也使得学生所作的文章更具真情实感,能够打动人心,并使其作文的质量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有机结合,既能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亦能锻炼其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结语:

总之,情感教育不仅是顺应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学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更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极佳途径之一。考虑到职业型人才是各中职院校的重点培育方向,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教育来帮助学生不断促进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琳. 情感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

[2]刘田田. 中职工科类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6.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0

作者:刘大侠

【摘要】在大量的声乐作品当中,有着不同内容、不同主题思想以及不同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的作品,当然,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演唱当中的运用也是活灵活现的,如果单一的使用一种或者不符合声乐表现风格的使用伴奏织体,就无法表现作品具体内容和富有形象的特点。我们所知道的织体形象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或者根据自然景物形象创造出来。钢琴伴奏的织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与时代特征、民族风格紧密相联系的。

【关键词】钢琴伴奏织体;声乐作品;运用。

我们要想了解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织体。其实织体的概念非常的简单,就是把音乐中的多声部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形式。

钢琴是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器,在钢琴音乐中常常也会出现某些单声部的旋律片段。用钢琴演奏多声部音乐时。在表现方法上与管弦乐、多声部合唱的音乐在多声部结合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这是由钢琴这件乐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钢琴的织体运用在技术上就有了它本身的特殊性。当然在基本规律上钢琴伴奏织体与管弦乐、合唱等多声部音乐织体则是共同的。这种共同规律表现在多声部结合时的和声运动,织体结构层次等方面。

一、声乐钢琴伴奏的织体

伴奏织体的结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现在仅仅依据结构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和声性的织体。二,复调性的织体。三综合性的织体。1(1)和声性的织体

和声性的织体,也就是以主调为主的织体形式,它以一个旋律为主,通过和 1于苏贤 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第23页 声的功能力度、色彩、节奏等各方面达到陪衬,充实主旋律的作用。织体中对主要旋律起陪衬作用的和声,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音型与和弦的变化。

和声性织体结构是非常丰富的,它的织体结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三个的结构层次都可以综合的使用。不仅仅这样,为了能表现声乐作品和完美的音乐形象,也可以用一种或几种伴奏织体的结构。总而言之,旋律层在织体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而陪衬的和旋层次结构是起着充实、陪衬主旋律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需要而不断变换的,这种织体的伴奏形式在我们身边也是常用的。(2)复调性的织体

复调性织体是以几个各自独立的旋律的同时结合为主要特征。复调性的钢琴织体与和声性的钢琴织体的区别在于:和声性织体是以和声的表现特点为基础的,它着重依赖和声的功能、力度、色彩、和弦表现方式的各种变化等方面去表达内容,塑造音乐形象,在和声性的钢琴伴奏织体中,只有一个主要旋律是织体的第一位因素,其它的因素都不具备独立的旋律意义。而复调性织体的结构层次是表现在不同声部的旋律进行上。比如织体中运用两个旋律的对比或模仿,那么,织体的结构就可分为两组,如果三个旋律的运用,织体结构也随着分为三组,在实际中,常常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加强对某一旋律声部的力度与色彩而运用附加声部的方法,这种附加声部的意义就是伴随的作用,总是伴随着它所依附的主要声部一起出现。

这种复调性的钢琴伴奏织体在演奏上有一定的技巧,对伴奏者的要求是更高的。在大、中、小及幼儿园中的钢琴伴奏或即兴伴奏中用的不是非常的广泛,在专业的演出或声乐比赛中为了进一步表现音乐主题、内容和塑造音乐形象时,复调性的钢琴伴奏织体形式还是不可缺少的。(3)综合性的织体

综合性的钢琴伴奏织体是综合了和声性与复调性两种织体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织体结构形式,这种综合性的织体作为一种单独的织体形式讲述,但在实质上也只是把和声性织体与复调性织体在艺术表现上、织体结构特点上加以综合而已。尽管综合性的钢琴伴奏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新的织体形式,但就其本质来看,确是两种性质的织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以一种织体为主,另一种以相配合为原则。显而易见,如果简单地归纳综合性织体可以分为以和声性织体为基础与复调性织体相结合和以复调性织体为基础与和声性织体相结合的两种形式特点。

二、不同风格作品伴奏织体的运用

(1)钢琴伴奏织体在抒情歌曲中的运用

抒情歌曲是歌曲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体裁,其特点在旋律、节拍、节奏、结构和力度等方面都比较自由,词曲结合紧密,感情比较内在、细腻,富于诗情画意,特别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抒情歌曲旋律线的起伏较大,常用装饰音、跳音、旋律音大跳等;速度一般比较缓慢,感情抒发得较充分,富有内在的激情;情绪变化丰富、细腻,常常由安静的情绪逐渐发展到激动的情绪,也常常由抒情性发展到激烈的戏剧性。在多段体抒情性歌曲中常在不同段落使用变拍子,并改变其速度,增强对比。总之,抒情性歌曲极为多样。(2)钢琴伴奏织体在进行曲歌曲中的运用

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也是歌曲创作中常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主要的特点是在节奏上体现的,每小节的强弱拍非常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结构上比较方整,速度不快不慢,就如同行进中步伐节奏,铿锵有力,表达着激昂的情绪。进行曲的旋律进行比较平稳,常使用附点音符来增强旋律的紧张度和推动力。进行曲常用来描绘人们豪情满怀、朝气蓬勃、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描绘人们内心情绪的变化。进行曲是根据歌曲所表达的不同对象,不同生活内容,它具有赞颂性、战斗性、抒情性、活泼跳跃性。(3)钢琴伴奏织体在舞蹈性歌曲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应先了解舞蹈性歌曲的特点,舞蹈性歌曲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节奏上,在歌曲中常贯穿着富有特性的节奏音型,每个小节的强拍、弱拍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强调节拍的重音,一般有2/

4、4/4拍。圆舞曲风格的有3/

4、3/

8、6/8拍子,它的旋律跳动较大,表现出活泼、欢快的情绪。在结构上方整,情绪较为热烈,速度较快,气口清晰。各民族的舞蹈风格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弹伴奏时就要抓住这些不同特点节奏规律,来进行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

三、前奏、间奏、尾声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 在歌曲钢琴伴奏中,前奏、间奏、尾声是与歌曲本身紧密联系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在一首歌曲伴奏作品中可以含前奏、间奏、尾声这三个部分,也可以包含其中之一,或者其中的两种,然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它们都应该是歌曲的整体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几个部分运用的材料和织体形式,都要以歌曲的风格、内容和所发展的要求为根据。

前奏是在歌曲伴奏中歌声出现之前,钢琴伴奏者先奏出一段音乐将歌声引进来,这段音乐便称前奏;它可以将歌曲的情绪、环境烘托出来,也将为歌曲提示情绪、音高、速度、节奏和节拍上的预示功能2;间奏也称过门,在歌声暂停的地方,由钢琴演奏的音乐片段,间奏可以起桥梁和链接的作用,把前后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同时间奏还可以担负着补充前面的情绪、烘托气氛、描绘背景、甚至塑造形象的功能,间奏音乐可以用完全新的材料写作,这种处理法往往是带有插段的性质,是为了将歌曲用完全新的形象表述出来,描绘情景3;尾声是在歌曲的歌唱旋律结束之后,由钢琴伴奏相继演奏的音乐片段,也称后奏,尾声可以进一步抒发作品的情感,也起到加以补充的作用,使得音乐形象更为完满。下面我们来看一首由冼星海作曲的合唱作品《黄水谣》,这首是民谣风格带再现的三段体歌曲,作品中除了带歌词的旋律以外,还包括前奏、间奏、尾声这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将前奏、间奏、尾声分析如下:

前奏共五个小节,为了明确调式调性,用原位Ⅰ级和弦,旋律先上扬,后下行平稳走向,采用正副三和弦交替使用,体现了抒情歌曲编配的特点。前奏用了歌曲的第一句作为音乐材料,突出主题,旋律优美流畅,钢琴伴奏采用震音的织体,右手旋律采用八度的形式,来描绘黄河奔腾叫啸、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歌颂了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母亲河—黄河以及黄河两岸人民和平生活的景象,最后落在Ⅴ级开放性的终止。

23于苏贤 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第96页 于苏贤 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第210页

间奏共有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在A段收拢性结束后,间奏和弦出现降三音的变和弦和色彩变化的副三和弦,尤其运用不协和的减三和弦后,使人感到惊慌恐惧之感。伴奏织体采用切分节奏音型,带低音的和弦式织体加强力度,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通过间奏B段随着节奏的变换,音乐转入悲愤的控诉。

第二部分是在B段控诉了家破人亡的切肤之痛后,间奏采用了新的音乐材料,即抒情,又带伤感的情调,和声采纳副三和弦与正三和弦交替,伴奏织体用的是复调形式,与主旋律形成对比。

尾声是在再现A段完满终止后,尾声采用间奏第二部分的音乐材料进行变化,再次重复、哀怨、仇恨的音调,加深歌曲无限惆怅的情感,补充和升华了歌唱者所要表达的心情。在和弦编配上采用副三和弦连续使用,使低声部线条下行走向平稳,色彩黯淡、凄凉,好似沉重地叙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苦难,尾声以完满终止而结束。

四、钢琴伴奏织体的整体运用

在进行一首完整的歌曲伴奏时,钢琴伴奏织体在布局上要根据作品的题材、风格以及曲式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考虑。这是运用钢琴伴奏织体构思时的重要依据。伴奏织体的发展变化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如果杂乱无章、毫无层次的改换织体形式,就会破坏音乐的完整和统一,从始到终没有发展变化的话,又显得枯燥、单调。钢琴伴奏织体在一定规模的曲式范围内,也必须与曲式原则相一致,也就是说,织体运用必须能符合音乐在陈述、发展、再现时的不同特点。在陈述时织体运用要简练一些,形象要鲜明,明确调式、调性,织体结构层次不要太复杂,如果一开始就用的很复杂,那么音乐向前发展时就没有余地了,因此,在一开始就要有一个整体的伴奏织体布局;在音乐发展段落中,织体的变换也是随着音乐的情绪发展而加以变化,在这一部分中,织体的变换也要符合情绪的要求,可以加强力度、改变织体形式、运用不稳定的和声等造成强烈的气氛,以达到发展的目的;最后是再现部分,这一部分是对开始部分的一种重复,但却要比开始时更为肯定,具有总结的性质,所以,再现中伴奏的织体运用一般有这样几种:一是采用完全新的形式;二是将陈述时的基本形态加以发展,比如层次增多、加强力度、厚度等,用饱满辉煌的音响使音乐结束得肯定而又气魄;三是原样的再现,稍加以补充即可。

总的来讲,只有使钢琴伴奏织体与歌唱部分的旋律融为一体,音乐作品内容才了能得到完美的表现。为此,要想运用好钢琴伴奏织体,这不是一件技术手法上的问题,也不是消极、被动地为歌曲的旋律配上和声的问题,而是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才能运用的好。作为一个钢琴伴奏者,既要积累丰富的学识,更要深刻理解作品及忠实地反映作曲家的风格和作品性质,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应当向人民群众的生活学习,否则将不可能在作品中恰当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气派,以及准确的艺术形象。为了促使钢琴伴奏能升上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努力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积极的研究分析,为钢琴伴奏织体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进入到更加广阔的艺术领域之中。【参考文献】

(1)李蓓蕾

歌曲钢琴伴奏音乐分析

安微

文艺出版社

2009—12(2)李雯岚

钢琴伴奏艺术纵横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08

(3)于苏贤

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03(4)狄其安

怎样为歌曲写歌曲伴奏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01

(5)谢哲邦

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职教;幼师;声乐教学;情感;重要作用

音乐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的艺术,音乐的特点就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个特点决定了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声音和情感是其自然联系的纽带。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时,只有充分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感情,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声乐课程是幼师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专业艺术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幼师教育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教师,而不是精湛技巧的专业人才。幼师学校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5-18岁之间,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幼师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幼师学生在入学之前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经过在校期间声乐课程的系统学习,虽然大部分幼师学生可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生状态,但是由于幼师学生自然条件不同,幼师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但是声乐的学习却可以激发幼师学生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强调情感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1、幼师声乐教学的方式。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1)技巧的培养。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正确的演唱歌曲。正确的发声是有技巧的,首先是吸气正确,其次是呼气得当。幼师学生用半打哈欠的方式把喉头放下,保持稳定,找到气息支撑的感觉,保持吸气状态,然后歌唱。(2)乐感的培养。乐感指的是音乐的感染力,演唱者通过充满感情的演唱,把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内容准确的传达给观众,最终引起共鸣。(3)情感的培养。情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和客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歌唱就是一种情感艺术,没有情感的歌唱不能算是声乐艺术。所以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幼师学生在歌唱时要以情感人。

2、情感培养的重要性。首先,从声乐教学的理论上看,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幼师学生唱好歌曲,把歌曲中所包含的美好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用声乐技巧和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要完美的表达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正确的处理情和声之间的关系。“情”指的是演唱时用真实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指的是气息、发生和咬字等,也就是歌唱的技巧。在歌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统一的。情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声是表达感情的手段。

其次,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我们的幼师学生基本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多数是歌唱艺术的爱好者,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于歌唱旋律和技巧的掌握,而缺乏对情感的理解。为了让我们这些将来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幼师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我们必须在声乐教学中,对这些幼师学生即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更要重视对幼师学生进行他是有效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幼师学生的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二、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和作用

1、注重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我们在教授一首歌曲时,不要急于让幼师学生去演唱,而是让幼师学生熟悉作品,理解作品,去尝试分析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跟请,研究作品的情感处理和艺术处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它表达的是歌唱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幼师学生对这首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接着去分析歌曲的去掉、风格等表现形式。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幼师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声音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增强音乐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幼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精炼、简明和艺术的教学语言讲解音乐知识,富有艺术的压延能够展现声乐中的艺术美,增加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幼师学生带着音乐情感去学习,则会明显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善于示范诱导感情。如果说用艺术性的语言讲解和分析作品是初级阶段,那么教师的示范就可使幼师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4、提倡个性化的情感处理方式。每个人对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因此,对相同的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分析,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对演唱的声音特质,音乐的连接形式、高潮和结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进行设计,这些设计都是极具个性的再创作。例如:阿宝、戴玉强和吴雁泽共同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演唱者根据自己歌曲的情感的把握对歌曲进行了再创作,用极富情感的声音征服观众。

5、通过实践丰富感情。幼师学生进行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时,幼师学生要经过反复的联系,用演唱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同样的一首歌,在有观众的课外活动中演唱时和平时上课演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無论是感情表达还是声音上都会有明显的改善;二是通过校外实习。在幼儿园中实习,不但给幼师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让幼儿园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接受你的歌声,你就必须把歌曲唱的活灵活现,用感情去打动他们。在这个实践过程,幼师学生最佳的表现就是用富含感情的演唱赢得孩子们的掌声和欢笑。

6、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感情氛围。现代科技可使音乐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音乐的意境,选取恰当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设置音乐意境,从而吸引幼师学生,使幼师学生处于设置的情境中,增加幼师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幼师声乐教学只有融入情感元素,才能使幼师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师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情感教学,实现情感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上一篇:科员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