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考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4篇)
在课改最初的日子里,我们有过迷惘、有过困惑,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无法找到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结合点。因此,这节课,我便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特殊的考试》是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十个主题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围绕着什么样的人能当“小小卫生员”节目主持人的问题展开。小猴、小熊、小狐狸并不是不讲卫生,而是忽视了作为一个主持人最重要的条件:关注周围的环境,维护公共卫生。这次考试的特殊在于,考题不是一张试卷上的试题,也是不是一般的面试,而是考查应聘者的实际行动。课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环保意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0个生词,识字7个生字。
针对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预设为两课时,现在向大家具体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特殊、考试”等10个生词,识记“特、考”等7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简单,扼要的教学目标能够使课堂的任务更明确,要点更突出,也使教与学的过程轻松了许多。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教学方式我也以简便为追求,即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投生之所好,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轻松地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题目叫作《特殊的考试》,请大这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在田字格里把题目写一写吧。
轻松的语调,加上默契的合作,使学生在宽松的状态中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在一起书写的过程中,认识了四个生字“特、殊、考、试”。一举两得。
写完课题生,我又告诉学生: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不过,大家得先闯过“我是学习小主人”中的三道难关才能得到。有信心取胜么?好,请看第一关:我会问!听好要求:请你的把课文题目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这个题目,我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低年级的孩子天生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因此,我便投其所好,将“我是学习小主人”这学法的渗透设计成闯关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获。
当学生读完课题后,便抛出一个个精彩的问题,我及时肯定了提得好的问题,同时不忘渗透提问题的绝窍,并且归纳出本课学习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特殊的考试指什么?谁被录取了?为什么?
导入新课后,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由于课文的故事性比较强,有利于学生看上下文猜字,所以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读课文。学生跃跃欲试,读书热情十分高涨。在这个时候,老师也加入到读书活动中来了,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生字、新词以及自己不认识的字,老师是怎么样读的。由于目标明确,加上老师出色的范读,学生听得很入神,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因此在接下来的同桌互读中,课堂书声一片。
紧接着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生字教学。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将枯燥的生字教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扎实地撑握这些基础知识呢?我所采取的方法是:有意识地将学习活动设计成充满童趣的生活情境,将生字、词语拟人化,让它们会说,会动。具体的设计如下:
学生兴致勃勃地初读完课文后,我说:同们朗朗的读书声可真好听呀!看,把门外的小蜜蜂都吸引过来了。它们还为我们带来了一群生字朋友,它们想陪咱们闯过“我是学习小主人”的第二关“我会认”。看,它们来了。(出示第一组
生字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朋友,咱们好像在哪见过。谁认识他们,领着大家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我将生字中比较容易认的归为一组,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达到抓住重点,避免所有知识点平均用力的效果。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本课比较难以识记的生字词。
“同学们,这儿还有一群比较陌生的朋友也想来认识认识聪明的你们!看,他们来了。
为了突破难点,在认读这些生字词时,我采取了反复认读的形式,加深印象。而且,在认读时,我有意识的用儿童化的语言创设一个个轻松情境。比如接力赛读时,我说:“同学们认得快,记得也快,生字朋友们真开心,想与咱们玩一玩接力赛的游戏。来吧!”枯燥的`生字认读就在老师营造的有趣的情境中变成了愉快的游戏。
往下的识记生字环节,主旋律仍然童声依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个生字宝宝穿着红色的衣服啊?原来,他们是要回生字屋团聚呢!一起点一点他们的名字吧!”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7个生字身上。我又说:“这些生字宝宝穿得这样喜气洋洋,是因为他们特别希望我们能记住他们的样子。在小组里面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么?”
经过与生字的几次见面、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喜欢上了这些生字,识记时方法特别多样、有趣。
接下来是写字环节。我激将地说:“哇,同学们说得这样好,能不能也把生字写得这样漂亮呀?”学生们一听,立马准备好文具,蓄势待发,信心十足。我主要与学生一起分析,书写了“特、持”两个形近字。
写完字后,学生有了几分倦意,我便安排他们与生字朋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休息一下。
本堂课的第四个环节是回文认字,初步感课文。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杨再隋教授讲过:老师讲得再好,难道还能比课文本身更生字,更形象?不如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把书读好读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据此,这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间休息后,我告诉学生:“同学们,生字朋友们在愉快的歌声中都蹦蹦跳跳地回到课本**的怀里了。这回,他们要看看我们是不是还能闯过“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最后一关“我会读”。首先,请你们打开课文大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是不是能马上认出躲在课本中的生字朋友呢?
大声读完课文后,我又渗透新学的读书方法――默读的训练。我说:“同学们读得可真响亮,除了大声朗读外,还有一种叫默读的读书方法,你会么?试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动物?边默读边用笔画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文中动物,我跟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了这些小动物的图片(出示)。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看看,这些小动物穿得怎么样啊?”“很美!”“很干净!”“很漂亮!”“哇,要是咱们穿着这样干净又漂亮的衣服,心情会怎么样呢?”“高兴得蹦蹦跳跳!”“乐得合不拢嘴!”“那么请你找出文中描写的小动物穿着的段落高高兴兴地读一读吧!”
形象、直观的图片一下子拉近了文中角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把学习中的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激活他们的经验世界,则让学生在真情涌动时倾诉了心声。因此,从学生的朗读中,他们的表情上,你便仿佛看到学生也穿上了漂亮,干净的新衣服。
在学生有感情地读完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课已接近尾声,而学生的学习情绪依然高涨。于是,我便把学生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抛给他们:“小动物们都穿得这样漂亮,到底谁会被选上呢?为什么?这次考试为什么要称作是一次特殊的考试呢?仔细想想,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吧!”
最后,在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时,我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了许多同学都已成为合格的学习小主人了,希望你们继续加油,争当优秀的小主人。现在,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吧――一枚精美的书签。而且这上面还有一个作业超市,有三道题供咱们选择:
1、与小伙伴一起读故事,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动物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做小猴小熊小狐狸小白兔 2、与小伙伴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3、自己读一读故事,动手做一做书上一两种小动物的图片。
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初步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够联系生活识记生字, 正确书写“考”、“试”等生字,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认识到小白兔被录取的原因, 懂得既要注意个人卫生, 还要关注周围环境, 维护公共卫生, 并愿意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 认识到小白兔被录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特殊”的考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回顾生活识字,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考”和“试”。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跟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课题:先写一个土, 再写长长的一撇, 小短横, 竖折折钩, 第二个字先写一个言字旁, 右边是正式作业本的“式”。认识这两个字吗?
(2) 看来同学们对这两个字都特别熟悉, 不过, 熟悉的字可不一定容易写好。考试时, 我们一定要把试卷放平, 来我们一起写上平平的一个短横, 考试时我们还要坐端正, 咱们再写上一个端端正正的竖折折钩, 可不能把书藏在桌子抽屉偷看, 记住, 这里不能多写一横。同学们, 考试时一定要把字写工整, 这里的“工”最后一笔要写成提, 由重到轻来写。写得很好, 接着写上像对号一样的斜钩, 多加一撇, 那可就画蛇添足了。来, 拿起自己的笔来, 在生字栏里描一描, 写一写。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参加过的考试,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使学习变得更为亲切, 更具有生活的气息, 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的两个生字“考”、“试”。联系学生的考试经历也使得生字书写的指导变得妙趣横生, 相信留给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他们的记忆也会非常牢固。
2.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 趣读课文
1.模拟情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 你们读课题的声音可真好听, 就像是主持人一样, 非常了不起!对了, 我差点儿就忘了, 前几天, 动物电视台的台长熊猫先生让我给它推荐一些知识丰富、声音好听的同学当小考官, 它到底要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播放画外音:“大家好, 我是动物电视台的台长, 今天,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则非常重要的消息, 赶快来看一看吧!”随后课件出示:动物电视台要招聘一名主持人, 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
(2) 回想我们所见过的主持人, 你们觉得来应聘的选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3) 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 “主持”的“持”和课题中的一个字非常像,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引入了招聘主持人的现场, 每个学生都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位小考官。入情入境, 学生的学习一定会非常主动。同时, 展示招聘信息的环节在不经意间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在语言运用中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为了来应聘, 我们的四位选手都特意打扮了一番,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前来应聘的各位选手登台。 (课件配乐逐一出示四位小动物选手。) 看着四位选手的穿着打扮, 你想夸夸谁?
(2) 谁能用一句话夸夸这四位选手?
(课件出示句式:小熊、小猴、小狐狸、小白兔, ____。学生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看看他们的穿着, 你想夸夸谁?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在逼真的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文哪一段描写了小动物们的穿着, 请大家找一找, 读一读。
(4) 指名读, 通过教师的评价语言及范读等方式进行指导。
3.通过激将法, 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3~6自然段。
(1) 自由读一读3~6自然段, 用铅笔划出小熊、小猴、小狐狸、小白兔分别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2) 激发学生认字识词。
(1) 唉, 现在当小考官还真不容易, 你们刚才在读书的时候, 小熊、小猴、小狐狸都提出了他们的意见:你们听! (课件出示图片及画外音:“你们那么小, 会当主考官吗?也许连词还不会认呢?连一大段话还读不通顺呢?”“就是, 凭什么考我们, 你们会认字吗?”)
(2) 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指导“狐狸”的“狸”的读音, 引导学生学习“朝前走”的“朝”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果皮绕开手套弄脏狐狸
面试垃圾箱电视台朝前走
(3) 激发学生读通课文。
(1) (课件出示图片及小狐狸、小熊和小猴的画外音:“会认字有什么了不起, 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就是, 凭什么考我们, 你们会认字吗?”“会认字有什么了不起, 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同学们, 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好, 我们认真地练习练习, 待会儿证明给小狐狸看看。
(2) 学生练习读课文后指名读课文。
设计意图:画外音中一句句不信任的话语就像一只只小手, 挠得学生的心直发痒, 学生握紧了小拳头, 咬紧了牙齿。这时, 学生读起书来一定会格外认真、动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激将法的运用十分巧妙。
(4) 表演中理解重点词句。
(1) 小熊绕开果皮朝前面走了, 什么是绕开?瞧, 果皮就在这里, 谁来用自己的动作告诉大家什么是“绕开”?
(2) 跟老师一起写“绕”字:左边一个绞丝旁, 右边是“浇水”的“浇”的右边。
(3) 请四位同学戴头饰表演小熊、小猴子、小狐狸、小白兔的做法, 下面的同学当小考官就四位选手的表现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表演时, 请小考官们对选手发问, 形成对话, 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小熊、小猴、小狐狸和小白兔在电视台大厅里走来走去, 等着台长来面试。趁着这个机会, 赶快和你周围的小考官交换一下意见, 你认为谁最适合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为什么?
出示句式:我选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
5.让我们看看台长熊猫先生的意见。 (出示图片。) 你们看出来了吗?各位小考官, 让我们一起宣读结果:台长来了, 宣布小白兔被录取了。
6.激发学生探寻“特殊”的含义。
(1) (播放画外音:“不公平, 就是不公平, 还没考试就选小白兔, 太不公平了!”) 大家听, 小狐狸、小猴、小熊说什么呢?
(2) 是呀, 还没考试就选小白兔, 这也太不公平了, 什么时候考的试呀?考试卷呢?考的是什么呀?
(3) 再读课题, 理解“特殊”的含义。
7.谁来替熊猫台长给他们解释解释, 为什么录取的是小白兔?
设计意图:画外音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也引出了本课学习的难点, 而替台长解释的过程也正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8.交流对话, 提升主题。
(1) 采访小白兔, 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呢?小狐狸, 你想说些什么?小猴、小熊呢?
(2) 各位小考官, 小狐狸、小猴、小熊这次都落选了, 他们的心情特别难过, 知道自己错了, 他们要继续努力, 再来应聘, 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采访小动物, 给他们建议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认识的过程, 设置情境, 在对话中进行教育的方式更加自然, 效果也会更好。
三、作业建议
让我们随时捡起路边的一片纸, 一个塑料袋, 一块果皮, 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让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语文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知识要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规律。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兴趣盎然的语文课, 课堂上,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是一节朴素扎实的语文课, 课堂上, 孩子们在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中, 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是一节极其难忘的语文课, 课堂上, 孩子们经历了一次语言与精神和谐共生的深刻体验, 感受到了语文课独有的魅力。
情境的有效创设, 让课堂变成了一个招聘现场, 语言的训练也悄然融入到了主考官与选手的对话之中。不经意间, 学生的质疑能力、读书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更可贵的是, 不是老师的说教, 而是通过学生自愿读书, 自己教育了自己, 懂得了爱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
课堂上几次画外音的巧妙设置让孩子们激动不已, 一句句不信任的话语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激将法成功地让孩子们达到了愤悱的状态, 进而开始了热情主动的学习。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专题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先生的《老北京的春节》。
这一单元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四篇文章,分别从民俗、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表达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北京的春节》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13个自然段。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年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童谣导入,揭开春节的面纱
1.方言童谣,激趣揭题
阿舅叫我去煎“粿”(左右两个字合成一个字),“粿”煎“兆兆焦”,阿舅叫我去揶箱,箱揶一个各了个,阿舅叫我去洗鞋,鞋洗一双各了双,阿舅叫我去揶杉,杉揶一支各了支,阿舅叫我搭飞机,飞机“团啊团”,阿舅叫我“呃紧”去厝吃“红团”,红团“番薯起”,吃了“得”欢喜。(“兆兆焦”:烧焦了。揶:推。一个各了个:一个又一个。“团啊团”:飞来飞去转圆圈。“呃紧”去厝吃“红团”:赶快回家吃红团。红团、“番薯起”:本地过年时做的两种圆形食品)
同学们,这是我们莆田人过春节时的童谣,谁能告诉我,我们莆田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初一早拜年、初四过大年、元宵摆棕轿……)
【设计说明】 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城市中的很多学生都有回老家过春节的习惯,沉醉在乡下丰富多彩的过年氛围中,所以教这节课时,以方言童谣为切入点,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魅力,激起探究家乡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拓展校本教材。在过年童谣的引导下,自然过渡到板书本课课题,唤起学生了解北京春节年味的欲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了解了我们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老北京们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节
1.出示预习要求: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北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设计说明:初读文本,侧重在认读感知训练,所以首先要读通句子,六年级下册教材并没有安排识字,老师主要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其次要整体感知,提取有关北京春节的信息。通过预习提示,让学生对北京的的春节有个初步的印象,并引导学生按课文的顺序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三、交流感受,对比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想一想我们这边有哪些是与北京不同的,哪些是相同的?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相同的地方:准备过年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扫除;除夕做年饭……
(2)不同的地方:
北京特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办庙会……
我们特有:辞旧岁时煮杂粉、做红团、过大年、元宵游灯……
(3)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各地的民俗五花八门,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在学生通读课文,对北京的的春节有个初步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和本地过年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有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
2.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注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出过年的味道?
(1)过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买爆竹;放鞭炮……
(2)过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年糕;年菜……
(3)过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逛庙会,拜年,吃元宵……
[设计说明: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反复品读课文,再现了北京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丰富多彩的春节生活,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
五、细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和略写的部分,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说明:老舍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在细读课文时,着重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说明:布置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的作文,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既能复习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关“春节”方面的非常多,可以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也可以搜集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还可以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建议书的写法,想想春节该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等等。]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涵江第二实验小学)
张凯丽
教材分析:
《特殊的考试》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0单元 “考验”中的一篇课文。围绕“能当小小卫生员节目主持人展开”,动物们只关注自己的形象是否卫生,而忽视了作为一名主持人的最重要的条件:关注周围的环境,维护公共卫生。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要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道理,至少能认识到,小白兔能被录取,是因为他以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小小“卫生员”。教法设计: 1.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3.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8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从中找到小白兔录取的原因,体悟懂得的道理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落实。
4、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
2、理解小白兔当选的真正原因。
3、能正确认读生字、生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4个小动物)动物电视台要招聘一名主持人,看到这个通知后,小熊、小猴,小狐狸,还有小白兔都准备来参加这次考试。不过他们参加的可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补充课题:(特殊的)考试,齐读课题,指着“特殊”两个字,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动画片》,想一想:从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完之后,指名说一说)
2、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遇到难认的字或长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可以多读几遍。
3、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一个读一个听,听听对方读得是否正确)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合作意识强的同桌
4、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个人分别读(1自然段、2自然段、3~6自然段、7~9自然段)其他同学的要求:认真听同学读,待会要让你们来评一评他们的朗读
5、引导学生互评朗读情况(声音是否洪亮,读得是否正确、有感情)
6、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铅笔拿上,边听边把拿不准的字音标上,注意听长句的停顿
7、自己尝试着能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一遍,尽量能带点感情,一定要用心去读
8、学生齐读课文
9、课文大家会读了,那么课文里的词语宝宝大家会认吗?出示词语卡片 招聘 主持 手套 红皮鞋 狐狸 弄脏 捡起来 垃圾箱 宣布 录取
(1)指名领读,其他同学读两遍(2)开火车认读(3)学困生认读
10、写字指导(1)识记字形(2)教师板演(3)学生练习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会认了,老师相信大家把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小动物们都做了哪些准备?
2、指名说一说,教师边板书:围巾 白手套 红皮鞋 新衣服(跟在动物图片后板书)
3、小动物都精心做了准备来到电视台前,这是它们都看见了果皮,那么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大家带着问题来读一读课文3~6自然段,读完后同桌进行交流。
4、指名说一说
教师边补充板书:(小熊)
围巾
看 想 不关我的事
(小猴)
白手套
看 想 弄脏
(小狐狸)红皮鞋
看 想 弄脏
(小白兔)新衣服
看
就捡起来
5、假如你是台长,你会选谁来当主持人呢?为什么?同桌说一说
6、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7、究竟谁被录取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两个自然段
看来大家的想法和台长是一样的,相信小白兔一定会主持好“小小卫生员”这个节目的。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和四个小动物一起经历了这次特殊的考试,其实生活中这种考验处处都有,出示课件:想一想,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班级里,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说)
五、作业
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每人做一个动物头饰,下节课来表演课本剧
六、板书设计
特殊的考试
小熊
围巾
看 想 不关我的事
小猴
手套
看 想 又一想(弄脏)
小狐狸 红皮鞋 看 想 又一想(弄脏)
小白兔 新衣服 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阅读小动物们的心理活动和做法,理解小白兔被录取的原因,知道考试的内容及特殊的含义。
3、通过小白兔行为和其他小动物的比较,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明白小白兔被录取的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贴画引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特殊的考试》,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复习一下词语。
课件:招聘 卫生员 主持 考试 录取
开火车读,齐读。
2、要是我们把这五个词语按课文内容连成一段话,一定很有意思,谁来?
指名说。
你们瞧,同学这么一连,把课文主要内容讲出来了,真了不起。
2.课文里说,哪些动物来参加考试?(贴四种小动物的图片)最后谁被录取了?咦,为什么只有小白兔被录取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二、比一比,感悟录取原因。
1. 播放课件:
动物电视台要招聘“小小卫生员”节目主持人,瞧,小动物们来考试了,他们穿得多干净多漂亮啊!
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小动物们特别看重这次考试,你从哪几个词语看出来?
①指名说,红色显示出:“洁净的”、“心爱的”、“漂亮的”、“新”四个词语。
指一名读。谁想超过他?再指一名读
②多干净,多漂亮的小动物呀!老师也来读一读好不好。你们看到老师的表情是――心情是多么――
就像老师这样读。男、女生读,读得真好。
③ 师:看来,小动物们为了这次考试,都精心打扮了一番。
请看大屏幕,嘿,小白兔也穿着新衣服赶来了。
要是我们把小白兔的穿着从上到下说得更详细一些,她一定会很高兴,谁来?
小白兔被你们说得好帅好酷呦,这下他更有信心去考试了,谢谢大家!
2.小熊第一个来到电视台门前,看见地上有块果皮,请同学们轻声读第3自然段,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拿起笔,画出来。(课件)
①交流想的 ,填表。加表情读,不然小熊认为关谁的事?他现在重要的事是?加表情轻声读。
②交流做的,填表,师放果皮,谁来“绕”过去?
③齐读第三自然段。
3、学着第三自然段的样子,把小猴、小狐狸想的做的也画出来。
指名填表。读“做”的一格:你发现什么?(板书:绕开 走了)
指名读“想”的一格,轻声读出心里活动。比较:你发现都有一个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自己)
小结:小熊、小猴、小狐狸心里想的都是自己,别弄脏自己。所以做的也一样了,都绕开果皮,走了。
4、我们来合作读3D5自然段,你们读小熊、小猴、小狐狸想的做的,老师读其他的,好不好?我们合作得真愉快!
5、小白兔呢?指名说。你想填到哪一格?
请看屏幕,小白兔和其他小动物做的一样吗?填表。她不怕弄脏自己吗?他不像别的小动物,只顾自己干净漂亮,而是关心公共环境、公共卫生。
(板书:公共)
瞧,小白兔多好啊,
齐读6自然段。再读,赞美地读。
如果你是台长,你会录取谁?(课件:因为小白兔________,所以我要录取她。)
5、小结:要当一名合格的卫生员节目主持人,只顾自己干净漂亮够吗?还要爱护公共环境,讲究公共卫生。
三、读一读,理解“特殊”含义。
1.瞧,真正的熊猫台长来了,他会录取谁呢?(课件:读7、8自然段),恭喜你们答对了,看来你们将来也能当台长了!
这个难题碉堡被我们炸掉了。(擦去“?”)
咦,小动物们考试了吗?考了?考题是什么呀?(板贴香蕉皮图)
这样的考试和我们平时考试一样吗?难怪题目叫――齐读:特殊的考试,你能给“特殊”换个词语吗?
2、个性朗读:
①小白兔通过了这场特殊的考试,她高兴吗?高兴是什么表情?好,就带着这表情读―――(课件:原来,……)
如果你是小白兔,你被录取了,你惊讶吗?来,惊讶一下,读。
多么开心多么惊讶的小白兔呀!
②现在你是小熊、小猴、小狐狸,你准备怎么读这句话?自己读。
指名读:
师:你把自己当成什么动物?好,xx,请你读。
这是垂头丧气的xx
这是惊讶的xx
这是难过的xx
这是伤心的xx......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很想读,我是小狐狸,我能读得很高兴呢。(读),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吗?你们说,我这狐狸好不好啊?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话。
四、议一议,联系实际。
课文学习完了,老师想问你,最喜欢课文里什么动物?你平时有没有像小白兔这样讲公共卫生呀?交流。
学完了这一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比以前更好。
五、演一演,把课文读活
老师在想,要是找个时间,我们把这个故事表演一下,肯定很好看。
想演吗?机会来了,翻开语文天地84页(课件)。作业。
附:板书设计:
特殊的考试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准备:挂图、字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生字词语圈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同桌检查(把圈出来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2)全班检查。
(出示卡片认读):钥匙趁柿菠喇衔裳
指名读,教师正音。
小老师教读。
识记字形,组词。教师提醒,菠:上下结构。柿:右边是“市”。(出示小黑板词语)清凉留意扇子炎热一枚邮票
梨树凉爽柿子仙子气味香甜
粮食加紧杨树丰收油亮亮
挑战读、拍手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轻声、多音字)
理解词义:找近义词、反义词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识记字形。
扇:半包围结构。
枚: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爽:注意笔顺,书空。
3.指名同学分段朗读,师生纠正读音、理解个别词义。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你发现了什么?扇shan扇子
Shan扇风
频频点头(动作表示)
衔来:用嘴叼或夹东西。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等。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4.全班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师: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那一句话告诉我们?
2.第1自然段:秋雨是一把钥匙
第2自然段:秋雨像缤纷的颜料
第3自然段: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第4自然段:秋雨告诉动物植物冬天快要到了
第5自然段:秋雨带来丰收快乐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雨的?
板书:色彩、气味、声音
4.师:秋天的雨,给你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说。
5.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作者对秋天的印象,连起来就成了一首很美的诗歌,谁能读一读?
四、全班齐读,教师小结。
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来领略领略秋雨的神奇吧!
板书设计
色彩
11秋天的雨气味
全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指导读课文时,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教育学生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体精神对象化的过程,“个体精神对象化” 不会凭空产生,具体的文本内容便是凭借。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 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披情入文,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2. 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朗读感悟、体会老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3. 抓住文中天鹅的三次叫声,帮助学生进行文章画面的重构, 训练学生的表达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品读老天鹅带头破冰的场面,通过与老天鹅的情感共鸣,读懂老天鹅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体会老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形象感知
1. 映示:天鹅影像,播放乐曲《天鹅》
启发谈话:看了这段影像,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生说感受。
2. 师板书课题:天鹅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是一个关于天鹅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相信你们对天鹅会有另外一番深刻的认识。它绝不仅仅只是美丽、纯洁、高贵的象征。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天鹅其体态及飞行的姿势均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很喜欢它。由影像导入,拉近学生与天鹅的距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这是一群优美高雅的生灵,在心目中形成天鹅的美好表象,这样就会与文中遇到困难时它们坚强勇敢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学生更加震撼,更加感动。在此基础上,老师强调学了课文会对天鹅有另一番深刻认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读准音,记住形,理解意, 读通文。
(2)了解课文大意。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俄罗斯 贝加尔湖 瞪着眼睛 胸脯 好奇 湖畔 颤动沼泽 结束
斯杰潘 寒潮 腾空而起 塌陷 边缘 继续扩大 号子 昂首挺胸
a指名识读,评议、正音。
b标出生字,说说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字。
c指导书写,说说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塌、腾:左窄右宽。“缘”的写法,注意右半部的笔顺。
(设计意图:依据学段目标,教给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2)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指导,相机释词
(设计意图:通过读准字音,读通词句,从而疏通文本,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三、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1. 文中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下来,读一读, 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鸣叫的?从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 设计意图:课文中三次写到了天鹅的叫声,这三次叫声串起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比较天鹅每次发出叫声时所处的情境,正确领悟叫声的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画面进行重构,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2. 从叫声中,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用身体破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勇敢、团结)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天鹅用身体破冰的故事?(3~7自然段)
3. 斯杰潘老人以回忆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分别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依据学段目标,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理清脉络即抓住了课文叙述的线索,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以“天鹅的叫声”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正确领悟叫声的读法过程中,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较容易地分清了重点段落。而对文中天鹅的印象的认识,则是对教学之初问题的一个初步回应,起到回整的作用。)
四、精读细品,感悟精神
1.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2. 组织交流、讨论
映示语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天鹅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怎样的?(高贵的、优雅的)而石头呢, 是怎样的?(硬硬的)
(2)讨论:把优雅高贵的天鹅比作石头,你觉得合适吗?同桌交流。
(3)教师小结:它重重地去扑打冰面。同学们,石头是没有感觉的,而天鹅柔弱的身躯是有感觉的,它会非常疼痛,然而它依然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呢?(板书:勇敢)
(4)“腾空而起”是什么意思?是猛地向上飞去。那老天鹅为什么要腾空而起?它腾空而起是为了(生读:利用下落的冲力)你从老天鹅的“腾空而起”中感受到了什么?(老天鹅的智慧)
我们就是老天鹅,让我们高高地举起我们的翅膀,尽可能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痛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生边做动作边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老天鹅英勇破冰”这一场面, 抓住重点语句,用多种方式理解感悟。利用动作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使这一画面更形象生动,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朗读,感悟老天鹅的勇敢。)
(5)老师从资料上得知,贝加尔湖冬天冰层一般有1米厚,上面可以开坦克,即便是早春,冰层也起码有30~40厘米厚,我们来比画一下。老天鹅,你为什么还要这样重重地扑打冰面啊?(为了找到食物,为了群体得以生存。板书:奉献)
(6)冰层如此厚,老天鹅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老天鹅的内心,感悟老天鹅的顽强、奉献精神,再现故事悲壮画面,为理解下文老人的举动做铺垫。)
3. 小结:老天鹅的行为简直就是一首诗,一首壮丽的诗。这哪里是一只老天鹅,它分明是一只同饥饿抗击、同困难抗击的勇士。让我们一起敬佩地称呼它——破冰勇士。(板书:破冰勇士)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一般安排2课时完成。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学习了种群的特征,本节的学习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及种间关系,第2课时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第1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群落的种间关系,结合资料,小组合作对种间关系曲线图进行分析,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能判断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词,把握概念,举一反三,能识别种间关系曲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实例,把握“群落”概念。以“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保护动物”“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全部生物”为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对“群落”概念进行认识。
2.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群落是比种群更高一层的生命系统。对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密度是其基本特征。那么,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呢?以池塘群落为例,其边界与范围如何,群落中哪些种群占优势,种群的分布以及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即以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群落中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群落的发展趋势。
3.分析资料,结合曲线图认识种间关系。群落中各种群是相互独立的吗?不论物种多少,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四种种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花4分钟时间阅读并小组讨论。
资料1“草履虫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步思考:(1)“两种草履虫形态和习性接近”及“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意味着什么?(2)在10~12d时,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能否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什么样的生物之间竞争更激烈?提醒: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资源和空间等。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等。
资料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思考:(1)分析两者的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2)请学生绘制简易捕食关系图,明确两者波动的不同步,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确定变化在先者。(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强调“精明的”捕食者能促进生物的共同进化,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举例对概念进行巩固:(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生活高度相同的甲、乙两种鸟均以一种昆虫为食。
与学生共同分析典例,理解“寄生”和“互利共生”概念,另举特例进行讲解,如菟丝子与果树、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其肠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寄生与互利共生均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如何对其进行区分?”
利用经典例题,对种间关系进行巩固。下图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①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②混合培养的大、小草履虫;③猞猁与雪兔;④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为:①;②;③;④。
(2)造成B图现象的原因是。
(3)D与B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猞猁死亡,则雪兔的发展趋势是。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知,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群落是各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各种间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使各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个农贸市场里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
在“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核心认识下,借助科学研究结果和生活实例,创建了既科学又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分析思考,把握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是以种群为单位,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背景分析:
本文通过讲述“我”在素不相识的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故事,赞颂了教授美好的心灵。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体会“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掌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体会老妇人的语言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感知,老人默默的关怀,真诚、无私的帮助是“我”树立信心的动力,老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进而体会老人的教育技巧。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梗概。阅读理解课文1-8自然段。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3、理解课文2-8自然段,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教学重点难点:
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揭题: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有这么多的听众在关注、关心我们,这是一件非常难得、幸福的事。要知道,曾经有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在最初的时候,他只有——(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师:来,咱们再把题目读一遍,把“唯一”这个词读好。(生齐读,强调了“唯一”)
2、质疑: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三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为什么说是“唯一的”?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
(1)这唯一的听众是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外貌特征。(极瘦极瘦的,耳聋的)
(2)简单概括地说说她为我做了什么事?
(这位老妇人通过鼓励和倾听,帮助我重塑信心,学拉小提琴,最终我获得成功)
(3)为什么说唯一?(独一无二)
过渡:是的,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了成功,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的影响。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感受鼓励与尊重
1、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并想想她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预设一: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1)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老妇人听到我锯床腿的琴声,我想溜走。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
(2)“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原因有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读一读1-4段,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1.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白痴的意思)而失去学习的信心;2.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
(3)老妇人这样说,你能读懂她的用意吗?(夸“我”拉得好,称自己“聋子”,老妇人是要“我”不用介意她在场,鼓励我继续演奏。)(4)她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请你来读一读。
(5)此时,你觉得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慈祥,关心年轻人„„)预设二: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1)你能读明白老人的用意吗?(老妇人鼓励“我”继续练琴,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
(2)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诗一般的语言)(3)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使“我”的心情产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有关句子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预设三: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2)读到这儿,对老妇人,你想对她说什么?(3)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
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
预设四: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1)改为直述句: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2)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是什么带给老妇人快乐和幸福吗? 老妇人因
“我” 不断努力,提高了琴技,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2、过渡:文章除了多处描写老人的语言之外,还有哪些描写?(神态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有关句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读一读,想一想,从那平静的眼神里,我看出了老妇人怎么的内心? 我感受到老妇人 对“我” 关心、鼓励,带给我信心,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
出示“我”在树林中拉小提琴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1)老人在平静地望着我的时候,她会想些什么?
(2)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你能得到什么力量?
(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作者看来,那眼睛,就像深深的潭水。
四、总结,拓展
与其说,老人对我说的话,是真诚的鼓励;那么,她的眼神,就是对“我”无声的激励,正因为有这些力量,才使作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成功。
朗读课文1~8段,感悟老人对我的鼓励与关心。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抄录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3.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鼓励 关心
音乐白痴——————————————小提琴手
[教学设计]:
一、复习第一、二、三节内容。
复述第三节中关于桥的造型的句子。
根据课文中的话,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桥。
二、学习第四节,体会小桥名称的美。积累语言
1、自由读,整体感知这一节主要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2、分内容读句子“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
3、让学生根据桥名,猜测它们名称的来历造一座桥,并写下来。
4、交流,评价。
5、齐读第4句,练习说话:
__________桥的青石上凿着_______体的“__________”几个大字,__________,跟桥__________,__________。
6、齐读第5、6句,体验意境。
7、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1)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我外婆坐船扫墓去,看到一座桥,我大声地念:“__________桥。”外婆就讲起了这桥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深要求,把关于桥名字体的话加进去。
一、 在基本模式下,常规活动寻求变化
说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基本模式可以不改变,只要我们在细节处多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巧妙变化,不管是初读,还是学习生字词,还是感知大概内容,同样可以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词语学习,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听写词语,他将词语分成三组(昆虫类、农作物类、动作类),每组4~5个,只报一遍,并要求每组听写完,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最后加一个“草帽”,问应该放在哪一类[1]。听写词语恐怕每一位教师都做过,因为分组、分类了,因为节奏变化了,因为师生趣味对话了,一切就不一样了。本来相对枯燥的听写训练,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变得妙趣横生、变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快速记忆能力的同时,巧妙地创设了本文学习所需要的情境场,学生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再比如,还是词语学习,多年前,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2]时,也是要求学生听写,他说:“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整节课似乎就是在听写词语,实际听说读写、理解运用都在其中,最后,黑板上出现这样几组词语:
骤然变冷 寒风凛冽 阴云密布
雪花飘落 万籁俱寂 山村夜晚
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积雪飞扬
预兆丰年 及时瑞雪 科学根据
紧接着,支老师又引导学生在每一排词语中圈出5个字,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嗬!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骤 然 寒 风 冽
雪 落 山 村 夜
江 山 粉 玉 积
丰 年 及 时 雪
词语经过支老师的编排,不仅呈现出文本的相关主题,而且产生了新的意义。当师生一起圈画出那首小诗时,同学惊异、惊诧、惊喜,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流连其中,久久回味。这样的课,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你根本分不清,我们只知道学生沉醉其中了。
最简单的最常见的练习——听写词语,两位老师都能做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变化。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始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根据特定的课文精心设计,在习以为常的练习中进行开创性的尝试,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仅仅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了创新和变化,就彰显出不一般的魅力,如果在其他环节也能有这样巧妙的创新,第一课时有什么理由不出彩呢?
二、 依据文本特点,特定环节创新设计
在基本模式下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根据教学的特定需要,在一些环节打破常规,进行一些特殊的“另类”的设计。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海伦·凯勒》(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在导入部分这样安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一上课,出示这段话,教师说:“同学们,今天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话,请静静地默读两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纷纷安静地读完,发表感受:
“我想海伦一定非常伤心。”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娃娃多么可怜!”
“(深情朗读)‘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一岁半的孩子就遭到这样的不幸,她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对啊,正是牙牙学语,开始说话的时候,正是开始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以后,她会怎么样?”教师引导着。
“从此她与这个多彩的世界隔绝了。”
“她的脾气可能不好了,有声有色的世界看不到了。”
“她可能会抱怨,可能会坐在家里不敢出去,躲在墙角。”
“从此她只能面对黑暗,面对孤独。”
“小海伦可能会很着急,心情不好,脾气恐怕也会很坏。”
学生显然被小海伦吸引了,对她的命运充满担忧。
教师接着出示: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默读一下,读到哪里,你心中咯噔了一下。”教师说。
“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是多么可怕,小海伦怎么过呀。”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太残酷了。”
“喊一声‘妈妈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小海伦却不能做到了。”
此时,学生有的声音哽咽,有的眼里噙满泪水。他们同情着、担心着,小海伦的不幸遭遇牵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15分钟过去了,没有揭示课题,没有通常的通读课文,没有生字词的学习。一改第一课时通常的做法,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段,有效防止‘贴标签式地去理解人物。像这类传奇人物传记,教师往往还没有让学生阅读文本,就会介绍其生平,了解其伟大。结果,学生不是在阅读中获取感受,而是早早地给人物贴上了“标签”,阅读失去了应有“心动”,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生动。教师在这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学生静静地品读语言文字,用心触摸、感受、理解和体味,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既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激发起同情心,也引发了阅读的兴趣,接下来的通读课文,学生变得出奇地投入。
三、 打破课时界限,统筹安排整体设计
改变第一课时教学的现状,还需要重温一下叶老的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就成为一个“例子”,一个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教学是借助这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教学为了什么?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线性提高的,而是借助一篇又一篇“例子”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所以说,要改变现状,更需要合理使用文本,打破课时界限,整体策划,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笔者教学《虎门销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时,一开始让学生用“惊”组词:惊讶、惊喜、吃惊、惊恐、惊慌、震惊、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惊天动地……接着,出示“震惊中外”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课文,围绕“什么事震惊中外?中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外国哪些人会震惊,他们的震惊中又包含着‘惊的哪一层意思?”展开探究式的阅读。学生在研读主题引导下品味语言,多层对话,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再比如《将相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述的是流传千百年的人物传记故事,廉颇、蔺相如性格鲜明,他们的身上折射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勇敢无畏、深明大义、知错必改等传统美德。笔者设计了“编对联评人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细读课文,根据故事,编撰三幅对联:评价蔺相如、评价廉颇、评价两人关系。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用对联来评价历史人物相得益彰。这个研读主题营造了恰当的情境,构筑了探究的平台,成就了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不再分初读、再读、细读,每一位同学选择的读法不一样,有人可能先通读再细读,有人可能直接进入细节的揣摩中。总之,教学不是为了读懂故事,核心目标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的许多实践研究表明课时是完全可以打破的。比如海量阅读实验,每篇课文教学基本是一课时完成,必然要求简化环节。再比如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改实验,像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成功模式,这些似乎也说明,学生学习语文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从初读到精读,从理解到运用。所以,传统的第一课时做法或许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有没有兴趣学,有没有投入更大的热情学,是不是主动学才才是更重要的。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改变势在必行,这种改革不能随意,需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他们的“学”而“教”。不管怎么改,教学一定要跟学生贴近些,再贴近些!只有当学习是学生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的需要时,学习才会生动、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http://blog.mdsyxx.com/u/89/archives/2011/1260.html.
[2] 支玉恒.第一场雪: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xiaoxueyuwenketangshilu/08122707024446 23155.ht.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2)齐读生字、新词。(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默读课文并思考:A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设计。(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过程及其周围的建筑,利用计算机仿写一段话。(有顺序,有重点)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要点: 自学课文检查拓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自学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用电脑来学习一篇课文《北京》,这节课重点来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请大家点按北京进入课文。(出示第二小节课文)
北京城的中央(yāng)是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广场的北面是雄(xióng)伟的天安门城楼。城楼前有一条金水河,河上有5座汉白玉石桥。金水桥的东、西两侧耸(sǒng)立着一对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华表。城楼、小河、石桥、华表组成了一幅美丽、庄严的图画。广场的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táng)。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中国历史(shǐ)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广场中央矗(chù)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bēi),碑身上刻着毛泽(zé)东主席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chuí)不朽(xiǔ)!
请大家看电脑中的文章,点按左上角的喇叭,先听课文朗读。下面老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读通、读懂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请电脑帮助你学习,可以点按生字学习、录像及相关资料。
二、检查。
刚才大家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指一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写了广场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中央)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话,理一理顺序。
1、愿意来读广场的北面?广场南面?西面?东面?中央?介绍天安门广场时作者重点介绍哪部分?(天安门)
2、引读。
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老师读方位,你们读剩下部分。
北京城的中央是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广场的北面(生),城楼前河上金水桥的东西两侧。
广场的南面,西面,东面,中央。
小结:作者按方位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我们听了条理就比较清楚。
3、你能完成下表吗?想一想这些地方分别写了哪些建筑物?请大家看电脑练习1。
北面 西面 中央 东面 南面
()()()()()
指名校对。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手指先指四周,再指中间(先四周,再中间)我们还可以怎样介绍?
6、指名看上表自由介绍天安门广场。同学们,你们完成得非常好,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有条理地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指名介绍,谁有不同的介绍吗?(介绍的顺序东南西北可调换,但中央只能放在最前或最后)
三、扩展联系。
同学们,你们看(展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广场多美啊!作者按方位顺序介绍的多么清楚啊!你们想不想也运用这种方法为大家介绍一个地方呢?请同学们设计好你的校园,并认真观察,想一想怎么写?再仿照作者的写法,按方位顺序,在电脑中把它写出来。再介绍给大家听,好吗?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这里有几篇同学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四、总结:
关键词: 目标意识 训练意识 主体意识 扎实高效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语言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第一课时的夯实基础,就没有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究。“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费时低效的现象提出的。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目标单一,不同年段一个样,不同文体一个样,缺少个性化的设计;内容单薄,基本是读读书、认认字、分分段;方法单调,往往是一套固定化的流程,学生闭着眼睛也能猜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一年级教材《咏华山》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加强目标意识
目标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因素,有效教学目标要凸显年段特点,关注文体的特点。其中基础目标要砸实,从而落实“举一”目标,选择发展目标。就《咏华山》这节课来说,是苏教版独创的文体——文包诗,根据课标和年段要求,这一课担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背诵、习惯培养等方面。根据文包诗这一题材的特点,教学目标中还要突出:借文学诗,借文赏诗。落实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具体为:(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了解“咏”“山顶”的意思,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3)通过观察朗读,感受华山的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感叹句。(4)继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突出训练意识
这里的训练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训练不是形式化的浅薄展示和表演,而是引导学生沉醉于情境,陶醉于语言文字的赏析、体验。少些空泛,多些实在。即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书就让学生自主地读,写字就让学生充分地写。
片断一:揭题谈话。
1.齐读课题。
2.看老师写课题。
“华”要求小朋友会写,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边写边指导生字笔画书写要点。
小朋友,这个字你还在哪儿见过?(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出这个字在本文读第四声,与“中华、华联”等区分清楚,落实了多音字教学。)
评析:以板书课题为契机,说写同步,进行生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华”的教学训练扎实:在字形上与“花”联系,回顾旧知;在写字指导上,抓住重点笔画,要言不烦;在字音区别上,启发学生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片断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读正确:(1)教师范读;(2)自由练读。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不会读的地方用铅笔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导读流利:(1)组织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反馈。
评析: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学生听读时特别要注意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拿好书、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认真倾听等,习惯的培养就是这样抓反复、反复抓。给学生自读环节留足时间,训练学生在自我朗读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生字认读能力。以识促读,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
片断三:认识人物,读顺段落。
1.认识故事人物。
是啊!古时候,有个小孩跟着他的先生就登上了高高的华山。他是谁呢?谁来叫他的名字?
出示“寇准”,读准字音。
师:对,他几岁呢?
出示“七岁”,读准字音。
看来寇准跟我们差不多大,比大多数小朋友小一点。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时代,那个时代叫……
出示“宋代”,提示注意平舌音。
2.引导学生复述,读顺第一、四自然段。
现在我们知道了,登上那座高高的华山的那个小朋友叫……那年他……岁,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
评析:“寇准、宋代、七岁”这些生词都集中在开头、结尾两个自然段,教师创造语境,通过对话,依次认识生词,读准字音。最后通过口头运用,复述内容,既巩固识记了生词,又读顺了段落。精当的设计将生字认读、理解段落、复述内容等巧妙整合,学生的多项能力得到训练。
三、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体现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走进生活,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一节课下来孩子要有所收获和提高,不能上完课后,还和预习时差不多。要以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点拨的重点,把资源的生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推进点或转折点。
片断四:学习生字词语
1.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卡片——山顶、山腰间、山路:(1)读准生词字音;(2)简笔画山,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词义;(3)“顶”的字义适度拓展运用:
山最高的地方,我们叫它山顶,树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树顶)房子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房顶)人最高的地方呢?(头顶)
2.采用登“词语山”的形式学习、生词——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评析:低年级课文生字词多,在词语教学的处理上就要动动脑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水平为起点,对生词进行加工,分散处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简笔画,形象地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词语和图像建立联系,化难为易,理解词义。其次,字字落实,引导学生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由“头顶、山顶”理解“‘顶’的引申义是指事物的最高处”。最后,以有趣的登“山”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一组生词是精心选择的,既是识字重点,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此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领读词语,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片断五: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间、代、岁。
2.看书,自学笔顺,然后在下面描红,一边描,一边想这三个字怎么记,怎么写的。
3.以“谁来教教老师?”为话题,逐字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范写,择要讲述。
评析:写字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鼓励学生通过描红,观察、探究字形特点和书写关键,还特别强调了对生字的记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效率。在学生自学生字之后,老师故意把自己当做学生,让小朋友当小老师教老师学写生字,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学生愉快地学会了生字,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特殊的考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推荐阅读:
江苏特殊教育考试试题07-08
特殊教育教学随笔07-25
特殊教育教学反思10-30
特殊学校音乐教学计划10-23
特殊教育手工教学总结11-11
八年级政治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教案12-19
“特殊”的作业07-26
13《特殊的葬礼》12-03
我特殊的朋友作文07-24
特殊药品的管理习题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