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精选8篇)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篇1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四部分 判断题

1.()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在知识方面应具备的条件是:有较深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生物学实验能力。

2.()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所具备的实验能力指的是具体操作实验的能力。3.()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学习生物学教学法。

4.()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教材有变,课程设置不变。

5.()课的类型决定了教学方法。

6.()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法配合使用的。7.()注入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8.()注入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9.()启发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11.()导言的内容只限于课本范围。

12.()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课外材料时主要考虑选取使学生感兴趣的知识。13.()教师应注意在讲述中“设疑”和“答疑”尤其是“答疑”应由教师来回答。1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15.()注入式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16.()谈话中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了,富有趣味性,所以避免较深的问题。17.()在谈话中,尽可能使全班同学都参加到谈话中来。

18.()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在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方面,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19.()活的生物的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合于实际的感性知识,有利于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

20.()模型的优点,一时不受时空限制,二是不受原物体大小的限制。21.()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真实地掌握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22.()语言直观有两方面涵义:一是利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与直观教具的使用相配合;二是语言的形象化。

23.()把几种直观教学手段分配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为横排法。24.()讲授同一内容时应用几种直观手段所为纵排法。

25.()上课前就应把演示物陈列在讲台上,演示结束后仍然放在讲台上。26.()教师在演示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幻灯时应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清楚。

27.()演示实验可以单独成为一种教学方法。

28.()讲课中的演示试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和巩固知识,从逻辑上讲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29.()讲课后的演示试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和巩固知识,从逻辑上讲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过程。

30.()生物实验材料受地区和季节限制,必须事先进行考虑,也就是说编制课时计划时就应考虑。

31.()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前一节课应布置学生预习实验。

32.()不论采用哪一种实验方式,在实验基本结束后,教师都应进行小结。33.()课外实验作业与课外生物科技小组是相同的概念。34.()复习的目的和要求是着重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内容在记一遍。

35.()课外作业的内容是以巩固新教材为主,适当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所以作业量要尽量多一些。

36.()阅读教材是课外作业的一种形式。

37.()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系列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38.()能力是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大量吸收他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9.()智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亦反映在对知识的概括及抽象水平上。

40.()智力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41.()学生的智力可以从注意的指向性、观察的精确性,记忆的牢固性,思维的灵活性,想象的丰富性等方面考察。

42.()考察一个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考察它掌握知识的数量。43.()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然结果。

44.()通常能力水平高的人知识不一定丰富,而知识丰富的人,能力水平一般都很高。

45.()教师要在教学中讲清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意义,了解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目的,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强化有意记忆。

46.()学生亲感知获得的知识记忆不牢固,需要教师辅导。47.()观察实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48.()创造能力是指思维活动具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活动的能力。49.()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脱离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而培养。50.()创造性活动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相关性不大。

51.()在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如何,是衡量一切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志,是教学艺术的实质所在。

52.()生物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53.()教师要善于针对生物学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接合点提问,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错误或不确切处提问。

54.()教材分析的顺序是,首先应参照大纲,对一门学科进行分析,然后是对章节进行分析。

55.()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掌握目前使用的教材应该如何分析。56.()生物学知识是教学、考试、教学质量评估和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57.()通读教材的好处是可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的前后联系,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要求。

58.()做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只通读所要讲的一本教材就可以。59.()依据教学大纲分析教材。

6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应,而且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意见。

61.()对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应当放慢速度。62.()中学生物教师的备课是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63.()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备课是指教学工作的一般准备工作。64.()课时计划指的就是教案。

65.()单元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上课的依据。

66.()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完成。67.()新课教授后的复习巩固内容,应根据课上学生的掌握程度现场制定。68.()教学中每一步骤所需的时间应机械地确定,以便教学时间合理分配。69.()教师对复习和检查旧知识的内容,要提问哪些学生等在课前应预先加以考虑并予以确定。

70.()考查和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两种形式。经常进行的检查考试;分阶段进行的检查是考查。

71.()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课堂提问、作业、书面测验等。72.()作业是指新课讲完后所布置的课外作业。

73.()书面测验属经常性考查。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将分散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74.()考试是阶段性检查时采用的一种方式。

75.()测量就是对于测定对象给出数值,即测值,以资比较。76.()布鲁姆主张识记阶层所强调的能力仅限于忆想、辨认、记忆。

77.()布鲁姆主张,理解是把学习材料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比识记低一层次。

78.()评价考查考试质量的指标有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79.()标准相关效度是用来了解、考试分数能否有效地预测或评估某种学习表现。80.()考试信度偏低说明考试难度较大。

81.()学业成绩的评定就是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估的过程。82.()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计分方法是百分制记分法、常态记分法。83.()常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84.()鉴别力低的试卷,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得分差别大。85.()信度越高,说明考试结果越可靠。86.()生物学测试要在考试结束后编制标准答案。

87.()对某一专题进行调查或总结某一教学经验时,也有大量数据需运用统计表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然后提出看法、建议,写出总结报告。88.()统计表的结构要简单明了。一张表必须而且只能有两个中心,要说明的问题十分明确,一目了然。

89.()生物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有意义,要有理论依据。又要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课题不宜太大,要具体明确。

90.()实验报告内容一般为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果四个方面。

91.()讲授法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书本知识,因而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

92.()发现法的长处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性思维能力,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

93.()完整的生物实验室应包括实验专用教室,教师准备室,标本仪器室三部分。94.()实验专用教室透光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应在1:4——1:6。

95.()实验专用教室的窗户最好能悬挂两种窗帘,一种是白窗帘,一种是黑窗帘。96.()实验专用教室对实验桌的要求是:高度为90厘米、宽度为60厘米、长度为200厘米。

97.()中学生物学实验常用植物标本有植物干装标本、腊叶标本、玻片标本、浸制标本。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篇2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所以,每个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教师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联系起来,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人的行动总是以满足某些需要、达到某种目标为目的的,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人的需要、愿望的体现,它具有鼓起干劲和指导方面的作用。动机激发人去行动,并指向一定对象, 获得需要的满足。动机模式为: 感觉→需要→动机→行动→效果。

二、寻找途径,培养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实践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常常是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渴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注重诱导,引发兴趣

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课趣味盎然、感情充沛,学生就会情绪高昂,求知欲强,专心听讲,积极参与。

1.教师可以对所授内容挖掘其精妙之处 ,利用典故、科技成果等作为“调味品”,诱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核移植技术时,联系克隆羊“多莉”和克隆牛等,介绍克隆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课时 ,教师内心一定要充满激情 ,用深刻而含蓄的情感,形象的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感染学生。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课时利用图形、标本 、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感知,与老师一起揭示知识内涵,充分体现成功的喜悦。

四、鼓励参与,探寻兴趣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希望所发现的内容能被他人认可,尤其是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学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对于一些易做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模型构建等活动,可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上交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揭示实验所验证的道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创异的积极性,而且发展了思维,开发了创造力。

五、设问解疑,提高兴趣

设问解疑是揭示矛盾,启发思维,督促学生在解疑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太易太难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兴趣。例如,讲到呼吸作用时, 学生通常把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等同起来。为此,复习时,我逐一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叫呼吸运动? (2)什么叫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是否都通过呼吸运动完成? (4)如何感觉到动植物呼吸呢? (5)动植物的呼吸有何异同? (6)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利用设问,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比较总结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六、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发展前景,给予学生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 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年轻一代探索、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予学生启迪。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再如,利用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处理生物,可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在微生物育种方面,诱变育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

生物学需要结合有效实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为生物学不能仅仅依赖书本知识,这样的教学讲解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完全消化知识,教学内容较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实验活动,更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基于学习兴趣,态度决定学习效果,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实践活动,将两者融会贯通,实现巩固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物;情感培养

所谓学科情感培养就是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的初级中学比较重视主要科目的教学,而诸如生物学等非主要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弱。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应用积极的情感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基础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直接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智力的先导。师生的情感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人际基础。如果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有障碍,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无感甚至反感,那么老师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这样的课堂是徒劳无功的。课堂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具和语言的直观性,采取各种办法活跃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学生共同挖掘生活中生物趣味性知识,例如和学生一起修剪校园内的植物,带学生到花圃亲手操作扦插、压条、嫁接等,在活动中和学一起探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去除顶端的生物学原理等生物学知识,通过活动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激情感染是动力

“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综合性角色的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演员的细腻表演,政治家的机智雄辩,艺术家的独具匠心,更要具备一种能激发学生产生灵感才艺的职业技巧和品质———激情。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激情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用激情去进行教学,学生用激情去学习,教师带着激情传授知识,在拥有精神百倍和真挚的情感的理想状态下,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要上好生物课,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的教学,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有感染力,都无法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心真情投入,要释放发自内心的激情,用激情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鼓舞学生;要介绍生物学的发展成就,用生物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介绍伟大的生物学家的艰辛探索和历史贡献,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让课堂充满激情、释放激情;要变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和所取得的进步,而不是简单以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结果;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鼓励学生的细微进步,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

青少年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望,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并创造条件,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内驱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表演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学生对精神上的愉快体验往往超过物质追究,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现,价值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认同。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帮助和鼓励学生去获得成功。例如上到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我们应该在上课前布置资料收集任务,让学生举例说说有哪些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会对生物产生影响。同时加上小组的知识竞赛,这时的学生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激发。当他们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肯定后,内心自然会产生自信和自豪的快感,学习情绪进一步高涨,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对于答错和没有参与进来的同学要循循善诱,给予启发,尽量少用“错、不对”这样的词,代以“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等一些较柔和的词语,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每次成功都是下次学习的内在动力,要经常给予学生成功的豪情,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四、以言语、表情激励学生信心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是一位特殊的演员,他的观众是学生;教师也是一名特殊的导演,他的演员也是学生。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形象单凭借语言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言辞需要表情辅助,表情需要动作辅助,如果需要老师甚至可以在课堂手舞足蹈。例如在讲到长颈鹿进化时,老师可以指着自己的脖子问,假设我长期地拉伸脖子,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变长,并且这种性状可否遗传给下一代?通过这样的即兴表演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教师课堂的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直接的影响,教学中充满激情,教师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两眼炯炯有神,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学生就会聚精会神,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一旦老师缺乏激情,言语平淡,面无表情,讲话有气无力,课堂沉闷,学生的求知欲就没有办法被激发。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面露微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收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情感激励对于促进中专学校生物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姚映江.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J].成才之路,2011(1).

作者简介:

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篇4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七部分 论述分析题

1.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的现象是:“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是:绝大多数场合下教师们忘却了:上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请用这段话来对照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用事实和案例对我国教育的实际现状进行独到的分析和评价。

2.《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教学实践的例子谈谈当代流行的教学策略中有哪些可以具体应用到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3.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内容、功能和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课程资源”?举例说明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应当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种“课程资源”?

5.什么是STS教育?你是怎样实施STS教育思想的?

6.有教师教授“苔藓植物”时,几次拉开自制孢蒴教具的“蒴帽”,让里面由粉笔灰制成的“孢子”散发出来。部分听课教师认为此举能引起学生兴趣,部分教师则认为粉笔灰散出会影响学生健康。试分析这位教师的演示存在什么问题?

7.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还应该掌握生物学教学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8.生物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如何?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9.怎样理解能力?为什么生物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培养那些能力?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10.选择初中生物学教材某一章节,分析教学目的。11.设计一节生物课的教学过程。

12.你认为生物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那些能力?

13.结合教学实习,编写一份教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4.教师为何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15.如何编写教案? 16.如何分析评价一节生物课?你认为一堂成功的课应具备哪些条件? 17.请设计一个教改实验方案。

18.如何有效地组织生物学的考查与考试?

19.以实际为例,分析现行生物学考查考试存有哪些弊端,应如何改进? 20.请编制植物学一节课的课堂练习题。

21.制定生物学某一章的命题细目表,并按该表编制一套测验考试题。22.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课外活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23.请你设计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项目。

24.就你所上的一节最成功的生物课或你观摩的生物教学示范课,举例说明: ①

你(或上示范课的教师)的哪些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某一课程理念。②

这节课哪些地方的教学处理怎样较好地验证了你所学的某一学习理论?

25.通过本次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共同完成“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这一实验,请你思考并就下面的问题发表你的看法:① 利用本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你认为要特别注意哪些关键地方?(提出两条你的主要看法。)

② 准备该实验和组织教学方面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打算怎样应对?

26.为了讲好“原生动物门”这章的内容,你认为至少应选用那三种具体的直观手段?简述你作这些选择的理由。

27.编拟选择题和填空题各有那些要求?根据这些命题要求,指出下面两题在编制上各自存在的不科学之处,并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⑴ 小王平静呼吸时胸围长80厘米,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90厘米,尽力深呼气时胸围长78厘米,他的胸围差是()厘米。

A.170

B.12

C.10

D.无法确定(答案设计为B)

中学生物教学论试卷 篇5

王乐 吴莹 喻昕 黄红丽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和 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包括、和提高科学素养。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 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 的过程。

5、三维教学目标应包括 目标、目标和 目标三部分。

6、教师备课是一项长期和包括多方面内容的工作。备课中,教师需要做到了解学生、、。

7、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讲解、变化、强化、课堂组织、演示、板书、结束这十个方面的技能。

8、耶格等人提出STS课程包括五个学习领域,即概念、、、、应用与连结。

9、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学教学评价可分为、、、四大类。

10、从教学活动的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设计和制作实验。

11、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生物科学素养

2、课堂导入技能

3、直观教学

4、合作学习

5、实作评价

6、生物学教育研究

三、简答:(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中学生物学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简述探究教学的特征及含义。

3、建构主义对生物学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4、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技能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或改为)

4、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教材?

5、联系实际,简述你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的理解。

四、应用题(10分)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某一节生物课为例,写出该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及难点。

五、论述(12分)

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或你的感受,谈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B)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心理学、教育技术

2、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3、教材编写、教学、评价

4、事实、探究

5、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研读课程文本和教科书、选择教学资源

7、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

8、过程技能、态度、创造力

9、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0、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实验

11、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法

二、名词解释:

1、生物科学素养: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课堂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它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

3、直观教学:直观即感性认知,是具体、直接和生动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想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即: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4)学生不仅要自己会学,还有责任帮组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5、实作评价:是一种强调实际表现行为的评价方式,是指教师运在实际情境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过程的有效性或最后最后完成作品的成就高低,分别或合并的对学生的表达交流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判断(或评分)。

6、生物教育科学研究: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教育科学方法对生物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简答:

1、(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2)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能有效地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去获取、判断、筛选和利用信息,掌握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基本技能,为个人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深造提供帮助。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刺激了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扩大,将更多的中学毕业生经过不同水平的培训后加入到生物技术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劳动大军之中。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课程虽然不是职业教育,但应适当的介绍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工作,为学生择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同时也要介绍生物科学专业的进展和不同的学术方向,为打算进入高校的学生理智地选择专业提供帮助。

2、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特征归纳为:(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探究,经过探究自然过程获取科学上的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3)有效的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通过科学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较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它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有:

(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2)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把科学技能与科学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

(3)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应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整个形成的过程;以及科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4)把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现代生物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科学素养,而且要有相当的人文素质;

(5)生物学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4、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概念,描述事实,组织练习以及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些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教师除了明确教学语言的结构,熟练掌握教学语言技能之外,从教师的职责和特点出发,在运用教学语言上,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和科学性原则,因为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概念理论,并通过他们来揭示客观规律。

(2)教育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始终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十分注意教学教育性。口语的针对性应从内容和表达方面来看,教师必须针对性的进行讲解知识,不能故弄玄虚,重复啰嗦。(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教师必须使用简洁的语言来阐述知识,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对学生的有启发作用。

(或改为)

4、备课是教师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详尽和充分的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备课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有助于把握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的方法是:(1)从内容和逻辑上分析并建立反映单元重点之间结构关系的总概念图;(2)编排局部内容的教学范围和顺序;(3)梳理局部内容的知识结构并建立子概念图;(4)根据概念图形成教学设计的思路;(5)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目标上分析教材的重难点;(6)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教学资源,等。

5、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各种方法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多项原则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教育对象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因素,教育者自身素质及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因此我们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四、应用题

例:“物质的运输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并区别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记忆代表物质运输方式的实例;

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技能:尝试根据动画展示的现象或图表信息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主动与运输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概念、特点、实例点;

难点: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的关系曲线图

五、论述

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 篇6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艺术性重点在于它的严密度。严密性主要是指内在的逻辑性。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如果出现语言上的逻辑错误,表述不够严谨、周密、条理不清,会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表述得当,则可以给教学增加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我认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性,教师个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改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础技能。语言的表达能力体现在教师对知识、定义的表述上,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表述准确,表述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或观点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将这些词语与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的接受。

其次,扎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理论功底,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本身去组织安排教学,让课程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方便教师对课本外延知识的组织更具有关联性,有利于教师的对课堂的内容、节奏和知识的掌控,让教师更多的有更多的精力在课堂语言的组织上。无论是教材本身,还是知识的外延,教师在授课前都要在学生易于接受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使课堂的安排更合理,知识的联系更紧密,语言的组织更具逻辑性。这样,学生在对知识加工的过程中,才更容易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再次,恰当的掌握声调和节奏的变化。外界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方面,变化的,活动的刺激物比静止不变、千篇 一律或多次重复的东西,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声调和节奏的一成不变是导致课堂上学生精力不集中、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在授课过程中,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课堂变的更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堂气氛的变化。节奏的改变也是有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又一技巧。教学节奏太快容易使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无法及时处理传递的信息,使学生感觉到填鸭式教学的存在,进而产生跟不上,学不进,不愿学的恶性循环。节奏太慢则容易使学生有精力来处理课堂以外的事情,是学生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源头。会让学生产生拖沓的感觉,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根据学生课堂的的表现及时更改教学节奏,非常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知识的接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篇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大力倡导, 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建构主义思潮开始风靡, 受到国内众多教师和学者的青睐。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 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称为结构主义, 其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 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最早提出的, 具体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 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 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它强调知识的无限性, 即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原有知识的研究必然会进一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明确提出中学生物教学改革,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并增加实践环节。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且进程较慢, 在以高考分数为最高目标追求的利益驱动下, 该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认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十分吻合了教育部的《标准》要求,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长期以来, 生物都被看作为一门的非主流课程, 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认可。因此,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育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同时, 生物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彻底颠覆以往被动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教育效果。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生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有着无限的朝气和活力, 好奇心和可塑性特别强。生物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特征十分明显的课程, 众多生物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深入实际, 在具体实践中检验、探索、巩固和完善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 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过中, 可以克服被动和单向的知识传授, 强调问题式和自主式教学,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建构主义教学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思想观念, 强调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 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精通教学内容, 掌握教学规律, 优化教学过程, 懂得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 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这些无疑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 以知识为根本, 建设建构主义知识观。

中学生的教育要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 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知识的传授依然是第一要务, 是教师的最根本职责之所在。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 生物的可变性特别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贯彻建构主义知识观, 充分尊重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那种试图给学生以终极知识的教育观终究是会被淘汰的。

2. 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强调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因此, 具体在生物教师在教学中, 在遵从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基础上,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做到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 从而确保教学的效果。

3. 以教师为主导, 践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情境教育又可以称为“抛锚式教育”, 大体包括四个环节。首先, 设置情境, 要求生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所学内容, 设置一定的模拟情境, 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其次, 确定问题, 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 生物教师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把学习的问题加以明确, 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 协作学习, 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合作式学习, 围绕学习目标, 明确分工, 密切配合, 相互启发,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 效果评价, 教师在学习自主学习基础上, 要能够教学目标, 对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加以评价, 并给出总结性意见, 从而顺利完成整个教务任务。

总之, 建构主义理论抛弃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中学生物教学效果的取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 一切新生事物的诞生, 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阵痛, 尤其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指引下, 中学生物教学一时难以改变传统模式, 从而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同时, 不同的教师由于思维方式、教学环境等不同, 从而导致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所以说, 该理论作为一新事物, 其道路可能是曲折的, 但最终的前途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

[2]许建东.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4.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篇8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3

1.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发展个性。教师心中时刻要有学生这一主体,即对学生的素质与蕴藏的潜能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也决定着不同的教学行为模式,并对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确立学生主体观,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全面发展的一切任务都必须依赖于学生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只有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2.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案

2.1 营造“宽松、和谐、互动、创新”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师生之间达成认知上互通、情感上互融、行为上互促,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师生关系。主体性教学特别重视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认为情感性教学环境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讨论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从事实验、探究,对学生的失误要宽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还应把握好课堂容量、节奏,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2.2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利用实验、实践、多媒体等手段紧紧围绕重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创设要少而精,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启发性,使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探究。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情境时,才能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心向,产生求知欲、探究欲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理清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3 多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合理的认知结构,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策略,能为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勇于探索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培养并发扬学生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观点,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学习作风;培养并坚定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毅力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并形成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获得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活动作为对象,加以主動积极的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也可称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支持这种能力的内部机制是元认知。学生只有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内容把一些教学活动设计成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①自我定向:学生确立目标,设计程序,制订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自我探究: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按照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进行探讨、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自我评价:基于自我认识,对自身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④自我调控: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差距,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⑤自我鼓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有效学习状态。

4.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老师首先通过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方式帮助学生把教材知识系统化、整合化。其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制造矛盾与冲突。认知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形成解决冲突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既是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前提,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再次,教会学生认知策略。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对新知识进行编码、组织、评价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只有学会编码、组织等认知加工策略,才能促进知识的整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5.变教学过程为有效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不断施加积极的影响,使之时刻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常用方式有:①成功激励,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学生成功机会。如,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目标要求、任务,使之都有成功机会。②评价激励,使教学评价在正确判定教学状态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舞,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迈步的主动性。为此,教师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确定以鼓励、表扬为主的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如,依据成绩不同,激起成就感和进取心;或自尊心和自信心;或及时疏导和积极鼓励,引导分析失败原因,鼓足勇气。总之,课堂上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上一篇:户外休闲奢侈品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