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三上教案(精选5篇)
第一单元
一、多音字
和
给
着
似
露
卷
假
当
长
朝
降
调
二、词语解释
绵绵细雨:形容春雨连续不断
姹紫嫣红: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艳 风平浪静:指江河湖海里没有风浪,十分平静
骄阳似火:强烈的阳光好像烈火一样。形容天气十分炎热
洁白无瑕: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现在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者污点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晃晃。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容光焕发: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悠闲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傻乎乎: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像自己的影子一样紧紧地跟着,经常在一起 硬邦邦:形容十分坚硬
三、近义词
贪婪——贪心
浓郁——浓烈
洁白无瑕——白璧无瑕 和煦——温暖
带劲——有劲
沉思——深思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悠闲自得——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红光满面 稍微——略微
往日——昔日
形影不离——如影相随
四、反义词
黄昏——清晨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稀疏——茂密
浓郁——清淡
和煦——寒冷
七嘴八舌——异口同声 慢条斯理——风风火火
悠闲自得——战战兢兢
容光焕发——萎靡不振 往日——今日
硬邦邦——软绵绵
形影不离——形同陌路
第二单元 一.多音字
中
空
屏
夹
强
系
好
奇
行 踏
载
佛
二、词语解释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样子。
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清澈见底:湖水或海水清晰透明,可以看到底.。甜润:(声音)甜美圆润;空气新鲜湿润。锋利:形容兵器、工具等尖而薄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过水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叽叽喳喳:形容杂乱细碎的声音。
三、近义词
巨大——庞大
有声有色——绘声绘色
找寻——搜寻 剧烈——猛烈
紧急——危急
善良——和善
美丽——漂亮
飞翔——翱翔
郁郁葱葱——葱葱茏茏 锋利——锐利
裸露——暴露
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各式各样——各种各样
舒适——舒服
特殊——特别 疲劳——疲倦
濒临——临近
在乎——在意 立即——立刻
四’/、反义词
巨大——微小
透明——浑浊
剧烈——轻微 详细——简略
困难——容易
美丽——丑陋 善良——凶恶
清澈见底——浑浊不清
锋利——粗钝 裸露——隐藏
扩大——缩小
应有尽有——一无所有 咆哮——怒吼
舒适——难受
普通——特殊 温暖——寒冷
麻烦——方便
饥寒交迫——丰衣足食
四、词语积累
ABAC: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
绘声绘色
不言不语
含“烈”字:强烈
猛烈
激烈
剧烈
壮烈
描写景色:
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天气寒冷:春寒料峭
风雪不止
皑皑白雪
寒风呼啸
冰天雪地
第三单元
一、多音字
转
号
种
参
正
刹
说
二、词语解释
群山环抱:四面环山,位于群山之中的意思 腾空而起:向高空升起。怔住:发愣、发呆、惊呆了。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波涛澎湃:澎湃:波浪之间相互拍击所发出的很大的声音。形容波浪又大又急、窃窃私语:背地里小声说话。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一个劲:形容连续不停或毫不松劲。一刹那:形容时间极为短暂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在泛指事物未遭到破坏。议论纷纷: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
奥秘:隐藏或未被认识的事物、道理。
三、近义词
料到——预料
呼啸——咆哮
颤动——振动
怔住——愣住
宁静——安静
波涛澎湃——波涛汹涌 迅速——迅捷
清楚——清晰
稀有——少有、困倦——困乏
一刹那——一瞬间
安然无恙——安然无故 顺序——次序
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嘟囔——嘟哝 逃窜——逃跑
模糊——朦胧
奥秘——秘密
四、反义词
仰望——俯视
下落——上升
胜利——失败 宁静——喧闹
汹涌澎湃——风平浪静
黑暗——明亮 危险——安全
迅速——缓慢
清楚——模糊 困倦——精神
安然无恙——危在旦夕
模糊——清晰
五、词语积累
写风的词语:北风呼啸
寒风凛冽
凉风习习
寒风刺骨 AABC: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念念不舍
亭亭玉立
闷闷不乐
洋洋得意 写速度快:风驰电掣
望尘莫及
大步流星
电光火石
迅雷不及掩耳
健步如飞
转瞬即逝
ABCC:议论纷纷
得意洋洋
果实累累
怒气冲冲
小心翼翼
兴致勃勃
气喘吁吁
气势汹汹
千里迢迢
第四单元
一、多音字
称
要
教
分
着
倒
少
都
落
二、词语解释
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或成绩排在前面,形容人十分优秀。火冒三丈:形容愤怒到极点,怒气特别大。
拜师学艺: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仪式与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谓之“拜师学艺” 想方设法:想种种办法,想尽一切办法
心甘情愿:形容完全出于自愿,一点也不勉强 乱蓬蓬:蓬松,散乱
修整一新:整治修理,焕然一新
笔走如飞:形容思维敏捷,写作速度非常快。
文思泉涌:形容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
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
千古传诵:某种行为、品德,或者某些文艺作品,甚至某人的事迹,符合社会的积极方面的准则,被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三、近义词
劝阻——阻止
惊奇——惊讶
称赞——赞美 秘诀——诀窍
留心——留意
勤奋——勤恳 火冒三丈——怒气冲天
著名——有名
严格——严厉 慌张——慌乱
想方设法——千方百计
顽强——坚强 扎实——坚实
暖和——温暖
着急——焦急 罕见——少见
袭击——侵袭
担心——担忧 惊慌——慌乱
心甘情愿——自觉自愿
空旷——空荡 打扰——干扰
探望——探视
庆贺——祝贺
四、反义词
劝阻——怂恿
明白——糊涂
称赞——批评
聪明——愚笨
勤奋——懒惰
名列前茅——名落孙山 严格——放松
慌张——镇定
光滑——粗糙 顽强——软弱
扎实——浮夸
暖和——寒冷 着急——沉着
罕见——常见
惊慌——沉着 心甘情愿——迫不得已
空旷——狭小
答应——拒绝
五、词语积累
写生气的词:火冒三丈
勃然大怒
咬牙切齿
七窍生烟
怒气冲天
怒气冲冲
大发雷霆
怒发冲冠 刻苦练功的词:一日不练三日空
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才思敏捷的词: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表示赞赏:拍案叫绝
有口皆碑
赞不绝口
第五单元
一、词语解释: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操纵自如: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 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静寂:形容安静到了极点 沉寂:表示非常安静;寂静
洁白晶莹:形容没有被其他颜色污染,晶莹剔透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 碧水青山:青色的扇。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白雪皑皑:洁白的积雪银光闪耀
掩映其间:树叶林密。掩盖住其他东西。文中指公园 把别墅掩盖,别墅时隐时现 追逐嬉戏:形容关系密切。有说有笑、有打有闹
急中生智:在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
二、近义词
举世闻名——遐迩闻名 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灵活——灵敏 沉寂——静寂 残破——残缺 独特——独有 别致——特别 讲究——讲求 神往——向往 绮丽——美丽 湛蓝——蔚蓝 高耸——耸立 保护——呵护 降临——来临 调皮——顽皮 浓烈——浓厚 断定——判定 隐藏——隐蔽 急中生智——情急生智 屹立——矗立 盼望——渴望 附近——接近处理——处置
三、反义词
举世闻名——默默无闻 手忙脚乱——从容不迫 轻快——笨重 灵活——笨拙 簇拥——分散 沉寂——喧闹 残破——完好
独特——普通 幸福——苦难 和平——战争 调皮——文静 浓烈——淡薄 隐藏——暴露 急中生智——一筹莫展 游览——游玩 打扮——装扮
四、词语积累
表示“安静”的词:寂静 宁静 静谧 静寂 幽静 自然美景的词语:碧水青山 风光绮丽 水色湛蓝 白雪皑皑
第六单元
一、词语解释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走路时神气的样子 脸色煞白:多形容因恐惧、愤怒或疾病等导致脸色苍白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射箭能手:就是指射箭技术很好的人
大吃一惊:形容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十分的意外
孤单失群:就是孤单、无所依靠的人,不能与伙伴合群 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日夜操劳: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忙碌不停
恍然大悟:形容人对于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无可奈何:对某物或某人没有任何半大 密密麻麻:又密又多
禁不止:不能控制,由不得自己 连绵不断:(山脉、河流、雨雪)连接不断 若隐若现:好像看得见,又好像看不见
二、近义词
恳求——请求 爽快——爽气 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吩咐——嘱咐 慌乱——惊慌 迷惑不解——大为不解 佩服——钦佩 镇定——镇静 仔细——细心 本事——本领 悲惨——悲伤 孤单——孤独
操劳——操心 务必——必须 无可奈何——百般无奈 违反——违背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召集——召唤 连绵不断——连绵起伏 恰好——刚好
三、反义词
光荣——耻辱 快乐——悲伤 迷惑不解——恍然大悟 危险——安全 镇定——慌张 仔细——马虎
悲惨——欢快 违反——遵守 恍然大悟——茫然不解
四、词语积累
大 ~大~ 类的词语:大摇大摆 大模大样 大手大脚 大吃大喝 表示说话的词语:吩咐 嘱咐 叮嘱 嘱托 命令 关照 指示
陈述 劝说
人物神态的词语:大吃一惊 大惊失色 从容不迫 目瞪口呆
全神贯注 若无其事 垂头丧气 眉开眼笑 得意洋洋
第七单元
一、词语解释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都是谁,湿湿的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 心绪不宁:心情和思绪都不能安静、宁息下来,比喻焦虑不安
手足情深:形容兄弟姐妹或朋友之间的感情好,感情深。就好像是手足一样亲近,离不开,不可缺少
各奔东西: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屈指算来:弯着手指头计数
眼睁睁:睁着眼睛,形容没有办法或无可奈何
悲欢离合: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不满或怨恨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宽慰:宽解安慰
随声而下:伴随着声音就(掉)下来了 舒服:身心感到轻松愉快
二、近义词
水淋淋——湿漉漉 骄傲——自豪 痛快——爽快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丰盛——丰富 遗憾——缺憾 何必——何苦 皓月——明月 心绪不宁——心神不宁 手足情深——情同手足 埋怨——怨恨 各奔东西——各奔前程 眼睁睁——眼巴巴 宽慰——安慰 乘凉——纳凉 本领——本事 打定——拿定 侥幸——幸运 否则——不然 终究——终归 眼睁睁——眼巴巴 舒服——舒适 均匀——匀称 空隙——缝隙 痕迹——印记 牢固——坚固
三、反义词
水淋淋——干巴巴 糟糕——精彩 丰盛——贫乏 遗憾——庆幸 成熟——幼稚 心绪不宁——气定神闲 宽慰——责怪 侥幸——不幸 舒服——难受 弯曲——笔直 牢固——松动
四、词语积累
人物心情的词语:心绪不宁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急火燎
24近义词的词语:日积月累 东张西望 面红耳赤 自言自语
横冲直撞 无忧无虑 和颜悦色
第八单元
一、词语解释
半信半疑: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物品飘落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的时间;瞬间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辽阔 眉开眼笑:形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千里跋涉: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指路途遥远和辛苦
三五成群:三个、五个的人在一起;形容一伙一伙的人,以几个人组成在一起 僻静:偏僻又安静的地方
成团成簇:一堆一堆,一片一片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寒气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 年轻力壮:年纪轻,身体强壮
趁虚而入:趁着虚弱疏漏的时候进入
惊惶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失措:失去常态 顷刻间:短时间之内,形容速度很快
焦头烂额: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夸 张意味浓厚
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看似失去控制,也
指十分高兴的样子
二、近义词
担心——担忧 半信半疑——将信将疑 吞没——吞噬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 霎时间——刹那间 分外——格外 一望无际——一望无垠 眉开眼笑——笑容满面 僻静——幽静 思考——思索 实验——试验 立刻——立即 年轻力壮——身强体壮 惊惶失措——手足无措 顷刻间——刹那间
三、反义词
担心——放心 半信半疑——坚信不疑 温暖——寒冷 安全——危险 寒气逼人——热浪袭人 喜欢——讨厌
消失——出现 年轻力壮——老弱病残 惊惶失措——胸有成竹
聪明——愚蠢 欣喜若狂——痛不欲生
四、词语积累
ABAC的词语:半信半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真心真意
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
含数字的词语:三五成群 一五一十 接二连三 五颜六色 四面八方 十万火急 百战百胜 朝三暮四 写声音的词语:叮叮当当 叮叮咚咚 淅淅沥沥
关键词:语文教材,《宽容》,问题,修改建议
语文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教材编制的质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宽容》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说明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修改建议。
一、问题
(一) 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语文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预习过程中的自我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 教材编写者应该明确助读系统的概念, 重视助读系统的研究与编制。广义的助读系统是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切知识、提示、图像等材料, 它包括预习提示、插图、知识短文、附录等。为了便于评析, 笔者采用狭义的助读系统概念, “指的是教材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切材料,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课文提示、注释、作者介绍, 等等”。[1]
《宽容》一文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第二单元第8课, 其助读部分的预习提示在课文前并没有特别指出, 而在其单元导语“同学, 与美德为伴, 和文明同行, 会使你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人。本单元的课文将引领你一同去体验被信任的喜悦、感受微笑的神奇力量;明白‘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的道理……请你认真默读这些鲜活的故事, 注意不断加快默读的速度;边读边想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想想作者这些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把你读懂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的意图, 即简单地让学生读懂这些美德故事并在思想上得到启发, 仅此而已。此外, 选文除去第28页上的插图外再没有其他的助读内容, 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则出现在教材最后的“词语表”部分, 在文章中并无任何注释。可见, 此书在助读系统上过于简单, 虽然助读系统简单明了利于教师的自主发挥, 但是过于简单则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 选文系统。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选文要求:“教材选文要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2]这一建议概括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科书选文的基本要求。对于《宽容》一文而言,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课文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生活, 适切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 笔者认为该文不适合选入教材, 其理由如下。
1. 从“知识和能力”维度看。
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基本均为陈述性知识, 且通俗易懂, 通篇语言平实, 但是缺乏语言特色, 并未达到“文质兼美”的要求, 对于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发展的策略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却很少涉及, 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
2. 从“过程和方法”维度看。
该文内容简单明了, 不需学生多元解读, 课后练习的设计单一, 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法指导得甚少。
3.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看。
该文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懂得宽容他人。仅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故事为例来教育学生, 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标。而选文应该富于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但是该文并不具备, 完全可以在道德教育课上给予学生思想教育, 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及好奇心, 对于学生思想意识提高的引导性不强。
(三) 练习系统。
练习系统, 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 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 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所谓两条线索, 一是知识的线索, 二是能力训练的线索。语文学科, 固然不是以系统讲授语文知识为主, 但它毕竟还是有自己必须讲授的知识, 其中包括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听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以及各种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等等。编制语文教科书, 不能不考虑这一条线索。而语文学科的根本宗旨, 又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讲授必要的知识, 其主要目的还在于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 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 有一定的过程。这就构成了另一条线索, 即能力训练的线索”。[3]这一段论述所指的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情况, 但其实也适用于小学语文教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写, 而且需要实践练习。语文教材中的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此外, 选文仅是给学生呈现了文本, 其深层次的内涵还需要练习设计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可见, 练习设计在语文教材及教学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就《宽容》一文而言, 其练习部分仅以“学习小建议”的形式标注:“初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 找出描写‘我’对新护士‘宽容’的词句, 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 说说你对‘宽容’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练习设计的特征:
1. 语言缺乏亲切感。如“初读、再读”等词语带有命令的色彩, 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种任务, 而非循循善诱。
2. 问题缺乏挑战性和新颖性。
此问题再次重复了单元导语部分的部分内容。对于文章所叙述的小故事,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读懂, 所以设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显得多此一举,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出, 不必在文本中再次呈现。
3. 提问就事论事, 缺乏拓展延伸。
文章练习部分总共提出三个小问题, 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仅“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问涉及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问题设计单调, 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均无涉及。
二、编写建议
(一) 选文需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选文是教材编写的关键环节, 选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文要经典, 经典的文章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选文还要富有时代气息, 陈旧的内容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材设计需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不仅应关注一些直接的成果与经验, 而且应适当增加探究发现知识过程方面的内容;不仅应注重陈述性知识方面的内容, 而且应重视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设计, 以便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三) 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需精心设计, 多元文化相融, 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出发进行设计。
助读和练习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设计得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程度的高低。因此, 教材编写者要十分重视助读系统与练习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阎力钦, 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88.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1、创新设计点:活动建构,深度对话,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2、对话的方式:吟诵,勾画,描述,倾听,倾诉,质疑;
3、对话的目的: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七月派”诗人牛汉的一首新诗——《悼念一棵枫树》(板书标题、作者)。问: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鼓励质疑标题)
学情预测:
①一棵枫树有什么好悼念的呢?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
②这是一棵怎样的枫树呢?
③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的呢?
④诗人是怎样悼念一棵枫树的?
教师对策:是呀,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已经充满了强烈地阅读的期待。同学们的疑问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悼念一棵枫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首诗,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吟诵诗歌:
1、教师配乐吟诵。
2、同学自由吟诵。读后请参照下面的某一个句式谈感受:(屏显)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觉到了、想到了)……
三、活动建构:
㈠活动一:
1、引入:牛汉曾由衷地感言:“枫树伟岸的姿态令我敬仰和感念不已”、“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下面我们就先看看诗人悼念的是怎样美艳的一棵枫树。
2、建构:(课件展示)
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3、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3、进行:学生自主朗读、勾画,想象、描述。
4、展示:学生描述,师生共评。教师点拨,再作描述。(重点:细致入微,富有创造性)
师:难怪诗人说:(屏显)“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久的姿态,血液里流着枫叶的火焰。”
㈡活动二:
1、引入:但是当如此美艳的枫树突然有一天被人伐倒,如此美好的事物被人一点点撕破展示在诗人面前,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2、启动:
①老师来读第一小节:“在秋天的一个早晨/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
②老师读的有什么问题吗?这不是一样吗?(讨论:“在秋天的一个早晨”一句的内涵:枫树死得太可惜了!秋天本应是枫树绽放生命最美的季节,可它还是一棵苍翠的枫树,哪怕再给它多留一天的生命,一场秋霜过后,定会红遍漫山遍野!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时候,迎着朝阳的枫树该有多美!可是它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和时间被伐倒了。这岂止是让人感到可惜!)
③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屏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文章和作者对话,我们要能倾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第一节诗人要说的话,我们已经听懂了。下面把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可以吗?(多生试读)
3、建构:(屏显)
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1、仔细默读2—14小节;
2、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3、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进行:学生自主默读、揣摩、朗读。
5、展示:下面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向他人倾诉诗人的心声。举例:组织甲同学朗读一个小节后,问乙同学:你听到了诗人在说什么?再问甲:是这样的吗?然后反复朗读。(如听不出,就再读一遍,直到听出为止;或改为让乙读,让甲听;实在没办法,只好由甲自己说出来。)(读出来,读进去;重点小节,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介入:
你为什么把这个词读这么重?(都、家家、每、但、却、还、哦、也)如果你是这棵枫树,此时你会说一句什么话?你想象一下白鹤和老鹰来到后会怎样?
6、深入:有没有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的小节?组织其他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帮助他听懂,实在不懂,改为口头解释。
介入:
我有一个小节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请同学帮帮我。(屏显)最后一节:“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补充问:这是不是有点矫情,夸张,大惊小怪?)
(组织讨论,最好有点多元化的解读,如敬畏生命、惋惜生命、忧虑环境等——第一次讨论:主观性解读。在不依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大家个性化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
介入:
①诗人牛汉说过:“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看来,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那么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呢?
②诗坛硬汉——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是当时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1955年,“七月”诗派领袖胡风含冤被捕,牛汉也牵连入狱,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1966年“”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判、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被下放到湖北古云梦泽之地劳动改造。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役之下,诗人蓬勃的诗心诗情却没有湮灭:“……而到了‘’后期,当苦难到了它的尽头,郁结在诗人心头的悲烈之情丰盈涌动,他在七十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受到不屈的心灵之光的召唤,写出了系列诗篇……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
相信这些资料,会给同学们的理解以很大的帮助。
③他还说:“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请同学们发表看法:枫树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力求对枫树的象征意义有所认识:自我形象的写照;“”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而依然正直、高贵的生命—第二次讨论:客观性解读。)
7、再深入:其实,在那样一个指鹿为马的疯狂年代,被践踏的生命又何尝只有作者和胡风呢?(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
①贺龙,这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1969年,被迫害致死。
②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彭德怀彭大将军,1974年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岁。
③性格刚烈的傅雷,不甘受辱,1966年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④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最后的老舍:下面是老舍夫人的回忆——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他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听说我离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诗词》就出去了。走到院里,他见4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还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跟爷爷说再见。”老舍出门后,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主席诗词》。整整读了一天,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进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在“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质问面前,他选择了尊严,选择了人格的完整和高大。他的死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
⑤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
8、总结:这些雄伟美丽的枫树呀!这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哟!就这样被伐倒了……下面再读最后一节肯定和刚才不一样了!带着理解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感受读!(齐读、再齐读、背诵)
下面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合作为大家朗读全诗,同学们最愿意听谁朗读?(推荐后音乐声中对读)
9、教师深情总结:诗人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屏显)可以推想,诗人创作这首诗,更多地是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10、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理解和感受,深情地齐诵这首诗!(师生齐诵)(机动环节)下课!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不可重复的一段生命历程,每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探险,并为此收获丰厚愉悦的高峰体验。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浅表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和戕害,造成学生对语文情感上的疏离和轻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这节课中,为了体现深度对话的理念,我着意做了以下工作:
1、导入:教学从学生和标题的对话起始,激起阅读期待,简洁快捷,直奔主题。
2、吟诵: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范读、自由吟诵,自由朗读、仔细默读,男女对读、师生齐诵,还有用朗读倾诉感受——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取得的理解,在头脑中进行了一个复杂的加工、修正的心理过程,而后诉之于恰切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情感表达出来;而这个表达又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即“读进去,读出来”。朗朗的书声裹挟着个性化的理解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撞击,必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
3、勾画、想象、描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并且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是与文本创造性的对话。在描绘中,学生既对课文做出了自己创造性的改变,又表现出了自己对课文感知的创造性。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靠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像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在这种对话式的言语交换中,学生和文本都被改变了,或者说,对话参与者相互改变了对方。从一次富有成果的对话交换中突现出来的自我,是一个比过去更加扩大了的自我。
4、倾听、倾诉、质疑: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听,用诗人牛汉的思想感情倾诉,即学生的旧有语感图式对诗歌的同化、顺应,也是诗歌对学生旧有语感图式的开拓、改造。倾听倾诉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诗歌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诗人牛汉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诗歌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质疑则是向文本扣问、提出深度对话请求的过程。
5、资料介入: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前理解”不够时,学生的视野便远远小于文本的视野,使这个本来就稚嫩的对话者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补充了“”中作者、老舍等人被践踏的遭遇,使对话在“平等”中得以延续和深化,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6、旨归: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在对话中,教师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相关资料的适时引入、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以及对话情境的巧妙创设,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就在这种立体、丰富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正所谓: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二、活动建构:
活动建构的理念,有两方面的含义:
1、语文活动化:当代课程论认为,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生命实践。新课标中,出现“活动”一词,达24次。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可见,“行动”是活动的根本属性。巴金说:“只有写,你才会写。”听、读、说也不例外。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课,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参加者、参谋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于使学生进入主体地位,乐于并善于进行读写听说实践。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到:让学生达成知识的积淀,能力的提高,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构,无疑,“活动”是最好的平台。
2、活动语文化:“目的”是活动的旨归。活动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远离文本的自由发挥,表面上课堂上你来我往,轰轰烈烈,其实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而是以研读文本,学习语文为目的,整个活动要始终围绕着“语文”这个主题展开。活动中语文的“含量”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甚至是成败。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
1、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①自由朗读诗歌;
②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③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2、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①仔仔细细默读2—14小节;
②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③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活动任务”明确,“活动步骤”清晰,“活动目标”则是隐含着的:活动一的目标是:从赏析诗歌最本质的东西——意象入手,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雄伟美丽的枫树形象,然后再看它是如何被砍伐、被分解的——“把这个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撕破了给人看”,这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力;有了张力,便有了情感的波澜和阅读的期待。活动二的目标是: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不但形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而且促成学生之间的碰撞交流——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密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江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语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口耳目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这些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产生爱护身体器官的情感,更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3个偏旁“山、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理解词语和句子,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3个偏旁“山、木、”。
二、教学重点: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理解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示课题
1、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图上的内容谈体会)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帮助正音。
3、自由读后,开展朗读竞赛。
4、当小老师带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读了诗歌,我们读了课文知道江南很美,谁能说一说?
(1)结合看图,理解“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
(2)看图理解树木密的“密”指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树木特别密又特别绿。
(3)指出图中的禾苗。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江南鱼米乡”。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儿?(鱼儿游)哪个地方告诉我们这儿稻米多,稻米香?(禾苗绿油油)
师:江南一带小鱼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许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因为江南鱼米乡很美,就像一幅画。所以说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
(四)、朗读、背诵
1、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请学生朗读。先个人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伴随音乐朗读。
3、看图试着背诵。
六、作业布置:回家画四季。
七、板书设计:草芽
弯弯
荷叶
尖尖
谷穗
圆圆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理解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二)、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1、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说说你自己查到的资料。
(三)、复习巩固生字词
1、不带拼音的词,学生认读。
2、显示红色的生字,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
3、出示课后“我会读”的词卡让学生认读,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考一考。
4、做“汉字开花”游戏:一个花瓶上插着一些花,告诉小朋友,每一朵花可以开出一个词语。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开花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开的花多。
(四)、练习用“ABB的什么”说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绿油油的小草
白茫茫的雾
黑糊糊的小屋
亮晶晶的星星
金灿灿的太阳
(五)、指导书写
1、出示“日”,先让学生跟老师书空,认识新的笔画横折钩,再仔细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中”先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压线笔,再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的笔画“
”。然后学生书写一个。
3、“口”由学生自己观察后书写。
(六)、练习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照样子说几个字。
游
江
(河)
(清)
唱
响
()
()
树
()
()
()
六、作业布置:回家画四季。
七、板书设计:草芽
弯弯
荷叶
尖尖
谷穗
圆圆
八、课后反思: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日月水火
设计说明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第一、在趣味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导入:汉字家园新来了8个生字宝宝,不过,它们都藏在画里,认真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们。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学习动力,借助富有童趣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图文结合,引导识字
1.学习日字。
(1)课件演示动画(太阳图形演变成甲骨文),引言:这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宝宝,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如果你叫不出它的名字,也可以用小手画一画它的样子。(日)
(2)教师领读日字。交流:你对日字了解多少呢?
预设:
我知道日指的是太阳,我能给日字组词:日光、日子、日月等。我会写日字的笔顺:。
2.学习月字。
(1)课件演示动画(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
(2)交流:你认识这个字宝宝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预设:
我知道月就是天上的月亮。我能用月组词、说句子:月亮--天上的月亮弯弯的,像小船。三月四日--我的生日是三月四日。
3.学习方法小结:刚刚这些字和它们代表的事物的样子很像,它们也是象形字。我们通过看图,观察字的演变,学会了汉字,这些就是学习象形字的主要方法。
设计意图:以日月为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演示,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象形字的整体感知。初步体验学习象形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生字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6张图片,找一找藏在图片里的6个字宝宝。尝试着叫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汇报: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它的名字的?
预设:
(1)我找到了山,山的字形就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教师相机出示山的字理演示动画。
(2)我找到了水,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纹。教师相机出示水的字理演示动画。
(3)我找到了火,古人根据火燃烧时的形状写成了火。教师相机出示火的字理演示动画,并讲述燧人取火的故事。
(4)我找到了田,人们就是根据田地的形状写成了这个字。教师相机出示田的字理演示动画。
(5)我找到了石,图片上画的石头就是石古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出示石的字理演示动画。
(6)我找到了禾,禾的字形真像一棵小苗。教师相机出示禾的字理演示动画,并点明:植物秋天丰收了,沉甸甸的,所以木字上面有个撇就是禾。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日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字理图画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6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融会贯通,反复练习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游戏巩固,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根据字形或其象形特征进行表演,另一名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
3.生字运用,在8个生字中选择喜欢的字宝宝,为它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反复练读和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生字反复再现,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强调书写习惯。
2.动画展示日田禾火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3.师生交流:在刚才书空的过程中,哪些笔画不认识?哪些笔画写起来有难度?
4.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相机介绍笔画捺和点,注意日和田的第二笔都是横折钩。并针对难写笔画进行范写。
5.教师完整范写4个生字,一边写一边讲解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7.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必须到位,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小小的船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舟、门”。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2、看懂图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具准备
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舟、门”。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小星星》的歌,学生跟唱。
2、出示晴朗夜空图。
3、谈谈自己看后的感觉。(激起学生对美妙夜空的向往)
4、引入新课,出示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看课文,听录音。(配乐朗诵)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1)用彩色笔标出“弯、船、看、闪、蓝”,让学生发现它们音节的异同。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3)区别“只、坐”的音节,读准“星”字。
(4)游戏—摘星星。(配乐)
把九个生字分别写在九个星星的背面,并粘在描绘夜空的黑板上,让学生上台摘星星,摘到后带全班同学认读生字,再用这个生字组词、说句子或用动作表示。
(三)、读读、想想、说说
1、学习1、2句。
(1)指名学生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评议。
(2)自读,想象画面。
(3)集体读,边读边想“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并理解“两头尖”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3、4句。
晴朗的夜孔多美呀,月儿弯弯像小船,小船尖尖惹人爱。小记者看着看着,好象自己也来到了月亮上面,这时她会说什么?
(1)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说。
(2)集体交流,汇报。
(3)小组合作学习第3、4句。
小组为单位朗读、交流。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有感情朗读全文,想象一下晴朗夜空的美丽,再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把这首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评评你读得好不好。
五、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静夜思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
三、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本课生字词。
(二)、指导背诵
1、播放《小小的船》歌曲。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想学会这首歌,必须记住歌词,你们有信心吗?
2、自读课文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出示:()月儿()船,()
船
()尖。
我在()坐,只看见()。
3、指名学生背诵、评议。集体背诵。
4、表演儿歌。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儿歌,你想用什么样的形式再现儿歌的美?可以找自己的伙伴商量商量,待会儿看哪些同学表演的最棒。
(1)找小伙伴商量如何朗读。(可全班参与,也可小组中一个一个接读,或选代表朗读)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白、田、电”三个字的书写。
2、书空。
3、教师范写,学生临摹写。
4、展示学生的作业。
5、学生自行观察“见”字并临摹写。
(四)、练习
1、我会说。
(1)出示: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2)同桌互说。
(3)指名学生说一说、评议。
2、扩展练习。
(1)教师出示:圆圆的西瓜、碧绿的荷叶、细细的柳枝、孔雀五彩的尾巴,让学生说一说带“像”的句子。
(2)谁能用“()像()”说一句话呢?
3、实践活动。
晴朗的夜空多美呀!请你注意观察,动手把这美妙的夜空画下来。
五、作业布置:把“白、田、电”每个字带拼音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白、田、电
1.认识、会写“暂、柜、籍、韶、狱、犬、渊、彻、革”九个生字,掌握“薄”、“间”两个多音字,理解“聚精会神、争分抢秒、千方百计、鸡犬不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刻苦读书学习的。
3.感悟到书籍对于毛泽东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毛泽东酷爱读书的。联系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的热情与刻苦。
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áo单薄 bó微薄
间 jiàn间隔 jiān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
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5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要停下来仔细看一看一幅世界大地图。驻足凝望让这个少年思绪万千,有了新的认识和决心。
2.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说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担当变革改造世界的责任。
4.用“他想到……他进一步想……他又想……”句式来说一说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思考。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了严谨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5.通过朗读比较句子情感表达效果。
6.怀着胸中的澎湃之情来朗读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导读文中“世界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感受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7.小结:从这时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读书的收获
1.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沪教版语文三上教案】推荐阅读:
鄂教版三上语文复习10-26
苏教版三上语文练习二11-16
三上语文园地二教案06-22
部编三上语文园地教案06-20
苏教版三上音乐教案07-18
湘教版科学教案三上09-24
苏教版三上习作8教案12-09
美术教案湘教版三上11-13
三上语文练习八11-16
三上语文案例分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