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共5篇)
教学评价的内容: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因素的评价,但是主要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被量化的行为的表现,兴趣爱好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2、测验法,主要以笔试面。是考核学生、测定学生基本成绩的方法。3、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习惯需要调查,一般是问卷交谈。4、自我评价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评价自己,从而自觉改进学习。运用标准答案,核对表,录音机。5、量规,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性与定量相接和的评价技术。6、档案袋评价,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学态度,自己工作态度是否严谨认真,这种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无感染;是否对教学资源的收索与设计用心,能否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的发挥;是否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发挥教学民主;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是否关注。
2、教学目标,是否总体课程目标位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的需要,让烦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反思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构
4、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5、学习过程与课堂组织管理6、教育方法和策略7、媒体的配置和使用 8、反思教学评价
教师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学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持。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小学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他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该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4、反馈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后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
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步骤: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教学的策略、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反思和评价。
综合课程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课程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教师的武断:潜意识犯了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作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明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要真正出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对话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素质。
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1、学习新的内容,以后的知识起着中介的作用,以旧引新,通过前后的知识之间的某种关系或则逻辑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新学知识的背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某些相近进行类比,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理解知识的支撑点。2、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背景,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新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3、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作为先行组织者,深化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4、生活经历作为新的学习内容的伸延学习资源。
心里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定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建立求助动机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班级管理: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课外活动等工作的管理。要解决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以后的经验极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里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2、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3、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
4、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肯高等教育衔接。
5、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
6、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
7、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
8、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
9、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10、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a、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c、政治制约高等教育体制。d、政治制约高等教育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体制的改革。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a、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b、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c、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收入。(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a、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b、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4)、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a、文化影响高等教育内容。b、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实施。c、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特色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a、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
11、高等教育领导权取决于政权的性质。一个国家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方法可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3、教育最核心内容是传递文化。
14、人才培养职能开始于古代,是传统教育最核心职能,是早期大学创办宗旨。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
15、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官办高等学府。唐代书院(最早是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另为一个类型高等学校。宋代起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形式。
16、最早产生的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布拉格大学又称查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17、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大学有: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1897年南洋公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1902山西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办学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
19、教育的发展科学职能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
20、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最典型的德国模式大学。
21、1862年美国《莫里尔方案》引发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大学开、威斯康星大学是赠地学院代表,开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大学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延伸。
23、教育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2、教育方针基本构成:a、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教育的培养目标c、实施的途径
3、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必须受教育目的制约。
4、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具有客观性
5、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6、高等教育目的作用:a、具有导向作用b、调控作用c、评价作用d、激励作用
7、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
10、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a、教学工作b、科学研究c、社会实践
以下为了解:
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法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有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几个关系:a、德与才的关系b、身与心关系c、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关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3、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来源于古希腊。个人本位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进而提出人文教育,赫钦斯提出自由教育(又称永恒教育)。社会本位观来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4、孔子主张社会本位观,老子主张个人本位观。
5、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杜威主张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价值协调起来。
6、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保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
7、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才使专才教育重新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强调。
8、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赫钦斯所代表的永恒主义,马利丹所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通才。
9、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一种博雅教育。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比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劣)
10、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比例达到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1、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这时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这时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这些国家均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整体上属于英才教育阶段,现在开始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12、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源于国立帝国大学,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由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1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a、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b、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c、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d、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4、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胡森(瑞典)认为教育平等思想演变有三个阶段:a、保守主义阶段,强调入学机会平等b、自由主义阶段,强调过程平等c、激进主义,强调教育结果平等。
15、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结果平等。
16、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学校有谁主办和管理;学校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基本依据:a、学制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b、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c、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a、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系统。意大利为代表b、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代表c、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d、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是代表。日本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系统,其中公立高校归各州,州立高校又分为州立大学、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私立高校则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
3、各国普遍高等学校层次特征:a、处级学院和短期大学b、大学和专门学院c、研究生院
4、我国在1951年确立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5、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基本类型有:a、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b、广播电视大学c、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d、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e其他
6、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约13世纪,比硕士和博士较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学位在当时是一种教师职业资格不代表个人学术研究能力。
7、现代学位设置起源于德国所设立的哲学博士。
8、美国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a、副学士或胁士学位b、学士学位c、硕士d、博士
9、博士后不属于学位。
10、日本学制与美国大致相同,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11、英国学士学位分为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两种;德国研究生阶段只有博士学位。法国国家博士相当于中国所说博士。
12、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13、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高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14、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a、统一入学考试形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如英、法、德考试组织者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美国则有民间考试机构组织,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则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b、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美国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多如此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多如此。
15、我国从1977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1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a、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b、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c、对有条件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1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a、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b、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c、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d、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就业心理准备。
18、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19、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是:a、保证学校相对稳定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b、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c、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d、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了解:
1、世界普通高校系统微观特征:a、大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b、同一层次高校存在差异,体现了大众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c、高校学生就读形式多样化d、办学策略和学生修业期限有一定差异e、各个层次间考虑到合理的分流和衔接机制。
2、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24方政: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指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
3、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
4、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a、系统原则b、整体效应原则c、最低岗位数量原则d、动态性原则。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a、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B、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C、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为代表。
2、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
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a、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b、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c、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a、欧洲大陆模式。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b、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C、英国模式。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5、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6、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
7、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
8、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a、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b、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c、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等改革。D、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了解:
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a、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b、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c、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2、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
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a、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b、文化、传统因素c、科学、技术因素d、教育因素
4、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5、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
7、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8、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管理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京、沪、苏、粤、辽、鲁、鄂。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浙、闽、豫、黑、吉。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云、贵、甘、藏。
9、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a、一体化模式b、多样化模式
10、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了解: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a学术因素、b体制因素、c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3、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4、教师素质(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专业知识、治学态度严谨、科研能力、团结协作。
5、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6、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
7、高校教师结构优化:完善教师聘任制;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8、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9、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1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1、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
1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13、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了解:
1、高校学生心理发展中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
2、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持续时间更长。
3、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幼稚------稳定)。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2、专业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
3、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4、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专业设置过细,降低了规模效益。
5、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
6、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7、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
8、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
5、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6、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
7、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8、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9、大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0、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11、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13、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
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方面。
3、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5、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6、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7、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8、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9、课程建设就内容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
10、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大纲要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
2、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制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6、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
7、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
8、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
9、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选择课题,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10、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1、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1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
13、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
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4、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
15、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16、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姜堰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
17、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
18、讲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19、讨论法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20、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
21、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22、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
23、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等教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24、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25、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26、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27、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了解:
1、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
2、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3、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
5、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6、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
7、讲授法优点:成本低,通用性强。缺点: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8、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9、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
10、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11、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师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4、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5、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了解:
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德育。特点有:鲜明阶级性;广平的教科书。
泛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6、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
2、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的科研成果。
主义法制教育。
7、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
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方法 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了解:
1、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型强 的研究课题;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 备力量充足;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信息资源 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 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重视教育 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2、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 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1、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2、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3、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
4、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特点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
5、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
6、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了解: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
2、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活动;各种教育因素矛盾运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4、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参观访问法。
7、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
1.一(1)P10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
从逻辑学角度看,教育存在着8个层面的涵义:
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7.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以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生活。
8.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2.三(1)P76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中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具体发展意义的人(1.学生发展是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发展2.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发展3.学生的发展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3.六(1)P15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定义
从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般而言,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标几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七(1)P191教学的语义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皮亚杰儿童道德性发展研究中,权威阶段的年龄段是。A:2到3岁 B:3到7岁 C:8到10岁 D:11岁到12岁
2.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小
3.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其中标准分数系统提出的根据是。A:智力测验的分数是呈正态分布的 B:智力的性别差异 C:人的智力的年龄特征 D:智力的民族特征
4.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2岁 B:4岁 C:6岁 D:8岁
5.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6.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A:抑郁症 B:恐惧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7.将考试成绩的好坏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指归因于。A:任务难度 B:身心状态 C:努力程度 D:能力高低
8.以下属于关系概念的是。A:皮衣 B:艺术家 C:高低 D:铅笔室
9.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0.行为和评价标准是。A:纪律 B:群体规范 C:舆论 D:规则
11.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2.俗话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表明人的个性特征具有。A:稳定性 B:差异性 C:客观性 D:独立性
13.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是。A:能力 B:运气 C:任务难度 D:努力
14.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这说明心理发展的哪个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定向性与顺序性 D:差异性
15.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A:经验泛化说 B:关系转换说 C:相同要素说 D:认知结构说
16.个体早期在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里,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在某个心理领域内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关键期
D:心理断乳期
17.长时记忆的容量。A:较大 B:没有限度 C:非常之小
D:为7±2个组块
18.学习质量与能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
19.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是。A:概括 B:抽象 C:概念 D:规则
20.即使不给予强化或奖励,学习也能够发生。这种学习被称为。A:替代学习B:潜伏学习C:试误学习D:意义学习
21.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
22.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3.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4.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A:游戏 B:运动 C:工作 D:学习
25.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A:经验泛化说 B:关系转换说 C:相同要素说 D:认知结构说
26.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7.能自我控制”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28.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而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某种倾向性或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即。A:定势 B:顺应 C:变式 D:同化
29.下列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A:背乘法表
B: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 C: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D:科学研究
30.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称为。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31.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式是。A: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C:代币奖励法 D:认知调适法
32.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组织策略
33.下列哪个不属于操作技能的特点? A:物质性 B:外显性 C:观念性 D:展开性
34.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性格差异 B:气质差异 C:能力差异 D:兴趣差异
35.知识保持和。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36.分半信度又称为。A:再测信度 B:受试者信度 C:评分者信度
D:内部一致性信度
3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3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理想我40.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叫。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41.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指。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42.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43.下列现象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是。A:狗见食物分泌唾液
B: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分泌唾液 C:白鼠由于按压杠杆得到食物奖励而增加继续按压的次数 D:人类的望梅止渴现象
44.“梨”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新学习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这种学习叫做。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45.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46.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A:启发式 B:算法式 C:推理式 D:演绎式
47.研究表明,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在。A:5~6岁 B:6~7岁 C:7~8岁 D:8~9岁
48.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49.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A课程标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7.在数学课标中,对总体目标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
3、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简要说明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以
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5、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方式,谈谈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小组学习?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易混淆处;在思维的交锋处、发散处;在规律的探索处;在动手操作处。
B教材知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某一天的外汇牌价所显示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8.4元人民币。这天李先生用80美元兑换了112万越南盾,1万越南盾约合(6)元人民币。
2.在100克的水中加入20克的盐,盐占盐水的(六分之一).3.将两个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拼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体积应是(16)。表面积应是(40)。
4.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钟摆的运动
(旋转)、电梯的上下移动(平移),跷跷板的运动(旋转)、推拉抽屉
(平移).5、李家湾今年水稻的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一成五;
今年水稻总产量是去年的(115)%。
6、如果某年的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四月一日是星期(六)。
二、解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25分)
1、在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怎样能使得“2”朝上的可能性为1/3?
答:在两个面上标上“2”。
2、教职工篮球赛市直学校组共有5个球队,每两个队要打一场,一共要打多少场?
答:10场。
3.根据例题,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例如:
a
+
=
3x
=12
解:
a
+
=
解:3x÷3
=12÷3
a
=1
x
=44、魏师傅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能最快烙完5张饼?最快用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5、小伟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0分,其中英语成绩比语文成绩多6分,数学成绩是98分,问小伟的语文、英语成绩各是多少?
答:语文83分,英语89分。
C教学案例分析部分(40分)
一、案例分析(12分)
案例:“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
生1: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角对齐,然后把长方形多余的部分剪掉后放在正方形上面,再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再放在上面,多余的再剪掉,直到剪拼到最后,把正方形全盖上了,长方形还剩下一点儿,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这个方法行不行?
生:行。
生2:我将透明方格纸分别放在两个图形上面数方格,长方形10个方格,正方形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师:你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挺好。
生3:我是用一个小正方形比着在两个图形上面画格子,长方形里能画10个方格,正方形里只能画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4:我在图形上摆小方块,数一数,发现长方形上面一排摆5个,能摆2排,一共能摆10个小方块;正方形里一排摆3个,能摆3排,一共能摆9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5:我是用摆小圆片的方法,长方形上能摆10个圆片,正方形上只能摆9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6:我量了它们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5×2=10(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3×3=9(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7:我也量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与宽,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要长,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7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其他学生也面露困惑之色)
师: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权且也算一种方法,到底行不行,我们今后会进一步研究。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了不起!我相信今后大家会有更多的方法。
……
请根据以上教学片段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6分)
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学中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教师却满足于学生“自发”状态的发现,停留于不同方法的展现上。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信息,基本上教师默认的多,回应反馈的少,缺乏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确的讲授和适时的评价指导,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影响后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放任不管,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与提升的机会。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后,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通过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主动地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你会怎么做?(6分)
答:
比如,对于其中几位学生的发言可作如下回应反馈:
生1:我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再放在一起比一比,看最后谁露出来,谁的面积就大。
师:这是一种剪拼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破坏了图形的原有形状,但也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这种剪拼的方法,在今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中用处可大了。(有效的点拨和提炼)
……
生2:用尺子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周长长,面积肯定就大。
师:你认为周长长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肯定就大,是吗?这个猜想很有价值,但是否成立,还必须通过验证才行。下课后,你可以想办法验证一下,然后把你的验证结论告诉老师,好吗?
在学生展示了多种方法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生1用的是剪拼重叠的方法,生2、生3和生4的方法很相似,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生5用的是摆小圆片的方法,以及我们现在还不太明白的直接列式计算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想法。(必要的梳理和适时的引导)
生8:我喜欢摆小圆片和数方格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这样方便。
师:在摆圆片和数方格的这两种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逐步逼近数学的核心)
生9:我觉得摆圆片的方法更方便。
生10:我不同意生9的意见。用摆圆片的方法,图形的中间有空隙,容易出现误差,不如数方格的方法科学。(这是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学生大都喜欢用数方格的方法)
师:确实,用数方格的方法能铺满整个图形,比较精确,也比较科学。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几组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对下面的教学片断进行分析。
(8分)教学片段:
小明家今秋收稻谷3500斤,扣除口粮和种子1500斤,尚有余粮2000斤,小明爸爸准备卖出去,你看怎么卖?最多能卖多少元?
生:老师,稻谷多少钱一斤,我们不知道是不能算的!
师:稻谷0.86元/斤,谁能算出来?
生:最多能卖1720元。
生:老师能不能碾米以后卖呢?
师:他提出疑问,能不能……
(分组讨论。)
教师相机提供一些数据:
大米每斤1.50元
出米率72%
加工费100斤稻谷4元
信息汇总:教师出示其中1~2位学生计算办法:
2000×72%=1440(斤)
1440×1.50=2160(元)
2000÷100×4=80(元)
2160-80=2080(元)
2080-1720=360(元)
生:还有米糠呢?
360+米糠100=460(元)
……
案例分析:
1.“探索”学习,让“学”先行一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热点。以本案为例,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调查、采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反馈得到信息:(1)丰收;(2)亩产在1000斤左右;(3)新米很香;(4)有的小朋友家中没有田了,只好写别人的……使学生对有关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学生经过充分探究、思考后学到的东西是书本知识根本无法给予的,学生发言的真实与精彩,更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这样在安排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行为过程无人干扰,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从而切实保证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也显得轻松、自然。
2.尊重教材,更应注重开发数学内容的价值。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捕捉、开发,然后通过教学动态地渗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两点:(1)培养学生商品经济意识。当意外发生时,我没有制止,而是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去讨论、比较、分析,及时抓住了这个教学契机,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碾米后比直接卖稻谷多赚了460元。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一种意识,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赚钱,而且赚钱要赚得合情、合理、合法。(2)“学生之间的信息差”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家住在镇上的学生比较多。这次实践活动后,许多原先成绩优秀的学生少了发言权,而家住农村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成了主讲。学生在讨论、汇报、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数学即生活。数学活动回归生活必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架构起弹性空间。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巩固新知、训练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它蕴涵的诸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教学价值。当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被我们合理开发并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时,数学课也一定会精彩纷呈。
三、请选择一个课题写出你的简要教学设计(15分),并对你的设计做出简要评析(5分)。
(20分)1、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
2、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节。
3、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一节。
(另附纸)
答案略《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知道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使学校数学向生活数学延伸,升华对圆的认识。
2.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3.通过介绍圆,培养主动建构的能力;通过学生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
教学设计思路:
圆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举例、欣赏、想象基础上的两次剪圆、套圈基础上的探究活动,实现对生活数学的提炼和向学校数学的过渡;通过用圆形物体画圆、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实现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精密结合;通过设计汽车轮胎、测量实物圆的直径、利用圆设计图案,实现学校数学的提升和向生活数学的延伸。
学生对生活中的圆是认识的,对数学中的圆也是有一定基础的。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一、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板书圆。你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师:放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圆。
师:请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一下圆的形状.师:直接剪出你印象中的圆。
师:剪下来的图形跟你印象中的圆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怎样才能剪出你印象中的圆呢?在刚才的基础上剪一剪。
师:通过剪圆,你觉得圆与带来的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理解对圆的认识
师:我有一件礼物,谁先抢到就送给谁,你认为现在这种排列合理吗?为什么?怎么排队最合理?我应该站在哪儿?你怎么跑?哪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最远?
师: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在这个圆中表示出来,分别怎么表示?分别叫什么?
师:直径真的是最长的吗?怎么验证呢?
师:请你猜想一下,圆会有哪些特征?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
师:你能验证这些猜想吗?请你试一试。如果一个人验证有困难可以找人合作。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补充吗?在验证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吗?
三、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
师:我们知道要剪圆先要画圆,你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
师:如果想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借助什么来画会比较方便?你会画吗?
师:谁愿意展示你是怎么画圆的?先说再画。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若想改变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做?半径的作用是?
师:若想改变圆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做?圆心的作用是?
师:你还知道其他画圆的方法吗?
师:我想到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谁愿意示范?用这种方法画圆要注意什么?
四、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圆进行了研究,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五、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师:如果你是汽车设计师,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不设计成其它形状呢?
师:其实利用圆还可以设计出非常美的图案,欣赏用圆设计的图案。
师:你能利用圆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吗?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试
(经典版)
A课程标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7.在数学课标中,对总体目标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
3、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简要说明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以
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5、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方式,谈谈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小组学习?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易混淆处;在思维的交锋处、发散处;在规律的探索处;在动手操作处。
B教材知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某一天的外汇牌价所显示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8.4元人民币。这天李先生用80美元兑换了112万越南盾,1万越南盾约合(6)元人民币。
2.在100克的水中加入20克的盐,盐占盐水的(六分之一).3.将两个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拼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体积应是(16)。表面积应是(40)。
4.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钟摆的运动
(旋转)、电梯的上下移动(平移),跷跷板的运动(旋转)、推拉抽屉
(平移).5、李家湾今年水稻的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一成五;
今年水稻总产量是去年的(115)%。
6、如果某年的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四月一日是星期(六)。
二、解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25分)
1、在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怎样能使得“2”朝上的可能性为1/3?
答:在两个面上标上“2”。
2、教职工篮球赛市直学校组共有5个球队,每两个队要打一场,一共要打多少场?
答:10场。
3.根据例题,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例如:
a
+
=
3x
=12
解:
a
+
=
解:3x÷3
=12÷3
a
=1
x
=44、魏师傅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能最快烙完5张饼?最快用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5、小伟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0分,其中英语成绩比语文成绩多6分,数学成绩是98分,问小伟的语文、英语成绩各是多少?
答:语文83分,英语89分。
C教学案例分析部分(40分)
一、案例分析(12分)
案例:“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
生1: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角对齐,然后把长方形多余的部分剪掉后放在正方形上面,再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再放在上面,多余的再剪掉,直到剪拼到最后,把正方形全盖上了,长方形还剩下一点儿,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这个方法行不行?
生:行。
生2:我将透明方格纸分别放在两个图形上面数方格,长方形10个方格,正方形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师:你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挺好。
生3:我是用一个小正方形比着在两个图形上面画格子,长方形里能画10个方格,正方形里只能画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4:我在图形上摆小方块,数一数,发现长方形上面一排摆5个,能摆2排,一共能摆10个小方块;正方形里一排摆3个,能摆3排,一共能摆9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5:我是用摆小圆片的方法,长方形上能摆10个圆片,正方形上只能摆9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6:我量了它们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5×2=10(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3×3=9(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7:我也量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与宽,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要长,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7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其他学生也面露困惑之色)
师: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权且也算一种方法,到底行不行,我们今后会进一步研究。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了不起!我相信今后大家会有更多的方法。
……
请根据以上教学片段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6分)
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学中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教师却满足于学生“自发”状态的发现,停留于不同方法的展现上。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信息,基本上教师默认的多,回应反馈的少,缺乏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确的讲授和适时的评价指导,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影响后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放任不管,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与提升的机会。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后,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通过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主动地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你会怎么做?(6分)
答:
比如,对于其中几位学生的发言可作如下回应反馈:
生1:我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再放在一起比一比,看最后谁露出来,谁的面积就大。
师:这是一种剪拼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破坏了图形的原有形状,但也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这种剪拼的方法,在今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中用处可大了。(有效的点拨和提炼)
……
生2:用尺子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周长长,面积肯定就大。
师:你认为周长长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肯定就大,是吗?这个猜想很有价值,但是否成立,还必须通过验证才行。下课后,你可以想办法验证一下,然后把你的验证结论告诉老师,好吗?
在学生展示了多种方法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生1用的是剪拼重叠的方法,生2、生3和生4的方法很相似,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生5用的是摆小圆片的方法,以及我们现在还不太明白的直接列式计算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想法。(必要的梳理和适时的引导)
生8:我喜欢摆小圆片和数方格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这样方便。
师:在摆圆片和数方格的这两种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逐步逼近数学的核心)
生9:我觉得摆圆片的方法更方便。
生10:我不同意生9的意见。用摆圆片的方法,图形的中间有空隙,容易出现误差,不如数方格的方法科学。(这是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学生大都喜欢用数方格的方法)
师:确实,用数方格的方法能铺满整个图形,比较精确,也比较科学。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几组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对下面的教学片断进行分析。
(8分)教学片段:
小明家今秋收稻谷3500斤,扣除口粮和种子1500斤,尚有余粮2000斤,小明爸爸准备卖出去,你看怎么卖?最多能卖多少元?
生:老师,稻谷多少钱一斤,我们不知道是不能算的!
师:稻谷0.86元/斤,谁能算出来?
生:最多能卖1720元。
生:老师能不能碾米以后卖呢?
师:他提出疑问,能不能……
(分组讨论。)
教师相机提供一些数据:
大米每斤1.50元
出米率72%
加工费100斤稻谷4元
信息汇总:教师出示其中1~2位学生计算办法:
2000×72%=1440(斤)
1440×1.50=2160(元)
2000÷100×4=80(元)
2160-80=2080(元)
2080-1720=360(元)
生:还有米糠呢?
360+米糠100=460(元)
……
案例分析:
1.“探索”学习,让“学”先行一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热点。以本案为例,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调查、采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反馈得到信息:(1)丰收;(2)亩产在1000斤左右;(3)新米很香;(4)有的小朋友家中没有田了,只好写别人的……使学生对有关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学生经过充分探究、思考后学到的东西是书本知识根本无法给予的,学生发言的真实与精彩,更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这样在安排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行为过程无人干扰,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从而切实保证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也显得轻松、自然。
2.尊重教材,更应注重开发数学内容的价值。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捕捉、开发,然后通过教学动态地渗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两点:(1)培养学生商品经济意识。当意外发生时,我没有制止,而是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去讨论、比较、分析,及时抓住了这个教学契机,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碾米后比直接卖稻谷多赚了460元。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一种意识,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赚钱,而且赚钱要赚得合情、合理、合法。(2)“学生之间的信息差”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家住在镇上的学生比较多。这次实践活动后,许多原先成绩优秀的学生少了发言权,而家住农村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成了主讲。学生在讨论、汇报、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数学即生活。数学活动回归生活必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架构起弹性空间。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巩固新知、训练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它蕴涵的诸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教学价值。当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被我们合理开发并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时,数学课也一定会精彩纷呈。
三、请选择一个课题写出你的简要教学设计(15分),并对你的设计做出简要评析(5分)。
(20分)1、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
2、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节。
3、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一节。
(另附纸)
答案略《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知道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使学校数学向生活数学延伸,升华对圆的认识。
2.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3.通过介绍圆,培养主动建构的能力;通过学生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
教学设计思路:
圆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举例、欣赏、想象基础上的两次剪圆、套圈基础上的探究活动,实现对生活数学的提炼和向学校数学的过渡;通过用圆形物体画圆、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实现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精密结合;通过设计汽车轮胎、测量实物圆的直径、利用圆设计图案,实现学校数学的提升和向生活数学的延伸。
学生对生活中的圆是认识的,对数学中的圆也是有一定基础的。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一、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板书圆。你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师:放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圆。
师:请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一下圆的形状.师:直接剪出你印象中的圆。
师:剪下来的图形跟你印象中的圆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怎样才能剪出你印象中的圆呢?在刚才的基础上剪一剪。
师:通过剪圆,你觉得圆与带来的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理解对圆的认识
师:我有一件礼物,谁先抢到就送给谁,你认为现在这种排列合理吗?为什么?怎么排队最合理?我应该站在哪儿?你怎么跑?哪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最远?
师: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在这个圆中表示出来,分别怎么表示?分别叫什么?
师:直径真的是最长的吗?怎么验证呢?
师:请你猜想一下,圆会有哪些特征?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
师:你能验证这些猜想吗?请你试一试。如果一个人验证有困难可以找人合作。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补充吗?在验证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吗?
三、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
师:我们知道要剪圆先要画圆,你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
师:如果想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借助什么来画会比较方便?你会画吗?
师:谁愿意展示你是怎么画圆的?先说再画。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若想改变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做?半径的作用是?
师:若想改变圆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做?圆心的作用是?
师:你还知道其他画圆的方法吗?
师:我想到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谁愿意示范?用这种方法画圆要注意什么?
四、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圆进行了研究,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五、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师:如果你是汽车设计师,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不设计成其它形状呢?
师:其实利用圆还可以设计出非常美的图案,欣赏用圆设计的图案。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推荐阅读: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证考试特点09-24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的基本内容11-06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06-10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中的名人总结07-07
2024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体育基本知识道)06-17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05-26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题06-01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06-18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