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初探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教多学初探(通用10篇)

少教多学初探 篇1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师逐句翻译,讲得辛苦;学生逐字记录,学得厌烦。因此,如何能将“少教多学”应用于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就成为了亟待思考的问题。就此,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采用多种策略,促进提前预习

课前预习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和需要攻克的新知识区分开来,上课听讲时便能有的放矢。因此,我采取了以下两点做法促进预习。

1、以解释文言加点字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其解释文中的实词、虚词,并要求按照会与不会进行分类标注。如此操作,可帮助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进行预习的学生学会如何去做,将原本不易检查的预习有形化,能促使其养成预习的习惯,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课本剧、讲故事、配插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不会预习的`学生确实存在,而不愿预习的学生却占了更大部分。直接要求预习,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但如果变换形式,让其根据课文内容演课本剧、故事接龙、给文段配图,他们往往兴趣盎然。要完成这些活动,前提就是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这种再创作也有利于体悟作者的感情。

具体来说,演课本剧适合篇幅较短的记叙文,较为简单的场景、情节和人物关系,既不至于给学生带来额外的排练负担,也比较适合当堂呈现,如《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接龙则适合篇幅较长的记叙文,如《苏武传》;给文段配图适合写景类散文,如《赤壁赋》。

二、抓住新奇之处,提高学习兴趣

德国戏剧家、美学家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会更有动力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但文言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如何挖掘兴趣点?我的经验是,要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新奇之处。

1、让学生自己查找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并当堂介绍。“少教多学”的理论认为“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新课标则提出“要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就是学生能通过查资料学习的知识。全由教师讲授,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丧失自主探究的能力。况且,这类内容往往有着极强的故事性,读来易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巧借课文细节,补充课外知识。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对于增长学生的见闻、激发学习的兴趣、调整课堂的节奏,都是有利的。如《荆轲刺秦王》文中“则虽欲长侍足下”一句里有“足下”一词,上课时不应仅限于告诉学生它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而应适当拓展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又如《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一句,可简单讲解其医理的奇妙之处。

三、学生讲解课文,教师纠错强调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通过听讲,两周之后学生学到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可以保留10%;通过声音、图片等方式,可以达到20%;通过示范,可以记住30%;通过小组讨沦,可以记住50%;通过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因此,在课前已进行过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文中的部分疑难问题,然后让其进行展示讲解。而我负责纠错、补充和强调。

四、译读诵读品读,读出文言韵味

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个弊端,容易把文章作为古代汉语的材料,着力于讲解文言词汇。钱梦龙先生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蔽之,有‘言’而无‘文”’。如此授课,不仅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割裂了语文教学的“语文昧”;更重要的是,一节课下来仅仅完成了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维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收获单一扁平,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完成了译读之后,诵读和品读,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有的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或处世之道,如《游褒禅山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等。这类文章适合细细品读,品味语言、评价人物、总结道理。这样的深层次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五、课后及时整理,举一反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及时地复习与巩固,又为日后读懂同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少教多学初探 篇2

一、采用多种策略, 促进提前预习

课前预习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和需要攻克的新知识区分开来, 上课听讲时便能有的放矢。因此, 我采取了以下两点做法促进预习。

1、以解释文言加点字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

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其解释文中的实词、虚词, 并要求按照会与不会进行分类标注。如此操作, 可帮助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进行预习的学生学会如何去做, 将原本不易检查的预习有形化, 能促使其养成预习的习惯,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课本剧、讲故事、配插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不会预习的学生确实存在, 而不愿预习的学生却占了更大部分。直接要求预习,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但如果变换形式, 让其根据课文内容演课本剧、故事接龙、给文段配图, 他们往往兴趣盎然。要完成这些活动, 前提就是理解文章内容;而且, 这种再创作也有利于体悟作者的感情。

具体来说, 演课本剧适合篇幅较短的记叙文, 较为简单的场景、情节和人物关系, 既不至于给学生带来额外的排练负担, 也比较适合当堂呈现, 如《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接龙则适合篇幅较长的记叙文, 如《苏武传》;给文段配图适合写景类散文, 如《赤壁赋》。

二、抓住新奇之处, 提高学习兴趣

德国戏剧家、美学家莱辛说过, “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 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也会更有动力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但文言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 如何挖掘兴趣点?我的经验是, 要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新奇之处。

1、让学生自己查找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 并当堂介绍。

“少教多学”的理论认为“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新课标则提出“要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 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 就是学生能通过查资料学习的知识。全由教师讲授, 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丧失自主探究的能力。况且, 这类内容往往有着极强的故事性, 读来易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巧借课文细节, 补充课外知识。

我认为, 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对于增长学生的见闻、激发学习的兴趣、调整课堂的节奏, 都是有利的。如《荆轲刺秦王》文中“则虽欲长侍足下”一句里有“足下”一词, 上课时不应仅限于告诉学生它是“对对方的敬称, 相当于‘您’”, 而应适当拓展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又如《苏武传》“凿地为坎, 置煴火, 覆武其上, 蹈其背以出血”一句, 可简单讲解其医理的奇妙之处。

三、学生讲解课文, 教师纠错强调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通过听讲, 两周之后学生学到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 可以保留10%;通过声音、图片等方式, 可以达到20%;通过示范, 可以记住30%;通过小组讨论, 可以记住50%;通过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可以达到75%”。

因此, 在课前已进行过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我会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文中的部分疑难问题, 然后让其进行展示讲解。而我负责纠错、补充和强调。

四、译读诵读品读, 读出文言韵味

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个弊端, 容易把文章作为古代汉语的材料, 着力于讲解文言词汇。钱梦龙先生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蔽之, 有‘言’而无‘文’”。如此授课, 不仅枯燥乏味, 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割裂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更重要的是, 一节课下来仅仅完成了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维度“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收获单一扁平, 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完成了译读之后, 诵读和品读, 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有的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或处世之道, 如《游褒禅山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 等等。这类文章适合细细品读, 品味语言、评价人物、总结道理。这样的深层次教学,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五、课后及时整理, 举一反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 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及时地复习与巩固, 又为日后读懂同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少教多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少教多学;教学

引言:课堂上如何体现少教多学的特点。所谓少教,教师在课堂上教用最少的时间,并取得最高成效。少教必须要做好下面几点:

一、教学目标确立必须精要,教师必须把握重难点

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好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整体把握,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是一堂课的中流砥柱,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教必须要确立精要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中能完成一两个知识目标即行,不能太泛太滥,目标一定精要,老师根据的精要目标,有层次,有针对性,让学生为目标奋斗,这样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力求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要高效,教学设计必须要深入、周详,全面、综合地考虑教学过程,深入地研究教材和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随便攫取,而要结合学生和教材正确确定。深入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学习态度、对新知识的需求等情况,使他们知识、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可以说,讲的越精,教师的研究越深。

三、教师课堂讲话内容力求精洁

精洁、科学、准确、合乎逻辑的高质量语言,才适合少教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师授课讲话内容要力求精练简洁,学生自学能会或讨论能明白的尽量不讲;教师点拨学生能懂的就不必多讲;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要精讲。对于学生没能领会的理论知识,教师必要给学生作适当指导,语言要精练,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能让学生领会就行,学生经常在这样环境下锻炼,他们的接受能力一定会提高。

少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多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要在多学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少教得再好,也是徒劳,没有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所以更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学生的学习,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多学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做题或盲目地看书,也不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从加强自主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和加强课堂知识训练等方面开展,结合社会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课堂和社会生活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与能力。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已经进一步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敢于尝试是他们这一阶段明显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敢于放手去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与能力,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在学习中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导学案导学,引领学生多学。课前导学是为学生预习作准备,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在课前作适当点拨;课堂导学以问题的形式设计,要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作必要的精到的点拨,让学生深入地探索研究,从而完成课堂导学的内容;课后导学是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运用,其内容更多的体现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探求上。

(三)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互学素质。开展课堂讨论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探索现实社会,探究性地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多学的能力。

(四)强化知识训练。知识训练既要紧密联系教材,又要结合社会现象;既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品德修养的提高。训练内容要有目的性,教师应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即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又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五)引导学生自学互学。自学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利用学习方法去理解和探求。互学是生生之间互教互学的过程。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六)全体参与共同进步:多学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必须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结合,教师对各类学生都要深入了解,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得科学合理的引导。特别要把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使基础不同,态度不同,天赋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有所得,从而能在知识、能力上逐渐全面发展。

结语

开展思想政治课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探讨是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开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探讨。相信只要教师能转变观念,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教学有效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多学多练,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更加有效。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篇4

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新课改中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以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为主的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少教多学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开阔视野,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特别重视和学习中外近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西方划时代的教育家的教学理论中有关教师成长和教学组织的重要理论。比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和赫尔巴特、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哈耶克、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和当代教改代表人物朱永新等人的教育理论,都很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把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名师出高徒也是这个道理。在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少教多学的组织者和责任落实人就是教师;让教师成为会学习的人,成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人,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

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 篇5

那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学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受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于是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以引导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讨论。经过讨论、思考,促使师生达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的重点也就完成了。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粗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揣摩、鉴赏。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读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自读能力,就会变成自觉的需要。会阅读,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明确定位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里必须有上、中、下游生恰当地搭配。这样,上游生可以得到发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锻炼,下游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总而言之之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少教多学初探 篇6

一、以“读”促悟, 培养文言语感

1. 读准字音, 了解古代文字。

“莫”与“暮”、“其”与“箕”等通假现象记录着古代新字的出现, “衣 (yī) ”与“衣 (yì) ”, “王 (wáng) ”与“王 (wàng) ”等破音异读现象记录着汉字词性的变化;“可汗”与“吐蕃”等古音异读现象则刻录着民族的文化。“读”, 可以了解古代文字的更多含义。

2. 读准断句, 了解词义。

古今异义词的存在, 是文言文难懂的重要原因, 而不同的断句方法则是古今异义的普遍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相如前进缶”一句的“前进”与现代汉语的“前进”完全不同, 文中的“前”意为“上前”, “进”意为“进献”, “前”与“进”之间断开诵读才能读准词意, 否则就与现代词混淆。

3. 读准重音, 感知文意。

汉字表音亦表意, 诵读时文意传达得到位不到位, 主要看重音读得准不准。一般而言, 表动作的谓语和表性状的状语需重读, 需强调的定语及表结果的补语要重读,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也常常需要重读。如“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的“破”“下”“东”;“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的“亿丈”“不测”;“却匈奴七百余里”的“七百余里”等。再如《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一句, 只要指导学生重读“安在”这个词, 便可以引领学生悟得作者人生短暂、生命难以把握的惆怅消极的情绪, 感知到文意。

4. 读对语调, 品味情感。

《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 若把“天一方”读成高亢的升调, 表达的是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若三个音节都读成低缓的降调, 则表达朝堂之外自己被贬后内心深处的丝丝愤懑、怅然、不甘与期待。

5. 读出文气, 获得文言语感。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曾说, 教人读书要“因声求气”。文言文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句式也多骈散结合。所以, 文言文学习必须注重诵读, 特别是《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和《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不读就体会不到整句与对句间飞扬出来的洒脱与奔放, 就体会不到诗人时喜时悲的情感变化;像《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这样的感人肺腑的名篇, 也只有读, 置身于特定的氛围才能感受出诚挚与真切。

6. 读懂形象, 感受古代文化。

像《鸿门宴》这一类情节突出的作品, 为学生创设诵读情境, 让学生在特殊的语境里诵读才能体会得到鲜明的形象。如“樊哙闯帐”一节, 分角色诵读, 分组对比, 樊哙闯帐时的急切与愤怒、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才体会得真切, 项羽英雄惜英雄的英雄气概, 也才能悟得。

二、以“读”导学,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少教多学”的要义在于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语文教师从学习的最基本环节“读”进行引导, 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1. 引领学生读课下注释, 了解文史知识, “知人论世”。

古代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引领学生关注课下注释, 诵读背景文字及作者介绍, 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把钥匙。

2. 试读与范读相结合, 扫清文字障碍, 初步“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学生诵读全篇后设计“有没有读错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等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互助正音, 讲解读音知识, 或渗透文章内容。而通读文章之后, 设计“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或“你们认为哪一段写得最精彩?”“你可以试着读得更精彩吗?”等问题, 则可以激发学生间的交流, 促进文意的感知。

3. 诵读与评价相结合, 激发感悟, 深入“理解课文”。

“少教多学”, 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文言文的课文理解, 也可借助“读”引领学习者的合作与探究。个体诵读之后, “读得好不好?”“怎样读更好?”“读得最精彩之处在哪里?”等问题的设计, 也可以引出同伴评价, 激励其他同学的评价思考, 深入理解课文。

4. 分角色诵读与配乐诵读相结合, 身临其境, 感受文言文之美。

情节性强的文章, 借助角色诵读法, 更易于引领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作品意蕴;散文类文章, 配乐诵读法, 更能读出音韵之美与文化之美。

少教多学 篇7

关键词:少教多学;小学;数学;生机

【中图分类号】G633.6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比较基础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入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更新,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知识、认识知识。以下针对“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比较注重书本教学,将知识通过书本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多读多学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做题练习为辅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多学多练才能使知识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扎实。这种思想使学生的潜能不能被发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使学习的效率下降,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要想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活力,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将少教多学的思想融入到数学课堂教育中。“少教多学”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学习课本的知识,利用发散思维来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加工,自主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对数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理解,以学为主,以教为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学能力,向少教多学迈进第一步

(一)要想将“少教多学”的理念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就需要对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都问多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发掘,这样才能发挥“少教多学”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前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来督促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对新课程有所了解,这是“少教多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前,教师应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对知识的预习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利用到以往学过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巩固,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出处,对新问题进行思考,理解新知识的含义,能够对新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课前的预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能针对老师的讲述进行思考,重点理解不懂的内容,在于同学进行交流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交流沟通来获取新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预习任务的布置,是“少教多学”理念成功实现的第一步。

三、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

(一)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其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少,数学知识的内容以计算为主,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多练习,才能对数学知识加以巩固。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挖掘,真对不同的内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二)例如在图形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例如书本是长方形,屋顶是三角形,并通过讨论,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用自己的思路对知识进行理解。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少教多学”的作用,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课后布置任务,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

(一)做好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工作,课后的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以后,教师会相应的布置作业,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通过做作业,能将知识更好的利用,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对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及时的补充。课后任务也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通过学生的作业,能看出课堂教学的成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率进行评估。

(二)在布置课后任务时,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做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对课堂知识加以巩固,例如通过做手工的形式,体现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好课后工作是很主要的,这不仅能体现少教多学这一理念的优越性,也能对其教学成果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并根据具体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做好课后任务布置工作,可以使“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应该广泛的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本文通过介绍少教多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应用,体现出这一理念的优越性,也给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这一教学理念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适合广泛应用和推广,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

[2]吴琳婕.浅谈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9).

少教多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少教多学  新课改  素质教育  教师角度  实施方法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应试教育给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带来的负担与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是每年要保证本班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成绩要达到多少分以上,家长在家里就负责督促孩子窝在桌子前做题……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学生大多是考试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却没有保证的。这样的“人才”又怎能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素质教育则不是这样,它是寻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就学生本身来说,它真正是提倡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每一方面都要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和条件。其中德育是核心,智育是主干,也就是说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考试的方式可以保留,使其成为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没有人能想出比这个更好的方式。体育为其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即身体是本钱),除此之外,学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和成绩要考虑予以“加分”。

因而,目前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专家学者提出过许多理论,教育工作者总结出许多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就教师个体角度来说,除了要有基本的自身职业意识,即“权威意识--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必须具有权威,没有权威教学活动无法展开。靠着传统的权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已失去了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权威;终身教育的意识--现代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的进行二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责任意识--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指教师的教育责任,还包括教师的社会责任;生命意识--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① 等教育意识以外,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还要有更灵活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教”,让学生“多学”,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养成目标。以下将主要以语文教学为例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少教多学”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阐述。

第一,民主,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杜绝教师独自“满堂灌”的现象,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少说一点,学生多思考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尤其是语文教学,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品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以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愉悦的接受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并不一定每堂课每个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果,将教学重点放在进到学生自主思考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实施时可以采取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插入个人见解,无需举手、起立这种形式。课下鼓励学生找老师探讨问题,口头交流、文章探讨都值得鼓励。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的那种硬性灌输的形式,不仅避免了使学生对课堂和知识有抵触心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怀疑权威的精神。同时能集思广益,扩展知识面,增加学习的知识量和学习效率。

第二,多样,也包括课堂、课下等多方面。课堂教学时当然不能摈弃传统讲授的方式,只是说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上文提到的讨论的方式视为一种,其他还有,例如“学生主体法”--即一些知识点可以放给学生课下去准备,留有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来讲,既培养了学生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学到比留给他的任务更多的东西,理解了做老师的辛苦;“情景设置法”,即设置一些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点著名教师李吉林有更科学的阐述。

具体到语文教学,甚至可以创设出故事的意境,比如,在讲现代诗《再别康桥》时就可以创设出跟随诗人已经走进他的校园并和诗人一起与康桥别离的情境,让学生情感更投入,给学生美的享受;甚至排演话剧、组织辩论赛等等都可以进行尝试。课下的作业也不要拘泥于抄写、做题、做卷子的方式,可以有多样的形式,结合上课形式的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有灵活的样式。最重要的考试的形式也应当多样化,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或许有困难,因为目前的考试形式尤其是在中小学,一般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甚至高考的形式决定了一切,对此,教师只能尽量向有关部门反映,尽量争取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

第三,开放,这里的开放对教师个人来说,就是要将眼光放广阔一些,要多学习优秀的素质教育实施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单科教学来说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要只集中于课本知识,知识要广阔,思维要发散。不要“闭关自守”,要善于学习,有开放的眼光。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文本,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应该关注与语文有关的各种新的情况,例如去年出版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还有网络上流行的“梨花体”,以及前几年风靡的周杰伦歌曲中的“古典风”歌词等等,作为语文老师,对这些现象都要有所了解。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课表上就多了“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这可以说就是对素质教育开放性的初步探讨,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课堂上,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教师的语言应带有“可思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掷地有声的话语模式,使说出的语言更具有思考性,也就是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察觉到问题,形成某种假设,进而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意义,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2、学生的发言应具有“独特性”。因为学生的知识层面、生长环境甚至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学生掌握的材料,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说到了另一个问题,即第三点。

3、研究的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怎样进行论证,至于答案,则是非标准化的,这也是新课改的另一个特点。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要讨论的问题时,注意问题答案的多元性,即问题的可探讨性。使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如上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时,就教师个体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基本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具有“民主、多样、开放”的意识,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平常要多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为了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相反,而是为了在课堂上少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减而精,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应该恰到好处,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①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五种意识》作者 高江海 原载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②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作者 邹远航 台州市双语学校网6月12日 文章

刘颖

少教多学初探 篇9

高效课堂中优秀教师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全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关注奇速英语,分享更多教学经验。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   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关注奇速英语,分享更多教学经验。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教”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走向深度的高效   高效课堂问世20多年,未来将走向深度,走向整体,形成新的教育文化。   文化,我看重的是它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走向深度首先是入口的深度。新文化的形成,需要选择一个看得见的入口。课改,也是如此。与此前的其他改革者多选择评价、课程和组织形态变革为入口不同,如今我们选择课堂、选择教学入口,难度更大,但距离目标更近。   难度大在哪?选择课堂意味着改革者并没有对进程的掌控力,而且这是一个势不均力不敌的长期博弈,代价很高,风险极大。但是这样的入口距目标最近,因为这是把课程改革由“名词性”改革变为“动词性”改革的过程,距新的教育文化的形成仅一步之遥了。   走向深度其次还包括路径的深度。改变培养人的方式,才可能实现高效率培养人的目标。历次课改,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方式怎么变绝不取决于方式本身,如果我们的着力点总是放在方式改变上,不仅阻力大,而且会不断复辟和反弹。高效课堂一方面会在流程、规约等“方式”方面直接下硬功夫,另一方面还在寻找决定方式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走向了深度的第二个台阶——关系。   关系,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甚至决定主体双方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也是人的成长状态,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舒展的、生动的,还是压抑的,对未成年人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堂和以生命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效课堂,学生的生命状态差异很大。追求这样的生命状态,需要从改变课堂内生命主体间的关系入手。   基层课改实践中,关系有三次晋级:第一次晋级发生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先学后教的流程,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第一次在教中心的前提下,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第二次和第三次晋级,都发生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初期,率先挑战了教师的霸权地位,通过“去讲台”开始了“学中心”师生关系的构建。但很快,师生“一哥”之争就开始了。显然,我们的思维被限制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二元世界”中了,如果不考虑角色会怎样?于是,第三种师生关系产生了,第三种教学关系也产生了。   走向深度的第三步是改人。方式取决于关系,而关系又取决于人的身份、地位等。所以,课改改到深处必须改人,方法就是去除师生角色的限定。   走向深度的第四步是改心。关系取决于人。显然,代表人的是人心,课改至深之处是改人心。谁能改一个人的心呢?只能靠理智的自己去改变情感的自己。   最后,要走向整体。文化的全覆盖决定了课改必须是整体设计。所以,无论是课堂、技术等,都不是课改的终极目的,它们兼具有过程性和工具性。只要符合了高效课堂要求的生命状态,符合了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符合了人内心的积极状态,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高效课堂”。

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效课堂;先学后教;质疑互动;与生为善

自2012年10月“少教多学”的课改之风吹进校园,我校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高效课堂真正落到了实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配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风气越加浓厚,教师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教学效益。在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做出了一些探索。下面,笔者谈一谈对“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见解。

一、观念引领教师,少教多学促成长

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学生就不变。可见,教师的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中,我校不断组织教师开展新理念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观看了名校的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视频后,我既开阔了眼界,又对高效课堂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是“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应将这个基本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促使学生的理解力、表达能力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二、模式改变课堂,扎实走好每一步

我在教学中采取学案导学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分为四步。

第一步:学生自主预习阶段——“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自主梳理基础知识,自主总结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学习。

“先学”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于已知、已会的知识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侧重点,学习新知识时便不再盲从。教师的“后教”也不是盲目的,更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学定教”,并把“以学定教”的理念和原则落到了实处。

“先学后教”不仅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更是突显和落实教学核心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步:小组谈论探究阶段——“质疑互动”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在这个环境中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说出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所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找。我在各班展开了尝试性实验,把桌子围成组,每个小组六名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互动讨论。在编排小组时,为了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我把学生按照好中差进行分配,各组的组长都是班上成绩优异、发言踊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由学生组长带动本组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然后归总本组问题,互动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互动。教师通过诱导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说话、发言,无论对错都要有勇气发言,有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学会用各种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也是一门学问。为了避免一部分后进生成了陪衬,使他们在合作探究时更主动、更积极,教师在提问环节可以用抽组抽号的方式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

第三步:学生互动汇报阶段——“成果展示”

每一课的内容学习完毕,都要上一节展示课,展示的内容有:学案上的内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生成的问题、预设的问题等;展示的方式是学生边讲解,边板书,边画图。此外,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这种有内涵、有思维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从看客变为课堂的主宰,既让他们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使学习成果落到了实处。

第四步:教师点拨阶段——“与时俱进”

通过几个月的课程改革,我发现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课堂也越加充满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弥补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的不足。这一环节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建立与时俱进教学新理念的重要环节。我通过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教导,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同时,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三、烹调知识套餐,能与生为善

作为“少教多学”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做一个虚心的学习者。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源于学习,源于积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尽其所能地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知识套餐”: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能与生为善,才能做个尽责的教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县分析评议阶段“回头看”自查报告下一篇:支委会会议记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