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一、重点词语
1.臣以险衅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
(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
(祚:福分)
5.终鲜兄弟
(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8.未曾废离
(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
(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12.听臣微志
(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苦辛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三、古今异义
1.生孩六月(古义:六个月。今义:第六月。)
2.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
3.至于成立(至于:古义:一直到。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
4.沐浴清化
(古义:蒙受今义:洗澡。)
5.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明清两代生员的别称。)
6.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没有人来做。今义:没有主人。)
7.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省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
9.郡县逼迫
(古义:催促。今义:强迫。)
10.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车、马)很快地跑。)
11.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
13.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1.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3.臣侍汤药
(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4.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则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9.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一词多义
1.拜
拜臣郎中(动词,授予)
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2.至
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3.以
臣以险衅(介词,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是”的倒装,意为因为)
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表示承接,译: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拿)
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4.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形容词,少)
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
5.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动词,看见)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动词,看见,看到)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动词,拜见,谒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接见,会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图穷匕首见
(动词,“见”,通“现”,出现。)
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动词,见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
6.当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动词,担任,充当)
臣生当陨首
(副词,应当)
木兰当户织
(动词,对着,面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挡)
想当年,金戈铁马
(处在某个地域或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着,把守)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应当)
6.矜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动词,怜悯,同情)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动词,自夸)
原陛下矜悯愚诚
(动词,怜悯,同情)
锄耰棘矜
(名词,矛柄)
7.除
除臣洗马
(动词,授予)
扶辇下除
(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
(动词,清除)
通路除道
(动词,修整)
8.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恳切)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愚拙凡庸)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称谦词)
9.卒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士兵)
卒成帝业(副词,终于)
卒然边境有急(形容词,通“猝”,突然)
而卒葬之(动词,死)
六、文言句式
(一)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译:没有用来……的办法。)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以是”的倒置,因此。)
(二)特殊句式
A.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2.则告诉不许
B.介词结构后置
1.且臣少仕伪朝2.急于星火
C.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省略句
且少仕(于)伪朝
七、成语
茕茕孑立:茕茕:孤单无依靠的样子。孑立:孤立。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无人同情或相伴。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进老年。
气息奄奄:呼吸极其微弱,生命垂危。也比喻事情已到没落状态。
人命危浅:危:危险。浅:时间短。谓寿命不长,即将死亡或覆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形容处境窘迫,只能顾及眼前,难做长久之计。
皇天后土:谓天地神祇。
急如星火:星火:流星的火焰。形容十分急迫。
结草衔环(衔环结草):结草:将草结集,以绊人脚或马脚。比喻感恩报德,致死不忘。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文言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重点翻译句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一、凄婉真挚的情感
作者开篇就叙述自己不幸的少年经历。“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一句话概括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 落笔酸楚, 首先让人心中一紧。紧接着, 作者把苦情逐步推上了极致:“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襁褓丧父, 年仅四岁母亲又改嫁———幼失怙恃, 这是一不幸;“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从小疾病缠身, 九岁还不会走路———体弱多病, 这是二不幸;“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只有老祖母和自己相依为命———无依无靠, 这是三不幸。苦涩凄凉的生活中, 自己只能“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这样一个苦水之中泡大的孩子谁了解后不生同情之心呢?苦难者总是让人同情的, 李密深谙这一点, 所以开篇极力渲染自己命途多舛的境况, 以一个苦情者的形象出现在晋武帝的面前。再严厉的人, 再铁石心肠的人, 读到这些谁能不生恻隐之心。这无疑会在情感上给晋武帝以强烈地震撼。
苦涩的童年唯一的依靠是祖母刘氏, “祖母刘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作者虽然没有具体写小时候祖母怎样抚养自己, 但艰难不易可以想见:一是李密身体虚弱, 生病应是家常便饭;二是家中没有至亲能够给祖母搭个帮手;三是祖母年龄又大, 手脚不便 (祖孙相差五十二岁) 。这样深厚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作者心存感激?因而, 当祖母病倒之后,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同样也可以想见, 如果没有李密细心的照料, 祖母也难以活到“九十有六”的高龄。情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 相濡以沫使祖孙之间的情愫变得更加深厚。亲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这种朴素而圣洁的情感最能沟通思想。作者不同寻常的孝心, 格外令人感动。“令伯 (指李密) 之表, 反复谆笃, 出于真诚。至今读之, 犹足使人感动, 况当时之君乎!”看到李密这些真情表白的晋武帝自然也不会例外。
二、委婉曲折的方式
作者“陈情”的目的是“辞不赴命”, 开头却避而不谈, 而是从自己的身世写起, 叙述自己孤苦无依的童年, 叙述祖母久病卧床的情状, 叙述自己进退两难的狼狈, 最后才表明自己不能赴命的目的。这种叙述方式, 是一种迂回“战术”。《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威后刚执政, 秦国就急攻赵国, 赵国求救于齐, 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不肯答应, 于是大臣竭力劝谏, 惹得太后暴怒。左师触龙避其锋芒, 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 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 接着请托儿子舒祺, 继之论及疼爱子女, 最后大谈王位继承。不知不觉之中, 太后怒气全消, 最终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李密的陈情方式和触龙的劝说方式异曲同工。试想, 如果李密开头就说“我不想做官”之类的话, 晋武帝还能有耐心把他的表看完吗?这种迂回“战术”给自己成功地打动晋武帝腾出了有效的情感空间。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李密不单在战术上迂回, 还紧紧地抓住了一个字———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 如果他不答应武帝的征召, 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心念旧朝, 不满新朝———这可是杀头抄家的罪———李密当然清楚, 所以他得澄清自己,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意在表明我不出来做官只有一个原因———供养祖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恰恰就是晋武帝所提倡的“孝”。不仅表明了心机, 同时也给晋武帝在处理他这件事上有了伸缩的空间。但是这又产生另一个问题:供养祖母是孝, 不听从君主诏令, 却是不忠。“忠孝不能两全”, 是尽忠还是尽孝?李密最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先尽孝, 后尽忠。因为李密今年才四十四岁, 而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这样做, 既符合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方针, 又有尽忠武帝的机会。“忠孝两全”, 既成全了李密“愿乞终养”的愿望, 又成就了晋武帝“孝”治天下的美名, 还会收罗名士为己所用, 晋武帝当然不会不满意。
关键词:《陈情表》;李密;陈情艺术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人们遇到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时,往往会因忠孝不能两全,首先要服从为君主尽忠之“大义”,而不得舍弃为父母尽孝之“小义”。若有人言论什么先尽孝后尽忠,轻则被斥为贪私情舍大义,重则有不忠君甚或有面临杀头之危险。然而在西晋时期竟有这么一位奇人,直言自己要先尽孝而后尽忠,非但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因此还受到皇帝的很多赏赐,这人便是西晋名士李密。他通过写给皇上的一份奏折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达到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目的。这份奏折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个人的陈情艺术。
首先,在这份奏折中,李密先动之以情,用真情打动皇帝。在文章开头,李密就先哭诉其身世和目前处境,说自己从小就“夙遭闵凶、舅夺母志、少多疾病”,由其祖母一人辛苦抚养成人,目前祖母又年老多病,常年卧床不起,又因人丁不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家中诸事只有自己一人照料。经过自己一番哭诉,一个可怜巴巴的孝子形象已经赫然呈现于我们面前。
接着,李密又阐明自己屡次未能应招出仕的苦衷,进一步打消皇帝的顾虑。当我们读完文章开头部分,固然会对李密的坎坷身世产生感慨与同情,同时我们一定会觉得仅凭这一点就拒绝皇帝的要求,理由似乎并不充分。确实,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既然皇帝这么看重自己,就应对皇上感恩戴德,为朝廷效力,岂可因自己家中有困难而拒绝为朝廷效力呢?李密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苦衷。他明确自己对朝廷的忠诚,说在自己的眼里晋朝是“圣朝”,自己也很想到朝中去做官,报答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之所以自己一直未能应招出仕,实在是有太大的苦衷。这就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
然后,李密又晓之以理,表明自己尽孝正是为了尽忠。李密没有回避自己不光彩的过去,他坦白自己曾经在伪朝做过官,说自己做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飞黄腾达,自己非但没有受到责罚,还得到皇帝的赏识与重用。无奈自己目前家庭境况实在是糟糕透顶,祖母奄奄一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若不顾其死活,就是不孝。圣明的皇上怎么会把李密置于不忠不孝的境地呢?面对这样一个至忠至孝之人的一点“尽孝”请求,晋武帝于情于理都无法拒绝了,若再勉强其到朝中做官的话,就等于是皇帝自己把李密置于不忠不孝的境地。
最后,李密誓死明志,把“陈情”推向高潮。但李密意犹未尽,他又进一步对晋武帝誓死明志,他对天地盟誓:李密之情蜀人皆知,天地共鉴。
李密在此文中既发挥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以情感人,又顯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以理服人。二者有效配合,相辅相成,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最终成为一篇文理情俱佳的千古至文!
课程名称:《陈情表》(李密)课时数:第1课时,共2课时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高中二年级)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与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独立翻译全文。
3、分析文章结构,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知识积累,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探微。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第二课时)
难点: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并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探究、归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密的《陈情表》,体会它的动情之处。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密(224-287),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晋武帝看后雾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记载李密“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曾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并最终因调动不成而发牢骚,被司马炎免官而终老于家。
3、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1)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词,远离 猥以微贱: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则刘病日笃:状语,一天天地(2)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 :同“褥”,草褥子(3)一词多义:略(4)特殊句式:略
(5)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结草衔环。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举,征,拜,除,拔擢。(7)古今异义:
4、课文翻译:采用从前到后串讲的方法,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可先让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教师指点纠正错误。
5、课后作业:
A熟悉本课所学生词,并背诵课文。B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采取怎样的行文方式?
(2)面对着强势的皇帝司马氏热情而又强硬的邀请,李密是怎样说服晋武帝呢?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3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习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关于这次课,由于课件我做好之后没有浏览一遍,以至于呈现给学生时,顺序有些颠倒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课件,保证使学生感觉到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陈情表教学反思4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陈情表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6
学习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回头总结,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当六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你展示我点评,掌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其次这节课堂教学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是晋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本节课在第一课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经过反复推敲,我把问题设置成:本文陈了哪几种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最后一个环节在抒写孝情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因而学生对亲情的抒写便水到渠成,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我深为感动,而一部分同学也抹起了眼泪。本节课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再次本节课成功地运用了诵读、点拨与探究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因此诵读贯穿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真情图片,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母爱,抒写孝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但感到遗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导学习中,分析不够具体深刻,对于学生的讲解我的点评较少。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机会。
陈情表教学反思7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课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讲解古代散文的时侯,并不是因为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未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陈情表教学反思8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文本内容时代久远生疏或文字深奥难懂,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顺利通过,走进教材中去。
青年教师屈保川对《陈情表》一课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李密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生不清楚,李密为什么不愿去做官学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彻。屈老师采用了诵读和探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的。对于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过诵读来品其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读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必须重读、多读。本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读得情味不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对诵读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分组读、竞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揣摩,理解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情”不能仅指出来,还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盘美食,你能说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显然不够,亲自品尝才感受得真切。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诵读,而代之以繁琐的讲解,以致学生不愿读不会读,读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陈情表》中所陈之“理”,屈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放得不够,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牵引,在探究的主动性方面有所缺失。这是一堂竞赛课,有许多领导同行来听课,讲课者通常会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现冷场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讲课者要控制好课堂进程,牵引学生思考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话,学生便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也没有必要课课追求完整性条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肤浅。点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虽然使得课堂看起来一问一答比较热闹,但对培养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的习惯也是不利的。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准了一条合理清晰的主线,进行诵读探疑训练,文言知识的学习也紧紧围绕主线,整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好。对于《陈情表》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能在一节课之内完成那么多教学内容,确实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度地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把文章做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当然,这要看我们搭的桥怎么样。
陈情表教学反思9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作为农村高二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近。如果不疏通字词的话,就很难读懂内容。因此我要从高考的高频词的角度让学生积累字词。
一、读要有目的
读总体来说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所以第一次读都要达到目的。
第一次读是培养语感,读准字音,以朗读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蕴酿朗读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模仿读时能声情并茂。
第二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对字字词进行对比筛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读是为了深入理解,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点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词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就要对课文做筛选,加强积累高考高频词,学生才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学才有信心。因为高考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知识点来自于课本。等到学生做习题时,遇到课本上积累的词语,他们心里有多高兴。就能够读懂陌生而浅易的古文了。
三、问要有深度
我认为一篇文章是否读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问题为主要。所以学生的思维深度应体现在“巧问”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教育”是可怕的。
在课堂上,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所以在这节课里,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学生自主提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惊喜,想不到学生对课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维那么活跃。
四、思要有时间
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些老师有合作交流的环节,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无法交流,无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课堂交流时间一定要留足。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才能读得充分,思得深入,问得巧妙,答得顺畅。
五、练要有针对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学中,我是先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多学生都拿参考资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节课中,我打破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词的意义后才去练习,从练习中观察就可以得知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结要有余味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但平时我们的课堂小结大都由老师来完成。但本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升华文章的感情,觉得余味有余。文中陈了对命运多舛的悲情,对朝庭的忠情,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对自己的无奈之情。对以上的感情总结,学生都能一一道来,顺理成章,让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课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独立讲字词的课型,大多都是以串讲为主,讲得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而我此节课中,我把字词独立开来讲解,是否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
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
陈情表教学反思10
授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陈情表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章导入。
2、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
1、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指导学生理解第一段。
3、解题:讨论:结合本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4、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5、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作业:背诵第一段
《陈情表》说课稿
武威第十六中学
高二2班
张国永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六、说课后反思
一.严密的条理安排。
李密的这次上陈内容有四:1.陈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和凄凉的家境;2.陈述两次推辞举荐和两次辞不应诏之因实属供养无主;3.陈述自己目前处境的进退两难;4.正面提出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这四个内容前三个内容层层铺垫, 有情有理, 自然过渡到第四个内容正面请求, 让人感到有利。条理安排心思缜密, 针线细密熨贴。
二.所陈理由充分真切。
表中所陈两次推辞举荐两次辞不应诏, 都因“供养无主”这是前面陈述可以作证, 并且自己这种状况“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因此, 自己虽“欲奉诏奔驰, 而刘病日笃, 朝不保夕”, 真个是“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三.巧妙化解对方可能滋生的种种猜疑, 让自己所陈理由充分成立。
言语交流中, 读者与听者不同步是常事;言者从甲方说, 听者从乙方听, 矛盾对立不吻合也是常事。李密深知自己的陈述尽管真切, 但对方还是有许多误会甚至猜疑产生, 这是必须予以巧妙不露声色化解的。对此, 李密进行了巧妙地化解:1.自己不嫌官小, 不拣精择肥,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2.自己对新朝授任不是不看重, 不领情,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自己不是对旧朝留恋, 对新朝不合作不配合,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4.自己无欲保守名节:“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5.自己明白自己身份, 没有忘乎所以, 不知天高地厚, “猥以微贱”, “亡国贱俘, 至陋至微”。通过这一系列的可能滋生猜疑的化解, 让晋武帝得出一个结论:李密至今不仕, 确是因为“供养无主”, “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四.抓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陈述清楚自己不仕之因, 化解猜疑, 让对方深信不疑, 话说到这份儿上, 尚欠火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看重的是国家利益, 轻视个人利益;自己的事儿再大, 也大不过国家, 如果对方让你舍小家为大家, 你也无可奈何!怎样解决这一致命的问题?李密敏感地使出了最后的高招, 拿国家治国纲领说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当今国家以孝治天下, 那么对我这种特殊情况, 应特殊处理, 成全我尽孝, 方能体现国家真正是将治国纲领付诸实践, 否则则是言而无信, 失信于天下!这一招将对手逼到无路可退之境, 只能答应自己的请求, 顺水推舟, 借梯下楼。高!至此, 李密迫使对方心悦诚服的接受自己的请求:“臣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至此晋武帝还能咋做?准奏!因为上表者是真名士, 孝子贤孙, 忠君之臣。于是再令当地郡县拨出专款, 赐奴婢二人, 以助李密尽孝。至此, 君臣一起演绎了一场孝文化的千古妙戏!李密也因此全身而退, 大功告成。
此为武克钢先生慷慨谏言。
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武克钢时有肺腑之言。两年前,他呼吁中国需要构建工商文明,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在中小企业倒闭潮汹涌而回应者寥寥之时,他站出来呐喊,对于支撑了30年中国经济神话的中小企业,决不能让它们生如草芥,死如尘埃。它们的消亡是整个国家、社会的痛。
“中小企业是低端的、消耗资源的,理应被淘汰的。”可是有谁去细数过50.2%的税收、75%的就业岗位、60%的出口创汇、65%的发明专利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淘汰导致产业升级。”可是岂有抽干血然后再让你升级的逻辑?
对于未来出路,武克钢开出的药方是:“轻税重罚、轻管重处”;改政、松绑、减税、放贷,实业仍然救国。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程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我也在看这30年,或许鲜少理论色彩,却有实实在在的自我体会。在我看来,这30年总体上就是给社会松绑,最突出的是在三件事上:一是把土地的支配权还给农民;二是让外国人到中国来办厂;第三就是中国人可以做买卖、办工厂,当企业家。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就在轰轰烈烈地纪念讴歌之际,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最大的就业岗位和税收的源泉——中小型企业,竟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倒闭潮”,支撑了30年中国经济神话的中小企业竟然成为了牺牲的对象!
对中小企业的误读与妖魔化
对于中小企业,我们有着太多的误读。一种几乎成了共识的观点认为它们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然而,中小企业以不到20%的金融资源却创造出了50.2%的税收、60%的出口创汇及65%的就业岗位。说到破坏环境,大型企业的排污、污染比例都远远高于中小企业。
现在,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年,谈得最多的是拨乱反正的政治决策,以及意识形态的争论等。这些应该谈,也应该大谈特谈。但是,谈到中小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则不多;即使谈,也是蜻蜓点水。
事实上,2007年12月11日,我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首届中小企业节的讲话中已披露:截至2006年底,全国中小企业已有1000多万家,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上交税收占50.2%。在吸纳75%的城镇就业人口的同时,还为75%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国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这些数字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那么消耗的资源呢?有人以中小企业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病垢指责中小企业。那么,另一组数据也许能说明问题。
中小企业消耗的金融资源不到我国金融资源的20%,这可能是一个不争的数据,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得到各级财政的直接拨付,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主要来源。以不到20%的金融资源创造出50.2%的税收和60%的出口创汇及65%的就业,大约不能算是资源消耗吧!
资源有可以定量的金融资源和有形资源,以及可定性的环境资源。且不说大量的两头在外的加工型中小企业,基本不消耗重要的有形矿产等资源,就是近几年才挤入资源型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还是很小的。如能破除垄断,让这类企业市场化成长,其同比消耗比一定不比垄断型的企业差。中小企业拿到一点资源不容易,谁家不是珍惜使用,回收资源90%的是中小企业,中国垃圾堆里的资源都让中小企业捡光了。旧城改造,我们千万民工竟能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将水泥里的钢筋每一根都敲出来回收。至于说到环境资源,有数据显示大型企业的排污、污染比例都远远高于中小企业。
中国制造不能陷入“抽血式”升级的逻辑
有人说,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潮”,是经济转型的阵痛,中小型企业可以在阵痛中转型。然而,如果没有一个支持企业发展的良性政治环境、融资环境,阵痛恐怕会演变成绝症。立法不能跟着思潮走,银行也不能做“当铺”。技术升级,无论如何都要建立在工艺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哪有抽走你的血以后再要求你升级换代的逻辑?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倒闭的企业已超过10万家,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冰山融塌的前奏。中小型企业何以会出现“倒闭潮”?在宏观背景上,从去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使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雏形,受此影响,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开始略显疲态;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原材料价格暴涨、劳动力成本提升,财政紧缩政策使融资更加困难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型企业的生存。这些都是原因,但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近年来越来越紧的对民营经济的收压性政策。
意识形态立法堵塞中小企业言路
在既往的改革政策逻辑里,中小型企业无需政策扶持,它们是野生经济,或者说,只要不去打压,就是最好的扶持了。然而,随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日渐成为中国产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性力量,那种“不打压就是扶持”的政策思维早已经被修正了。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对中小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无疑是今年年初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近日,认真读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与其说是《劳动合同法》的完善,不如说是《劳动合同法》的修正。可为何一部刚出台不久的“法”,就要做出如此大的修正?而美国的一部宪法,两百多年来基本宪纲未修改过。
何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常常把立法作为立法期意识形态的缩影了。我们是靠意识形态立国的国家,跟着意识形态的指挥棒转,宪法的确立和修订,就不会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也不可能成为民意的基准了。中国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的思潮是不断变化的,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这毫不奇怪。但立法是不能跟着思潮走,不能跟着当时的意识形态走。
《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正是社会在偏向左,认为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大得不得了,强调要共享成果,保护弱势群体的呼声很高的时期。我们不怀疑出台《劳动合同法》有很好的动机。但是,在制定这部法律的时候,立法者有没有考虑到:第一,我们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虽然是巨大的,但改革开放的主要经济成果已通过高税额转移到政府手中,按13亿人平均分配,也才刚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第二,在廉价劳动力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每年有2000万人口需要就业否则就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现实中,我们要求劳动力、薪资和福利立即达到与国际发达国家一样的水平是否可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想和谐发展,各阶层的利益要相对平衡才可能做得到。《劳动合同法》本来与劳工界、工商界、政府管理阶层、宏观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共有利益相关,应经过充分的协商、听证,甚至是博弈;需要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未来的趋势,找到利益的相对平衡点,试行一段时间,最后才立法。然而《劳动合同法》在当时“左”的思潮主导下,基本排斥了与之利益最相关的工商界的参与,也没有认真地听证和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急于表功出台,结果一定是引起社会的躁动,最后只好修正。这个过程,用一句话来说,政府把自己摆放在万能的地位上了。政府一万能,社会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早在两年前,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出现了疲软的迹象。这些企业,是10年或20年前从韩国、我国台湾等地来中国大陆落户的,而那时却开始向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国“漂移”。当时,我们的政府对此并没有做出对策和准备。而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有的就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信贷收紧绷紧企业资金链
从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作用来看,它们目前遭遇的的危机,事实上就是中国经济危机的全部。
在过去30年,每隔3~5年一般都有一次宏观经济调控。尽管每一次调控,遵循的都是“宏观吃紧,调控民企”的逻辑,但是,中小企业生命力却最顽强。每一次调控来临时,它们总能够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保护自己,找到存活下来的那条缝隙。而此次调控,为什么会出现倒闭潮呢?要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把最近的两次调控与此次的调控作一比较就可以明白了。
1998年的宏观调控,起因是亚洲金融风暴造成了消费市场的低迷,中央政府通过启动房地产的方式,激活了内需,并由此带动了重化工业的繁荣;2004年的那次,则是因为上游产业出现了投资过热景象,决策层进行了选择性的惩罚,将进入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民营企业一一逼退,同时在短时间内控制对地方产业的信贷,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软着路。而此次的景象就全然不同,最重要的两个新特征:一是出现了15年来从未发生的通货膨胀,二是人民币升值造成外贸的增长压力,调控陷入两难局面:“外需萎缩,内需不涨”了。也就是说,这一次是缺少了刺激内需的动力了,中小型企业就成为了牺牲的对象。
金融调控和信贷收紧是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直接原因。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尽管遭遇目前严重的经济压力,成本高于产出,但只要银行信贷予以帮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但是,我们国家的银行信贷则普遍“嫌贫爱富”,只会“雪上加霜”,决不可能“雪中送炭”。客观地说,银行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不能全由银行负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银根收紧,数次上调存款储备金,导致银行经营在收缩,再加上银行信贷终身责任制等一些荒唐的政策,使银行只愿意向既保险、效益又高的垄断型国有大型企业或国家重点项目发放信贷,而中小企业则成为银行的“烫手的山芋”,一有风吹草动,就惟恐收贷不及导致银行自身损失。
目前,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抵押贷款,都必须有银行认为极保险和极容易变现的资产,如土地、房产做抵押,才能放贷,而生产设备,加工能力打二折银行都不一定接受。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这样状态,严格地讲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银行”和“信誉贷款”,中小企业实际上面对的是“典当行”和“当铺”,讨价还价的是典当成数。没有一个支持企业发展的良性信贷环境,中小型企业怎么可能发展和升级换代?
不能抽干血再升级
有学者说,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潮”是经济转型的阵痛,中小型企业可以在阵痛中转型。说得真是轻巧!人们都知道,阵痛是妇产科的术语,可是,阵痛可以顺产,也有难产,母子双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逼中小企业转向高科技,升级换代,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技术升级,无论如何都要建立在工艺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建立在追求技术设备投资的基础上,建立在更良好的融资环境基础上。哪有抽走你的血以后再要求你升级换代的逻辑!
如果把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比作一列承载着国家繁荣的列车的话,列车只有在铁路上才能飞驰。铁路是由两根铁轨、枕木和碎石组成的路基。考量中国的两个指标:一是股市,一是房市,就相当于两根铁轨;枕木呢,则可以看作是各类大中型企业;而枕木下的碎石,或者说是路基,可以看作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那种以转型为借口而要中小型企业自生自灭的理论,实际上是不要铁路的碎石路基了。没有碎石路基,列车怎么奔驰?有些学者又该说了,我们改磁悬浮了。改磁悬浮可以,那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现在可以改,请问,碎石往哪里倒?几亿人的就业,占国家55%的税收、60%的出口,65%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怎么办?
因此,幻想磁悬浮是可以的,但在科技和国家经济情况还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强行逼中小企业转型,仅几千上亿的就业问题,一定是国家的灾难。那么,眼看着中小企业倒闭潮一浪高过一浪而言阵痛不思救策,也是国家的灾难!
破解中小企业困境的办法
垄断与腐败,尤其是后者,是威胁中小型企业生存的痼疾。上世纪30年代的“轻税重罚、轻管重处”或许仍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放权让利,任民自主,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核心。俄罗斯用过,美国用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用过。为何现在要忘呢?改政、松绑、减税、放贷,实业仍然救国。
如何破解中小型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我认为,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入手,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改政、松绑、减税、放贷”。
“以税定贷”增强企业“造血功能”
此前,鉴于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现实,我曾就此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即采取“以税定贷”,银行信贷投放的新方式,使中小企业产生“造血功能”,自身循环健康发展,达到优胜劣汰、产业升级有序进行的目的。
当然,以税收作为国家银行政策性贷款的基本依据,有人说这不是市场经济,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市场性。我这个建议,是考虑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本原则,中小企业向国家交了这么多税,国家控制着银行,为什么不以税收作为贷款的基本依据呢?那些反对这个办法的人,为什么不去置疑国家把80%的金融资源倒向了国有垄断企业呢?
市场经济中,为了就业保障,各国都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是公共政策。在另一方面,既然国有垄断银行不愿服务中小企业,为什么不让中小企业自己开办银行来服务自己呢?如果银行是自由竞争的,如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是公平竞争的,完全不需要以税定贷的原则。但是,在中小企业不准联合起来办银行的情况下,在垄断企业享有垄断权力搞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在银行被政府控制的情况下,难道以税定贷不是最公平的措施吗?
其实,以税定贷,仅仅是着眼于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问题,远远不是全面。要真正破解目前中小型企业的危局,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入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轻税重罚、轻管重处”仍是良药
吴敬琏先生曾指出,改革走到今天,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垄断与腐败。可谓一语中的。垄断与腐败,尤其是后者,是威胁中小型企业生存的痼疾。
在中小型企业野生阶段,政府对此并没有太多的限制。而如今,在加强管理的名义下,多重的政府管理机构,个个如狼似虎,把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准入成本无限地抬高。可以说,就目前情况来说,任何一家中小型企业,要推出一项新产品,不拿到10张以上的许可证,是不能投放市场的。每一张许可证的发放,与其说是政府在管理,倒不如说是企业花钱买政府官员的管理寻租权。
此外,地方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摊派,针对的对象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处于弱势和求生状态的中小型企业,像过去旧社会中的“姨太太”一样,只好逆来顺受,然后再把这些费用转嫁到产品成本上去。生产成本一升高,又会造成生产伪劣产品的地下工厂泛滥,造成经济学上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建国初期,著名老一代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徐雪寒,在研究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实业管理政策后指出:对目前依然存在民族资产阶级的情况,政府最简便的管理政策是:轻税重罚、轻管重处。即在建国初期依然需要民族资产阶级的情况下,对其企业采取较轻的税收,而对于其生产过程,则不予干涉,企业生产什么,由企业自己决定,不需要发放什么许可证之类的。国家政策的着眼点是:只要企业所进入市场的产品,如果出现伪劣假产品,要课以重罚,罚到你官司缠身倾家荡产,罚到你媒体曝光名誉扫地,罚到再无敢效仿者。生产过程由市场经济决定,后果由法律来决定。这一政策,对于鼓励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缓解建国初期的紧张局面,功莫大焉。
而目前,我们现行政策则恰恰相反:是重税轻罚,重管轻处。政府过多干涉的是企业的生产过程,而对于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则在其次了,这种倒挂是寻租的乐园,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也是导致中小型企业一遇风吹草动就陷入危局的制度原因。
要根治上述恶劣的情况虽然还很难,但是政府如果在税收政策上立刻加以调整,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为了让中小企业能够生存和创造就业机会,政府的财政政策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这就是减税。
企业创造的财富,分解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税收;一部分是职工工资福利;一部分是企业利润。今年企业普遍困难,但国家财政收入却继续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达到30%。这意味着政府合法地占有了更大比例的企业财富。同时,政府又出台各种措施,要求企业自己提高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保障。我不明白为什么企业多交了税,政府不用这税来搞转移支付,而要由企业自己来再增加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税收和劳动成本直线上升,利润自然锐减,再加上原材料涨价,银行又雪上加霜地收紧信贷,这不是故意把企业逼上绝路吗?
政策松绑,重提“实业救国”
中国30年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简单地说,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而不是拘泥于以往的既定政策。不是要求政府另外想出一套东西来指导中国人民往哪走,而是政府可不可以为了让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生存,而努力去节制寻租管理。
当年,农民包产到户的自发行为,政府顺应农民的要求,对农民进行松绑,结果8亿农民一下子有粮吃、有衣穿了;改革初期野生的中小型企业,所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前面说过的,“没有政策比有政策好”。“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这些最基本的经验,似乎已被整天在高调争论的左右派学者官僚们忘掉了。
因此,改革到今天,面对着中小企业的“倒闭潮”,破解的办法还应该跟30年前一样,官方权威政策的方向,要顺应民间自发的努力,全面对中小企业彻底松绑。
从国际经验上看,叶利钦没有盼到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成功,却使经济休克了。普京上台后,一手打击垄断的官僚资本、经济寡头,一手打击腐败的地方政府,令政府撤出市场,让市场经济公平运行,一批中小型企业渐渐复活并发展起来。就美国来说,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扶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已经基本成为国策。从《反垄断法》的出台,到创造能够自主就业的环境,这些都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美国近期已有呼声,要夺回创造就业和税收的制造业,缩小制造业的运输半径圈。
而我就始终想不通,中国作为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的世界制造工厂有什么不好,怎么这两年在学界“中国制造”成了贬义词。实业救国是百年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没有产业和实业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一个现代国家必须形成一个橄榄球的社会财富和人口分布,这应该是学界的共识和发达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经验,文革模式的普遍贫穷和目前正走向的两极分化,都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让中产阶层成为主体,增加人们的资产收益和普遍财富,社会就会稳定。而千百万中小企业正是中产阶层的孵化器,破坏了这个孵化器,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呢?
我感到最担心的是,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着市场经济奔了几十年,市场经济也给中国带来了几十年的繁荣,怎么忽然间,似乎大家大脑被洗空了一样。忽然间,大家忘了国家稳定的基础在于经济建设,繁荣经济的基本法则是市场经济这样的基本常识?这样的转变是如何从上到下微妙地发生的,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但我知道,这样的转变威胁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威胁着劳动者的就业,威胁着中国的稳定,再这样压下去,会压出巨大的社会问题!
放权让利,任民自主,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核心。政府自觉减压,放权让利于民,以经济建设为重,自由市场,开放外资的进入,还农民和工商业者生产自由。搞了30多年的改革,这些基本东西可不能忘!■
[编辑 谢康利]
【陈情表】推荐阅读:
读陈情表有感 陈情表读后感05-27
《陈情表》说课稿07-04
陈情表高中语文10-27
陈情表教案doc10-23
陈情表知识点整理05-29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07-02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06-25
文言文《陈情表》的教案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