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共11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 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问题 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情况。归结为一点,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而难于与市场对接的重要原因。

2.整体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仅有40%—50%,发达国家到90%。每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值,美国为3.72元,日本2.25元,我国仅为0.38元。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不及发达国家的50%,研发能力差,技术装备落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多数处于20世纪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5%。

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各地发展产业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有了一些先进典型和做法,但从全国来看,农户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少地方仍停留在买断关系上,生产、价格、质量、服务等变化直接影响着联结的紧密和双方行为。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人们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各地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总体效果不错。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给企业的退税、贷款以及促进发展的优惠措施在实施中打下了不少折扣,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层层传达领导讲话阶段,没有过硬的措施。

5.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如前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一些地方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进一些企业从事农业产业经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户耕地,除了支付租金外,跟农户无任何联系。只因为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当地政府就把他们当作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扶持,对增加农民收入无任何作用,浪费了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获利的是企业,失去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来意义,也引起农户的不满。中央也不允许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承包农户耕地。

6.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给农户打白条。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收购农户产品时,长时间不支付收购资金,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对地方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支持。

7.一些外来企业借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名,大搞“圈地运动”,大量套取国家资金。这些外来企业抓住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不但获取了项目资金,还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大量土地,建盖厂房,通过政府的支持,向银行贷款,使其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而企业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用于获利较高的产业,因为他们知道农业是弱势产业。最近报道的浙江嘉善托普神话圈地运动,套取资金事件给一些不加分析论证就急于上项目、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的地方政府,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些地方政府更喜欢跟外来企业合作,地方企业往往得不到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建议

1.农业产业化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农业不是基础。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加工和流通领域,原料仍然是农业,提供原料的劳动者仍然是农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仍然是基础。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系统中,需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用工业武装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十分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很低,为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之中,并由乡镇企业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和以工带农;另一方面则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立反哺农业的机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农业产业化成败的重要关键。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中,要同开发耕地以外的资源(包括山地、草原和水域)结合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把经济增长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政府的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60年代末,法国农民曾有一种普遍的感觉;“如果国家不支持我们,那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相比而言,中国农民的处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度过难关,可以说,在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宏观范围内,对农业采取更加广泛和有力保持和支持政策,这应当成为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基本理念。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各地应从本地主要的资源优势出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多支持本地农业企业发展,而不是一味支持外来企业。

3.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在给予支持的同时,必须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中,让农民得利。可以将国家资金转化为股份,让农民或村集体参与分红,实实在在给予农民支持,增加农民收入。

4.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中,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利益联结的方式、应当分享的利益,农户有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充分肯定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所做的贡献的同时,我们要深入实际,考察了解利益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坑农伤农的现象。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更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在产业化发展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志雄、毕美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9期,第10页。

[2]刘继红:《探索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5期,第20页。[3]孙金霞:《招商大跃进苦果谁来吞》,《半月谈》2004年第15期。

[4]李成贵:《农业结构调整应先调政策》,《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7期第11页。

作者简介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主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发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依靠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带动, 形成小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联接的经营组织, 促进工商和农商在产业链和利益上的有机结合。从中国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 它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中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使小农户的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加快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 已经首先涌现出了一批好的案例,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中, 这种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农产品的生产、深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有机集合, 形成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出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据调查,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1万个, 比2006年增长132.2%;带动农户4亿户, 户均增收3 900多元。2010年, 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万多亿元, 净利润6 700多亿元, 当然这些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中居于首位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 截至2010年底所占比例也是最大占41%, 合作组织带动型约占33%, 专业市场带动型约占12%, 其他类型约占14%。由此可见, 目前由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的生产是中国农业产业化主要的组织方式。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 但地域发展不平衡, 存在一定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 中国各省区先后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 而东北地区推行农业产业化稍晚于南方沿海及山东, 河南等省份, 因此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 水平还很低。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龙头企业少 (据统计, 中国有60%以上的龙头企业分布在东部, 仅有10%以下的龙头企业分布在中西部) , 农产品加工层次低,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 可以看出, 农业产业化组织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拉动作用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大。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 龙头企业规模小, 虽然近年来中国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 但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多。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数目仍相对较少, 且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据统计, 各类龙头企业近9万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近6万家, 过亿元的达8 000多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且主要从事从产品粗加工。而农业生产力方式需要转变, 农业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调整, 中国农产品的价值链需要上移, 这些都离不开技术。但现在中国的科技部门大多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多, 对农业领域涉及得甚少, 农业的教育和科研和农业的生产也没有形成有效地结合。现有农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农业就业的比例也很低, 农业科技知识力量缺乏。农民盼望科技, 却不懂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科技, 这是农业产业化迈不开步伐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契约关系的保障效应低下。

主要表现在农户和企业间的非对等的关系。首先是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完善的组织机构、治理结构、营销系统, 决定了它处于优势地位;而大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小且高度分散缺乏相应的组织支撑, 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在订立契约时农户往往是出于劣势地位。其次由于公司和农户间的目标利益不同可能导致的契约执行过程中的败德问题。企业的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而对农户来说, 他们在意的是农产 (下转66页) (上接32页) 品自身的销售是否能收回成本, 增加收入。因此, 当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的状况, 或者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很多时, 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利益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卖给其他公司。以上所述的违约情况相当普遍, 这样必然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1. 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搞好龙头企业建设, 能带动多种农副产品的开发。具体做法有: (1) 发展一些机制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利用龙头企业额的规模优势加快技术改造, 增强实力, 使其能够发展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2) 将重点放在农产品价值链的提升上, 选择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利用现有的农业教育和科研院校联合创办高科技示范农业园, 兴办农业基地, 进行专业生产合作。 (4) 加快龙头企业的科技进步, 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开发区,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提升, 从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因此要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应该着重于三个方面。 (1) 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使科技力量在农业产业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新品种开发、引进、培育中发挥龙头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纽带服务作用。 (2) 搞好农民科技培训, 建立灵活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 巩固完善培训网络,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使农民能在产业化链条中使得科技服务充分发挥驱动作用。 (3) 技术创新应该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为导向的。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 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

3. 利用契约来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

(1) 降低交易成本。充分运用好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是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或者与企业一起组建合作制企业, 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产为纽带联结起来, 使双方收益趋于一致, 就可以大大减少农业产业化运作中的运行成本, 此外, 可以加大合作社的资本积累和培养大户, 且保护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 (2) 增强公司和农户的资产专用性投资, 稳定契约。所谓专用性资产, 是指为特定交易或协约服务而投入的资产, 一定的专业化投资水平是维持稳定纵向关系的需要。对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包括化肥、农机、技术等不可回收的投资;对农户来说, 生产前的资金投入, 或者将土地折价入股都是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所以, 政府在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资产专业化投资外, 还应对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或投资, 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纵向关系的稳定形成。

参考文献

[1]范小建.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10) :4-10.

[2]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2) :2-7.

[3]傅夏仙.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与制度创新[J].浙江大学学报, 2004, (9) :5-12.

[4]李燕琼, 张学睿.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 :53-56.

[5]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 2002, (4) :81-87.

[6]李增梅, 李桃.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商业研究, 2007, (4) :210-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广东 农业现代化 问题 选择

一、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差异较大

广东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广东内部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东翼地区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区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而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则稍微落后。同时开始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即达标程度高的越高,达标程度低的越低。由于每个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缩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差异,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建立农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但同时也会使农业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向现代部门,如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速度大于耕地减少速度,则现代部门经济的增长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广东人均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较少,近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促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耕地减少速度相当。随着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密集,目前广东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直接降低农业的生产效率。

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广东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农村通讯网络、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足够投入,造成了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农村交通通讯不便,制约了农村的对外交流;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广东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少数发达城市情况较好以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2006年12月笔者曾到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龙江村进行实习调查,发现目前在村内的1768亩土地中,尚有40%的面积未建立配套灌溉系统,同时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户拥有的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比较陈旧,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产物,此外,村道公路建设滞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农户成为了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生产手段、技术管理和组织销售等方面有一个高要求,而现有资源条件和制度约束决定的人均承包土地的做法,带来了规模不经济问题。农业产业化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它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快,面临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和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均等问题。总体而言,广东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农民素质不高

农业主体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新内涵的一个方面,指的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目前广东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对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极低,2005年仅为4.1%,而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稍高,但均未超过30%。农民素质的表现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够或缺乏专业培训,许多农民仍然保留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民主法制意识比较淡泊,同时缺乏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难以摆脱陈腐落伍的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关键,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因素,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回顾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从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集体化到家庭承包制的转变;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机械化到以生物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确定。总体来看,过去广东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然而,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最终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适合广东的省情,应该予以矫正。

广东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可供投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少,同时农村落后,大量劳动力剩余,以及农民素质不高,这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广东的省情与日韩国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结合自身情况,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是:广东农业现代化应该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牺牲和恶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农业投资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采取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区域与城乡差异。

参考文献:

[1]傅晨2003.广东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南方经济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4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已加入WTO,而且农产品的供给相对过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作 者:朱忠贵 作者单位:湖北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刊 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年,卷(期):17(2)分类号:F320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 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5

摘要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关键性作用。如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龙头企业自身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成败。目前,国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颇多,但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没有触及。因此,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开发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减轻“三农”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以及龙头企业的界定,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其次,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紧接着分析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发现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和不足的方面,探讨广西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开发和提升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核心竞争力

Abstract

目录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原因................3

(二)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和作用....................4

(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5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特征............6

(一)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7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8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9

(一)企业内部........................9

(二)企业外部.......................10

四、结语.....................11

五、主要参考文件...................1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入市后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内市场逐步扩展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意味者我国将会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意味着,我国企业将要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优胜劣汰的竟争规律作用之下,企业组织之间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使市场资源、人才资本逐步向这些企业集中;但大多数企业由于竞争力缺乏,机制转换滞后,市场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有的甚至陷入了生存困境。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和有利支撑(表卜1)a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在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基点的农业体系向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点的农业体系转变,从以自给自足方式为特征的封闭经济环境向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开放经济环境转变。

其中,农业企业作为承担农业体系转变和参与农业全球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家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战略思路,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把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到“就是扶持农民”的高度。

一、文献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原因

一、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连接农户和市场纽带

(二)农业生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载体

(三)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和主体

二、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内部

(二)企业外部

临时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6

一、现状及救助情况

当前,从求助人员来源构成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常住本镇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

二是外地流入我镇辖区生活困难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针对第一类人。临时救助是指对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的非定期、非定量的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7月21日民政部令第24号)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符合第二类人员情形。按规定,应到救助站求助。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责任欠落实。临时救助必须要经过救助对象个人申报、村(居)评议、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领取救助金等程序。由于县民政局无法逐一核实和掌握每位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因此,村(居)的评议和乡镇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2.无理缠访欠遏制。按照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对救助对象每年只能救助一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确实困难,家中遭遇横祸要求救助的对象;

二是个别人听到同村或同社的人要到了钱,心里不平衡,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于是到乡镇或民政局要求救助,甚至有些人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将家中80、90岁的老人或者是家中的残疾人用轮椅推到乡镇或民政局要求救助,而这些人本身是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的;

三是部分人去年因为家中生活困难享受到了临时救助,今年家庭生活有所好转,心想我去年要钱那么容易,今年再要个钱走,产生了依赖思想。

3.政策宣传欠深入。临时生活救助针对的是城乡贫困居民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特殊性困难而给予的一次性应急性救助,突出“救急救难”原则。但是,由于部分群众因对政策理解不透,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把政府的关心认为是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经常向政府伸手,有的甚至无理吵闹、耍赖、威胁,不仅影响了其他贫困群众公平、充分地得到救助的权利,而且挤占了有限的救助资金,严重扰乱正常的办公秩序。民政干部每天都要牵扯大量精力做政策解释工作。

三、建议及对策:

1.规范救助程序。在救助窗口前移的情况下,细化、规范临时救助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必须要严格地经过村(居)群众代表评议和公示程序,让受助对象和救助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既不允许对符合条件的对象拖延、推诿,也严格禁止和防范基层民政人员对不符条件人员徇私舞弊。

2.严格鉴定救助对象。针对不同求助对象,使用适当的政策规定。对常住我县的居民适用《山东省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试行办法》,对外来流浪乞讨人员适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积极引导他们到救助站救助,自身无能力到达救助站的,可给予适当救助。

3.严明基层责任。县民政局在规范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查、评议、公示的同时,要明确职能职责,促使乡镇民政办及时对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的对象实施救助,此外,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程序规范力度,防止评议、公示工作走过场,将临时救助工作情况纳入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强化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对于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人员,要坚决从严追究工作责任。

4.坚持救助原则,加强与公安、卫生、交通、铁路、城管等部门的协作,坚决遏止外地流浪者骗助的现象。支持一线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机制,制定相应的救助制度及措施,明确救助金额,将制度张贴上墙,让外来人员一眼就能看到救助制度及规定。建立外地人员个人档案,并进行照相存档,防止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同时,要与公安部门协调配合,对外来人员查清身份、来源、流浪乞讨原因、时间、过程、近亲属及主要社会关系。对无理取闹、滋事生事者要依法坚决予以打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救助政策准确有效落实到位,不致成为个别人的“唐僧肉”。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7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方式落后, 尤其是传统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二是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 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 服务机制僵化, 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良种程度、单产水平还较低,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困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 产业链条短,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有些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弱,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充分。五是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 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 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 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六是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滞后, 土地难以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七是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外销平台建设滞后, 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 市场竞争力弱。

二、加快推进盐池县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实施沃土工程,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突出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 结合项目建设, 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 搞好投入资金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受益快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二是抓好农村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充分调动农民修路积极性,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的公路交通条件, 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速推进乡村清洁工程, 推广普及沼气等洁净能源, 搞好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有效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防止水土质量退化恶化,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㈡突出经营方式转变,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一是建设特色基地, 夯实产业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围绕棉花、番茄、辣椒、无公害蔬菜、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农业特色产业,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二是立足优势, 加大招商力度。坚持“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套班子”的思路, 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 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着力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县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开展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和壮大中介组织, 搞活市场流通。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 引导现有农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方向发展, 重点培育一批品牌响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探索和推广“支部+协会+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㈢突出科技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继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 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农信通”信息平台发布农业生产前瞻性信息,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兼职。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双膜栽培、复播套种、精量播种、残膜机械化回收等农业新技术, 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治、畜禽品种改良、果品贮藏保鲜、设施农业等技术的推广。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适宜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 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 提高农业耕种水平,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联通、移动、电信等通讯企业, 创新服务模式, 建设农业信息网。切实做好气象减灾服务、病虫害预测防控、动物疾病预防等工作, 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㈣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围绕农业特色产业, 依托职业技术学校、远程教育网络, 以科技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 大力开展生产技能培训, 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完善培训机制,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 积极探索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的新机制, 有效拓宽培训和就业渠道, 努力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技工, 推动农村劳动力长期稳定转移。三是改进培训方式。把专题培训与日常技能培训、普遍培训与重点培训、专业机构培训与农户之间互帮互学相结合, 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㈤突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On the Major Problems i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Sports Industry of Henan Province

LIU Wei-hu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such as poor management of sports market, low ability in fund raising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se problems, in hope of providing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sports industry, problems, developing strategy

1 河南省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体育产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我们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律认识还不够深,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和规章滞后;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并存;体育产业在省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体育市场不成熟,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媒介市场、体育经纪人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培育。与发达省市相比,河南在认识上、措施上都有较大差距,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批准了北京、成都、深圳、晋江四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晋江主要是体育用品生产业。我们河南体育用品经营业比较普及,但制造业基础薄弱,只有长葛的“嘉宝”飞镖还有些名气。体育制造业发展任务繁重,要跟上形势,加快发展。总的来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支柱产业还未完整形成;本体化发展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没有跟上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1.1 体育产业化有待深化

认识到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认识到体育产业化必能给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应转变体育是纯福利事业的旧思想,逐步将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奥运争光计划相结合,努力开创体育发展的新局面,积极、稳妥地推动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1.2 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市之间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体育本体产业表现更加明显。郑州、洛阳和漯河等市优势较为突出,三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大半。这种地区间的差距,随着各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而且可能还会有进一步拉大之趋势。

1.3 体育领域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较弱

体育本体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它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目前,河南省体育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在经营上缺少具有优势的项目和领域。从现有的经营项目看,主要集中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彩票销售、体育技术培训等几大类上,而且经营规模都不大,效益不高。而在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培养体育经纪人,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健康消费,引进体育商业赛事,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等方面十分薄弱,除体育彩票销售能够筹集到一些资金,其他体育经营活动通过市场筹集的资金很少。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依然是依靠财政拨款这个主渠道。

1.4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体育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尤其主体市场不成熟,体育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市场开发的程度较小,利用率较低,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体育消费的观念有待于根本转变,河南省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和水平比较低,消费机制也不尽合理。同时,体育产业的服务规范、标准和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经营理念和手段陈旧,市场消费和为群众创造体育需求的能力薄弱;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健全的机构和专门的市场管理队伍及营销人员。从体育系统内部看,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管理开发人才缺乏,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产业评价体系、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缺少产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服务系统以及鼓励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需要净化和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显得引导不够,保护不够,支持不够。

2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

在运用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要依据国家和体育总局出台的一些政策,既要用足用好现有各项政策,也要多方面宣传,多渠道工作,争取享受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同等优惠待遇。同时要研究和借鉴先进省、市的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研究其出台的背景和途径,一方面挖掘其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借鉴其制订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积极研究制定我省有关体育产业的政策。各级体育部门也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取得优惠政策,推动、扶植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

2.2 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体育产业统计和调研,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要。国家体育总局今年要在部分省市搞体育产业统计试点工作,我们要尽力争取成为试点。2008年,省体育局结合省统计部门,将对我省体育产业进行了统计和调研,同时开展了对公益金的统计和分析。除省体育局本级通过统计年报、专项调查以及借助经济普查等方式进行统计外,各级体育部门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系统反映本地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为更好的开展全省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2.3 搞好体育系统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做好体育场馆工作,是人民群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对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发展体育产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体育设施管理中心前期对18个市的调研情况,近几年,我省各地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群众对体育公共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受城市形象提升、城乡环境改善、体育文化需求激增等因素影响,各级政府都对建设体育设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改善体育设施、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中,体育部门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全力推动。要更新理念,摆脱部门主义的狭隘观念,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满足当地群众对公共设施的需要结合起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的作用;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体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群众体育和竞训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将来承接不同规模体育赛事的需要;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场馆建设规划要与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清楚运营使用和产业发展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一定要在前期就把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考虑进去,而且要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行充分论证。如果场馆建成以后不能成为产业发展基地,而是成了一个“赔钱基地”,将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投入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体育工作会造成长期损害。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场馆的经营开发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系统场馆数量快速增加,要求我们各级体育部门切实做好综合开发利用,坚持正确使用方向,提高使用率,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公共体育场馆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体育需求方面的优势和引导作用。要不断完善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体育赛事提供优质服务,要充分利用体育场馆优势,完善配套服务,探索通过会员制俱乐部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引导体育消费。

河南省体育场馆协会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会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综合开发能力;规范体育场馆建设标准,定期组织信息交流、咨询服务、项目论证、贸易洽谈等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场馆权益,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体育场馆运营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体育场馆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实现场馆行业的整体发展;主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2.4 建立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发展

按照体育法的要求,培育体育市场、服务体育市场、规范体育市场、监管体育市场始终是体育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能。在切实做好推进体育服务标准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体育市场管理的方式方法,构建体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行业协会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学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体育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责权清晰、管理有序的体育产业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竞争规则。

2.5 加强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产业主管部门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要坚持“人才兴业”战略和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培养和引进有经验、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干部队伍的政策和业务水平。支持体育院校面向市场,设置体育产业专业课程或相关专业,鼓励体育产业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各级体育部门要有计划地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专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各级体育部门和各单项运动协会要积极为体育中介机构提供活动空间,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价值实现创造条件。打破体育人才的部门界限、地区界限,搞活体育人才市场,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才资源,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体育产业人才引进渠道。

2.6 争取承办大型体育赛会,拉动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为转折点,现代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型赛会的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不仅使其成为了大众休闲、消遣、娱乐的手段,而且也成为了城市宣传本土文化、展示自身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企业借机塑造形象、宣传品牌、扩大影响的重要工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承办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为契机,我省不仅改善体育设施,而且在全省人民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制定了体育发展的“三、五、十”规划,对河南体育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周边省市,江苏南京承办了全国十运会、湖南长沙承办了第五届城运会、安徽合肥承办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武汉承办了第六届城运会。据评估,南京市城市化水平借十运会提前了5~10年,长沙提前了10~15年。这些省市的经验再次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对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十分巨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宣传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本省、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文明、居民素质的积极作用,积极申办,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大发展、为我省推进“两大建设”、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2.7 以《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颁布为契机,做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2009年11月颁布、2010年3月1日实施的《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市场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做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措施,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发展河南体育产业,应以条例的实施为契机,按照经济规划要求,制定河南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意见》的落实工作。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人民群众药品法律意识和用药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亟须进一步提高。

药监局成立以后,大力开展药品法律法规宣传,采取了新闻媒体报道、街头法律咨询和“送戏下乡”等多种形式,但群众对药品法律知识和用药安全知识仍掌握不多,识别假劣药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仍然薄弱。如今年我局查处的假药案中就有2个是当地的农民无证行医销售假药,这些假药都是一些研碎的药粉,用黄、白纸简陋包装,外包装没有任何标识,问及药物成分,他们一无所知,只说从外地农民手中购进,这些农民根本不知道这是假药,也不知道自己在违法,而购买的农民只听说这药能治医院都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价格又便宜就买,也不管这药是不是假药,从何而来。多数服用后无效,也不举报而自认倒霉,不予追究。还有多数群众对无证经营药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各杂货店、副食品店擅自经营常用药品比较突出,由于涉及面广,经营隐蔽,数量又少,查处起来非常困难,即使查到也只能依法给予2-5倍的罚款,打击力度不足,加上部分群众不明真相,跟他们讲道理、讲法律,根本没用,有时药品执法人员甚至遭到围攻,威胁到人身安全,2、从非正规渠道采购药品现象屡禁不止。

日常检查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生产厂家销售代表直接上门推销药品,由于厂家和销售公司只管推销产品,对销售代表的管理较松,导致销售代表队伍鱼龙混杂。其盖有生产厂家红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的空白委托书、空白合同书和送货单往往发到各销售代表手中,任其填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这些不法分子借着厂家授权的合法身份,将假冒生产加工的伪劣药品以串货、换货等方式销售谋取暴利,干扰了正常的药品流通市场秩序。少数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认真查验销售代表的手续真假,只要价格低,就向他们购药,一旦被药监查到,再让销售代表补办各种手续,企图蒙混过关。由于药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这些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也给药监执法者造成一定的监管难度。如常见的从非法渠道购入药品案件中,案件当事人通常无法当场提供购入凭证,药监执法人员对嫌疑药品采取了查封扣押强制措施,而由于法律没有对举证期限做出相关规定,也就是说案件当事人在任何时间补交的购入凭证,只要是有效的凭证,药监部门就要依法解除查封扣押和撤案。即便当事人未能在案件处理期间提交凭证,而在行政诉讼时再行提交相关凭证,如果凭证有效,药监部门还要承担败诉风险。

3、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仍然隐患不少。

我市医疗机构数量众多,安全用药隐患不少,尤其是一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大部分由原村卫生室改制而成。针对这一情况,我局从2003年起就着手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使农村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由于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比较薄弱,医疗条件和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规范化验收合格后又出现了反弹回潮的迹象。药剂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设施条件不能保证药品在贮存期间的质量。当前,药品经营企业都在积极实施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认证的各项要求达143条,而医疗机构只须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获得了药品配用的市场准入资格,药房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没有出台,监管中发现的规范管理问题只能进行教育整改,无法用法条来处罚,监管乏力。正是因为这样,使得一些农村医疗机构的涉药人员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重医轻药的倾向,药品管理在医疗机构管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用药安全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4、农村药品监督管理网络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药品市场是药品流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是解决农民用药安全问题的治本之举。2003年我局聘请了乡镇卫生院负责人为药品协管员,2004年在市政府的重视下,我们又完善以乡镇副镇长为组长的药品协管网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已初步建成,农村地区药品规范化管理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协管人员的药品监管知识缺乏,而且这支队伍量大面广,药监部门要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面临着经费等困难,难以真正发挥其全方位、广覆盖的监督作用。而且除了举报查实案件获得的一点点奖励外,农村协管人员没有其他待遇,缺乏主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5、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违规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目前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监督体制中监管主体多,方式和渠道多,表面看是好事,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反而导致监管效能弱化。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作为广告管理机关的工商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

健食品广告不易及时辨别发现,无法及时制止,而药监部门发现违法广告要移送到工商部门处理,没有主动权,监管不能到位。加上新闻单位广告部往往是承包经营,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广告的合法性审查,来者不拒,助长了违法广告蔓延。我局在检查中经常发现,有的广告未经批准就刊播,有的虽经批准但未按核定内容刊播,故意夸大疗效和作用。更有甚者,一些保健食品推销员为推销自己的产品,往往选择一些年龄较大,身患风湿、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群体,先赠送后购买,故意虚假夸大保健食品的治疗功效,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这些推销者为规避法律,冒充药品进行广告宣传仅停留在口头,使得药监部门很难按《药品管理法》的“非药品冒充药品”进行查处,使制假者有机可乘。

6、人员、经费、装备不能满足药品监管需求。

一是专业知识亟需提高。药品监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流通等众多环节,应用的法律法规、药学及相关专业门类广泛。我市药品行政执法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离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责,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培训和锻炼提高。二是药品监督管理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保障有限,财政预算除人头经费以外,几乎无钱购置技术装备。三是装备适应不了执法需求。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技术装备落后,交通工具不足,难以满足实施全方位的药品监管需要。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的广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药品法律、法规知识,更要宣传假、劣药产生的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药监部门的职能;不仅要加强在城区的宣传,更要加强在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认知违法行为和自我防范意识,使假劣药品在农村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将各种假劣药信息公告大众,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药监动态,使老百姓自觉拒绝假劣药品,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同时向全社会公布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而减少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法行为生存的空间。

2、建立健全药品法律法规,不给不法分子留有空隙。

尽早出台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把《药品管理法》与《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没有规定和明确的内容,尤其是对控制质量,防止假冒伪劣药品产生和侵入有关内容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比如药品销售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行为性质、借合法单位从事无证经营问题,没有有效随货票据问题,有效票据举证期限问题,向无证个人采购药品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不仅要明确禁止义务,而且还要增加法律责任,尤其要把药品销售代理队伍纳入药监部门的监督管理范围,使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者无滋生土壤。

3、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支持药监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我市药品监管网和食品监管网并举,市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非常重视,如何把药品协管工作列入基层乡镇政府的重点工作中才是关键,可以在签订食品监管责任状的同时,把药品协管内容纳入其中,牢固树立“食品药品安全无小事”的观念,提高对假劣药品食品危害性的认识,使得乡镇政府把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作为份内的事来抓。同时建立配套的协管员培训及考评激励机制,在经费上给予适度倾斜,齐抓共管,做好农村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才能保证农村依法管药落到实处。在部门协作上,药监部门特别要加强与工商、公安、卫生、邮政等部门协作,与工商部门及时沟通和移送药品违法广告,工商部门查处后及时反馈给药监部门,并向社会曝光,形成“左右配合,上下联动“的监管合力;与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与邮政部门共同打击邮购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等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有效。

4、创新药品稽查手段,加大打击力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0

2010-07-16

丽水二中周新红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德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家庭。“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这一点,谁都不会置疑,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去经营这个第一课堂,当好这个第一任老师呢!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乃至一生成长的重要性。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

前不久,我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一(1)(2)两个艺术班和高二(1)(2)两个理科重点班的学生。调查结果是:我校高中生中,32%是独生子女家庭,59%是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都挺高;在孩子进入高中以后,76%的家长就放松了家庭教育,近一半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45%的家长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进行教育心中没底,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过多地进行教育了;家长们不注重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调查还发现:40%的家长经常参加的业余活动是打牌赌博,很多学生和父母周平均交流时间不到2小时;80%左右的父母对于“孩子现在除了学习还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无从知晓;90%左右的家长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严重匮乏;52%的家长在老师或其他人告状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骂一顿,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对策,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成了“真空”。

因此,我们呼吁:让家庭教育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千万不要让孩子的第一课堂形同虚设。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智力教育,缺少情感交流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关心自然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实施封闭式管理,孩子几乎都在学校里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像个断了线的风筝,真的是“自由飞翔”了。我们许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于是,平时关心的话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呵护:需要在遭遇挫折时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需要遇到困惑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点;需要在取得成绩时得到父母的赏识和分享。每一个父母都要牢记: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另外,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手足无措,就有了以下两种主要的教育方式,或严格要求,或放任自流。有的甚至用粗暴形式对待孩子,试图用威严让孩子好好学习。其实,孩子惧于威严就会养成做表面文章的习惯,在父母面前似乎很乖巧,走出家门也许就“面目全非”了。而且因为惧怕,遇到问题就不敢告诉父母,久而久之,只能在缺少父母正确引导的道路上迷茫下去。

2、注重物质满足,忽视德育教育

家长总认为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给最多的生活费就是爱,而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实,放松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的身上缺乏正气,会失去辨别力,很有可能走上邪路,因此加强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知心姐姐”卢勤呼吁广大的父母: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财富呢?我觉得就是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做个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有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生活有激情,热爱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孝敬长辈,懂得付出与感恩;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等等。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3、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我校学生中,留守和单亲家庭极多,家长和学校、老师交流的机会是少之又少,造成了家校隔阂的不良局面。虽然家长平时能偶尔通过电话与老师进行沟通,但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说明白的,所以,效果就不明显。

二、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我提几点建议。

1、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树立榜样的丰碑。品德教育是一个非智力因素,要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养成,父母的点滴教育不可或缺。古语曰:“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创设积极向上、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安静温馨的学习环境。平时多陪孩子坐

坐,聊聊球赛,话话影视,谈谈社会热点问题。我以为,父母之爱都深似大海,厚如高山,只是有质量的区别,而决定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不是父母的学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的处理水平,“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都不假。

2、充分挖掘教育潜力。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老师和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巧抓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教育。从我市实际出发,我们极需一个媒介,以弥补沟通不畅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班”等,发挥家长在创办优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家长对教师、学校等的评价,家长对学校评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由政府出面将各类学有所长的家长聘为兼职督学,深入一线参加督政督学活动,检查、指导、评估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关键是不要流于形式,要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就像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开一次会,以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政府部门也可以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学者给家长们上上课,开开讲座,给家长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也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以县为单位,把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定经验的家长组成“宣讲团”,把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家教经验传给更多的家长,使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3、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到家校双管齐下。虽然家庭教育由家长来完成,但是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尤其是班主任对家长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班主任既是学校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有助于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细化班主任工作规则,强化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到家校双管齐下。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家庭教育中,凡是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和品德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时的,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孩子可能就出问题。美国人泰尔·约翰逊说:“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字:高校预算;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39-01

一、当前高校预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1、主要是指编制内容不完整。

表现为该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未全部纳入,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部门综合预算。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的规模较大的高校中,学校一级作为预算主体,其收入支出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而作为“其他收支”、“经营收支”核算的二级学院、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全部进入学校的预算管理范围,致使编制出的预算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的资金收支情况,容易产生体制外资金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破坏了预算管理统一性、完整性、效益性的原则,从而使预算起不到应有的管理作用。

2、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力不够

按照現行财务制度规定和财政要求,项目支出预算要提前编制,而高校年度计划通常在年底制定,这就容易造成两者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了某些项目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否则难以实施,但与此同时预算调整程序又比较严格、报批时间长、手续繁杂,造成了许多高校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或不按财政批复预算执行。对于跨度时间较长的项目按现行规定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要求全额编制预算,资金集中下达,这就容易造成前几年年末形成了大量的项目结转资金,但实际项目竣工时却又大大超出项目概算。而对于大多数项目支出来讲,年终决算数一般都高于年初预算数,从而使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同时各高校特别是筹建新校区的高校其资金压力很大,从而存在很多资金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项目上,而是用在了资金短缺的部门和项目支出上,可以说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极大削弱了高校预算的严肃性。

二、预算执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执行结果没有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即没有对预算涉及的各个环节执行进度、执行效率、执行效果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也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这说明高校对于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减少了预算控制和分析指导功能,也严重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同时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即没有通过制定一系列绩效指标对学校的投入、效率、成果、潜力进行量化的考核和评价,没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从而很难形成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管理体系,削弱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对于上述的高校预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内部预算管理体系。

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或组成专门的预算小组,单独机构的设置从组织上保证了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的统一性,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预算小组和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吸纳了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全部教职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对预算方案的意见并进行修订,使预算方案更加科学、全面、合理。同时要确立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性,预算一经批复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增减,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且审批权限分布于多部门,有利于互相牵制,避免人为因素的操纵。

(二)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加大财政监督力度

国外高校的预算定稿以及定期执行情况都可以向社会公布,而我国高校的预算情况的知情权仅限于财务部门,很多本校职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预算都不甚了解,这也是我国高校预算约束力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既不利于预算的监督执行,更不利于学校总的财务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强财政监督。首先,要加强相关预算监督的立法。通过法规明确监督对象、内容、责任、方法和处理意见,规范监督程序,加强对高校编制预算、预算执行、拨款程序以及年终决算等方面的监督。其次,要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监督。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审查各高校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准确。检查对于高校的专项资金,是不是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支出内容上,强化资金项目财政评审工作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预算执行中频繁追加预算、约束力弱化的现象。

(三)认识绩效预算的重要性,建立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预算思想最早形成于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念和民主化背景下,追求效率的一种预算管理方式。所谓绩效预算,是通过设定有意义的绩效目标、衡量进展情况、为决策者在配置有限资源和审议优先次序时提供信息,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绩效预算包含三层面含义:第一个层次,绩效预算是一种新的预算理念,是在现有的框架和程序下,追求管理效率、效果和有效性的理念;第二个层次,绩效预算是一种新型预算管理模式,即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第三个层次,绩效预算是多学科理论创新的制度载体,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信息学等都对绩效预算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可以说绩效预算的特点与高等学校预算的特质是基本吻合的,应该在高校中大力推广,而推行绩效预算的关键点是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常用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有平衡积分卡法,DEA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等,但必须注意得是由于各个学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还难以制定统一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所以应该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管理需要,科学设计符合本校实际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以便使本校预算管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财务处

作者简介:陈鹏(1983- ),山东济南人,山东女子学院财务处基建科副科长。

参考文献:

[1] 赵岩.高校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

[2] 张秀英.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 刘金平;高校财务风险及评价[D]厦门大学,2010

[4] 张敏;浅议高校财务监管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

上一篇:早教活动教案下一篇:适合结婚祝福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