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谈咏史怀古诗(精选8篇)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1
3、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5、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3)、“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7、8、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9
10、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以古人自况。
11、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是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中的一个“尚”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说明了人事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这一生活哲理;尾联中的“尚”字,既有对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的感慨,有包含了作者至今仍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12、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3、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坐席,靠近对方。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写作的角度不同,请说说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李诗的写作角度是讽文帝悼贾生,感叹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诗则是赞文帝褒贾生,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是有感于宋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写。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试析词中景物特点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抒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1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上片运用了孙仲谋(孙权)与寄奴(刘裕)的典故。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及北伐的决心。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指的是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借古讽今,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文末以廉颇字比,用廉颇思赵一事,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1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长安。③秦汉经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
怀古咏诗史的鉴赏,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弄清史实。
对于诗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 一定要读好注解, 这也是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涉及到了三国时赤壁之战中的双方的重要人物。东吴的周瑜及妻子小乔以及姐姐大乔, 也涉及到了魏国的首脑人物曹操, 还涉及到了曹操所建的铜雀台等等。如果我们没有对赤壁之战历史知识的了解, 没有对赤壁之战中主要人物的了解, 就很难读懂诗人在此诗中的慨叹:自负知兵, 借史事以吐其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体会意图。
后代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例如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 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 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由此, 诗人发出了“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再如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 从历史上的孙权,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 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 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 自己报国无门, 是诗人引发激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史, 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同是写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唐人杜牧与宋人王安石思考的结果完全不同: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而王安石则认为项羽的失败乃历史之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
第二种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 或是感慨个人遭遇,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雄姿英发的周瑜的追忆, 反悔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感慨;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则是借刘义隆北伐失败来咏叹南宋宋孝宗隆光元年北伐兵败之事。
第三种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 故意借题发挥的, 例如晚唐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夜半虚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辛辣讽刺晚唐皇帝崇佛迷道, 服药求仙, 不顾民生, 不任贤才的现实, 堪称一首借题发挥、借古讽今的杰作。
四.分析写法。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本是一大难点,而咏史怀古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到一首怀古咏史诗,如果学生能够从以上方面出发,就基本知道了这首诗写了什么、為什么写、怎样写的,那么这首诗的鉴赏也就完成了,鉴赏也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3)、“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6、乌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7、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公元2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张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8、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考纲要求】学会分析咏史怀古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2.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探究分析咏史怀古诗的常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和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自读、点拨、研讨、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咏史怀古诗:
1、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2、咏史诗: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二、高考导航:
登金陵风凰台 李白
风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这首诗歌鉴赏的步骤
三、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归纳主旨
1、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3、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4、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5、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6、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归纳总结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五、实战演练: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问: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上传: 李来春
更新时间:2012-5-6 7:21:39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把握咏史怀古诗的常见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教学设计:以典型咏史怀古诗引路,引导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常见主题,以高考真题为例,引导学生把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分类。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㈡怀古伤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㈢理性反思
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三、了解怀古咏史诗常用的手法
对比、用典、融情于景、衬托、借古讽今、拟人、虚实结合
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五、巩固训练并评讲: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全国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10重庆卷)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六、布置作业:
咏史怀古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时间段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怀古诗具有“诗”(文学性)与“史”(历史性)的双重特征。所以它又具有两结合:“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古”与“今”的结合。因此,咏史怀古诗特别关注现实政治、特别注重多维的时空组合。《诗经》《离骚》中早就有这种作品,如《诗经大雅》中的《公刘》、《生民》、《绵》《皇矣》等篇什,记录的是周部落的起源和周祖先后稷、公刘、文王等的英雄事迹。而屈原《离骚》中的“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诗句,在追述历史上的贤君和暴君,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对楚国前途命运的担忧。这种借古说今、古今结合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基本接近后世的咏史怀古诗。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全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以史为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实为世界稀有,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绘画、雕塑、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乃至今天的影视作品,到处都有历史的素材。艺术家们直面现实人生,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虎山长城,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2013年,虎山长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并入第五批的长城中。虎山原名马耳山,位于鸭绿江与鸭绿江的支流叆河的交汇处,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山峰突起,周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距丹东市区约有20公里。虎山长城(古称老边墙)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位于虎山南麓,据《明史》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雨落山前望海东[1],周时箕子汉时封[2]。王师铩羽[3]西归后,未见车书两处同[4]。[注] [1] [海东]原意为大海的近东方向。这里指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境内。
[2] [周时箕子汉时封]关于“朝鲜”这一名称,中国早期史书便有记载。但这一名称随朝代和政权更迭不断演进,最终成为当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期间由商朝宗室箕子在辽宁与当地原住民东夷人一起建立的一个国家。是以东夷人(濊人)为主体的国家,有学者认为该国原为箕氏侯国。汉朝初年时,汉高祖所封的燕王卢绾出逃匈奴,其部将卫满率旧部渡过鸭绿江,推翻了箕子朝鲜自立。公元前109年,朝鲜国王卫右渠与西汉发生冲突。汉武帝派兵攻灭卫氏朝鲜,以其地设置汉四郡。随着中原内地王朝更替,魏晋之后,辽东及朝鲜地区开始与中原离心。汉四郡渐次被割据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及其继承者渤海国消化并取代,从而成为与朝鲜半岛南部政权(百济和新罗)争夺霸权的前线。封,封地,这里指汉四郡。
[3] [王师铩羽]这里指自高句丽进占辽东地区,与新兴的中原王朝不断爆发冲突。隋炀帝曾四征高句丽,未能成功,最终国内民怨沸腾,隋朝传二世而亡。唐王朝建立后,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以及联合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最终击败高句丽。新罗与唐随后爆发新一轮冲突,前者将后者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王师,天子的军队。这里指隋朝远征高句丽的军队。铩羽,鸟的羽毛残落,不能高飞,比喻人失志不得以。这里指战斗败北。
[4] [未见车书两处同]辽东及朝鲜地区在魏晋之后长期处于外来地方割据政权(如高句丽)的统治。即便唐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旋即划归渤海国治下。渤海国虽为唐朝藩属,实乃独立王国。宋辽对峙时期,渤海国灭于辽朝并在原疆域内建立东丹国。直至明朝建立,汉族王朝再次领有辽东地区。明末,东北女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辽东再次陷落。故实际同时领有辽东与中国内地广大地区的皇朝仅元明两代,绝大多数时期内,辽东与朝鲜地区多为地方割据或对峙王朝所辖,不在大一统王朝管控范围内。车书,秦始皇定天下,统一度量衡、车轨宽度及文字等。后用来比喻制度通行天下,国家统一。两处,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鉴赏谈咏史怀古诗】推荐阅读:
怀古咏史诗鉴赏方法09-12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03-22
咏史怀古诗高考复习09-12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12-07
咏史,咏史李华,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07-04
咏史,咏史徐九皋,咏史的意思,咏史赏析03-14
怀古诗词鉴赏要诀07-09
元曲《山坡羊未央怀古》鉴赏11-06
咏史·其二原文及赏析11-15
鉴赏杜甫诗《前出塞》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