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共10篇)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1

其背后,是深圳跻身体育一流城市行列的发展现实。未来,深圳体育雄心勃勃,先行示范,在打造国际体育示范城市的同时,也正在提供体育发展的深圳新样本。

用“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 强势崛起跻身一流

40年前,特区成立之初,深圳体育以武术、龙舟竞渡、长跑等传统项目为主,现代体育产业尚属空白。

如今深圳已成为各种体育大赛的重要城市,体育赛事市场表现出高端化、国际化、全面化,打造了天上“鹰击长空”(无人机运动等)、地上“你追我赶”(路跑、球类等)、海上“百舸争流”(帆船、赛艇等)的局面。

不仅有“深圳速度”,还有“深圳质量”。

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超过500次。截至20,深圳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925.02元,已经超过欧美国家人均体育消费300美元标准。年,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出已超1000亿元,直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值6000亿以上。

“可以确认,目前深圳体育发展已经迈入一流水平。”深圳大学体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刚教授认为,从体育产业政策引导,重大体育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以及体育消费方面等方面来看,深圳跻身体育一流城市行列是名符其实的。

特区40年,借改革春风,深圳体育勇于开拓,锐意进取,通过不断地创新,以“深圳速度”跻身于全国一流体育城市行列。

40年,深圳已经崛起成为一座“体育之城”。

深圳体育何以能异军突起跻身一流?

短短40年,深圳体育何以能异军突出,走出一条兼具“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的体育发展之路?

高屋建瓴,谋划布局,加强体育产业顶层设计,是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利用5年时间打造体育强市;同年深圳设立每年2亿元的体育发展专项资金专门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完善的顶层设计发挥了政策引领作用,规划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发展路径。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深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是深圳体育迅速发展的又一原因。

“作为体育主管部门,我认为最主要是把握‘若即若离’原则。”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巡视员王志强如是说。

重大体育场馆和便民利民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作为体育发展的基础,深圳政府不仅有所为,而且果断出手,大手笔不断。

截至2019年,深圳拥有重大体育场馆58个,全年举办超过30场国际体育赛事。

除了高标准的场馆设施,积极主动地提供高效率地服务,也让深圳体育主管部门备受称道。

近年来,深圳一直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加快“活力深圳,运动之城”建设。

“深圳体育发展路径,对其它城市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深圳大学体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刚教授表示,深圳体育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赛事的社会化,二是加强协会管理与支持,推动群众体育的科学化,三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体育产业的升级。

深圳独特的城市气质,与体育完美契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也决定了体育发展拥有一片天然的“沃土”。

原天津天海队球员裴帅加盟深足之后表示,深圳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和包容度是他加盟深足的原因之一。

国际大赛连连 全民健身运动成潮流

在深圳,尽管每年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超过500场,不过最蓬勃发展的,还是全民健身运动。

体育的勃兴,让市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闹、欢快、明亮、阳光和时尚。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健身场地和设施遍地开花,星罗棋布。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30000多个,体育场地面积约2431万平方米。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共335所,开放率为57.8%。

据不完全统计,在深圳每年举办各种全民健身活动40000多场,广泛分布在社区、公园的健身路径、晨晚练点、体育场地、健身苑等,2019年国民体质合格达标率为90.6%。

目前深圳已形成“周周有赛事,日日有活动”的蓬勃发展之势。

以赛促发展推动城市全方位发展

“发展城市体育建设,最有力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落地大型体育赛事。王志强认为,引进大型体育赛事,能带来全民关注度和连锁经济效益,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发展。

在王志强看来,一是对深圳体育产业发展的直接拉动。目前体育产业已是万亿级别的消费蓝海,自起,深圳体育产业总规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发展迅猛,重大体育赛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非常显著;二是对城市经济的带动。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一项数据显示,深圳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都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三是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虽然引进重大赛事,对深圳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的特区人而言,眼光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地“舶来”重大体育赛事的落地。

在深圳看来,通过重大赛事的引起,积累经验,从而打造深圳自主体育IP,对城市体育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目前,深圳已逐渐形成一批深圳自主体育IP。

中国杯帆船赛和深圳国际马拉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引进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职业赛事高地,这是深圳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又一契机。今年7月28日,林丹羽毛球俱乐部落户宝安区。截至2019年11月,进驻深圳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为16家。

依托深圳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在产业链条上涌现出朝向集团、好家庭、喜德盛、中航健身会、观澜湖高尔夫球会、领先康体、博德维等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

展望未来: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研究将深圳列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

“这一意见的出台,给未来深圳体育发展树立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合运表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经济特区跃升成为先行示范区,符合深圳特区成立以来一直“敢为天下先、勇当排头兵”的城市特质和特区品格。

深圳体育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今年3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圳体育产业发展总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8%;到2035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体育创新能力、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王志强说:“对标世界一流体育发达城市,是基于目前深圳体育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经过充分论证而制定的目标,是切合深圳体育实际的目标。它也是深圳必须达到的目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2

观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有感1

有这样一座城市,在南海边上,是一位老人在地图上画的一个圈儿,她有着“经济特区”的称号,这是哪里?这就是美丽的深圳。

深圳的景色是最迷人的。早晨,走过林荫小道,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星星点点的,好似金色的花瓣散落在小路上;有的还轻柔地抚过人们的脸庞,滑落到肩上,就像母亲温暖的手。穿过林荫道,登上莲花山,站在山顶上俯看深圳。眼前的市民中心,如大鹏一样正待展翅起飞,翱翔天空;不远处的立交桥,纵横交错,好似给深圳披上了一件白格子衣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远处的平安大厦,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顶立在天地之间,看着深圳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深圳人是最勤劳尽责的。清晨起来,听见“唰、唰、唰”的声音,就知道是环卫工人已经开始打扫城市的卫生了。可不要小看了他们,在台风过后的那一个夜晚,是他们清除了主干道倒下的树木,散落在路上的垃圾。清理一条路上的树木和垃圾,也许并不困难,可深圳有多少条主干道需要清理啊?是环卫工人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奋战一夜,让第二天的的公交系统才可以正常运行,不至于瘫痪。在后续的几天,也是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逐渐把人行道的树木、树叶也清理干净,让上班人们,上学的我们,避免在丛林里穿越。不止是他们,还有很多坚守自己岗位的人,比如水务、电力工作人员,在台风天气仍然抢修临时出现的供水、供电故障,力求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市民提供最好的生活服务。不出半个月,大灾之后的深圳又恢复了元气,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公园景区,又重新变得干净整洁。她像一位年轻时尚的少女,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青春美丽、活力四射的。

深圳人的心灵是最美的。记得深圳新洲路上有一条河,叫新洲河。十多年前,这条河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污水河。在人们发现河水污染十分严重时,政府下令停止对新洲河排放污水,并开始治理新洲河。挖去了河里的淤泥,在河道旁种植了植被,绿树;人们也不再随意往河里倒垃圾。经过几年的努力,新洲河的水不臭了,河道两旁绿树环绕,新洲河变成了现在的景观河。现在的深圳,越来越多的市民们主动把垃圾分类后才丢进垃圾筒里,爱护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还有更多的志愿者,他们不求回报,善良友好,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在“U”站为来来往往的人义务咨询,免费服务。每当各地发生灾难时,深圳人民总是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观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有感2

过去40年里,深圳一路乘风破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

· 由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成为年均GDP增长最快一线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

· 曾经人烟稀少,现在成为年均新增人口全国第一,年轻人比例全国居首;

· 从科技荒漠变成一个孕育出了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绿洲;

· 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100%实现城市化;

· 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城市竞争力全球第五,世界一线城市……

一路走来,深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里,其中有一抹生动的缩影是属于通信行业的。

40多年来,从“有事call我”到5G引领,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步入5G时代,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比4G快了数十倍。5G网络下,一部蓝光高清电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载完成;VR/AR技术也变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处家中只要戴上AR眼镜,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兴奋的是万物互联,未来不仅是电子设备之间,家具、汽车、建筑等可以互联对话…..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征程中,深圳电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超前发展,完善网络、技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深化通信行业在政务民生、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电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一张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内深度覆盖,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全网实现独立组网(SA)制式。同时持续完善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南山双创园、福田CBD、坂田科技园区、宝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区、前海自贸区等示范区域的5G精品网络覆盖。

在5G应用创新方面,已涌现出全国首个5G智慧政务大厅、全国首个5G办税服务厅、全国首个5G智慧庭审等一大批5G应用,“5G立体巡防智慧警务”收获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移动互联创新先锋奖”。目前,深圳电信在全市拥有58个5G应用精品体验厅,可供广大市民随时到体验厅近距离体验最新5G应用。

深圳电信加速以5G领衔的“新基建”,进一步赋能深圳经济发展,丰富各类产业应用及服务,为加快“数字深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5G赋能,未来可期!

观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有感3

近期,“扩容”正成为热点词汇。

其实,“扩容”对特区来说,并不陌生。从最初的2.14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到最新的11区、2465平方公里。

起步:蛇口2.14平方公里

一开始的深圳特区,发端于2.1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

熟悉深圳历史的人都知道,先有蛇口工业区,后有深圳经济特区!

1979年年初,交通部驻香港的商业机构“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向中央提交了一个报告,建议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蛇口建立一个码头,发展招商局与香港的贸易,引进利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

随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与谷牧约见了袁庚,听完汇报后,李先念决定给袁庚“一个半岛”去实验。

袁庚先生后来回忆说,他当时“思想不够解放”,不敢要个半岛,而只要了2.14平方公里。

于是,“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先于深圳特区在1979年年初挂牌成立了。建设蛇口工业区炸响的第一声开山炮,也成为了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标志性事件。

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职务终身制的时代,蛇口工业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闯出了一条“蛇口模式”。下面列举几个改革片段:

蛇口模式

在建筑工程方面,蛇口工业区最早尝试引进公开招标制度和承包制,极大地提升了建设效率。高层建筑从原来的25天一层,迅速提高到了3-5天建一层楼。

人事制度改革,最早试验聘任制度,取消职务终身制。蛇口工业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部门主管的任命都从过去的直接委派改革成聘任制。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蛇口工业区最先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试验劳动就业制度,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推广到了整个深圳特区。

改革工资决定机制,蛇口工业区最高进行工资体系改革,率先试验基本工资+补贴+岗位工资+浮动工资的体系。

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蛇口工业区引入市场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系列改革的集中体现。

尽管2.14平方公里的范围并不是很大,但是蛇口工业区闯出来的“蛇口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后来整个中国推进的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都跟“蛇口模式”有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从“蛇口模式”扩散出去的。

随着“蛇口模式”在体制改革和吸引外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央决定将改革开放的范围扩大。

观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有感4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渐近,一大波政策利好来了!

进入8月,深圳逐渐走到聚光灯下。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一周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0周年。

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开始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政府层面也密集调研开会,一系列的政策“礼包”或将纷至沓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日深圳本地股频频异动,继昨日多只深圳本地股涨停后,8月4日午后盐田港继续封涨停,近60日的累计涨幅已达128.64%;其它本地股盘中也出现拉升走势。

国家发改委: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大湾区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根据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根据批复,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发改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将给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土地空间不足成为深圳近年来越来越显“窘迫”的发展之困,深圳近年来一直在诸多领域寻求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度协作,而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的融合衔接,是城市间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观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有感5

从边陲农业小县,深圳跃升为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创造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深圳奇迹”。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拓荒牛”敢闯敢试和辛勤付出的结果。

最初,发达国家转移产能的同时,由于占据产业链高端,拥有绝对的产业话语权和定价权,深圳企业只能干“苦活”“累活”,生产低附加值的东西,产品要贴国际厂商的商标,才能卖到国际市场,挣取微薄的加工费。

袁庚、任正非、马福元、马蔚华、黄宏生、麦伯良、马化腾……这些从艰辛而激情的岁月里摸爬滚打过来的改革者、企业家,亲历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深圳奇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44岁开始创业,3次濒临破产,但从未放弃,引领华为成为全球IT产业巨头。他说,拼搏、奋斗、创造价值,是深圳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圳这座城市的基因就是敢闯敢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杀出一条血路。”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说,创维从诞生之日起,从设计电视机遥控器开始,经历过多次失败,但从不言弃,最终实现了成为中国彩电大王的梦想。

“要有梦想、敢闯敢拼,要有‘不安分’的心,要务实、实干。”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说,正是因为那些不怕吃苦、“不安分”、想创造美好未来的人,深圳才从一个农业小县变成今天的大都市,也正是因为有敢闯敢拼的精神,中集才从一个小厂变成全球化跨国企业。

愈挫愈勇,这种积极向上的“草根精神”,是深圳企业和企业家特有的气质。

事实上,深圳具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城市品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激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圳向世界发出时代最强音,众多企业家实现了产业报国的梦想。

敢为天下先。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深圳打开全球化画卷,以敢闯务实、勇于创新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和尊重。目前,深圳有8家企业成为世界500强,智能手机、电视、消费级无人机、机器人、集装箱、登机桥等“深圳制造”的高质量产品,走俏全球市场。

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双核就是深圳与广州,双副中心则是汕头、湛江,广东明确提出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7月29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学习考察,期间深圳和汕头两市召开了深度协作座谈会。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3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与落后。有人曾经问我,中国公路与世界先进国家落后多少?我说落后了50公分;铁路又落后了多少?我说,落后了十公斤。因为那时,发达国家公路水泥板厚度达80公分,铁轨每英寸74公斤,我国使用的是轻轨64公斤。所有的公路、铁路,无不是围着山转就是绕着水行,就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国家大动脉,绝大多数是没有硬化的沙土路面,且弯多、路窄、桥少、坡陡,路面更是坑坑洼洼的。当时回乡探亲的台、港、澳同胞和海外桥胞直言快语,“买了小日本的几台破车,走的还是我们当年开的路”。不错,那个时候,中国的公路考验着中国的汽车。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公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是,中国的汽车实实在在地考验着中国的公路。

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知耻后勇自力更生修建了一条从北京到珠海的高等级公路,当时简称为京珠高速公路,现改名为京港澳高速公路。这条横贯南北的国家大动脉,交通部整体规划,各省市负责组织实施,作为公路土建工程,桥梁工程是重点难点,而桥桩基础施工又是难中之难。当时采用最广泛的是冲击钻,冲击钻成孔在十天左右,而且还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开机作业,有的桩打上几个月时间才能成孔,也不算望稀奇,塌孔、卡钻、掉钻更是家常便饭了。

二十一纪之初,中国人民开始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之难在于冻土难关,冻土的特性刚好与热胀冷缩的原理相反,是冷胀热融。国外有些高原冻土的铁路轨道被冻土扭成麻花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铁路科研部门,采用两个办法攻克了这道难关,一是采取通风路基;二是采用桥梁通过。桥梁工程,桩基础又是一只拦路虎,为了又快又好的建设青藏铁路,施工单位不惜花重金引进德国产的旋挖钻机,几十米深的桩基础,几个小时就成孔了。美中不足的是,每台旋挖钻机上面全是英文字母,没有一个中国文字。

____年,中国第一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开始在武昌至广州段动工建设。原铁道部为了稳妥起见,没有称高速铁路,而是对外宣称为武广客运专线。武广施工全线,旋挖钻机遍地开花,人工挖孔退出了历史舞台,冲击钻机也已经被挤压到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已经是桩基础施工主力军的旋挖钻机,几乎是青一色的“中国制造”。

为了高速铁路建设的需要,武广客运专线施工单位,还引进了一套意大利生产的钢筋加工自动化设备,是专门为轨枕板生产用的。当时还有一些箱梁是在现场现浇制梁,满堂红支架,圆钢柱支架也随地可见。以前铁道工程用的工字梁都是在工厂里生产好,再运到工地铺架,到武广客这专线工程,每个项目部都有自己的制梁场了。相比以前,前进了一步,不仅仅是减少了运输的成本,而且工程进度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升。

为了建设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武广公司还聘请了一批德国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工程师担任武广客专工程建设的咨询工程师。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名叫马丁.克罗伊策尔的德国工程师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加班干活?”我回答说,“如果我们不夜以继日的干,加班加点的拼,何年何日才能追赶上你们。”

____年,原铁道部又安排我到了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工地。沿途建设工地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施工机械都是中国制造的。近千公里的施工线,没有见到一个外籍工程师的身影。只听说,在____长江大桥项目工地来了一个日本稻田大学的教授桥梁专家,但他不是来帮助修建大桥的,而是慕名而来观摩学习取经的。可以这样说,京沪高速铁路所有的工程技术,都是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以前建设的普通铁路,沉降值也,误差值也罢,都是以厘米为单位的,然而,京沪高铁工程的这两项指标是以毫米为单位来计算的,并且严格控制在3毫米以内。自主创新,粗工精做,京沪高铁上用的所有轨枕板,都要在车床上打磨平整后才能铺设路面上去。中国的高铁列车运行这么快速平稳,答案也许就在其中吧。工地上运载32米长,____米左右宽,约900吨重箱梁的64个大轮子的运梁车,还有非常先进的架梁机等等,工程建设施工大大小小的机械设备,全部都是中国制造。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4

深圳,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深圳,一个科技发达、迅猛的城市!深圳,一个充满朝气和阳光的城市!

以前,能够代表深圳的建筑物只有上海宾馆,现在地王大厦戴上了这顶“皇冠”。以前,在一条条水泥路上,可以看见发臭的垃圾和乱摆摊的小贩,现在一条条行人道上,不会再看到发臭的垃圾和乱摆摊的小贩,只会看到带着微笑的清洁员、行人。以前,的楼都是矮矮的平楼,而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高楼大厦。

爸爸曾经跟我讲过,以前深圳的人都很穷,连吃一碗粥的吃不到,我想到现在的深圳人人都有车有楼,消费能力都很强。我根本想不到深圳以前穷的样子。

让我们记住深圳的历史,记住我们奋斗拼搏的足迹!

让我们畅想深圳的未来,畅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体会5

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40年来,一批又一批勇敢坚毅、怀揣梦想的“拓荒牛”经过坚苦卓绝的奋斗,将深圳打造成现今的国际大都市。在这个过程中,深圳也为广大的清华校友提供了施展人生抱负的大舞台,成为全国四个过万校友的城市之一。为了庆祝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首清华人和深圳的一路相依相伴,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暨清华校友迎110周年校庆跑步活动”,传承深圳精神,传递清华文化,继往开来,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贡献更多的力量。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深圳校友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清华人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祝福。活动采用团队接力的方式进行,共设4条校友路段,由不同院系、年级、行业的校友自发组成30余支队伍,通过团队接力的方式完成。总线路共计40km,表达对深圳特区40周年的献礼,其中3条路段分别从蛇口港、竹子林、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发,从东、西、北向人才公园汇集;1条路段为人才公园环线接力。每条路段在设计时,尽可能安排低年级的校友在前面起跑,高年级的校友在后起跑,象征低年级的校友向高年级师兄师姐看齐和清华校友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紫荆友谊。

早上6点30分,各出发点同时起跑。600余师生在各个深圳地标处如风吹麦浪般涌动起来。大家身穿一抹清华紫,脚踏改革东风,带着最虔诚最美好的祝福,完成一个又一个接力。

四个路段的设置各有其象征意义:

(1)大沙河-人才公园路段。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发,沿大沙河一路南下,途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终点到人才公园。起跑前,深圳清华校友会会长、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学生的祝福,鼓励同学们践行清华的传统,立下未来人生大志向,做美丽的奋斗者,书写人生精彩 篇章。随后,“深爱人才”、“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先行示范”和“振兴中华”5学生队伍依次接力,每个队伍跑步完成2公里,路线总长10公里。矫健的步伐,飒爽的英姿成为了大学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曹腾飞带领的“清华博士后分队”一早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出发,将接力棒传给陈朝晖带领的“紫荆演讲与口才协会”、郑冰野带领的“紫荆同学会团队”、贺臻带领的“力合团队”、谭召骥带领的“深圳清华研究院团队”、韩跃伟带领的“润马会清华团队”,浩浩荡荡抵达人才公园。

(2)蛇口-人才公园路段。蛇口是深圳最早发展的区域,以顾立基为代表的清华人在80年代初来深建设,在开拓蛇口工业区、创办深圳大学、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等一系列大事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琼带领的“人才公园分舵”小分队,从深圳最有代表性的蛇口港袁庚雕像出发,沿路将接力棒传给张彩婷带领的“深圳湾分舵”、陈兵洋带领的金融协会“金风送爽,荣通天下队”,和郑龙带领的“、、华为校友队、tai协会”一同回到人才公园,顺利完成接力任务。从一个袁庚雕像,跑向另一个袁庚雕像,悠悠40载,浓浓清华情。

(3)竹子林-人才公园路段。这是90年代清华校友拼搏逐梦的地方,从这走出了近百名深度参与深圳建设的清华人。王强带领的“皇岗分舵”一早从竹子林立交集合,热身起跑,分别将接力棒交给邓学璟带领的“洪湖分舵”、彭国欣带领的“清芬学堂队”、刘光祥带领的“清华资管人团队”、魏俊带领的“竹子林分队”、吕明翔带领的“88级校友队”、高朝阳带领的“高山流水队”、陈俊带领的“地产班团队”、“深圳清华房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红树林-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是深圳的经典跑步线路,每天都能看到清华人在这条线路上跑步打卡。

(4)深圳市人才公园环线。这条路段是本次活动的主战场——深圳市的新地标、跑步打卡圣地深圳市人才公园。由孙春柳带领的“霹雳玫瑰队”和王俊梅带领的“深圳清华武术协会”共同作为第一棒的首发队伍,将接力棒传给唐更生带领的水利校友“上善若水队”,而后交棒给深圳清华校友会秘书团,完成接力。第二棒是由莫沛全、孙守芳带领的从东莞赶来的“莞香队”首发,交棒给丁明亮带领的逆生长的“85同学再少年队”,最后给深圳清华校友会会长武晓峰带领的“深圳清华校友会理事团”,完成接力。

7点55分,所有路段的最后一棒均成功抵达人才公园,数百清华人顺利会师。疫情之后第一次团聚,彼此拥抱、问候、合照,热闹非凡。当天,符全带领的三支清华校友队伍齐聚北京奥森公园,与深圳校友线上同跑,并开放腾讯会议互动交流。

武晓峰会长特别向在场校友们介绍了一批参加活动的杰出校友,有专门从西安出差途中赶来参加活动的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有为深圳早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顾立基,还有贺臻、唐更生、陈文正、莫沛全、孙守芳、施镭、丁晓东、刘爱明、韩跃伟、孔小凯、刘迅、房立新、陈俊、陈建湘、安万忠等。唐杰秘书长代表校友总会致辞,他表示,在深校友超过万人,这里有一代代清华人奋斗的身影,很高兴看到深清跑协每周例跑,展现出清华人阳光、向上和活力的状态。唐杰祝福大家越跑越健康,并邀请各位校友回母校参加110周年校庆跑。顾立基是蛇口工业区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之一,他表示很喜欢跟年轻人交流,希望年轻校友能在深圳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承和发扬“老蛇口人”的改革开放创新精神。

深圳历经风雨40年的历史性巨变完美印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是国家富强的真实写照。40年深圳的成就也离不开成千上万清华人的身影,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各行各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设立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校企互动得以开展,产学研项目得以落地,从理论到实践,为深圳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

清华人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长跑更是清华的一大传统和特色,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通过团队长跑接力的形式来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暨清华校友迎110周年意义深远,下一个40年,定会有更多的年轻校友来深圳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5

是因为深圳的创新、活力。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市商事主体总量达到313.9万户,按照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深圳市20常住人口1302.66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1户,拥有企业149.1户,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平均每10人就有1名创业者。

是因为“北纬22°”(深圳的纬度),始终是年轻人梦想起航的地方。40年,对一个人而言,是青丝变成华发,是仗剑天涯的洒脱变为负重前行的沉稳。然而于一座城市而言,却恰是风华少年,意气风发,青春无限。这座年轻的国际大都市,这座年轻人的城市,她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岁。年轻人的追随恰是深圳前行的动力之源,也是向未知领域探索最深厚的勇气与力量来源。

事实上,这座城市始终把青年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5月,共青团深圳市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从“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让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两个维度,将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融合上升到新的高度。今年4月29日,《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5)》发布。深圳首次提出青年发展长远性、阶段性目标,描绘了深圳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线图。到2025年,深圳将全面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特区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种青年精神。早在20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5年)》就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重大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重任在肩,方显责任担当。40年间,无数年轻人的奔赴与闯荡铸就了特区腾飞的翅膀,无数青春面容汇聚成特区最美的画面。特区精神与文化,包容与温度,吸引新时代的青年在这片热土上再次抛洒汗水,书写华章。

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体会 篇6

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议程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表彰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这一百人涵盖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方位多领域的展现。而这一百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集体出现在大屏幕上,当年的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按下血手印,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我们的改革也随即在农村轰轰烈烈的展开。改革开放的这艘巨轮开始扬帆远航,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后,保证了占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村的稳定,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开始将改革的目光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市民数量远少于农村,但其复杂度却是远超农村。尽管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并没有改变,始终坚持向世界敞开大门。在封闭上,我们是吃过亏的。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过去我们常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但是,我们常讲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而如果连人民的肚子都填不饱,那么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呢?短短四十年我们的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绝对正确的,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又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以最深刻的形式改变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中国人,而且这一进程还在不断地加快和深化。

大会在宣布表彰的决定后,直播镜头中对每一位到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特写,并强调了他们的优秀事迹。可以说这是对我们改革成果的最好展示,也是对我们接下来推进改革的最好强调。同时,镜头中的每个人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在这个大时代中拼搏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是对每一个平凡个体的最好鼓舞和激励,我们所处的时代依旧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总书记提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依旧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依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当以这一百人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7

早上10点,去年硕士毕业来到深圳工作的小王,办完了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25000元钱即将打入他的账号。去年的这个时候,小王完成了入户,成为一名“新深圳人”。上周,公司综合部通知他,申请的公租房也已经排到了,准备办理入住手续。

也许你会说,小王可能是那个极其幸运的少数派。然而在近40年前,人们前来深圳还需要出示一张薄薄的通行证。经过不断创新,深圳成为无数个小王向往的奋斗热土。近年来,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也呈现井喷式增长。,全市新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770人;接收应届毕业生10.3万人,引进市外在职人才15.8万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29万人;向14万余人发放各类人才专项资金近65亿元。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深圳,一次次走在了创新的潮头。创新,已经成为深圳人的一种习惯。

在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深圳经济特区一直是领跑者。过去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包容性和竞争性在这座城市得到完美融合。20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深圳又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40年的风云激荡与披荆斩棘,深圳经济特区一次又一次走在前列。那么,创新驱动的先锋,为什么往往都是深圳呢?

这得益于深圳的前瞻布局。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回顾当初,深圳制定一系列策略方针,奠定这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来,深圳制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信息经济、创意经济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这得益于深圳的创新文化。开放、务实、包容、创新的文化基因已经深入每个深圳人的骨髓。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我在深圳成长、读书、创业,亲眼见证了这个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如今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深圳开放、包容,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40年来,创新正在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动力。

这更得益于深圳的政策优势与“制度红利”。1984年,深圳成立人才引进办公室,专注海外人才引进工作;1987年,深圳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同年,华为在深圳成立;1992年,深圳首届科技成果拍卖大会举行;1995年,深圳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在体制改革中制定的促进创新法规;此外,深圳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加快科技领域“秒批”“不见面审批”改革,最大限度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等创新主体等“松绑”“加油”。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8

据社工介绍 ,本次活动共设三个版块,分别有红色之旅:“红歌互动”、“红色知识竞答”、“红色知识连连看”;脑洞大开体验区域:“百米绘画图”、“核心价值观特色剪纸”、“妇女维权”、“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打卡”以及宣传区域:派发“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折页”、“优生优育相关知识卡”等,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满足辖区内居民的文化需求。

活动还未开始,已引来大批居民驻足围观。活动现场最“热”当数“百米画布”和“红歌互动”区域。据悉,红歌互动主要截选了具有代表性又能朗朗上口的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参与红歌互动的居民从刚开始还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开口唱,在义工和小红军的带领下,大家开始放开并且越唱越起劲。有柔情似水倾诉爱国情怀;也有激情澎湃仿佛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悠扬的歌声响彻广场,让人不自觉也想加入一起高歌一曲。而“百米画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去设计,其中包含了富强、文明、和谐,爱国、友善五个主题。画卷还穿插了五个代表深圳的标志性雕塑,体现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印记。现场小朋友根据社工给到的图案在指定区域画出标志性建筑物。有三人一群或两人一组,也有亲子齐上阵组合,只见个个聚精会神手拿水彩笔在画布上左涂右画,不一会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就这样呈现在大家面前。现场有位新手妈妈说:“深圳是个包容性特别强的大都市,在深圳生活,即使你是外地人,也不会被另眼相待,虽然我来深圳只有几年时间,但我已经深深爱上这个_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9

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

行走在深圳粤海街道,迎面而来的是时代的气息和追梦的脚步。举目望去,高楼大厦比肩林立,从招牌上能看到许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

在这个开车十分钟就能逛一圈的地方,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节跳动把国际总部或大湾区总部落地于此。不仅是中国企业,空客(中国)创新中心、苹果深圳研发中心、arm中国公司等跨国公司也在这里扎根。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粤海街道,以“蚂蚁”的体格展现“大象”的能力,创造了占据南山区半壁江山的gdp,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地理空间绘就怎样的画面,系于时代追梦人的书写。从罗湖的国贸大厦,到福田的华强北,再到南山的粤海街道,深圳人挥洒着创新力、创造力,串联起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理念转型、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如今,地方领导并不多讲深圳经济的“吨位”,而喜欢述说鹏城每平方公里的产出。“深圳每平方公里gdp有13.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南山区每平方公里创造32.6亿元”“福田每平方公里gdp达57.8亿元”……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率论能耐,成为今天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从一个街道,到一座城市,深圳何以能走在前列?

答案就在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40年来,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深圳完成了从“科技荒漠”到“创新绿洲”的惊人一跃。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一位位“创客”在这里打破“不可能”,一次次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创意、技术、资本等在创新生态中加速重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蓬勃生长。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

答案就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跨越发展的密码。在深圳南头半岛,东侧是蛇口,西侧是前海,历史在此激荡交汇。40年来,从蛇口炮响到前海自贸区腾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进入新时代,深圳始终牢记殷切嘱托,在更高水平、更广层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谋划推动营商环境、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在前海诞生的制度创新成果截至2018年就有2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一项项坚定改革的背后,是深圳不断发力,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奔流不息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见证改革开放大潮的奔涌,更昭示着未来的深圳,只有继续弘扬“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传统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才能当好改革开放的先锋。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这是一个新征程再出发的闪亮起点。放眼全球与未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深圳发展始终会创造新的“中国高度”。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2

我们的深圳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21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40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3

深圳经济特区在四十年的发展征程中,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成就生态“高颜值”。在高效发展的四十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深圳坚持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态“高颜值”。目前,深圳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已连续多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谓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顾关系,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作为全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过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进入到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阶段。目前,“两山”转化的“深圳路径”日渐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含“绿”量。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近年来,深圳在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含金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升“含绿量”。摈弃“散乱污”,转型“高精尖”,对接绿色产业项目,开展绿色科技创新,这是不少深圳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确路径。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高度重视经济含“绿”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正在形成。

深入推进治理环境污染,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蓝”、“深圳绿”已经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年让人“掩鼻而过”的河道,如今已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乐园:大沙河风景宜人,茅洲河鱼翔浅底,深圳河水清岸绿……所有的变化,都是深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生动缩影。

为了永葆生态“高颜值”,深圳划定了“生态红线”,致力于打造“绿色之城”。未来的深圳,必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释放更多的“绿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4

为了准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8月26日大型直播“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从深圳资深摄影记者江式高老师那里,请来了许多深圳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88年正在建设中的深圳艺术学校,搭着脚手架的校区与野草、工棚、土坡作伴。深圳艺术学校后来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等钢琴明星,也留下了许多艺术学子的倩影。文化需要积淀与传承,经过40年的积累,深圳正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在深圳早期的拓荒年代,奋斗者从五湖四海奔涌而来,共同参与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充满激情的灵魂,孕育了强劲的文化需求,培植了充满阳光与热情的文化基因。随着第一代建设者在深圳站稳脚跟,一代代人续写着深圳文化的篇章。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深圳探索了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2012年,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2016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方案出台。历经砥砺耕耘,深圳文化发展硕果累累。大型文体设施的陆续建成,大剧院艺术节、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深圳文化品牌渐次登场,文化品牌的增量背后,是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擦亮“设计之都”城市名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深圳出台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为深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探索中,深圳将科技创新与创意设计两者结合,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文化产品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新的产业标签。

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未来目标,文化产业被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先行先试,深圳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加强在文化教育产业上的投入,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有序推动文旅融合。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深圳也在不断吸收港澳地区资源和行业优势,从创意设计到会展展览,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连续举办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打造“阅读之城”打下坚实基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深圳也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650个公共图书馆,244台24小时自助图书机,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64万平方米。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正在增添更多生动注脚。

回溯40年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用实干敢闯的精神不断创造文化成果。创意构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各地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创新,融合业态在这里展翅逐梦,深圳文化产业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面对建设文化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深圳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

回眸春天故事谱写发展新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8月26日将迎来30周岁生日。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3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1979年的0.09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619.79亿美元,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国率先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740家。

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设计之都”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心得有感 篇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一直以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勇立潮头、开创新篇,主动肩负起各自的历史使命,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进展,创造一个又一个新奇迹,在各自的土地上开出新花、结出硕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改变是时代脉搏,传承的是“特区精神”。勇立潮头闯新路,披荆斩棘勇克难。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凝聚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股精神既是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骄傲,也是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力量源泉。正是这精神,让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让其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我们要勇做“特区精神”的传承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让“特区精神”绽放光芒。

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动真碰硬中破除积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无论是从南海之滨小渔村、发展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蜕变成长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创新型城市的深圳特区,还是曾经济落后、如今走上世界舞台的海南特区,一个个生动实践、感人奇迹,向我们传递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宏伟力量、向我们展示着动真碰硬、破除积弊的累累硕果。弘扬“特区精神”,要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一以贯之地传承下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时刻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迎难不畏难、克难勇攻坚,敢于爬坡过坎、啃“硬骨头”、接“烫山芋”,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固化藩篱,在动真碰硬中破除积弊、开拓进取、谱写新篇。

弘扬自立、自强、自信的创业精神,在大胆探索中干事创业。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纵观特区发展史,是一部自立、自强、自信的创业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发达,天翻地覆变化、丰硕成果取得的背后,正是那份敢于突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大胆求索创新的创业精神使然。正因如此,若想弘扬“特区精神”,就一定要弘扬自立、自强、自信的创业精神,困难挑战面前,不等不靠、敢于应对,不怕失败、敢于尝试,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求索,真正突破条框、突破常规、突破现状。

弘扬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在真抓实干中奋勇前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深圳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其一步一个脚印,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弘扬“特区精神”,要把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保持下来、坚持下去,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滚石上山”的拼劲、拿出一往无前的干劲,积极担当、勇于作为,闯关夺隘、解决难题,在服务改革发展中强担当、善作为,在解决难题中抓机遇、寻突破,在真抓实干中奋勇前进。

上一篇:教育教学研究年实施方案下一篇:学雷锋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