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设计(共11篇)
授课教师:邓丽群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一)背一背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生活动,师帮助。)
生:XX比较重,XX比较轻。
(二)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
生2:我觉得一样重。
(三)引入课题
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
生:有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二、授新
(一)认识克
1、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板书:1克(1g)。
2、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 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出示: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教师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二)、认识千克(1)认识千克
出示一箱苹果,1袋洗衣,它们有多少克?还能用天平测量吗?还能用“克”做单位吗? 生:不能用克做单位了,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物体太重了,而克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他们很重,用眼睛看看就行了吗? 生:不行,要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请学生上来拿这两样物品。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重,很费力,苹果使劲的抬都很难抬起来。师:那像这样很重的物体用克做单位你们觉得怎样?
生:很不方便,师:那我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真聪明,通常人们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师板书千克 kg)1箱苹果净含量25kg,谁知道“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小结:“净含量”是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感知1千克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它与克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
师:很好,通过自学先人一步了解新知识,是个主动学习的好孩子!
师:出示一袋盐,看看标签,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
师:1000克我们就可以说成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教师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断句。请同学们掂掂两袋盐的重量,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掂一掂2袋盐的重量,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师: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再看看上面的标签,看哪个同学找的最准。请找的最准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请同学们左手拿1千克的物品,右手拿1克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谈感受。
想一想我们刚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举起)称这袋橘子,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一个橘子呢?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师:要知道一个物品的重量,我们通常要用什么方法? 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师:是的,要确定某个物体的重量,我们要借助专门的称重量的工具——秤,那如果我们要称一袋苹果的重量,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吗?
生:不行,天平只能称很轻的物体,师:那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秤,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就发明使用了杆秤,称量较小较轻的物品就用小一点的杆秤,称较大较重的物品就用大一点的杆秤,杆秤至今在大街小巷中还能看见杆秤的身影,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秤,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社会当中常用的秤。(磅秤、地磅、电子叉车秤、推车电子秤)生活中常用的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身高体重秤、台秤。
师:盘秤、电子秤、体重秤、台秤都是以千克为单位,当称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是多少千克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通常用天平,称比较重的物体,可以用盘秤,弹簧秤,体重秤
设想一下,我们把10颗豆子放在盘秤上称会怎样?把一袋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会怎样,把一袋苹果放在弹簧秤上称一称又如何? 生讨论谈谈想法
师:那我们在称量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答略。
师: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具体要称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秤来称。(3)、知识延伸
教师展示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让学生判断
生:棉花这么多,铁这么少,棉花比铁重
生:棉花是1千克,铁也是一千克,它们是一样重的。师:那为什么棉花看起来比铁多很多呢?
生:因为棉花很轻,铁很重,所以很多的棉花就和一小块铁一样重
师:我们能不能就这样一看就判断谁重谁轻呢?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质量就重,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
三、玩游戏巩固新知
《把克和千克送回家》
四、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g)、千克(㎏)都是质量单位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一、教学目标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题3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生活情景,激发兴趣。以我校的特色代表人物“宝宝源源”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妈妈买水果招待客人为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问:“要知道20个苹果有多重?还要知道什么信息?”引出轻重把握精准,即估计到位,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复习旧知,猜测验证。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的调查活动: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让学生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1千克苹果的个数,再通过用秤称的方法让学生来验证猜测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研究了4个、5个苹果重1千克的情况,如特大苹果有可能3个重1千克,还有可能苹果大小各不相同等,课堂上就没有研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自己下去探索,因此在板书时,我也用了省略号表示。
(二)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1.紧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孩子先思考,然后抽一个孩子说答案,再让其他答案相同的孩子举手,再从中抽学生来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我再回过头来问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想的,让他再说一遍解题思路。这样一来,这道题实际上就已经讲了两遍了,最后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他们都这样想呢?再让全班都一起来做这道题,做题之前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说为什么圈“()个”,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明白此时研究的苹果个头的大小,并让学生在苹果图左边写上“大”或“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自己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后老师再找学生列式(20÷4=5,1×5=5千克,由于孩子较小,且教材也没作要求,所以直接让孩子列20÷4=5千克)并板书,板书相当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再自己完成第2小题时,就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格式要求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个苹果1千克”的这种做法,巩固本课新学知识,从说→看→做,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方法。
(3)“如果6个苹果1千克,20个苹果大约几千克?”其实是在拓展新知识了,因为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还没学《有余数除法》这一章,除不尽这种情况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我同样让孩子圈一圈,并让他把剩下的如果较多,超过了除数的一半就看成1千克,不到一半就去掉不要,进行估计,此时学生虽然不明白“去尾法”“进一法”这些名称,但是他们知道了估计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估算打下基础。
(4)而“如果7个苹果1千克”是梯度练习,由于是拓展练习,所以没有设计跟踪练习。
2.接着让孩子验证我们做得对不对,自己翻开书找找验证方法,让孩子明白可以用来秤来称20个苹果里有没有4个、5个、6个或7个重1千克的苹果,同时小结让学生明白估计时要根据苹果的实际大小来确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自己完成104页“做一做”。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讲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本课知识得到巩固。原本是设计题单第二面作为一个梯度练习出来,不要求全班掌握的,结果由于班上的实际情况,有余数除法孩子们没血,所以临时把他设计成了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而设计这张题单时,我特地设计了两处写答案的位置,设计了两道题的空白,原因之一是这道题本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的优生能做出来,让优生更优;第二个原因是两处空白可以让学习吃力的学生有改错的位置,同时可以对比看自己错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
1课时 认识克
1课时 练习五
1课时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
504×=
7×4-5=
5×700=
52+48=
7×500=
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五、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02-54=
76+67=
7×400=
80×5=
600×7=
300×8=
二、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四、作业设计: 填空
()大约重1克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7千克500克=()克
23千克-15千克=()千克
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7千克=()克
6千克=()克
()千克=9000克
45克-5克=()克
二、教学设计: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
4千克=()克
3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一)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三)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三: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34-35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一、单选题
1.一筐苹果质量约为35()。
A.克 B.千克 C.吨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周长是长的2倍 B.3千克的铁比3000克棉花重 C.204×8的积中间没有零
3.四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8千克、42千克、39千克、41千克。已知小兵比小芳重但又比小军轻,小丽比小芳轻,那么小兵的体重是()千克。
A.38 B.39 C.41
4.1千克棉花和2斤铁比较,()重。
A.棉花 B.铁 C.一样
二、判断题
5.1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
6.3千克棉花与3千克铁一样重。()
7.小明的身高13分米,体重45千克。()
8.1千克苹果和1千克的纸没法比重量。
()
三、填空题
9.小芳抱着两个玩具一起称重,称出来是30千克,每个玩具中2千克,小芳的体重是
________千克。
10.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鸡蛋重约50________ 李明体重35________
一头大象的体重约是5________ 一辆汽车载重5_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上“>”、“<”或“=”
5厘米
________50毫米
8厘米________1分米
15千米
________1500米
2千克________1980克
700分钟________7时
50千克+50千克________1吨
12.在横线上填
“>”、“<”、或“=”.
6×128________125×6
5900克________59千克
96÷2÷4________96÷8
________
四、解答题
13.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照这样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请你试着推算一下。
14.小红重25千克,小明比小红重7千克,两人一共重多少千克?
五、应用题
15.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如果每人每天能节约500克水,那么100人一周能节约多少吨水?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一筐苹果的质量约为35千克。
故答案为:B。
【分析】质量的单位有:吨、千克、克,本题结合实际生活选出合适的计量单位即可。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长方形的周长不一定是长的2倍,原说法错误;
3千克的铁和3000克棉花一样重,原说法错误;
204×8=1632,积中间没有0,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3千克=3000克,据此解答。
3.【答案】
C
【解析】
4.【答案】
C
【解析】【解答】1斤=500克,1千克=2斤,所以1千克棉花和2斤铁一样重。
故答案为:C。
【分析】1斤=500克,1千克=1000克,1000克里面有2个500克,所以1千克=2斤。
二、判断题
5.【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1千克=1千克,所以1千克的铁和1千克棉花一样重。原题说法错误。
故判断为:错误。
【分析】铁和棉花都是1千克重,所以二者是一样重的。
6.【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3千克=3千克,所以3千克棉花与3千克铁一样重。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3千克=3千克,无论是什么物体,它们的质量都是相等的。
7.【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13分米=1.3米,45千克=90斤,属于正常范围,本题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只要身高,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就正确。
8.【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1千克苹果和1千克的纸一样重。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苹果和纸都是1千克,质量是相等的。
三、填空题
9.【答案】
【解析】【解答】玩具的重量为:2×2千克=4千克芳的体重为:30千克-4千克=26千克
【分析】注意小芳抱的是两个玩具
10.【答案】
克;千克;吨;吨
【解析】【解答】一个鸡蛋重约50克;
李明体重35千克;
一头大象的体重约是5吨;
一辆汽车载重5吨。
故答案为:克;千克;吨;吨。
【分析】常用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计量很轻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11.【答案】
=;<;>;>;>;<
【解析】【解答】解:5×10=50(毫米),所以5厘米=50毫米;
1×10=10(厘米),所以8厘米<1分米;
15×1000=15000(米),所以15千米>1500米;
2×1000=2000(克),所以2千克>1980克;
7×60=420(分),所以700分>7时;
5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吨=1000千克,所以50千克+50千克<1吨。
故答案为:=;<;>;>;>;<。
【分析】单位换算,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换算成单位一致的之后再比较大小即可。
12.【答案】
>;<;=;<
【解析】【解答】解:(1)6×128=768
125×6=750
768>750
所以6×128>125×6;
2)5900克=5.9千克
5.9千克<59千克
所以5900克<59千克;
3)96÷2÷4=12
96÷8=12
12=12
所以96÷2÷4=96÷8;
4)
<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先求出结果,化成相同单位,再进行比较.
四、解答题
13.【答案】
解:6×100000000=600000000克=600000千克=600吨
答: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600吨。
【解析】【分析】先计算出1亿枚硬币的克数,再根据1吨=1000千克=1000000克,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
25+7+25=57(千克)
答:两人一共重57千克。
【解析】【分析】小明的体重=小红的体重+小明比小红重的千克数,那么两人一共重的质量=小明的体重+小红的体重,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五、应用题
15.【答案】
解:500×100=50000(克)
50000×7=350000(克)
350000克=350千克=0.35吨
答:100人一周能节约水0.35吨。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
[摘 要]教师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掂、说等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但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还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克与千克 秤 换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师:请拿出自己的数学课本和自己的凳子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生:数学课本轻,凳子重。
师:是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有重有轻,它们到底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轻重的问题――有多重。
【评析:通过让学生掂一掂,自然引入“轻”“重”这两个概念,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创设了情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秤
师:想知道数学课本和凳子分别有多重,应该怎么办?
生:用秤称一称。
师:生活中有哪些秤呢?把你知道的秤介绍给大家吧。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评析:结合日常生活的所见,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感知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学习了它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天平称出桌子上的一个苹果、几粒花生、一枚2分硬币等的质量。称的时候要做好记录,3分钟之内哪组称得多,哪组就胜利。(学生分组称物品,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生1:一枚2分硬币大约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15克。
生2:一支铅笔大约9克,一本数学书大约150克,10粒花生大约35克,一个苹果大约89克,一个回形针大约2克……
师:这些都是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掂一克重的物品)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小块橡皮;2粒黄豆;1个扣子;1个小发卡……
(5)估一估
师:每个小组任意选几件物品放在一起,先估一估它们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得准不准,看谁估得准。
3.感知千克
(1)介绍千克
师:刚才有的组称的物品质量达到了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很麻烦,还可能写错,怎么办?
生:可以用千克。
师:真聪明!日常生活中我们称较轻的物品就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就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
(2)掂一掂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就是1千克。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学生用手掂感受1千克)
(3)找一找
师:在你的周围能不能找到质量大约1千克的物品呢?
生1:五个苹果。
生2:8个馒头。
……
(4)拎一拎
师: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拎。(学生有的收集几组的盐,有的称凳子,有的称书包……)
(5)填一填
小明的体重约为35();50粒黄豆约是100();一只公鸡约重3();一包味精约重200()。
【评析: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称一称”、“找一找”、“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量单位――千克与克。】
4.1千克=1000克
师: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那么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大家猜一猜,并验证。
生:两袋盐是一千克,500+500=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20页第一题。
2.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①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②一袋盐重500();③小淘气的体重大约30();④一个苹果大约重100();⑤两袋大米重50();⑥一个鸡蛋重60()。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克=()克 7000克=()千克
10千克=()克()克=4千克
4.想一想
1千克铁和1000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数学课本和凳子,从而感受轻与重,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述的,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掂、说等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克和千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其次在实际生活中对质量的`关注以及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再就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对“克”这个质量单位有亲身的感受与体验。在《克与千克》这一课练习课中,梁老师通过复习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的使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导入,选用学生最喜欢的动画形象设计课件,接着设计了层次鲜明的创关练习,这样一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练习时教师还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多个学生说想法,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已经能注重数量关系的训练,并能关注后进生,关注全体。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解决问题12-29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05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07-1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周教学设计03-23
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05-25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笔记06-12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02-11
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反思03-2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11-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