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精选8篇)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1

潜艇人员心理状况调查

潜艇人员出海作业时间长,空间狭小,噪声大,温度高,湿度大等.长期在这种环境工作、生活,易产生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障碍,导致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1,2].为进一步了解潜艇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并与陆勤人员比较,报告如下.

作 者:刘晓鹏 李梅 谢会章 冯海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戴河疗养院秦皇岛,066100 刊 名: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AUTICAL MEDICINE AND HYPERBARIC MEDICINE 年,卷(期): 8(2) 分类号:B845 关键词: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2

一、高坑社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一) 目前社区片区居民分布状况 (见表1)

(二) 社区在职员工现状 (见表2)

通过社区人员结构表已反映出高坑矿区所辖范围内人员情况, 而社区在职员工结构现状表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社区的人力资源贫乏问题已日趋严重, 学历职称结构亦不尽合理。要使高坑矿区结构建成一个和谐矿区, 需要一批年轻的具有相应综合素质的中高级优秀人才。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社区通过改革对各单位人数进行了重新确定和定岗, 但这些工作并没有涉及各基层单位的生产岗位, 个别基层单位在人员使用上随意性, 调动的盲目性大, 未按规定以人定岗, 机构臃肿, 有些单位科室人员偏多, 工作量相对过少, 员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 激励机制形式单一

近年来, 社区在人事制度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激励机制, 但在人才激励机制缺乏弹性。人才需要是多样性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荣誉、地位等。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工资收入高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单调的激励手段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反而会导致职工产生消极的心理, 工作积极性很难充分调动。

(三) 人员缺乏组织归属感

目前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单位员工安排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后, 如果没有变动或违纪等类事情发生, 管理部门很少会再次与员工有接触, 而职工本身尽管在正常工作, 每月都安心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收入, 但缺乏组织归属感,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工思想上不求上进, 业务上不求提高, 技术上不求精湛, 存在“混日子”的思想。

(四) 管理上有亟加强, 人力资源开发不够

社区各职能部门在上级部门及有关领导的关怀下, 虽然办公现代化管理工具不断的完善, 但软硬件仍不尽完善, 办公设备系统使用率不够高, 部门员工掌握其现代办公设备水平还很低, 一体化的管理难以满足企业各项工作的需要,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 开展学习型的职业教育,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形成“人人重学习”的组织氛围, 促进各类人员成才, 使其成为复合型员工。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看法

高坑社区经过几年来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职工群众赞许。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企业型社区主要职责是“为企业服务, 为居民服务”, 要切实地将工作做好, 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 转变观念,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社区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单位, 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部门, 社区下属各单位员工每天要面对各类人群, 接待处理各种繁杂问题, 因此每个员工应当树立“以人为本”和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 尽全力为居民群从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向贡献最大化这样一种全新角色转变。

(二) 完善竞争机制, 键全绩效考评制度

虽然社区的劳动人事管理办法中早已确立了竞争上岗的人员管理工作, 但从实践工作运作来看, 竞争上岗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些职工思想上的消极心态, 因此要建立和形成真正的“岗位靠竞争, 收入凭贡献”的激励机制, 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 推行竞争上岗考核制, 从工作绩效、工作责任态度、等各方面综合考评, 让每个员工在各个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以岗取酬让有能力的人员脱颖而出。为每位职工提供个人发展机会, 真正实现社区每一位员工的能力、业绩、薪酬、自我价值有机的统一, 使员工能够尽心尽意为社区工作。

(三) 建立内部人才市场, 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

对档案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档案工作人员心理调查措施

1问题的提出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我国职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面临诸多挑战,而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为了解档案工作人员心理状态的现状,笔者随机在上海市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中抽取了97人参与本次调查。

2有关档案工作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

2.1调查对象。被试者主要随机在本市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中抽取,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13名,女84人;处于21—30岁年龄区间的有8人,31—40岁34人,41—50岁48人,51岁以上7人:学历为初中或以下的0人,高中或中专的人数3人,大专或本科生73人,研究生或以上21人。

2.2调查结果

2.2.1档案工作目前的人员结构情况

①性别比率。档案工作的繁琐、细致,工作的相对稳定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事者的性别,因此,历来档案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女性组成的。

在本次调查中,在97人中就有84名女性,男性为13人,女性的比率占到了86.59%,此外,在静安区档案局得到的静安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干部的数据显示,女性占了该区档案工作者总人数的90%左右。当然,调查只是局部的,不能以偏概全地推算所有档案工作人员的性别比率,但是,在这些数据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性别分工上,女性在数量上还是占了绝对的优势。

②年龄结构。档案工作除了繁琐外,相比较其他工作,总体来说缺乏变动和挑战,因此往往追求新奇的年轻人无法安于档案工作;而另一方面,确实档案工作需要“老法师”。因此,从以往的档案工作人员的年龄来看,大多处于41~50岁之间,很多从事者认为档案工作是一份很适合养老的工作。

然而,近几年来,社会竞争的越发激烈,一些人开始意识到档案工作的稳定性带来的优势。-很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往往会先选择文员、行政诸如此类的文职,而这些职位,在某些企业中通常也兼带了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成了很多年轻人用来站稳脚跟的垫脚石。同时,这几年,档案工作人员的新老交替也为档案工作人员的队伍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于是,档案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开始往下移,不再停留在塔尖,逐渐开始年轻化,人员的主要年龄区间开始转移到了31-40-岁左右。从调查数据中发现,21-30区间人数比率为8.25%,31-40岁年龄区间的档案工作人员人数占了总数的35.05%,41-50岁这个区间的比率为49.48%,虽然在比率上仍不及,然而,在大趋势下,队伍的年轻化不可避免。

③学历层次。在本次调查中,高中或中专的人数占了3.09%,大专或本科生75.26%,研究生或以上21.64%。

学历事实上是与年龄相关联的,并且大多数情况呈一定的负相关,即年龄越低,学历相对比较高,由于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学历层次也在升级。

以往,一个中专生上手一段时间,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迈入档案工作人员的队伍,这也是为什么档案工作长期被误认为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工作以及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如今,信息化的大浪潮带来的工作方式的变革使得档案工作也变得“高科技”起来,加上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方面的课程,源源不断地为档案岗位输送着高学历的人才,档案工作人员的队伍也开始更专业化,拥有大专或者本科学历者成了档案工作人员队伍的主流。

2.2.2档案工作人员心理状况呈现出的特点

①几乎所有档案工作人员都有工作压力。数据表明,仅有5.15%的被试者表示没有压力,而事实上,“没有压力”也仅仅是自己的一种主观判断,几乎没有人生活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大多数被试者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有17.53%的被试者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工作压力,也称工作紧张或工作应激,是指与工作相关的不良刺激对个体所引起的负性主观体验和心理、生理反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带来严重的身心问题。国外有研究发现,压力一旦导致了职业倦怠,档案工作人员很容易对利用者失去耐心,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而适度的压力却能激发动力,形成合力。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压力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调查也表明,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面对压力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于由工作带来的压力,大部分人能表现出认可、接受的心态。但是,我们还需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寻求必要的心理干预来缓解压力、维护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

②压力和职务与年龄呈一定相关。从调查结果看来,大致上压力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个人的压力感却与其受教育程度即学历、职务和年龄呈一定的相关。在被调查的档案工作人员中,处于31-40岁年龄区间的档案工作人员的压力感最高,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压力比较大”或者“压力很大”。

前文提到,年龄一般情况下与学历相关联,而大致上处于21-30年龄区间的档案工作人员多为高学历者,他们年轻,对于新时代、新技术、新环境都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其主体处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并处在一个积极探索、勇于承担责任的阶段,各方面的负担也较小;而41-50或者50岁以上的档案工作人员虽然可能没有21-30区间人员的高学历,但是对于档案工作却大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处世能力,是我们口中常说的“老法师”,处于这时期的他们进取心也开始下降,工作上面临的阻力也相对较小,属于各方面都比较安定的一群人:而31-40年龄区间的档案工作人员,特别是35-40岁之间的人,却身处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职称评定、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等让这些身处特殊环境、特殊时期的特殊角色们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之中渐渐无所适从,在“没有盼头”的日子中,慢慢开始出现“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

职务或者说是职称,历来这是衡量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更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职务或者职称越高,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待遇以及个人的成就感都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尤其是在档案部门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档案工作人员个人的职务

(职称)越高,地位也就越稳定,各方面的心理满足感随之上升,个人的成就感也明显提升,压力感也就自然而然降低了。

③心理状况呈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前文提到由于心理状况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测试、鉴定才能对此有个较清晰的认识。个体之间的心理状况本身就千差万别,而每个人的心理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状况可以随着时间、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随时地改变,其难以捕捉的特性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带来了难度。

档案工作人员如今处于信息化的大浪潮中,各项制度的改革、环境的变动,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况,因此其心理也呈现出了复杂和不确定的一面。

④释放不良情绪的渠道较窄。被调查者中,88.66%的被试者表示他们释放不良情绪的主要渠道还是向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倾诉和自我疏导,69.07%的被试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单位不重视对员工压力等不良情绪的疏导,“没有任何措施”,23,71%的被试者认为所在单位“比较重视”,但是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找员工谈心”,只有7.22%的被试者表示自己单位“很重视,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和讲座”。

总体看来,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在遭遇不良情绪之后,最普遍采用的方法还是“自救”,单位的沟通渠道还是比较狭窄。在访谈中,我也了解到,很多单位大多数只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满足于“大方向”上的不偏离,对手下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基本上止步于“不出岔子”“不捅娄子”“不出乱子”,对于他们的不良情绪通常都是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如此,档案工作人员一旦有了不良情绪,也很难及时得到有效的疏导。

3影响档案工作人员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任何心理的不适都是由于受到外界或者内部的刺激而获得的,虽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调查的档案工作人员总体心理状况水平,宏观上看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并非非常态心理的“高发人群”:然而即便是如此,心理不适还是存在的,并且局部看来,针对某部分相对而言的“高发者”,对影响他们心理状况的因素的探索还是很有必要的。

3.1档案工作的性质以及要求带来的影响

3.1.1档案部门作为“清水衙门”,工资和福利待遇不甚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实现其他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人们的追求越来越现实化、功利化的时候,档案工作人员的地位、收益却并无多少变化,依然徘徊在“四苦”中,所谓“四苦”即“辛苦、贫苦、艰苦、清苦”。身边的好友有的升官、有的跳槽……对比自己在“清水衙门”里,待遇、工作条件等等诸方面都比较差,难免觉得档案工作“食之无味”,进而心理失衡。

而档案工作稳定的另一面,也意味着职业生涯发展的过于“稳定”。档案部门特别强调稳定档案干部队伍,一般不轻易频繁调动人员,即便有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晋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靠关系,传统的资历观念也依然很重:而在企业中,原本档案工作人员便是众多员工中的“异类”,作为不直接产出者,又大多是“唯一”的,更勿论晋升的可能了。渠道及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导致许多档案工作人员不知路在何方,职业目标的遥遥无期,使档案工作渐渐也变得“没有盼头”。

3.1.2档案工作人员身兼多职情况的大量存在,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一直以来,档案工作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企业中尤其如此,多数公司决策者往往看不到档案工作产出的无形效益,认为档案工作谁都能做并且能马上上手,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作用和地位缺乏准确的认识,因此在企业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由文书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兼管档案工作。

如此一来,岗位职责突破了明确的界定,开始模糊化,临时性、突发性的任务也相应增多;而档案工作本身就费时费力、繁琐、细致,兼顾着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档案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很容易造成个人的职业角色的模糊和角色冲突,身兼数职往往结果就是几头跑,几头都顾不全,给档案工作兼职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给他们的心理也带来了困扰和负担。

3.1.3所作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档案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甘为他人“铺路搭桥”的工作。一提到档案工作,人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是借借还还、是谁都能做的工作。在企业中,一旦遭遇机构改革,档案部门大多数时候首当其冲:领导不重视,认为档案工作不产生经济效益,对于档案工作人员提出的合理建议或者要求一再以诸多借口回绝:各部门不配合档案工作,或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或推诿扯皮,使得该收集的文件材料难以及时收集齐全,又或是收上来的材料书写不符合归档要求,还要被人误解为“挑刺”、“苛刻”;社会上,人们又认为档案部门是“养闲人”的地方,上班即看报纸、喝茶、无所事事等等……当档案工作人员所作的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时,工作的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反过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单位人际关系的复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3.2.1档案工作人员与领导的工作风格是否适应。在访谈中,受访的档案工作人员在上级领导这个因素上大多有这样的顾虑,“领导间的意见不统一,我无所适从”,“我担心我的工作不能令领导满意”,“我的意见得不到领导的采用”等等,这些压力都是由上级领导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领导的工作风格与自己工作方式的冲突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国的公共管理部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起步比较晚,对领导者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领导者权力过大,人治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一般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机会参与单位的决策活动,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习惯了处于被动领导的位置:而领导间意见的不统一,给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带来了“多面”的矛盾,他们在工作中更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成为斗争中的“牺牲品”。有的领导对工作限制得太多,下级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自由度很小,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有时候想要发挥,却担心与领导的做事风格不适应,产生冲突,因此很多时候,只是做“应声虫”。长期处在小心谨慎的工作环境中,对于个人成就感的压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3.2.2同事之间无法很好的沟通。在这个因素上,多数受访者表示,“我得不到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同事与我竞争激烈”等等。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内部关系比较错综复杂。同事间不敢说真话,人际关系呈现出表现化的功夫,内心很少能得到真正、

有效的交流:岗位的竞争,也是机关、事业单位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催化剂,职务的晋升、职称的评定,谁都想挤破了头往上爬,工于心计之余,自然也无心再有很好的沟通。

在企业中,档案室与其他部门之间在利益的冲突上,相对比较宽松;然而,却由于档案工作的性质,特别是现在提倡“预立卷”,这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而多数同事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不理解、不乐意、不配合,能拖就拖,“预立卷”基本上只是走形式而已,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各部门文书人员对于针对他们的相关培训敷衍了事,实际操作中文件的整理又不规范,达不到归档要求,该交的不交,该做的不做,最终,“预立卷”形同虚设,档案工作人员只能自己重新返工,做重复劳动的同时,还要承受人家的敌意和不理解,心里的不平衡便渐渐产生了。

3.3从事档案工作的原因在本质上影响着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分析,能够完全依照第一志愿择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从事的是次志愿的职业,有人甚至从事着自己未曾预料的或者一开始并不认同的职业。”其实,工作对于个人的心理具有两种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工作能表现出个人的才能与价值,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第二,能使个人有机会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如果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就会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因此,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心理状态本质上可以追溯到最初选择档案工作的原因这个源头上,性格与档案工作的适合与否是能否以平和心态对待档案工作的关键。

3.3.1出于自身兴趣或者工作比较稳定等积极因素。研究表明,当“人们寻求的是这样的职业环境……与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相一致,让他们扮演满足的角色和承担乐意的任务”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而积极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也就是说,档案工作人员如果最初是出于自身兴趣或者工作比较稳定等积极因素而选择档案工作的,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比较其他由于其他原因而选择档案工作的人,更容易拥有职业幸福感。

在访谈中也发现,那些主观意愿选择档案工作或者认为档案工作比较稳定的被试者大部分表示“对目前工作满意”。

3.3.2作为权宜之计,把档案工作作为一个跳板。调查中,50,52%的被试者认为自己“选择档案工作的原因”是“权宜之计,等找到更好的工作再跳槽”,显然他们中的多数人在面对档案工作时,无法做到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们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时不时地左顾右盼,寻找可以升迁或者跳槽的机会。

调查结果也表明,选择这一选项的被试者大部分觉得“感觉不到工作的热情”,“我的工作使我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他们往往表现出消极的一面,消极往往表现为“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消极者往往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满足感,属于不安分的一个群体,而如此消极怠工的行为却是与档案工作的职业要求背道而驰的。

3.4新时期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的挑战。当网络化和数字化成为现代档案馆(室)在技术层面上的主要特征时,档案工作人员面对的将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他们所从事的档案工作也将更多地与网络有关。

传统的档案工作是手工收集、整理档案材料,再人工查找、借阅档案,如今这种工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共享需要,档案工作的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大量的电子文件将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以往贯穿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的人的能动性正在逐渐减弱,手动渐渐朝着自动化的方向演变。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4

1.请问您的年龄大约在:

A.18以下 B.19~30岁 C.30~40岁 D.40~50岁 E.50岁以上

2.请问你每月的工资大约是,这里所讲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等? A1000以下A.1000-1500 B.1500~2500 C.2500~3500 D.3500以上

3.请问,你有家属和你来到这里和你一起工作吗,这里的家属指儿子,妻子等直系亲属?

A.有 B.没有

4.你来广东工作多久了?

A.3年以下 B.3~5年 C.5~7年 D.7年~10年 E.10年以上

5.你通过什么渠道来到广东就业?

A.亲友介绍 B.中介机构 C.自己找的 D.其他______

6.目前,你外出至广东的目的是?(可多选)

A.多挣钱,养家糊口 B.提高自身本领 C.开拓眼界 D.这里就业形势较好 E.其他______

7.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A.建筑行业 B.服务行业 C.餐饮行业 D.管理工作 E.其他________

8.你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有其他活动吗?这里的活动指除工作以外的放松休闲活动,包括散步,下棋等一系列的活动。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D.几乎没有

9.你所在的机构或企业有定期为你们举行活动,或者每逢节日进行奖励吗?

A.有举行活动,也有节日的奖励 B.有举行活动,但没有节日的奖励

C.没有举行活动,但有奖励 D.两者都没有

10.请问你一个月用于食品上的消费有多少?(可用于计算恩格尔系数)

A400以下A.400-600 B.600~800 C.800~1000 D.1000以上

11.您对所在居住环境: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2.您对自己所在工作地的伙食环境: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3.你所在的机构有帮你购买保险吗?

A.没有 B.没有

14.您与工作所在地的师生的关系:

A.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关系恶劣

15.您对我校师生的感觉是什么?

A.亲和B.比较亲和C.一般D.反感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5

江医上饶分院

曾美华

【摘 要】目的 探讨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26所二甲(含二甲)以上医院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1420人进行调查,填写时均采用统一指导语。结果 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086份,将调查的1086份问卷的SCL-90测试结果与常模相比,发现护理一线人员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结论 对探索适合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指导模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调查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取样,从江西省各级医院及上海、浙江的某些医院中,分别按地区、年龄、职称等变量分层随机抽取26所医院的1420名一线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086份,其中主管护师以上358人,护师442人,护士286人,平均年龄28、6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填写时均采用统一指导语,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涵盖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均分及9个症状因子分,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超过3分,表明该因子的症状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结果 2、1 临床护理一线人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

将收集到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SCL-90测试结果与常模相比(表1),发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有30%-40%的护理人员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达到了中等严重水平,特别是抑郁、人际敏感和焦虑症状突出。「1」 2、2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年龄、职称差别分析

主管护师平均年龄为33、6岁,护师平均年龄为26岁,护士平均年龄为21、5岁。比较结果(表2)显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存在年龄差异(职称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上差异显著,其中护师(平均年龄为26岁)这一组人员问题症状最突出。

表1 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项目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

(1086人)1、64±0、60 1、85±0、74 1、93±0、77 1、79±0、70 1、74±0、67 1、66±0、73 1、60±0、64 1、80±0、72 1、64±0、63

全国常模

(1546人)1、34±0、45 1、69±0、61 1、76±0、67 1、57±0、61 1、42±0、43 1、50±0、57 1、33±0、47 1、52±0、60 1、36±0、47

Z値

躯体化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6、76 * 4、25 * * 6、57 * * 7、29 * * 8、25 * * 6、83 * * 7、79 * * 8、94 * * 4、39 * *

表2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年龄差别分析

项目 护士 护师 主管护师 F値

(n=286)(n=442)(n=358)躯体化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1、55±0、57 1、91±0、73 1、82±0、79 1、71±0、75 1、66±0、68 1、69±0、74 1、55±0、66 1、73±0、67 1、63±0、64 1、78±0、65 2、04±0、79 1、90±0、81 1、88±0、71 1、85±0、72 1、71±0、78 1、63±0、64 1、90±0、81 1、71±0、47 1、64±0、57 1、88±0、58 1、70±0、58 1、79±0、56 1、70±0、59 1、74±0、70 1、64±0、62 1、77±0、65 1、60±0、49 0、36 0、98 1、99 2、08 2、85 1、02 0、49 2、05 0、98

P値

-643-382-049-049-023-367-608-047-378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2、3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地区差别分析

经ANOVA方差分析表明,临床护理一线人员存在地区差别(表3),尤其是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上差异显著,从其均值看,发达城市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上较之不发达城市临床护理一线人员严重。

表 3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区域差别分析

项目

发达城市

(n=415)

不发达城市

(n=671)

F 値

P値 躯体化 1、68±0、77 1、99±0、87 1、94±0、89 1、87±0、82 1、89±0、78 1、77±0、94 1、61±0、74 1、87±0、82 1、67±0、64 1、61±0、56 1、90±0、68 1、76±0、67 1、76±0、68 1、71±0、63 1、65±0、67 1、60±0、67 1、78±0、70 1、64±0、670、466 3、142 3、128 0、746 3、028 0、948 0、041 0、495 0、069

-494

-041-047-389-046-332-838-482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796

3、讨论 3、1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调查表明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常模相比,各项指标都高于国内常模,有40%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达到较痛苦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冲突。如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护理人员原有的理念存在着冲突,令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增大。二是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付出与劳动回报存在着矛盾。据调查全国各大医院的医护比例及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

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

8、5的比例相差更远。在我国有些城市二、三级医院中,床位和护士的比例仅为1比0、376,尚未达到国家在1978年制定的人员配备标准。而在发达国家,床护比达到1比2以上,即使是香港和台湾也是1比1。「2」目前各大医院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工资较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心态易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社会低期望值与职业高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社会低期望值是指社会上的人们因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影响,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较低的评价;职业高发展目标是指护生当被选择进入护理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充满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护士地位,改善护士形象,特别希望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文化程度越高,成就感越强,对职业发展目标越有更高的要求,更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能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当受到社会较低期望影响时,则更易对职业发展目标失去自信,因而,更易对自己做出不恰当的评价和认知,而表现出对护理职业不感兴趣。对前景发生困惑或动摇,产生职业自卑感、失落感等,以至于部分年轻护士不愿从事护理工作,而出现流失现象。「3」 3、2 临床一线不同年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这次抽样调查的主管护师平均年龄为33、6岁,护师平均年龄为26岁,护士平均年龄为21、5岁;其中护师、主管护师采样人数较多,配合程度好,收回基本上为有效问卷。这批护理人员她们年富力强,在各大医院护理工作中充当主力军。但家庭、孩子、人际关系令她们身心疲惫,使她们心理经常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另外,学历压力和职称评定的竞争,也成为她们沉重的思想负担。因此,处于这个年龄层次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年轻护士严重。3、3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存在地域差别

发达城市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上较之不发达城市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严重。这种差异的来源根本在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娱乐、信息和竞争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城市医院,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的院内条件、福利待遇等优于不发达城市,但发达城市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比不发达城市的一线护理人员更多的面临竞争和挑战,长期的压力易导致焦虑和强迫,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不正当的竞争易导致人际关系敏感。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护理专业就业前景 山东:煤炭卫校招生网(陕西三和学院转载),2008、5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6

系部名称: 专业: _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至

实践目的: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锻炼个人才干,从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态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了解关于外出工人子女的状况,深入社会基层。

一、实践内容: 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进城务工农民的规模,并产生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民工子女的生活与教育之的广泛关注。针对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日渐增多,留守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展开了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状况的调查。

(一)、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的调查

1、调研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当地教育局、妇联等有关部门配合下,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发送调研函等形式,走访儿童、监护人、教师、村干部,发放调查问卷。

2、成长方面的状况,交友问题,衣食住行的问题

3、学习的情况,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对学习的热情

(二)、对父母的外出行为的看法,心里方面的问题的调查

二、实践结果:

(一)、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临沭镇政府采取了比较人性化的措施,临沭街道为留守儿童建档立案全方位呵护成长临沭街道为辖区内12处中小学近200名留守儿童建档立案,纳入正规化管理。

据悉,该街道有中小学生近万名,由于是驻城街道,物流、信息比较广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很少得到家长的直接管理、监护,加上替代管护难以维系,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成为管护的盲区和空白。因此,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从实际出发,为全街道近200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委派专人负责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生活学习和人身安全等各方面予以全方位监督照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全街道已建成留守儿童工作室20余处。3处街道中心少年宫免费为留守儿童

开放,配备专门兼职留守儿童工作人员30余名,为留守儿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浓厚氛围。

(二)、继1996年国家颁布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到2003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虽然农民工子女的社会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的频频出现,不得不使我们重新重视农民工子女的问题。

(三)、1、虽然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等亲人的照顾,二前国家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也相当的关怀,但是无论国家的政策如何改变,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这是不容置疑的,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孩子们不说但是他们对父母的想念是显而易见的。

2、相对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这些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在成长方面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关怀,而且有时候会感到自卑。

(四)、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而心理问题最为严重。

1、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在成长方面,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着的最大的问题确是心理

上的,相对于那些有父母陪伴这的孩子,“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2、追根溯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五)学校教育管理较难。

1、一是农民工子女就学流动性较大。农民工子女往往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换而流动,有的甚至中途转学,“来无信,去无踪”给学校师资、设施的配备造成被动。

2、二是学校与家长沟通困难。从学校反映中我们得知,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许多人没有固定的地址和电话,学校遇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联系。

3、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生活自理能力差、临时监护不到位,凡是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学校,都要尽量解决留守儿童的住校寄宿问题,名级财政要加大投入。留守儿童每年需要的生活费用可采取以家长为主、各级财政适当补贴的方式解决。

五、经验体会

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几天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也充满着欢声和笑语。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 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因为这毕竟不是简简单单的玩,这是我们深入深灰的一向认真的调查,从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也了解了外出务工子女的现实状况,让我们知道了社会上不光有光鲜亮丽幸福生活的一面,还有许多个没有父母陪伴孤独的留守在家里的孩子的艰辛的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也让我们学会了要好好关心这些歌孤单无助的孩子,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亦或是心理上我们都应该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生变得人感受的社会的温暖。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六、思考

调查结束了,却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思考,赚钱确实比较重要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孤单的生活也并不是父母所乐意做的,但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少家长们应该更加关心这些孩子,不能为了金钱就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毕竟家才是能给孩子温暖的地方,因为家是温馨的港湾。

也许是社会发展的还不够全面,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外出务工人员日渐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也日渐增多。这些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努力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也会相应的逐渐消失。

总之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某发射部队不同工作岗位的特殊作业军人112名为受测对象,均为男性。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量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试——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由Chares D. Spielberger等人编制,为自评量表,由状态焦虑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2个分量表组成[2]。前者为第1~20题,后者为第21~40题,其中有9项为正性情绪条目,11 项为描述负性情绪条目,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采用4级评分法(1~4分),分值20~40分为正常,41~60分为轻度焦虑,61~80分为重度焦虑。睡眠测试量表为自评量表,由10项题目组成,也采用4级评分法,分值30~40分为睡眠正常,20~29分为睡眠质量下降,10~19分为睡眠障碍。由受测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取最合适的分值独立完成各量表的填写并现场收回。建立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数据库录入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2种调查问卷各112份,有效问卷率为90.18%(101/112)。受测者均为男性军人101人,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为(26.57±4.14)岁;从业时间为1~20 a。其中军官38人(37.62%),战士63人(62.38%)。

2.2 心理测试量表焦虑调查情况

在被调查的一线作业人员中,存在轻度状态焦虑和轻度特质焦虑的军人分别为65人(64.36%)和67人(66.34%),个别军人还存在重度状态焦虑。调查显示,其中有59人(58.42%)同时存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10人(9.90%)仅有状态焦虑而无特质焦虑,8人(7.92%)仅有特质焦虑而无状态焦虑。见表1。

2.3 心理测试量表睡眠调查情况

在受测者中58人(57.43%)存在睡眠质量下降,6人(5.94%)有睡眠障碍,睡眠正常的仅有37人,占36.63%。见表2。

2.4 心理测试量表睡眠调查与焦虑调查情况的关系

心理量表问卷调查显示,睡眠异常的共有64人(63.37%),有焦虑状态的异常即存在特质焦虑或状态焦虑的有77人(76.23%)。睡眠与焦虑存在显著性关系(χ2=4.36,P<0.05)。见表3。

注:χ2=4.36,P<0.05。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一线作业的个别人员存在重度状态焦虑,轻度焦虑的人员达到66.34%,睡眠异常的占63.3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与所测一线作业人员的工作性质紧密相关,其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来自外界的压力等均可对人员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睡眠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所处环境与外界联系减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心理支持,易产生负性情绪反应。加之一线人员常需要24 h轮班作业, 致使多数人员不能按照正常的生活作息时间休息,从而出现睡眠质量欠佳下降的现象。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状态,它是个体在面临某种危险性或不确定性情景时内心的体验和躯体不适感,如害怕、紧张、担忧等,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和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焦虑的2种情况。状态焦虑又称为近期的焦虑,通常被描述成一种短暂性的不快的情绪状态,如紧张、忧虑、恐惧和神经质,伴有自主神经的功能亢进。特质焦虑则是长期形成的焦虑,用来描述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4]。发射部队一线的作业人员可同时存在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通常状态焦虑在特质焦虑的基础上或者在隐性特质焦虑的基础上发生,一般由特定事件如较为重要的发射任务可能引发出异常的状态焦虑。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引起紧迫感,促进个体采取合适的方式及行为对付应激。尤其是在重要的发射任务期间,反而能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但过于强烈的焦虑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扰乱作业人员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一旦同时出现睡眠障碍或睡眠质量下降,则会明显影响其工作效率。有研究发现,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得分的高低影响睡眠的模式[5],说明焦虑异常和睡眠异常总相伴而生,有时互为因果。上述观点,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结果表明,在焦虑异常的人员中,有72.00%存在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障碍;在睡眠异常的人员中,有84.38%存在状态焦虑或特质焦虑。焦虑常会影响一线作业人员的综合认知能力,造成情绪不稳,记忆减退,注意力降低等,进而可能会妨碍其社会功能和工作生活。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障碍会加重一线作业人员的过度疲劳和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到人员心理、生理的状态,如工作时的认知、注意力、判断准确性和果断性等,进而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此外,作业人员所处的特殊环境也会影响一线人员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这也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除积极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外,还应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作业人员的焦虑状态或性格,并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力争从多方面提高一线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保障部队战斗力。

摘要:目的 了解某部队人员焦虑与睡眠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部不同工作岗位的特殊作业军人112名,分别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睡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101份,研究对象中,存在特质焦虑或状态焦虑的占76.23%,有58.42%的被调查者同时存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65.35%的被调查者存在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障碍,睡眠与焦虑有一定关系(χ2=4.36,P<0.05)。结论 在部队一线的作业人员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及睡眠问题,应对其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

关键词:部队,焦虑,睡眠

参考文献

[1]夏本立,赵晓晶,冯正直,等.特殊作业军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7,9(1):56-58.

[2]Spielberger DC,Gorsuch R L,Lushene R.M annual for the State-TraitAnxiety Inventory(Form Y)[M].Palo A 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Press,Inc,1983:577.

[3]王东芳,贾存显,徐爱强,等.特质焦虑量表在农村自杀死亡及其对照组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1):111-114.

[4]Bekker HL,Legare F,Stacey D,et al.Is anxiety a suitable measure ofdecision aid effectiveness:a system atic review?[J].Patient EducCouns,2003,50:255-262.

工程造价人员状况 篇8

[关键词]社区居民;学历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一、调查背景

随着国家标准化社区和示范社区建设全面推开,加强社区内涵建设是关键,提升社区人员文化素质迫在眉睫。现阶段须先对襄阳市社区人员教育状态、个人学习需求偏好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探索出适合社区人员提升学历教育新模式。

二、调查结果

1.社區居民目前学历状况:偏低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初中学历占22.9%,高中、中专或技校占40.1%,专科占27.6%,本科占9.4%。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数竟然高达90.6%,表明社区居民学历提升空间很大。30岁以下80%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30岁以上人员为低学历群体。

2.家庭经济月收入:不高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下占36.1%,5000元占35.6%,6000元及以上占28.3%社区居民普遍收入不高,如果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到个人继续教育中来,对家庭生活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

3.日常闲余时间:比较充裕

被访者日常富裕时间较多,日均闲余6小时的占35.5%,7小时占28.1%,8小时占19.4%,9小时以上占17.3%。很显然,社区人员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来参加学历提升或技能培训。

4.意向学习专业类型:呈现个人偏好

统计分析得出,喜欢文史类、教育类专业的分别占18.8%、27.3%,以女性居多;喜欢理工类专业的占31.6%,以男性居多;喜欢医学类专业的占22.2%,男女比例差不多。这就要求在后期教育中要根据性别和个人喜好合理安排专业。

5.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及运用:比较熟练运用

在本次调查中,80.8%的调查者家庭安装有宽带、WiFi,仅有19.2%的居民采用“手机包月”。对于移动通讯设备拥有的“QQ”、“上网”、“微信”、“短信”等功能,75.1%的居民能够熟练使用,“有意愿学习使用”的占15.4%,“不会者”仅占9.4%。表明现代网络及通讯技术已被广大社会群体所使用,互联网+学习已成为现实和趋势。

6.是否自愿参加学习:自愿率高

调查发现“自愿”参加学习的高达68.2%,“外界强迫学习”的占13.2%,“不愿意”学习的占18.6%。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学习。

7.课程难易程度:易懂易学占多

被调查者希望课程“易懂”的占41.1%,“易学”的占27.2%,“一般”的占29.1%。根据社区居民学历及文化基础知识偏低特点,要求在进入学习阶段,课程设计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8.选择掌握专业技能与文凭需要:二者结合最好

调查显示,33.3% 选择“专业技能重要”,仅有13.4%选择“文凭重要”,53.3%选择“技能与文凭结合”。说明社区居民学习更具理性,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希望掌握专业技能,以便职业提升或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

三、小结与建议

1.成立社区教育机构

由于社区居民日常比较分散,为方便居民学习和管理,结合当前推行建立标准化社区、示范社区,筛选条件成熟的办事处或居委会,建议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并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团队,专项负责、推动这项工作。社区教育管理团队由以下人员组成:县市区民政局有关人员、办事处及居委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主办学校相关人员。办事处和居委会是学历教育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常规管理者;主办学校为日常教学、教务管理者。

2.制定学历提升帮持政策

社区人员虽有学习积极性,也意愿通过学习改善个人职业现状,但因种种原因家庭收入并不高,势必影响个人学历教育再提升。借鉴其他城市社区经验,社区教育管理团队应主动与市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市妇联、团市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出台社区人员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及鉴定等补贴帮扶政策。建议对参学社区人员政策补贴一点,办事处和居委会补助一点,主办学校减免一点,参学人员自己承担一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社区人员学费负担,保证了学习积极性。

3.合理设置专业及课程

根据调查结果,专业设置应满足个人兴趣需要,课程设置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主办学校要对专业课程调整、修改,建议主要内容有:首选是减少专业文化课比重,降低专业课难度,实用性强,通俗易懂,侧重专业技能培养;第二是课程拆分,将每门课程拆分若干细小单元,模块式教学;第三是内容短小精悍,图文并茂,便于移动通讯设备接收,15—30分钟能完成学习;第四是音像教学与录音并用,可看、可听,方便学习。

4.建立互联网+ 学习系统

调查表明,提供适合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灵活快捷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主办学校要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研究、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内容包含网上报名、课程学习、答疑辅导、考试考核、考勤管理、反馈交流等操作系统。学习平台系统要便于操作、简化易学,一学就会。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网站、QQ、微信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考核、交流、管理等,终端学习对个人设备要求不高,满足大众化设备要求。为确保社区人员学习效果,要将互联网+ 学习与课程面授结合起来,技能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要集中面授,保证教师讲透、学生学会。

5.社区人员后期学习内容

后期社区教育可把社区人员的学历教育与技能(兴趣)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内容可设置为:

公益性培训: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普法及安全知识等。

技能培训:月嫂、育婴师、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等。

兴趣培训:书法、广场舞、武术、养花等项目。

社区人员成分复杂,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促使社区人员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升学历层次,便于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XZYB1521)

上一篇:变换思维下一篇:项目安全生产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