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李清照阅读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浣溪沙李清照阅读(共10篇)

浣溪沙李清照阅读 篇1

宋·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1)“ 醒时空对烛花红 ”此句历来被人称颂。分析“空”的精妙独到之处。(4分)

(2)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什么?结合全文分析当时诗人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5-1 醒时空对荧荧红烛,一个“空”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词人怅然若失落及孤苦伶仃之情。

15-2 上片写诗人在深闺寂寂中欲以酒浇愁。杯深酒腻,未醉即先已意蚀魂消。 下片写醉中醒后。诗人从好梦中恍然惊觉,炉寒香尽,枕冷衾寒。词不写情之难堪,只写醒时神态。

浣溪沙李清照阅读 篇2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他强调译语要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对等, 包括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语言意义上的对等为首要的, 其次才是形式上的, 不可过分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下面, 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许渊冲《浣溪沙》的英译本。

原作赏析:《浣溪沙》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笔者认为, 只有充分理解原作的内涵, 才能创作出翻译佳作。词牌又名《浣沙溪》或《浣溪纱》, 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全诗大意为:清明时节, 春光和煦, 玉炉里未烧尽的熏香袅袅萦绕, 梦醒后, 花钿发簪落在枕边。海燕还未飞回, 人们就在玩斗草游戏, 江梅花落, 柳絮纷飞, 黄昏的细雨打湿了秋千。此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 通过描述闺房景物和暮春风光, 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惜春之情。

许渊冲译本:Tune:Silk—Washing Stream

Spring sheds a mild and 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spray.

Walking, I find my hairpin under pillow stray.

The swallows not yet come, a game of grass weplay;

Willow down wafts while mume blossoms fade away.

In drizzling rain at dusk the garden swingwon’t sway.

一、从意义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意义对等, 即译文所展现出来的含义应与原文所传达的意思相一致。但追求意义对等并非是表面上的文字对等, 而是要做到在含义上的对等。许译本就做的很好。例如将词牌名翻译成Silk—Washing Stream (洗纱的小溪) 忠实于原文词牌名的含义。再如将“玉炉沉水袅残烟”译为“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 (玉炉中散发着似雾一样将要燃尽的熏香) , 真实再现了当时残香袅袅弥漫于室内的景象, 若此处将“袅残烟”译为“the left incense coil up”, 不但不如许译本一样传神, 还容易造成读者对原文含义理解的扭曲。此外, 对下片第二句的翻译更为恰当, 将“江梅已过” (江梅花落) 译为“mume blossoms fade away”, 忠实体现当时的时节, 与原作描述一致。同时, 将“疏”译为“drizzling”而不是“sparse”, 真实再现当时的画面。由此可见, 许译本忠实于原文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而不是形式上文字的逐一对等, 这正是功能对等所提倡和强调的。

二、从风格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诗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 而好的翻译作品将是美的再现。风格对等, 顾名思义, 就是译作应最大程度地在风格上与原作保持对等, 包括形式、韵律等。从形式上看, 原作为对仗工整的六行诗, 译文亦是。从韵律上看, 原作中句尾词“天”“烟”“钿”“绵”“千”均压尾韵[ian], 而译本中词尾的“Day”“spray”“stray”“play”“a way”“sway”均压尾韵[ei]。同时, 原作中的“荡漾” (dangyang) 压头韵[d], 在译文中“mild”“wild”是类韵 (assonance) 压[ild]。从译本中我们不难看出, 译本成功地做到了与原文风格上的对等。原作是一首经典诗作, 译本同样也是, 在翻译中保持风格对等, 能使读者在阅读译本理解原文深刻内涵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我国诗词形式上独特的魅力。

三、从读者反映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好的翻译作品应使读者感受到原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这种目标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反映应与原语读者看到原著后的反映相一致, 即奈达所强调的读者反映对等。在许译本中, 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不同文化环境与背景知识等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 尽可能贴近目标语读者的生活, 用更便于其理解的词汇翻译原文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 避免读者不能通透地理解原文精髓。如将“沉水” (沉香) 直接译为“incense”, “花钿”译为“h a i r p i n”, 将“绵”译为常见词汇“under” (绒毛) , 同时, 将“寒食天”直译, 让读者理解此为中国清明时节的一个节日, “人斗草”译为一种游戏, 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将“柳生绵”译为“Willow down wafts” (柳絮纷飞) , 而不是“willow grow the down” (柳树长出绒毛) , 更直观地展示出当时柳树不只是“生”绵, 并且四处纷飞, 能帮助读者想象出暮春时节的景象, 和作者想透过景象表达的对春意将逝的惋惜。这样, 就能使西方读者读到译文时也能同中国读者读到原文一样, 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孤单和惜春的哀婉之情, 即读者反映对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四、结语

世界上不存在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 所以翻译中所追求的对等只能是相对的, 绝对意义下的对等在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与原文对等。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许渊冲的英译本研究发现, 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李词翻译中是可行的, 并且它对李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 好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也要考虑到与原文风格上的一致, 同时, 读者的反映也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 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 优化翻译策略, 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2.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浣溪沙李清照 篇3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1、作品原文

浣溪沙⑴

淡荡春光寒食天⑵,玉炉沉水袅残烟⑶。梦回山枕隐花钿⑷。

海燕未来人斗草⑸,江梅已过柳生绵⑹。黄昏疏雨湿秋千⑺。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淡荡:舒缓荡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⑷梦回:从梦中醒来。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⑸海燕:燕子的一种,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参加者多为青年妇女与儿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⑺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参见《事物纪原》卷八。[2-3] [4]

白话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李清照诗词浣溪沙赏析 篇4

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倚在绣楼阑干上寂寞无语地轻轻拨弄着瑶琴。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春景:《草堂诗余》(杨金本无题)等题作“春景”。

[2]闲窗:雕花和护栏的窗子。闲,阑也。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3]重帘:层层帘幕。沉沉:指闺房幽暗,意指深邃。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4]理:拨弄。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5]远岫:远山。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日薄暮,意指黄昏。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代韩淲《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

[6]轻阴:暗淡的轻云。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宋词赏析 篇5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 “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浣溪沙李清照阅读 篇6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深闺寂寂,故欲以酒浇愁。而杯深酒腻,未醉即先已意蚀魂消。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红者叫琥珀,黄而透明的叫蜡珀。此指酒色红如琥珀。第三句《乐府雅词》缺前两字,《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补“疏钟”两个字,似与上下文义不甚谐调,清照词中,亦未见有“疏钟”一词,可能是臆补。此处也无法确定词人的原意。总之,它应是与晚风同时送入此境与词人之情相契相生的`传统意象。

《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7

张元干

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骑鲸人去晓莺啼。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三春不是别离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用燕子翻飞、桃李争美、晓莺轻啼等美好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

B.“骑鲸”一词本指隐遁或者成仙,词人在此用“骑鲸人”代指词作中远去的朋友。

C.下片词人用烟水凄迷等景致来写行人的忧愁,这是以哀景写乐情的具体体现。

D.词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但虽为送别,却不见太多的悲伤,只是些许的失落与惆怅。

16.“艳桃秾李闹长堤”一句历来为人所推崇,请分析其妙处。(6分)

阅读答案:

15.C(以哀景写哀情)

16.①“艳”“秾”“长”都是形容词,凸显意象特征,形象生动;(2分)

苏轼《浣溪沙》阅读训练 篇8

苏轼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前小序简要交代了创作缘由,但其中的人物、故事、创作的情态均想象可见,如在目前。

B.“万顷风涛不记苏”中“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

C.“呵手镊霜须”这一典型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凸显了抒情主人公乐观旷达的形象。

D.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深婉,下片更显明快,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了提示。

E.这首词作,短小精悍,抒发了词人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15.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4.C D(C项,“乐观旷达的形象”说法有误,应为“忧思的形象”。D项,“上片比较深婉,下片更显明快”说法有误,应为“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 篇9

浣溪沙·秋柳

蒲松龄

旧向长堤缆画桡①,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注】①画桡:指画舫,油漆彩绘之舟。

8.“旧向长堤缆画桡”中“缆”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妙处?(4分)

9.这首词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试结合词作内容分析。(4分)

参考答案

8.①“缆”字可以是名词也可是动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当初长堤上的垂柳如缆,仿佛要挽住远行的画舫,写出了杨柳的柔美与多情。(2分)②呈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气象,与下一句的秋色萧萧构成对比,画面感强烈。(2分)

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起句触景生情。作者目睹小园的一切,触发出对去年类似境界的追忆。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留痕迹,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生活的哲理。

C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惜春,下片侧重写怀旧。全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D这首词,写的虽是个人感受,却带有普遍意义――在人生某一特定时间,每个人都会有和词人相同的感受。

9.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全词所有的思绪都由“【 】”字而来。(1分)

【参考答案】

8.C

上一篇: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下一篇:赛场上作文800字